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s and genesis of sweet spots in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Insights from the Xujiahe Formation,northern Sichuan Basin,China
1
作者 Yanqing Huang Ai Wang +2 位作者 Kaihua Xiao Tian Lin Wujun Jin 《Energy Geoscience》 2022年第3期270-281,共12页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as well as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s and fractures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hereinafter r...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as well as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s and fractures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Xu2 Member)in the Yuanba area,northern Sichuan Basin,were studied.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roduction capacity,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weet spots in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were determined.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geological models of the sweet spots were establishe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There are bedding-parallel fracture-,fault-induced fracture-,and pore-dominated sweet spots in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2)The bedding parallel fracture-dominated sweet spots have developed in quartz sandstones with well-developed horizontal fractures and micro-fractures.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ermeability and high gas output during production tests.This kind of sweet spots is thin and shows a limited distribution.Their logging responses show extremely low gamma-ray(GR)values and medium-high AC values.Moreover,the bedding parallel fracture-dominated sweet spots can be mapped using seismic methods.(3)The fault-induced fracture-dominated sweet spots have welldeveloped medium-and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s.Their logging responses show an increase in peaks of AC values and total hydrocarbon content and a decrease in resistivity.Seismically,the areas with welldeveloped fault-induced fracture-dominated sweet spots can be effectively mapped using the properties such as seismic entropy and maximum likelihood.(4)The pore-dominated sweet spots are developed in medium-grained feldspathic litharenites with good reservoir properties.They are thick and widely distributed.(5)These three types of sweet spots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sedimentation,diagenesis,and tectonism.The bedding parallel fracture-dominated sweet spots are distributed in beachbar quartz sandstones on the top of the 1st sand layer group in the Xu2 Member,which develops in a shore-shallow lake environment.The fault-induced fracture-dominated sweet spots mainly occur near faults.They are increasingly developed in areas closer to faults.The pore-dominated sweet spots a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2nd and 3rd sand layer groups,which lie in the development areas of distributary channels near provenances at western Yuanba area.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seismic data,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these three types of sweet spots of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Xu2 Member has been established,which,on the one hand,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and on the other hand,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sweet spot in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et spot Evaluation standard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Xujiahe Formation Yuanba area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营山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及有利目标区
2
作者 王有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7,共9页
为了搞清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致密气藏气水关系和富集规律,综合实验分析、测井和地震多方面资料,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结果表明:须二段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 为了搞清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致密气藏气水关系和富集规律,综合实验分析、测井和地震多方面资料,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结果表明:须二段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l―MSC4旋回是上升旋回,为退积式岩性组合;MSC5旋回―MSC6旋回是下降旋回,为进积式岩性组合;上升旋回岩石组合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和物性,经历构造调整后,气水分异较为彻底,为构造气藏;在下降旋回中,机械压实作用较强,储层原生粒间孔隙被严重破坏,油气大量注入储层时期与储层致密演化耦合,具有边致密边成藏特征,使得下降旋回整体含气、规模富集,是未来营山构造须二段储量升级的有利目的层。研究成果可为营山地区致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筛选及下一步致密气藏有利目标区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富集模式 须二段 营山构造 四川盆地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页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分布 被引量:3
3
作者 罗冰 文华国 +4 位作者 廖义沙 张兵 姚永君 温思宇 杨凯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层系。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低温氮气吸附等分析,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海相页岩的沉积相展布、储层及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层系。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低温氮气吸附等分析,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海相页岩的沉积相展布、储层及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对储层发育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北地区吴二段的沉积受海平面上升和裂陷发育的影响,主要为深水陆棚相,在达州—开江—万州—忠县一带沿北西—南东方向呈连通条带状展布。②研究区吴二段页岩储层中矿物组成复杂,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67.9%;与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相似,研究区的石英具有生物成因特征而呈絮凝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均较小(小于6.0μm),指示沉积水体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页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11%,孔隙类型包括有机质孔隙、粒内孔隙、粒间孔隙及微裂缝,孔隙结构以狭缝孔为主,中孔对孔体积的贡献率最大。③研究区吴二段烃源岩具有高TOC含量、高成熟度特征,TOC平均值为4.80%,R_(o)平均值为2.53%,达到过成熟阶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具有良好的生气潜力,基本达到Ⅰ类页岩气储层标准。④研究区吴二段储层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成岩改造作用,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有利于页岩储层的形成,石英的抗压保孔作用和有机质生烃作用是页岩储层形成的关键,石英含量、TOC含量和孔隙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开江—梁平、万州地区为吴二段有利页岩储层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深水陆棚相 还原环境 脆性矿物 有机质孔隙 吴家坪组二段 上二叠统 开江—梁平 万州地区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宣汉地区海相“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发现、突破与前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永生 邢恩袁 +17 位作者 郑绵平 苏克露 桂宝玲 仲佳爱 左璠璠 商雯君 牛新生 苏奎 王宁军 慎国强 唐兵 彭渊 纪德宝 张兵 盛德波 刘铸 王建波 葛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23-2846,共24页
全球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氯化钾、光卤石),仅少量来自现代盐湖卤水钾矿。与国外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现代陆相盐湖钾矿,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40余年,未获突破。四川盆地是我国主要大型... 全球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氯化钾、光卤石),仅少量来自现代盐湖卤水钾矿。与国外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现代陆相盐湖钾矿,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40余年,未获突破。四川盆地是我国主要大型海相成钾盆地之一,前人在中—下三叠统发现大量与硬石膏和白云石共伴生或互层的杂卤石,但绝大部分埋深超过2000 m,目前尚难以开发利用。2017年以来,笔者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盐盆普光地区卤水探井(恒成2、3井)岩芯复查,发现杂卤石主要与石盐共伴生,大量破碎的杂卤石碎屑颗粒分布于石盐基质中,KCl含量达边界工业品位以上,不同于钾石盐和光卤石,亦不同于前人发现的与硬石膏和白云石共伴生或互层的杂卤石(石膏型杂卤石),将之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小试和中试结果表明,该“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可以采用对接井注水溶采,是能够得到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活矿”,是一种全新的硫酸盐+氯化物复合型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新类型。通过成钾条件、成矿规律综合研究,笔者提出了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双控复合成矿”理论新认识、建立了“三高、两低、一大”综合测井识别新模型,创新理论技术指导设计部署“钾锂兼探”基准井——川宣地1井,探获厚29.46 m、氯化钾(KCl)平均含量12.03%(最高20.5%)的“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厚层高品位工业矿层。与此同时,采用岩芯样品实测数据和测井解释数据拟合的方法,建立矿石K含量和密度参数的测井定量预测模型,结合“气钾兼探”,利用33口钻井数据,依据古代固体盐类勘查规范(2020),运用“几何法”,初步估算“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氯化钾(KCl)资源规模:推断资源量2.45亿t(超大型)、潜在资源4.65亿t,合计7.1亿t,奠定了川东北达州市宣汉地区形成中国首个亿吨级海相钾盐基地的资源基础,取得了我国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杂卤石钾盐矿 海相 固体钾盐矿床新类型 中—下三叠统 川东北普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成礁类型及分布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治成 张廷山 +3 位作者 党录瑞 郑超 董银磊 杨巍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98-1311,共14页
目前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龙岗、普光、黄龙、五百梯等多个生物礁气藏,它们具有储层较厚、面积较大、储量丰度高等特点,展示出了广阔的滚动勘探开发前景。本文根据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生物礁的造礁生物古生态特征... 目前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龙岗、普光、黄龙、五百梯等多个生物礁气藏,它们具有储层较厚、面积较大、储量丰度高等特点,展示出了广阔的滚动勘探开发前景。本文根据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生物礁的造礁生物古生态特征研究,按照生物礁所处的古地理位置、礁体的形态和礁岩的特征,归纳总结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主要分为台地边缘礁和台内点礁,其特征差异明显。台地边缘礁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大,礁组合相带完整,礁体旋回较少,水体能量强,其分布受古地理位置、古地貌环境控制,主要沿海槽两侧呈串珠状分布;台内点礁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小,水体能量较弱,造礁生物个体较小,无礁前礁后沉积,礁体旋回较多,发育有凝块石,主要发育在长兴组中下部,分布规律性不强,主要受古地貌影响,沿台内局部高地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北 晚二叠世 生物礁 类型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新方法及其在气藏古压力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俊武 邹华耀 +2 位作者 李平平 付孝悦 王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流体包裹体PVT数值模拟法是恢复地层古压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成熟天然气藏储层中,因缺乏气液两相石油包裹体,传统的PVT模拟方法无法应用,探索新方法刻不容缓。含烃盐水包裹体在天然气藏储层中普遍存在,具有能溶解微量轻烃、并且捕获温... 流体包裹体PVT数值模拟法是恢复地层古压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成熟天然气藏储层中,因缺乏气液两相石油包裹体,传统的PVT模拟方法无法应用,探索新方法刻不容缓。含烃盐水包裹体在天然气藏储层中普遍存在,具有能溶解微量轻烃、并且捕获温度与均一温度非常接近的特性。利用PVTsim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包裹体气液比、均一温度等参数,提出了一种新的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方法,并应用于恢复川东北元坝气藏的古压力。实验结果显示: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在160 Ma左右时发育弱超压,压力系数达到1.11;随后古压力迅速增大,至148 Ma左右时,压力系数达到1.86;在100 Ma时,古压力达到最大,但地层埋深也最大,压力系数有所降低,达到1.60。基于须家河组烃源岩生烃演化、储层古压力演化以及生储盖组合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烃源岩生烃产生的大量超压流体充注储层,引起的压力传递是储层发育超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烃盐水包裹体 PVT模拟 古压力 须家河组 元坝地区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7
作者 唐大卿 陈新军 张先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3,共6页
断裂构造及相关褶皱是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早期运聚成藏和晚期调整改造均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约500 km2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宣汉—达县地区3套断裂系统,即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中构造... 断裂构造及相关褶皱是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早期运聚成藏和晚期调整改造均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约500 km2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宣汉—达县地区3套断裂系统,即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和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尤其后两者在本区意义重大。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比较杂乱,可能与印支期构造运动有关;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发育强、规模大、继承性好,形成了该区主要目的层构造圈闭,该北东向断裂系统定型于燕山晚期并控制原生油藏的形成与保存;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形成于喜山早、晚2期,主体呈北西向并垂直叠加和改造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对普光、毛坝场等地区的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保存及后期改造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构造层 构造圈闭 普光 毛坝场 宣汉—达县地区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孔隙类型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唐自成 钟大康 +6 位作者 王威 石文斌 杜红权 孙海涛 王爱 周志恒 贾晓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5-1125,共11页
钙屑砂岩在成因上属于陆源碎屑岩中的一类砂岩,其成分的特殊性决定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以及油气产能上的特殊性。结合岩心、普通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数据、压汞数据和物性数据等资料,对川东北元... 钙屑砂岩在成因上属于陆源碎屑岩中的一类砂岩,其成分的特殊性决定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以及油气产能上的特殊性。结合岩心、普通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数据、压汞数据和物性数据等资料,对川东北元坝西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的孔隙类型、孔隙定量演化和孔隙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钙屑砂岩原生孔隙很少,次生孔隙类型主要包括3类:晶间微孔隙、溶蚀型孔隙与裂缝型孔隙。各类孔隙的成因存在差异,晶间微孔主要与钙屑、钙质胶结物的重结晶作用有关,还有一些钙屑晶间微孔来源于母岩的白云岩化。裂缝的成因有两个,贴粒缝是由于钙屑与胶结物重结晶不同步,构造裂缝是由于须三段沉积时期强烈构造运动形成的;研究区钙屑砂岩溶孔发育有限,不能整体改善储层质量,仅形成局部“甜点”;晶间微孔普遍发育,是钙屑砂岩孔隙的主要贡献者,且大部分微孔都是有效孔隙,加上微裂缝的沟通,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高钙屑高钙质胶结物含量的地区(如高能的分流河道),由于强烈重结晶提供大量晶间微孔,加上裂缝的沟通,成为须三段的优质储层区,可作为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类型 孔隙定量演化 孔隙有效性 晶间微孔隙 钙屑砂岩 须家河组三段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彦庆 肖开华 +3 位作者 金武军 王爱 刘志远 王濡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川东北元坝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受晚期构造活动影响小,裂缝发育程度较中东部低,前人对其重视不够,裂缝发育控制因素不清楚。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解释、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发... 川东北元坝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受晚期构造活动影响小,裂缝发育程度较中东部低,前人对其重视不够,裂缝发育控制因素不清楚。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解释、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裂缝类型和特征参数,建立了裂缝发育模式。结果表明:①元坝西部须家河组以低角度剪切缝和成岩收缩缝为主;须三段裂缝多为方解石充填,须二段裂缝以泥质充填为主。②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裂缝可划分为3期,分别对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喜山期,前2期裂缝全充填-半充填,第三期未充填。③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受地层变形强度、至断裂距离、单层砂岩厚度和砂岩类型的控制。九龙山背斜枢纽部位和东南翼地层曲率较大部位以褶皱相关裂缝为主,在东南翼断裂附近以断层相关裂缝为主,2类裂缝区为开发评价有利区。须三段砾岩区发育由砾缘缝和穿砾平缝组合而成的、开度小、未充填的网状缝,须二段石英砂岩发育沿层理破裂的低角度剪切缝及微裂缝,也是元坝西部须家河组气藏下一步开发评价需关注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元坝西部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 裂缝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改造作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唐大卿 汪立君 +1 位作者 曾韬 冯兴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0-238,共9页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当前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探区和突破区,在对该区约500 km2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和普光、毛坝场两个典型油气藏的综合特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应力场下...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当前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探区和突破区,在对该区约500 km2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和普光、毛坝场两个典型油气藏的综合特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应力场下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样式及构造圈闭的形成与后期叠加改造。研究结果显示晚印支期普光、毛坝场等构造已具雏形,燕山晚期构造定型,在中构造层形成大量的北东向构造,喜山期被北西向构造叠加改造。进而从构造角度剖析了喜山运动特别是断裂、褶皱及局部构造的演化对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作用,研究表明喜山运动对宣汉—达县地区普光、毛坝场等构造圈闭油气藏的空间几何形态、构造演化特征、断裂疏导体系及储盖条件等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山运动 改造作用 构造特征 油气藏 普光油气藏 毛坝场油气藏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阆中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化成因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蓉 胡昊 +1 位作者 石国山 习成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7-132,共6页
川东北阆中地区茅二段有效储集岩类主要为白云岩,对其成因研究较少,还未有统一认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等定量分析,研究了阆中地区茅二段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 川东北阆中地区茅二段有效储集岩类主要为白云岩,对其成因研究较少,还未有统一认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等定量分析,研究了阆中地区茅二段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成因及意义。研究认为:研究区白云岩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晶面较平直,以自形—半自形晶为主,成岩环境温度不高;研究区细—中晶白云岩阴极发光以暗色光为主,具δ^13C低正值、δ^18O高负值、^87Sr/^86Sr略高于同时期海水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浅埋藏环境,受高温流体作用影响不明显;白云岩化流体来自于浅埋藏期海水,以粒屑滩颗粒灰岩为载体,形成层状、似层状白云岩。浅埋藏期白云岩化作用形成大规模储集空间,是碳酸盐岩储集层最重要的成岩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阆中地区 茅口组 白云岩化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储集层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特征描述 被引量:12
12
作者 唐群英 尹太举 +3 位作者 路遥 蔡文 吴军 任强燕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42-47,共6页
川东北普光地区陆相地层主要目的层须家河组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利用岩心、薄片、EMI成像测井3个方面的资料对普陆1井须家河组裂缝开展精细描述与分析研究,探讨了裂缝的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了裂缝对储层... 川东北普光地区陆相地层主要目的层须家河组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利用岩心、薄片、EMI成像测井3个方面的资料对普陆1井须家河组裂缝开展精细描述与分析研究,探讨了裂缝的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了裂缝对储层储集性能和气层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发育有高角度构造缝和低角度非构造缝,裂缝充填程度高,主要被方解石和碳质充填,裂缝发育程度高但纵向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分析认为,裂缝不仅成为流体的储集空间,还是重要的流体渗流通道,对于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储层 裂缝 普光地区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陆相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炜 朱扬明 +2 位作者 李颖 邹华耀 郭彤楼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68-476,共9页
川东北元坝地区近年来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及中下侏罗统千佛崖组(J2q)和自流井组(J1z)陆相地层发现工业性气藏.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别,具有不同的成因和来源.须家河组天然气烷烃中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在0.96以上... 川东北元坝地区近年来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及中下侏罗统千佛崖组(J2q)和自流井组(J1z)陆相地层发现工业性气藏.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别,具有不同的成因和来源.须家河组天然气烷烃中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在0.96以上.其上、下部地层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显著,T3x3~5气层乙烷碳同位素较重,δ13 C2值(-25.2‰^-20.7‰)均大于-26‰,为典型的高-过成熟煤型气;而T3x1~2天然气δ13 C2值大多数小于-28‰,主要在-32‰^-28‰,具有高-过成熟煤型气与过成熟油型气混合气的特点.J1z地层天然气干燥系数大都在0.95以上,δ13 C2值在-28.2‰^-21.4‰,属不同成熟度的煤型混合气.J2q地层天然气干燥系数都在0.85以下,热演化程度较低.其乙烷δ13 C值分布在-32.3‰^-31.4‰,为典型的(高)成熟油型气.在对天然气区域性对比基础上,通过与本区烃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认为,T3x3~5天然气源自本层位煤系烃源岩,而T3x1~2天然气除源于所在地层气源外,可能混有下部海相天然气;侏罗系天然气主要为自生自储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元坝地区 陆相天然气 碳同位素 化学成分 气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基于相控的相对优质储层预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彦庆 刘忠群 +4 位作者 林恬 肖开华 王爱 薛明喜 霍志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3-872,共10页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级储量规模大,但储量探明率低、试采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相对优质储层分布不明。因而采用了先精准预测砂砾岩,然后在砂砾岩中寻找相对优质储层的思路开展研究。在单井沉积微相划分基础...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级储量规模大,但储量探明率低、试采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相对优质储层分布不明。因而采用了先精准预测砂砾岩,然后在砂砾岩中寻找相对优质储层的思路开展研究。在单井沉积微相划分基础上,通过岩性逐级识别,实现岩性准确解释;进而分析须家河组三段各砂组顶、底界面处岩性组合及其地震响应特征,明确地震剖面上波峰和波谷的地质含义,同时考虑井-震分层的差异,多方法确定提取地震属性时的合理时窗,进而提取相应范围内、不受上、下地层影响的多种地震属性,以钻井结果为比照,优选对砂砾岩最为敏感的地震属性,井-震结合,刻画须三段砂砾岩的展布。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砂砾岩中相对优质储层段,应用岩心资料,对砂砾岩细分岩石相,明确了须三段发育中-粗粒钙屑砂岩和砂质细砾岩两类相对优质储层,建立其测井解释标准,在砂砾岩展布的约束下,精细刻画了两类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为须三段气藏下一步规模有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岩石相 沉积微相 优质储层 致密砂岩 储层预测 须家河组 川东北元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荣臣 李宏涛 +1 位作者 史云清 肖开华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26,共14页
川东北元坝地区多口井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钙屑砂岩储层中获中—高产工业气流,表明该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对须三段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制约了勘探开发部署。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 川东北元坝地区多口井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钙屑砂岩储层中获中—高产工业气流,表明该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对须三段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制约了勘探开发部署。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结果,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成岩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三段北西—南东向地层厚度变化大,呈明显的"西北厚、东南薄"的进积特征,属于进积式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以钙屑砂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为溶孔、微溶孔等,物性为特低孔-特低渗、非均质性强。压实-压溶、胶结充填、溶蚀、重结晶、破裂等成岩作用在须三段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中较发育。就孔隙发育而言,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为埋藏溶蚀和破裂作用等,压实和方解石胶结是重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元坝地区须三段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相对富煤的沉积环境及其中的煤系烃源岩,在生排烃演化过程中,其控制了(水下)分流河道钙屑砂岩储层埋藏溶蚀成岩作用的发育。综上所述,(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是须三段钙屑砂岩孔隙发育的基础,埋藏溶蚀、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有利于储层孔隙的形成和改善。因此,(水下)分流河道中薄煤层或煤层夹层相对发育区,以及断裂、裂缝相对发育区为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储层发育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屑砂岩 沉积相 储层 成岩作用 须三段 川东北元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礁滩岩性气藏中高产井成因分析——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范小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6,82,共8页
元坝地区长兴组气田自2007年勘探突破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多口井获日产超百万方高产工业气流,成为我国目前最深的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勘探形势整体较好。为进一步明确其油气高产富集的控制因素,采用地质、测井及... 元坝地区长兴组气田自2007年勘探突破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多口井获日产超百万方高产工业气流,成为我国目前最深的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勘探形势整体较好。为进一步明确其油气高产富集的控制因素,采用地质、测井及物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指出优质储层发育是元坝长兴组获高产的主控因素和物质基础,同时输导体系特征、构造与优质储层发育的良好匹配共同控制了油气聚集及再分配,分析认为元坝地区西北部礁带区为元坝长兴组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研究成果对下步挖掘研究区潜在有利勘探区或层系及扩大勘探成果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分析 高产井 礁滩相储层 长兴组 元坝地区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藏长兴—飞仙关组微量元素及海平面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立恒 陈践发 赵健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1年第4期17-21,97,共5页
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识别对于古地理的恢复及油气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川东北普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进行密集取样,利用对沉积环境变化较敏感的地化指标和环境参数Mn/Ti、Mn/Fe、Rb/Sr,研究其在纵向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来... 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识别对于古地理的恢复及油气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川东北普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进行密集取样,利用对沉积环境变化较敏感的地化指标和环境参数Mn/Ti、Mn/Fe、Rb/Sr,研究其在纵向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来指示它们与海平面变化及其与沉积相的演化的对应关系。认为从长兴组到飞仙关组,微量元素呈有规律的变化,其Mn/Ti、Mn/Fe值逐渐降低,反映了长兴组末期到飞仙关组沉积期海平面降低,代表此期总体上处于海退期。飞仙关组一段、二段,沉积鲕粒白云岩为特征,Rb/Sr值最大,反映海平面较低,其气候湿润,地层出露遭到淋滤,属于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在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以泥微晶白云岩为特征,Rb/Sr值较小,海平面较低,气候干旱,处于局限台地潮坪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普光地区 长兴组-飞仙关组 微量元素 海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杜红权 王威 +3 位作者 时志强 谈健康 曹环宇 殷雪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依据天然气化学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介于92. 60%~99. 04%,平均为97. 59%... 依据天然气化学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介于92. 60%~99. 04%,平均为97. 59%,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 990 0,平均为0. 992 2,热演化程度较高;与邻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对比,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明显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重、乙烷碳同位素偏轻的特征,δ^(13)C_1值介于-33. 70‰~-28. 60‰,平均为-30. 88‰,δ^(13)C2值介于-36. 40‰~-28. 90‰,平均为-33. 11‰,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多表现为倒转分布。天然气成因鉴别及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为Ⅲ型和Ⅱ型干酪根生成的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热成因气,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烃源岩,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正是煤型气及油型气混合所致。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高产富集与该区海相、陆相烃源岩双源供烃及深大断裂有效沟通海相、陆相多套优质烃源岩关系密切,沟通海相、陆相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在该区天然气成藏富集及后期调整改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气源 天然气 须家河组 上三叠统 马路背地区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长兴组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8
19
作者 章宇路 文华国 +3 位作者 郑荣才 周刚 张兵 曹脊翔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43,共10页
礁滩相白云岩是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的主要储集层,研究其成因对促进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的结构、成因和成岩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并结合白云岩有序度、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以及... 礁滩相白云岩是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的主要储集层,研究其成因对促进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的结构、成因和成岩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并结合白云岩有序度、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以及铁、锰、锶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判断出长兴组微晶白云岩的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原始沉积环境为相对封闭且强烈蒸发的台缘礁后局限海盆中;残余生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的原岩为礁灰岩和生屑灰岩,其原始沉积环境属台缘或台内礁滩相沉积,基于台内礁滩相带相对闭塞、蒸发较强,台缘礁滩相带更易暴露并接受大气水淋滤的影响,较好地继承了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在不同相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分析了长兴组白云岩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白云岩化流体的水-岩反应过程和关系,以白云岩成岩环境和白云岩化流体性质及来源为依据,结合水文地质学模式,对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微晶白云岩属近地表准同生期的潮坪环境,由蒸发泵白云岩化形成,白云岩化流体来自准同生期蒸发海源卤水;残余生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属浅—中埋藏成岩环境,由热对流白云岩化形成,白云岩化流体来自晚二叠世沉积期的海源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白云岩化流体 长兴组 二叠系 铁山—双家坝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清溪场裂缝型气藏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于建宁 邹华耀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1-34,40,共5页
在局部构造发育演化史、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与来源、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的充注史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清溪场裂缝型气藏的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清溪场裂缝型气藏的天然气主要为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干酪根裂解气;裂缝型气藏的储层的... 在局部构造发育演化史、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与来源、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的充注史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清溪场裂缝型气藏的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清溪场裂缝型气藏的天然气主要为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干酪根裂解气;裂缝型气藏的储层的有机包裹体以天然气包裹体为主,天然气的充注时间为中-晚侏罗世;晚燕山-喜山期,大巴山的强烈挤压推覆产生构造叠加,直接导致清溪场背斜和裂缝型储集层形成,干酪根裂解气沿断裂运移至储集层形成裂缝型天然气藏;裂缝型储集层的形成与规模直接影响了天然气的充注和聚集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型气藏 成藏过程 清溪场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