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S/g-C_(3)N_(4)的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制H_(2)O_(2)性能的研究
1
作者 赵路 于炳坤 王亮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08,共6页
光催化合成H_(2)O_(2)因其绿色、可持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构建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g-C_(3)N_(4)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响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 光催化合成H_(2)O_(2)因其绿色、可持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构建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g-C_(3)N_(4)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响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S/g-C_(3)N_(4)光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NiS的引入增加了g-C_(3)N_(4)的反应活性位点,构建了丰富的电荷传输通道,有利于界面光生载流子的迁移与分离。NiS/gC_(3)N_(4)用于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合成H_(2)O_(2),此过程不需要引入额外的牺牲剂。实验结果表明,NiS/g-C_(3)N_(4)(3%)在120 min内H_(2)O_(2)产量可达到141.81μmol/L,是块状g-C_(3)N_(4)的3.8倍。通过所制备样品光催化产H_(2)O_(2)的循环实验,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光催化产H_(2)O_(2)反应过程中活性基团的捕获实验来探究光催化反应的机理,基于结果分析提出了NiS/g-C_(3)N_(4)异质结光催化产H_(2)O_(2)的双通道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NIS 光催化 h_(2)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
2
作者 宋崇林 郑庆贺 +3 位作者 吕誉 崔立峰 李云强 吕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61,共9页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术,此时LNT的作用是将排气中部分NO_(x)转化为NH_(3),为下游的SCR提供还原剂.基于此,制备了LNT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1-x)Ce_(x)MnO_(3)系列钙钛矿氧化物,并通过分步浸渍法得到了La_(1-x)Ce_(x)MnO_(3)-Ba/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O-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的晶相结构,以及负载型催化剂的还原特性、NO_(x)吸附-脱附性能等物化性质,并且通过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探究了催化剂掺杂Ce对NO转化成NH_(3)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H_(3)产物选择性,并且显著提高了NO转化率.温度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而H_(2)和NO体积比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关键性因素.其中,La_(0.95)Ce_(0.05)MnO_(3)-Ba/Al_(2)O_(3)在低温下催化活性表现最佳,在350℃、H_(2)和NO体积比为5.0时NH_(3)产物选择性为65%,NO转化率为100%.此外,所制备的La_(1-x)Ce_(x)MnO_(3)都形成了钙钛矿型结构,而且Ce掺杂催化剂的大部分Ce离子可以进入到LaMnO_(3)结构中.在催化剂适量掺杂Ce后,H_(2)消耗总面积增大、还原峰的峰值温度降低,表明掺杂Ce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同时NO吸附和脱附面积增大,表明Ce掺杂改变了催化剂的NO_(x)吸附-脱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 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 Nh_(3)产物选择性 No转化率 晶相结构 还原特性 No_(x)吸附-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C_(2)/In_(4)SnS_(8)肖特基异质结用于高效光催化生成H_(2)O_(2)和Cr(Ⅵ)还原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彤 刘雪 +2 位作者 赵亮 乔明涛 雷琬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38,共3页
人工光合成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主要利用太阳能作为唯一驱动能源,将水和氧气转化成双氧水(H_(2)O_(2))。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催化系统的性能受制于其光吸收能力有限,载流子分离效率低以及表面反应能力弱等问题。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原位... 人工光合成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主要利用太阳能作为唯一驱动能源,将水和氧气转化成双氧水(H_(2)O_(2))。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催化系统的性能受制于其光吸收能力有限,载流子分离效率低以及表面反应能力弱等问题。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原位水热法,成功地在少层Ti_(3)C_(2)纳米片表面生长厚度为5-10 nm的立方相In_(4)SnS_(8)纳米片(Eg=2.16 eV),形成了一种具有三明治结构的Ti_(3)C_(2)/In4SnS8纳米复合材料。深入的表征结果显示此2D/2D异质结构具有紧密的界面相互作用并且形成肖特基异质结,有助于载流子快速从In_(4)SnS_(8)转移至Ti_(3)C_(2)表面。其中,7 wt%Ti_(3)C_(2)/In_(4)SnS_(8)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可见光催化性能,H_(2)O_(2)生成速率为1.998µmol·L^(-1)·min·1,Cr(Ⅵ)的还原速率为19.8×10^(-3)min^(-1)。通过捕获实验、气氛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证明了H_(2)O_(2)生成的途径包括两种:一种是两步单电子还原路径,另一种是一步两电子水氧化路径。本研究为设计高效、多功能的催化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C_(2) In_(4)SnS_(8) 光催化 生成h_(2)o_(2) Cr(Ⅵ)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UV/H_(2)O_(2)协同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典型污染物
4
作者 方檬 傅敏 +1 位作者 李易 杨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3,共7页
以垃圾渗沥液中的典型有机污染物正己酸为处理目标,探究其在MB(微纳米气泡)联合UV(紫外光)活化H_(2)O_(2)的作用下的降解规律,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微纳米气泡进气量、紫外灯功率、初始pH值、H_(2)O_(2)体积分数以及共存离子等影响因素对... 以垃圾渗沥液中的典型有机污染物正己酸为处理目标,探究其在MB(微纳米气泡)联合UV(紫外光)活化H_(2)O_(2)的作用下的降解规律,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微纳米气泡进气量、紫外灯功率、初始pH值、H_(2)O_(2)体积分数以及共存离子等影响因素对模拟垃圾渗沥液COD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B/UV/H_(2)O_(2)体系的协同系数达到31.56,证明其有显著的协同效应,该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模拟垃圾渗滤液中的COD,其降解过程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当反应时间180 min、H_(2)O_(2)体积分数2×10^(-3)、pH=4、UV功率10 W、MB进气量30 mL/min时,模拟垃圾渗沥液COD去除率可达到94.54%,TOC(总有机碳)去除率为59.10%。共存离子实验表明,实际垃圾渗滤液中的氯离子会降低反应速率。自由基淬灭实验结合EPR结果表明,在MB/UV/H_(2)O_(2)体系中主要产生羟基自由基和单线态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uv h_(2)o_(2) 垃圾渗沥液:正己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UV/H_(2)O_(2)去除对乙酰氨基酚工艺中Br^(-)的影响及其转化规律
5
作者 汪伟 颉亚玮 刘宏远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43-151,共9页
Br^(-)是水和废水中常见的卤素离子,在高级氧化过程(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OPs)中通过形成不同种类的Br相关物种来发挥多种作用。在Br^(-)存在条件下,采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AAP)模拟废水进行UV/H_(2)O_(2)对其降... Br^(-)是水和废水中常见的卤素离子,在高级氧化过程(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OPs)中通过形成不同种类的Br相关物种来发挥多种作用。在Br^(-)存在条件下,采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AAP)模拟废水进行UV/H_(2)O_(2)对其降解效能、机理以及Br^(-)转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UV/H_(2)O_(2)降解AAP过程中,最佳去除率达到99.1%,但Br^(-)的加入抑制了AAP的降解和矿化,O~·_(2)和OH~·是UV/H_(2)O_(2)降解含Br^(-)的AAP模拟废水中主要活性物质,贡献率分别为45.5%和34.0%。当Br^(-)存在时,中性条件下,AAP降解速率最快,其一级动力学常数为0.048 4 min~(-1);其中活性溴物种(reactive bromide species, RBSs)对AAP降解的贡献率为14.1%。自由基浓度模拟结果表明,Br^(·-)_(2)可能在有机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_(2)O_(2)的直接还原作用导致Br^(-)转化率仅为18.0%。此外,由于溴自由基的加成,容易生成一些具有生态毒性的副产物,并通过分析溴代产物推测了AAP的降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h_(2)o_(2) 降解效能 影响因素 Br^(-)转化 动力学模拟 自由基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O_(2)(OH)Cl/Bi/Bi_(2)O_(3)异质结的构筑及其光催化合成H_(2)O_(2)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美超 孙兆楠 +2 位作者 巩云云 于光龙 冯媛媛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9-48,共10页
通过燃烧法和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型异质结催化剂Bi_(2)O_(2)(OH)Cl/Bi/Bi_(2)O_(3)。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和测试。通过光催化实验和光电化学测试,表征... 通过燃烧法和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型异质结催化剂Bi_(2)O_(2)(OH)Cl/Bi/Bi_(2)O_(3)。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和测试。通过光催化实验和光电化学测试,表征了样品的光催化合成H_(2)O_(2)性能,提出了光催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样品中Bi_(2)O_(2)(OH)Cl的含量越高,当水热温度为120℃时,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H_(2)O_(2)的生成效率达到571.43μmol·h^(-1)·g^(-1),分别是Bi/Bi_(2)O_(3)和Bi_(2)O_(2)(OH)Cl的47.8倍和3.6倍。其高效的光催化性能归因于复合材料中异质结界面电场的形成,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自由基淬灭实验表明Bi_(2)O_(2)(OH)Cl/Bi/Bi_(2)O_(3)光催化生成H_(2)O_(2)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和单线态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o_(2)(oh)Cl/Bi/Bi_(2)o_(3) 异质结 光催化 双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PMS和UV/H_(2)O_(2)降解偶氮染料橙黄G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李星豪 黄旭 +1 位作者 李爱民 代露溪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7期282-286,共5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染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与皮革加工等工业生产当中,因而产生了大量富含染料的印染废水。其中,偶氮染料在染料生产与使用市场中占比最高,亟需高效的技术来消除此类毒害污染物。本文以橙黄G为例,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染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与皮革加工等工业生产当中,因而产生了大量富含染料的印染废水。其中,偶氮染料在染料生产与使用市场中占比最高,亟需高效的技术来消除此类毒害污染物。本文以橙黄G为例,深入对比分析了UV/PMS和UV/H_(2)O_(2)两种紫外高级氧化工艺对偶氮染料废水的降解与矿化效能。结果表明,中性条件下UV/PMS工艺更具优势,当氧化剂浓度为5 mmol/L,OG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在20 min内能去除100%的橙黄G与46.4%的T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PMS uv/h_(2)o_(2) 偶氮染料 污染物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气泡O_(3)/H_(2)O_(2)深度处理某树脂厂二级出水效果与机制
8
作者 陈洋 倪鹏飞 +2 位作者 吴春笃 张波 征晓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8-1166,共9页
针对传统生物降解对树脂废水中苯系物、聚乙烯醇等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构建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某树脂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了微气泡O_(3)曝气与普通O_(3)曝气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效果... 针对传统生物降解对树脂废水中苯系物、聚乙烯醇等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构建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某树脂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了微气泡O_(3)曝气与普通O_(3)曝气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效果,考察了进气O_(3)浓度、H_(2)O_(2)浓度、初始pH对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效果的影响,通过总有机碳验证体系的矿化效果,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检测微气泡O_(3)/H_(2)O_(2)体系中的活性物质,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降解前后废水中主要有机物的种类,并对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的机制与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微气泡O_(3)/H_(2)O_(2)体系中微气泡粒径主要分布在10~50μm,平均粒径为32.82μm;与普通O_(3)曝气方式进行对比,微气泡O_(3)体系对COD降解率更高,说明微气泡可以延长O_(3)气泡上升时间,增加O_(3)气泡比表面积,提高O_(3)传质系数和利用率。2)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当O_(3)浓度为60 mg/L、H_(2)O_(2)浓度为29.37 mmol/L、pH为7时,反应60 min后,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树脂厂二级出水的COD降解率为89.53%,处理后出水COD为15.05 mg/L,可达到GB 31572—2015《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EPR试验表明,H_(2)O_(2)可以促进微气泡O_(3)体系产生更多的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从而提高体系的氧化能力和对COD的降解效果。根据GC-MS结果推断O_(3)/H_(2)O_(2)体系降解COD的可能路径,即树脂厂二级出水以长链烷烃和环烷烃类为主的大分子物质在O_(3)的作用下断链、开环,在·OH等自由基的作用下矿化或降解为以小分子有机酸为主的小分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o_(3) 过氧化氢(h_(2)o_(2)) 羟基自由基(·oh) 有机物 树脂废水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焙烧法制备大比表面积和结晶性增强超薄g-C_(3)N_(4)纳米片及其高效光催化产H_(2)O_(2)
9
作者 陈恒 聂龙辉 +2 位作者 徐凯 杨毅琼 方彩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0,共2页
以水和氧气为原料,光催化产过氧化氢(H_(2)O_(2))具有绿色、清洁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针对氮化碳(g-C_(3)N_(4))本征光催化活性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两步热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和结晶性增强的超薄g-C_(3)N_(4)纳米片光催化剂。煅... 以水和氧气为原料,光催化产过氧化氢(H_(2)O_(2))具有绿色、清洁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针对氮化碳(g-C_(3)N_(4))本征光催化活性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两步热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和结晶性增强的超薄g-C_(3)N_(4)纳米片光催化剂。煅烧条件对g-C_(3)N_(4)的结构属性和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两步焙烧和1℃·min^(-1)最佳升温速率制备的样品(CN-T-1)表现出显著提高的光催化产H_(2)O_(2)效率(3177.0μmol·g^(-1)·h^(-1)),为一步焙烧和1℃·min^(-1)升温速率制备的样品(CN-O-1)(858.6μmol·g^(-1)·h^(-1))的3.7倍,高于文献报导的纯g-C_(3)N_(4)产H_(2)O_(2)效率。CN-T-1在5次循环使用中H_(2)O_(2)产率先略有下降,后基本保持不变,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相较于CN-O-1,CN-T-1增强的催化性能归因于更大的比表面积、增强的结晶性、更高氧吸附能力和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更长的载流子寿命,以及超薄片层使其具有更大的带隙(3.07 e V,比CN-O-1大+0.26 e V)和更正的价带位置。·O_(2)^(-)自由基被证实为主要的活性物种。CN-T-1光催化产H_(2)O_(2)被证实为两步单电子ORR路径(O_(2)+e^(-)→·O_(2)^(-)→H_(2)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h_(2)o_(2)制备 g-C_(3)N_(4)纳米片 光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H_(2)O_(2)和UV/PDS体系对磷霉素降解效果的对比
10
作者 刘炳辉 陈建秋 +1 位作者 廖书贤 史静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28-139,共12页
紫外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操作简单、成本低、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文章以磷霉素钠作为污染物,研究了UV/H_(2)O_(2)和UV/过硫酸盐(PDS)两种高级氧化技术对有机磷的降解特性,并对比了两种体系下有机磷的降解动... 紫外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操作简单、成本低、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文章以磷霉素钠作为污染物,研究了UV/H_(2)O_(2)和UV/过硫酸盐(PDS)两种高级氧化技术对有机磷的降解特性,并对比了两种体系下有机磷的降解动力学和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UV/H_(2)O_(2)和UV/PDS体系中,UV激活氧化剂产生的活性基团可有效降解有机磷,有机磷降解率分别为97.3%和95.0%,初始pH、氧化剂投加量、反应温度均会对有机磷降解产生影响,相比于UV/H_(2)O_(2)体系,UV/PDS体系在降解有机磷时,具有pH适用范围较宽、反应温度低、氧化剂投加量小、反应速率快的优势。在最优条件下,两种体系都具有环境适应性。通过自由基捕获试验与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可知,UV/H_(2)O_(2)体系中存在·OH,UV/PDS体系中存在SO_(4)^(·-)和·OH。通过气-质联用(CG/MS)技术,测得两种体系降解磷霉素钠后均含有乙酸和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 uv/h_(2)o_(2) uv/过硫酸盐(PDS) 有机磷 降解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H_(2)O_(2)降解罗丹明B综合实验设计
11
作者 岳琳 王嘉新 +2 位作者 杨智程 童嘉鹏 廉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该文设计了利用UV/H_(2)O_(2)工艺降解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odamine B,RhB)的综合实验,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UV/H_(2)O_(2)工艺降解RhB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方程,H_(2)O_(2)投加量和紫外... 该文设计了利用UV/H_(2)O_(2)工艺降解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odamine B,RhB)的综合实验,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UV/H_(2)O_(2)工艺降解RhB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方程,H_(2)O_(2)投加量和紫外光强度的交互作用是降解RhB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当H_(2)O_(2)的投加量为47.45 mL/L、水体初始pH值为8.11、紫外光强度为730μW/cm^(2)时,反应120 min后,RhB的理论去除率为92.44%,与验证实验结果的相对偏差为0.89%。由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可知,RhB在反应过程中被有效降解。该实验利用两种实验方法优化工艺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对反应影响因素、动力学拟合及实验条件优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h_(2)o_(2) 罗丹明B 单因素实验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ypyride intercalation boosting the kinetics and stability of V_(3)O_(7)·H_(2)O cathodes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12
作者 Qingqing He Jie Bai +4 位作者 Mengda Xue Yanxin Liao Huayu Wang Mujun Long Lingyun Che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61-370,I0007,共11页
V_(3)O_(7)·H_(2)O(VO)is a high capacity cathode material in the field of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AZIBs),but it is limited by slow ion migration and low electrical conductivity.In this paper,polypyridine(PPyd)i... V_(3)O_(7)·H_(2)O(VO)is a high capacity cathode material in the field of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AZIBs),but it is limited by slow ion migration and low electrical conductivity.In this paper,polypyridine(PPyd)intercalated VO with nanoribbon 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a simple in-situ pre-intercalation,which is noted VO-PPyd.The total density of states(TDOS)shows that after the pre-intercalation of PPyd,an intermediate energy level appears between the valence band and conduction band,which provides a step tha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and gap and enhance the electron conductivity.Furthermore,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results found that Zn^(2+)is more easily de-intercalated from the V-O skeleton,which proves that the embeddedness of PPyd improves the diffusion kinetics of Zn^(2+).Electrochem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O-PPyd cathode materials exhibit excellent rate performance(high specific capacity of 465 and 192 mA h g^(-1)at 0.2 and 10 A g^(-1),respectively)and long-term cycling performance(92.7%capacity retention rate after 5300 cycles),due to their advantages in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More importantly,the energy density of VO-PPyd//Zn at 581 and 5806 W kg^(-1)is 375 and 247 W h kg^(-1),respectively.VO-PPyd exhibits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compared to previously reported vanadium based cathodes,which makes it highly competitive in the field of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s of AZ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_(3)o_(7)·h_(2)o PoLYPYRIDINE Ion migrati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 DFT cal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中间体运输导向合成富氨基g-C_(3)N_(4)纳米片用于高效光催化产H_(2)O_(2)
13
作者 陈郭强 郑子璇 +2 位作者 钟威 王国宏 吴新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2,共2页
为避免使用当前g-C_(3)N_(4)纳米片合成策略中的外加辅助,如模板、强酸、强碱等,本研究设计了一种g-C_(3)N_(4)熔融中间体运输的创新模式,在没有任何外加物质辅助情况下,成功一步合成富含氨基g-C_(3)N_(4)纳米片。该创新模式具体包括先... 为避免使用当前g-C_(3)N_(4)纳米片合成策略中的外加辅助,如模板、强酸、强碱等,本研究设计了一种g-C_(3)N_(4)熔融中间体运输的创新模式,在没有任何外加物质辅助情况下,成功一步合成富含氨基g-C_(3)N_(4)纳米片。该创新模式具体包括先将三聚氰胺放置在倒置坩埚的顶部平台上,随后进行一步煅烧。在煅烧过程中,三聚氰胺及其随后形成的g-C_(3)N_(4)中间体转变为熔融状态,并沿倒置坩埚外表面逐渐向下流动。这种熔融中间体运输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其团聚,并使其依次分批聚合成富含氨基的g-C_(3)N_(4)纳米片。此外,所得富氨基g-C_(3)N_(4)纳米片的光催化产H_(2)O_(2)速率显著提高,约为85.8μmol·L^(-1)·h^(-1),是传统块体g-C_(3)N_(4)的2倍,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其纳米片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外,富氨基结构可以有效增强对O_(2)原料和*OOH中间体的吸附,并加速*OOH高效转化为H_(2)O_(2)。该探究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来合成富含氨基的g-C_(3)N_(4)纳米片,并深入探究了其光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氮化碳纳米片 富氨基 中间体运输 产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f-assembled S-scheme In_(2.77)S_(4)/K^(+)-doped g-C_(3)N_(4)photocatalyst with selective O_(2) reduction pathway for efficient H_(2)O_(2) production using water and air
14
作者 Qiqi Zhang Hui Miao +2 位作者 Jun Wang Tao Sun Enzhou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76-189,共14页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artificial H_(2)O_(2) photosynthesis system is a challenging work using H_(2)O and O_(2) as starting materials.Herein,3D In_(2.77)S_(4) nanoflower precursor was in-situ deposited on K^(...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artificial H_(2)O_(2) photosynthesis system is a challenging work using H_(2)O and O_(2) as starting materials.Herein,3D In_(2.77)S_(4) nanoflower precursor was in-situ deposited on K^(+)-doped g-C_(3)N_(4)(KCN)nanosheets using a solvothermal method,then In_(2.77)S_(4)/KCN(IS/KCN)het-erojunction with an intimate interface was obtained after a calcination process.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photocatalytic H_(2)O_(2) production rate of 50IS/KCN can reach up to 1.36 mmol g^(-1)h^(-1)without any sacrificial reagent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which is 9.2 times and 4.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KCN and In_(2.77)S_(4)/respectively.The enhanced activity of the above composite can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scheme charge transfer route between KCN and In_(2.77)S_(4) according to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and free radical capture tests,leading to an expanded light response range and rapid charge separation at their interface,as well as preserving the active electrons and holes for H_(2)O_(2) production.Besides,the unique 3D nanostructure and surface hydrophobicity of IS/KCN facilitate the diffus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O_(2) around the active centers,the energy barriers of O_(2) protonation and H_(2)O_(2) desorption steps are ef-fectively reduced over the composite.In addition,this system also exhibits excellent light harvesting ability and stability.This work provides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explore a sustainable H_(2)O_(2) photo-synthesis pathway through the design of heterojunctions with intimate interfaces and desired reac-tion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is h_(2)o_(2) production K^(+)-doped g-C_(3)N_(4) In_(2.77)S_(4) S-scheme heteroj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状V_(3)O_(7)•H_(2)O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印刷超级电容器
15
作者 涂倩 王婧璐 +4 位作者 郑茵茵 林宝莹 张强 刘善培 陈良哲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4-1091,1160,共9页
以V2O5为原料,利用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V_(3)O_(7)•H_(2)O纳米棒,采用SEM、XRD、EDS、XPS和FTIR对样品进行了测试。以V_(3)O_(7)•H_(2)O纳米棒为电极材料,探究了丝网印刷工艺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将此电极组装超级电容器并评价了其电... 以V2O5为原料,利用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V_(3)O_(7)•H_(2)O纳米棒,采用SEM、XRD、EDS、XPS和FTIR对样品进行了测试。以V_(3)O_(7)•H_(2)O纳米棒为电极材料,探究了丝网印刷工艺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将此电极组装超级电容器并评价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丝网印刷电极比电容可达268.0 F/g(电流密度为0.3 A/g),经过5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85.9%,优于涂抹电极的比电容(246.0 F/g)和电容保持率(68.0%),这得益于丝网印刷的油墨规则排列的结构。组装的纽扣超级电容器也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比电容和电容保持率为134.2 F/g(0.5 A/g电流密度)和91.2%(5000次充放电循环),且当能量密度为22.0 W·h/kg时,功率密度最高可达4125.0 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氧化三钒 纳米棒 丝网印刷 纽扣超级电容器 有机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紫外光光电探测性能
16
作者 李丽华 彭韶龙 +3 位作者 从文博 王航 汪钰馨 黄金亮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25,共6页
分别采用旋涂法和水热法在FTO衬底上制备Co_(3)O_(4)种子层和Co_(3)O_(4)薄膜,再在Co_(3)O_(4)薄膜上水热生长Fe_(2)O_(3)纳米棒,获得了高质量的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改变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来改变异质... 分别采用旋涂法和水热法在FTO衬底上制备Co_(3)O_(4)种子层和Co_(3)O_(4)薄膜,再在Co_(3)O_(4)薄膜上水热生长Fe_(2)O_(3)纳米棒,获得了高质量的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改变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来改变异质结复合材料中Fe_(2)O_(3)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Fe_(2)O_(3)纳米棒覆盖在呈网状结构的Co_(3)O_(4)薄膜上,随着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即Fe_(2)O_(3)组分含量的增加,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对紫外光的响应逐渐增强,当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为0.015mol/L时,异质结复合材料有着很好的光电稳定性,并表现出较高的响应率(12.5mA/W)和探测率(4.4×10^(10)J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 紫外光电探测 Co_(3)o_(4)/Fe_(2)o_(3)复合材料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H_(2)O_(2)/O_(3)高级氧化技术降解藻源NDMA前体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武昌 杜振齐 +4 位作者 李桂芳 姚振兴 孙韶华 王永磊 贾瑞宝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33,共7页
对比了UV、H_(2)O_(2)和O_(3)氧化技术及UV/H_(2)O_(2)/O_(3)高级氧化技术对藻源NDMA前体物的去除效果,并使用BBD响应曲面法进行了参数优化。结果表明UV及H_(2)O_(2)氧化会增加NDMA前体物含量,O_(3)氧化仅在高投加量情况下对NDMA前体物... 对比了UV、H_(2)O_(2)和O_(3)氧化技术及UV/H_(2)O_(2)/O_(3)高级氧化技术对藻源NDMA前体物的去除效果,并使用BBD响应曲面法进行了参数优化。结果表明UV及H_(2)O_(2)氧化会增加NDMA前体物含量,O_(3)氧化仅在高投加量情况下对NDMA前体物有一定去除效果,UV/H_(2)O_(2)/O_(3)技术可有效降解藻源NDMA前体物;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程度的顺序为:UV剂量>O_(3)投加量>H_(2)O_(2)投加量,UV/H_(2)O_(2)/O_(3)技术去除藻源NDMA前体物最佳工况参数为:UV剂量293mJ/cm^(2)、O_(3)投加量0.31mg/L、H_(2)O_(2)投加量1.21mg/L,经验证该模型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 uv/h_(2)o_(2)/o_(3)组合技术 亚硝基二甲胺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械剥离制备的PEDOT:PSS/β-Ga_(2)O_(3)微米片异质结紫外光电探测器研究
18
作者 宜子琪 王彦明 +7 位作者 王硕 隋雪 石佳辉 杨壹涵 王德煜 冯秋菊 孙景昌 梁红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2-178,共7页
β-Ga_(2)O_(3)具有超宽带隙(约4.9 eV)、高的击穿电场(约8 MV/cm)、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制备紫外光电探测器的候选材料.由于未掺杂的β-Ga_(2)O_(3)为n型导电,所以制备p型β-Ga_(2)O_(3)面临很多困难,... β-Ga_(2)O_(3)具有超宽带隙(约4.9 eV)、高的击穿电场(约8 MV/cm)、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制备紫外光电探测器的候选材料.由于未掺杂的β-Ga_(2)O_(3)为n型导电,所以制备p型β-Ga_(2)O_(3)面临很多困难,从而制约了同质PN结的开发与应用.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是一种p型导电聚合物,在250—700 nm有着较高的透明度,采用p型有机材料PEDOT:PSS和n型β-Ga_(2)O_(3)构成的异质结可能为PN结型光电器件的研制提供一种途径.本文利用机械剥离法从β-Ga_(2)O_(3)单晶衬底上剥离出单根β-Ga_(2)O_(3)微米片,微米片的长度为4 mm,宽度为500μm,厚度为57μm.将有机材料PEDOT:PSS涂覆在剥离出来的微米片的一侧制备出PEDOT:PSS/β-Ga_(2)O_(3)无机-有机异质结的紫外光电探测器,器件表现出典型的整流特性,而且发现器件对254 nm紫外光敏感,具有良好的自供电性能.该异质结紫外探测器的响应度和外量子效率分别为7.13 A/W和3484%,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分别为0.25 s和0.20 s.此外,3个月后器件对254 nm紫外光的探测性能并未发现明显的衰减现象.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将对研发新型紫外探测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Ga_(2)o_(3) PEDoT:PSS 异质结 紫外光电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过氧化氢(O_(3)/H_(2)O_(2))降解2,4,6-三氯酚的多因素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希诚 高乃云 《净水技术》 CAS 2022年第5期30-35,共6页
采用O_(3)/H_(2)O_(2)高级氧化工艺,对2,4,6-三氯酚(2,4,6-TCP)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O_(3)/H_(2)O_(2)高级氧化工艺能有效降解2,4,6-TCP,去除率与时间的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H_(2)O_(2)浓度、2,4,6-TCP初始浓度、pH及阴离子对2,4,... 采用O_(3)/H_(2)O_(2)高级氧化工艺,对2,4,6-三氯酚(2,4,6-TCP)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O_(3)/H_(2)O_(2)高级氧化工艺能有效降解2,4,6-TCP,去除率与时间的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H_(2)O_(2)浓度、2,4,6-TCP初始浓度、pH及阴离子对2,4,6-TCP的降解均有影响;增加H_(2)O_(2)浓度对降解反应整体有利,但随H_(2)O_(2)浓度逐渐增大,其降解速率提高的程度越来越小;2,4,6-TCP初始浓度越低,其降解效果越好;随着pH的增加,降解速率也逐渐增加,且在酸性条件下对降解速率的影响明显比碱性条件影响大;Cl^(-)、SO_(4)^(2-)对降解反应起抑制作用,HCO_(3)^(-)、CO_(3)^(2-)、NO_(3)^(-)对降解反应起促进作用,促进反应速率常数的程度为:CO_(3)^(2-)>HCO_(3)^(-)>NO_(3)^(-)>无阴离子>SO_(4)^(2-)>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 6-三氯酚 臭氧(o_(3)) 过氧化氢(h_(2)o_(2)) Ph 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a_(2)O_(3)/p-GaAs异质结日盲紫外探测器制备
20
作者 党新明 焦腾 +5 位作者 陈沛然 于含 韩宇 李震 李轶涵 董鑫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6-483,共8页
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工艺在p-GaAs(100)衬底上外延了Ga_(2)O_(3)薄膜并制备了n-Ga_(2)O_(3)/p-GaAs异质结日盲紫外探测器。通过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Ga_(2)O_(3)薄膜表面形貌、晶体质... 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工艺在p-GaAs(100)衬底上外延了Ga_(2)O_(3)薄膜并制备了n-Ga_(2)O_(3)/p-GaAs异质结日盲紫外探测器。通过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Ga_(2)O_(3)薄膜表面形貌、晶体质量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Ga_(2)O_(3)薄膜呈单一晶向,薄膜表面平整且为Volmer-Weber模式外延。测试表明,n-Ga_(2)O_(3)/p-GaAs异质结探测器具有明显的整流特性。器件在5 V反向偏压和紫外光(254 nm)照射下实现了超过3.0×10^(4)的光暗电流比、7.0 A/W的响应度、3412%的外量子效率、4.6×10^(13)Jones的探测率。我们利用TCAD软件对器件结构进行仿真,得到了器件内的电场分布和能带结构,并分析了器件的工作原理。该异质结探测器性能较好,制造工艺简单,为Ga_(2)O_(3)超灵敏日盲紫外探测器的研制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镓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异质结 日盲紫外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