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l-time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 potential damage:A case study for the January 8,2022 M_(S) 6.9 Menyuan earthquake in Qinghai,China
1
作者 Jindong Song Jingbao Zhu +2 位作者 Yongxiang Wei Shuilong Li Shanyou Li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1期52-60,共9页
It is critical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ite has potential damage in real-time after an earthquake occurs,which is a challenge in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Here,we propose a real-time Earthquake Potential Damage pre... It is critical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ite has potential damage in real-time after an earthquake occurs,which is a challenge in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Here,we propose a real-time Earthquake Potential Damage predictor(EPDor)based on predicting peak ground velocities(PGVs)of sites.The EPDo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1)predicting the magnitude of an earthquake and PGVs of triggered stations based on the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ion models;(2)predicting the PGVs at distant sit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3)generating the PGV map through predicting the PGV of each grid point based on an interpolation process of weighted average based on the predicted values in(1)and(2).We apply the EPDor to the 2022 M_(S) 6.9 Menyuan earthquake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 to predict its potential damage.Within the initial few seconds after the first station is triggered,the EPDor can determine directly whether there is potential damage for some sites to a certain degree.Hence,we infer that the EPDor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future earthquakes.Meanwhile,it also has potential in Chines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Potential damage machine learning 2022 m_(s)6.9 menyuan earthquake magnitude estimation On-site peak ground velocity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pagation of crust deformation anomalies related to the Menyuan M_(S) 6.9 earthquake
2
作者 Anfu Niu Chong Yue +3 位作者 Zhengyi Yuan Jing Zhao Wei Yan Yuan Li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4期43-48,共6页
Decoding the variation laws of the deformation field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essential issue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 Decoding the variation laws of the deformation field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essential issue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omalies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before and after the Menyuan M_(S)6.9 earthquake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Fisher statistical test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nomalies, we found that: 1) The deformation anomal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arginal front area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here short-term deformation anomalies are prone to occur due to a high gradient of gravity;2) The deformation anomalies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characterized by spatial propagation, and the migration rate is about 2.4 km/d. The propagation pattern is counterclockwise, consistent with the migration direction of M_(S)≥ 6.0 earthquakes;3) 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the Menyuan earthquake are related to the group migration of earthquakes with M_(S)≥ 6.0. Finally,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ravity field vari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rust stress wave, the law of deformation anomaly distribution was discussed. We suggest that both the deformation propagation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earthquake migration are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caused by subsurface mass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menyuan m_(s)6.9 earthquake Deformation propagation earthquake migration Gravity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断层破裂模型在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3
作者 罗超 曹晓雨 +3 位作者 高阳 徐飞 冯怀平 王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4-547,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地震动模拟.将模拟结果在地震动衰减规律、波形与幅值和烈度分布三个方面分别与青藏地区的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强震观测记录和根据强震记录自动产出的烈度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rc为9.0时,模拟记录与实测记录和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基本一致.本文较好的重现了门源地震的强震动场,在合理选取rc的情况下,GP法可以应用于中国地区震前强地震动场的预测和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GP断层破裂模型 强地面运动 上升时间系数 宽频带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与启示
4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2 位作者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8-570,共23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理的活断层"避让带"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与托莱山断裂阶区部位产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基于震后获取的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文中在门源地震地表破裂带全段精细解译的基础上,沿走向间隔100 m测量了251个宽度数据,R1破裂带最大宽度为209.78±14 m,平均宽度为42 m,R2破裂带最大宽度为115.31±15.72 m,平均宽度为26.14 m.宽度沿走向具有差异性,这主要受控于同震变形强度、破裂带几何结构以及地表第四系松散层发育状况;具体表现为同震位移量大、阶区等复杂几何结构以及穿过第四系松散层区段的破裂带比同震位移量小、平直段以及基岩区段的破裂带要宽.通过对去除离散值后的破裂带宽度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95.4%和68.2%置信区间的有效宽度分别是70或50 m.在工程抗震设防中,若走滑型活断层评估的最大潜在震级与此次门源地震震级相近(~M 7.0),根据建(构)筑物类别,建议确定"避让带"宽度时参考本文获得的破裂带有效宽度(70或50 m).对于单一走滑型错动面发育地段,按建(构)筑物类别向两侧各扩展35或25 m即可;而对于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和双陡倾角错动面发育地段,在这些复杂几何结构分布范围的基础上需要各向两侧扩展35或25 m.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建(构)筑物选址避让走滑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型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活断层"避让带"宽度 门源m_(s)6.9地震 工程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9月泸定M_(S)6.8地震与花莲M_(S)6.9地震震害对比分析
5
作者 彭丽娟 白伟利 +1 位作者 李文超 高龙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39-144,共6页
2022年9月,我国发生2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为四川泸定M_(S)6.8地震和台湾花莲M_(S)6.9地震。对比分析2次地震震害情况,总结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及对建筑物、基础设施等的影响,剖析震害差异原因,并从中总结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启示,... 2022年9月,我国发生2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为四川泸定M_(S)6.8地震和台湾花莲M_(S)6.9地震。对比分析2次地震震害情况,总结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及对建筑物、基础设施等的影响,剖析震害差异原因,并从中总结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启示,以期为未来地震灾害的快速判定、地震现场烈度评定及损失评估、应急响应决策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花莲m_(s)6.9地震 震害比较 减灾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矩心深度,计算了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门源MS6.9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7.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地震序列的优势初始破裂深度主要介于7—8 km之间,而MS≥3.4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为3—7 km;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后24个小时内的地震序列长度约为25 km,与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大体一致,整体地震序列长度约为30 km,其中1月8日MS6.9主震和MS5.1余震位于余震区西段,1月12日MS5.2余震位于余震区东段。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90°、倾角81°、滑动角16°,节面Ⅱ为走向197°、倾角74°、滑动角171°,根据余震展布的总体趋势估计断层面走向为290°,表明此次地震为近乎直立断层面上的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些地震主要为走滑型地震,P轴走向从余震区西段到东段之间大体呈现NE向到EW向的变化。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38,而在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522,表明这两个节面均非构造应力场的最大释放节面,这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逆冲型震源机制为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有着明显差异。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余震展布,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其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根据重定位结果、震级-破裂关系以及剪应力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区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且应力未得到充分释放,该地区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滑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重力场动态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赵云峰 祝意青 +3 位作者 隗寿春 刘芳 梁伟锋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7-2351,共15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我们曾利用震中附近重力场变化信息在地震前对发震地点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我们曾利用震中附近重力场变化信息在地震前对发震地点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2018—2021年间的重力观测数据进行整体处理,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门源M_(S)6.9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地震剪切波分裂、地壳裂隙及饱和度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门源M_(S)6.9地震前2年累积重力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四象限分布特征,震中位于重力变化的四象限中心零等值线附近;(2)地震前重力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地震剪切波分裂产生的慢波时间延迟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显现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明地下流体运移可能是地震前观测到的重力变化的主要成因;(3)本次震中东南侧的显著重力变化延伸到了冷龙岭断裂东段至海原断裂一带,后期仍需要关注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中期预测 重力变化 四象限分布 流体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深部构造背景浅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琼 肖卓 +2 位作者 武粤 李抒予 高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和vP/vS值都出现快速空间变化的区域;大约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震源位于P波速度从浅到深由高速变低速的垂向过渡区,同时也是S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布呈现明显横向变化的过渡区域,震源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冷龙岭断裂两侧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变化比较明显。1月12日的MS5.2余震震中紧邻2016年MS6.4地震震中,揭示出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其余震活动导致了冷龙岭断裂比较充分的破裂,两次门源地震主震之间及邻区短时间内难以积累更大能量,因而短时间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持续向北扩展所导致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是该地区强震频发的主要构造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震源深度 速度结构 泊松比 地壳厚度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煜航 梁诗明 +9 位作者 郝明 葛伟鹏 李长军 宋尚武 张迎峰 华俊 陈俊先 梁洪宝 朱爽 甘卫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9-601,共13页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在距震中约90 km范围内产生了10 mm及以上的同震永久变形,距震中160~200 km的GNSS连续站记录到的同震变形则十分微弱,总体在毫米级以下;(2)同震位移图像呈现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同震变形模式.在距震中约3 km破裂带南侧的测站,其同震位移为近东向,大小445.9±3.3 mm,而在破裂带远场则呈现出典型的与左旋走滑型地震匹配的“四象限”对称分布的挤压或拉张尾端变形特征;(3)同震位移量以冷龙岭断裂-托莱山断裂为界,南北两盘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南盘变形运动大于北盘;(4)托莱山断裂西段同震位移总体表现出随震中距减小而增大的“弹性回跳”现象,但其跨断层近场测站却并不服从上述同震变形特征,指示其并未参与此次地震破裂,考虑到托莱山断裂西段显著的左旋剪切应变能积累背景,其未来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 2022年门源地震m_(s)6.9地震 祁连山活动构造带 GNss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前青海地区地下流体群体异常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磊 高小其 +3 位作者 苏维刚 赵玉红 李霞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5-249,共5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置(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地震造成地表破裂长约22 km,地震震中位于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附近,距门源县城54 km,西宁、...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置(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地震造成地表破裂长约22 km,地震震中位于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附近,距门源县城54 km,西宁、兰州等地有明显震感。研究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柴达木-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交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地下流体 异常特征 群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樊文杰 冯丽丽 +3 位作者 李霞 何畅 廖晓峰 姚休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4-750,共7页
基于甘青川地区的14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资料,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2021年10月底出现了地磁极化超阈值高值异常变化,异常台站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四... 基于甘青川地区的14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资料,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2021年10月底出现了地磁极化超阈值高值异常变化,异常台站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四川地区,异常出现后73天发生了门源地震,震中位于极化高值异常阈值线附近。研究还发现,此次地磁极化异常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时间上,不同台站极化异常具有较好的时间同步性;空间上,极化异常高值区呈现出沿震中附近出现后不断扩展最终再向震中收缩的特点。此外,各地磁极化异常台站的归一置零极化值、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性,异常台站距离地震震中越近,其归一置零极化值越高,异常持续时间也越长,这一特征符合地震电磁扰动信号的衰减特征。根据极化异常和地震的时空关系分析认为,此次地磁极化高值异常对应了之后在异常高值区边缘发生的门源M_(S)6.9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 高值异常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极性资料确定的2022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应力场 被引量:5
12
作者 万永革 许鑫 +3 位作者 黄少华 崔华伟 冯淦 李枭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0-679,690,共11页
为研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文章先搜集了1月8—30日M≥1.9地震事件的P波初动符号,基于P波初动极性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出6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考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划分原则进行分... 为研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文章先搜集了1月8—30日M≥1.9地震事件的P波初动符号,基于P波初动极性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出6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考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划分原则进行分类,虽然震源机制分布类型较广,但走滑类震源机制超过半数,表明此次地震序列以走滑为主;然后基于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该区构造应力场,得到研究区内呈NEE-SWW向挤压,NNW-SSE向拉张;主震震源机制P和T轴与所处的应力区应力方向相近;最后模拟研究了主震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的关系,得到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沿最优节面破裂的,可视其为该区域应变能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该研究对后续的发震机制和地球动力学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P波初动极性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应力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后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果 孙浩越 +3 位作者 吕丽星 冉洪流 周庆 周介元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8-315,共8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6.9地震,该地震造成冷龙岭断裂西端错断了兰新铁路大梁隧道,导致铁路长期停运,经济损失巨大。制定隧道修复方案时,需对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进行评估。结合近年来冷龙岭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采...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6.9地震,该地震造成冷龙岭断裂西端错断了兰新铁路大梁隧道,导致铁路长期停运,经济损失巨大。制定隧道修复方案时,需对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进行评估。结合近年来冷龙岭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采用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方法评估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考虑不确定因素影响,同时采用3名研究者提供的震级与最大位错量经验关系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经验关系式会对评估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根据确定性方法得到的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为2.32~4.36 m,均值为3.57 m。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结果随着超越概率的降低而增大,50年超越概率2%、100年超越概率2%和100年超越概率1%的结果均值分别为1.82 m、3.17 m、4.61 m。相较于确定性方法,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可提供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位错参数,以供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采用。此外,对于地震活动性强的断裂,可采用低超越概率下的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结果,该结果可能会大于确定性方法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冷龙岭断裂 水平位错 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令媛 解孟雨 臧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距离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震中约33km,两次门源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附近,但在震源机制、主发震断层破裂过程及地震序列余震活动等方面显著不同。针对两次门源地震序列...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距离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震中约33km,两次门源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附近,但在震源机制、主发震断层破裂过程及地震序列余震活动等方面显著不同。针对两次门源地震序列的比较分析,对研究冷龙岭断裂及其附近区域强震序列和余震衰减特征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分析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余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二者在震源过程和断层破裂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发震断层破裂充分,震后能量释放充分,余震丰富且震级偏高;而后者发震断层未破裂至地表,余震震级水平偏低。综合分析两次门源地震序列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认为其可能与地震发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密切相关,且同时受到区域构造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门源m_(s)6.4地震 冷龙岭断裂 余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电场频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莹莹 安张辉 +1 位作者 侯泽宇 付阿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0-690,共11页
应用最大熵谱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周围松山、山丹、高台、瓜州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功率谱密度变化。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发生前,松山等4个台站的地电场低频成分功率谱密度值出现增大... 应用最大熵谱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周围松山、山丹、高台、瓜州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功率谱密度变化。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发生前,松山等4个台站的地电场低频成分功率谱密度值出现增大的现象;(2)4个台站在门源地震前谱值变化的时间基本同步;(3)结合微裂隙机制及“多点场”观点,对比分析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电场 功率谱密度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同震形变场及地下位错反演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秀红 屠泓为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9,共9页
针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SAR影像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进行计算分析,运用SDM程序反演地下静态位错。初步结果如下:①本次地震震中位于蝴蝶状分布的形变图中心,抬升盘与下降盘之间的破裂迹... 针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SAR影像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进行计算分析,运用SDM程序反演地下静态位错。初步结果如下:①本次地震震中位于蝴蝶状分布的形变图中心,抬升盘与下降盘之间的破裂迹线明显,破裂迹线长约24km,形变中心位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交汇处。②降轨数据显示,在断层区域视线向(LOS)形变量最小约-0.55 m(远离卫星),最大约0.68m(靠近卫星);升轨数据显示,在断层区域视线向(LOS)形变量最小约-0.49 m(远离卫星),最大约0.42m(靠近卫星)。③对中国地震局发布的门源6.9级地震烈度图和本研究获取的地震形变图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吻合度较高,地表有较明显形变所涉及区域约0.4万km^(2)。④运用降轨InSAR数据反演得出地下最大位错量约3.29m,深度4.75km,在近地表位错破裂长度可达30km,地表有明显破裂的区域长约25km,与中国地震局科考工作每日情况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D-INsAR 同震形变 地下位错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态矢量异常研究
17
作者 张小涛 余怀忠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存在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态矢量方法回溯性研究其震前异常,通过遍历3°×3°至12°×12°的研究区域发现,选取8°×8°的研究范围能更好地反映震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存在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态矢量方法回溯性研究其震前异常,通过遍历3°×3°至12°×12°的研究区域发现,选取8°×8°的研究范围能更好地反映震前异常;震前门源地震存在态矢量的模(M)、态矢量增量的模(ΔM)、态矢量之间的夹角变化(φ)和态矢量与单位矢量的转角变化(φ_(c))4个参量的异常;4个参量中的M和ΔM映震效果要优于φ和φ_(c)。总体来看,门源地震前态矢量异常变化平稳,震前异常突出,属于中短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矢量 门源地震 回溯性研究 地震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序列特征及强余震判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娜 张晓清 胡维云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4期15-22,共8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_(S)6.9地震,基于青海地震台网对此次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整体上呈西段NWW、东段SE向的带状分布,且序列衰减较缓慢。另外,基于同一构造历史地震类比、h值、等待时...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_(S)6.9地震,基于青海地震台网对此次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整体上呈西段NWW、东段SE向的带状分布,且序列衰减较缓慢。另外,基于同一构造历史地震类比、h值、等待时间法等进行分析,认为门源M_(S)6.9地震序列为主—余型;根据祁连地震带中东段5级以上地震最大余震发震时间统计和震级差特征分析认为,门源M_(S)6.9地震的最大余震已经发生,即2022年1月12日18时20分的M_(S)5.2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震序列 强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孕震环境和冷龙岭断裂分段延展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赵凌强 孙翔宇 +4 位作者 詹艳 杨海波 王庆良 郝明 刘雪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6-1546,共11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发震断裂为祁连—西海原断裂冷龙岭段(以下简称冷龙岭断裂),这是冷龙岭断裂继2016年1月21日M_(S)6.4地震之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中强地震.本...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发震断裂为祁连—西海原断裂冷龙岭段(以下简称冷龙岭断裂),这是冷龙岭断裂继2016年1月21日M_(S)6.4地震之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中强地震.本文在三条跨过冷龙岭断裂不同区段的大地电磁剖面数据三维反演出的电性结构约束下,解译出该断裂不同区段的深部延展特征,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动力学模式和孕震构造模型.冷龙岭断裂整体上表现为延伸至下地壳的大型高低阻电性边界带的特征,符合以往大地电磁探测结果约束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电性结构特点.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和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附近的高低阻体边界带并靠近高阻一侧.冷龙岭断裂西段构造较为复杂,主断裂为近直立的电性边界带,北侧的肃南—祁连断裂和民乐—大马营断裂是其伴生断裂并分担了逆冲分量,断裂中东段表现为单一向南倾向的电性边界带.冷龙岭断裂自西向东运动性质存在着以走滑为主向逆冲兼具走滑转变的趋势,这与2022年M_(S)6.9地震和2016年M_(S)6.4地震两次地震显示出不同发震机制相符合.结合研究区GPS和精密水准场资料分析,冷龙岭断裂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扩展应力转化为南东向迁移和逃逸的核心区域,这种应力方向转变导致冷龙岭断裂发生强烈左旋走滑作用是发生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动力学来源.随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的持续进行以及冷龙岭断裂在南北两侧表现为重要物性差异带的特点,判断该断裂未来依旧是强震孕育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 冷龙岭断裂 孕震模式 古浪推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 6.9地震前乐都逸出气氡异常特征分析
20
作者 刘磊 苏维刚 +2 位作者 赵玉红 李霞 冯丽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53-455,共3页
1异常出现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 6.9地震(37.77°N,101.26°E),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前乐都逸出气氡呈现异常变化,具体变化如下:2021年9月15日-21日出现大幅上升变化(图... 1异常出现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 6.9地震(37.77°N,101.26°E),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前乐都逸出气氡呈现异常变化,具体变化如下:2021年9月15日-21日出现大幅上升变化(图1),截至21日,最大上升幅度约为360 Bq/L,22日起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至9月30日,下降幅度约230 Bq/L,之后逸出气氡逐步回返恢复,总体呈上升-下降变化,异常持续约20天,异常结束93天后发生门源M_(S) 6.9地震,异常测项距震中169 km。本文通过异常客观性调研和历史震例对比分析,研究乐都逸出气异常与此次门源地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逸出气氡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