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城派与《史记·货殖列传》评论传统
1
作者 刘金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9-105,共7页
《史记·货殖列传》作为阐述太史公经济思想的名篇,历代以来一直被文人群体广泛讨论,有着一个源远流长的评论传统。明清两代评论最为集中,内容主要为评价货殖及当世经济和“义利之辩”这两方面。在此传统上,方以智、戴名世的评论又... 《史记·货殖列传》作为阐述太史公经济思想的名篇,历代以来一直被文人群体广泛讨论,有着一个源远流长的评论传统。明清两代评论最为集中,内容主要为评价货殖及当世经济和“义利之辩”这两方面。在此传统上,方以智、戴名世的评论又开新路,桐城三祖与《货殖列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系。直至后期,桐城派采取经世致用思想,借货殖来评论时局,则又是一变。总而言之,货殖评论反映了《史记》的古文传统,体现了桐城派的传承与变革,饱含着古文家关心时事的热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货殖列传》 评论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百年文化嬗变中的桐城学术精神——以方苞、曾国藩、严复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萧晓阳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3-106,共4页
桐城派在近三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桐城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援引宋儒义理济于时用,形成了阐明儒道、讲究义法、长于通变的桐城学术精神。桐城之文在从雅洁的古文到通俗的白话文的发展过程中,恪守了文以见... 桐城派在近三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桐城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援引宋儒义理济于时用,形成了阐明儒道、讲究义法、长于通变的桐城学术精神。桐城之文在从雅洁的古文到通俗的白话文的发展过程中,恪守了文以见道的原则;在散文与骈体的相互对立与对骈偶形式的汲取中,体现了有物、有序的义法精髓;在上溯《六经》及与汉学、西学的冲突中,融入了经世致用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载道 崇法 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姚鼐与桐城派的世纪断想 被引量:1
3
作者 章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51-56,共6页
桐城派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 ,对扭转明末清初矫饰浮夸的文风 ,起过积极作用。作为桐城派的主要代表 ,姚鼐在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实践中 ,都有重大贡献。他把“义理”、“考据”、“词章”放在一个综合化结构中加以考察 ,形成了文... 桐城派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 ,对扭转明末清初矫饰浮夸的文风 ,起过积极作用。作为桐城派的主要代表 ,姚鼐在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实践中 ,都有重大贡献。他把“义理”、“考据”、“词章”放在一个综合化结构中加以考察 ,形成了文史哲的统一观 ,对我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的散文理论包含了散文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的主要因素和相互关系 ,并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命意识 ;他的“阳刚阴柔”论 ,在美学的风格审美范畴也有所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文体创造 递嬗 通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莲池书院与桐城文派在河北的兴起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春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37-40,140,共4页
桐城文派对莲池书院产生影响始于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之时,而桐城文派传入河北则主要得力于"曾门四弟子"中的张裕钊和吴汝纶。光绪年间,莲池书院成为桐城文派活动的中心,对后期桐城文派的传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莲池书院 桐城文派 吴汝纶 张裕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曾国藩对桐城派之变革与超越
5
作者 张静 雷新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84-87,共4页
曾国藩师法桐城,又处处超越桐城。为了追求“澄清无滓”的雅洁文风,方苞反对其他文体对古文的侵犯。曾氏把骈文与辞赋引入创作之中,一改桐城文的单调贫乏。曾国藩倡导“气盛”文学理论,要求作雄奇之文,矫正桐城派柔弱之弊。适应朝代剧... 曾国藩师法桐城,又处处超越桐城。为了追求“澄清无滓”的雅洁文风,方苞反对其他文体对古文的侵犯。曾氏把骈文与辞赋引入创作之中,一改桐城文的单调贫乏。曾国藩倡导“气盛”文学理论,要求作雄奇之文,矫正桐城派柔弱之弊。适应朝代剧变的需要,变革姚鼐主张、增添“经济之学”。曾国藩的种种变革,达到了“中兴桐城”之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桐城派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城塘湖方言的“东冬有别” 被引量:1
6
作者 栗华益 《甘肃高师学报》 2011年第1期42-43,共2页
通城塘湖夏家方言通摄阳声韵在周边方言的影响下[,N]尾正以年龄为条件、以词汇扩散为方式向[n]尾转变并入深臻摄阳声韵。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东冬有别"的共时演变现象。
关键词 赣语 通城 阳声韵 东冬有别 共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国藩“中兴桐城”的历史语境及其作用
7
作者 汪德宁 《皖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桐城派在有清一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被誉为文坛正宗,影响长达二、三百年之久,但到后期已呈衰退之势,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需求。正是在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下,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qu... 桐城派在有清一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被誉为文坛正宗,影响长达二、三百年之久,但到后期已呈衰退之势,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需求。正是在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下,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并影响了清朝末期半个多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桐城派 语境 阳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与俗之间——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
8
作者 何荣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5-68,共4页
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表现出了"真"与"俗"的两面性。"真"是章太炎以文人等级、文体等级的眼光打量桐城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批评性的;而"俗"则是他便俗致用,以文之雅俗观为理论基础,... 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表现出了"真"与"俗"的两面性。"真"是章太炎以文人等级、文体等级的眼光打量桐城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批评性的;而"俗"则是他便俗致用,以文之雅俗观为理论基础,提倡学习桐城文,来应对当时文坛上兴起的盲目学习、摹仿报章文体和小说浪潮而引起文体失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赞许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等级 文体等级 雅俗观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保护视野下的历史城镇群体发展特征研究——以安徽省桐城市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汤芳菲 《小城镇建设》 2016年第7期68-73,共6页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类型与内涵的不断丰富,保护关注的空间层次体现了从单体到城市,再到文化地域的发展态势。文章以安徽省桐城地域为例,引入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解析其区域综合地理环境特征,重点研究了明清时期城镇群体空间分布格局...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类型与内涵的不断丰富,保护关注的空间层次体现了从单体到城市,再到文化地域的发展态势。文章以安徽省桐城地域为例,引入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解析其区域综合地理环境特征,重点研究了明清时期城镇群体空间分布格局与功能关系组织情况,并对比了在不同的发育机制与功能下,城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对于今天更加完整的评估历史城镇群体的系统价值,建立区域整体保护的框架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城镇群体 区域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地理学 桐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庙堂”走向“讲堂”——“新思潮派”与北京大学的近代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民祥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5-100,共6页
清末京师大学堂具有浓厚的封建性,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转型促使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的崛起,引发了知识分子活动空间的转移:由“庙堂”转向“讲堂”,桐城古文派与以“太炎弟子”为代表的“新思潮派”对北大讲堂的争夺,就发生于这一历... 清末京师大学堂具有浓厚的封建性,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转型促使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的崛起,引发了知识分子活动空间的转移:由“庙堂”转向“讲堂”,桐城古文派与以“太炎弟子”为代表的“新思潮派”对北大讲堂的争夺,就发生于这一历史背景下。蔡元培执掌北大与“新思潮派”的迅速取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加快了北大的近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桐城古文派 新思潮派
原文传递
试析湖北通城方言的入声韵尾 被引量:3
11
作者 栗华益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通城方言入声韵有-t、l、n、韵尾。分析韵尾演变类型,推测通城方言早期发生了咸深摄-p尾和曾梗摄三四等部分-k尾韵尾-t化演变,之后来自深臻摄开口三等章组日母、臻摄合口、曾梗摄三四等以章组日母为主的入声韵-t尾弱化为n。在-t弱化为-... 通城方言入声韵有-t、l、n、韵尾。分析韵尾演变类型,推测通城方言早期发生了咸深摄-p尾和曾梗摄三四等部分-k尾韵尾-t化演变,之后来自深臻摄开口三等章组日母、臻摄合口、曾梗摄三四等以章组日母为主的入声韵-t尾弱化为n。在-t弱化为-n的过程中,各方言走了三条途径,韵尾鼻音化的程度不同。走不同演变途径的方言呈现出以县城隽水为中心的放射性地理分布,离放射中心越远演变越复杂。放射性地理分布特点显示了通城方言入声韵尾因内在因素自变时受周边方言影响改变演变方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语 通城 入声韵尾 弱化 语音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