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拉善盟荒漠地区一次暴雨过程V-3θ 图特征分析
1
作者 黄骏莉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利用天气学分析法和V-3θ图结构分析法对2019年6月2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纬向环流背景下的小扰动,中低层地面倒槽及切变线的辐合抬升,再加上黄海偏东及孟加拉湾偏南的水汽输送是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关键词 v- 暴雨 超低温 顺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鹰潭市城区暴雨天气与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桂园园 马中元 +2 位作者 齐永胜 余剑浩 张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75,共13页
使用MICAPS常规天气、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回波图像形态分析方法,对2017年5次鹰潭市城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鹰潭5次城区暴雨有2种降水类型:一是对流型降水,二是混合型降... 使用MICAPS常规天气、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回波图像形态分析方法,对2017年5次鹰潭市城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鹰潭5次城区暴雨有2种降水类型:一是对流型降水,二是混合型降水。对流型强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混合型雨带主要呈东~西或西南~东北走向。造成鹰潭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地面倒槽、准静止锋、地面辐合线、地面气旋等;925hPa至500hPa常常伴有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线,其中850hPa都存在一个比湿的大值区;200hPa常处在高空急流区的右侧、分流区内。V-3θ图上露点假相当位温曲线、饱和假相当位温曲线呈现“一”字形横向平直分布和竖向准重合型,对流层水汽充沛且深厚,水汽极易饱和,降水效率高,十分利于产生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鹰潭城市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是絮状回波带,回波单体强度虽然不强,但维持时间长,反复经过一地,单体回波呈现“列车效应”,最后形成暴雨或大暴雨天气。锋面回波带和锋前暖区的超级单体、强回波单体和短带回波,也会形成短时强降水而产生暴雨。在垂直剖面图上,对流性降水的强回波单体回波0dBz上沿达到12km以上,45dBz强回波顶高超过6km;回波中心强度达到55~60dBz,有时在强回波上方出现旁瓣造成的虚假回波。混合型降水回波的0dBz上沿在12km左右,但45dBz强回波顶高不超过6km,属于典型“低质心”降水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暴雨 短时强降水 v- 超级单体 絮状回波带 列车效应 低质心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冷空气大风水平与垂直风场结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郑丽君 黄京平 +3 位作者 马中元 卢秋芳 余剑浩 桂园园 《江西科学》 2020年第3期353-361,422,共10页
利用MICAPS天气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美国NCEP 1°×1°再分析资料、上饶市TWP8-L对流层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赣东北地形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17-18日江西出现的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 利用MICAPS天气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美国NCEP 1°×1°再分析资料、上饶市TWP8-L对流层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赣东北地形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17-18日江西出现的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极涡偏心型的环流背景下,冷空气势力强,自蒙古向东南方向经河套地区南下影响江西境内,影响期间中低层温度梯度大,达1℃/纬度或以上,地面变压梯度达9 hPa或以上。风廓线上高空风大,随时间推移往下渗透,冷空气过境时近地面风向有个转换过程,由偏西风转为偏东风。V-3θ图上,随着冷空气入侵,700 hPa以下θsed线与θ*线明显降低且位温向左突出,700 hPa以下向左突出越明显,斜率越大,底层风速越强。浙赣皖3省交界的地形使得冷空气偏北大风转为东北大风,冷空气在由东向西沿狭窄地形移动过程中,由于狭管效应,风速不断加大形成大风区。而狭窄地形又导致大风减弱消失的时间有4-5 h的延迟。对于预测上饶地区的冷空气大风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大风 气压变压场 风廓线雷达 v- 东部走廊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