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Biota: Chronology,Taphonomy,Paleontology and Paleoecology 被引量:7
1
作者 XU Xing ZHOU Zhonghe +2 位作者 Corwin SULLIVAN WANG Yuan REN D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229-2243,共15页
The northeastern Chinese Yanliao Biota (sometimes called the Daohugou Biota) comprises numerous, frequently spectacular fossils of non-marine organisms, occurring in Middle-Upper Jurassic strata in western Liaoning,... The northeastern Chinese Yanliao Biota (sometimes called the Daohugou Biota) comprises numerous, frequently spectacular fossils of non-marine organisms, occurring in Middle-Upper Jurassic strata in western Liaoning, northern Hebei, and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 biota lasted for about 10 million year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Bathonian-Callovian Daohugou phase (about 168-164 million years ago) and the Oxfordian Linglongta phase (164-159 million years ago). The Yanliao fossils are often taphonomically exceptional (many vertebrate skeletons, for example, are complete and accompanied by preserved integumentary features), and not only are taxonomically diverse but also include the oldest known representatives of many groups of plants,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These fossils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new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origins and early evolution of such clades as fleas, birds, and mammals, in addi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some major biological structures such as feathers, and have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a complex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around the time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liao Biota Daohugou phase Linglongta phase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ly Discovered Oil-bearing Mesoproterozoic Erathem within the Niu D1 Well, Liaoxi Depression, Yanliao Faulted Depression Zone, NE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SUN Qiushi GAO Xiaoyong +5 位作者 ZONG Wenming SUN Shouliang ZHANG Tao XIAO Fei LI Yongfei SHI L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02-203,共2页
Objective The Yanshan Fold Belt is located with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and contains welldeveloped and widespread Neoproterozoic and Mes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units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 Objective The Yanshan Fold Belt is located with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and contains welldeveloped and widespread Neoproterozoic and Mes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units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up to 9000 m.Previous studies identified many oil seedlings as well as asphalt and ancient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Northern Hebei depression and western Liaoning depression.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Mes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units are ideally suited for the formation of significant oil and gas resources.The Niu D1 well was drilled by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CGS)in the Niuyingzi area and intercepted oil immersions and oil-and gas-bearing units within a limestone reservoir in the middle 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Fig.1).This study presents new biomarker compound and carbon isotope data that indicate that the oil within this formation was derived from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f the Hongshuizhuang Formation,part of the Mesoproterozoic Jixian Series,and the reservoir type is overthrust fault fractured anticline hydrocarbon reservoir.The oil reservoir within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limestone might represent the oldest oil reservoir discovered to date within the Yanliao faulted depression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 China A NEWLY Discovered Oil-bearing MESOPROTEROZOIC Erathem within the Niu D1 WELL yanliao Faulted DEPRESSION ZONE Liaoxi DE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 situ zircon Hf isotopic, U-Pb age and trace element study of monzonite xenoliths from Pingquan and Fuxin basalts: Tracking the thermal events of 169 Ma and 107 Ma in Yanliao area 被引量:6
3
作者 ZHENG Jianping ZHANG Ruisheng YU Chunmei TANG Huayun ZHANG P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2期39-52,共14页
K-Ar ages of the Mesozoic (92-100 Ma) Fuxin alkalic basalts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Tertiary (23-45 Ma) Pingquan alkalic basalts (eastern Hebei Province), and the results of in situ zircon U-Pb dating, Hf ... K-Ar ages of the Mesozoic (92-100 Ma) Fuxin alkalic basalts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Tertiary (23-45 Ma) Pingquan alkalic basalts (eastern Hebei Province), and the results of in situ zircon U-Pb dating, Hf isotope and the trace elements from three monzonite xenoliths carried in the alkalic basalts are reported.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occurring in the Yansh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is also discussed. Fuxin zircons show highly uniform U-Pb age ((1693) Ma). More than 95% Pingquan zircons display the age of (107?0) Ma except two are 2491 Ma and 513 Ma respectively. Zircons with the ages of (169?) Ma have eHf close to zero. eHf of the zircons with the ages of (10710) Ma are mainly at -11.5--16.3, showing the crustal derivation. Fuxin zircons contain low Nb, Ta, Sr, Th, U contents, low and narrow Hf model ages (0.87-1.00 Ga), which reflect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s of the monzonite xenoliths are young to Pingquan (focus at (1.280.08) Ga). High contents of the incompatible elements, and wide range of Hf model ages (0.89-2.56 Ga) in Pingquan zircons suggest a more complex source and the highly crustal maturity in their petrogenesi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published data indicates that J3-K1 is the key period of the deep processes and shallow tectonic reverse in the Yanliao area. However, the processes were highly heterogeneous in spatial and in tempo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in situ analysis HF isotope U-Pb age trace element thermal events yanliao area.
原文传递
Triassic alkaline intrusives in the Yanliao-Yinshan area:their chronology,Sr,Nd and Pb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 被引量:27
4
作者 阎国翰 牟保磊 +6 位作者 许保良 何国琦 谭林坤 赵晖 何中甫 张任祜 乔广生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6期582-587,共6页
Dated isotopic ages for 15 alkaline intrusives in the Yanliao-Yinshan area, ranging from 268 to 190 Ma, ten of which are from 250 to 208 Ma, indicate that most of them were formed in the Triassic Epoch. All the ENd(t)... Dated isotopic ages for 15 alkaline intrusives in the Yanliao-Yinshan area, ranging from 268 to 190 Ma, ten of which are from 250 to 208 Ma, indicate that most of them were formed in the Triassic Epoch. All the ENd(t) ratios from - 17.19 to -3.21 averaging -7.09, the ESr(t) ratios fmm 11.7 to71.5 averaging 36.63, and the Isr(t) ratios from 0.705 0 to 0.709 3 averaging 0.706 8, show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enrichment. On the ENd (t) virus ESr(t) correlation diagram, the samples from these intmsives were plotted within the enriched mantle trend lines and just outside, demonstrating their close connection to materials from the enriched mantle reservoi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am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as that of the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 intrusives CHRONOLOGY SR ND Pb isotope yanliao-Yinshan area
原文传递
1.32 Ga基性岩床侵位的环境效应探究
5
作者 张朝鲲 田伟 +2 位作者 何衍鑫 朱伟鹏 李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7-1078,共12页
为了探究中元古代时期地球深部动力与全球碳循环过程、环境变化及星球演化的关系,选取北京黄土贵剖面,对1.32 Ga燕辽地区基性岩床的侵位特征及环境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岩石学及数值模拟分析,发现1.32 Ga基性岩床以“岩浆指”的形态侵位... 为了探究中元古代时期地球深部动力与全球碳循环过程、环境变化及星球演化的关系,选取北京黄土贵剖面,对1.32 Ga燕辽地区基性岩床的侵位特征及环境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岩石学及数值模拟分析,发现1.32 Ga基性岩床以“岩浆指”的形态侵位于围岩中,对围岩产生显著的热效应,使富碳围岩中有机质的镜质体反射率显著提升,有机质由未成熟阶段演化至过成熟阶段;该期基性岩床侵位于华北以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地层,热释气量可达3.61×10^(12) t当量的CO_(2),促进地壳沉积物中碳的活化,具有明显的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地区 基性岩床 环境效应 中元古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裂陷槽基底陆壳生长事件——来自长城系碎屑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的启示
6
作者 李文奇 刘汇川 +3 位作者 刘小平 于志琪 王艺壬 王莹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5-1352,共18页
华北克拉通大陆地壳生长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被巨厚沉积盖层覆盖的燕辽裂陷槽基底地壳生长的问题前人讨论较少。笔者等以燕辽裂陷槽基底之上的长城系沉积岩为研究对象,统计了燕辽裂陷槽内长城系地层中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和Lu—Hf同位素数... 华北克拉通大陆地壳生长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被巨厚沉积盖层覆盖的燕辽裂陷槽基底地壳生长的问题前人讨论较少。笔者等以燕辽裂陷槽基底之上的长城系沉积岩为研究对象,统计了燕辽裂陷槽内长城系地层中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和Lu—Hf同位素数据,探讨长城系地层沉积年龄、碎屑锆石沉积源区和地壳生长事件等科学问题。同位素年龄将燕辽裂陷槽长城系沉积年龄约束为1680 Ma,代表着燕辽裂陷槽的开启时间。燕辽裂陷槽长城系碎屑锆石年龄频谱主要显示为2.7~2.5 Ga和2.2~1.9 Ga两个阶段,Hf同位素ε_(Hf)(t)表现为高的正值区间0.1~34.6。通过对比长城系碎屑锆石与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的U-Pb定年、Lu—Hf同位素ε_(Hf)(t)和T_(DM2)模式年龄数据,推测燕辽裂陷槽长城系沉积物源为燕辽裂陷槽下伏基底。结合碎屑锆石U-Pb定年、ε_(Hf)(t)值和T_(DM2)模式年龄数据,我们认为燕辽裂陷槽下伏基底中元古代前地壳生长有3个峰值,分别为2.7~2.5 Ga,2.2~1.9 Ga和1.7~1.6 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裂陷槽 长城系 长城群 碎屑锆石 U-Pb年龄 Lu—Hf同位素 陆壳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苇子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7
作者 马建江 《四川有色金属》 2024年第2期24-27,共4页
研究区位于燕辽沉降带、马兰峪-山海关隆起北部,都山岩体东南侧NE-NNE向弧形构造带中。区内主要含矿构造为北东东向、南北向断裂,含金石英脉直接赋存其中,呈似板状、透镜状,具尖灭再现、脉壁平直光滑等特征。矿区金矿化富集经历了片理... 研究区位于燕辽沉降带、马兰峪-山海关隆起北部,都山岩体东南侧NE-NNE向弧形构造带中。区内主要含矿构造为北东东向、南北向断裂,含金石英脉直接赋存其中,呈似板状、透镜状,具尖灭再现、脉壁平直光滑等特征。矿区金矿化富集经历了片理化构造阶段、石英脉阶段、含金黄铁矿石英脉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其中含金黄铁矿石英脉阶段决定了金矿床的品位,聚晶团囊状黄铁矿化金品位较高,细晶细脉状或粉脉状品位较低。根据金矿化阶段及富集规律分析,本区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成矿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成矿以充填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沉降带 三家金矿带 苇子沟 石英脉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时代探讨 被引量:65
8
作者 任东 高克勤 +3 位作者 郭子光 姬书安 谭京晶 宋卓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84-591,共8页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剖面充分显示,道虎沟化石层归属于中侏罗世九龙山组,而不是所谓的义县组;道虎沟化石层与下伏太古宙马鞍山片麻岩而不是土城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沟地区 内蒙古 侏罗系 九龙山组 燕辽生物群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板块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与构造环境新思考 被引量:84
9
作者 乔秀夫 高林志 张传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3-509,共7页
中国北方燕辽裂陷槽位于中朝板块北部,是巨厚中、新元古界的沉积区。中、新元古界包括长城系(1800~1600Ma)、蓟县系(1400~1000Ma)和青白口系(1000~800Ma)。上述划分是中国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共识,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发布,中国地质调查... 中国北方燕辽裂陷槽位于中朝板块北部,是巨厚中、新元古界的沉积区。中、新元古界包括长城系(1800~1600Ma)、蓟县系(1400~1000Ma)和青白口系(1000~800Ma)。上述划分是中国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共识,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地质调查填图中施行[1]。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包括下马岭组、龙山组、景儿峪组,由于在下马岭组的斑脱岩中获得了锆石SHRIMPU-Pb年龄1368Ma±12Ma,从而对1000Ma作为青白口系底界的年龄乃至中国中、新元古界地质年表提出了挑战。中国地质学家必须面对新的下马岭组年龄值,拼弃传统思维,重新排定北方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中各系、组的界线年龄。本文建议:长城系为1800~1600Ma;蓟县系为1600~1400Ma;新建西山系为1400~1200Ma;1200~1000Ma是一个待命名的系;新的青白口系为1000~800Ma,包括龙山组及景儿峪组。由于下马岭组中的斑脱岩反映了岛弧构造环境,从而可重塑中朝板块北部下马岭组及整个中元古界(指1800~1200Ma)为沟-弧-盆板块体系的弧后扩张盆地,即传统概念中的燕辽裂陷槽是弧后扩张的产物。沟-弧-盆板块体系可以系统地解释燕辽裂陷槽的动力学成因、各种地震灾变事件、火山活动、层控矿床等形成的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马岭组 1368Ma 新元古界 沟-弧-盆体系 燕辽裂陷槽 中朝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辽西主要金矿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与成矿作用的统一性探析 被引量:37
10
作者 贾三石 王恩德 +2 位作者 付建飞 宋建潮 席晓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93-1506,共14页
通过对燕辽成矿带东段冀东-辽西金矿床基础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时间及其分布空间的特异性,认为冀东-辽西金矿成矿物质具有相同的深来源特征,由于具体的构造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矿床类型和就位空间的差异性,提出了... 通过对燕辽成矿带东段冀东-辽西金矿床基础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时间及其分布空间的特异性,认为冀东-辽西金矿成矿物质具有相同的深来源特征,由于具体的构造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矿床类型和就位空间的差异性,提出了燕辽裂陷槽是冀东-辽西金矿床空间分布的诱因,并提出冀东-辽西金成矿演化分为陆陆碰撞拼贴期(4.5~1.85Ga)、陆内裂陷巨厚沉积期(1.85~0.6Ga)、板内造山挤压隆升期(200~145Ma)、构造体制转换成矿期(145~100Ma)和成矿后的改造期(100Ma~至今)等5个统一阶段的结论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辽西 金矿床 燕辽裂陷槽 矿集区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 被引量:27
11
作者 侯贵廷 李江海 +1 位作者 金爱文 钱祥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9,i003,共11页
鲁西地区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未变形未变质,以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是鲁西前寒武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伸展构造标志。鲁西基性岩墙群属于板内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系列,与板内大陆裂谷活动密切相... 鲁西地区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未变形未变质,以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是鲁西前寒武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伸展构造标志。鲁西基性岩墙群属于板内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系列,与板内大陆裂谷活动密切相关,代表一种非造山岩浆活动。该岩墙群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 IL E) ,略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比较富集Cr、Ni,明显亏损Th。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略富集的右倾曲线。鲁西基性岩墙群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反映源区为略富集的地幔。从时空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岩石化学相关性、岩浆源区和古构造应力场分析,鲁西基性岩墙群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有一定的成生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寒武纪 基性岩墙群 伸展构造标志 玄武岩 非造山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形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54
12
作者 侯贵廷 张臣 +1 位作者 钱祥麟 张宝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9-314,共6页
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单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分析岩墙群形成的力学机制,认为这些基性岩墙群主要是基性岩浆侵位于先存的张性或张剪性破裂中而成。晋北地区和五台—太行山地区的岩墙群主要为张剪性的,吕梁山地... 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单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分析岩墙群形成的力学机制,认为这些基性岩墙群主要是基性岩浆侵位于先存的张性或张剪性破裂中而成。晋北地区和五台—太行山地区的岩墙群主要为张剪性的,吕梁山地区和中条山地区的主要为张性。根据岩墙群的分布规律、侵位方向和力学机制及其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之间的关系,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是张性和张剪性构造环境,其主压应力来自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扩张。未变形未变质的前寒武纪岩墙群的存在表明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已经具有了刚性板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基性岩墙群 构造应力场 中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流动构造及侵位机制 被引量:25
13
作者 侯贵廷 李江海 +1 位作者 H C HALLS 钱祥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保存了清晰完好的流动构造,完整地反映了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特征和流动构造,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对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形态和流动构造研究,如:流...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保存了清晰完好的流动构造,完整地反映了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特征和流动构造,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对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形态和流动构造研究,如:流动线理、矿物组构和磁组构等,提出岩墙群的侵位方向和侵位方式。结合本区岩墙群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关系以及岩墙群的力学性质,探讨本区岩墙群的侵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墙群 水平侵位 华北克拉通 燕辽-中条拗拉槽系 前寒武纪 侵位机制 流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27
14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宋新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3-509,共7页
从渤海湾盆地的几何形态、盆地边界的走滑构造和内部的伸展构造分析,结合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深部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渤海湾盆地的拉分构造成因模式。渤海湾盆地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和一个中部拉分构造区。从... 从渤海湾盆地的几何形态、盆地边界的走滑构造和内部的伸展构造分析,结合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深部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渤海湾盆地的拉分构造成因模式。渤海湾盆地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和一个中部拉分构造区。从渤海湾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分析,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早第三纪始新世形成的走滑拉分盆地。这个走滑拉分盆地的中部发育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是由走滑作用派生而来的。中生代就已存在的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是新生代形成渤海湾走滑拉分盆地的基本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走滑拉分 断裂带 盆地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界不整合面的性质 被引量:12
15
作者 曲永强 潘建国 +2 位作者 梁利东 杨祖锋 王海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1-22,共12页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本次研究对其中的5个不整合面进行野外考察,分析其地质特征并进行地层对比,最后判断其性质。大红峪组底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沉积属性,其中大红峪组底部...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本次研究对其中的5个不整合面进行野外考察,分析其地质特征并进行地层对比,最后判断其性质。大红峪组底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沉积属性,其中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海侵超覆沉积的结果,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所引起;铁岭组顶部和下马岭组顶部不整合面是构造属性,系大规模的抬升运动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裂陷槽 中元古界 不整合面 海侵超覆 构造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燕辽裂谷长城纪碱性岩锆石U-Pb年代厘定和Hf-O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健 李怀坤 +3 位作者 田辉 刘欢 周红英 刘文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1-252,共22页
基性的碱性岩通常形成于伸展环境,具有富碱和不相容元素富集等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来源于深部富集地幔,是探索地幔交代和深部地球动力学的"岩石探针"。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裂谷内发育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钾质火山岩以及侵入串岭... 基性的碱性岩通常形成于伸展环境,具有富碱和不相容元素富集等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来源于深部富集地幔,是探索地幔交代和深部地球动力学的"岩石探针"。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裂谷内发育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钾质火山岩以及侵入串岭沟组的钠质岩脉,它们共同组成了长城纪碱性岩系列。本文利用SHRIMP锆石U-Pb同位素方法对平谷-蓟县地区钾质火山岩进行年代学测试,获得误差范围内一致的年龄:1613±11Ma、1634±18Ma(团山子组)和1605±19Ma、1630±10Ma(大红峪组),说明钾质火山岩喷发的持续时间短,且与侵入串岭沟组的钠质岩脉同期(~1625Ma)。钾质火山岩和钠质岩脉的锆石Hf-O同位素组成相似:εHf(t)=-2~+4(正态分布峰值+0.6),δ^18O=4.5‰~7.7‰明显高于正常地幔锆石的值,钾质火山岩和钠质岩脉的母岩浆源自相同的富集地幔,源区受到高δ^18O物质的交代作用而富含钾质矿物,如角闪石或金云母。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是伸展环境的产物,其锆石Hf同位素组成在~1.32Ga发生突变,由富集到亏损,暗示岩石圈地幔经历强烈的交代改造作用,可能成为检验地幔柱或者板块深俯冲驱动超大陆裂解机制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U-PB年代学 HF-O同位素 碱性岩 燕辽裂谷 长城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墙群形成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7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李江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2-496,共5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 ,侵位于先存破裂中 ,成为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构造应力场的显著标志。克拉通北部地块的镁铁质岩墙群为张剪性 ,而中部和南部地块为张性。根据华北克拉通...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 ,侵位于先存破裂中 ,成为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构造应力场的显著标志。克拉通北部地块的镁铁质岩墙群为张剪性 ,而中部和南部地块为张性。根据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的分布和成因机制分析 ,来恢复模拟中元古代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镁铁质岩墙群在中元古代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 ,与横穿华北克拉通中部的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伸展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镁铁质岩墙群 构造应力场 伸展作用 燕辽-中条拗拉槽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电磁法在辽西地区牛营子凹陷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求实 袁杰 +5 位作者 宗文明 孙守亮 郜晓勇 朱恒 张涛 鞠楠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69,共6页
将广域电磁法应用于辽西地区牛营子凹陷中元古界碳酸盐岩推覆体覆盖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次在该地区发现隐伏于碳酸盐岩推覆体之下的厚层北票组烃源岩地层,并得到钻孔验证;揭示了该区侏罗系北票组地层相对于上、下地层显示为低阻的特... 将广域电磁法应用于辽西地区牛营子凹陷中元古界碳酸盐岩推覆体覆盖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次在该地区发现隐伏于碳酸盐岩推覆体之下的厚层北票组烃源岩地层,并得到钻孔验证;揭示了该区侏罗系北票组地层相对于上、下地层显示为低阻的特性,获得了地下电性体真实的电阻率特征;丰富了燕辽沉降带东部的勘探层系,将该地区原有的中新元古界单一勘探层系拓展为中新元古界黑色碳酸盐岩地层和中生界北票组泥岩两套油气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电磁法 燕辽沉降带东段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怀坤 张健 +3 位作者 田辉 周红英 相振群 刘欢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作为国内中-新元古界的标准剖面,燕辽裂陷槽蓟县剖面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历史悠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蓟县剖面第一个准确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来自于陆松年和李惠民(1991)获得的大红峪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1625±6 Ma,TIMS)... 作为国内中-新元古界的标准剖面,燕辽裂陷槽蓟县剖面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历史悠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蓟县剖面第一个准确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来自于陆松年和李惠民(1991)获得的大红峪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1625±6 Ma,TIMS),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地层年代研究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直到2007年,随着可作为关键测年对象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中凝灰岩(斑脱岩)夹层被逐渐识别出来,才开始迎来燕辽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及相关古生物、古环境、古地理研究的新热潮,主要进展包括:(1)常州沟组作为长城群的第一个组,其底界年龄~1650 Ma,比以往认识的1800 Ma要年轻150 Ma;(2)精确标定蓟县群(自下而上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的时限1600~1400 Ma,与国际地层表的盖层系相对应;(3)下马岭组时限为1400~1320 Ma,而不是原来划归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1000~900 Ma)。与此同时,仍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系”(1800~1600 Ma)年代地层序列的厘定及其标准剖面的建立,包括“长城系”、“长城群”术语的取舍问题,因为存在年代地层术语“长城系”和岩石地层术语“长城群”重名的问题;(2)中元古代中晚期(1400~1000 Ma)“待建系”地层的确定,其纪级年代地层单位的建立和标准剖面的建立;(3)青白口系地层的厘定和标准剖面的建立,迄今为止华北克拉通仍未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龄约束青白口纪(1000~800 Ma)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燕辽裂陷槽 中-新元古界 地层年代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晓波 张艳 仝亚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1-411,共21页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燕山运动 燕辽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陆内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