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加着地时足外展角度可降低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内翻损伤的风险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晓雪 赵琼秋 +4 位作者 张藤 王丹 邱继宏 宋祺鹏 沈培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7-1833,共7页
背景: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在着地时易发生踝关节内翻扭伤,适度增大着地时足外展角度有助于减少踝关节内翻扭伤的发生,但尚无研究直接论证。目的:探讨着地时增加足外展角度对有无慢性踝关节不稳者着地过程中踝内翻角度、角度峰值时刻及角速... 背景: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在着地时易发生踝关节内翻扭伤,适度增大着地时足外展角度有助于减少踝关节内翻扭伤的发生,但尚无研究直接论证。目的:探讨着地时增加足外展角度对有无慢性踝关节不稳者着地过程中踝内翻角度、角度峰值时刻及角速度峰值的影响。方法:共招募了60名受试者,其中慢性踝关节不稳者30名,非慢性踝关节不稳者30名。使用模拟扭伤装置进行下落跳测试,该装置中的活动平台可向前翻转24°、向内侧翻转15°,从而模拟踝关节内翻扭伤时的足部位置。受试者需要在两种着地状态下进行下落跳测试,即自然着地和外展着地,后者的足外展角度更大,约为前者的150%以上。使用12摄像头三维红外动作捕捉系统记录运动学数据,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下落跳时的内翻角度峰值(P<0.001,η^(2)p=0.270)、内翻角速度峰值(P=0.015,η^(2)p=0.098)和内翻角度峰值时刻(P<0.001,η^(2)p=0.260)均存在显著的状态主效应;内翻角速度峰值存在显著的组别主效应(P=0.029,η^(2)p=0.080);②慢性踝关节不稳组与非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受试者着地时的足外展角度与踝内翻角度峰值(P=0.021,r=-0.310;P=0.042,r=-0.278)、内翻角度峰值时刻(P=0.018,r=-0.312;P=0.021,r=-0.309)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受试者着地时的足外展角度与内翻角速度峰值(P=0.021,r=-0.312)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提示增加着地时的足外展角度可以减小慢性踝关节不稳及非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着地过程中的内翻角度峰值、内翻角速度峰值,提前内翻角度峰值时刻,从而降低踝内翻扭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扭伤 着地 内翻角度 足外展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for toe-out gait:implications for footwear design
2
作者 Bo Li Xianyi Zhang 《Collagen and Leather》 EI CAS 2023年第2期132-140,共9页
Background:Toe-out gait is often used as a conservative technique to reduce knee adduction moment,which has been targeted to modify knee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The center of pressure(COP)can not only be used to ev... Background:Toe-out gait is often used as a conservative technique to reduce knee adduction moment,which has been targeted to modify knee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The center of pressure(COP)can not only be used to evaluate gait stability,but is also more reliable and practical than local plantar pressures as it does not depend on accurate foot zone divisions.However,to the authors'knowledge,few study has repor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foot progression angle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P.Research question: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deliberately toe-out gait on the COP trajectory and stability during walking in healthy individuals.Methods:Thirty healthy young adults were asked to walk along an 8-m walkway.A Footscan 1 m pressure plat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enter of pressure during walking.Results:Compared to the normal gait,the COP of the toe-out gait shifted laterally during the initial contact phase,and shifted laterally and anteriorly during the forefoot contact phase.The mean anterior-posterior velocity of COP reduced by 0.109 m/s during the foot flat phase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foot flat phase and forefoot push off phase increased by 4.5%and reduced by 7.0%,respectively.Significance:Compared to the normal gait,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biomechanical alteration of foot 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may decrease gait stability and increase forefoot load during toe-out walking.The situation may be improved by well-designed footwear or custom-made insole and the biomechanics analys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test the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footwear or insole for individuals with deliberately toe-out wal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e-out Center of pressure WALKING VELOCITY
原文传递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for toe-out gait: implications for footwear design
3
作者 Bo Li Xianyi Zhang 《Journal of 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年第1期175-183,共9页
Background: Toe-out gait is often used as a conservative technique to reduce knee adduction moment, which has been targeted to modify knee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The center of pressure (COP) can not only be used ... Background: Toe-out gait is often used as a conservative technique to reduce knee adduction moment, which has been targeted to modify knee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The center of pressure (COP) can not only be used to evalu-ate gait stability, but is also more reliable and practical than local plantar pressures as it does not depend on accurate foot zone divisions. However, to the authors’ knowledge, few study has repor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foot progression angle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P. Research quest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deliberately toe-out gait on the COP trajectory and stability during walking in healthy individuals. Methods: Thirty healthy young adults were asked to walk along an 8-m walkway. A Footscan 1 m pressure plat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enter of pressure during walking.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normal gait, the COP of the toe-out gait shifted laterally during the initial contact phase, and shifted laterally and anteriorly during the forefoot contact phase. The mean anterior-posterior velocity of COP reduced by 0.109 m/s during the foot flat phase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foot flat phase and forefoot push off phase increased by 4.5% and reduced by 7.0%, respectively. Significance: Compared to the normal gai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biomechanical alteration of foot 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may decrease gait stability and increase forefoot load during toe-out walking. The situation may be improved by well-designed footwear or custom-made insole and the biomechanics analys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test the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footwear or insole for individuals with deliberately toe-out wal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e-out Center of pressure WALKING VELOCITY
原文传递
足前进角对不同年龄膝关节炎患者下肢动力学影响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泽毅 杨亦敏 +1 位作者 李文彦 张美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8-975,共8页
目的:膝关节内收力矩(knee adduction moment,KAM)双峰及膝关节内收角冲量(knee adduction angular impulse,KAAI)增大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的生物力学危险因素。据调查,调整足前进角可改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模式,然而足内偏... 目的:膝关节内收力矩(knee adduction moment,KAM)双峰及膝关节内收角冲量(knee adduction angular impulse,KAAI)增大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的生物力学危险因素。据调查,调整足前进角可改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模式,然而足内偏、足外偏对青年、老年患者KAM和KAAI的影响未达成共识。因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综合论述足前进角对不同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KAM、KAAI的影响,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借鉴。方法:截至2022年6月,以“足前进角,膝关节内收力矩,膝关节内收角冲量,步态”为中文检索词,以“foot progression angle,knee adduction moment,knee adduction angular impulse,gait”为英文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EBSCO、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分析足内偏、足外偏对KAM双峰和KAAI影响的自身对照和随机对照试验。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亚组分析确定不同足前进角对步行KAM及KAAI的影响,应用Meta回归进一步确定结局指标(KAM及KAAI)随足前进角变化的特征。结果:(1)共15项自身对照试验和2项随机对照试验(455名受试者)纳入Meta分析,所纳入文献均为中、高质量文献。(2)Meta分析结果显示,足内偏可减小青年患者KAM第一峰值(SMD=-0.380,95%CI:-0.710至-0.060,P=0.022)和KAAI(SMD=-1.470,95%CI:-2.160至-0.770,P<0.001),足外偏降低了青年患者KAM第二峰值(SMD=-0.720,95%CI:-1.010至-1.440,P<0.001)。此外,足内偏减了小老年患者KAM第一峰值(SMD=-0.550,95%CI:-0.800至-0.300,P<0.001),但有增高KAM第二峰值的作用(SMD=0.280,95%CI:-0.010-0.560,P=0.047),足外偏可降低该人群KAM第二峰值(SMD=-0.510,95%CI:-0.830至-0.190,P=0.002)。(3)Meta回归显示,老年患者的足外偏程度越大,KAM第二峰值越低。结论:(1)足内偏降低了18-34岁的青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KAM第一峰值、KAAI,由于KAM、KAAI与膝关节内侧负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相关,因此足内偏步态干预可能是青年患者适合的康复策略。(2)足内偏增高了60岁以上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KAM第二峰值,可能会加重这类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程度,然而,该人群步行时KAM第二峰值会随足外偏程度的增大而减小,有助于降低膝关节内侧负荷,提示老年患者可以考虑在步行时采用足外偏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软组织退化 青年患者 老年患者 足内偏 足外偏 膝关节内收力矩 膝关节内收角冲量 步态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内八足底压力规律及其危害分析
5
作者 倪兆婷 白逃萍 +1 位作者 蒋文涛 李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4,171,共7页
目的 以中国大学生为目标群体,检测不同足态人群足底压力分布,分析内八人群足底压力分布特点,为其矫形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具有典型内八、正常、外八足态各10名受试者参与足底压力检测实验。使用Zebris足底压力分布测量平板,检测受... 目的 以中国大学生为目标群体,检测不同足态人群足底压力分布,分析内八人群足底压力分布特点,为其矫形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具有典型内八、正常、外八足态各10名受试者参与足底压力检测实验。使用Zebris足底压力分布测量平板,检测受试者在自然站立和1个步态周期内的最大力、压力和接触时间。采集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宽、步速、步向角、步态中心线、力变化曲线,并进行危害分析。结果 自然站立状态下,内八、外八组压力中心摇摆区域面积分别为(939.0±252.4)、(1 120.2±101.6) mm~2,均远大于正常组[(240.7±130.6) mm~2],内八步态削弱了人体的维稳能力。三类步态人群的动、静态足底压力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静态站立时,内、外八足态人群压力中心向后足转移,后足承受约70%足底压力,高于正常组;动态行走时,内八组三足区压强峰值的绝对值高于其他组。结论 内八人群静态维稳能力差,三足区足底压力分布、足底分区压强相较正常步态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导致内、外八人群在等强度运动状态下稳定性更差,肌肉易疲劳,甚至面临踝关节、膝关节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八 外八 步向角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脚趾伸展训练对女性拇外翻患者的治疗效果
6
作者 刁连福 周智诚 +4 位作者 刘梦婷 张梁 余中起 于瑶 王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73-1478,共6页
目的 比较脚趾伸展训练(TSO)和改良TSO对女性拇外翻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3年9月至12月,在首都体育学院招募女性拇外翻患者45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5)、TSO组(n=15)和改良TSO组(n=15)。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TSO组接受TSO,改... 目的 比较脚趾伸展训练(TSO)和改良TSO对女性拇外翻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3年9月至12月,在首都体育学院招募女性拇外翻患者45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5)、TSO组(n=15)和改良TSO组(n=15)。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TSO组接受TSO,改良TSO组在腓骨长肌筋膜松解后进行TSO,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干预8周测量受试者的拇外翻角变化值和拇外展肌横截面积。结果 空白对照组脱落1例。TSO组和改良TSO组拇外翻角的变化值大于空白对照组(F>15.263, P<0.05),并且干预4周时改良TSO组左脚拇外翻角的变化值大于TSO组(P<0.05)。时间对拇外展肌横截面积主效应显著(F>13.245, P<0.05),组别对左脚拇外展肌横截面积主效应显著(F=3.798, P<0.05),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显著(F>4.744, P<0.05)。TSO组和改良TSO组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拇外展肌横截面积均大于干预前(P<0.05),干预8周时改良TSO组右脚的拇外展肌横截面积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TSO和改良TSO均可改善女性拇外翻患者的拇外翻角变化值和拇外展肌横截面积,改良TSO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拇外翻角 拇外展肌 筋膜松解 脚趾伸展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前轮前束值算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魏道高 李克强 +3 位作者 金达锋 王霄锋 危银涛 胡能俊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5-37,18,共4页
基于1026型运输车前轮侧滑试验,回归得出该车前轮侧滑量与前束值关系数学表达式。将样车最小试验侧滑量对应的前束值与理论公式计算的前束值进行比较分析和修正,获得较为精确的前束值计算式。本文旨在建立计算样车前束值的半经验公式,... 基于1026型运输车前轮侧滑试验,回归得出该车前轮侧滑量与前束值关系数学表达式。将样车最小试验侧滑量对应的前束值与理论公式计算的前束值进行比较分析和修正,获得较为精确的前束值计算式。本文旨在建立计算样车前束值的半经验公式,为样车前轮定位参数与动态性能优化提供更为精确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前束 侧滑 外倾角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胎机械特性虚拟试验场 被引量:8
8
作者 方杰 吴光强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7年第6期243-247,共5页
轮胎对汽车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机械特性试验是十分必要的。而传统的在室外进行的轮胎试验总有不少干扰,在室内进行试验又会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为了克服传统试验的不足,将虚拟试验场技术与有限元和动力学方法相结合... 轮胎对汽车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机械特性试验是十分必要的。而传统的在室外进行的轮胎试验总有不少干扰,在室内进行试验又会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为了克服传统试验的不足,将虚拟试验场技术与有限元和动力学方法相结合,以P215/70R15轮胎有限元模型为对象,设计了轮胎径向刚度、外倾刚度和侧偏刚度虚拟试验场,分析了轮胎径向刚度、外倾刚度、侧偏刚度与胎压、径向载荷、车速等因素的关系,与实际比较符合,证明了轮胎机械特性虚拟试验场建立的可行性,为轮胎机械特性试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试验场 有限元方法 动力学 径向刚度 外倾刚度 侧偏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5年0~4岁儿童胫骨扭转角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郝文哲 周琳 +1 位作者 李荣萍 闫琦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分析2013~2015年0~4岁儿童胫骨扭转角值,以了解儿童足踝发育及早期筛查儿童内、外八字步态。方法选取2013~2015年每年10~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常规体检的0~4岁儿童750例,均排除骨骼、肌肉和神经疾病及双侧下肢其他疾病引起... 目的分析2013~2015年0~4岁儿童胫骨扭转角值,以了解儿童足踝发育及早期筛查儿童内、外八字步态。方法选取2013~2015年每年10~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常规体检的0~4岁儿童750例,均排除骨骼、肌肉和神经疾病及双侧下肢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常规进行双下肢胫骨扭转角测量,比较不同年份胫骨扭转角异常发生率,并对同一年份0~24个月与>24~48个月儿童及不同性别儿童的胫骨扭转角值进行比较。结果2013、2014、2015年儿童胫骨扭转角异常率分别为15.6%(39/250)、12.4%(31/250)和9.2%(23/250),3个年份儿童胫骨扭转角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份>24~48个月儿童胫骨扭转角均显著大于0~24个月儿童(P<0.01)。同一年份男、女儿童胫骨扭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胫骨扭转角呈现增大趋势,男、女儿童足踝发育基本一致,不同年份儿童胫骨扭转角异常率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胫骨扭转角 内八字步态 外八字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转向梯形故障检测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志国 贾正锐 +2 位作者 戴建国 李冬云 潘洪达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7-39,共3页
通过对汽车转向梯形机构进行合理简化,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汽车前轮转向前张角与转向梯形底角之间的变化规律:当汽车外侧车轮转到某一定值时,内侧车轮转角受同侧梯形底角的影响,并且内轮转角变化与同侧梯形底角变化成反比。... 通过对汽车转向梯形机构进行合理简化,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汽车前轮转向前张角与转向梯形底角之间的变化规律:当汽车外侧车轮转到某一定值时,内侧车轮转角受同侧梯形底角的影响,并且内轮转角变化与同侧梯形底角变化成反比。经试验验证了此结论的正确性,由此使得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即可实现对汽车转向梯形工作状态的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梯形 故障检测 转向前张角 转向梯形底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八步态足部形变及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向东 王芳芳 刘呈宁 《中国皮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66,68,共4页
为了探究外八步态的足部运动生物力学,调查了外八步态足部形变、穿鞋感知、鞋靴需求等相关问题,得到外八步态的足部形变、不适部位,及其所需要的帮助,且通过Footscan平板压力测试仪,对其裸足状态自然行走时的足部压力特征参数进行了测试... 为了探究外八步态的足部运动生物力学,调查了外八步态足部形变、穿鞋感知、鞋靴需求等相关问题,得到外八步态的足部形变、不适部位,及其所需要的帮助,且通过Footscan平板压力测试仪,对其裸足状态自然行走时的足部压力特征参数进行了测试,与正常步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外八步态的足部运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外八步态容易出现低足弓和扁平足,且外八步态足部的触地面积百分比、步态时相,以及足部各分区的峰值压强和冲量等,都与正常步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八步态 足部形变 触地面积 峰值压强 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大学生以不同步姿行走和慢跑时足底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洁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4-76,共3页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使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女大学生正常步姿、外八字、内八字三种不同步姿在正常行走和慢跑时足底十分区压力最大值进行测试,探讨两种畸形步姿与正常步态的运动特征。研究表明,受试者外八字、内八...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使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女大学生正常步姿、外八字、内八字三种不同步姿在正常行走和慢跑时足底十分区压力最大值进行测试,探讨两种畸形步姿与正常步态的运动特征。研究表明,受试者外八字、内八字行走和慢跑时,足跟峰值均大于正常步姿,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八字、内八字行走时前掌受力小于后跟的压力,不利于行走时的稳定;外八字、内八字慢跑时,第1、2跖骨的压力大于正常步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足底 压力 正常步姿 外八字 内八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足偏角和足底冲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马玉宝 王晨曦 +3 位作者 高维广 樊志娇 马全胜 孙凤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6-1103,共8页
目的 观察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康复医院ACLR后住院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45 min,试验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30 min、体表感觉... 目的 观察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康复医院ACLR后住院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45 min,试验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30 min、体表感觉训练15 min,共8周。干预前后检测患者足偏角和患侧足底七区冲量百分比。结果 干预后,两组健、患侧足偏角均显著减少(t>4.615,P<0.001),试验组患侧足偏角更小(t=2.263,P<0.05)。干预后,两组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冲量百分比显著增加(t>4.221,P<0.001),试验组更高(t>3.651,P<0.01);两组中足区、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3.174,P<0.01),试验组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更少(t>2.366,P<0.05);试验组前足内侧区和足趾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3.508,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608,P>0.05)。结论 体表感觉训练可进一步改善ACLR后患者步行中的足偏角和患侧冲量分布,优化足底各区域负荷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体表感觉训练 步行 足偏角 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步时足偏角对胫骨冲击影响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方园 徐俊凯 +1 位作者 胡海 Peter B.SHULL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究跑步时足偏角对胫骨冲击的影响。方法 15名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以惯用、内八、外八的步态跑步,比较跑步者在不同足偏角跑步时的胫骨冲击(通过冲击峰值、平均加载率、最大加载率和最大胫骨加速度表征),探究跑步时足偏角对胫骨冲... 目的探究跑步时足偏角对胫骨冲击的影响。方法 15名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以惯用、内八、外八的步态跑步,比较跑步者在不同足偏角跑步时的胫骨冲击(通过冲击峰值、平均加载率、最大加载率和最大胫骨加速度表征),探究跑步时足偏角对胫骨冲击是否有影响。并且比较跑步者不同步态下的躯干前倾角、着地方式、步频和步宽的变化,探究影响可能的原因。结果与惯用步态相比,内八和外八步态的最大胫骨加速度分别显著增加19.3%和24.5%,冲击峰值均显著增加7.6%,平均加载率分别显著增加7.9%和9.5%,最大加载率分别显著增加3.9%和10.9%。没有观测到躯干前倾角、着地方式、步频和步宽的显著性变化。结论足偏角有可能是除躯干前倾角、着地方式、步频和步宽外的另一种影响胫骨冲击的步态运动学参数,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将对预防胫骨应力性骨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 胫骨冲击 足偏角 内八步态 外八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八步态人群足底压力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胥瑞雪 刘浩 +3 位作者 郭梦圆 赵义红 晏诗阳 杨璐铭 《中国皮革》 CAS 2020年第7期1-6,共6页
旨在探究外八步态群体与正常步态群体在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异同.采用Footscan(R)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1500名18~20岁大学生裸足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并选取23名外八步态学生和23名正常步态学生对其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 旨在探究外八步态群体与正常步态群体在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异同.采用Footscan(R)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1500名18~20岁大学生裸足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并选取23名外八步态学生和23名正常步态学生对其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绝对接触面积和相对接触面积等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步态人群相比,外八步态足底的压力参数(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绝对接触面积、相对接触面积)在前掌区域增大,足弓和后跟区域减小,压力向前转移;前掌和后跟内侧相对接触面积增大,足弓处的相对触地面积减小,未表现出扁平足趋势;自然外八步态和模拟外八步态的足底压力分布确实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足弓和后跟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八 足底压力 步态 矫形鞋具 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面横倾角度对人体步进摩擦的影响
16
作者 王延昭 陈德强 +2 位作者 张永振 牛永平 杨晓辉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5-791,共7页
预防滑摔是步进摩擦研究的主要目的,但现有研究集中于水平路面和上下坡,对横倾路面研究较少.通过采用自制步进摩擦试验平台测试人体在横倾路面上行走时的摩擦力、足偏角和步态周期,计算必要摩擦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横倾角度的增大,重力... 预防滑摔是步进摩擦研究的主要目的,但现有研究集中于水平路面和上下坡,对横倾路面研究较少.通过采用自制步进摩擦试验平台测试人体在横倾路面上行走时的摩擦力、足偏角和步态周期,计算必要摩擦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横倾角度的增大,重力的侧向分量增大,导致侧向摩擦系数增大并起主要作用,侧滑风险升高,可调整重心向低侧偏移以减小必要摩擦系数,从而降低滑摔风险;低侧脚足偏角减小,高侧脚足偏角增加,可增加低侧脚足偏角的方法增加动态稳定域以提高行走时的稳定性;路面横倾增大了侧滑风险,人体自适应平衡机制随之减缓步速,并缩短较危险的单支撑期和延长较安全的双支撑期以防止滑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进摩擦 横倾路面 足偏角 步态周期 必要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大学生左足正常右足外八字步态足底压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尹海滨 郭见平 牛英群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2-455,共4页
目的观察男大学生左足正常步态、右足外八字步态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的特征。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系统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20~25岁的男大学生进行足底压力测试,通过分析筛选出左足为正常步态、右足为外八字步态的4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 目的观察男大学生左足正常步态、右足外八字步态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的特征。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系统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20~25岁的男大学生进行足底压力测试,通过分析筛选出左足为正常步态、右足为外八字步态的4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正常步态足峰值压强在第3跖骨(45.05±13.91)N/cm^2、足弓(4.48±1.94)N/cm^2两区域显著高于外八字步态足第3跖骨(26.83±10.82)N/cm^2、足弓(2.90±1.57)N/cm^2(P〈0.05);正常步态足达峰值压强时间在第1跖骨(436.28±73.09)ms区域的显著早于外八字步态足第1跖骨(477.47±33.52)ms(P〈0.05),在第4跖骨(424.56±83.46)ms区域显著晚于外八字步态足第4跖骨(369.39±103.079)ms(P〈0.05);正常步态足冲量在第2~5趾骨(4.56±5.54)N·s、第2跖骨(41.20±21.44)N·s两区域显著低于外八字步态足第2~5趾骨(8.25±8.30)N·s、第2跖骨(61.46±36.14)N·s(P〈0.05)。结论外八字步态足与正常步态足相比,足底压力中心偏向足的内侧,导致蹬伸时的推进力不是直线向前,而是斜向的,行走方向上的蹬地效果较差;并且会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产生一个扭力,相应使胫骨出现内翻,可能引起膝关节过度的摩擦,导致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八字 峰值压强 达峰值压强时间 冲量
原文传递
正常人群步行足偏角与年龄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顾琳燕 邱华平 +4 位作者 张晟宇 陈益丹 许瑛 金肖青 宁钢民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老年人群由于运动能力退化及受到疾病的影响,容易导致步态异常,而异常步态通常会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带来严重伤害。本文重点对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人群的步态运动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年龄阶段步态参数的特征,探... 老年人群由于运动能力退化及受到疾病的影响,容易导致步态异常,而异常步态通常会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带来严重伤害。本文重点对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人群的步态运动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年龄阶段步态参数的特征,探索步态参数在运动机能评估和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电子步道采集步态数据,对足偏角和足间夹角等一系列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受试者年龄、性别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试者正常步行时呈正向步态,足偏角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在中青年期变化缓慢,但进入老年后(>60岁)左足偏角和足间夹角明显升高,变化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还提示足间夹角是一种普适性强的步态参数。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对足偏角进行定量分析有望成为一种对人体下肢运动能力评估及膝关节疾病诊断的便捷、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足偏角 运动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