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cations in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Merlot'dry red wines aged in American,French and Slovakian oak barrels with different toasting degrees 被引量:2
1
作者 Haocheng Lu Binhao Cheng +2 位作者 Yibin Lan Changqing Duan Fei He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381-391,共11页
Aging in oak barrels is widely used in enology which could bring flavor changes and aromatic complexity to wines.In the present study,the aroma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from the‘Merlot’dry red wines,which were fermen... Aging in oak barrels is widely used in enology which could bring flavor changes and aromatic complexity to wines.In the present study,the aroma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from the‘Merlot’dry red wines,which were fermented in two types of fermenters(stainless steel tank and rotated oak barrel)and aged in six types of oak barrels(three geographic origins×two toasting degrees)for different time(0,3,6 and 9 months,respectively).Results showed that 30 volati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barrels and increased during oak aging.The fermenters could influence the intensities of the toast,leathery,smoky,fruity,floral and caramel aromas.The concentration of whisky lactone,eugenol,cis-isoeugenol,and the intensities of the toast and spicy aromas were highest in the wines aged in American oak and were lowest in the wines aged in French oak barrels.The concentrations of guaiacol,syringol,trans-isoeugenol,furfural alcohol,vanilla,cis-whisky lactone enabled the medium toasting barrels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ight toasting ones.The compounds originating from the barrels could be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types of different barrels,but the other general grape-derived and fermentation-derived volatiles could not.The fermenters,oak species and toasting degrees of the barrels all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aroma profiles of the aged‘Merlot’dry red wines,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graphic origin was not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e Aroma Oak Barrel Oak species toasting degrees Geographic origin Ag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脑梗死的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
2
作者 马静 李丹 +2 位作者 李晓鹏 王华 张向红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 研究18~45岁的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岁~45岁青年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其发病机制确.定病因分型;分析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1例... 目的 研究18~45岁的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岁~45岁青年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其发病机制确.定病因分型;分析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22例。根据TOAST分型,LAA型47例(516%),CE型10例(11%),SAO型3例(33%),ODC型12例(132%),UND型19例(.209%)。对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CHOL↑、TG↑、LD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5)在青年脑梗死患者LAA型中有统计学意义;吸烟、高血压(P<005)在青年脑梗死患者CE型中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饮酒、C反应蛋白升高(P<005)在青年脑梗死患者ODC型中有统计学意义;CHOL↑、TG↑、LD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在青年脑梗死患者UND型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最常见的是LAA型,后依次为UND型、ODC型、CE型和SAO型。青年脑梗死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脑梗死 TOAST分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sso-logistic前瞻性分析不同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探讨
3
作者 许彦玲 闫海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6期1037-1039,共3页
目的:探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TOAST不同分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建议。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90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小动脉闭塞(SAO)组(8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组... 目的:探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TOAST不同分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建议。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90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小动脉闭塞(SAO)组(8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组(76例)、心源性栓塞(CE)组(29例),并纳入同期门诊体检的19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组别一般资料,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以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TOAST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舒张压、空腹血糖为LAA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舒张压、空腹血糖为CE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舒张压、年龄、空腹血糖、LDL-C、Hcy为SAO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临床应据此制定针对性干预政策,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青年 TOAST分型 LOGISTIC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与不同TOAST分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
4
作者 付欣怡 马爱军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2079-2093,共15页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以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但其变化量(ΔNLR)与患者溶栓后24 h的出血转化(HT)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NI)的关系仍缺乏研究。本次研究旨在探讨ΔNLR与溶栓后24 h的HT...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以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但其变化量(ΔNLR)与患者溶栓后24 h的出血转化(HT)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NI)的关系仍缺乏研究。本次研究旨在探讨ΔNLR与溶栓后24 h的HT和ENI的关系,及ΔNLR与不同TOAST分型的患者溶栓后早期结局的关系。方法:纳入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234例。对患者进行TOAST分型。根据HT和ENI的有无将患者进行分组。结果:发生HT的患者溶栓后NLR升高更明显,出现ENI的患者溶栓后NLR降低更明显。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ΔNLR无明显差异,但小动脉闭塞型患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轻型患者相比,ΔNLR有统计学差异。结论:ΔNLR是AIS患者溶栓后HT和ENI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患者的ΔNLR大于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的ΔNLR。Objectiv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can predict the short- and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neutrophil-to- lymphocyte ratio(ΔNLR) and the bleeding transformation (HT) as well as early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ENI) at 24 h after thrombolysis is still lacki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ΔNLR and HT as well as ENI 24 h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ΔNLR and early outcomes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OAST classifications. Methods: 234 patients with AIS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ere included.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by TOAST classifications.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HT and ENI. Results: The increase of NLR after thrombolysis was more obvious in patients with HT while the decrease of NLR was more obvious in patients with ENI.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ΔNLR betwee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type and those with cardiogenic embolization type, bu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ΔNLR between patients with small artery occlusion type and those with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mild type. Conclusion: ΔNLR was an 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 for HT and ENI in AIS patients after thrombolysis, and ΔNLR in small artery occlusive stroke patients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of minor stroke of LAA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变化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早期神经功能改善 TOAST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在颅内血管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5
作者 张杰丛 杨金波 张聪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94-196,共3页
颅内血管病变风险评估对脑卒中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以及急性期治疗、一二级预防都是极其重要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分类(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较传统TOAST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 颅内血管病变风险评估对脑卒中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以及急性期治疗、一二级预防都是极其重要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分类(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较传统TOAST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增加了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潜在机制和对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发病机制的研究[1-2]。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是可直接显示颅内血管管腔及斑块的血管壁成像技术,可定量评估血管壁及动脉斑块的特征。本文就HRVWI在颅内血管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及临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病变 血管壁成像 急性期治疗 TOAST分型 血管管腔 动脉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 穿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oasting grain silages from field peas(Pisum sativum)and field beans(Vicia faba)on in vitro gas production,methane production,and post-ruminal crude protein content
6
作者 Martin Bachmann Christian Kuhnitzsch +6 位作者 Sebastian Michel Annabel Thierbach Mandy Bochnia Jorg M.Greef Siriwan D.Martens Olaf Steinhofel Annette Zeyner 《Animal Nutrition》 SCIE 2020年第3期342-352,共11页
Legume grains such as field peas and field beans can be produced on a local level,and may be reliable source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apart from common soybean and rapeseed meals.In ruminants,protein,starch,and ... Legume grains such as field peas and field beans can be produced on a local level,and may be reliable source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apart from common soybean and rapeseed meals.In ruminants,protein,starch,and carbohydrates from peas and field beans are fermented in large part before reaching the small intestin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combination of ensiling and hydro-thermic treatment(i.e.,toasting at 160℃for 30 min)of grains of peas and field beans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ost-ruminal crude protein(PRCP)and rumen-undegraded protein(RUP).Moreover,24-h gas production and methane production were measured.For this,an in vitro batch culture system with ruminal fluid from sheep was used.Rumen-undegraded protein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Streptomyces griseus protease test.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were used to visualiz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starch granules and their joint matrices in peas and field beans after ensiling,toasting,or a combination of both.Native pea grains contained crude protein(CP)at 199 g/kg DM,PRCP at 155 g/kg DM at a ruminal passage rate of 0.08/h(Kp8),RUP at 33 g/kg DM at Kp8,and starch at 530 g/kg DM.Native field beans contained CP at 296 g/kg DM,PRCP at 212 g/kg DM at Kp8,RUP at 54 g of/kg DM at Kp8,and starch at 450 g/kg DM.The PRCP did not considerably differ among native and treated peas or field beans.Especially in the peas,RUP at Kp8 increased after ensiling by 10 g/kg DM(i.e.,30%;P<0.05).Toasting increased RUP(Kp8)in ensiled peas by another 28%(P<0.05).Toasting had no effect on PRCP or RUP when the peas or field beans were not ensiled before.Gas and methane production were not affected by any treatment,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did not reveal structural changes on the starches doubtless of any treatment.Protein seemed to be more affected by treatment with ensiled+toasted peas than with ensiled+toasted field beans,but starches and other carbohydrates from both legumes remained unaff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gume grain silage toasting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Protein evaluation Streptomyces griseus protease test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等多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研究
7
作者 陈宏权 李军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等多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4年6月于马鞍山市和县人民医院神经...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等多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4年6月于马鞍山市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AIS患者260例,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42例和非出血转化组218例。比较2组临床基线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NLR等危险因素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在260例静脉溶栓AIS患者中,16.2%(42例)发生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组入院时心房颤动、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显著高于非出血转化组,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3.361,95%CI:1.015~15.381)、NHISS评分≥15分(OR=7.785,95%CI:1.348~21.312)、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OR=4.104,95%CI:1.156~17.256)、NLR(OR=3.165,95%CI:1.231~5.265)为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联合病因分型等多因素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0.763~0.967,P<0.01),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354),最佳临界值为0.701,敏感性为86.3%,特异性为84.3%。结论 NLR联合TOAST病因分型等多因素联合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出血 中性白细胞 TOAST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碱性髓鞘蛋白、D-二聚体、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患者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小燕 赵丽霞 +3 位作者 高钟生 李海云 何文静 王丽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407-1411,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碱性髓鞘蛋白(MB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D-二聚体(D-D)与患者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选取74例恶性肿瘤合并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单纯恶性肿瘤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BP、D-D...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碱性髓鞘蛋白(MB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D-二聚体(D-D)与患者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选取74例恶性肿瘤合并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单纯恶性肿瘤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BP、D-D、MMP-9水平及临床基本资料。根据TOAST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小动脉闭塞(SAO)型、心源性栓塞(CE)型、其他病因(OC)型、隐源(UND)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血清D-D、MBP、MMP-9水平;分析MBP、D-D、MMP-9与恶性肿瘤合并ACI的关系。结果:观察组MBP、D-D、MMP-9、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合并吸烟史、高血压史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LAA组MBP及MMP-9在所有分型中水平最高;D-D水平高于SAO、OC、UND组(均P<0.05);CE组D-D在所有分型中水平最高,MBP及MMP-9水平明显高于SAO、OC、UND组(均P<0.05);SAO组MBP水平显著低于OC、UND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OC、UND组,D-D水平显著高于UND组(均P<0.05);OC组MBP及D-D水平显著高于UND组,MMP-9水平低于U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P、D-D、MMP-9合并LDH、纤维蛋白原及高血压史均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发生A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MBP、D-D、MMP-9联合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发生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920,高于单项检测(均P<0.05)。结论:血清MBP、D-D、MMP-9水平在恶性肿瘤合并ACI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TOAST分型密切相关,三者均是影响恶性肿瘤发生AC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TOAST分型 D-二聚体 血清碱性髓鞘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聂莉媛 王潇慧 王楠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病,近年来,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指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中一部分患者因病情进展加...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病,近年来,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指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中一部分患者因病情进展加重,而导致更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被称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SIP),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卒中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中医体质 颈内动脉斑块 TOAST分型 脑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AST分型在HMCAS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判断的价值研究
10
作者 肖根香 杨欢欢 +3 位作者 赖婷 何清雄 黄龙深 曾国勇 《青岛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294-298,共5页
目的分析TOAST分型对HMCA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行机械取栓(MT)治疗的1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MCAS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及术后辅助检查明确HMCAS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 目的分析TOAST分型对HMCA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行机械取栓(MT)治疗的1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MCAS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及术后辅助检查明确HMCAS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并依据TOAST分型分组。比较不同TOAST分型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术后情况及NIHSS评分、mRS评分。结果不同TOAST分型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酗酒、卒中家族史、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情况在不同TOAST分型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尿酸水平在不同TOAST分型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TICI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在不同TOAST分型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OE组患者例数较少未进一步统计分析;与其他TOAST分型患者相比,CE组术前、术后2h NIHS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mRS评分明显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TOAST分型患者相比,SAA组术前、术后2h NIHS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mRS评分明显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AST分型有助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MCAS阳性)患者机械取栓(MT)治疗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AST分型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杨妍妍 刘力源 李晓晖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66-68,共3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于河南...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126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分为稳定组71例和不稳定组55例。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为小动脉闭塞性(small artery occlusive,SAO)组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24例,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组23例,其他原因(stri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组9例和原因不明(stroke of other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组51例。比较不同TOAST分型和不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的Hcy水平和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并采用Spearman分析Hcy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组Hcy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稳定组(P<0.05);LAA组患者的Hcy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SAO组、CE组、SOE组和SUE组(P<0.05);血清Hcy水平与TOAST分型呈正相关(r=0.316,0.452,0.398,0.363,0.322;P<0.05);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446;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具有相关性,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越差、TOAST分型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TOAST分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酸与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
12
作者 宋梦姣 王睿琪 +4 位作者 曹灿 程光森 刘羽 李忠亮 杨建豪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3期216-221,共6页
目的探究血尿酸与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和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珠海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次急性缺... 目的探究血尿酸与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和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珠海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9例。依据血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280μmol/L组(n=50)、280.1~331μmol/L组(n=50)、331.1~398μmol/L组(n=50)和>398μmol/L组(n=49)],分析各组血尿酸与TOAST分型等指标的相关性。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发病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0~2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3~6分为预后不良组(n=42),比较两组预后与血尿酸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血尿酸组TOAST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血脂异常占比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OR=2.984,95%CI:1.603~5.553,P=0.001)和血脂异常(OR=2.600,95%CI:1.442~4.686,P=0.001)均与高血尿酸水平有关。不同预后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NIHSS评分和基线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较低基线Barthel指数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0.905,95%CI:0.867~0.944,P=0.000)。结论血尿酸与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和预后未显示出相关性,但是男性和血脂异常均与高血尿酸有关,且较低基线Barthel指数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尿酸 TOAST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癫痫的影响因素
13
作者 张瑞玉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7-10,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发生癫痫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105例AIS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癫痫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发生癫痫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发生癫痫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105例AIS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癫痫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发生癫痫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发生癫痫的影响因素。结果:105例AIS患者中,发生癫痫31例,发生率为29.52%;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癫痫家族史、治疗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型、病灶部位为皮质、受累动脉系统为颈动脉循环、卒中后病灶区域渗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型、病灶部位为皮质、卒中后病灶区域渗血、NIHSS评分>4分均为AIS患者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型、病灶部位为皮质、卒中后病灶区域渗血、NIHSS评分>4分均为AIS患者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癫痫 影响因素 TOAST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TWEAK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应用价值研究
14
作者 李梦真 查江杰 +3 位作者 韩鹏飞 程铭 周硕 陈志会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1期134-138,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因子(sTWEAK)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评估sTWEAK在IS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就诊的137例IS患者(IS组)和9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因子(sTWEAK)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评估sTWEAK在IS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就诊的137例IS患者(IS组)和9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对IS患者进行分组。对IS患者不同分组中血清sTWEAK浓度进行比较,评估sTWEAK对IS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IS组血清sTWEAK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不同TOAST分型组间的血清sTWEAK水平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TWEAK与NIHSS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呈正相关(r=0.780、0.790,P<0.001)。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sTWEAK是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sTWEAK预测IS的最佳截断值为623.895 p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联合检测sTWEAK和Hcy预测IS的AUC为0.881。结论sTWEAK与IS的病情严重程度及TOAST分型有关,并且是IS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清sTWEAK>623.895 pg/ml时对IS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sTWEAK和Hcy可以提高对IS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WEAK 缺血性脑卒中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 TOAST分型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宫牛黄丸对不同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任周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44-0148,共5页
观察安宫牛黄丸对不同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将2021-2022年间在我院就诊的163例明确脑梗死病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辅助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 观察安宫牛黄丸对不同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将2021-2022年间在我院就诊的163例明确脑梗死病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辅助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安宫牛黄丸的疗程为1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第10天,第30天NIHSS评分,MRS评分,ADL评分及患者低体温或其他不良反应情况。综合评估安宫牛黄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不同梗死类型的患者疗效及临床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有降低,ADL评分均有升高,其中两组之间第10天、第30天实验组NIHSS降低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S评分方面,第10天两组之间无明显异常,第30天的MRS评分上,实验组教观察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ADL评分均有升高,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副反应方面,观察组、实验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2%及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宫牛黄丸联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着良好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TOAST分型 安宫牛黄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分型、危险因素和预后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周官恩 安中平 +1 位作者 王景华 宁宪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25-627,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实验(TOAST)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和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实验(TOAST)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和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性别分为男性脑梗死组和女性脑梗死组,按照OCSP标准和TOAST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男性脑梗死组和女性脑梗死组预后和危险因素之间的的差异。结果 女性脑梗死组CE(心源性栓塞型)构成比高于男性脑梗死组。女性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35.22%,而男性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25.3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男性相比,女性吸烟、饮酒、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TOAST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别。女性脑梗死组预后比男性脑梗死组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性别 预后 OCSP TOAST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青年脑卒中不同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淑玲 石志鸿 +5 位作者 岳伟 管雅琳 刘帅 张雅静 王晓丹 纪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3542-3544,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青年脑卒中不同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86例缺血性青年脑卒中及1 672例中年缺血性脑卒中、3 29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青年组TOAST分... 目的:探讨缺血性青年脑卒中不同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86例缺血性青年脑卒中及1 672例中年缺血性脑卒中、3 29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青年组TOAST分型为LAA 57.4%,SAO 26.4%,CE 2.6%,SOE5.3%,SUE 8.2%;中年组分别为67.3%、26.0%、2.0%、3.3%、1.4%;老年组为66.7%、22.8%、7.8%、1.2%、1.5%;3组比较差异明显(P<0.001),青年组SOE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青年组LAA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青年组CE低于老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在体型肥胖等危险因素差异不明显(P>0.05),青年组在性别、饮酒、吸烟等因素高于老年组(P<0.05);中年组在高血压病史等因素高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在心脏病等因素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缺血性青年脑卒中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不同于中年组及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我们既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更要关注少见的病因及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以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青年 TOAST分型 危险因素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与不同病因分型的关系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杨伟民 刘鸣 郝子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3635-3637,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进展的发生情况及不同TOAST分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全面登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各种化验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判定...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进展的发生情况及不同TOAST分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全面登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各种化验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判定是否进展,依据相关临床资料进行TOAST病因分型。结果连续登记62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有569例(90.7%),127例为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22.3%(127/569),其中大动脉型发生率35.6%(21/59)最高,小动脉型9.5%(21/222)最低,各型发生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8.00,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2.3%,其中大动脉型发生率最高,各型发生率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重视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脑卒中 进展 TOAST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脑梗死患者134例TOAST病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勤花 张斌 +4 位作者 顾春江 高山 黄杰 殷勇 蒋暐卿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385-3386,3388,共3页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防治工作。方法依据TOAST病因分型标准,将134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并与2 6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比较。结果青年组不明原因型(SUE)、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多于老年组(P=0.00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防治工作。方法依据TOAST病因分型标准,将134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并与2 6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比较。结果青年组不明原因型(SUE)、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多于老年组(P=0.000,0.02),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少于老年组(P=0.000),心源性栓塞型(CE)和小血管闭塞型(SVO)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0.10);青年组TOAST病因分型构成依次为LAA型占32.1%,SUE型占27.6%,SVO型占16.4%,CE型占13.4%,SOE型占10.4%。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TOAST病因分型不等同于老年患者,除了动脉硬化型占主导地位外,需注意心源性、其他少见病因以及隐源性因素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TOAST 病因 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栗静 田婷 +1 位作者 石正洪 冯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64-868,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颅外颈动脉狭窄(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ECAS)的发生率及其在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各亚型中的...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颅外颈动脉狭窄(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ECAS)的发生率及其在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各亚型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75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5型,分析ECAS在AIS患者及其亚型中的分布规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AIS患者分为ECAS组(n=81)和对照组(n=294),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IS患者ECAS发生率为35.73%,其中中-重度狭窄率为21.60%,16.80%分布于大动脉粥样硬化(1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卒中,高于小动脉闭塞、心源性脑栓塞及其他病因型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S组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782,95%CI=1.048~3.029,P=0.033)、高脂血症(OR=1.824,95%CI=1.037~3.208,P=0.037)、颈动脉斑块(OR=3.673,95%CI=2.014~6.698,P=0.000)是AIS患者E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IS患者ECAS发生率较以往有所升高,其中中-重度ECAS在TOAST分型中主要分布于LAA型卒中;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颈动脉斑块是AIS患者E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TOAST分型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颈部血管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