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酰胺化合物对U(Ⅵ),Eu(Ⅲ),Sr(Ⅱ)和Fe(Ⅲ)的萃取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荣锁 陈文浚 +2 位作者 黄忠良 吴斌 黄福云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91,113,共6页
研究了酰胺荚醚 (PAⅡ )和二 (1 甲基庚基 )乙酰胺 (N 50 3)在硝酸溶液中对U(Ⅵ ) ,Eu(Ⅲ ) ,Sr(Ⅱ )和Fe(Ⅲ )的萃取。结果表明 ,PAⅡ对U(Ⅵ ) ,Eu(Ⅲ ) ,Sr(Ⅱ )均有良好的萃取性能 ,N 50 3只萃取U(Ⅵ ) ,两种萃取剂对Fe(Ⅲ )
关键词 酰胺化合物 萃取 萃取剂 乏燃料后处理 高效废液 铀(Ⅵ)铕(Ⅲ) 锶() 铁(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DGA/正十二烷萃取Sr(Ⅱ)的动力学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文彬 叶国安 +1 位作者 李峰峰 李会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8-234,共7页
以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为萃取剂、正十二烷为稀释剂,研究了该萃取体系在恒界面池中萃取Sr(Ⅱ)的动力学,考察了搅拌转速、界面面积、萃取剂浓度、金属离子浓度、酸度和温度等因素对萃取行为的影响,并推导了相应的萃... 以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为萃取剂、正十二烷为稀释剂,研究了该萃取体系在恒界面池中萃取Sr(Ⅱ)的动力学,考察了搅拌转速、界面面积、萃取剂浓度、金属离子浓度、酸度和温度等因素对萃取行为的影响,并推导了相应的萃取机理。结果表明:(1)搅拌转速在130r/min以下时,0.1mol/LTODGA/正十二烷萃取Sr(Ⅱ)的过程为扩散控制类型,在搅拌转速为150r/min以上时,则可能属于化学反应控制的动力学控制模式;(2)求得了在(170±2)r/min、温度为(25±0.1)℃时0.1mol/L TODGA/正十二烷萃取Sr(Ⅱ)的初始速率方程:r0=dcorg(M)dt|t=0=k.SVc0.91aq,0(Sr)c0.73aq,0(HNO3)c0.87org,0(TODGA)在25℃下,求得表观萃取速率常数k=(22.5±2.5)×10-3mol-1.51.L1.51.min-1.cm;(3)0.1mol/L TODGA/正十二烷萃取Sr(Ⅱ)的初始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求得表观萃取活化能Ea(Sr(Ⅱ))=(24.3±0.7)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GA sr() 萃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醛缩对氨基苯磺酸Sr(Ⅱ)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台夕市 杜连彩 冯一民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2,73,共3页
在乙醇和水的混和溶剂中,以水杨醛缩对氨基苯磺酸和氯化锶反应,合成了一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新型锶(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解析,结... 在乙醇和水的混和溶剂中,以水杨醛缩对氨基苯磺酸和氯化锶反应,合成了一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新型锶(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单斜晶系,晶胞为P21/c,晶胞参数:a=3.587 8(4)nm,b=0.730 97(12)nm,c=1.157 37(15)nm,V=2.996 3(7)nm3,Z=4,Mr=748.28,Dc=1.659 g/cm3,T=298(2)K,F(000)=1 536,μ(MoKα)=2.013 cm-1,R=0.025 7,ωR=0.064 0,化合物分子通过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以及配体中苯环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二维层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醛缩对氨基苯磺酸 sr()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Ⅱ)、Sr(Ⅱ)、Ba(Ⅱ)、Mg(Ⅱ)MTB的极谱波的研究及分析应用
4
作者 周国庆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47-48,52,共3页
在0.015mol/L的NaOH溶液中Ca(Ⅱ)、Sr(Ⅱ)、Ba(Ⅱ)、Mg(Ⅱ)MTB体系能够产生一灵敏的极谱吸附波,其峰电位为-1.04V(vs,SCE),Ca(Ⅱ)、Sr(Ⅱ)、Ba(Ⅱ)的检出限为7.5×10-7mol/L,Mg(Ⅱ)的检出限为3.0×10-6mol/L。研究了电极反应机... 在0.015mol/L的NaOH溶液中Ca(Ⅱ)、Sr(Ⅱ)、Ba(Ⅱ)、Mg(Ⅱ)MTB体系能够产生一灵敏的极谱吸附波,其峰电位为-1.04V(vs,SCE),Ca(Ⅱ)、Sr(Ⅱ)、Ba(Ⅱ)的检出限为7.5×10-7mol/L,Mg(Ⅱ)的检出限为3.0×10-6mol/L。研究了电极反应机理,并用建立的方法成功地测定了BaSO、SrSO的溶度积及自来水中Ca2+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应用 Mg 极谱波 NAOH溶液 电极反应机理 极谱吸附波 BASO4 Ca^2+ srSO4 检出限 峰电位 自来水 溶度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缕石对Sr(Ⅱ)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凤羽 易发成 王哲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2-788,共7页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坡缕石对水溶液中Sr(Ⅱ)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并考察了时间、溶液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r(Ⅱ)在坡缕石上的吸附受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明显;坡缕石对Sr(Ⅱ)的吸附主要通过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进行...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坡缕石对水溶液中Sr(Ⅱ)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并考察了时间、溶液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r(Ⅱ)在坡缕石上的吸附受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明显;坡缕石对Sr(Ⅱ)的吸附主要通过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进行;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速率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D-R模型,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G°的计算结果表明,坡缕石对Sr(Ⅱ)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缕石 sr()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斜发沸石对水中Sr(Ⅱ)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罗群 蒋定文 +3 位作者 侯登勇 陈伟 胡秀婷 何颖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4-21,共8页
自然斜发沸石经高温和化学方法改性后应用于水中Sr^2+的吸附和去除。通过测定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容量,选择最优改性方法。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改性斜发沸石的晶体结构、微观形态和化学组成等进行了鉴定和检测。研... 自然斜发沸石经高温和化学方法改性后应用于水中Sr^2+的吸附和去除。通过测定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容量,选择最优改性方法。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改性斜发沸石的晶体结构、微观形态和化学组成等进行了鉴定和检测。研究了在不同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核素初始浓度等试验条件下,改性斜发沸石对Sr^2+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采用高温+NaOH+NaCl法改性的斜发沸石对Sr^2+的吸附容量最高,达到了79.386mg/g。应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对等温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Langmuir方程。Lagergren一级速率方程、Lagergren二级速率方程以及Elovich方程对改性斜发沸石吸附金属核素的动力学吸附过程拟合结果表明,金属核素在改性斜发沸石上的吸附更加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吸附过程为化学过程。改性斜发沸石对Sr^2+离子吸附过程的焓变ΔH0及熵变ΔS0值为正,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当初始离子浓度较高时,ΔG0值为正,并随着初始浓度的降低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初始离子浓度较低时,ΔG0值为负,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的,ΔG0的绝对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发沸石 吸附 sr()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对生物炭吸附Sr(Ⅱ)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郑奎 张士秋 +2 位作者 刘海峰 张行泉 黄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2-502,共11页
生物炭是一种常见的优质吸附剂,但生物炭中的灰分会遮盖其表面的官能团及填充孔道,从而影响生物炭的吸附性能。为了探明生物炭中灰分对Sr(Ⅱ)吸附性能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绝氧条件下、不同裂解温度下制备生物炭样品,并选用水、... 生物炭是一种常见的优质吸附剂,但生物炭中的灰分会遮盖其表面的官能团及填充孔道,从而影响生物炭的吸附性能。为了探明生物炭中灰分对Sr(Ⅱ)吸附性能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绝氧条件下、不同裂解温度下制备生物炭样品,并选用水、氢氟酸及王水对生物炭样品进行处理,然后测试各样品对Sr(Ⅱ)的吸附量。最后,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技术,对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的性质进行表征分析,解析生物炭中灰分组分对Sr(Ⅱ)吸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500℃下制备的生物炭对Sr(Ⅱ)的吸附能力较强,且经HF改性处理后其吸附能力提升约15%;各改性样品对Sr(Ⅱ)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均符合Langmuir模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HF可大幅度降低生物炭表面的水溶性阳离子与Si元素含量,降低了水溶性阳离子与Sr(Ⅱ)的竞争吸附且暴露更多的吸附位点,提升了生物炭对Sr(Ⅱ)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灰分 理化性质 sr()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水泥固化体中Sr(Ⅱ)、Cs(Ⅰ)、U(Ⅵ)的长期浸出行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文文 谢华 +3 位作者 王烈林 桑培伦 苏伟 张霖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40-1747,共8页
以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地质水泥为固化基材,通过考察Sr(Ⅱ)、Cs(Ⅰ)、U(Ⅵ)在地质水泥固化体中2.5a内的浸出率Rn、累积浸出分数Pt以及物相、显微结构等参量的变化,研究了模拟核素的浸出规律和机理,并构建了其长期浸出模型。在... 以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地质水泥为固化基材,通过考察Sr(Ⅱ)、Cs(Ⅰ)、U(Ⅵ)在地质水泥固化体中2.5a内的浸出率Rn、累积浸出分数Pt以及物相、显微结构等参量的变化,研究了模拟核素的浸出规律和机理,并构建了其长期浸出模型。在整个浸出周期内,浸出试验始终在碱性环境中进行,这对地质水泥吸附核素有利;浸出液的电导率在核素浓度达到平衡后仍在缓慢变化,说明除核素外,水泥固化体中的其余离子也参与了溶浸,这也从XRD的测试结果得到了证实;第42d时Sr(Ⅱ)、Cs(Ⅰ)、U(Ⅵ)的Rn和Pt值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表明地质水泥对这3种核素均具有较好的固化能力,其中对U(Ⅵ)和Sr(Ⅱ)的滞留远高于Cs(Ⅰ);一维衰变浸出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地质水泥固化体中Sr(Ⅱ)、Cs(Ⅰ)、U(Ⅵ)长达2.5a的浸出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水泥固化体 sr() Cs(Ⅰ) U(Ⅵ) 浸出行为 浸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DGA-TBP-OK体系对Sr(Ⅱ)、Eu(Ⅲ)萃取性能的研究
9
作者 柴游奇 赵俏紫 +3 位作者 农淑英 袁志凌 史泰忠 白民昊 《化工管理》 2022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以TODGA为萃取剂、TBP为改良剂、煤油为稀释剂的萃取体系在酸性溶液中对Sr(Ⅱ)、Eu(Ⅲ)的萃取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料液中HNO_(3)浓度在0.1~3.4 mol/L范围内,Sr(Ⅱ)分配系数随酸度的升高而增大;0.05mol/L的TODGA对Eu... 通过实验研究了以TODGA为萃取剂、TBP为改良剂、煤油为稀释剂的萃取体系在酸性溶液中对Sr(Ⅱ)、Eu(Ⅲ)的萃取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料液中HNO_(3)浓度在0.1~3.4 mol/L范围内,Sr(Ⅱ)分配系数随酸度的升高而增大;0.05mol/L的TODGA对Eu(Ⅲ)的萃取能力远远大于Sr(Ⅱ),可以实现料液中Sr(Ⅱ)与Eu(Ⅲ)的有效分离;Sr(Ⅱ)的分配系数随着料液浓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TODGA萃取Sr(Ⅱ)的反应为放热反应,Sr(Ⅱ)的分配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TODGA对Eu(Ⅲ)的萃取能力较强,料液酸度、浓度及环境温度变化对Eu(Ⅲ)分配系数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GA TBP sr() Eu(Ⅲ) 萃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Strontium(Ⅱ) Complex with 2, 3-Pyrazinedicarboxylic Acid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会会 吴刚 郭莉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447-1454,共8页
Complex [Sr2(pdc)2(H2O)7]·H2O (1, H2pdc = 2,3-pyrazinedicarboxyl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and FT-IR.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reveals that t... Complex [Sr2(pdc)2(H2O)7]·H2O (1, H2pdc = 2,3-pyrazinedicarboxyl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and FT-IR.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reveals that there are two crystallographically independent strontium ions in 1. The coordination geometry of Sr(1) is a nine-coordinated distorted monocapped tetragonal antiprism, while Sr(2) is a nine-coordinated distorted monocapped tetragonal prism. The ligand pdc2- takes two different connecting modes and links St(If) centers to generate a 2D layer structure. The 2D layers are linked through O-H...O and O-H...N hydrogen bonds to form a 3D framework structure. Thermal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complex 1 are investigated. 1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n with a = 10.7182(10), b = 7.0377(6), c = 29.225(3) A, β = 95.7170(10)°, Z = 4, V = 2193.5(3) A3, Mr = 651.56, Dc = 1.973 g/cm3, F(000) = 1296,μ = 4.951 mm-1, the final R = 0.0318 and wR = 0.0726 for 3938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ⅱ) complex carboxylate group luminescent property thermal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e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Strontium(Ⅱ) Complex with 5-Sulfoisophthalic Acid Monosodium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建华 王小锋 +1 位作者 张志强 吴刚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28-434,共7页
A new Sr(Ⅱ) complex, [Sr(Hsip)(H2O)] (1, NaH2sip = 5-sulfoisophthalic acid monosodium),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reaction of SrCO3 and NaH2sip at 120 ℃,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 A new Sr(Ⅱ) complex, [Sr(Hsip)(H2O)] (1, NaH2sip = 5-sulfoisophthalic acid monosodium),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reaction of SrCO3 and NaH2sip at 120 ℃,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elemental analysis and FT-IR.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reveals that compound 1 has a 3D architecture, and there is only one crystallographically independent Sr(Ⅱ) ion in 1. The coordination geometry of Sr(Ⅱ) is a distorted tetragonai anti-prism. The whole Hsip2- ligand performs aμ6-coordination model. In the solid state, complex 1 shows luminescence with the maximum emission intensity at 417 nm upon excitation at 320 nm. Thermal stability of complex 1 was also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ⅱ) complex sulfonate group luminescence property thermal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心Ⅱ号对兔心急性砷损害时心肌浆网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12
作者 李新立 张玉林 温志高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9-12,共4页
作者观察了保心Ⅱ号对砷所致家兔在体急性心肌损害时心肌浆网功能的影响,旨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来探讨保心Ⅱ号保护心肌功能的机理。将25只家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观察各组动物心肌肌浆网Ca^(2+)吸收率和ATPase活性变化。结果为:(1)中毒... 作者观察了保心Ⅱ号对砷所致家兔在体急性心肌损害时心肌浆网功能的影响,旨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来探讨保心Ⅱ号保护心肌功能的机理。将25只家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观察各组动物心肌肌浆网Ca^(2+)吸收率和ATPase活性变化。结果为:(1)中毒组心肌肌浆网Ca^(2+)吸收率明显被抑制(P<0.05),用药后被抑制现象虽有部份改善,但与正常组比较仍有差异(P<0.05);(2)中毒组与正常组比较ATPase活性显著受到抑制(P<0.01),尽管用药后有改善的趋势,但与正常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心 心肌浆网 ATP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唑类化合物的金属盐作为微烟推进剂燃烧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赵凤起 陈沛 +3 位作者 李上文 王百成 杜恒 邓敏智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3,共4页
研究了四唑类化合物的铅、铜和锶盐对含黑索今的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 (RDX CMDB)燃烧性能的影响 ,发现 :5 亚二甲基四唑铅 (PbTMT)和苯基四唑铅 (PbPHT)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四唑类化合物的铅、铜盐和其它铜或催化剂复合使用时 ,均能提... 研究了四唑类化合物的铅、铜和锶盐对含黑索今的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 (RDX CMDB)燃烧性能的影响 ,发现 :5 亚二甲基四唑铅 (PbTMT)和苯基四唑铅 (PbPHT)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四唑类化合物的铅、铜盐和其它铜或催化剂复合使用时 ,均能提高推进剂的燃速 ,并产生一低压强指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四唑铅 锶盐 双基推进剂 燃烧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荚醚萃取铀(Ⅵ)和稀土(Ⅲ)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颂东 陈文浚 +7 位作者 肖成建 路强 罗红英 刘峻峰 叶国安 朱志瑄 唐洪彬 罗方祥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研究了不对称荚醚N,N' 二甲基二己基 3 氧戊二酰胺(DMDHGA)、N,N' 二甲基二辛基 3 氧戊二酰胺(DMDOGA)、N,N' 二甲基二月桂基 3 氧戊二酰胺(DMDLGA)和N,N' 二甲基二己基 3,6 二氧辛二酰胺(DMDHOA)在HNO3介质中对铀(Ⅵ)... 研究了不对称荚醚N,N' 二甲基二己基 3 氧戊二酰胺(DMDHGA)、N,N' 二甲基二辛基 3 氧戊二酰胺(DMDOGA)、N,N' 二甲基二月桂基 3 氧戊二酰胺(DMDLGA)和N,N' 二甲基二己基 3,6 二氧辛二酰胺(DMDHOA)在HNO3介质中对铀(Ⅵ)、稀土(Ⅲ)和锶(Ⅱ)的萃取行为。结果表明,随着酰胺官能团氮原子上烷基链增大,不对称荚醚萃取性能下降,与铀(Ⅵ)形成的萃合物在烷烃稀释剂中的溶解性增加。分别使用正十二烷、异辛烷和煤油作稀释剂时,DMDOGA萃取铀(Ⅵ)均出现第三相,而DMDHGA,DMDHOA和DMDL GA萃取时均不出现第三相。DMDHGA萃取铀(Ⅵ)和锶(Ⅱ)的分配比及铀(Ⅵ)与锶(Ⅱ)之间的分离系数均比对称荚醚N,N,N',N' 四丁基 3 氧戊二酰胺(TBGA)的大,有利于铀(Ⅵ)与锶(Ⅱ)的分离。DMDLGA与铀(Ⅵ)生成1∶1型萃合物;而DMDLGA和DMDOGA与混合稀土(Ⅲ)(组成以氧化物计为27%La2O3,51%CeO2,6%Pr6O11,16%Nd2O3)生成1∶2型萃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荚醚 萃取剂 铀(Ⅵ) 稀土(Ⅲ) 分离 稀释剂 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蒙脱石的表征及其对Sr(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代亚平 吴平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402-2407,共6页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作为偶联剂在粘土功能化方面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不同离子交换容量(1.0CEC、1.5CEC、2.0CEC、2.5CEC、3.0CEC、4.0CEC)的APTES改性蒙脱...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作为偶联剂在粘土功能化方面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不同离子交换容量(1.0CEC、1.5CEC、2.0CEC、2.5CEC、3.0CEC、4.0CEC)的APTES改性蒙脱石(APTES-Mt)的结构及表面进行表征与分析,同时对Sr(Ⅱ)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对Sr(Ⅱ)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4h,吸附量随溶液pH(1.0~10.0)的增大而增强,且改性蒙脱石的吸附量是原始蒙脱石吸附量的3倍.改性蒙脱石对Sr(Ⅱ)的吸附作用较强,吸附后的Sr(Ⅱ)不易从材料中解吸出来.XRD、SEM和FTIR等分析结果显示,APTES已经成功插入层间,改性蒙脱石对Sr(Ⅱ)的吸附机理主要为配位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蒙脱石 sr() 解吸 配位吸附
原文传递
偶氮硝羧-Sr(Ⅱ)β型配合物检测胃蛋白酶的研究
16
作者 冯爱青 胡秋娈 +2 位作者 程彦伟 王瑞 刘尚才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14,共4页
在pH2.6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紫红色的偶氮硝羧λmax为545 nm,与金属Sr(Ⅱ)生成稳定的β型蓝色配合物,其λmax为717 nm,红移172 nm。蛋白质(HSA)能与该配合物形成紫红色三元复合物,发生消光反应,吸光度呈对应波长下的负吸收。实验确... 在pH2.6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紫红色的偶氮硝羧λmax为545 nm,与金属Sr(Ⅱ)生成稳定的β型蓝色配合物,其λmax为717 nm,红移172 nm。蛋白质(HSA)能与该配合物形成紫红色三元复合物,发生消光反应,吸光度呈对应波长下的负吸收。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测定了有可能干扰的物质,探讨其β型配合物对不同蛋白质的响应情况,发现胃蛋白酶有较大灵敏度,ε=5.16×105L·mol-1·cm-1,在10~50μg/mL范围内遵循比尔定律。建立了以偶氮硝羧-Sr(Ⅱ)β型配合物与蛋白质发生褪色反应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光度分析新方法,用于胃液中蛋白酶的测定,结果和经典方法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褪色反应 偶氮硝羧-sr() 胃蛋白酶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配合物烟酸锶的合成及表征
17
作者 贾金等 廖辉伟 +3 位作者 周远 潘亚妹 姜珊 张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8,共4页
以碳酸锶为锶源,烟酸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配合物Sr(C6H4NO2)2.3H2O。通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红外、热重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其组成、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烟酸以双齿桥式与Sr(Ⅱ)结合形成配合物;热分析结果显示该配... 以碳酸锶为锶源,烟酸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配合物Sr(C6H4NO2)2.3H2O。通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红外、热重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其组成、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烟酸以双齿桥式与Sr(Ⅱ)结合形成配合物;热分析结果显示该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包括失水、配体的氧化,最后完全分解为氧化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物质属于单斜晶系,晶胞参数为:a=16.282 5,b=13.345 4,c=35.285 7,β=111.68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锶 烟酸 sr()配合物 表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