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探讨《伤寒杂病论》仲景脉法
1
作者 卜瑞琪 韩宇 +2 位作者 闫伟 滕晶 齐向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11,35,共7页
系统辨证脉学从位、数、形、动、质五个维度描述了脉体、脉管壁、血流和脉搏波方面的脉象信息,脉象要素耦合形成脉象系统,进而各系统间形成网络化的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逻辑,形成中医脉诊的“心智模型”。《伤寒杂病论》强调“脉”在辨... 系统辨证脉学从位、数、形、动、质五个维度描述了脉体、脉管壁、血流和脉搏波方面的脉象信息,脉象要素耦合形成脉象系统,进而各系统间形成网络化的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逻辑,形成中医脉诊的“心智模型”。《伤寒杂病论》强调“脉”在辨证识病中的重要性,将脉形、脉位、脉势分别辨阴阳,以分析疾病之病性与动态转归。通过系统辨证脉学的视角,将仲景脉法分为阴阳、五脏、六经辨证脉法三大方面。结合五带六区七层理论阐释的“部位阴阳”,结合“太过不及”重新解构传统脉象的“脉象阴阳”,结合不同疾病阴阳属性与特定病脉的“疾病阴阳”;结合系统论、全息理论重新阐释“五脏脉法”;结合疾病过程及脉象要素客观阐释“六经辨证脉法”。据此,进一步还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脉诊模式。仲景阴阳脉法、五脏脉法、六经辨证脉法三者实质上相互融合,对于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可互为补充,从而可发掘人体系统出现病理变化背后的真正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证脉学 《伤寒杂病论》 仲景脉法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 客观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仲景复脉法探析
2
作者 赵京博 孟庆鸿 +4 位作者 周珍 徐爽 王雪茜 程发峰 王庆国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47-251,共5页
复脉法出自《伤寒论》,指通过益气、养血、温阳、滋阴、通阳以平衡脉之气血阴阳,使脉象返之如常的治法。张仲景以复脉法治疗多种严重脉象失常,具体形式体现为益气复脉、养血复脉、温阳复脉、滋阴复脉、气血阴阳并补复脉以及通阳复脉。... 复脉法出自《伤寒论》,指通过益气、养血、温阳、滋阴、通阳以平衡脉之气血阴阳,使脉象返之如常的治法。张仲景以复脉法治疗多种严重脉象失常,具体形式体现为益气复脉、养血复脉、温阳复脉、滋阴复脉、气血阴阳并补复脉以及通阳复脉。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复脉法,从而实现“脉复”的治疗预期。此外,“脉复”的表现应视具体情况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复脉法 气血阴阳 通阳 艾灸 脉的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伤寒论》58条“阴阳自和”之意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宇铭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281-1282,共2页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象是否阴阳脉相等同,以判断疾病是否向愈。以诊察脉象的角度理解"阴阳自和",对于临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阴阳自和 辨脉法 自愈 脉象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仲景趺阳脉诊法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霞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9期51-52,共2页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浮、滑、数、伏、芤、涩、大、数、紧、微、弦、迟、沉等13种趺阳脉脉象,为使张仲景趺阳脉诊法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中医临床,就仲景趺阳脉诊法作一整理和分析,以期能探究其...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浮、滑、数、伏、芤、涩、大、数、紧、微、弦、迟、沉等13种趺阳脉脉象,为使张仲景趺阳脉诊法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中医临床,就仲景趺阳脉诊法作一整理和分析,以期能探究其意义,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趺阳脉 诊法 脉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脉法》与《辨脉法》脉势理论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超 吕翠霞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5期414-417,共4页
脉法是张仲景诊断疾病的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张仲景诊脉不仅重视对脉形、脉位、脉数等的把握,更重视通过脉势的变化辨别病机的演变。而《平脉法》与《辨脉法》两篇集中体现了张仲景对脉势的理解,据此应用于临床,于辨病辨证多有裨益。通... 脉法是张仲景诊断疾病的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张仲景诊脉不仅重视对脉形、脉位、脉数等的把握,更重视通过脉势的变化辨别病机的演变。而《平脉法》与《辨脉法》两篇集中体现了张仲景对脉势的理解,据此应用于临床,于辨病辨证多有裨益。通过从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以辨脉势,包括辨脉势上下以明病机、辨脉势来去以明气机浮沉;从脉动的流畅度以辨脉势;从脉动的紧张度以辨脉势。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证了张仲景脉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诊 脉法 平脉法 辨脉法 脉势 脉动 气机升降 气机浮沉 张仲景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道红双手诊脉法与《伤寒论》“平脉辨证”少阴病脉象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峭 周娅妮 周晓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5期16-19,共4页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核心思想,涵盖凭脉阐述病机及辨析症候,解释六经辨病不同病因病机层次变化,重视疾病动态变化与发展;仲景倡导"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凭脉证辨别表里是应用《伤...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核心思想,涵盖凭脉阐述病机及辨析症候,解释六经辨病不同病因病机层次变化,重视疾病动态变化与发展;仲景倡导"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凭脉证辨别表里是应用《伤寒论》经方重要基础,应用脉法指导治疗是六经辨病精髓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脉、证、方结合;少阴病篇不同病理层次脉象,具有动悉病证、辨别表里、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特点,涵盖决生死和辨病愈。善诊脉者,需对六部脉象详查并仔细推敲,对比各部脉象,辨出病证本质。周道红认为诊脉应先于问诊,避免对症状主观臆测影响对脉象信息客观判定,做到"恒常达变",创立双手诊脉法,"比类奇恒",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全面获取脉象的信息,特点在于左右对照,初先总按左右脉象,感受六部脉象总的脉体信息,初步了解整体情况虚实性质;其次左右对比按脉,了解机体气血阴阳盛衰,此为运用《伤寒论》指导六经辨病的关键步骤;最后分部按脉,了解各脏腑虚实寒热、五行生克,是脏腑辨证重要环节,两手持脉时需在时间、空间、维度上保持一致性,平心静气、仔细体会各部脉象的脉体变化,比较分析所候脏腑气血阴阳,指导辨证处方;周晓玲继承周道红双手诊脉理论,结合《伤寒论》六经辨病,延伸应用双手诊脉法辨识少阴病,指导经方的应用。附双手诊脉法辨治少阴寒化虚劳验案一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手诊脉法 平脉辨证 六部脉象 六经辨证 周道红 周晓玲 张仲景 伤寒论 少阴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序看张仲景的创作方法
7
作者 赵东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5期83-86,共4页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等书籍的考察中也可看出,其与早期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的联系,对于脉象、症状的重视与详细描述及对疾病本源——病因病机的探讨。正是这些内容,将详尽的脉证与病因病机相对应,才让后人能够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脉法 症状 病因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法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丁瑞丛 杨怡然 +1 位作者 刘玲 王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19-2521,共3页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内容完整,较好地体现了张仲景的脉学特色,文章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仲景的脉法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脉法 平脉辨证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脉法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梦茜 杨必安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744-748,共5页
《黄帝内经》有"能和色脉,可以万全""微妙在脉,不得不察",说明脉诊在古典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对于脉诊尤为重视,形成了独特的脉法体系,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梳理... 《黄帝内经》有"能和色脉,可以万全""微妙在脉,不得不察",说明脉诊在古典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对于脉诊尤为重视,形成了独特的脉法体系,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梳理分析近三十年有关《伤寒论》脉法研究的文献,并对其分类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主要对仲景脉法的源流考证争议比较大,对脉法的内涵,尤其是阴阳的定义以及平脉、变脉的诠释说法不一,对《伤寒论》中单脉和兼脉的解读也存在不同观点。此外,对脉与病机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还有结合现代技术对仲景脉法进行分析研究,期望更好地还原仲景脉法的科学内涵。本文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详细分析《伤寒论》脉法研究现状,从而论证仲景脉法真实内涵,以求更好地指导张仲景脉法体系的研究和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脉法 研究现状 分类研究 平脉 变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脉法浅议
10
作者 魏向东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3期147-148,共2页
伤寒脉法内容丰富,充分研究并且应用于临床能对疾病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但目前中医学术界对于伤寒脉法的研究较少。笔者将伤寒脉法做一简要介绍,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 脉法 伤寒论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阳浮而阴弱”探讨仲景阴阳脉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继东 谷松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905-909,共5页
《伤寒论》中“阳浮而阴弱”中阴阳的具体指代应为尺脉与寸脉,“阳浮而阴弱”当为“寸浮而尺弱”。阳脉即寸脉,主表主阳;阴脉即尺脉,主里主阴。寸浮而尺弱,为里气不足,邪侵肌表之象,故以桂枝汤养胃生津,同时配合热稀粥以扶正祛邪。张仲... 《伤寒论》中“阳浮而阴弱”中阴阳的具体指代应为尺脉与寸脉,“阳浮而阴弱”当为“寸浮而尺弱”。阳脉即寸脉,主表主阳;阴脉即尺脉,主里主阴。寸浮而尺弱,为里气不足,邪侵肌表之象,故以桂枝汤养胃生津,同时配合热稀粥以扶正祛邪。张仲景阴阳脉并不是指代病机,而是传承于《难经》的阴阳脉法。阴阳脉法以关为界,关前诊察人体之上与表,关后诊察人体之下与里,并结合阴阳二部的脉象,通过诊察人体之气血状态来判断表里、上下的邪正盛衰,尤其适合指导外感病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脉法 “阳浮而阴弱” 尺脉 寸脉 桂枝汤 伤感病 《伤寒论》 《难经》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