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城市精神修补的旧城复兴设计教学实践——以西建大中吉工作营为例
1
作者 陈雅兰 李岳岩 +2 位作者 安黎 Suiorkul kyzy Bermet Raimzhanova Diana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以城市精神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探讨表达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的特征是否可以成为当下城市更新的反思,以应对建成环境千篇一律的评价。基地选址依托“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以城市老旧区域可持续更新为对象进行一学... 以城市精神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探讨表达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的特征是否可以成为当下城市更新的反思,以应对建成环境千篇一律的评价。基地选址依托“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以城市老旧区域可持续更新为对象进行一学期的城市设计课程。过程及结果表明,城市精神的类型和特征识别具有强共性特征,城市精神修补的原则具有个性特征,其形式的设计和场所化的营造往往回应的城市精神类型具有相互依托、勾连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精神 旧城复兴 历史记忆 形式 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叙事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大连市向应公园为例
2
作者 吕强 商周媛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6-40,共5页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深化阶段,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大连向应公园园区景观显露出与时代发展和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研究场地功能、场地结构及场地动线,并对这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阐述了园区景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运用景观叙事的...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深化阶段,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大连向应公园园区景观显露出与时代发展和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研究场地功能、场地结构及场地动线,并对这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阐述了园区景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运用景观叙事的理论与方法重现或升华场地文化精神,唤醒使用者记忆并引发情感共鸣,建构空间与人的依恋关系并提升行为体验感。以期为城市公共空间合理更新优化提供相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更新 景观叙事 场所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兼论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上海的使命担当
3
作者 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具有辩证关系。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围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具有辩证关系。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围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上海城市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4
作者 马海燕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社区精神是城市社区的灵魂,是居民在日常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区的归属与爱的情感,以及社区对居民需求、价值、尊严的尊重与回应等的精神集合,主要包括温情幸福的家园精神、邻里守望的互助精神、务实奋进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的自治... 社区精神是城市社区的灵魂,是居民在日常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区的归属与爱的情感,以及社区对居民需求、价值、尊严的尊重与回应等的精神集合,主要包括温情幸福的家园精神、邻里守望的互助精神、务实奋进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的自治精神。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之下,城市社区精神的特征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利益与情感兼顾的互惠性、基于理性认知的自觉性、和谐开放共享的包容性,以及德治、法治与自治的共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精神 社区文化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空间诗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场所营造
5
作者 熊承霞 李泉如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56-60,82,共6页
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市民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在科技数字化世界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园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以“诗性化”和“个性化”为核心,构建“诗情画意”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公园... 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市民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在科技数字化世界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园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以“诗性化”和“个性化”为核心,构建“诗情画意”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公园景观场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空间诗学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景观,通过空间诗学中的诗性空间与诗性场所精神的理念为切入点,并结合上海松江方塔园的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以此来探讨“诗意”在城市公园中的“场所意象”营造策略。这不仅是对城市公园单纯地环境提升,更多地是希望用诗学的场所营造来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探寻出一条耐久重用性的持续设计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诗学 景观场所 场所精神 城市公园 营造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历史密码 再现古都史脉--安徽凤阳“明中都”新传统建筑设计记思
6
作者 郭华瑜 胡占芳 李国华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城市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如何在新城建设中延续文脉,塑造有历史底蕴的新建筑?一直是城市建设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安徽凤阳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活动中心三组新传统建... 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城市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如何在新城建设中延续文脉,塑造有历史底蕴的新建筑?一直是城市建设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安徽凤阳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活动中心三组新传统建筑设计实践为例,以三组新建筑的选址与明中都城之三座祭祀祠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契机,探索三者在明中都、清凤阳府、凤阳县的各时期城市形态变迁中的史脉变化,思考在此类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应如何溯城脉,塑造融合传统与当下的新城区建设格局;探索应如何理史脉,顺文脉,选择适宜建筑语言,再造融合史脉传承与场所精神的新传统建筑。凤阳县三组新传统建筑的设计实践,就是对激活历史密码,彰显历史城市史脉、城脉、文脉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传统建筑设计 明中都 明代官式祠庙 重塑城脉 场所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诗学的建构——兼论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维度与“城市精神”书写
7
作者 何光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2,共9页
南方诗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维度的观照,这种“现代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城市精神”的书写,就是召唤“现代人”的出场。这种以“现代人”的此在生存为基础的现代性和城市精神,是在近代以来从以广东为起点的... 南方诗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维度的观照,这种“现代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城市精神”的书写,就是召唤“现代人”的出场。这种以“现代人”的此在生存为基础的现代性和城市精神,是在近代以来从以广东为起点的南方在与西方现代国家的交往与对话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精神也迥异于中国传统诗学的精神。中国传统诗学是以士君子和士大夫为写作主体的抒情言志诗学,是贵族化或精英化的,而中国现代诗学,是以从南方发端而逐渐渗透到中国整个现代文学内部的以平民或市民大众为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城市诗学,我们将其命名为南方诗学。这个“南方”不同于传统的江南或地理的南方,而是一种精神的南方,或者说新南方。这些年来,个人对“南方诗学”的建构,包括了关于“南方”概念的重新界定、“南方诗歌”群落的梳理、“南方精神”谱系脉络的观照,而后进入“南方诗学”的理论建构。这样一个诗学建构所生长出的诸种可能性及其思想和艺术的实验,也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更具现场性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诗学 南方诗歌 新南方 现代性 城市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赋能城乡融合: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安徽省6县100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钱力 程雅娴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8期23-39,共17页
城乡融合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劳动力流动则为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及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城乡融合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微观调研数据,探究安徽省劳... 城乡融合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劳动力流动则为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及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城乡融合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微观调研数据,探究安徽省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通过机制分析检验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本在劳动力流动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严谨检验后依然成立;劳动力流动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聚集人力资本等路径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尤其在对政策相对不完善地区的城乡融合促进上,其效应更为显著。基于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应统筹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激发人才活力、增强城乡一体意识,完善市场规则、健全按要素分配制度,深化土地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政策导向、规范劳动力有序流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乡融合 资源配置 人力资本 促进效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精神的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策略--以武汉地铁为例
9
作者 张博远 周雨溪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作为赋能地铁空间文化属性的主要手段,公共艺术已成为地铁站建设中的一项专题。为使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走出实践困境,设计者应以城市精神文化资源为引导,将城市文化特性重构为具有情节性的序列,编整于地铁线网。同时,城市精神对地铁... 作为赋能地铁空间文化属性的主要手段,公共艺术已成为地铁站建设中的一项专题。为使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走出实践困境,设计者应以城市精神文化资源为引导,将城市文化特性重构为具有情节性的序列,编整于地铁线网。同时,城市精神对地铁公共艺术起到提领作用,围绕两者的关系,以武汉地铁为例,生成基于城市精神的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与实现策略,以期为人文地铁空间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公共艺术 城市精神 主题规划 武汉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雄安新区城市精神的理论构架
10
作者 姜汪维 吕竹雯棋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设立雄安新区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因而其城市精神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标识,而且要转化为激励市民投身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我国的文化治理理念具有本土性、人民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特质,与建塑雄安新区城市精... 设立雄安新区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因而其城市精神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标识,而且要转化为激励市民投身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我国的文化治理理念具有本土性、人民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特质,与建塑雄安新区城市精神的要求内在契合,并因此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为立足本土性以打造中华传统城市风范,突出人民性以坚持人民城市的价值导向,坚持系统性以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高效性以契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视域,雄安新区城市精神可以概括为四重维度和八个要素的理论构架,即崇徳尚义、雄健笃实的历史文脉基因,安定团结、上善若水的人民主体精神,和谐共融、绿色智慧的城市发展理念,包容并蓄、创新卓越的现代化城市品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治理现代化 城市精神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胆剑精神”是绍兴城市精神的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并随着时代发展演进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密切关联,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 “胆剑精神”是绍兴城市精神的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并随着时代发展演进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密切关联,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在绍兴迈向更高质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需要大力弘扬以新时代“胆剑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凝心铸魂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系统规划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绍兴实施“五创图强、四进争先”,勇闯“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域实践新路子”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胆剑精神 城市形象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城市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12
作者 廉子群 廖利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85-89,共5页
城市精神是由历史文化涵养孕育、人民群众实践产生的,是激励人们的精神力量。地方高校可以将地方城市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地方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育人原则和育人价值... 城市精神是由历史文化涵养孕育、人民群众实践产生的,是激励人们的精神力量。地方高校可以将地方城市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地方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育人原则和育人价值。具体的实践路径是坚持构建同城学校思政课程共同体、筑造思政教学实践基地群、营造思政育人良好氛围、打造线上思政云阵地和建造思政引领式学生社区,确保地方城市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城市精神 思政教育 育人价值 融入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城市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探索——以高中地理“探寻历史风貌区中的上海城市精神”为例
13
作者 陈玉 《教育参考》 2024年第5期69-72,77,共5页
本文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结合语文、思政、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相关内容,设计“探寻历史风貌区中的上海城市精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和探究任务,让学生感受在上海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 本文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结合语文、思政、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相关内容,设计“探寻历史风貌区中的上海城市精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和探究任务,让学生感受在上海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含的城市精神,体会城市精神的传承、发展和演变,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综合思维 城市精神 高中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强国战略下“韬奋精神”融入鹰潭城市精神塑造的路径研究
14
作者 张兵红 聂辽亮 《老区建设》 2024年第11期91-96,共6页
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与提升的灵魂,塑造城市精神是顺应当前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长期任务。鹰潭是一座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韬奋精神”作为鹰潭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具有鲜明的红色革命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是鹰潭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与提升的灵魂,塑造城市精神是顺应当前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长期任务。鹰潭是一座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韬奋精神”作为鹰潭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具有鲜明的红色革命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是鹰潭城市精神的标识,与鹰潭城市精神塑造之间存在着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内在逻辑关联。要大力弘扬和传承“韬奋精神”,将其融入城市肌理、学校德育教育、营商环境建设、多元文化发展中,实现以文塑城、以文育人、以文兴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强国 “韬奋精神” 城市精神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登与弄潮:光陆大戏院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文化
15
作者 刘素 《都市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378-393,共16页
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光陆大戏院是英商独资的外片首映影院,其建筑风格现代前卫,所映影片质量上乘,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摩登生活的新地标。1928年2月至1933年8月,光陆大戏院共映美国好莱坞影片为主的外片400余部,数量上呈现“三波峰、两波谷... 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光陆大戏院是英商独资的外片首映影院,其建筑风格现代前卫,所映影片质量上乘,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摩登生活的新地标。1928年2月至1933年8月,光陆大戏院共映美国好莱坞影片为主的外片400余部,数量上呈现“三波峰、两波谷”的特征,促进了好莱坞文化在上海的传播和再生产。在社会文化领域,光陆大戏院参与见证了国产有声片试映、电影检查制度推行、迪斯尼卡通放映等重要影界事件,从文化自信、文化博弈、文化启蒙等方面孕育了上海城市精神,推动了上海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陆大戏院 上海社会文化 好莱坞文化 城市精神
原文传递
“人文识别”方法探索——城市型大学文化校园营建设计实践
16
作者 吴启星 胡笳天 陆激 《华中建筑》 2024年第6期98-102,共5页
城市型大学在人文校园营建中面临独特挑战,其用地狭小导致建筑与景观紧密结合,形成与郊野型大学不同的“大学精神”,也更要求有意识的规划和更新建造来培养人文环境。对于“人文校园”的营建的关键在于“人文识别”策略,即从多维度发掘... 城市型大学在人文校园营建中面临独特挑战,其用地狭小导致建筑与景观紧密结合,形成与郊野型大学不同的“大学精神”,也更要求有意识的规划和更新建造来培养人文环境。对于“人文校园”的营建的关键在于“人文识别”策略,即从多维度发掘校园文化基因,结合校园与城市、基地、学科的关系,以及人的需求和活动,形成系统性营建策略。浙大城市学院案例展示了如何依托此策略,通过融合软硬环境,强化学术氛围,实现文化环境的整体性和成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 人文识别 城市型大学 场所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精神与“新”理念——谈史前美术对市民的疗愈作用
17
作者 杨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4期188-192,共5页
史前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被研究、被展示的形象呈现给世人,这种远离当代生活的艺术形式,除具有考古、历史、美学价值以外,其精神价值也不容忽视。除却传统的心理医生所提供的疗愈服务,史前美术的创作动机、表现形式、... 史前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被研究、被展示的形象呈现给世人,这种远离当代生活的艺术形式,除具有考古、历史、美学价值以外,其精神价值也不容忽视。除却传统的心理医生所提供的疗愈服务,史前美术的创作动机、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内在价值也可以对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当代倡导的跨学科融合、虚拟场景搭建、人工智能辅助、社会人文关怀等都有利于史前美术与当代民众产生交互。该文基于此探讨了史前美术的精神价值对当代市民的精神疗愈作用及对疗愈场所进行构想,为文化遗产赋活更新、重塑身份,并拓宽艺术疗愈的研究领域,使市民更加深刻地受益于文化遗产,实现“旧”精神与“新”理念的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美术 精神 城市环境 市民 艺术疗愈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乡村骑士遭遇现代都市奇观——以莫言《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讨论为中心
18
作者 张志忠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5-103,共9页
对莫言《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作品在“愚人节新闻”前提下所描述的古典乡村骑士行进于现代都市引发的奇观。借助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和钱理群对堂吉诃德精神的阐释等,揭示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乡村与都... 对莫言《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作品在“愚人节新闻”前提下所描述的古典乡村骑士行进于现代都市引发的奇观。借助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和钱理群对堂吉诃德精神的阐释等,揭示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乡村与都市的断裂、“空间的表征”与“表征的空间”、本土的“乡下人进城”文学思潮与世界的堂吉诃德精神传承等,凸显了莫言笔下农民形象所特有的侠气、匪气、霸气等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 乡村骑士 都市奇观 堂吉诃德精神 侠气和匪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微观实践: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表征、瓶颈与纾解 被引量:6
19
作者 崔丽丽 杨易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实际上与当前中国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宏观战略布局密切相关,有关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研究需受到学界的不断关注与重视。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共同富裕理念探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 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实际上与当前中国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宏观战略布局密切相关,有关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研究需受到学界的不断关注与重视。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共同富裕理念探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特殊表征、现实瓶颈与纾解路径。研究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要避免以牺牲与遗弃“过渡性亚社区”为发展代价,同时,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承载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一重要国家战略目标。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特殊表征主要体现在:村改居社区体育空间的规制与异化;村改居社区居民情感的巩固与区隔;村改居社区体育权力的新构与保留。然而,当前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中存在各治理主体能力还需优化、治理内容有待完善、治理方式仍须均衡、志愿服务亟待加强4个方面的现实瓶颈。据此提出共同富裕理念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纾解路径应为统筹多元主体提升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活力、推陈出新丰富村改居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完善法律规章畅通村改居社区体育法治进路、科学合理开发村改居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治理 社区体育 村改居社区 共同富裕 体育志愿服务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法治进路
原文传递
对抗无地方化的思考:地方认同视野下的城市环境教育研究
20
作者 黄愉皓 张艺馨 李铭君 《华中建筑》 2024年第7期135-139,共5页
近年来,网红化城市与流行性文化的并行趋势,肇生了城市同质化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通用性的现代主义手法侵蚀了大量地方空间与本土营造观念,地方文化没有得以活态传承,反而被解构在全球资本运行的体系中。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恰如其分地... 近年来,网红化城市与流行性文化的并行趋势,肇生了城市同质化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通用性的现代主义手法侵蚀了大量地方空间与本土营造观念,地方文化没有得以活态传承,反而被解构在全球资本运行的体系中。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恰如其分地推进地方感知与城市环境教育的关系建设成为亟待思考的关键问题。该文通过质性理论梳理、案例样本拆解结合要素分析法,系统搭建了城市建设与地方认同的教育观念、空间差异、研究方法、地方营造的联系,并对城市环境教育的地方感知塑造提出相应的培养方式,从“概念—感知—实践”提出了五项逻辑性视角。该文填充了地方感知理论在城市环境教育视角研究下的系统框架建构,以期通过城市“策划者—教育者—学习者”之间的客观联动性,深刻思考地方建设的根性处理与人性化观念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教育 地方感 集体记忆 身份认同 场所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