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伯礼教授基于“湿浊痰饮类病”学说辨治阵发性心房颤动临证经验
1
作者 苑航 黄明 +3 位作者 秦广宁 刘耀远 江丰 熊可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7-100,共4页
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多以心慌、胸闷、乏力等症为主,目前西医治疗方案仍存在术后复发率高、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等问题。张伯礼教授基于“湿浊痰饮类病”学说,提出“水不行亦可为瘀”,临床上阵发性房颤患者以阳气亏虚为本,痰瘀... 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多以心慌、胸闷、乏力等症为主,目前西医治疗方案仍存在术后复发率高、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等问题。张伯礼教授基于“湿浊痰饮类病”学说,提出“水不行亦可为瘀”,临床上阵发性房颤患者以阳气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疗强调辨其标本虚实、分清祛邪与扶正之主次,祛邪当早,痰瘀兼治,扶正防复,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湿浊 痰饮 临床经验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教授辨治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术后心力衰竭验案
2
作者 王梓亮 黄湘龙 +4 位作者 秦广宁 刘耀远 季宏昌 闫景贤 杨丰文 《天津中医药》 2025年第1期1-3,共3页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变异,患者多在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目前该病的治疗手段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患者术后仍多存在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多表现为心脏射血分数下降,可伴随胸闷、心...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变异,患者多在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目前该病的治疗手段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患者术后仍多存在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多表现为心脏射血分数下降,可伴随胸闷、心悸及下肢水肿等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药在促进恢复、改善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文章对张伯礼教授治疗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术后心力衰竭验案一则进行整理,从病机认识、临证思路、遣方用药等方面浅析,体悟张伯礼教授中医临床辨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湿浊 痰饮 临证经验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教授基于“病证同治”理论辨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
3
作者 崔俊波 秦广宁 +1 位作者 江丰 季宏昌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225-1228,共4页
总结张伯礼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证经验。基于“病证同治”理论,提出“以辨病为先,以分期为主,以辨证为基”的诊疗思路。下肢ASO核心病机为气虚血瘀为本,热毒内蕴为标。治疗方法为全病程补气养血活血,选用当归补血汤;急... 总结张伯礼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证经验。基于“病证同治”理论,提出“以辨病为先,以分期为主,以辨证为基”的诊疗思路。下肢ASO核心病机为气虚血瘀为本,热毒内蕴为标。治疗方法为全病程补气养血活血,选用当归补血汤;急性期清热解毒凉血,选用四妙勇安汤;稳定期温肾通络止痛,选用补肾通络药组。诊疗之际,应细心权衡轻重、详辨标本之急,处理好标本间关系,确定“治其所苦”为重要治疗策略。再通过典型病案,详细阐释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证同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当归补血汤 四妙勇安汤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被引量:2
4
作者 于亚君 周之煜 +3 位作者 金鑫瑶 黄明 王昭琦 熊可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6-8,共3页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张伯礼教授临证数十载,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整理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浅析该病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以期体悟张伯礼教授在诊疗此病时...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张伯礼教授临证数十载,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整理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浅析该病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以期体悟张伯礼教授在诊疗此病时的中医临床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药 名医经验 国医大师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教授辨治感冒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昭琦 王佳宝 +2 位作者 刘耀远 秦广宁 杨丰文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81-684,共4页
感冒四季皆发,一般症状轻浅,但少数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患者深受其苦。张伯礼教授注重感冒防-治-康全流程辨治,首以病证合参,明确风邪犯肺,可累及鼻咽;再明辨寒热虚实,关注兼夹之证,把握小儿感冒的疾病特点和治疗策略;注重病程变化,久病... 感冒四季皆发,一般症状轻浅,但少数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患者深受其苦。张伯礼教授注重感冒防-治-康全流程辨治,首以病证合参,明确风邪犯肺,可累及鼻咽;再明辨寒热虚实,关注兼夹之证,把握小儿感冒的疾病特点和治疗策略;注重病程变化,久病不忘气血并调,内外兼治,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重视防治养生,综合调节,知冷暖,劳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冒 名医经验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张伯礼教授验案看“虚不受补”病证诊疗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宁 秦广宁 +4 位作者 昝树杰 王佳宝 江丰 庞稳泰 秦秀德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97-100,共4页
“虚不受补”作为临床疑难问题散在述评,却欠理法,通过张伯礼教授轻量使用温燥、渗利药即出现口腔溃疡及心悸的病案一则探究“虚不受补”类病证的病因病机、体质特点及治疗策略。此类病证病机多因脏腑虚实夹杂,或兼寒热错杂、气机失调,... “虚不受补”作为临床疑难问题散在述评,却欠理法,通过张伯礼教授轻量使用温燥、渗利药即出现口腔溃疡及心悸的病案一则探究“虚不受补”类病证的病因病机、体质特点及治疗策略。此类病证病机多因脏腑虚实夹杂,或兼寒热错杂、气机失调,体质迥异而补不得效,甚则有过,临证治当慎重把握药物偏性,轻量缓图,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制性纠偏,润燥合宜,厘然有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不受补 验案 名医经验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教授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所致反复发热验案1则
7
作者 张立双 马雅霞 赵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89-291,共3页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易累及机体多脏器。宗“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说,张伯礼教授采用标本兼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治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养阴润燥之法,临床效果显著,体现...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易累及机体多脏器。宗“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说,张伯礼教授采用标本兼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治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养阴润燥之法,临床效果显著,体现中医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炎 喉痹 临床经验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运用达原饮辨治湿浊类病思路探析
8
作者 昝树杰 王凯 +4 位作者 秦广宁 高宁 刘耀远 苗婧超 田盈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60-3663,共4页
达原饮是治疗瘟疫的经典名方。国医大师张伯礼教授创“湿浊痰饮类病”学说,临床治以开达膜原之法,运用达原饮治疗湿浊类病,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先介绍案例,然后探析张伯礼运用达原饮辨治湿浊类病思路。湿浊痰饮类病的病机:湿浊内伏膜原... 达原饮是治疗瘟疫的经典名方。国医大师张伯礼教授创“湿浊痰饮类病”学说,临床治以开达膜原之法,运用达原饮治疗湿浊类病,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先介绍案例,然后探析张伯礼运用达原饮辨治湿浊类病思路。湿浊痰饮类病的病机:湿浊内伏膜原是湿浊痰饮类病缠绵难治的关键病机;湿浊久羁酿毒是类病恶化的重要基础。膜原理论与达原饮方证要旨:膜原理论与达原饮方证要旨膜原证治重在“开达”;开达膜原治在“求变”。达原饮临证运用思路:古方今病,再识邪伏膜原之证,芳香疏利,解湿浊胶结之态,化浊解毒,治类病恶化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原饮 开达膜原 湿浊类病 “湿浊痰饮类病”学说 张伯礼 辨证治疗 中医药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过程发挥作用 被引量:170
9
作者 高树明 马英 +2 位作者 杨丰文 张俊华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121-124,共4页
文章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和国家科技部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关于中医药如何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治疗、康复、研究及应急体系建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相关论述。中医药防治疫情决非纸上谈... 文章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和国家科技部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关于中医药如何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治疗、康复、研究及应急体系建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相关论述。中医药防治疫情决非纸上谈兵,中医药已经进入疫病防治主战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全程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验与策略——张伯礼院士武汉一线抗疫思考 被引量:57
10
作者 黄明 杨丰文 +2 位作者 张磊 郑文科 张俊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117-2120,共4页
总结张伯礼院士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思路,提炼防控和救治经验。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主要证候要素为湿、毒、热、闭、虚,主要侵袭肺与脾两脏;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湿邪致病临床证治更加复杂。临... 总结张伯礼院士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思路,提炼防控和救治经验。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主要证候要素为湿、毒、热、闭、虚,主要侵袭肺与脾两脏;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湿邪致病临床证治更加复杂。临证全程须注重祛湿化浊、消秽解毒,还须重视伴有血瘀状态的影响。在治疗上,辨证论治与群体通治相结合,急性疫病爆发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宜采取群体通治方为主的治疗策略,可采取专病专方;在治疗节点上,宜关口前移,注重早期干预,明晰新冠肺炎演变趋势,提前用药截断逆转病势;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的康复阶段,可采用益气养阴等中药扶正,兼顾祛邪,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手段综合调摄形神,促进全面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湿毒 群体通治 截断疗法 张伯礼
原文传递
张伯礼:此次中医药抗疫过程的一些经验和反思 被引量:29
11
作者 黄明 杨丰文 +1 位作者 张俊华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722-725,共4页
文章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关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如何成建制参与、全程介入、中西医有效配合、参与国际抗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相关论述,并就中... 文章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关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如何成建制参与、全程介入、中西医有效配合、参与国际抗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相关论述,并就中医药国际化、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管理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治疗,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诊疗方案,中医药参与武汉抗疫也将被载入中国抗疫史册,在日益严峻的国际抗疫工作中,中医药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教授治疗痿证(重症肌无力)验案一则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凯 崔远武 +3 位作者 吕玲 李霄 金鑫瑶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1-3,共3页
重症肌无力是临床难治病之一,中医辨证施治效果明显。张伯礼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数十年,学验俱丰。文章对张伯礼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一则进行整理,从临证权辨及处方用药等方面进行浅析,希冀能于点滴间领悟老师治疗经验,为... 重症肌无力是临床难治病之一,中医辨证施治效果明显。张伯礼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数十年,学验俱丰。文章对张伯礼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一则进行整理,从临证权辨及处方用药等方面进行浅析,希冀能于点滴间领悟老师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痿证 临床经验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70例的辨治及用药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熊可 黄明 +3 位作者 吕玲 李霄 李霖 张晗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817-820,共4页
[目的]探索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张伯礼教授门诊初诊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病例70例... [目的]探索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张伯礼教授门诊初诊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病例70例,证型以气阴两虚血瘀及气虚痰瘀为主;70个处方总用药频次1143次,共使用中药115种,其中以活血药、补虚药和化痰药运用频次最多;根据不同证型组方用药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结论]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时常谨守病机要素,活用君药;治标用药相对固定,通用队药。但机械且单纯的数据挖掘不能全面体现用药规律,需对方法及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提炼,使结果能真正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用药分析 数据挖掘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院士谈“中医药发展这十年”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明 杨丰文 +2 位作者 刘耀远 熊可 薛晓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409-412,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迈入高质量发展阶级,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过去十年间,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和产业化持续推进;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迈入高质量发展阶级,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过去十年间,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和产业化持续推进;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医药学术研究亦取得重要进展。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张伯礼院士立足近十年中医药的发展情况,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并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现代化 循证中医药学 传承创新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证经验 被引量:11
15
作者 肖璐 张伯礼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2,共2页
从四诊合参、攻补兼施、气血并治、防重于治四个方面总结张伯礼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验,并介绍其常用药物及用法。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药疗法 经验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萆薢“化阴伸阳”功效及应用刍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凯 昝树杰 +3 位作者 黄明 熊可 高丹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681-683,共3页
萆薢是利湿祛浊的常用药,以萆薢分清饮为世人所熟知,张伯礼教授习用萆薢治疗湿浊内蕴的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等病证。萆薢临床功效纷繁但可用“化阴伸阳”一言以蔽之,依据古今中医药文献并结合张伯礼教授临证用药经验分析阐述萆薢“化阴... 萆薢是利湿祛浊的常用药,以萆薢分清饮为世人所熟知,张伯礼教授习用萆薢治疗湿浊内蕴的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等病证。萆薢临床功效纷繁但可用“化阴伸阳”一言以蔽之,依据古今中医药文献并结合张伯礼教授临证用药经验分析阐述萆薢“化阴伸阳”的功效内涵及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萆薢 化阴伸阳 张伯礼 中医药 刍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院士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处方统计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秦秀德 刘玉 +2 位作者 吴彦青 王硕 虢周科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3期19-21,共3页
目的:分析张伯礼院士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处方,以总结其治疗中风病的部分用药规律。方法:将笔者跟师期间所抄录的处方共220进行建库整理,对处方的中药类别、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用中药共计146种,中药应用总频次共计4194... 目的:分析张伯礼院士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处方,以总结其治疗中风病的部分用药规律。方法:将笔者跟师期间所抄录的处方共220进行建库整理,对处方的中药类别、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用中药共计146种,中药应用总频次共计4194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位中药为珍珠母、黄芩、桑枝、当归、丹参、川芎、杜仲、大黄、天麻、知母;使用中药类别频次排前7位的依次是:清热药、补益药、活血药、祛风湿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利水渗湿药。结论:中风病机复杂,病理演变变化多端,张伯礼院士治疗中风病,善于根据病人具体的临床症状,在辨证分析中风病之风、火、痰、瘀、虚等基本病证要素的基础上遣方用药,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处方分析 张伯礼
原文传递
从验案看张伯礼教授治疗胃痛思维和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玲 熊可 +3 位作者 昝树杰 李霄 金鑫瑶 江丰 《天津中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241-243,共3页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优势显著。张伯礼教授临证数十载,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对张伯礼教授治疗胃痛验案一则进行整理,从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等方面进行浅析,体悟张伯礼教授中医临床辨证思维。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胃痛 寒热错杂 气机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伯礼院士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公众关切问题的回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一兰 杨丰文 黄明(整理)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481-483,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随中央指导组抵达武汉,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程而深入地推动了中医药在救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显著作用。文章中张院士就...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随中央指导组抵达武汉,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程而深入地推动了中医药在救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显著作用。文章中张院士就武汉疫情发展形势、中医在该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机制和应急体系建设等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伯礼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贤波 张砚 王益民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对351首治疗中风的方剂进行药物名称标准化,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张教授治疗中风病中用药频次由高到低的前5味药物依次为丹参... [目的]探讨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对351首治疗中风的方剂进行药物名称标准化,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张教授治疗中风病中用药频次由高到低的前5味药物依次为丹参、郁金、天麻、桑枝和夏枯草;所选药物以寒、平、温,苦、甘、辛的四气五味为主;归经尤其以肝经为突出,同时注重调整心经、脾经、胃经和肾经;治疗方法擅长活血化瘀、祛风湿热,发散风热、清热泻火,同时兼顾补虚(补阴、补阳、补血及补气)、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清热燥湿。[结论]张教授治疗中风时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主要从痰、瘀、虚论治,重视痰、瘀、虚的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中风 用药规律 张伯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