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Impacts of Cultural Soft Power on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Popularity of Yu Hua’s Works in US
1
作者 GU J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6期897-905,共9页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ultural School in the 1990s, researchers began to deem that translation is inevitab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tendencies and aspirations of social group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ultural School in the 1990s, researchers began to deem that translation is inevitab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tendencies and aspirations of social group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has never gone beyond politics and are always entangled with power. From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popularity of Yu Hua’s works in US into account to analyze and explore how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impacts 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ranslation direction and source text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soft power yu hua’s works translation direction source text sel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Zhu Yu Hua Tan Tang on IntracranialPressure in Case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被引量:2
2
作者 虢周科 施圣光 +3 位作者 杨万章 李明富 张发荣 刘煜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9,共1页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Zhu Yu Hua Tan Tang (逐瘀化痰汤Decoction for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resolving phlegm) plus general and modern treatment o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44 cases, and the pressure-lowering ...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Zhu Yu Hua Tan Tang (逐瘀化痰汤Decoction for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resolving phlegm) plus general and modern treatment o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44 cases, and the pressure-lowering effect of Zhu Yu Hua Tan Tang and mannitol in 20 cases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basilar region, and in rabbits with experimental encephaledema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olive oil into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were observ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hu Yu Hua Tan Tang plus general treatment can better improved the conscious state of the patients than western medicine, and it can make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drop clinically by 40.44%.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lowering effect of Zhu Yu Hua Tan Tang, though slow, is smooth and long-lasting without any rebound phenomenon, as compared to those of mannitol. Similar results were found in animal experiments, but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lowering amplitude of Zhu Yu Hua Tan Tang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mannito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ffect of Zhu yu hua Tan Tang on IntracranialPressure in Case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CD
全文增补中
余华作品法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3
作者 刘美娟 乔媛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5年第1期49-62,共14页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至各个国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尤其在法国颇具盛名。借用热奈特的副文本概念以及冈瑟·克雷斯和范·鲁文的视觉语法理论,本文从文本、图像、出版社书籍官网三个层...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至各个国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尤其在法国颇具盛名。借用热奈特的副文本概念以及冈瑟·克雷斯和范·鲁文的视觉语法理论,本文从文本、图像、出版社书籍官网三个层面分析余华作品法译本中的副文本要素,探析副文本在作品域外传播与接受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一方面从法译本入手,丰富并拓展余华作品的外译研究,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提供参考与借鉴;另一方面提出副文本中的网络要素,并从视觉语法理论入手分析图像副文本,为翻译研究与副文本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法译 副文本 视觉语法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和森鸥外的女性观对比——以《文城》和《雁》的女主形象为中心
4
作者 王云樵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2025年第2期235-238,共4页
“追寻自我觉醒与情感解放的女性”作为近代文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不仅在女性主义作家笔下熠熠生辉,亦在男性作家笔下得到独特诠释。余华和森鸥外作为中国现代和日本近代的先锋作家,分别在《文城》与《雁》中凝聚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观。两... “追寻自我觉醒与情感解放的女性”作为近代文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不仅在女性主义作家笔下熠熠生辉,亦在男性作家笔下得到独特诠释。余华和森鸥外作为中国现代和日本近代的先锋作家,分别在《文城》与《雁》中凝聚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观。两部作品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既延续了男性凝视的传统框架,又通过叙事语调的置换通过女主视角传递内在声音,从两位女主人公相似又不同的人物形象中,既诉说着近代中日女性自我觉醒的现实与幻觉,亦映射出两位作家截然不同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森鸥外 《文城》 《雁》 女主形象 女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文城》的文学地理空间叙事
5
作者 王啟泽 李春平 《嘉兴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文城》的多种叙事在完成整体故事内容讲述任务的同时构建了特殊的文学地理空间,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叙事技巧,提供了文学地理空间叙事的范例。从气候叙事、虚实叙事、空间叙事三个角度探讨《文城》的文学地理空间叙事,能够看到其特殊的... 《文城》的多种叙事在完成整体故事内容讲述任务的同时构建了特殊的文学地理空间,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叙事技巧,提供了文学地理空间叙事的范例。从气候叙事、虚实叙事、空间叙事三个角度探讨《文城》的文学地理空间叙事,能够看到其特殊的叙事方式不仅为作品具有创新性的整体结构设计创造了便利,也对冷峻的叙事与温情的人生体验相融合的表达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让该作成为余华21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转型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其中,气候叙事对作品时间结构的标记、虚实叙事对小说审美效果的实现、空间叙事对作品得到更广泛的“感性观照”的价值等,值得当代作家和文学研究者们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城》 余华 文学地理空间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余华《文城》的传奇叙事
6
作者 孙修让 《商洛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余华的《文城》展现了传奇叙事的倾向。在主题内容上,运用天灾书写构建了历史传奇,通过人祸描绘呈现了暴力传奇,借助情爱叙述展现了浪漫传奇。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中国套盒式结构”,结合叙事视角的多元转换,运用多重记叙顺序的方法,建... 余华的《文城》展现了传奇叙事的倾向。在主题内容上,运用天灾书写构建了历史传奇,通过人祸描绘呈现了暴力传奇,借助情爱叙述展现了浪漫传奇。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中国套盒式结构”,结合叙事视角的多元转换,运用多重记叙顺序的方法,建构了小说的传奇性。传奇叙事不仅增强了《文城》的故事吸引力,还拓宽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边界。然而,传奇叙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过分追求传奇效果,导致部分故事情节偏离现实逻辑、人物形象失真。同时,在情感深度与思想表达上略显不足,影响了作品的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文城》 传奇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作品在日本的传播状况及其原因
7
作者 陈凤 《黑河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13,62,共4页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成效显著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日本深受好评。从余华作品的文学价值、日本社会接受的“土壤条件”、以及传播媒介三个维度,探讨余华作品在日本成功传播的因素。基于余华作品在日本传播的整体态势,提出中...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成效显著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日本深受好评。从余华作品的文学价值、日本社会接受的“土壤条件”、以及传播媒介三个维度,探讨余华作品在日本成功传播的因素。基于余华作品在日本传播的整体态势,提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应采取的策略,旨在为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文化传播 日本传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异化”书写
8
作者 侯业智 温玉媚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8-84,共7页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90年代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亦是余华童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部小说沿袭了80年代先锋文学的“反叛”,为读者呈现了极具非理性色彩的童年世界。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多重“异化”,将真实的童年...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90年代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亦是余华童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部小说沿袭了80年代先锋文学的“反叛”,为读者呈现了极具非理性色彩的童年世界。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多重“异化”,将真实的童年幻化成虚构的回忆性空间,逐一剖析着孩童眼中阴森肮脏的世界,揭示着人性和世界的丑恶。从“异化”角度切入,不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锋文学的非理性色彩,还可洞悉到异化书写背后蕴藏的独特经历和时代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天雨花》中的左氏父女——兼论作者的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
9
作者 文迎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左维明与左仪贞是清代弹词名著《天雨花》中的一对父女。从人物设置的角度来看,两人分别居于作品中男性与女性的核心位置。一方面,左维明精心培育了女儿左仪贞,父女之间存在引领与继承的关系,父女均具英雄气概。另一方面,父亲的专制也... 左维明与左仪贞是清代弹词名著《天雨花》中的一对父女。从人物设置的角度来看,两人分别居于作品中男性与女性的核心位置。一方面,左维明精心培育了女儿左仪贞,父女之间存在引领与继承的关系,父女均具英雄气概。另一方面,父亲的专制也遭遇了女儿的反抗,父女之间又呈现出威权家长与叛逆女儿的关系。作者展示了冲突背后的情理立场,而非简单地进行价值评判。这种别具一格的父女书写不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也为探究作者的女性身份及其女性意识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雨花》 左氏父女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作家自我形象的建构——以20世纪中国小说译本的作者序言为例
10
作者 叶李 谢越(译)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95-108,共14页
文学作品的作者序言为探索作者的自我形象建构以及作者-读者之间的协调提供了独特的阐释空间。如何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对之应抱有怎样的期待,如何认识其中的限制性,从小说译本及其面向新读者群提供的新序言出发进行探... 文学作品的作者序言为探索作者的自我形象建构以及作者-读者之间的协调提供了独特的阐释空间。如何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对之应抱有怎样的期待,如何认识其中的限制性,从小说译本及其面向新读者群提供的新序言出发进行探究,不啻为另一有价值的视角。当前,有关世界文学的争论主要围绕接受和传播问题展开,相较于注目小说作者或文本生产过程,现在的讨论偏向关注读者和阅读语境。本研究通过分析作者形象的变化,探讨作者如何在这个充满争议的、经历重构的全球场域中自觉地尝试定位自身,如何有意地进行自我人格形象的建构以面对新定义的世界读者群。现代中国有影响力的三位作家鲁迅、巴金和余华为自己小说译本所做的序言不少,他们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全球文学读者群与全球文学市场观念的形成,并在这样的互动和文化协商中获得各自的位置。分析他们撰写的作者序言,可以探寻贯穿20世纪的作者形象塑造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序言 世界文学 鲁迅 巴金 余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的滑黠——对《文城》“补”的解读
11
作者 刘丹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7-111,共5页
《文城》出版后,其正文与补的形式创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多数读者依托小说内容简单地将“补”视为小说正文的补充,实际上《文城》的结构体现了余华的匠心独运,“补”更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扩充了小说的叙述容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 《文城》出版后,其正文与补的形式创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多数读者依托小说内容简单地将“补”视为小说正文的补充,实际上《文城》的结构体现了余华的匠心独运,“补”更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扩充了小说的叙述容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补”的叙述陷阱将人们的视点集中在对事件的还原,而忽略了作者在形式上狡黠的布置。运用对位法去解读“补”的内容,破解“补”的结构陷阱,可以从情节、人物及结构多重维度探讨余华形式探索的有效性及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述 《文城》 小说结构 余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音乐的通感——论余华中短篇小说的音乐性
12
作者 刘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7-53,95,共8页
众所周知,余华是古典音乐的发烧友,他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察觉到了音乐与文字的共鸣,并在随笔提及了音乐对其创作的影响。正是由于余华汲取了充足的音乐养分,使得其小说创作具备了丰富的音乐性。不论是对音乐元素的合理植入、对音乐技... 众所周知,余华是古典音乐的发烧友,他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察觉到了音乐与文字的共鸣,并在随笔提及了音乐对其创作的影响。正是由于余华汲取了充足的音乐养分,使得其小说创作具备了丰富的音乐性。不论是对音乐元素的合理植入、对音乐技巧的化用,抑或是情感体验的深层内化,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丰富了小说的表达手段,增强了小说美感。挖掘叙述中潜藏的音乐性,不仅可以获取阅读趣味性,也为进一步解读余华拓展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文学 音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疏肝化瘀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赵亚博 万贵香 +4 位作者 梁微微 杜辉 宁振海 周媛 万亮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999-1004,共6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疏肝化瘀方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针刺组、中药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西医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于此基础上,针刺...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疏肝化瘀方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针刺组、中药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西医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于此基础上,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中药组予以疏肝化瘀方,联合组予以针刺联合疏肝化瘀方治疗。观察4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比较4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结果联合组、中药组及针刺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西医组(P<0.05);治疗1个月、6个月后,联合组、中药组及针刺组中医证候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1个月、6个月后联合组ALT、AST、GGT水平及CD^(8﹢)低于中药组、针刺组和西医组,CD^(4+)及CD^(4+)/CD^(8﹢)高于中药组、针刺组、西医组(P<0.05);4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疏肝化瘀方联合治疗CSHB可提高疗效,改善免疫功能与肝功能,缓解患者症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乙型肝炎 慢性 肝功能 T淋巴细胞亚群 针药并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瘀组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疗效的荟萃分析
14
作者 范晔 郝坤艳 +3 位作者 李平 李自雄 刘成海 于乐成 《中华肝脏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41-1152,共12页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研究(RCT)系统评估扶正化瘀片/胶囊(FZHY)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与FZHY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研究(RCT)系统评估扶正化瘀片/胶囊(FZHY)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与FZHY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相关的、发表于SCI和统计源核心期刊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报道。使用RevMan5.3和Stata18.0软件对肝组织炎症活动度(HAI)和肝纤维化Ishak分期改善率、肝脏硬度检测(LSM)下降值、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及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的改善幅度等进行荟萃分析。使用 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异质性较大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较小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结果:共检索出852篇文献,依次剔除重复文献、非RCT文献、非SCI/统计源核心期刊文献及其他原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25项研究共2 746例患者(FZHY组1 382例,对照组1 364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4~48周,FZHY组和对照组的肝脏炎症HAI分级改善率分别为75.56%(68/90)和42.22%[38/90;相对危险度( RR)=1.69,95%置信区间( CI)为1.31~2.17, P<0.001],肝纤维化Ishak分期改善率分别为67.90%(110/162)和40.91%(63/154;RR=1.65,95% CI为1.16~2.33, P=0.005);治疗48周和72周,FZHY组的△LSM均值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43 kPa(95% CI为-5.10~-1.77, P<0.001)和0.30 kPa( P=0.93);FZHY组与对照组治疗24周后两组间的△HA、△LN、△PC-Ⅲ和△IV-C的标化均数差(SMD)分别为-1.12、-1.00、-0.89和-1.10(95% CI分别为-1.52~-0.73、-1.49~-0.50、-1.25~-0.53和-1.50~-0.70, P值均<0.001),治疗48周两组间的△HA、△IV-C、△LN和△PC-Ⅲ的SMD分别为-1.13(95% CI为-2.02~-0.25, P=0.01)、-1.51(95% CI为-2.23~-0.78, P<0.001)、-0.53( P=0.14)和-0.42( P=0.19);治疗24周后两组间的△TBil为-12.99 μmol/L(95% CI为-22.51~-3.48, P=0.007)、△ALT为-36.91 U/L(95% CI为-49.39~-24.43, P<0.001)、△AST为-22.05 U/L( P=0.12)、△Alb为6.09 g/L(95% CI为0.03~12.15, P=0.05)。现有RCT研究尚缺乏对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肝细胞癌发生率等指标的观察。 结论:FZHY可显著改善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学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改善LSM值,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改善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水平。有必要通过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真实世界队列研究进一步探索FZHY的优化疗程,及其对肝细胞癌、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肝硬化并发症发生风险的远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治疗 扶正化瘀片/胶囊 RCT研究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文学图像视域下余华作品海外版本封面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蔓筠 徐婧钰 范高飞 《丝网印刷》 2024年第5期56-58,共3页
以文艺学和传播学联动的“文学图像”视角,从构思、色彩、设计语言等方面探究余华作品海外版本封面设计特点及其内涵,解析“读图时代”下图像的价值及意义,探究文学作品封面图像背后的符号隐喻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文学图像 封面设计 余华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记忆的经验书写与活着式的生存哲学——余华小说的主题研究
16
作者 卢馨果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7-52,共6页
对恐惧情绪的深描和暴力场景的渲染是余华小说一贯的创作主题,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恐惧是人类面对未知情况和臆想危险情景在短时间内产生的不安紧张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反应,作家的暴力书写延续了先锋文学中作家自由反叛的主体精神,通过虚伪... 对恐惧情绪的深描和暴力场景的渲染是余华小说一贯的创作主题,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恐惧是人类面对未知情况和臆想危险情景在短时间内产生的不安紧张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反应,作家的暴力书写延续了先锋文学中作家自由反叛的主体精神,通过虚伪的形式挖掘被压抑的生命形态。社会伦理的缺失和道德尊严的沦丧所构筑的荒诞世界是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中反复呈现的图景。而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转变叙事策略,整体化呈现小人物的命运走向表达出某种共有的集体记忆和生存方式。对个体疼痛和集体记忆的反复描写,其目的是借此补偿作家往昔的苦难记忆和情感空缺。以《活着》为代表集中体现余华的苦难叙事哲学,活着式的文学书写集中体现作家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恐惧 暴力 疼痛记忆 活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余华《文城》
17
作者 周双寄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1-96,共6页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仅体现在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与展示上,更体现在其对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的别样探索。文章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仅体现在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与展示上,更体现在其对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的别样探索。文章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话语四个角度对余华新作《文城》进行解读,剖析作品叙事之道,为小说文本解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城》 余华 小说 叙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主题的乏力拓展——余华《文城》的丰富与单薄
18
作者 孙修让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0-107,共8页
通过对余华《文城》多重主题的阐释与研究,分析了小说苦难、情爱、仁义等主题书写及其不足,认为多重主题书写使小说呈现出丰富与单薄的特征,从中可以发现余华的表意焦虑与创作困境,也可以窥视出当下文坛的症候性问题。
关键词 余华 《文城》 多重主题 表意焦虑 艰难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解读《文城》:兼论余华的创作特质
19
作者 林怡霏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6-81,共6页
长篇小说《文城》综合了余华各时期创作的风格和特色,既有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性质,又有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写作的传统特质。通过梳理余华的创作历程,深入分析小说的创作主题、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设计,可观照余华的创作特质及其写作范... 长篇小说《文城》综合了余华各时期创作的风格和特色,既有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性质,又有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写作的传统特质。通过梳理余华的创作历程,深入分析小说的创作主题、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设计,可观照余华的创作特质及其写作范式的变化。在《文城》中,余华创设了时空交汇、以偏补正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众多在现实生活中和时代历史下挣扎生存的人物形象,由此展现出余华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学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文城》 先锋特质 传统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