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滞针提拉法联合通督舒筋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闫晓双 田杨杨 +3 位作者 黄亮 盛国滨 孟悦 刘刚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4期103-107,共5页
目的 探讨滞针提拉法联合通督舒筋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针灸科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 目的 探讨滞针提拉法联合通督舒筋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针灸科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滞针提拉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督舒筋手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评分、木块移动个数、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评分、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分及屈曲位肱二头肌、伸展位肱三头肌的共同收缩率(CR),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FMA-UE、ARAT、IADL、FIM评分高于对照组,木块移动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周后FMA-UE、ARAT、IADL、FIM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木块移动个数分别多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屈曲位肱二头肌、伸展位肱三头肌的C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周后屈曲位肱二头肌、伸展位肱三头肌的CR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滞针提拉法联合通督舒筋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减轻肌肉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痉挛性偏瘫 滞针提拉法 通督舒筋手法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里两经推拿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在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张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5期28-30,46,共4页
目的 探讨表里两经推拿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在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莱钢集团莱芜矿业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收治的196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 探讨表里两经推拿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在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莱钢集团莱芜矿业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收治的196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表里两经推拿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里两经推拿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偏瘫 表里两经推拿法 刺络拔罐 上肢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与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李文 李杜娟 王锋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5年第2期225-232,共8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与体外冲击波(ESW)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104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53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59.86岁;体质量50~80 ...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与体外冲击波(ESW)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104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53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59.86岁;体质量50~80 kg,平均体质量65.60 kg;身高153~175 cm,平均身高162.81 cm;病程3~8个月,平均病程5.45个月。随机分为BTX-A组(n=34)、ESW组(n=35)及Ctrl组(n=35)。Ctrl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TX-A组在Ctrl组基础上增加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下BTX-A注射治疗,ESW组在Ctrl组基础上增加ESW疗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上肢肱二头肌杨氏模量值(Emean),采用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对痉挛分级,评估患者患侧屈腕肌群及屈肘肌群的痉挛程度,并通过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肱二头肌Emean值、上肢屈腕肌群及屈肘肌群MAS评分、FMA-UE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屈腕肌群、屈肘肌群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Ctrl组屈腕肌群MAS评分:(2.66±0.54)分vs(3.06±0.68)分;屈肘肌群MAS评分:(2.66±0.54)分vs(3.11±0.63)分。BTX-A组屈腕肌群MAS评分:(1.91±0.62)分vs(3.12±0.64)分;屈肘肌群MAS评分:(1.71±0.63)分vs(3.09±0.67)分。ESW组屈腕肌群MAS评分:(1.91±0.56)分vs(3.09±0.70)分;屈肘肌群MAS评分:(1.86±0.65)分vs(3.14±0.65)分。P<0.05],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Ctrl组FMA-UE评分:(34.69±2.13)分vs(25.74±1.54)分;MBI评分:(63.80±2.01)分vs(54.80±2.37)分。BTX-A组FMA-UE评分:(37.82±1.91)分vs(25.97±1.83)分;MBI评分:(70.18±2.32)分vs(55.15±1.99)分。ESW组FMA-UE评分:(37.31±2.11)分vs(25.69±1.39)分;MBI评分:(70.71±2.16)分vs(55.00±1.55)分。P<0.05]。与Ctrl组相比,BTX-A组和ESW组治疗后屈腕肌群及屈肘肌群MAS评分、FMA-UE评分、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TX-A组和ESW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rl组中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肱二头肌Emea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TX-A组和ESW组中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TX-A组Emean值:(23.98±1.78)kPa vs(34.69±1.66)kPa;ESW组Emean值:(25.93±1.43)kPa vs(35.20±1.89)kPa。P<0.05],且BTX-A组与ESW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Emean值:(23.98±1.78)kPa vs(25.93±1.43)kPa。P<0.05]。结论BTX-A注射治疗与ESW疗法均可有效降低卒中后痉挛患者上肢肌张力,从而提高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治疗4周后BTX-A注射治疗与ESW疗法在痉挛量表评估和功能水平上疗效相当,而BTX-A注射治疗在超声水平的肌肉特性改变更为显著,但ESW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长期疗效仍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上肢痉挛 A型肉毒毒素 体外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认知、肌痉挛和患肢精细运动的影响
4
作者 陆家卉 阴秀春 李元婧 《新中医》 2025年第4期83-87,共5页
目的:观察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肌痉挛及患肢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宁波市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肌痉挛及患肢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宁波市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作业疗法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给予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肌痉挛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NIHSS、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NIHSS、N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肌痉挛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肌痉挛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UEF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BI、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MBI、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疗效,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上肢肌肉痉挛,提高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偏瘫 头部围针 体针 作业疗法 认知功能 肌痉挛 患肢精细运动
原文传递
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前进 李思佳 +5 位作者 胡晓诗 冯天扬 冯阿美 李晓松 张燕庆 张通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机器人 痉挛型偏瘫 上肢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督灸法联合推拿点穴疗法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梁瑛林 黄智胜 +3 位作者 王艳珊 汪可飞 殷茵 肖观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1期4188-4190,共3页
目的: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经调督灸法联合推拿点穴疗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随机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常规康复训练干预,推拿点穴疗法治疗)和治疗组(n=43,对照组的基础上接... 目的: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经调督灸法联合推拿点穴疗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随机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常规康复训练干预,推拿点穴疗法治疗)和治疗组(n=43,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调督灸法治疗)。对比两组肢体痉挛程度、上肢肌电图指标、手功能恢复情况、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肢体痉挛程度分级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H反射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Hmax/Mmax)值、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低于对照组,最大伸展角度(MAE)、手指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最大屈曲角度(MLE)、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经调督灸法联合推拿点穴疗法治疗有利于改善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督灸法 推拿点穴疗法 中风 上肢痉挛性偏瘫
原文传递
黄芪药膏刮痧疗法治疗老年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宋艳梅 史秀丽 +3 位作者 贝令娜 于娟 杨文忠 李香娥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4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药膏刮痧疗法对老年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观察黄芪药膏刮痧疗法对老年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黄芪药膏刮痧疗法。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同组治疗前,而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M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血清hs-CRP、Hcy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血清hs-CR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络病理论”的黄芪药膏刮痧疗法治疗老年脑出血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出血性中风 上肢痉挛性偏瘫 络病理论 黄芪药膏 刮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闫俊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62-2965,共4页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至河南省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9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至河南省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9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新Bobath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对比干预前、干预4周后上肢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FMA评分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M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MBI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降低上肢偏瘫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偏瘫 BOBATH技术 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穴迷走神经电针刺激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倪钰飞 葛向阳 +4 位作者 顾秋燕 吴勤峰 徐仁杰 魏天祺 陆祖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2-1637,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针刺激(taVNS)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CP)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taVNS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针刺激(taVNS)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CP)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taVNS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taVNS假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以及儿童版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疗效评价。此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共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治疗后,两组儿童M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65);两组儿童的UEFT评分、PDMS-FM评分和Wee 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taVNS可以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CP儿童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功能独立性,并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的影响
10
作者 杨阳 刘合增 +5 位作者 李志林 赵勇 李诺 徐磊 刘晓佩 张紫瑶 《中国康复》 2024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目的:观察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SH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HCP患儿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鼓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 目的:观察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SH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HCP患儿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鼓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腕关节背伸角度(ARO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从上肢、关节活动度、精细运动能力、健手与患手的功能能力4个方面评价上肢功能及日常社会参与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AROM活动度、FMFM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社会参与度都有提高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脑瘫 音乐治疗 团体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王敏 仇爱珍 +1 位作者 吴野 孟露露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目的分析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方法招募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 目的分析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方法招募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正中神经rPMS,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正中神经伪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通过Ca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组块测试(BBT)和复旦中文版脑瘫幼儿手功能分级系统(Mini-MACS)对患儿上肢和手功能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抓握能力、协调性明显改善,且UEFT总分、BBT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抓握能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UEFT总分、BB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Mini-MAC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ini-MAC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中神经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 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红培 翟炎冰 +1 位作者 邢佳 王嘉麟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196-207,214,共13页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PubMed、Cochrane数据库中“针灸...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PubMed、Cochrane数据库中“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区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5月1日。由2位独立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以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以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篇文献(3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1963例样本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3.30,95%CI为1.97~5.52,Z=4.54,P<0.00001;2)治疗后观察组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低于对照组:SMD=-0.50,95%CI为-0.90~-0.11,Z=2.49,P=0.01;3)治疗后观察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高于对照组:SMD=1.28,95%CI为0.89~1.67,Z=6.40,P<0.00001;4)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BI)高于对照组:SMD=1.12,95%CI为0.74~1.49,Z=5.87,P<0.00001;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低于对照组:WMD=-3.97,95%CI为-6.22~-1.72,Z=3.46,P=0.0005;6)治疗后观察组Brunnstrom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91,95%CI为0.53~1.29,Z=4.71,P<0.00001;7)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痉挛指数(CSI)低于对照组:SMD=-1.36,95%CI为-2.76~0.03,Z=1.92,P=0.05。结论:针灸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风 上肢 痉挛性偏瘫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加顺 孙茹 +3 位作者 王绚 王虹 张居婵 高潇 《中医药信息》 2016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研究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100例脑梗死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组(治疗组)和巴氯芬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法... 目的:研究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100例脑梗死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组(治疗组)和巴氯芬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法和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的上肢痉挛状态,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巴氯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状态 改良强制性运动 拮抗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与电针治疗中风偏瘫上肢痉挛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程攀 金红姝 +1 位作者 郑杰 刘再高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94-1997,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与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脱离4例)上肢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 DCS组19例、电针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3组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t DCS组还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 目的:对比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与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脱离4例)上肢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 DCS组19例、电针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3组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t DCS组还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电针组加用电针治疗。实验前后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runnstrom分期和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的上肢部分对患侧上肢进行评定,观察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t DCS组和头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t DCS组改善幅度较电针组明显(P<0.05)。结论:t DCS或电针配合适当的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t DCS改善效果优于电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痉挛 中风偏瘫 电针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被引量:36
15
作者 孙熙罡 张金喜 +4 位作者 王晶 王秀娟 王立存 赵淑华 林翠茹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观察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予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2星期、治疗4星期和治疗... 目的观察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予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2星期、治疗4星期和治疗后3个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SFMA)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基丁酸(GABA)浓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更明显(P<0.05)。在随访时,观察组各项评分有持续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GABA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能够保持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GABA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针刺 头针刺激区 调神解痉针刺法 偏瘫 上肢痉挛性瘫痪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疗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偏瘫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顾陈长 石艳 陈士云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16期55-57,共3页
目的:比较蜡疗、火针治疗以及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30例)、火针组(30例)、联合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目的:比较蜡疗、火针治疗以及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30例)、火针组(30例)、联合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蜡疗配合火针组MAS评分低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1);蜡疗组FMA评分高于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蜡疗组的83.3%和火针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蜡疗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疗效优于单纯蜡疗、单纯火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 蜡疗 火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华 郭春光 +3 位作者 段雅琴 周洪涛 熊裕娟 张玲 《中国康复》 2021年第6期339-343,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偏瘫侧MAS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UEF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DCS结合MCIMT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 痉挛型偏瘫 上肢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梁辉 卢英 +3 位作者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微创医学》 2021年第1期34-37,50,共5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上肢痉挛 A型肉毒毒素 体外冲击波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58
19
作者 陈清法 黄华垚 +1 位作者 陈振强 倪国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7-442,共6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1Hz 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1Hz rTMS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上肢F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F波潜伏期、波幅、Hmax/Mmax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rTMS治疗组明显低于伪rTMS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但rTMS治疗组的FMA-UE、MBI评分与伪rTMS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上肢运动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筋骨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经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虹 李树香 《光明中医》 2018年第22期3303-3305,共3页
目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经筋病"范畴,主要病机为阴阳气血失衡,治疗上以疏通经络、放松肌肉挛缩为原则,"筋骨针"则能够解除痉挛肌肉筋膜等部位的粘连、瘢痕、挛缩、堵塞、无菌性炎症刺激等对肌梭、Ⅰa、γ等神... 目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经筋病"范畴,主要病机为阴阳气血失衡,治疗上以疏通经络、放松肌肉挛缩为原则,"筋骨针"则能够解除痉挛肌肉筋膜等部位的粘连、瘢痕、挛缩、堵塞、无菌性炎症刺激等对肌梭、Ⅰa、γ等神经纤维的刺激,从而达到明显减少神经冲动传入及传出,缓解或解除肌痉挛的目的,文章介绍筋骨针治疗痉挛瘫的经验。方法采用"筋骨针"对痉挛部位进行松解、剥离,破坏部分肌梭感受装置,切开腱的部分腱器可使肌肉松弛,切断部分Ⅰa类纤维,减少冲动的传入。选一例病例作为典型案例,予以筋骨针治疗。结果经筋骨针治疗后,患者肢体肌力、肌张力,及患肢关节活动疼痛度、关节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结论 "筋骨针"不仅具有传统针刺法的作用,还能快速松解肌肉筋膜的机械压迫,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痉挛以迅速止痛,消除炎性反应,改善局部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达到明显的缓解或解除肌痉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针 中风 上肢痉挛性偏瘫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