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the Piqiang Layered Intrusion in the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and Subducted Slab-Plume Interaction in Its Petrogenesis
1
作者 CAO 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651-1652,共2页
Objective During the Permian, at least four mafic continental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 were tbrmed in eastern Asia, i.e., the Siberian traps (-251 Ma), Emeishan LIP (-260 Ma), Tarim LIP (-290-270 Ma) an... Objective During the Permian, at least four mafic continental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 were tbrmed in eastern Asia, i.e., the Siberian traps (-251 Ma), Emeishan LIP (-260 Ma), Tarim LIP (-290-270 Ma) and Panjal traps (-290 Ma) (Shellnutt et al., 2015). The Emeishan and Tarim LIPs in China are both known for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magmatic Fe-Ti-V oxide deposits hosted in layered mafic- ultramafic intrusions. The origin of such magmatic Fe-Ti- V oxide deposits is enigmatic. One of the long-lasting debates i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large amounts of Fe-Ti oxides accumulated in the layered intrusions. Regardless of mechanism, there is still considerable debate regarding the mantle source compositions of the Fe-Ti-V oxide ore- bearing intrusions, in the Tarim LIP, a giant Fe-Ti-V oxide deposit is hosted by the Piqiang layered intrusion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lock. This intrusion consists mainly of gabbro and minor plagioclase-bearing clinopyroxenite and anorthosite (Fig. l a). For this study we present new SHRIMP zircon U-Pb age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Piqiang layered gabbroic intrusion to evaluate the nature of its possible source compositions, which in turn aids in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giant Fe-Ti-V oxide deposit in the plume- related L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Zircon U-Pb Age of the Piqiang Layered Intrusion in the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and Subducted slab-plume Interaction In TA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Ⅶ):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树文 王伟 +5 位作者 白翔 郭荣荣 郭博然 胡方泱 付敬浩 王茂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108,共12页
冥古宙到太古宙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区和绿岩带构造单元组成。大量的研究表明,以花岗质岩石出现为标志的大陆地壳最早的碎屑锆石记录为约4.4Ga,最早的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约4.03Ga,最早的绿岩带层序形成于约3.8Ga... 冥古宙到太古宙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区和绿岩带构造单元组成。大量的研究表明,以花岗质岩石出现为标志的大陆地壳最早的碎屑锆石记录为约4.4Ga,最早的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约4.03Ga,最早的绿岩带层序形成于约3.8Ga。冥古宙到始—古太古代时期的花岗质片麻岩区主要由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组成(TTG片麻岩),中—新太古代,尤其是新太古代晚期TTG片麻岩仍然为花岗质片麻岩区的主要岩石组成,但是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分出现了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组合。绿岩带的组成较为复杂,早期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等铁镁质火山岩占主导地位,组合有BIF等沉积层序,尤其是科马提岩的出现标志着高温地幔岩浆作用占主导作用。而晚期绿岩带科马提岩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较少,大量出现拉斑玄武质-钙碱性玄武质到英安质火山岩和副变质沉积层序,局部出现类玻安岩、埃达克岩的变质火山岩记录。地球动力学体制研究表明,冥古宙到古太古代以地幔柱构造体制占主导地位,从始太古代到古太古代(>3.0Ga)地幔柱活动和地幔对流使岩石圈不断加厚。在地幔对流沉降部位,由于地幔对流的拖曳使其铁镁质地壳逆冲堆垛并不断增厚,其深部发生麻粒岩相-榴辉岩相变质、部分熔融形成初始的大陆地壳花岗质岩石,并孕育了早期高温状态的板块热俯冲。中太古代晚期和新太古代初期形成了以榴辉岩为标志的类现代板片俯冲的构造体制,新太古代末期尽管地幔柱构造体制在局部仍起重要作用,但是类现代板片俯冲构造体制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动力学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冥古宙—太古宙 大陆地壳 地幔柱 板片俯冲 动力学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合地区新元古代-新生代下地壳的成分与形成机制:来自麻粒岩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晔 侯增谦 +3 位作者 郑远川 许博 王瑞 罗晨皓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43-2160,共18页
六合地区地处扬子克拉通的西缘,前人对该地区下地壳的成分与形成机制尚无系统认识。本文通过研究新生代幔源侵入岩中所携带的深源捕虏体为认识该地区下地壳的成分和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捕虏体为高级正变质岩(麻粒岩相),岩性分别... 六合地区地处扬子克拉通的西缘,前人对该地区下地壳的成分与形成机制尚无系统认识。本文通过研究新生代幔源侵入岩中所携带的深源捕虏体为认识该地区下地壳的成分和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捕虏体为高级正变质岩(麻粒岩相),岩性分别为石榴石透辉岩、石榴石角闪透辉岩、石榴石角闪岩。三者全岩Si O2=43.85%~50.82%,MgO=6.83%~14.77%,Mg#=0.50~0.64,Cr=87.1×10^(-6)~616×10^(-6),Ni=19.7×10^(-6)~143×10^(-6),皆属于低镁石榴石堆晶岩。通过石榴石-单斜辉石Mg-Fe交换地质温度计计算得知石榴石角闪岩的形成温度721~774℃,形成深度为45~47km,石榴石角闪透辉岩和石榴石透辉岩的形成温度803~829℃,形成深度为48~51km,说明三者皆形成于下地壳。捕虏体锆石多为变质锆石,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9±9Ma和773±23Ma。捕虏体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51±4Ma和809±64Ma。259Ma的锆石εHf(t)=-5.69~10.3,773Ma的锆石εHf(t)=5.87~17.7。年代学数据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六合地区下地壳受到新元古代和晚二叠世岩浆底侵作用,同时发生变质作用。新元古代捕虏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Sr。高度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i。εNd(t)=4.36~5.28。表明在新元古代时期,六合地区的地壳受到俯冲弧岩浆底侵,经过批式熔融计算得知底侵岩浆源自地幔石榴石-尖晶石橄榄岩10%~30%部分熔融。晚二叠世捕虏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Sr。轻度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i。εNd(t)=-5.68~2.33。表明在晚二叠世时期,六合地区的地壳受到地幔柱-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产生的岩浆底侵,经过批式熔融计算得知底侵岩浆由地幔石榴石-尖晶石橄榄岩10%~20%部分熔融而成。综上所述,在新元古代板块俯冲和晚二叠世地幔柱的分别作用下,六合地区的地壳受到地幔物质的加入形成镁铁质的新生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合 石榴石角闪岩 石榴石透辉岩 板片俯冲 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205
4
作者 吴福元 万博 +2 位作者 赵亮 肖文交 朱日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7-1674,共48页
特提斯是地球显生宙期间位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巨型海洋,它在新生代期间的闭合形成现今东西向展布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土耳其-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根据演化历史,特提斯可划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 特提斯是地球显生宙期间位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巨型海洋,它在新生代期间的闭合形成现今东西向展布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土耳其-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根据演化历史,特提斯可划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阶段,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间的大洋。大约在500Ma左右,冈瓦纳大陆北缘发生张裂,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并使其与塔里木-华北之间的原特提斯洋在420~440Ma左右关闭,产生原特提斯造山作用,与北美-西欧地区Avalonia地体与劳伦大陆之间的阿巴拉契亚-加里东造山作用基本相当。原特提斯造山带之南、早古生代即已存在的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在380Ma向北俯冲,使早期闭合的康西瓦-阿尼玛卿洋重新张开,并由于弧后扩张形成金沙江-哀牢山洋。330~360Ma左右,特提斯西部大洋由于南侧非洲板块和北侧欧洲板块的碰撞而关闭,形成欧洲华力西造山带。而特提斯东段的上述三条古特提斯洋在250Ma左右基本同时关闭,华北、华南、印支等块体聚合形成华夏大陆。该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和华力西造山带一起围限形成封闭的古特提斯残留洋,并一直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水才全部退出。此后,南侧冈瓦纳大陆在三叠纪晚期重新裂解形成新特提斯洋,该洋盆在新生代初期由于印度和亚洲的碰撞而关闭。原、古、新特提斯三次造山作用基本代表了中国大陆显生宙期间的地质演化历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特提斯域金属成矿作用。广布的被动陆缘和赤道附近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后期的造山作用同时也成就了特提斯域内巨量油气资源的形成;塑就的地貌与海陆分布格局,也对当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与原、古、新特提斯洋消亡相关的三次弧岩浆活动与显生宙地球历史上三次温室地球向冰室地球的转变,在时间上高度吻合。上述演化历史同时还表明,特提斯地质演化以南侧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块体向北漂移并与劳亚大陆持续聚合为特征,其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俯冲板片的拖拽力,而地幔柱是否对大陆的裂解与漂移有所贡献,则有待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单向裂解与汇聚 板片拖拽 弧后扩张 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底层及其在全球物质演化中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侯渭 谢鸿森 周文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1,共5页
在核幔界面之上的下地幔一侧,地震波速分布极不均匀,厚度在50~300km范围内变化的一层物质称为地幔底层.地幔底层由具有高地震波速和高密度的D″区和超低速带(ULVZ)组成.地幔底层是地核热能向地幔传播的必经之路,也是地幔中温度和温度... 在核幔界面之上的下地幔一侧,地震波速分布极不均匀,厚度在50~300km范围内变化的一层物质称为地幔底层.地幔底层由具有高地震波速和高密度的D″区和超低速带(ULVZ)组成.地幔底层是地核热能向地幔传播的必经之路,也是地幔中温度和温度梯度最高的地区.地幔底层既是俯冲板块的最终归宿,又是热柱和超级热柱的源区.因此,地幔底层既是全地幔对流的起点,又是全地幔对流的终点.在地幔底层可能发生地幔物质(包括俯冲板块物质在内)的部分熔融作用,也可能存在外核液态铁与地幔硅酸盐的化学反应.所以地幔底层在全球物质演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底层 D""超低速带 热柱 俯冲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地幔结构:地幔羽、地幔剪切带及岩石圈俯冲板片的拆沉 被引量:44
6
作者 许志琴 姜枚 +6 位作者 杨经绥 薛光琦 宿和平 李海兵 崔军文 吴才来 梁凤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9-343,共15页
通过横穿青藏高原近 80 0 0km长的 4条天然地震层析剖面 ,获得 4 0 0km深度以上的地壳和地幔速度图像及地震波各向异性 ,揭示了青藏高原 4 0 0km深度范围内的地壳和地幔结构特征。地幔速度图像显示 ,青藏高原腹地的深地幔中存在以大型... 通过横穿青藏高原近 80 0 0km长的 4条天然地震层析剖面 ,获得 4 0 0km深度以上的地壳和地幔速度图像及地震波各向异性 ,揭示了青藏高原 4 0 0km深度范围内的地壳和地幔结构特征。地幔速度图像显示 ,青藏高原腹地的深地幔中存在以大型低速异常体为特征的地幔羽 ,其可能通过热通道与大面积分布的可可西里新生代高钾碱性火山作用有成因联系 ;阿尔金、康西瓦、金沙江、嘉黎及雅鲁藏布江等走滑断裂可下延至 30 0~ 4 0 0km深度 ,显示了低速高热物质组成的垂向低速异常带特征及大型超岩石圈或地幔剪切带的产出 ;发现康西瓦、东昆仑—金沙江、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缝合带下部存在不连续的高速异常带 ,可以解释为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及碰撞过程中可能保留的加里东、古特提斯和中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化石”残片 ,是“拆沉”的地球物理证据。印度大陆岩石圈的巨厚俯冲板片以 15~ 2 0°倾角向北插入唐古拉山下 30 0km深处 ,并被高热物质组成的地幔剪切带分开。结合新的横穿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的地幔层析资料 ,提出青藏高原碰撞动力学新模式 :青藏高原南部印度岩石圈板片的翻卷式陆内超深俯冲 ,北缘克拉通向南的陆内俯冲 ,腹地深部的地幔羽上涌 ,以及地幔范围内的高原“右旋隆升”及物质向东及北东方向运动及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层析剖面 地幔羽 地幔剪切带 岩石圈板片拆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板块板内岩浆作用和动力学
7
作者 但卫 王强 +2 位作者 马林 唐功建 张修政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6-987,I0003,共13页
地球上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大洋中脊、俯冲带,而板内岩浆通常是由地幔柱或热点作用产生的。最近一二十年,在俯冲板块内部发现了一些岩浆活动,它们通常不能用传统的动力学机制来解释。本文综述了位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俯冲板块内部的岩浆活... 地球上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大洋中脊、俯冲带,而板内岩浆通常是由地幔柱或热点作用产生的。最近一二十年,在俯冲板块内部发现了一些岩浆活动,它们通常不能用传统的动力学机制来解释。本文综述了位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俯冲板块内部的岩浆活动,包括大洋板块俯冲背景下俯冲的大洋和大陆板块部分,以及陆陆碰撞背景下俯冲的大陆板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板片拉力在俯冲板块岩浆作用中的地位和效应,认为俯冲下盘微陆块的裂解通常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并且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来鉴别地史上的俯冲板块以及相应的板内岩浆作用。俯冲板块中的板内岩浆的识别和研究将是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解释板内岩浆作用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板块 板内岩浆 板片拉力 地幔柱 大陆裂解
原文传递
地幔动力系统与演化最新进展评述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瑶琪 宋晓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1-9,共1页
评述了90年代以来地幔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观测和理论模拟的进展,探讨该领域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包括地幔内部转换带和核幔边界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演化,俯冲板片热结构及其与地幔的相互作用,热点物理化学性质与地幔柱动力学模拟... 评述了90年代以来地幔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观测和理论模拟的进展,探讨该领域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包括地幔内部转换带和核幔边界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演化,俯冲板片热结构及其与地幔的相互作用,热点物理化学性质与地幔柱动力学模拟,地幔对流系统及其对表层地质过程的影响等。这些结果是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取得的。地震层析的结果超越了80年代取得的大尺度地幔结构,得到了越来越精细的结构,如俯冲板片的结构,660km间断面的起伏,CMB的超低速层和各向异性等。俯冲板片在某些区域平躺在上地幔底部,造成660km间断面的凹陷。已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俯冲板片至少在某些区域达到了地幔底部,说明下地幔是驱动地表板块运动的地幔对流不可分隔的一部分。全地幔对流模式对地幔中存在不同的地幔地球化学源区的看法提出重大挑战,计算机模拟三维球坐标地幔对流已经成为现实,新的研究正试图把地表板块加入到对流的模拟之中,并再造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演化史。最后,对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认为地球动力系统演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是地球内部动力状态演变的历史记录问题。而这样的记录,尤其是早期记录,只能从地球表面的造山带和盆地记录中去寻找。认为建立地质记录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动力系统 动力演化 地幔柱 地幔过渡层
全文增补中
精确测量的地幔体波走时及地幔非均匀性的强度(英文) 被引量:9
9
作者 Akira YAMADA Yuhei OHT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7,共11页
用波形相关法精确地测定了在世界各地发生的87个6级以上地震的P波, PP波和Pdiff波的503个走时数据。记录这些地震波形的是新建于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半球地震观测网。我们利用这些高精度的走时数据研究了地幔体波的走时残差的范围及地幔... 用波形相关法精确地测定了在世界各地发生的87个6级以上地震的P波, PP波和Pdiff波的503个走时数据。记录这些地震波形的是新建于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半球地震观测网。我们利用这些高精度的走时数据研究了地幔体波的走时残差的范围及地幔非均匀性的强度。结果表明,P波、PP波和Pdiff波的走时残差最大分别为9 s ,11 s和15 s ,这为地幔层析成像反演中应该使用的体波走时残差数据的范围提供了重要信息。超出这一范围的走时残差数据不应该用于反演中,以免歪曲成像结果。我们发现,当震中距小于40°时,P波走时残差的范围为-6到+9 s。而对于40°到99°之间的震中距,P波走时残差的范围为-3到+5s。由于震中距越大,P波穿透地幔越深,我们这一结果提供了直接和确凿的证据,表明上地幔和地幔转换带中的横向非均匀性的强度要远胜于下地幔。我们精确测量的Pdiff波的走时数据表明,在地幔底部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地幔热柱或者超级地幔柱有关。我们使用了一个最新的三维全球层析成像模型来解释这些体波走时数据的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体波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非均匀性 地幔热柱 俯冲板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ismic Evidence for Plume and Subducting Slab in West Yunnan,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10
作者 HE Chuans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29-636,共8页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within a gigantic Tethys orogenic zone between Gondwana and Laurasia.Magmatic activity records of the associated Wilson orogenic cycle show that the causes of plate spreading in the region mi...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within a gigantic Tethys orogenic zone between Gondwana and Laurasia.Magmatic activity records of the associated Wilson orogenic cycle show that the causes of plate spreading in the region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sub-mantle plume.Tectonics,geophysics, sedimentary strata,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e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mantle plume magmatic activities in West Yunnan.Tomography also supports the idea that there is a subducting slab near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an upwelling mantle plume in West Yunnan.Here our research presents seismic evidence for upwelling mantle plume,which is a main cause leading to subducting slab in West Yunnan.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compressional-to-shear(P-to -S)converted seismic phases,recorded on seismograph stations in the Sichuan-Yunnan seismic network,and made a study on 410-km and 660-km discontinuities,as well as on three sections of CCP stac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mantle discontinuity Mantle Plume Subducting slab West Yunn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氨泄漏事故扩散模拟——多烟团与SLAB模型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武伟男 杨平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第8期24-28,共5页
系统对比了高斯多烟团模式与SLAB模型模拟液氨储罐泄漏后的氨气扩散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在模拟设定条件下,事故发生点下风向60~2000 m范围内,SLAB模型得到的最高浓度高于多烟团模式,前者是后者的1.01~3... 系统对比了高斯多烟团模式与SLAB模型模拟液氨储罐泄漏后的氨气扩散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在模拟设定条件下,事故发生点下风向60~2000 m范围内,SLAB模型得到的最高浓度高于多烟团模式,前者是后者的1.01~35.2倍,且差别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事故发生点下风向600 m以内,SLAB模型模拟得到的横向影响距离大于多烟团模式;而在下风向600 m以外,多烟团模式模拟得到的横向距离大于SLAB模型,差距随下风向距离增加而增大。下风向同一地点,SLAB模型得到的氨气最高浓度出现时间较多烟团模式较早,SLAB模型计算得到的氨气烟团出现到消散时间也较多烟团模式更短。上述结果可为化学品泄漏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急中模型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氨 泄漏 扩散模拟 多烟团模型 SLAB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俯冲区火山的时空活动性
12
作者 朱桂芝 Gerya Taras Tackley Paul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104,共8页
俯冲板块的深部脱水使得上覆地幔含水,从而降低含水地幔的熔点,导致上覆地幔部分熔融。部分熔融的地幔柱一旦喷发到地表就是俯冲带火山,也形成新的地壳。相对于周围的地幔来讲,具有较小密度和黏度的部分熔融地幔的时空活动性就控制着俯... 俯冲板块的深部脱水使得上覆地幔含水,从而降低含水地幔的熔点,导致上覆地幔部分熔融。部分熔融的地幔柱一旦喷发到地表就是俯冲带火山,也形成新的地壳。相对于周围的地幔来讲,具有较小密度和黏度的部分熔融地幔的时空活动性就控制着俯冲带火山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主要回顾近年来运用三维热力学岩石力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与板片脱水相关的俯冲带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部分熔融地幔的有效黏度和密度是影响俯冲板片之上的三维地幔柱横向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高黏度的部分熔融地幔(1020~1021 Pa·s)易于形成近平行于海沟的、长波长(70~100km)的、薄的波状地幔柱;低黏度(1018~1019 Pa·s)的熔融地幔易于形成平行于海沟的,短波长(30~50km)的蘑菇状地幔柱和垂直于海沟的山脊状地幔柱。当部分熔融地幔和周围地幔的密度相差小于50kg/m3时,在俯冲板片之上只能形成长波长低幅度(宽50~100km,高10~15km)的地幔山丘。岩浆产率随着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火山活动的生命周期性。板块俯冲速度会影响地幔柱形成的深度和范围大小。高效率熔融提取会增加新地壳增长总量。低的板块俯冲速度和低的熔融提取效率会增加上地壳(花岗岩质)和中地壳(英安岩质)化学成分的比例。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如日本东北、新西兰、南阿拉斯加俯冲区火山的横向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 俯冲带 板片脱水 地幔柱 三维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二叠纪碱性煌斑岩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13
作者 曹俊 陈苗苗 +3 位作者 万淑敏 王慧丽 易辉 雷恒聪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48-2474,共27页
二叠纪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以岩浆活动持续时间长、岩石类型复杂、巨量富铁碱性玄武岩为特征而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以拉斑玄武岩为主体的大火成岩省,关于其地幔源区组分特征和成因仍然存在争议.选择塔里木大火成岩省西北缘瓦吉里塔格碱性煌斑... 二叠纪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以岩浆活动持续时间长、岩石类型复杂、巨量富铁碱性玄武岩为特征而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以拉斑玄武岩为主体的大火成岩省,关于其地幔源区组分特征和成因仍然存在争议.选择塔里木大火成岩省西北缘瓦吉里塔格碱性煌斑岩岩脉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厘定这些碱性煌斑岩岩浆活动时间,并利用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Pb-Mg同位素以及单矿物成分分析,揭示其成因和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形成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限定了瓦吉里塔格碱性煌斑岩侵位年龄为279±1 Ma,属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第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煌斑岩呈典型斑状全自形结构,斑晶矿物有橄榄石、单斜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质主要由斜长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和钛磁铁矿等微晶组成.瓦吉里塔格碱性煌斑岩具有低SiO_(2)(43.5%~49.4%),高Fe_(2)O_(3)t(9.32%~15.50%)、TiO_(2)(2.28%~4.58%),Mg^(#)值在43.6~52.9,富集地幔相容元素(Ni、Cr)的特征,同时高Na_(2)O(2.58%~5.50%)和低K_(2)O/Na_(2)O比值(0.31~0.78)则反映了钠质岩石的属性.在微量元素上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Nb-Ta正异常以及K、Sr、Ti、Zr-Hf负异常.它们的(^(87)Sr/^(86)Sr)_(i)变化于0.70436~0.70534之间,ε_(Nd)(t)值变化于-1.88~+1.10之间,(^(206)Pb/^(204)Pb)_(i)值为17.19~17.89.其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常见的OIB型碱性玄武岩相似,但却具有比正常玄武岩更轻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78‰~-0.57‰).瓦吉里塔格碱性煌斑岩的原始岩浆应是含碳酸盐化榴辉岩的地幔柱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并且部分发生了地幔柱-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地幔柱-俯冲蚀变洋壳相互作用是控制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复杂岩石组合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煌斑岩 MG同位素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俯冲蚀变洋壳 岩石学
原文传递
基于平板-高斯烟羽模型的海上重气泄漏事故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硕 李颖 +2 位作者 刘大刚 付金宇 赵术林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3-160,共8页
设计海上重气平板-高斯烟羽扩散模型,其中平板模型用在重气沉降阶段,高斯烟羽模型用在重气湍流扩散阶段,并设计虚拟源将两者结合.同时,对海洋环境下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包括风速、泄漏源有效高度以及扩散参数等,将调整后的参数输入模型... 设计海上重气平板-高斯烟羽扩散模型,其中平板模型用在重气沉降阶段,高斯烟羽模型用在重气湍流扩散阶段,并设计虚拟源将两者结合.同时,对海洋环境下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包括风速、泄漏源有效高度以及扩散参数等,将调整后的参数输入模型,对事故区域重气浓度定量可视化.结果表明,事故点处,重气以8m/s的风速向东北方向扩散;在下风向98m处等浓度曲线以内为爆炸限度;在转折点31m处,两模型衔接基本吻合.经专家实地检测,以(100m,0.0025 kg/m^3)为校正点,校正后的模型仿真与当时扩散浓度点基本吻合.因此,该模型可对重气泄漏扩散浓度区域可视化,并为之后应急救援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重气泄漏 平板-高斯烟羽模型 海洋环境参数 定量可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