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蛋白C、蛋白S活性的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黄彬 钟武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1013-1014,共2页
目的 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蛋白C (PC)、蛋白S (PS)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凝固法在SysmexCA 15 0 0、CA 60 0 0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0例口服华法令抗凝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和 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PS活性和凝血酶... 目的 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蛋白C (PC)、蛋白S (PS)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凝固法在SysmexCA 15 0 0、CA 60 0 0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0例口服华法令抗凝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和 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PS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 (PT)。结果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T ,INR ,PC ,PS活性分别为 ( 2 5 5± 5 3)s ,2 5± 0 5 ,( 39 2± 15 1) % ,( 45 7± 18 2 ) %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结论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C ,PS活性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令 蛋白c 蛋白s 抗凝效果 活性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低强度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及蛋白C及S活性改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培光 李素新 +1 位作者 李海涛 周智宏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11期88-90,121,共4页
目的观察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相对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作用,并探讨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笔者医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 目的观察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相对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作用,并探讨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笔者医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取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初始剂量为2.5mg/d,调整剂量使INR控制在1.5~2.5,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均测定两组患者抗凝前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结果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血栓发生率1(2.78%)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16.67%)(P〈0.05)。抗凝后观察组Pc、Ps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凝后与抗凝前比较Pc、Ps活性降低(P〈0.05)。结论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明显,低强度华法林虽降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并未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低强度抗凝 心房颤动 蛋白c活性 蛋白s活性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机械膜瓣置换术后血浆蛋白C和蛋白S活性变化及其与INR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靳岩 张涛 王丽丽 《血栓与止血学》 2004年第3期110-111,114,共3页
目的:探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的患者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改变的意义及其与国际标准IL比值(INR)的关系.方法:动态监测15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初期患者服药1~2 d、3~10 d及1个月的PC、PS活性及INR值.... 目的:探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的患者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改变的意义及其与国际标准IL比值(INR)的关系.方法:动态监测15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初期患者服药1~2 d、3~10 d及1个月的PC、PS活性及INR值.结果:患者组PC、PS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特别是术后3~10 d PC、PS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已下降到正常的50%左右,而此时INR尚未达到治疗范围,提示口服抗凝药治疗初期在人体凝血功能未下调时,抗凝系统功能已经开始下降,有发生血栓的倾向;并且,随着抗凝强度的增高(INR低于1.5→高于2.5),PC、PS活性明显下降.结论: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在监测INR的同时,需要进行血浆PC、PS活性监测,以更好地预防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华法令 蛋白c 蛋白s 国际标准化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蛋白C及蛋白S活性改变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范臻佳 刘禹 +2 位作者 许冠群 武文漫 王学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3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coagulation factorsⅡ,FⅡ)、FⅦ、FⅨ、FⅩ]及抗凝系统中蛋白C(protein C,PC)及蛋白S(protein S,PS)活性的下调作用,以及对抗凝促凝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coagulation factorsⅡ,FⅡ)、FⅦ、FⅨ、FⅩ]及抗凝系统中蛋白C(protein C,PC)及蛋白S(protein S,PS)活性的下调作用,以及对抗凝促凝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肺栓塞患者和深静脉血栓患者,检测其FⅡ、FⅦ、FⅨ、FⅩ、PC及PS活性,分析其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INR)间的相关性;并参照INR进行四分位法分组,比较各组间凝血及抗凝因子活性水平的差异。结果:除PS活性外,不同INR四分位组间所对应的各因子活性水平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Ⅱ、FⅦ、FⅩ,P<0.000 1;PC,P<0.001;FⅨ,P<0.05)。患者的INR (1.32~5.85)与FⅡ、FⅦ、FⅨ、FⅩ及PC活性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8 7、-0.692 6、-0.376 7、-0.595 4及-0.466 6),但与PS活性间的相关性较弱(r为-0.212 2)。相较于抗凝蛋白PC及PS,华法林抑制的维生素K依赖的羧基化对凝血因子活性和表达的影响更为显著,凝血因子活性与抗凝蛋白活性的比值随INR升高而降低。结论:华法林虽然同时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及抗凝蛋白PC、PS的羧基化,降低其活性,但对凝血因子的抑制更为显著。在使用华法林治疗时对抗凝和凝血因子进行检测,将有助于对患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值 凝血因子活性 蛋白c活性 蛋白s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