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mbrian-Ordovic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n the northern Tarim Platform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Yangtze Platform and North China Platform 被引量:6
1
作者 于炳松 陈建强 林畅松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4期373-384,共12页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on the northern Tarim Platform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arbonates.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outcrop analysis,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ystem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in the northern Tar...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on the northern Tarim Platform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arbonates.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outcrop analysis,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ystem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in the northern Tarim Platform is outlined in this paper. Altogether 35 third-order sequences, 12 supersequences, 4 supersequence sets and 2 megasequences are recogn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sequence boundaries have been documented with an integrated examination of outcrop, seismic and borehole data, and the ages of these sequence boundaries have been calibr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with biostratigraphy.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re is good correlation of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among Tarim,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platforms. This may illustr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carbonate sequences in these three platform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regional or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This form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esolution chronostratigraphic system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in the three platform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stratigraphy Cambrian-Ordovician tarim platform YANGTZE platform North China platform.
原文传递
Re-Os and Nd isotopes of black shales at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Cambrian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Platform and their comparison with those from the Yangtze Platform 被引量:2
2
作者 E. Widom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2期97-103,共7页
This paper reports Re-Os and Nd isotopes of black shales at the bottom of Lower Cambrian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and traces source materials of the black shales through isotopes. The average Re/Os, 187Re/188Os, ... This paper reports Re-Os and Nd isotopes of black shales at the bottom of Lower Cambrian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and traces source materials of the black shales through isotopes. The average Re/Os, 187Re/188Os, and 187Os/188Os ratios of the black shales at the bot-tom of Lower Cambrian from the Tarim Basin are 7.18, 5.6438, and 1.9616, respectively. These isotopic ratios suggest the crustal sources of the black shales. The e Nd(0) value is 13.17, the e Nd(540 Ma) value is 7.32 and the Nd model ages are 1.535 Ga. These parameters in the black shales are quit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the basement rocks. Based on the Re-Os and 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ack shales, we conclude that the continental crust mainly composed of basement rocks is the source material of the black shales.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se isotopic parameters with those from the Yangtze Platform, it is clear that the Re-Os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lack shales from the Tarim and Yangtze platforms are quite different, which maybe indicates the differences in depositional settings between two platforms. These Re-Os isotopic data provide us with constraints to analyze the genet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lat-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hale RE-OS isotope Nd isotope tarim Basin Yangtze platform.
原文传递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late Ordovician drowned carbonate platform margin and its responses to sea-level fluctuat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azhong region, Tarim Basin 被引量:8
3
作者 Yang Xiaofa Lin Changsong +8 位作者 Yang Haijun Han Jianfa Liu Jingyan Zhang Yanmei Peng Li Jing Bing Tong Jianyu Wang Haiping Li Huanp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23-336,共14页
The Tazhong Uplift of the late Ordovician is a drowned rimmed carbonate platform. The carbonate rock of the late Ordovician Lianglitag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azhong region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 The Tazhong Uplift of the late Ordovician is a drowned rimmed carbonate platform. The carbonate rock of the late Ordovician Lianglitag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azhong region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etroliferous intervals. Based on petrofacies, depositional cycles, natural gammaray spectrometry and carbon/oxygen isotope data from the Lianglitage Formation, one 2nd-order, three 3rd-order and several 4th-order sequenc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the late Ordovician relative sealevel fluctuation curv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sequences O3 1-1 and O3 1-2 on the platform are composed of highstand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 but lack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 The sequence O3 1-3 is a drowning sequence. The sequence O3 1-1 overlapped the eroded slope and pinched out to the northwest and landward.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in the sequence O3 1-2 consists of low-angle sigmoid and high-angle shingled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 Major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Lianglitage Formation include reef and shoal in the platform margin and lagoon, 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coral-sponge-stromatoporoid reef complex, sand shoal, lime mud mound, and intershoal sea. Reefs, sand shoals and their complex are potential reservoir facies. The reefs and sand shoals in the sequence O3 1-1 developed in the upper of its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In the sequence O3 1-2,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with an internal prograding configuration is a response to the lateral shifting of the complex of reef and sand shoal.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in particular the sand shoals, developed widely on the slope of the platform margin and interior. The reefs in the sequence O3 1-3 migrated towards high positions and formed retrograding reefs in the western platform and low relief in the platform interior. Basinward lateral migration of the reefs and pure carbonate rock both characteriz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and show that the rise of the relative sea-level was very slow. Shingled prograding stacking pattern of the 4th-order sequences and reefs grow horizontally, which represents the late stage of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and implies relative sealevel stillstand. Reefs migrating towards high land and impure carbonate rock both indicat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and suggest that the relative sea-level rose fast. Erosional truncation and epidiagenetic karstification represent a falling relative sea-level. The relative sea-level fluctuation and antecedent palaeotopography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reef complexes and unconformity karst zones. Currently, the composite zone of epidiagenetic karstic intervals and high-energy complexes of reefs and sand shoals with prograding configuration is an important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azhong carbonate plat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late Ordovician carbonate platform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sea-level fluct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多层叠加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海军 能源 +4 位作者 邵龙飞 谢舟 康鹏飞 袁敬一 付永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多层叠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主要发育5个结构层,分别为下寒武统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盐构造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和二叠系岩浆岩构造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走滑断裂带活动的影响,5层结构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垂向叠置、差异叠加的特征;断裂叠加类型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连接型、叠接型、反转叠加型及反转改造型4种;走滑断裂带叠加方式影响了石油地质条件,可形成多层差异聚集油气藏,主要包括Ⅰ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Ⅱ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志留系碎屑岩油气藏及二叠系岩浆岩油气藏)及Ⅲ型油气藏(寒武系盐下层白云岩油气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走滑断裂带 多层结构 构造样式 叠加类型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西缘鹰山组台地沉积分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孝群 焦存礼 +4 位作者 邓尚 张继标 韩俊 李映涛 徐勤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03-3714,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西缘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已经发现了塔河、富满、顺北等岩溶、断控型大型油气田,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针对相控领域迟迟未见突破、台地沉积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本次研究依据最新钻井、连片地震资料,开展沉...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西缘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已经发现了塔河、富满、顺北等岩溶、断控型大型油气田,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针对相控领域迟迟未见突破、台地沉积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本次研究依据最新钻井、连片地震资料,开展沉积相、台地结构解剖和油气地质意义分析工作。从连井相-地震相对比分析,明确了满加尔坳陷西缘由东向西奥陶系沉积相变化快,碳酸盐岩台地分异性强。鹰山组下段为盆地—斜坡—台缘—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沉积格局;到鹰山组上段随着海平面上升,台地边缘逐渐向西迁移退缩,发展成盆地—斜坡—台缘—宽缓开阔台地。台地边缘表现为南北差异:从南到北台缘斜坡带坡度减小,台缘带由南部加积结构转变为北部退积结构。这种台地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与相带有关的碳酸盐岩规模储集体的差异分布,鹰山组台缘丘滩从古城到草湖西部由加积转变为退积为主,造成古城地区发育垂向叠加的礁滩相储层,厚度较大;北部由于鹰山组下段到上段台缘表现为退积特征,形成鹰下段高能丘滩储集体与上覆鹰上段斜坡相形成良好储盖组合,这种结构处于满加尔坳陷烃源岩运移方向,对于形成大型原生岩性圈闭油气聚集区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台地边缘 沉积分异 规模储集体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 被引量:373
6
作者 张金川 姜生玲 +3 位作者 唐玄 张培先 唐颖 荆铁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9-114,共6页
根据页岩气聚集的机理条件和中、美页岩气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对比结果认为:中国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优越,具有与美国大致相同的页岩气资源前景及开发潜力。中国含气页岩具有高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高后期改造程度等"三高&... 根据页岩气聚集的机理条件和中、美页岩气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对比结果认为:中国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优越,具有与美国大致相同的页岩气资源前景及开发潜力。中国含气页岩具有高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高后期改造程度等"三高"特点,页岩气具有海陆相共存、沉积分区控制以及分布多样复杂等特点。以间接型和直接型页岩气划分方法为基础并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特点,将中国的页岩气富集模式划分为南方型、北方型及西北型等3种,分别具有以下特点:①以扬子地台为核心的南方型页岩气聚集条件有利并以改造较为严重的海相古生界海相页岩聚气为主,具有单层厚度大、发育层位多、分布面积广、热演化程度高、后期改造强等特点;②以华北地台为主体的北方型页岩气具有古—中—新生界页岩发育齐全、沉积迁移特征明显、薄互层变化频率高、沉积相带分隔明显等特点;③以塔里木地台为基础的西北型页岩气储层以中—古生界为主,沉积类型多、有机碳丰度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结论认为: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为26×1012m3,大致与美国的28×1012m3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资源评价 分区特点 富集模式 开发潜力 华北地台 扬子地台 塔里木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北缘及邻区海西期碱性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66
7
作者 刘楚雄 许保良 +3 位作者 邹天人 路凤香 童英 蔡剑辉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3-49,共7页
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发育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碱性花岗岩类为代表,包括碱性辉长岩、碱长花岗岩、霓辉花岗岩、角闪正长岩、碱性辉石闪长岩、煌斑岩等类岩石在内的碱性侵入岩体.它们具有近东西向的带状... 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发育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碱性花岗岩类为代表,包括碱性辉长岩、碱长花岗岩、霓辉花岗岩、角闪正长岩、碱性辉石闪长岩、煌斑岩等类岩石在内的碱性侵入岩体.它们具有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特征.主体形成于海西期,相当于泥盆—二叠纪.钾钠含量较高,具有碱性岩类的岩石化学特征,构成一条碱性侵入岩带.其时空分布与北山—阿拉善地区的碱性岩带基本一致.该碱性岩带反映出在泥盆—二叠纪期间,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处于造山期后的拉张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化学 碱性岩 塔里木 海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南缘煌斑岩的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坤一 张传林 +2 位作者 赵宇 董永观 王爱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2-534,518,共4页
在塔里木南缘皮山县境内发现东西向煌斑岩带 ,它们呈脉状产出 ,围岩为前寒武纪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变质粉砂岩及石炭纪玄武岩、结晶灰岩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地区的钾镁煌斑岩相似。从煌斑岩中挑选的金云母经Ar Ar测年 ,获得理想... 在塔里木南缘皮山县境内发现东西向煌斑岩带 ,它们呈脉状产出 ,围岩为前寒武纪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变质粉砂岩及石炭纪玄武岩、结晶灰岩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地区的钾镁煌斑岩相似。从煌斑岩中挑选的金云母经Ar Ar测年 ,获得理想的坪年龄为 2 1 7.65± 0 .39Ma ,40 Ar/36Ar 39Ar/36Ar等时线年龄为 2 1 7.2 7± 1 .38Ma,与坪年龄一致。这一年龄值代表了煌斑岩的形成时代 ,与阿尔金断裂形成时代基本一致 ,它代表了塔里木南缘在这一时期重要的走滑事件。煌斑岩带的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时线年龄 地质意义 塔里木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地台南缘发现钾镁煌斑岩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磊 何明跃 +5 位作者 李友枝 李建哲 杨万志 袁英霞 方锡廉 帕拉提.阿布都卡迪尔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5-558,共4页
首次在塔里木地台南缘皮山县境内找到钾镁煌斑岩,它们呈脉状产出,围岩为白云母石英片岩。该钾镁煌斑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与亚洲钾镁煌斑岩的平均岩石化学成分接近,与澳大利亚西金伯利地区钾镁煌斑岩一致,稀土元素及其配分模式位于世界... 首次在塔里木地台南缘皮山县境内找到钾镁煌斑岩,它们呈脉状产出,围岩为白云母石英片岩。该钾镁煌斑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与亚洲钾镁煌斑岩的平均岩石化学成分接近,与澳大利亚西金伯利地区钾镁煌斑岩一致,稀土元素及其配分模式位于世界钾镁煌斑岩的范围之内,其中大多数标本具有已知世界钾镁煌斑岩的共同微量元素特征:具Ba、K、La和Ce的正异常及Ta、Nb、Sr和Ti的负异常。该钾镁煌斑岩的发现对研究区金刚石找矿和深部地质过程研究均具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地台 金刚石 钾镁煌班岩 煌斑岩 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中尧 崔会英 +1 位作者 谢增业 马德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82-788,共7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样品的分析,系统总结了台盆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烃类组成以湿气为主,部分地区为干气,湿气分布在塔中、满东—英吉苏、英买力—东河塘、哈得逊和解放渠东—吉拉克等地区,在巴楚、轮南...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样品的分析,系统总结了台盆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烃类组成以湿气为主,部分地区为干气,湿气分布在塔中、满东—英吉苏、英买力—东河塘、哈得逊和解放渠东—吉拉克等地区,在巴楚、轮南—桑塔木等地区既有干气又有湿气;在非烃气体中以N2和CO2为主,巴楚、塔中、满东—英吉苏、东河塘—英买力、哈得逊等地区以中、高N2含量为特征,在和田河和东河塘地区天然气具高CO2含量特征;天然气碳同位素具有中部轻、周边重的分布特征,塔中、东河塘—英买力、哈得逊等地区的天然气δ13C1值小于-40‰,和田河、满东—英吉苏、轮南—吉拉克等地区的天然气δ13C1值大于-40‰,δ13C2值一般大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台盆区 天然气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被引量:64
11
作者 樊太亮 于炳松 高志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5,共9页
寒武纪—奥陶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4种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台地结构型式的演变。不同台地区带的碳酸盐岩层序结构特征显著不同,柯坪地区寒武系—奥陶系为一套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发育7种不同特征的碳酸盐岩层序构型。库鲁克塔格地区层序总... 寒武纪—奥陶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4种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台地结构型式的演变。不同台地区带的碳酸盐岩层序结构特征显著不同,柯坪地区寒武系—奥陶系为一套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发育7种不同特征的碳酸盐岩层序构型。库鲁克塔格地区层序总体表现为半深海—深海盆地相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相带和层序界面对储层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对其下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对埋藏条件下的流体具有输导作用。流体对埋藏岩溶型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受风化淋滤带和层序界面的控制,白云岩储层和礁滩型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相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地结构 层序构成型式 体系域 岩溶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地区早古生界台缘斜坡带特征及分布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志前 樊太亮 +1 位作者 杨伟红 王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11-3817,共7页
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提出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塔里木西南部发育台地边缘斜坡带。该斜坡带沿坎地里克—叶城—胜和2井—玛参1井连线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整体表现为退积型台缘缓斜坡。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的不同时期,该斜... 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提出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塔里木西南部发育台地边缘斜坡带。该斜坡带沿坎地里克—叶城—胜和2井—玛参1井连线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整体表现为退积型台缘缓斜坡。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的不同时期,该斜坡带性质和分布位置略有变化,寒武纪为宽缓斜坡,早奥陶世为弱镶边缓斜坡,斜坡带具有向北部台地逐期缓慢迁移的特点。塔西南台缘坡折带的存在表明玛南—和田河地区台缘高能相带和塔西南深水陆棚相带存在的可能性,对该区的烃源岩和储层评价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台缘斜坡带 寒武—奥陶纪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系三级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界面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旭 董玉文 +1 位作者 陈红汉 王家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7-925,共9页
尽管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三叠系进行过沉积与层序地层研究,但是有关全盆范围内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比较少见。应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着眼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整体研究,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 尽管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三叠系进行过沉积与层序地层研究,但是有关全盆范围内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比较少见。应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着眼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整体研究,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三叠系三级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界面进行识别,共识别出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对应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结合层序内幕结构划分,建立了台盆区井震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受盆地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各层序横向分布和内部构成各有特点:SQ1和SQ2层序逐渐超覆在塔北隆起南部的斜坡上,而SQ4层序在塔中地区遭受大范围抬升剥蚀,盆地内部各层序分布较稳定。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是研究区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代表了宽浅型大型坳陷湖盆沉积过程。辫状河三角洲多分布在塔北和塔中的斜坡部位,湖泊相沉积多分布在台盆区中西部,相应发育了辫状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滨岸沙坝4中主要有利储集砂体类型。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与格架的建立,提高了储集层预测的准确性,并为塔里木盆地三叠系整体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三叠系 层序界面 体系域 地层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台内滩的特征与分布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成林 邬光辉 +4 位作者 崔文娟 唐子军 周波 屈泰来 高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8-1057,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晚期进入伸展转向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造成台缘带挠曲下沉与台内地貌起伏,有利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台内滩的发育。钻井资料表明鹰山组台内滩以中高能砂屑滩为主,台内滩主要分布在鹰山组上部,纵向上多旋回叠置,横向呈透... 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晚期进入伸展转向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造成台缘带挠曲下沉与台内地貌起伏,有利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台内滩的发育。钻井资料表明鹰山组台内滩以中高能砂屑滩为主,台内滩主要分布在鹰山组上部,纵向上多旋回叠置,横向呈透镜状尖灭。通过井—震标定,鹰山组台内滩在地震响应上多具有平缓顶底面的丘状外部形态,内部多出现高频杂乱反射,有的出现多层斜交或前积反射,翼部围岩具有超覆与斜交反射,具有不同于围岩的强振幅特征。结合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地层厚度、地震属性等作图方法,可以进行台内滩的预测与识别。地震区域追踪判识表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鹰山组台内滩发育,多呈团块状形态,大小不一,一般规模在100~300 km2,发育总面积达12 000 km2,集中分布区有塔北南缘、塔中北斜坡、和田河气田及其周缘等三大区块,并多沿古隆起斜坡分布。塔里木盆地台内滩类型多、分布广,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从台缘带向台内扩展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利探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内滩 鹰山组 地震响应 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北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层序划分及台地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11
15
作者 白莹 罗平 +4 位作者 周川闽 翟秀芬 王石 杨宗玉 王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164,共13页
基于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工作,详细描述了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展布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肖尔布拉克期碳酸盐台地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肖尔布拉克组可分为两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 基于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工作,详细描述了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展布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肖尔布拉克期碳酸盐台地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肖尔布拉克组可分为两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SQ1整体为一套波状微生物席,处于中-内缓坡沉积环境,对应缓坡型台地发育阶段;上部层序SQ2的海侵期是缓坡型台地向弱镶边台地的转变阶段,斜坡以风暴沉积为主,微生物岩不发育,而高地则以大型进积微生物礁建隆为主,主要通过丛状表附菌的自身骨架生长和微生物粘结方式成隆。高位期是弱镶边台地发育阶段,台缘和台内相分异明显。台缘区早期发育房室状表附菌层,晚期发育小型进积微生物礁群,由微生物粘结成礁,而台内区为低能微生物滩,缺乏高位早期建造,晚期以层纹石建造、泡沫绵层石和叠层石建造为主,其形成与粘性微生物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层序 肖尔布拉克组 下寒武统 碳酸盐台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缘微生物礁结构特点及储集层主控因素——以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为例 被引量:27
16
作者 白莹 罗平 +4 位作者 王石 周川闽 翟秀芬 王珊 杨宗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9-358,共10页
基于5条野外露头剖面、162块薄片、12块扫描电镜(SEM)样品及52套孔渗物性数据等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台缘微生物礁的结构特点及储集层主控因素。台缘由小型微生物礁群组成,单一礁体可分为前礁相、礁前相... 基于5条野外露头剖面、162块薄片、12块扫描电镜(SEM)样品及52套孔渗物性数据等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台缘微生物礁的结构特点及储集层主控因素。台缘由小型微生物礁群组成,单一礁体可分为前礁相、礁前相、礁脊相、礁后相,镜下可见礁岩具有不同的显微结构。微生物礁发育微生物结构储集空间和非生物结构储集空间,前者包括窗格孔、格架孔、铸模孔及超大溶孔,后者包括微裂缝和缝合线。孔渗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于提希剖面微生物礁孔隙度基本小于5%,渗透率一般小于1.0×10^(-3) μm^2,主要为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而苏盖特布拉克剖面孔隙度多为3%~10%,渗透率为(0.1~50.0)×10^(-3) μm^2,整体跨度较大,且礁内物性非均质性较强,主要为低—中孔、低—中渗储集层。说明不同微生物礁的物性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同一微生物礁内亦具有明显的储集非均质性。古地貌特征控制微生物礁的发育,沉积作用控制相带的展布及原生孔隙的发育,而溶蚀作用受控于古地貌特征和沉积作用,最终决定微生物礁储集层孔隙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礁 凝块石 层纹石 储集层 镶边台地 塔里木盆地 下寒武统 肖尔布拉克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样式及其沉积响应特征 被引量:91
17
作者 高志前 樊太亮 +1 位作者 焦志峰 李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7,共9页
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早、中寒武世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晚寒武世—早中奥陶世弱镶边斜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晚奥陶世早期孤立型碳酸盐岩台地和晚奥陶世中晚期淹没型碳酸盐岩台地四种不同台地结构型式的演变。不同类型的碳酸... 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早、中寒武世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晚寒武世—早中奥陶世弱镶边斜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晚奥陶世早期孤立型碳酸盐岩台地和晚奥陶世中晚期淹没型碳酸盐岩台地四种不同台地结构型式的演变。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台地在其剖面结构、台地边缘特征、沉积相构成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它控制了不同区域沉积相类型和特征,并决定了烃源岩、储集岩和区域盖层的发育条件和展布规律。通过地震、钻井层序地层分析,总结出了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台地结构的层序—沉积相模式。在碳酸盐岩台地演变过程中,塔里木盆地发育二期坡折带: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形成第一期坡折带,沿着库南1井—满参1井—塔东2井一线分布,呈向西凸伸的弧形带;晚奥陶世发育第二期坡折带,由库南1井—满参1井—塔中1井—塘参1井延伸,呈向东凸伸的弧形带。坡折带的迁移变化,反映着台地样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奥陶系 台地结构 沉积演化 层序-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模式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宏亮 杨文静 +2 位作者 秦桂珍 罗日升 朱永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8-249,共2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大面积的台地相沉积为轮南地区后期岩溶储集层发育提供了基础,多旋回、多期暴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溶:潜山暴露岩溶、顺层承压水岩溶、准同生期层间岩溶、混合水岩溶等。构造活动对岩溶发育及其储集层形成、分布...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大面积的台地相沉积为轮南地区后期岩溶储集层发育提供了基础,多旋回、多期暴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溶:潜山暴露岩溶、顺层承压水岩溶、准同生期层间岩溶、混合水岩溶等。构造活动对岩溶发育及其储集层形成、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地相 多期暴露 潜山 承压水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地台南缘古生代地幔初研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磊 何明跃 +5 位作者 李友枝 李建哲 王丽娟 黄翔 李剑 张照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83-285,共3页
本文从古生代地幔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状态、地幔组成等方面对西昆仑金刚石成矿的地幔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与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做了对比,认为具备良好的金刚石成矿的地幔地质条件。
关键词 西昆仑 地幔 金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特征及台地发育模式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学钦 杨海军 +5 位作者 马青 周成刚 孙崇浩 尹铁君 蔡泉 孙仕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6-42,共7页
通过对塔北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类型、相带区域组合及分布特征的研究,根据岩石特征、沉积结构和相序特征的分析,建立了塔北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塔北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上奥陶... 通过对塔北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类型、相带区域组合及分布特征的研究,根据岩石特征、沉积结构和相序特征的分析,建立了塔北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塔北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沉积相横向分布较稳定。蓬莱坝组、鹰山组鹰四段、鹰三段为局限台地相;鹰二段为半局限台地相;鹰一段和一间房组属于开阔台地相,但向上水体不断变浅,一间房组沉积时期开始出现点礁;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沉积时期区域整体沉降,为沉没台地-斜坡-盆地沉积。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盆地整体抬升,区域沉积厚度和沉积相出现较大变化,早中期发育碳酸盐开阔台地相,后期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台地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