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ment of cloud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in simulating precipitation along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
1
作者 Xiaoqi XU Zhiwei HENG +6 位作者 Yueqing LI Shunjiu WANG Jian LI Yuan WANG Jinghua CHEN Peiwen ZHANG Chunsong L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856-873,共18页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ailway network in China,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mountain floods and landslides, frequently occur in this region. Precipita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o...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ailway network in China,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mountain floods and landslides, frequently occur in this region. Precipita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these disasters;therefore,accurate simula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this region is highly important. In this study, the descriptions for uncertain processes in the cloud microphysics scheme are improved;these processes include cloud droplet activation, cloud-rain autoconversion, rain accretion by cloud droplets, and the entrainment-mixing process. In the default scheme, the cloud water content of different sizes corresponds to the same cloud droplet concentration,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content;this results in excessive cloud droplet size, unreasonable related conversion rates of microphysical process(such as cloud-rain autoconversion), and an over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Our new scheme overcomes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cloud droplet size. The processes of cloudrain autoconversion and rain accretion by cloud droplets are similar to the stochastic collection equation, and the mixing mechanism of cloud droplets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actual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cloud. Based on the new and old schemes, multiple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in the flood season of 2021 along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 are simulated, and the results are evaluated using ground observations and satellite data. Compared to the default scheme, the new schem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cloud physics, reducing the simulation deviation of the liquid water path and droplet radius from 2 times to less than 1 time and significantly alleviating the over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range of precipitation center. The average root-mean-square error is reduced by 22%. Our result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 Cloud microphysics PRECIPITATION Model improvement
原文传递
Rapid profiling rock mass quality underneath tunnel face for Sichuan-Xizang Railway
2
作者 Siyuan Wu Min Qiu +2 位作者 Zhao Yang Fuquan Ji Zhongqi Quentin Yue 《Underground Space》 SCIE EI CSCD 2024年第6期138-152,共15页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 is a global challenge,surpassing other known railway projects in terms of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complexity.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for rapidly profiling rock mass quality unde...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 is a global challenge,surpassing other known railway projects in terms of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complexity.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for rapidly profiling rock mass quality underneath tunnel face for the ongoing construction of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It adopts the time-series method and carries ou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ock mass quality using the depth-series measurement-while-drilling(MWD)data associated with drilling of blastholes.A tunnel face with 15 blastholes is examined for illustration.The results includ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oundary of homogeneous geomaterial by plotting the blasthole depth against the net drilling time,as well as quantification of rock mass quality through the recalculation of the new specific energy.The new specific energy profile is compared and highly consistent with laboratory test,manual logging and 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results.This consistency can enhance the blasthole pattern design and facilitate the dynamic determination of charge placement and amount.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monitoring during blasthole drilling for rapidly profiling rock mass quality underneath and ahead of tunnel face.It upgrades the MWD technique for rapid profiling rock mass quality in drilling and blasting tu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surement-while-drilling Drilling and blasting Rock mass quality New specific energy Constant penetration rate sichuan-xizang railway TUNNELLING
原文传递
川藏南线自驾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钢华 师慧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34,共18页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前因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章基于景观感知理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川藏南线(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的自驾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的情感体验特征与影响机制。文章发现:1)自驾游客的积极情感体验未达强烈水平,情感体验(尤其是积极情感体验)伴随着自驾这一流动性实践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波动特征,且涉及多个维度;2)基于自我需要满足与否、满足程度如何这一标准,自驾游客与环境的互动(包含两组类型、6类特征)促进了他们上述情感体验的产生,并通过动态反馈机制持续影响了情感体验。上述研究发现不仅完善了有关游客情感体验前因和影响机制以及自驾入藏旅游体验的实证研究体系,还为目的地的管理与营销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驾游客 情感体验 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 川藏南线 景观感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强震的超长时间平静异常及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有锦 孙楠 +2 位作者 赵小艳 贺素歌 张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6,共15页
从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发生后至2023年8月,云南地区M≥6.7和M≥7.0地震出现了长达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 从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发生后至2023年8月,云南地区M≥6.7和M≥7.0地震出现了长达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区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1887年以来,云南地区5次M≥7.0地震平静期内其周边地震活动环境有很大差异性:第Ⅰ,第Ⅱ和第Ⅴ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地震活跃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但青藏高原活跃),第Ⅲ和第Ⅳ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地震平静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青藏高原也平静)。当前云南地区处于27.55 a超长时间平静期(即第Ⅴ平静期),其所处的周边地震活动环境与第Ⅰ和第Ⅱ平静期相似,据此推断,其后续地震趋势可能也与第Ⅰ和第Ⅱ活跃期相似,处于相对弱的活跃期。同时,未来较长时间青藏高原可能仍将处于M≥7.0地震活跃时段;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后,川滇地块可能会进入M≥6.7地震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强震平静 青藏高原 川滇地块 强震活动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5
作者 杨志华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张永双 李彩虹 邵慰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0-1662,共13页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沿线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选取9个地质环境因子指标,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较好、中等和差4个等级。结果显示,活动断裂是最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因素,其次是地形起伏度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地区远离活动断裂带和深切峡谷,呈块状、条带状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及深切峡谷之间。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和高山峡谷区,突出表现为距活动断裂较近,尤其是多条断裂相交或近于相交的地区。研究结果能够为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 层次分析法 重大工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强风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估
6
作者 邓国卫 郭海燕 李秀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5-166,共12页
强风是影响川藏铁路安全建设与运营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减轻或避免强风灾害对川藏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的影响,以四川段为例,利用200余个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22年的10 m高度测风数据,分析了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强风分布特征,并根... 强风是影响川藏铁路安全建设与运营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减轻或避免强风灾害对川藏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的影响,以四川段为例,利用200余个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22年的10 m高度测风数据,分析了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强风分布特征,并根据强风对施工期与运营期的不同影响,分别建立不同评估指标评估其强风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泸定县以西路段受高原地形影响,强风频次较高,大部路段各月大风日数超过5 d,年均极大风速超过10.0 m/s,极大风速盛行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其中理塘和春季分别是大风日数最多的路段和时段.泸定县以东路段受盆地地形影响,强风频次较低,全年大风日数可忽略不计,年均极大风速为5.0~10.0 m/s,全年极大风速盛行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施工期与运营期强风危险性等级分布较为一致,其中较高及以上等级区域均集中于雅江县西部至理塘县路段.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开展川藏铁路沿线强风特征及其危险性分析更加精细,可为川藏铁路四川段建设与运营期的强风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强风 危险性 评估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公路网建设促进产业转型与民族互动——基于康定贡嘎山镇的考察
7
作者 励轩 余扬 王鑫源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60,156,共12页
1954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后,青藏高原东部的广大乡村,通过省道、县乡道等支线公路建设,陆续与川藏公路主干线连接。川藏公路逐渐发展为由两条主干线和众多支线交织而成的现代公路网络。川藏公路网建设对青藏高原东部基层社会发展产生了... 1954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后,青藏高原东部的广大乡村,通过省道、县乡道等支线公路建设,陆续与川藏公路主干线连接。川藏公路逐渐发展为由两条主干线和众多支线交织而成的现代公路网络。川藏公路网建设对青藏高原东部基层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深刻且持久的影响。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镇为例,结合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呈现了川藏公路网建设的缩影及其对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和民族交往互动的促进作用。川藏公路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贡嘎山镇的民族交往互动,川藏公路网拓宽了各民族交往互动的空间;当地村民集中向游客提供高原旅行的结构性支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互惠合作经营模式;长期共同生活促进通婚等强社会关系的产生。对于外地商人而言,他们长期在当地经营生意,与本地人共同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与当地人形成了通婚等强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公路网 贡嘎山镇 产业结构转型 民族交往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藏东地区隧道围岩有害气体孕育机制及逸出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吉禄 刘新荣 +5 位作者 周小涵 祁占锋 刘瀚之 刘煜宇 孙浩 吴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7,共12页
青藏高原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区域内断裂分布密集、岩性变化巨大,现有的研究成果无法有效预测岩层内有害气体赋存种类与状态。基于川西藏东地质演化相关研究成果,对区域内岩石、断裂构造以及水热循环影响下有害气体的成因及组分特征进行研... 青藏高原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区域内断裂分布密集、岩性变化巨大,现有的研究成果无法有效预测岩层内有害气体赋存种类与状态。基于川西藏东地质演化相关研究成果,对区域内岩石、断裂构造以及水热循环影响下有害气体的成因及组分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区域内地层构造及岩石分布进行分析,明确区域内主要气藏类型及分布范围;建立复杂地层有害气体逸出风险评价体系,并通过现场监测对评价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川西藏东地区岩层主要有害气体孕育类型包括岩浆岩脱气孕育气体、变质岩化学反应释放气体、沉积岩油气矿藏富集气体、金属矿伴生气体等;其中,岩浆岩孕育有害气体主要赋存于入侵通道形成的气囊内,变质岩孕育有害气体主要赋存于酸性岩浆岩与碳酸岩接触面以及金属矿附近,沉积岩孕育有害气体主要赋存于油气盖层内。2)岩石圈断裂对深部有害气体的赋存最有利,水热循环通过物质扩散和水力运移2种方式加速深部有害气体的运移,其中深大主断裂控制型水热循环模式影响最显著。3)基于川西藏东地区地层岩性及断裂构造特征,对CO_(2)、CH_(4)、SO_(2)及H_(2)S等主要有害气体的赋存区域进行划分。4)根据研究区域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水热分布特点,建立复杂地层有害气体逸出风险评价体系;根据隧道开挖高浓度有害气体逸出可能性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逸出风险提出相应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藏东地区 有害气体 隧道围岩 断裂构造 评价体系 赋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冉涛 徐如阁 李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7,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控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洛隆―八宿)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分析以及敏感性指数(E)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区内共...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控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洛隆―八宿)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分析以及敏感性指数(E)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区内共识别出斜坡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变形体)992处,分析了灾害的数量、规模和破坏模式等发育特征,揭示了灾害的易发区间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高程[2672,4500)m,坡度[20,35)°,坡向E、SE、S、SW、W是灾害易发的地形地貌区间;砂砾岩、泥页岩、灰岩岩组、砂板岩夹火山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砂板岩夹煤层岩组、大理岩、灰岩夹片岩岩组、片岩、硅质岩和砂板岩岩组是灾害易发的地层岩组;距断裂和距水系距离小于1 km均为灾害易发范围。其中,高程[2672,3000)m、坡度[25,35)°、坡向SW、碳酸盐岩岩组和砂板岩夹煤层岩组是灾害最易发生的因子范围。选取的6个影响因子对斜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程、岩组、坡度、距水系距离、距断裂距离和坡向,其中前5个因子是灾害的主控因素。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川藏交通廊道 斜坡地质灾害 遥感解译 破坏模式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和四川盆地的夏季雨滴谱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艳霞 文军 谢晓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下游四川盆地的降水微观特征和差异,本文利用2019年7-8月和2020年7-8月那曲、玉树、林芝、巴塘、泸定和成都6个地区的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提出了各个地区降水的Gamm... 为了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下游四川盆地的降水微观特征和差异,本文利用2019年7-8月和2020年7-8月那曲、玉树、林芝、巴塘、泸定和成都6个地区的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提出了各个地区降水的Gamma谱形状参数-斜率参数关系和反射率因子-雨强关系。结果表明:因更多强对流降水的贡献,盆地和邻近地区(成都和泸定)的雨滴谱整体比高原地区(那曲、玉树、林芝和巴塘)的更宽,中大雨滴(直径≥1.0 mm)数浓度更高;而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层云和弱对流,整体雨滴谱更窄,小雨滴(直径<1.0 mm)数浓度更高。6个地区的雨滴谱均随雨强增大而变宽,数浓度也逐渐升高。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差异也会随雨强变化而改变,当雨强超过0.1 mm·h-1后,那曲和林芝的小雨滴数浓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的幅度明显比其他地区更大;当雨强达到5 mm·h-1后,成都和泸定的中大雨滴数浓度与其他高原地区的差异也逐渐变大。在谱形状参数相同情况下,成都和泸定的谱倾斜率更小,反映了这两个地区雨滴数浓度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高原地区的更慢。在相同雷达回波强度(反射率因子)情况下,那曲和林芝层云降水的雨强比其他地区大;林芝对流降水在雷达回波低于40 dBZ时,雨强也比其他地区的大,而那曲对流降水在雷达回波大于40 dBZ后,雨强比其他地区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雨滴谱 降水微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研究
11
作者 李若莹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3-1124,共12页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小时极端降水阈值、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具有高原东南部地区小、川西地区大的特点,但发生次数反之。高原东南部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整体均呈随时间增加的趋势,但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年降水量、发生次数也呈增加的趋势,而持续时间在川西地区的变化并不显著。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呈现自西向东延迟的分布,川西地区的峰值时间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分别延迟了3h、4h和2h,这种延迟特征在6月降水强度方面最为明显,川西地区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延迟了11h。然而,高原东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川西地区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藏东大地电磁资料的阻抗张量畸变分解 被引量:11
12
作者 晋光文 孙洁 +1 位作者 白登海 王立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7-552,共6页
根据Swift和Bahr的分解结果 ,得到准三维 二维模型的区域构造和各个畸变因子 ,应用于川西—藏东MT剖面资料的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构造特点为浅部比较简单 ,深部相对复杂 ;以雅安为界 ,东部构造比西部构造简单 ,而且比较稳定 ;构... 根据Swift和Bahr的分解结果 ,得到准三维 二维模型的区域构造和各个畸变因子 ,应用于川西—藏东MT剖面资料的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构造特点为浅部比较简单 ,深部相对复杂 ;以雅安为界 ,东部构造比西部构造简单 ,而且比较稳定 ;构造主轴方位基本在近南北向 ,其偏差很少超过 30°;分解参数对几条大的断裂有较好的显示 ;测线 1横穿 3个主要构造单元 ,并被几条大断裂切割 ,构造最复杂 ;测线 2接近 3D 2D模型 ;测线 3具有较强的静位移畸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剖面资料 阻抗张量 畸变分解 区域构造 川西-藏东剖面 静位移畸变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公路西藏境内溜砂坡防治工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金仁祥 尚岳全 孙红月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375-379,共5页
溜砂是一种特殊的坡面破坏与堆积形式,它是陡峭坡面基岩上寒冻风化形成的砂粒、碎石或者砂砾夹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滚动、溜动与堆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川藏公路西藏境内沿线较为干旱的花岗岩山区,因其稳定性差,溜砂活动较为频繁,成... 溜砂是一种特殊的坡面破坏与堆积形式,它是陡峭坡面基岩上寒冻风化形成的砂粒、碎石或者砂砾夹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滚动、溜动与堆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川藏公路西藏境内沿线较为干旱的花岗岩山区,因其稳定性差,溜砂活动较为频繁,成为造成该公路断通的重要灾害之一。文章针对青藏高原处于大规模抬升阶段、斜坡不断生长的地貌特征,提出了溜砂坡新的成因分类方案,分析了溜砂坡的形成条件,对溜砂坡的工程防治进行论述,提出了目前条件下生长型溜砂坡合理的防治对策,对确保川藏公路的畅通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公路 溜砂坡 成因机制 生长型边坡 防治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藏交界区二叠纪—早三叠世的两套弧火山岩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根耀 王晓鹏 +3 位作者 钟大赉 聂泽同 梁定益 何馥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0-362,共13页
川滇藏交界区属三江印支造山带中段 ,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文章据最近获得的岩石化学及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古特提斯活动大陆边缘的两套弧火山岩的特征 ,结果表明 :早二叠世的吉东龙组是碧土洋盆向东俯冲的记录 ,当时的活动大陆边缘属... 川滇藏交界区属三江印支造山带中段 ,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文章据最近获得的岩石化学及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古特提斯活动大陆边缘的两套弧火山岩的特征 ,结果表明 :早二叠世的吉东龙组是碧土洋盆向东俯冲的记录 ,当时的活动大陆边缘属西太平洋岛弧型 ;晚二叠 -早三叠世的夏牙村组 -马拉松多组是金沙江洋盆 (南段 )向西消减的证据 ,当时的活动大陆边缘接近安第斯型。在此基础上讨论它们在恢复古特提斯演化的时空制约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 弧火山岩 二叠纪 早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夏季降水云物理特性差异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玲 周筠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1-632,共12页
利用2008 2010年7、8月的Cloud Sat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四川盆地及其过渡区域夏季降水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差异,并结合FY-2D的TBB和台站降水资料进行个例分析,深入探讨研究区域云物理特性的差异及其导致的降水差异。... 利用2008 2010年7、8月的Cloud Sat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四川盆地及其过渡区域夏季降水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差异,并结合FY-2D的TBB和台站降水资料进行个例分析,深入探讨研究区域云物理特性的差异及其导致的降水差异。结果表明:(1)云宏观特性差异:在7、8月,高原降水云以Cu和Ci主,低云所占比例大于中云和高云,过渡区和四川盆地降水云主要为Ns和Ci,与四川盆地相比较,高原云底高、云顶低,云的厚度薄,对流较浅薄时便可降水。(2)云微观物理特性差异:高原降水云以冰云为主,混合相云次之,水云最少,四川盆地混合相云降水比例最大。统计时段多为云发展初期,高原已有比四川盆地和过渡区云中的冰相粒子有效半径大、谱宽较宽的趋势,而数浓度相近,利于冷云过程的发展,四川盆地冷云降水过程启动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微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整治对策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永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9-74,共6页
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暴发频繁,断道阻车严重。该文首先论述了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区域活动特征,并例举了若干典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及危害状况。进而在综合分析泥石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泥石流灾... 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暴发频繁,断道阻车严重。该文首先论述了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区域活动特征,并例举了若干典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及危害状况。进而在综合分析泥石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泥石流灾害的整治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公路 泥石流灾害 整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工程物探技术在川藏公路102大型滑坡勘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武斌 曾校丰 《四川地质学报》 2005年第1期61-64,共4页
通过反射波法、拆射波法、瞬态瑞雷面波勘探法、直流对称四极电测深法、联合剖面法、高密度电测深法六种物探方法在川藏公路 10 2大型滑坡勘察中应用 ,充分表明综合工程物探方法这门新兴技术所具有的良好探查效果。
关键词 滑坡 电测深法 工程物探方法 勘察 川藏公路 瑞雷面波 勘探 剖面法 瞬态 反射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藏东晚三叠世有孔虫及海参骨片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炎 王骊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金沙江上游两岸为川西、藏东地区。此区的四川省白玉县、西藏贡觉县及江达县的晚三叠世诺利期沉积中发现了有孔虫18属21种,海参骨片5属8种。三叠纪海参在中国为首次报道;白玉县及贡觉县的三叠世有孔虫也为首次发现。这一动物群... 金沙江上游两岸为川西、藏东地区。此区的四川省白玉县、西藏贡觉县及江达县的晚三叠世诺利期沉积中发现了有孔虫18属21种,海参骨片5属8种。三叠纪海参在中国为首次报道;白玉县及贡觉县的三叠世有孔虫也为首次发现。这一动物群在区域地质史及古地理研究上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海参骨片 三叠纪 四川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穰明德与川藏公路——怀念重庆交通大学创始人穰明德校长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红秀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0-23,共4页
穰明德1931年参加红军,解放初担任川藏公路的政委,并创建了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川藏公路始建于1950年1月,建成于1954年12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穰明德与筑路人员同甘共苦,从部队政委迅速成为公路专家,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穰明德1931年参加红军,解放初担任川藏公路的政委,并创建了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川藏公路始建于1950年1月,建成于1954年12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穰明德与筑路人员同甘共苦,从部队政委迅速成为公路专家,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创造了中国公路史乃至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穰明德 川藏公路 政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藏东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遥感影象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路彦明 刘荫椿 吴顺发 《黄金地质》 1998年第4期50-53,共4页
川西—藏东地区的主要金矿类型有破碎蚀变岩型、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微细浸染型、黑矿型、斑岩型;结合各类型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典型矿床为例,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对各类型金矿的遥感影象解译与分析,指出了各金矿类型的线。
关键词 金矿床 地质特征 遥感影像 四川 西藏 探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