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无之辨:王弼易学的思维底色
1
作者 李延仓 《管子学刊》 2025年第2期93-103,共11页
“有无之辨”一向被视为魏晋玄学的主题,实则是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理论外化,背后隐藏着魏晋士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作为魏晋玄学“无”本论确立的先驱,王弼注解《周易》始终贯彻“有无之辨”这一思路,“大衍义”“言意之辨”“卦时”... “有无之辨”一向被视为魏晋玄学的主题,实则是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理论外化,背后隐藏着魏晋士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作为魏晋玄学“无”本论确立的先驱,王弼注解《周易》始终贯彻“有无之辨”这一思路,“大衍义”“言意之辨”“卦时”“卦主”诸理论皆以“有无之辨”为思维底色。易言之,“有无之辨”是王弼易学诠释之纲要。即使从“扫象”之维度透视王弼易学,其“扫象”“取义”之思维亦以“有无之辨”为旨归或底色。“有无之辨”不仅创生和形塑了王弼易学,也使玄学义理易学与两汉象数易学区别开来。尽管后世学者褒贬不一,但从对繁琐的汉易补偏救弊和开创魏晋易学新风而言,以“有无之辨”为底色的王弼易学实大有功,是易学史上不可绕过的重要理论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辨 王弼易学 大衍义 言意之辨 卦时 卦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大钧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共6页
本文从汉初易学之传承入手,比照分析了今、古文易学之传承情况,特别指出古文易派因无师承和对经义的固定传授,故虽同研古文《易》,但其对经义往往各自说之,持论不一,此于《周易正义·卷首》所载可见一斑。史料皆称王弼《易》所依乃... 本文从汉初易学之传承入手,比照分析了今、古文易学之传承情况,特别指出古文易派因无师承和对经义的固定传授,故虽同研古文《易》,但其对经义往往各自说之,持论不一,此于《周易正义·卷首》所载可见一斑。史料皆称王弼《易》所依乃是费氏古文本,然由出土之帛书本考之,疑王弼亦取于今文本,非尽依古文也。另据新出简帛资料,本文考证《子夏易传》确为学有渊源的先秦古《易》传本,并辨析了其之所以未被列入《汉书·艺文志》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易 古文易 王弼易 子夏易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玄学“言意之辩”的宗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梁道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共14页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相对的两派,而是在互不相干领域里进行的平行探讨。“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言不尽意”论唤起了文学对语言局限性的警觉,“言尽意”论坚定了文学“立言不朽”的信念,“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论提升了文学运用语言的境界。“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在陆机、刘勰那里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陆机为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找到了一条“意、物、文”的贯穿线索,刘勰始终把“文学语言运用经济学”置于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言意之辩 王弼易学 《文赋》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大儒孙应鳌及其著述考论——《淮海易谈》、《督学文集》点校合刊序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新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0,共10页
孙应鳌乃崛起于西南地区之一代鸿儒,阳明后学发展之又一思想文化高峰。惜其著述散佚隐晦者甚多,有分量之研究成果仍不多见。故多方爬疏史料,搜考遗文,厘清其著述流传之厓略,探赜其学术思想之归趣,分期分批整理出版其撰作,最终则编纂较... 孙应鳌乃崛起于西南地区之一代鸿儒,阳明后学发展之又一思想文化高峰。惜其著述散佚隐晦者甚多,有分量之研究成果仍不多见。故多方爬疏史料,搜考遗文,厘清其著述流传之厓略,探赜其学术思想之归趣,分期分批整理出版其撰作,最终则编纂较为完整之《孙应鳌全集》,非特有裨于重新定位评价黔中王门之学术文化贡献,亦可更好地还原凸显明代心学思想世界之地域分布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应鳌 黔中王门 《学孔精舍汇稿》 《淮海易谈》 《督学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正义》之编撰 被引量:1
5
作者 龚鹏程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9,共17页
唐代为五经撰正义,为注疏统一之始。清儒服膺汉学,主翔实,故于《正义》多所讥诋,讥其虚浮。然唐时,儒玄合流,既已蔚为风气,孔氏《周易正义》之所以以形上学为纲纪者,亦非无故。此外,《周易正义》释义先以辅嗣为本,旁引汉魏南北朝诸说以... 唐代为五经撰正义,为注疏统一之始。清儒服膺汉学,主翔实,故于《正义》多所讥诋,讥其虚浮。然唐时,儒玄合流,既已蔚为风气,孔氏《周易正义》之所以以形上学为纲纪者,亦非无故。此外,《周易正义》释义先以辅嗣为本,旁引汉魏南北朝诸说以供参证,有驳有断、有议有辩,与《书》《诗》《札记》诸疏之参据旧疏、杂出众手者不同。具体而言,《周易正义》调融南北,荟萃诸家,故用王而不固于王;参以玄言,故义理架构颇与老庄相通;渐染于浮屠,故排佛而用佛;发明义例、考辨意旨,自下新义,故有学术价值可言,尤宋人疑古开新之先导,非株守一先生说者可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正义 儒玄合流 经学 汉学 王弼 孔颖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弼《易》学始立官学考——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的兴废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晨 《唐都学刊》 2008年第5期100-107,共8页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的详尽考索,本文认为,王弼《易》学始立于官学的时间应在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即公元442年。其设立与东晋后期玄学与佛学、经学的融合以及私学教育的发展有极密切之关系。
关键词 王弼《易》学 《晋书·苟崧传》 官学 魏晋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对王弼易学的评价及其原因探析
7
作者 胡飞林 《四库学》 2022年第1期64-75,167,共13页
四库馆臣对王弼易学的褒贬评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版本问题,王弼在费直、郑玄本《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动古本,四库馆臣对此多有指摘;二是扫除象数,四库馆臣立费直及郑玄易学为汉代象数之正传,以此排击王弼易学,并认为王弼扫落象... 四库馆臣对王弼易学的褒贬评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版本问题,王弼在费直、郑玄本《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动古本,四库馆臣对此多有指摘;二是扫除象数,四库馆臣立费直及郑玄易学为汉代象数之正传,以此排击王弼易学,并认为王弼扫落象数致使汉易衰落、古义不存;三是“说以老庄”,清廷以儒家文化为立国之基,视《周易》为“四圣所传递”而弁冕诸经,王弼易学引老庄解《周易》,因而成为四库馆臣重建儒家经学视域中的易学诠释体系时所批驳的对象。四库馆臣对于王弼易学亦有正面评价,并肯定了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汉代象数 王弼易学 说以老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