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llogenic controls on the granite-related W–Sn deposits in the Hunan–Jiangxi region, China: evidence from zircon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被引量:2
1
作者 Yuannan Feng Tingguang Lan +2 位作者 Lichuan Pan Tingting Liu Shaohua Do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530-540,共11页
The Nanling Range in South China is well known for its rich granite-related W–Sn deposits.To elucidate the controls of different granite-related W–Sn metallogenesis in the region,we chose five representative orerela... The Nanling Range in South China is well known for its rich granite-related W–Sn deposits.To elucidate the controls of different granite-related W–Sn metallogenesis in the region,we chose five representative orerelated granites(Yanbei,Mikengshan,Tieshanlong,Qianlishan,and Yaogangxian intrusions)in the Hunan–Jiangxi region,and studied their magmatic zircon ages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Our new zircon data showed the differences in ages,temperatures and oxygen fugacity of the ore-forming magmas.Zircon U–Pb ages of the Yanbei and Mikengshan intrus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142.4±2.4 and 143.0±2.3 Ma,respectively,whereas the Tieshanlong and Qianlishan intrusions are 159.5±2.3and 153.2±3.3 Ma,respectively.The Sn-related intrusions were younger than the W-related intrusions.The Tiin-zircon thermometry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yste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n-related Yanbei(680–744℃)and Mikengshan(697–763℃)intrusions and the W-related Tieshanlong(730–800℃),Qianlishan(690–755℃)and Yaogangxian(686–751℃)intrusions.However,the zircon Ce^4+/Ce^3+ratios of the Yanbei(averaged at 18.3)and Mikengshan(averaged at 18.8)intrusions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ieshanlong(averaged at 36.9),Qianlishan(averaged at 38.4)and Yaogangxian(averaged at 37)intrusions,indicating that the Sn-related granitic magmas might have lower oxygen fugacities than those of the W-related.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hat,in more reduced magmas,Sn is more soluble than W and thus is more enriched in the residual melt to form Sn mineralization.The difference in source materials between the Sn-related and the W-related granites seems to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redox conditions of the m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n DEPOSITS South China ZIRCON trace element chemistry Ti-in-zircon thermometry Oxygen FUG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Sn-W-Nb-Ta-Rb-Cs-Li成矿作用的研究方法——以滇西南大同山稀土矿区土壤化探异常查证为例
2
作者 顾光明 李杭 +6 位作者 严城民 周家喜 马重辉 罗伟 周坤 高爱奎 雷星 《矿产勘查》 2024年第7期1204-1214,共11页
滇西南大同山稀土矿区位于临沧花岗岩中南段,基岩主要为三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临沧花岗岩分布区为Sn、W、Bi、B、Li、Rb、Cs、Pb、As、Sb高丰度区,在矿区内La-Y-Nb组合异常,但未进行检查。在矿区1... 滇西南大同山稀土矿区位于临沧花岗岩中南段,基岩主要为三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临沧花岗岩分布区为Sn、W、Bi、B、Li、Rb、Cs、Pb、As、Sb高丰度区,在矿区内La-Y-Nb组合异常,但未进行检查。在矿区1∶50 000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中,圈定了16个综合异常。异常查证中,在13个综合异常区的半风化—微风化花岗岩中共采集19件化学分析样,分析了与综合异常相关的7种元素(Sn、W、Nb、Ta、Rb、Cs、Li)。本研究中总结了4种方法:(1)经岩石类型分析数值比较,除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c)T)与Cs_(2)O矿化有较密切关系外,其他岩石类型与矿化无明显关系;(2)通过样品分析数值比较,将样品划分为矿化元素、矿化程度不同的4种类型;(3)通过矿化系数分析,矿区可能存在Sn-W矿化、Rb-Cs矿化;(4)通过成矿系数分析,矿种的平均成矿系数由大至小为Rb_(2)O(0.6929)→Nb_(2)O_(5)(0.1445)→Cs_(2)O(0.0626)→Ta_(2)O_(5)(0.0378)→WO_(3 )(0.0195)→Sn(0.0101)→Li_(2)O(0.0098)。这4种研究方法对研究临沧花岗岩的成矿作用、进行成矿预测有较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地质背景相似的地区寻找相似矿种,也可借鉴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sn-w-Nb-Ta-Rb-Cs-Li 分析数值比较 矿化系数分析 成矿系数分析 大同山稀土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中生代Cu-(Mo)-W-Sn矿床成矿作用与洋岭/转换断层俯冲 被引量:80
3
作者 李晓峰 Watanabe Yasushi +1 位作者 华仁民 毛景文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5-640,共16页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产地,除了发育大量的钨锡钼铋和稀土等金属矿产外,还有铜金矿床分布。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29个典型Cu-Mo-W-Sn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之有关的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分析,探讨了与不同成矿类型有关的花岗...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产地,除了发育大量的钨锡钼铋和稀土等金属矿产外,还有铜金矿床分布。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29个典型Cu-Mo-W-Sn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之有关的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分析,探讨了与不同成矿类型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华南地区10个典型的与Cu有关的矿床主要发生在180~170Ma、160~150Ma以及105~90Ma三个时期,而10个钨矿床主要集中于170~130Ma;4个W-Sn矿床集中于170~130Ma和120~110Ma;而5个Sn矿床则发育于170~150Ma、130~110Ma以及100~90Ma三个时期。Cu矿床主要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而Mo、W-Sn既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又与改造型花岗岩有关。在岩石地球化学上,与Cu-(Mo)-W-Sn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也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特点,如,从Cu-(Mo)矿床到W-Sn矿床SiO2含量有逐渐增大、氧化性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增加以及分异演化程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Cu-(Mo)-Au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较低的SiO2(60.3%~68.1%),氧化性较高(Fe2O3/FeO=0.31~1.81),分异演化程度较低(Rb/Sr=0.05~3.3)的特点;与Cu-(Pb)-(Zn)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相对较高的SiO2(73.3%~75.2%),氧化性稍高(Fe2O3/FeO=0.68~1.74),分异程度稍低(Rb/Sr=10.8~57.8)的特点;而与Mo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较宽的SiO2(67.3%~76.2%)变化范围,氧化性稍低(Fe2O3/FeO=0.68~1.74),分异演化程度稍低(Rb/Sr=0.6~9.29);与W矿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SiO2含量为69.9%~80.1%,还原性稍低(Fe2O3/FeO=0.19~0.76),分异演化程度稍高(Rb/Sr=21.9~61.7);与W-Sn矿床有关的SiO2为74.8%~78.7%,还原性较低(Fe2O3/FeO=0.08~0.59),分异程度较高(Rb/Sr=10.8~139);与Sn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SiO2为64.8%~76.9%,还原性高(Fe2O3/FeO=0.01~0.58),分异演化程度高(Rb/Sr=1~530)。在结合华南地区花岗岩类岩石的分布特征以及盆岭构造的特点,本文提出华南地区Cu-Mo-W-Sn矿床的成矿作用是不同时期大洋板块或者洋岭多阶段俯冲结果的新成因模型,即早侏罗世休眠的Farallon-Izanagi洋岭俯冲导致早—中侏罗世Cu成矿作用;中—晚侏罗世活动的Farallon-Izanagi洋岭和转换断层俯冲是中晚侏罗世Cu-(Mo)-(W)成矿作用以及多阶段W-Sn成矿作用的触发动力,而白垩纪Izanagi大洋板块俯冲则是白垩纪斑岩型Cu-W-Sn成矿作用的诱因。该模型的提出较好地解释了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石圈拆沉—减薄—伸展的机制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o-w-sn成矿作用 洋岭/转换断层俯冲 板块俯冲 花岗岩岩石成因 岩石化学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喷涂参数对Ta/W/Sn复合涂层组织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蒋驰 周晋林 +3 位作者 肖云峰 税毅 王述刚 刘春荣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54-557,共4页
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LY12铝上制备了Ta/W/Sn复合涂层。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涂层材料熔化程度和沉积效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涂层的表面及界面,精密机械天平称量涂层的增重,力学拉伸机测量涂层的抗拉结合强度,能谱和... 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LY12铝上制备了Ta/W/Sn复合涂层。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涂层材料熔化程度和沉积效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涂层的表面及界面,精密机械天平称量涂层的增重,力学拉伸机测量涂层的抗拉结合强度,能谱和化学方法分析涂层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工艺可以制作组织致密、厚度均匀的Ta/W/Sn复合涂层;喷涂功率和送粉速率对材料的熔化状态影响较大,在特定喷距范围内喷距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复合涂层 LY12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质熔体结构的改变与稀有金属W-Sn-Nb-Ta的富集:以夏如早古生代花岗岩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5 位作者 严立龙 赵令浩 李广旭 邸英龙 王亚莹 王海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281-3301,共21页
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高硅淡色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元素(Nb、Ta、W、Sn、Be、Li等),成矿潜力大,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要靶区。除了新生代花岗岩,早古生代花岗岩分布广泛,具有和新生代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否也具有成矿潜力,是... 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高硅淡色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元素(Nb、Ta、W、Sn、Be、Li等),成矿潜力大,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要靶区。除了新生代花岗岩,早古生代花岗岩分布广泛,具有和新生代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否也具有成矿潜力,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夏如穹窿主体由早古生代花岗片麻岩以及侵入其中的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组成,这些花岗岩具有与新生代高硅淡色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Sn-W和Nb-Ta系统关系上,可以分成两组:一组富集W和Sn(W=5×10^(-6)~42×10^(-6),Sn=12×10^(-6)~35×10^(-6)),另一组富集Nb和Ta(Nb=23×10^(-6)~108×10^(-6),个别高达217×10^(-6),Ta=8×10^(-6)~38×10^(-6),个别高达143×10^(-6))。与富集W-Sn的花岗片麻岩相比,富集Nb-Ta的花岗片麻岩具有:(1)较高的Na_(2)O,为富Na花岗岩,(2)较低的K_(2)O、FeO^(T)、TiO_(2)、P_(2)O_(5)、Sr、Zr;(3)略微富集MREE,亏损LREE和HREE,显著的负Eu异常;(4)较高的Nb、Ta,但较低的W、Sn。元素的系统关系表明,这两类花岗片麻岩都是较原始岩浆经历了不同程度斜长石、锆石、云母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富集Nb-Ta的花岗片麻岩分异程度最高。夏如早古生代两类花岗岩的Nb/Ta比值都小于5,但富集W-Sn花岗岩中Zr/Hf>20,富集Nb-Ta花岗岩中Zr/Hf<20。随着花岗质岩浆的分异逐步增强,当Zr/Hf=20时,熔体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花岗质熔体从富钾质变成富钠质,从富集W-Sn变成富集Nb-Ta。本研究表明,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不仅新生代花岗岩,而且古生代花岗岩都富集稀有金属元素,熔体结构的改变是控制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元素 w-sn-Nb-Ta 熔体结构 古生代花岗片麻岩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西部地区晚中生代与W-Sn矿有关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6
作者 程彦博 童祥 +1 位作者 武俊德 莫国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9-818,共10页
华南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分布区。本文根据近年来新获得的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数据,结合近几年以来新报道的高精度成岩成矿年代学资料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总结发现华南西部地区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的时... 华南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分布区。本文根据近年来新获得的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数据,结合近几年以来新报道的高精度成岩成矿年代学资料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总结发现华南西部地区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晚白垩世(76~98Ma)。通过分别总结华南东、西部地区晚白垩岩浆作用及相应的成矿作用的特征,发现华南东、西部的成岩成矿作用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是这两地内部各自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东部地区明显要比西部地区更为复杂,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该时期均处于岩石圈伸展的环境和壳幔间的相互作用明显。晚白垩世华南西部地区主要受控于华南陆块陆内背景下岩石圈伸展而导致的岩浆-成矿作用这一因素,而东部地区除此之外还受到太平洋古板块北北东向走滑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n成矿作用 年代学格架 晚中生代 华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雪宝顶W-Sn-Be矿床矿物学特征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9-563,共15页
四川雪宝顶W-Sn-Be矿床位于龙门山西北缘,主要赋存在盘口和浦口岭花岗岩之间的大理岩张性裂隙中。雪宝顶矿床中出现的矿物晶体颗粒巨大,且矿脉中矿物分带明显。矿脉在花岗岩中主要由绿柱石、锡石、白云母和钾长石(fd1、fd2和fd3)组成,... 四川雪宝顶W-Sn-Be矿床位于龙门山西北缘,主要赋存在盘口和浦口岭花岗岩之间的大理岩张性裂隙中。雪宝顶矿床中出现的矿物晶体颗粒巨大,且矿脉中矿物分带明显。矿脉在花岗岩中主要由绿柱石、锡石、白云母和钾长石(fd1、fd2和fd3)组成,在大理岩围岩中则由绿柱石、白钨矿、锡石、萤石、方解石、石英、钠长石晶体(Ab4和Ab5)以及针状电气石和细粒磷灰石组成。3种不同形态的钾长石和2种不同形态的钠长石贯穿了整个矿脉的演化。随着围岩从花岗岩到大理岩的转换,晶体颗粒从小于1 cm的绿柱石、锡石演化至可达20 cm的绿柱石、锡石、萤石和白钨矿。采用EPMA、XRF、ICP-MS对单矿物颗粒进行全岩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雪宝顶板状绿柱石介于Na-Li绿柱石和Li-Cs绿柱石之间,白钨矿中富集∑REE+Y(>350×10^(-6)),白云母属于含Li白云母,磷灰石属于氟磷灰石,钾长石和钠长石比较纯净[fd1(Or 95.34~93.96)、fd2(Or 96.28~97.88)、fd3(Or 95.74~98.39)、Ab4(Ab 99.19~100)、Ab5(Ab 99.58~100)]。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推测矿床形成机制为:在花岗岩演化的晚期,富F流体的脱熔作用大量富集了Li、Rb、Cs、W、Sn、Be、P等元素。这些来自于熔体的元素以不同的化合物形式(如SnF)在分离结晶过程中富集,通过成矿流体运移然后在花岗岩裂隙中小规模沉淀。花岗岩体的冷却引发的体积缩小导致了大理岩围岩中出现了放射状的张性裂隙。张性裂隙是控制成矿流体输运的主要通道,并引发了流体不混溶(相分离)。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包裹体均一温度不断下降和含矿络合物与围岩之间不断发生反应导致络合物不断分解。此时,成矿围岩从花岗岩变成大理岩,含F络合物大量被破坏造成成矿物质W-Sn-Be等元素大量沉淀,形成颗粒巨大的矿物晶体。选取与大颗粒绿柱石晶体共生的云母样品进行Ar-Ar定年并获得反等时线年龄195.7±2.5 Ma,代表了雪宝顶矿床形成的主成矿期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矿物学 矿床形成机制 雪宝顶钨-锡-铍矿床 四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粤西中生代岩浆杂岩与W、Sn、Nb、Ta的成矿 被引量:2
8
作者 谢华光 李文达 +1 位作者 毛建仁 朱云鹤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6年第3期51-61,共11页
赣南-粤西地区的地壳自早元古代晚期开始形成,地壳成熟度较低。该区是我国华南重要的W、Sn、Nb、Ta等矿的重要产地,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成矿的岩浆杂岩具有高硅、富铝、富钾、高F/C1和Rb/Sr值,稀土配分具“海鸥型”模式,以及高... 赣南-粤西地区的地壳自早元古代晚期开始形成,地壳成熟度较低。该区是我国华南重要的W、Sn、Nb、Ta等矿的重要产地,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成矿的岩浆杂岩具有高硅、富铝、富钾、高F/C1和Rb/Sr值,稀土配分具“海鸥型”模式,以及高Isr、b18O值和低εNd值的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属S型系列。矿石铅和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反映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的原区相同,都由地壳物质衍生为主。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演化历史,岩浆成因和岩浆源区物质组成等深部地质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岩浆杂岩 成矿作用 锡矿床 钨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表面Mo(W)-S-Sn彩色簇合物膜的组成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道华 江文世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3期43-46,48,共5页
通过(NH4)2Mo(W)S4溶液浸渍,在金属Sn表面获得了不溶性且具有金属光泽的Mo(W)-S-Sn彩色簇合物膜。FT-IR、F-IR、FT-Raman、XPS和AES研究表明,簇合物膜中存在Mo(W)-S-Sn、端基Mo(W)-S和端基Mo(W)-O键,膜层由Mo(W)、S、Sn和O元素组成,膜... 通过(NH4)2Mo(W)S4溶液浸渍,在金属Sn表面获得了不溶性且具有金属光泽的Mo(W)-S-Sn彩色簇合物膜。FT-IR、F-IR、FT-Raman、XPS和AES研究表明,簇合物膜中存在Mo(W)-S-Sn、端基Mo(W)-S和端基Mo(W)-O键,膜层由Mo(W)、S、Sn和O元素组成,膜为多分子层结构,从AES深度分布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了元素的相对原子百分数和膜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w)-S-sn 彩色簇合物膜 组成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掺杂Ba-Sn-W-O系半导瓷材料特性的研究
10
作者 龚树萍 吕文中 +1 位作者 黎步银 周东祥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7-10,共4页
研究了Nb掺杂Ba-Sn-W-O系复合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及电导特性,研究表明,该系列材料是主导电相为Ba(Sn,Nb)O_3的低B值NTC热敏电阻材料,Nb_2O_5的引入,在烧结过程中可能在两主晶相晶粒的表层分别产... 研究了Nb掺杂Ba-Sn-W-O系复合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及电导特性,研究表明,该系列材料是主导电相为Ba(Sn,Nb)O_3的低B值NTC热敏电阻材料,Nb_2O_5的引入,在烧结过程中可能在两主晶相晶粒的表层分别产生V_(Ba)和V_o,影响烧结过程中的扩散机制。当Nb_2O_5的引入量约为1.0mol%时,可促进该系列材料烧结成致密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特性 半导体陶瓷 复合陶瓷 复合氧化物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Sn/Mg复合氧化物催化合成过氧乙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莹 邓军 +4 位作者 李胜楠 闫捷 张国孟 桂绍庸 张光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1,共6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W/Sn/Mg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其催化乙酸(AA)和过氧化氢(HP)制备过氧乙酸(PAA).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种类及用量、乙酸与双氧水的摩尔比以及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和所得液中平衡水含量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 采用沉淀法制备W/Sn/Mg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其催化乙酸(AA)和过氧化氢(HP)制备过氧乙酸(PAA).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种类及用量、乙酸与双氧水的摩尔比以及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和所得液中平衡水含量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1.5g,n(HP)∶n(AA)=0.5∶1,带水剂乙酸丁酯100g,反应时间10h,在此条件下,过氧乙酸的收率可达33.83%,反应液中含水量可降低至3.0%左右;催化剂在重复使用一次后,过氧乙酸收率为19.62%,催化活性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其表面吸附了有机物,部分活性中心被覆盖以及活性组分WO3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w/sn/Mg 过氧乙酸 带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Cu与W-Sn复合成矿机理的指示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盼捞 袁顺达 原垭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581-2597,共17页
黄沙坪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的交汇部位,是湘南地区矽卡岩-热液脉型Cu多金属与矽卡岩型W-Sn多金属复合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为厘清区内Cu与W-Sn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成矿流体的性质,本文对黄沙坪矿床两类矽卡岩中的石榴子石... 黄沙坪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的交汇部位,是湘南地区矽卡岩-热液脉型Cu多金属与矽卡岩型W-Sn多金属复合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为厘清区内Cu与W-Sn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成矿流体的性质,本文对黄沙坪矿床两类矽卡岩中的石榴子石开展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成W-Sn矿矽卡岩中石榴子石为钙铝榴石-钙铁榴石(平均And71. 3-Gro23. 8)固溶体系列,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负Eu异常显著,明显亏损La,∑REE含量与Fe^(3+)/(Fe^(3+)+Al)具有负相关关系,具有较高的U含量,表明石榴子石可能是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下缓慢结晶形成的。石榴子石中W和Sn的含量随石榴子石中钙铝榴石的比例增加而减少,有利于W-Sn在晚期热液中富集成矿。与Cu矿有关矽卡岩中的石榴子石几乎为纯的钙铁榴石(平均And90. 1-Gro9. 2),具有低的U、∑REE含量,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相对富集轻稀土,具有明显正Eu异常,表明石榴子石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成矿流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和Cl的含量,这种环境有利于Cu在岩浆热液中迁移和富集成矿。因此,早期成矿流体成分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黄沙坪矿床W-Sn与Cu成矿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成分 成矿流体性质 w-sn和Cu矿化 黄沙坪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球化学走廊带碎屑沉积岩W、Sn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起超 迟清华 +3 位作者 王学求 刘东盛 刘汉粮 周建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11-219,共9页
通过系统的高密度采样,选取了470件来自华南走廊带的细粒碎屑沉积岩,涵盖了中元古到白垩系地层,对其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了精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样品都存在明显的稀土元素的分异和Eu的负异常,其中(La/Yb)N=10.0,Eu/... 通过系统的高密度采样,选取了470件来自华南走廊带的细粒碎屑沉积岩,涵盖了中元古到白垩系地层,对其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了精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样品都存在明显的稀土元素的分异和Eu的负异常,其中(La/Yb)N=10.0,Eu/Eu*=0.67。相对上地壳平均组成,样品明显亏损Ca、Na和Sr,并具有较高的化学风化指数,暗示样品受到了较为强烈的风化作用影响,并且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过程;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图解暗示样品的源岩可能包括花岗质、安山质和长英质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样品可以代表较大的源区,并且W、Sn的含量可以反映走廊带上W、Sn分布特征。在走廊带上,W、Sn的含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江山—绍兴断裂带附近突变,该分布特征与华南地区的钨锡成矿作用非常吻合。碎屑沉积岩中W、Sn的含量明显高于上地壳平均含量,其中W、Sn含量的峰值存在于中元古代—奥陶系地层,而华夏地块从中元古代开始便具有高钨锡含量,可能是该地区形成全世界最大的钨锡成矿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碎屑沉积岩 华南走廊带 钨、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v6的WSN边界路由器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庆普 金仁成 +2 位作者 杨景明 王震 王天娆 《现代电子技术》 2013年第19期24-28,共5页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联,在分析现有接入方式不足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边界路由器。主要阐述了边界路由器的硬件和软件实现,重点介绍了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适配层的设计。通过数据包分片与...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联,在分析现有接入方式不足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边界路由器。主要阐述了边界路由器的硬件和软件实现,重点介绍了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适配层的设计。通过数据包分片与重组机制以及报头压缩机制,协议栈适配层实现了IPv6数据包在IEEE 802.15.4链路中的传输。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的无缝融合,数据传输稳定可靠,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IPV6 适配层 边界路由器 JN514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中段九嶷山锡矿田W、Sn迁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永强 赵俊哲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8年第1期7-11,共5页
在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流体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热力学方法研究了九嶷山锡矿田W,Sn的迁移形式。研究结果表明,钨在热液中主要以WO3C l-,WO2C l42-,HWO4-和WO42-等氯-氧离子团的形式迁移;锡在热液中主要以SnC l20,SnC l3-和SnC l42-... 在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流体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热力学方法研究了九嶷山锡矿田W,Sn的迁移形式。研究结果表明,钨在热液中主要以WO3C l-,WO2C l42-,HWO4-和WO42-等氯-氧离子团的形式迁移;锡在热液中主要以SnC l20,SnC l3-和SnC l42-形式迁移。钨锡矿床是在含矿热液由于温度、压力、pH,fO2和fS2降低等综合作用,W,Sn配合物发生化学解析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物理化学条件 迁移形式 九嶷山锡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雪宝顶W-Sn-Be矿床中矿物化学组成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鑫祥 刘琰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6-305,共10页
雪宝顶矿床位于四川省的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以出产大颗粒含W-Sn-Be-F-P的矿物而闻名,前人对该矿床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对粗粒矿物的主次痕量元素研究。本次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子探针(EMPA)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 雪宝顶矿床位于四川省的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以出产大颗粒含W-Sn-Be-F-P的矿物而闻名,前人对该矿床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对粗粒矿物的主次痕量元素研究。本次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子探针(EMPA)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对矿床中各矿物的主次痕量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雪宝顶矿床中的绿柱石、白钨矿、锡石、白云母、萤石、磷灰石、电气石,除富含W、Sn、Be、Na、K、Ca等主要成矿元素外,还富集Li、Rb、Cs等碱金属元素和F、B、P等挥发份。其中,雪宝顶绿柱石中富含Li(3484~4243μg/g)、Rb(39.3~71.1μg/g)、Cs(2955~3526μg/g);白云母中Li、Rb和Cs元素含量分别高达4243μg/g、72.3μg/g和3526μg/g;磷灰石中除主量元素P外,F(4.48%~5.21%)含量相对较高;电气石中的B含量高达30990~32880μg/g。雪宝顶矿床中的花岗岩岩体W、Sn、Be、Li、Rb、Cs、F、B、P等元素相对富集,但CaO含量(0.46%~0.82%)相对较低。其中Li、F、B、P等元素对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内的富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矿区内大理岩是一种富Ca的方解石大理岩,为成矿提供了大量的Ca元素,有利于粗粒矿物的大规模沉淀。因此,粗粒矿物中的W、Sn、Be、Li、Rb、Cs、F、B、P等元素主要来源于原始岩浆流体,大理岩地层为粗粒矿物提供了大量的Ca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宝顶 w-sn-Be矿床 X射线荧光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电子探针 化学组成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老君山矿集区北部长田W(Sn)矿床成矿时代:来自白钨矿和萤石Sm-Nd同位素定年的制约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胜江 温汉捷 +1 位作者 张锦让 杨光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47-3362,共16页
滇东南是我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区,老君山矿集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燕山期老君山复式花岗岩体,分布有都龙、南秧田、新寨大型-超大型Sn-W多金属矿床及多个中小型矿床(点)。该区地质演化复杂,Sn、W多金属可能存在多期成矿作用,包... 滇东南是我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区,老君山矿集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燕山期老君山复式花岗岩体,分布有都龙、南秧田、新寨大型-超大型Sn-W多金属矿床及多个中小型矿床(点)。该区地质演化复杂,Sn、W多金属可能存在多期成矿作用,包括燕山期、印支期和加里东期。由于目前该区发现的Sn-W矿化多分布于老君山岩体南、东侧,而岩体北部Sn-W成矿作用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特别是成矿年代学方面,多数矿床依然缺少精确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制约了该区Sn-W多金属成矿作用的认识和地质勘探的深入。长田是老君山岩体北缘代表性W(Sn)多金属矿床,区内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均有分布,由于缺少年代学数据和地质地球化学研究,W(Sn)成矿作用的认识尚缺少实际地质地球化学依据,难以建立合理的成矿模式,制约了区内地质勘探的深入和突破。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长田W(Sn)矿床中白钨矿及共生萤石的Sm-Nd同位素定年,分别获得97 Ma和79 Ma两个年代学数据,显示该矿床钨矿化主成矿期应为燕山晚期,与老君山花岗岩活动时限一致,表明长田钨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老君山花岗岩的侵入活动关系密切,而与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关系不大。该成果丰富了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Sn-W成矿作用及其影响范围,也为进一步完善该区的年代学格架提供重要的成矿年代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ND同位素定年 白钨矿 萤石 长田w(sn)矿床 老君山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Zr/Hf/Sn/W)NbMoTaV高熵合金性能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雪洁 孙琨 +3 位作者 陈诚 杨龙龙 杨经纬 孙俊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0-186,共7页
为解决作为高超声速火箭橇滑靴材料的难熔高熵合金WNbMoTaV在应用中呈现本征脆性、室温塑性韧性低等问题,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用Ti、Zr、Hf和Sn替换其中易氧化、塑性较差的W元素,来探究替换元素对高熵合金塑性韧性性能的影响机制。... 为解决作为高超声速火箭橇滑靴材料的难熔高熵合金WNbMoTaV在应用中呈现本征脆性、室温塑性韧性低等问题,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用Ti、Zr、Hf和Sn替换其中易氧化、塑性较差的W元素,来探究替换元素对高熵合金塑性韧性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公式计算(Ti/Zr/Hf/Sn/W)NbMoTaV合金的7种相形成规律参数和内聚能,确定其都为稳定单一的体心立方结构;进而构建出相应的模型计算了这5种难熔高熵合金的弹性性质。弹性常数、泊松比ν、Pugh比k、柯西压力C_(12)-C_(44)、Zener各向异性系数A^(Z)和Chung-Buessem各向异性系数A^(G)的计算结果表明:(Ti/Zr/Hf)NbMoTaV相较替换W前的强度明显下降,塑性少量提升,各向异性略有下降,但剪切各向异性有所增加,而将W替换成Sn导致材料的强度和塑性都略有下降,各向异性增加,剪切各向异性降低明显。态密度分析得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Ti、Zr、Hf、Sn会造成合金材料的成键稳定性和共价性降低,从而导致基体理论强度下降。此研究可为难熔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改善性能和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橇 塑性韧性 (Ti/Zr/Hf/sn/w)NbMoTaV 高熵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ronology of the Tungsten Deposits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Episodes and Zonation of the Regional W-Sn Mineralization-Evidence from High-precision Zircon U-Pb, Molybdenite Re-Os and Muscovite Ar-Ar Ages 被引量:9
19
作者 FENG Chengyou ZHANG Dequan +1 位作者 ZENG Zailind WANG S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555-567,共13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obtained some petrogenetic and metallogenic chronological data with SHRIMP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zircon U-Pb, zircon LA-ICPMS (laser-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 Previous studies have obtained some petrogenetic and metallogenic chronological data with SHRIMP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zircon U-Pb, zircon LA-ICPMS (laser-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scopy) U-Pb, molybdenite Re-Os isochron and muscovite Ar-Ar methods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Based on thes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petrogenetic and metallogenic ages and their time gap for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of W-Sn deposits, and thus to research their numerous episodes, zonal arrangement and their geodynamic backgrou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arge-scale W-Sn mineraliza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occurred in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170-150 Ma), the skarn W-Sn-polymetallic deposits formed much earlier (170-161 Ma), and all of the wolframite-quartz vein type, greisen type, altered granite type and fractured zone type tungsten deposits formed in the late Jurassic (160-150 Ma). In one ore field or ore district, greisen type tungsten deposits formed earlier than quartz vein type ones hosted in the endoor exo-contact zone; and quartz vein type hosted in the endocontact zone formed earlier than that of exocontact zon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ungstentin mineralization and its intimately associated parent granite emplacement (1-6 Ma). They all formed in the same rock-forming and ore-forming system and under the same geodynamic setting. Regionally, rock-forming and ore-forming processes of the W-S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include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easter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exhibit numerous episodes. The mineralization in the Nanling region mainly occurred at (240-210) Ma, (170-150) Ma and (130-90) Ma. The tungsten-tin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are centered by the largest scale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and become small in the east, west, south and north directions. This displays a zonal arrangement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Integrated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Sn mineraliza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corresponds to the second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a. The Indosinian W-Sn mineralization formed under the extensional tectonic regime between collisional compressional stages, while the Yanshanian large-scale petrogenetic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es occurred in the Jurassic intraplate extensional geodynamic setting of lithosphere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ic chronology mutiple episodes of mineralization geodynamics w-sn deposit Southern Jiangxi NAN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of cyclohexanone catalyzed by cordierite honeycomb washcoated with Mg–Sn–W composite oxides 被引量:4
20
作者 Yang Han Shengnan Li +2 位作者 Rong Ding Wenjin Xu Guangxu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64-574,F0004,共12页
In this work, a series of Mg–Sn–W oxide powder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tungsten oxide contents(0, 15 wt% and 30 wt%) were prepared and washcoated on cordierite honeycomb monoliths to produce monolithic catalysts,wh... In this work, a series of Mg–Sn–W oxide powder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tungsten oxide contents(0, 15 wt% and 30 wt%) were prepared and washcoated on cordierite honeycomb monoliths to produce monolithic catalysts,which were tested for the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of cyclohexanone. The obtained monolithic catalysts,which combined the advantages of both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showed high catalytic efficiency and overcame the problems of product separa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homogeneous catalytic process.SEM and EDX tests showed that the catalytic coating, with a thickness of approximately 20 μm, was compact and homogeneous, and an enlarged BET surface area was indicated by 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compared with the bare cordierite honeycomb.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n the catalytic surface of the powder and monolithic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PS, which indicated the tin and tungsten on the catalysts exhibited their full oxide states and presented mainly as stannate and tungstate, as confirmed by XRD and FTIR characterizations.Moreover, the catalytic activity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tungsten content of the catalys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atalytic efficiency and that monolithic catalysts were produced without obvious catalytic activity los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owders.(M)W30, which exhibited excellent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maintained high activity after recycling three times, was the optimal catalyst, showing a high selectivity that exceeded 86%and a conversion above 64%. Therefore, the structured Mg–Sn–W oxide catalyst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Monolith Mg–snw oxide catalysts Synthesis Ε-CAPROLACT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