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蜡粉型青梗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冯辉 杨晓飞 +2 位作者 辛彬 赵鹏涛 王玉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为选育叶面无蜡粉型优质青梗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用于杂种优势育种实践,以叶表有蜡粉的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107为不育源,叶表无蜡粉的青梗菜自交系华-101为转育目标品系,在探明蜡粉有、无性状遗传规律及与雄性不... 为选育叶面无蜡粉型优质青梗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用于杂种优势育种实践,以叶表有蜡粉的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107为不育源,叶表无蜡粉的青梗菜自交系华-101为转育目标品系,在探明蜡粉有、无性状遗传规律及与雄性不育性遗传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回交转育性状的同时测交筛选基因型的方法,结果表明:育成了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为100%、植物学性状与华-101相近的无蜡粉型青梗菜雄性不育系,并用其配制出杂交组合。证明了本项研究采用的"定向转育方法",可以实现不育性及其他性状的同时转育,首次获得了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的无蜡粉型青梗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梗菜 雄性不育系 转育 无蜡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无蜡粉性状的遗传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熙荣 周志疆 李树林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87-89,共3页
在杂交组合(86004×707)F2中出现了少量无蜡粉植株,经测验,有蜡粉株与无蜡粉株的比例符合15:1。为了对这一无蜡粉性状作遗传性研究,在F2中随机选择有蜡粉株自交;以无蜡粉株与F1测交,与双亲回交,并将回交... 在杂交组合(86004×707)F2中出现了少量无蜡粉植株,经测验,有蜡粉株与无蜡粉株的比例符合15:1。为了对这一无蜡粉性状作遗传性研究,在F2中随机选择有蜡粉株自交;以无蜡粉株与F1测交,与双亲回交,并将回交一代自交。对上述后代的分离表现作遗传分析,这一无蜡粉性状受2对隐性基因g1和g2控制;无蜡粉株的基因型为g1g1g2g2,只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基因为显性的基因型均表现为有蜡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无蜡粉 指示性状 遗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 L.)无蜡粉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熙荣 李树林 +1 位作者 庄静 顾龙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20-24,共5页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无蜡粉自交系杂交 ,F1代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 ,且茎叶表面被有蜡粉 ;F2 代群体出现有蜡粉可育、无蜡粉可育和有蜡粉不育三种类型的植株 ;在F2代群体中选无蜡粉可育株自交 ,F3代群体内所有单株都无蜡粉 ,并出...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无蜡粉自交系杂交 ,F1代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 ,且茎叶表面被有蜡粉 ;F2 代群体出现有蜡粉可育、无蜡粉可育和有蜡粉不育三种类型的植株 ;在F2代群体中选无蜡粉可育株自交 ,F3代群体内所有单株都无蜡粉 ,并出现 15∶1、3∶1和 10 0 %可育等三种育性表现 ;从育性分离比例为 3∶1的二个F3代群体内选株自交和兄妹交 ,一部分F4代群体的育性表现为 10 0 %可育 ,相应的F3代兄妹交群体的育性也表现为 10 0 %可育 ;另一部分F4 代群体的育性表现为 3∶1,相应的F3代兄妹交群体的育性表现为 1∶1。这些可育株自交育性分离比例为 3∶1、相应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无蜡粉 两型系 隐性核不育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蜡质芥蓝突变型叶表面蜡质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德双 孙雷 +8 位作者 张凤兰 何洪巨 于拴仓 余阳俊 赵岫云 赵学志 汪维红 苏同兵 卢桂香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45,共6页
以亮叶无蜡质紫色芥蓝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和多蜡质紫色芥蓝野生型为试材,对芥蓝叶片发育过程中最外层的表面蜡质进行系统地观察,并对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多蜡质野生型芥蓝和普通绿色芥蓝(CK)的干物质量、VC、可溶性糖、粗纤维、蛋... 以亮叶无蜡质紫色芥蓝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和多蜡质紫色芥蓝野生型为试材,对芥蓝叶片发育过程中最外层的表面蜡质进行系统地观察,并对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多蜡质野生型芥蓝和普通绿色芥蓝(CK)的干物质量、VC、可溶性糖、粗纤维、蛋白质、花青苷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多蜡质野生型芥蓝的叶面蜡质明显多于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野生型芥蓝和紫.中花芥蓝叶片背面的蜡质均明显多于叶片腹面;野生型芥蓝叶片背面的蜡质退化速度明显慢于叶片腹面。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的VC含量高于野生型芥蓝,而粗纤维(DW)含量低于野生型芥蓝,说明紫.中花芥蓝有利于改良现有芥蓝的营养品质,有望育成高VC含量、高花青苷含量、以生食为主的芥蓝品种。芥蓝叶片的无蜡质性状对多蜡质表现为隐性遗传,紫色对绿色表现为显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蓝 无蜡质突变体 超微结构 花青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蜡粉标记不育株对油菜杂交种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李艳花 黄华磊 +3 位作者 周燕 肖长明 刘涛 石有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13-17,共5页
在甘蓝型油菜移栽时,将不同比例的隐性质不育无蜡粉标记不育株混栽于杂交种正常株中,研究不育株率对油菜杂交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不同不育株率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不育株率为0时,杂交种产量表现最好,... 在甘蓝型油菜移栽时,将不同比例的隐性质不育无蜡粉标记不育株混栽于杂交种正常株中,研究不育株率对油菜杂交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不同不育株率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不育株率为0时,杂交种产量表现最好,其次是不育株率为5%时。产量由高到低的不育株率处理顺序为:处理7(0)>处理6(5%)>处理5(10%)>处理4(15%)>处理3(30%)>处理2(50%)>处理1(100%)。在苗情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上,不育株比正常株表现较差,不育株率对杂交种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无明显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杂交种纯度 无蜡粉标记不育株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无蜡粉种质材料的改良以及在杂优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莫鉴国 李万渠 +1 位作者 彭云强 余勤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8-20,共3页
1992年从加拿大引进甘蓝型油菜无蜡粉种质材料Nilla。经研究,该材料的无蜡粉性状呈隐性遗传,受2对基因控制。利用有性杂交对该材料进行改良.结果表明:该材料衍生系的生育期比Nilla早5~7天;在15个农艺性状中有13个重要性状显著变... 1992年从加拿大引进甘蓝型油菜无蜡粉种质材料Nilla。经研究,该材料的无蜡粉性状呈隐性遗传,受2对基因控制。利用有性杂交对该材料进行改良.结果表明:该材料衍生系的生育期比Nilla早5~7天;在15个农艺性状中有13个重要性状显著变优;达到了双低品质,含油率提高2.03个百分点。以此材料已有出带隐性无蜡粉标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了三系配套,1998年度测试27个杂种组合.结果有16个较对照中油821增产,增产幅度为2.2%~6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无蜡粉标记 种质改良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无蜡粉油菜有关杂种优势利用的若干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莫鉴国 李万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6-19,共4页
于1990~1992年度对甘蓝型无蜡粉油菜的产量配合力、抗病性、遗传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蜡粉油菜作为遗传标记材料在上述特性上对杂交种无负向影响。在产量配合力中,21个无蜡粉杂交组合平均比对照增产19.3~21.4%。含油率差异... 于1990~1992年度对甘蓝型无蜡粉油菜的产量配合力、抗病性、遗传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蜡粉油菜作为遗传标记材料在上述特性上对杂交种无负向影响。在产量配合力中,21个无蜡粉杂交组合平均比对照增产19.3~21.4%。含油率差异不显著。无蜡粉杂种的菌核病和病毒病抗性均优于对照。以无蜡粉材料为父、母本向其它种质转育无蜡粉性状,都能正常表达,且结实良好。无蜡粉品系能恢复隐性核不育系但不能恢复显性核不育系。对质不育系的恢复率和恢复度均达100%。本文还简略地讨论了该材料的应用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蜡粉油菜菜薹绿菜薹1号产量及菜薹营养品质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塽 王渝忻 +6 位作者 钟鸣 史非凡 兰宇辉 卓宇红 陈克高 李新梅 赵小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4期59-60,64,共3页
通过与白菜薹和红菜薹进行对比试验和化学检测,研究无蜡粉绿菜薹1号在长沙生态条件下的生育进程、产量和菜薹品质。结果表明,绿菜薹1号菜薹平均单产为14360.36kg/hm^2,菜薹干物质、VC含量、总氨基酸和粗蛋白的含量比红菜薹高,分别为10.7... 通过与白菜薹和红菜薹进行对比试验和化学检测,研究无蜡粉绿菜薹1号在长沙生态条件下的生育进程、产量和菜薹品质。结果表明,绿菜薹1号菜薹平均单产为14360.36kg/hm^2,菜薹干物质、VC含量、总氨基酸和粗蛋白的含量比红菜薹高,分别为10.75mg/100g、33.26mg/100g、2.64%、3.94%;可溶性糖、纤维素含量与红菜薹相当,分别为1.35%和1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菜薹1号 无蜡粉油菜菜薹 产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