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strategy for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 screening and research on gut microbiota pathway mechanisms based on UPLC-Q-orbitrap-MS and 16S rRNA
1
作者 Zhiying Yu Tong Li +7 位作者 Jie Yang Jianghua He Weijiang Zhang Siyuan Li Yunpeng Qi Yihui Yin Ling Dong Wenjuan X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2025年第1期56-70,共15页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progressive research strategy for“colonic components analysis-efficacy verification and mechanism exploration-gut microbiota”,screen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and investigate their mechanis...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progressive research strategy for“colonic components analysis-efficacy verification and mechanism exploration-gut microbiota”,screen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and investigate their mechanism via gut microbiota.Methods:The pharmacodynamics of 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were assessed using a mouse model of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ulcerative colitis(UC).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orbitrap mass spectrometer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prototype and metabolic components of GQD in the colon during UC.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haracteristic genera of GQD and its active components,16S rRNA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Results:We identified 67 prototypic and 14 metabolic components of GQD in the UC colon.The primary prototype components are flavonoids and alkaloids,including puerarin(PUE),baicalin(BAI),and berberine(BER).The metabolism was predominantly sulfonation.Efficacy ver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 main active components,puerarin,baicalin,and berberine,ha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on UC.The results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showed that GQD improved UC by regulat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The abundance of gut microbiota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sm of the prototype componentswas influenced by the corresponding components.The function predi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UE was the most comparable to GQD,with 24 consistent pathways.BAI and BER showed comparable 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pathways.Characteristic pathways of BER include glucometabolic processes.Conclusion: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key issu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pathway and developed a progressive research strategy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lonic components.This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active components and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of GQD in the colon during the pathological state of UC,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clarified the mechanism of GQD and its active components in improving UC via the gut microbiota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Gut microbiota Mechanism research Pharmacodynamic component screening tcm-gut microbiota interaction Ulcerative colit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雪 张旭 +2 位作者 仙晋 谭奇纹 于慧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4-809,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相关的多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肠道菌群失调与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善NAFLD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本文总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相关的多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肠道菌群失调与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善NAFLD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本文总结了NAFLD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改善NAFLD的可能等,以期为NAFLD的治疗拓展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中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肠脑同治理论与神经影像学视角下的精神分裂症肠脑轴
3
作者 赵旭 白冰 +4 位作者 赵晨雨 王瀚 王丰 曹丹娜 赵永厚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0-16,共7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的双向互动,即“肠脑轴”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医学“肠脑同治”理论与肠脑轴概念相似,强调肠道与大脑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的双向互动,即“肠脑轴”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医学“肠脑同治”理论与肠脑轴概念相似,强调肠道与大脑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肠脑轴的基本概念、中医肠脑同治理论的内涵,同时探讨了神经影像学技术在揭示肠道菌群与大脑结构、功能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异常,且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种途径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医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优势在于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脑轴紊乱,进而缓解精神症状。深入挖掘中医肠脑同治理论的内涵,借助神经影像学等现代技术,有望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肠脑轴 肠道微生物群 中医肠脑同治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补治秘对脑肠肽影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博谦 张虹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17,共5页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病程较长难以治愈。慢性便秘多属虚性或因虚致实,中医学治疗虚性便秘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随着脑肠轴研究的深入使中医疗法调整脑肠肽治疗便秘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文章通过近年来医家学...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病程较长难以治愈。慢性便秘多属虚性或因虚致实,中医学治疗虚性便秘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随着脑肠轴研究的深入使中医疗法调整脑肠肽治疗便秘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文章通过近年来医家学者通过以补治秘的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作用机理和针灸推拿等疗法治疗虚性便秘过程中对脑肠肽的影响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脑肠肽 5-羟色胺 便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5
作者 张婉玉 张燕丽 +6 位作者 付新 万天恩 刘理凤 马呈呈 韩延华 吴效科 常惠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18,共7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生殖内分泌紊乱和代谢异常的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女性。近年研究表明PCOS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异常。肠道菌群参与了PCOS的高雄激素血症、卵泡发育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生殖内分泌异常等多个环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生殖内分泌紊乱和代谢异常的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女性。近年研究表明PCOS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异常。肠道菌群参与了PCOS的高雄激素血症、卵泡发育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生殖内分泌异常等多个环节。基于肠道菌群的PCOS干预主要体现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以及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中医药包括中草药、针灸以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PCOS。本综述为下一步PCOS肠道菌群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PCOS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肠道菌群 发病机制 高雄激素血症 中医 中药 针刺 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合大肠”理论探讨肺纤维化中医病机
6
作者 董亚伟 朱中博 +6 位作者 杨帆 马泉 李红梅 张艳美 何兰兰 张旭辉 刘喜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9-23,共5页
肺纤维化是一种以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殖转型、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导致肺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高且尚无较好治疗方法。本文以“肺合大肠”的中医认识即“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基础,以“肺合... 肺纤维化是一种以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殖转型、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导致肺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高且尚无较好治疗方法。本文以“肺合大肠”的中医认识即“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基础,以“肺合大肠”的现代医学认识即“肠-肺轴”理论为关键点,结合二者探讨相关机制,初步阐述中医药调控“肠-肺轴”治疗肺纤维化的内涵,为临床通过“肠-肺轴”治疗肺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合大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肠-肺轴 肺纤维化 肠道微生物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治疗痛风研究进展
7
作者 翟义 佟颖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2期249-253,共5页
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及微生物群结构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中药可作为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及代谢起调节作用,从而延缓发病、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治疗痛风研究进展,从中医药... 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及微生物群结构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中药可作为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及代谢起调节作用,从而延缓发病、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治疗痛风研究进展,从中医药治疗痛风优势、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防治痛风作用机制出发,为临床治疗痛风扩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肠道微生物群 中医药 相互作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不同部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模型鼠行为学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8
作者 李桃 冯祥 +3 位作者 智慧 黄文韬 李江山 李武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的推拿对丙戊酸(VPA)诱导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模型鼠行为学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只怀孕12.5天的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VPA模型组[腹腔注射VPA(600 mg/kg),n=15]和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的推拿对丙戊酸(VPA)诱导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模型鼠行为学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只怀孕12.5天的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VPA模型组[腹腔注射VPA(600 mg/kg),n=15]和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5)。将注射生理盐水的子代雄鼠作为对照组,将注射VPA的子代雄鼠随机分为VPA组、背部组和腹部组(n=7)。在出生后第21天,通过三箱社交、旷场实验和埋珠实验观察四组大鼠的社交能力、焦虑行为和刻板行为,并开始对背部组和腹部组进行推拿,每天2次,持续14天。第35天,再次进行行为学检测,并取肠道内容物进行物种组成与结构分析、标志物种与差异物种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VPA组相比,背部组大鼠社交时间和旷场中心区运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埋珠数量明显减少(P<0.01),说明其社交、焦虑和刻板行为得到改善;与VPA组相比,腹部组大鼠埋珠数量显著减少(P<0.05),刻板行为改善;埋珠实验中,背部组较腹部组埋珠数量更少,刻板行为改善更显著(P<0.05),而三箱社交和旷场实验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2)肠道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在多样性分析中,与VPA组相比,背部组和腹部组肠道菌群丰富度显著增加(P<0.05),多样性增加(背部组P<0.05,腹部组P<0.01);在差异性分析中,在门水平上,与VPA组相比,腹部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现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P<0.05);在属水平上,与VPA组相比,背部组和腹部组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较VPA组显著下降(P<0.05);标志物种分析中,与VPA组相比,背部组布劳特氏菌属显著增加(P<0.05)。结论推拿能对ASD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肠道菌群结构产生影响;推拿背部对ASD模型鼠的社交能力、焦虑行为和刻板行为疗效显著,推拿腹部仅对刻板行为有明显效果;推拿背部与推拿腹部均使ASD模型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其中推拿腹部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更显著,并使物种分布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孤独症谱系障碍 动物行为学 肠道菌群 中医 外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燥湿中药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肠道微生物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9
作者 张渊博 黄家欣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2期2009-2014,共6页
目的探讨清热燥湿中药在改善冠心病血瘀证方面的效果,以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分为试验组... 目的探讨清热燥湿中药在改善冠心病血瘀证方面的效果,以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58.84±7.16)岁;冠心病病程(2.04±0.87)年;心功能分级:Ⅱ级32例、Ⅲ级21例。试验组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59.23±8.82)岁;冠心病病程(2.21±0.91)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9例、Ⅲ级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倍他乐克12.5 mg/次,2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等),而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清热燥湿中药,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肠道微生物水平、血浆内皮素-1(ET-1)、免疫功能、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7.36%(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P=0.030);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16.54±2.56)分比(19.88±3.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3,P<0.001);试验组的氧化三甲胺(TMAO)和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21±0.84)μmol/L比(6.04±1.01)μmol/L、(43.76±4.17)ng/L比(51.94±4.82)ng/L],而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总含量高于对照组[(24.97±2.46)μmol/g比(23.61±2.67)μ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0、P<0.001,t=9.344、P<0.001,t=2.727、P=0.008);试验组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4.79±4.17)%比(43.12±4.22)%、(1.82±0.32)比(1.56±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9、P=0.043,t=4.383、P<0.001);而两组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91.83±10.13)U/L比(84.72±9.67)U/L、(1.96±0.19)U/mg比(1.53±0.21)U/mg],MDA水平低于对照组[(5.13±1.01)μmol/L比(7.27±1.0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96、11.054、10.641,均P<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7)。结论清热燥湿中药能显著提高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康复效果,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并优化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瘀证 清热燥湿 肠道微生物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性分析
10
作者 周志城 田瀚 +1 位作者 庄旭锐 梁祖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2289-2295,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差异,为骨质疏松症诊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收集2023年2月~2023年1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科招募的57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粪便样本,通过中医辨...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差异,为骨质疏松症诊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收集2023年2月~2023年1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科招募的57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粪便样本,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肾阳虚组22例、肝肾阴虚组18例和肾虚血瘀组17例,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3种中医证型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差异。【结果】Alpha(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3组中医证型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eta(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组中医证型患者的肠道菌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在门水平上,3组中医证型患者占比最高的前3位均依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肝肾阴虚组、肾虚血瘀组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在相对丰度上具有优势,而脾肾阳虚组则是其他菌的占比较大。【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间的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在门及属水平上均有所不同,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对中医防治骨质疏松起到靶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肠道菌群 中医证型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肾虚血瘀 微生物
原文传递
论肠道菌群与中医“气”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1
作者 葛巍 王海燕 +2 位作者 张磊昌 刘端勇 左铮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356,共3页
气是什么?时至今日,人们对气的物质属性的探讨从未中断。现代科学发现肠道菌群对宿主的作用机制广泛而复杂,涉及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方面面,这在某些方面与中医气存在相似之处。因此,结合肠道菌群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来源、影响因素、生理功... 气是什么?时至今日,人们对气的物质属性的探讨从未中断。现代科学发现肠道菌群对宿主的作用机制广泛而复杂,涉及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方面面,这在某些方面与中医气存在相似之处。因此,结合肠道菌群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来源、影响因素、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等方面讨论其与气的相关性,并提出了肠道菌群在气相关理论的几个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中医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芝芸 严茂祥 项柏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64-666,共3页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不同中医证型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 94例 ,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 4 2例 ,脾胃虚弱组 30例 ,脾胃阴虚组 2 2例 ,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浆神经肽Y(...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不同中医证型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 94例 ,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 4 2例 ,脾胃虚弱组 30例 ,脾胃阴虚组 2 2例 ,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P物质 (SP)、血管活性肠肽 (VIP)、胰高糖素 (Glu)的含量。结果 :肝郁脾虚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增高 ,NPY、S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但NPY含量明显高于脾胃阴虚组 ,SP含量则显著低于脾胃阴虚组 ;脾胃虚弱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 ,SP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脾胃阴虚组 ,NPY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脾胃阴虚组患者血浆SP、Glu较健康对照组增高 ,NPY则低于健康对照组 ,而VI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IBS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NPY和SP的变化有证型的特异性 ,而VIP、Glu的变化无明显的证型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分型 胃肠激素 临床意义 放射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型与脑肠肽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永亮 徐磊 +2 位作者 陈怀珍 王艳昕 徐国存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中医不同证型血浆脑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WD患者37例为WD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络型18名、肝肾阴虚型10例、湿热内蕴型9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18例作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中医不同证型血浆脑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WD患者37例为WD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络型18名、肝肾阴虚型10例、湿热内蕴型9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18例作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比较两组血浆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及胃动素(MTL)水平。结果WD组痰湿阻络型患者血浆CCK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D组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血浆VIP、SS水平与对照组和痰湿阻络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WD组肝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患者血浆MTL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WD组湿热内蕴型与痰湿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D患者脑肠肽水平高于正常人,且中医不同证型WD患者血浆脑肠肽有变化,其中SS、MTL变化有证型特异性,而CCK、VIP无证候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分型 脑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中医针药“脑肠同调”论治中风病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琦 唐强 +3 位作者 关睿骞 唐祎周 陶然 朱路文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肠道微生物群是西医学的重大创新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对急、慢性疾病的影响进行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近几年的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之间关联密切,特别是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双向沟通会... 肠道微生物群是西医学的重大创新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对急、慢性疾病的影响进行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近几年的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之间关联密切,特别是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双向沟通会影响一些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因素和结果,及“肠脑同调”理论。运用“脑肠同调”指导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群-脑轴”在中风(脑卒中)中的病理生理学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中医针灸辨证论治中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脑轴 脑肠同调 中风病 中医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胃相关理论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罗琦 韩棉梅 +2 位作者 纪云西 郑超伟 周福生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心胃相关理论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实践三个方面对情志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发病机制和其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论:心胃相关理论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深入研究必... 目的:探讨心胃相关理论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实践三个方面对情志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发病机制和其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论:心胃相关理论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深入研究必然对我们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对该病诊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心胃相关理论 脑-肠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益肾泄浊汤大鼠灌肠的含药血清对脂多糖诱导人结肠上皮细胞炎症损伤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玉华 瞿波 +3 位作者 陈文 何金室 朱家恒 李明权 《西部医学》 2022年第12期1747-1752,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健脾益肾泄浊汤大鼠灌肠的含药血清对人结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效果,探讨该方灌肠对肠道机械屏障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低剂量中药灌肠组、中剂量中药灌肠组、高剂量中药灌肠组,每组10只。空白... 目的通过观察健脾益肾泄浊汤大鼠灌肠的含药血清对人结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效果,探讨该方灌肠对肠道机械屏障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低剂量中药灌肠组、中剂量中药灌肠组、高剂量中药灌肠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予灌肠,低、中、高剂量组按1∶2∶4分别予0.4、0.8、1.6 mL中药灌肠,每次保留30 min,每天早晚2次,疗程5 d,于末次灌肠1 h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后收集上层血清。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中药灌肠血清组、中剂量中药灌肠血清组、高剂量中药灌肠血清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加入脂多糖(LPS)100μg/mL诱导细胞炎症损伤,中药灌肠血清组将细胞培养液更换为10%含药血清,模型组加入空白组大鼠血清,各组孵育24 h后检测细胞上清Claudin-1、Occludin、ZO-1、OD值、IL-6、TNF-α。结果与空白血清干预相比,中药灌肠含药血清可增加炎症损伤细胞的OD值,但不同剂量之间的作用效果未见差异(P>0.05);与空白血清干预相比,中药灌肠含药血清可降低炎症损伤细胞的上清IL-6及TNF-α水平,且高剂量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P<0.05);与空白血清干预相比,中药灌肠的含药血清可增加炎症损伤细胞的Claudin-1、Occludin及ZO-1相对表达量,且高剂量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健脾益肾泄浊汤大鼠灌肠的含药血清可以增强肠上皮细胞活性,增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有助于保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从而减轻局部炎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中药灌肠 肠-肾轴 肠道机械屏障 炎症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候规律与血浆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燕华 季雁浩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1期2119-2123,共5页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不同中医证候与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南通市中医院消化科收治的BRG患者150例,参...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不同中医证候与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南通市中医院消化科收治的BRG患者150例,参照中医证型标准分为肝胃不和组、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胃阴不足组、饮食停滞组与胃络瘀阻组6个证型组,每组各25例,另选健康对照组25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浆MTL、VIP水平。结果BRG各组患者血浆MTL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VI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L的变化趋势由低到高为胃络瘀阻组<胃阴不足组<脾胃虚弱组<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饮食停滞组。其中,胃络瘀阻组、胃阴不足组、脾胃虚弱组明显低于其他3种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3种证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VIP水平由高到低大致为脾胃湿热组>胃络瘀阻组>胃阴不足组>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饮食停滞组,且脾胃湿热组、胃络瘀阻组、胃阴不足组明显高于另外3种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脾胃湿热组、胃络瘀阻组、胃阴不足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饮食停滞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MTL、VIP水平异常与BRG的发生及其中医证型有关,血浆MTL下降以胃络瘀阻最明显,VIP升高以脾胃湿热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证候 胃动素 血管活性肠肽 脑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吕 顾喜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29-1731,共3页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通腑理肠饮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在围手术期用药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西药组和空白组各15例。通过测定口盲肠传输时间、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及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通腑理肠饮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在围手术期用药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西药组和空白组各15例。通过测定口盲肠传输时间、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及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患者术前口盲肠传输时间,中药组较西药组无明显差异性,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术后24h口盲传输时间中药组与西药组和空白组有均显著差异,传输时间明显缩短,西药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性。3组术前胃动素、胃泌素无显著差异性,中药组及西药组术后24h胃泌素浓度较空白组明显升高,术后48h中药组浓度较西药组及空白组有显著差异。术后24h中药组胃动素浓度较西药组、空白组明显升高,48h中药组、西药组浓度较空白组有显著差异性。术后组肛门排气时间中药组较西药组、空白组均显著提前。提示:通腑理肠饮围手术期用药能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通腑理肠饮 胃肠功能 胃肠激素 口盲肠传输时间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段园志 唐旭东 +2 位作者 王凤云 尹晓岚 田亚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其多种临床症状有一定特异性且有重叠现象,机制尚不明确。中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是其重要病因,情志不遂可通过肝、心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功能。目前,精神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其多种临床症状有一定特异性且有重叠现象,机制尚不明确。中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是其重要病因,情志不遂可通过肝、心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功能。目前,精神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公认的精神因素可能相关机制有脑肠轴功能紊乱、肥大细胞活化、肠道菌群失调等。本文从上述机制分别进行阐述,并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干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 精神因素 情志 脑肠轴 中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轴探讨中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苟梅丽 苟明慧 +3 位作者 张静 陈景云 巩婷 李妍怡 《中医药信息》 2023年第5期51-57,共7页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脑肠轴 肠道菌群 中药治疗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