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近30a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67
1
作者 杨静 李霞 +1 位作者 李秦 王中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7-752,共6页
基于1979-2008年乌鲁木齐1天4个时次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asquill-Turner稳定度分类方法和修正的罗氏法计算得出了乌鲁木齐市近30 a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01-2008年混合层高度和稳定度与空... 基于1979-2008年乌鲁木齐1天4个时次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asquill-Turner稳定度分类方法和修正的罗氏法计算得出了乌鲁木齐市近30 a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01-2008年混合层高度和稳定度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 a乌鲁木齐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基本呈现缓增的趋势。混合层高度在冬季夜间最低,说明此时大气垂向平均稀释能力最差。近30 a大气稳定度以D类频率出现最高,F类次之;其日变化为夜间多稳定层结,傍晚和清晨中性层结占居主导,中午弱不稳定层结出现最多。混合层高度与API相关系数-0.95,表明大气混合层高度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开展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预报指标。F类稳定度的出现频率与API相关系数0.80,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空气污染潜势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混合层高度 大气稳定度 变化特征 空气污染指数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近15a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58
2
作者 杨勇杰 谈建国 +1 位作者 郑有飞 陈舜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6-541,共6页
利用了上海市1990-2004年逐日4个时次的气象资料,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和国家标准GB/T13201—91规定的混合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出了逐日四个时次的稳定度等级和混合层的厚度,分析了各类稳定度频率和混合层厚度的逐年... 利用了上海市1990-2004年逐日4个时次的气象资料,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和国家标准GB/T13201—91规定的混合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出了逐日四个时次的稳定度等级和混合层的厚度,分析了各类稳定度频率和混合层厚度的逐年、逐月和不同时次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量对该地区大气稳定度的影响较大;风速对该地区混合层厚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蓉 卢燕宇 +1 位作者 王胜 杨元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556,共12页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其次;近50年来,中性类稳定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不稳定类和稳定类呈显著上升;不稳定类和稳定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中性类不明显。年平均混合层厚度显著下降;春季混合层厚度在2000年左右发生转折,夏、秋、冬三季下降趋势显著;春、夏季混合层厚度高于秋、冬季,冬季最低,春季最高。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以沿淮中部、大别山区南部和沿江中西部最大,淮北大部、大别山区北部和江南南部最小,各地均呈现一致的显著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双峰型"分布,秋、冬季为低值时段,大气对污染物容纳能力较差,不利于扩散和清除,空气质量较差。总的来看,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稳定度显著增加,混合层厚度较明显下降、风速快速减弱是全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厚度 大气环境容量系数 空气质量指数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8年重庆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天宇 张丹 +3 位作者 王勇 陈道劲 李永华 唐红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利用重庆主城区1951-2018年近6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计算并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探讨了2014-201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关联。结果表明,重庆主城... 利用重庆主城区1951-2018年近6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计算并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探讨了2014-201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关联。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秋冬季大气自净能力较弱,不利于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近6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为增强趋势,之后转为持续减弱趋势,21世纪10年代有转为增加的趋势。影响因子中,通风量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相关非常显著,小风日数和偏强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有明显的负和正的相关关系。混合层厚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显著正相关,大气稳定度是影响大气混合层厚度的主要因子。降水对大气自净能力正贡献,降水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正相关显著,2011年后降水日数尤其是偏强降水日数(中雨以上日数)增多是同期大气自净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此外,研究还表明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AQI和PM2.5浓度在日和月尺度上都有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说明大气自净能力强时,对应日、月的AQI和PM2.5浓度低,即环境空气质量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自净能力 混合层高度 通风量 降水 环境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混合层高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建文 胡琳 +4 位作者 王娟敏 张文静 毛明策 吴素良 王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2-326,331,共6页
根据陕西省99个气象台站2006—2011年逐时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计算了各站四季及年平均混合层高度,并利用GIS系统绘制等值线分布图,分析了混合层高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四季和全年日变化特征。分析表明:(1)全年和四季平均混合层高度均以关中... 根据陕西省99个气象台站2006—2011年逐时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计算了各站四季及年平均混合层高度,并利用GIS系统绘制等值线分布图,分析了混合层高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四季和全年日变化特征。分析表明:(1)全年和四季平均混合层高度均以关中最高、陕北其次、陕南最低,其中陕北区域北部高、中部低,关中和陕南均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2)各区域混合层高度均以春季最高,夏季其次,冬季最低,大致以冬季12月或1月最低,随后快速升高,4—5月达到最高,以后逐渐降低;(3)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日出后开始迅速升高,13:00前后达到最高,16:00开始迅速降低,日落后至次日日出前持续较低,春、夏季峰值持续时间较长,秋、冬季较短;(4)四季陕北和关中全天平均混合层高度差异不大,大部分时间关中略高于陕北;陕南春、夏季白天、秋季9:00—16:00、冬季10:00—15:00明显低于陕北和关中,而秋季18:00至次日7:00、冬季17:00至次日7:00大多高于陕北和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高度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多年大气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3
6
作者 叶堤 王飞 陈德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4期41-44,共4页
根据2000—2005年逐日4个时次的常规气象资料,采用国家标准GB/T 3840—91中规定的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混合层厚度的频率分布、时间变化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2005年为例分析了混合层厚度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 根据2000—2005年逐日4个时次的常规气象资料,采用国家标准GB/T 3840—91中规定的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混合层厚度的频率分布、时间变化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2005年为例分析了混合层厚度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大气混合层厚度以0—800 m范围出现频率最高,多年平均值为428 m;混合层厚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明显。与1980—1990年相比,2000—2005年期间年平均混合层厚度总体上有所增加。混合层厚度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月平均混合层厚度和月平均API呈显著负相关(r=-0.72);分析表明,大气混合层厚度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混合层厚度 湍流 空气污染指数 变化特征 空气质量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1961-2012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高媛 任永建 吴蓉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4期42-48,共7页
基于1961-2012年湖北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对52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进行了计算,并结合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湖北省大气环境容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北省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 基于1961-2012年湖北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对52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进行了计算,并结合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湖北省大气环境容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北省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居多,达45.3%,稳定类其次,不稳定类最少,分别为29.2%和25.5%;中性类频率有极其显著的下降趋势,而不稳定和稳定类则有极其显著的上升趋势;不稳定类在冬季出现频率较低,春、夏两季相对较高,而稳定类冬季频率最高。中性类稳定度频率日变化幅度较小,其余两类变化幅度较大。年平均混合层厚度为642.8 m,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夏季混合层厚度要高于秋冬季的。月变化中,最大值出现在4月、5月和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11月和12月。湖北省江汉平原西部、南部和鄂东北北部大气环境容量系数最大,达14万km2/a,鄂西北西部、鄂西南中部为4万~8万km2/a。19612012年湖北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极其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鄂西北东部、江汉平原中东部和鄂东南东部下降最显著。2013年以来,武汉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在明显好转,优良空气日在逐年增多。夏季大气混合层厚度较高,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和可容纳污染物总量均是最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厚度 大气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1年南宁市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廖国莲 曾鹏 +1 位作者 郑凤琴 莫雨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3期16248-16250,共3页
利用南宁市1980~2011年逐日4个时次的气象资料,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和国家标准GB/T13201-91规定的混合层厚度计算方法,计算逐日4个时次的稳定度等级和混合层厚度,分析各类稳定度频率和混合层厚度的逐年、逐月和不同时次... 利用南宁市1980~2011年逐日4个时次的气象资料,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和国家标准GB/T13201-91规定的混合层厚度计算方法,计算逐日4个时次的稳定度等级和混合层厚度,分析各类稳定度频率和混合层厚度的逐年、逐月和不同时次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宁市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稳定类、较稳定类为主,而不稳定类中以B类居多,且不稳定类主要出现在汛期和午后;南宁市大气混合层厚度春夏高,秋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厚度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近11年大气混合层厚度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孟庆珍 林安民 《重庆环境科学》 1994年第4期12-16,共5页
根据新颁国家标准GB/T13201-91的规定,计算了重庆地区近11年大气混合层厚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气混合层厚度有明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气稳定度是混合层厚度的主要决定因子。
关键词 环境气象学 混合层 厚度 大气 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混合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68
10
作者 廖国莲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年第4期66-73,共8页
本文讲述了大气混合层厚度的定义及它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论述了大气混合层厚度的多种计算方法如国标法、干绝热法、罗氏法等,并分析了大气混合层厚度的各种影响因子。其中大气稳定度是决定混合层厚度的最主要因子。
关键词 大气混合层厚度 国标法 干绝热法 罗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大气混合层厚度的计算和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孟庆珍 朱炳胜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应用国家标准GB/T1320191规定的方法计算分析了重庆市1981~190年大气混合层厚度;并用罗氏法计算了重庆市1988年的大气混合层厚度;并对2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大气混合层厚度多年的... 应用国家标准GB/T1320191规定的方法计算分析了重庆市1981~190年大气混合层厚度;并用罗氏法计算了重庆市1988年的大气混合层厚度;并对2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大气混合层厚度多年的平均值为346m;逐年变化不明显;季节变化明显;日变化非常明显;大气稳定度是决定大气混合层厚度的主要因子。罗氏法因考虑的因子比较多,故较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气象学 混合层厚度 大气稳定度 大气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振杰 金莉莉 +2 位作者 何清 缪启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8-491,共14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4座10层100 m梯度气象塔2013年6月~2014年4月气象观测资料和7个环境监测站AQI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特征,探讨了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与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混合层厚度夏季郊区高、城区... 利用乌鲁木齐市4座10层100 m梯度气象塔2013年6月~2014年4月气象观测资料和7个环境监测站AQI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特征,探讨了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与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混合层厚度夏季郊区高、城区低,冬季从南郊-城区-北郊随地势降低依次降低;夏季和冬季分别在1 559~1 772 m和526~1 156 m之间。地面至2 km以上每500 m高度间隔统计混合层厚度,500~1 000 m出现频率最多;月变化为6~9月基本在500 m以上,且每个高度区间其概率均超过10%,10月~次年2月1 500 m以上区间概率明显减小;日变化为中午13:00~16:00达到最高值,下午和傍晚迅速下降。白天较大的感热输送提供充足的热力条件,这也体现出白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夜间则以稳定层结为主。大气稳定度分类结果,夏季郊区和城区不稳定(A^C类)所占比例差不多,冬季北郊稳定(E、F类)所占比较最大、城区最弱。AQI指数冬季最大,从南郊-城区-北郊依次增大,这与采暖期污染物多、南郊比北郊地势高有利于扩散输送有关。总体来看,乌鲁木齐大气混合层厚度空间分布与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地形等密切相关,对AQI指数分布有重要影响,这对近地层大气污染状况预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污染 大气混合层厚度 大气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7年四川省大气自净能力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罗玉 陈超 +3 位作者 张天宇 马振峰 甘薇薇 刘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7-536,共10页
利用四川省1981~2017年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2017年1月环境监测资料,计算分析了四川省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初步探讨了2017年1月成都市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大气自净能力指数... 利用四川省1981~2017年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2017年1月环境监测资料,计算分析了四川省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初步探讨了2017年1月成都市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分布形势以川西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南部、攀西地区、盆地西南部大气自净能力为较好到好,省内其余大部地区大气自净能力较差到差.近37a来,四川省、川西高原、攀西地区多年变化呈减弱趋势,四川盆地多年变化趋势不显著.影响因子中,四川省降水日平均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小于非降水日.四川省以及各区域平均风速、通风量、风速较大日数和小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显著正和负相关关系;混合层厚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 混合层厚度 通风量 降水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美 姬兴杰 +3 位作者 左璇 丁亚磊 朱业玉 王超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591-5601,共11页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黄河流域73个站点1961~201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11个站点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适用性及其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黄河流域73个站点1961~201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11个站点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适用性及其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61~2019年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a下降0.18t/(d⋅km^(2)),平均值为4.44t/(d⋅km^(2)),且在1969年达到最大值,为5.32t/(d⋅km^(2)),2011年达到最小值,为3.81t/(d⋅km^(2));黄河流域73个站点中有64个站点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下降趋势,50个站点呈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趋势.从年内变化看出,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最高值出现在4月,为5.30t/(d⋅km^(2)),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3.48t/(d⋅km^(2)).在年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分布以青海西南部,山东、四川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宁夏以及甘肃少部分地区,陕西西安,山西的五寨和右玉等大气自净能力较好,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在4.69~7.18t/(d⋅km^(2)),其余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相对较差.影响因子中,混合层高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n=4307);小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8(n=4307),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及日平均风速≥5.5m/s的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55(n=4307);降水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8(n=4307),中雨及以上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3(n=4307),黄河流域小雨对大气自净能力的影响明显高于中雨.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主要受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降水日数和混合层高度的综合影响,其中,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对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其贡献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 混合层高度 风速 降水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市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郝巨飞 张功文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基于1981—2010年邢台市逐日4个时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年的同期逐日空气污染API值及气象观测数据,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和混合层厚度计算方法得出邢台市近30年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邢台市大... 基于1981—2010年邢台市逐日4个时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年的同期逐日空气污染API值及气象观测数据,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和混合层厚度计算方法得出邢台市近30年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邢台市大气不稳定类呈1.16%/10a增长,中性类呈-1.40%/10a下降,稳定类变化趋势不明显,月变化以中性类和稳定类为主,日变化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明显。混合层厚度主要受风速影响,平均厚度460.09m,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在02:00、08:00、14:00和20:00四个时次上混合层厚度都具有春季大于夏季大于冬季大于秋季的分布特点。经验证发现混合层厚度和不同稳定度等级的出现频率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度 混合层厚度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a黄山市区与景区的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的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卉 吴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7-1203,共7页
利用黄山市区(屯溪)和黄山风景区(黄山)近10 a逐日4个时次的常规气象资料,采用国标GB/T 3840-91中规定的方法,分别计算分析了屯溪和黄山的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屯溪和黄山的大气稳定度频率以中性类为... 利用黄山市区(屯溪)和黄山风景区(黄山)近10 a逐日4个时次的常规气象资料,采用国标GB/T 3840-91中规定的方法,分别计算分析了屯溪和黄山的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屯溪和黄山的大气稳定度频率以中性类为主,黄山中性类频率比屯溪高;黄山的大气稳定度频率逐年变化曲线较屯溪平稳。2005-2013年混合层厚度多年均值黄山是屯溪的2.7倍,近些年屯溪和黄山的年均混合层厚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大气稳定度频率和混合层厚度受风速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溪 黄山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厚度 风速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城区一次连续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杜筱筱 马力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7-724,共8页
基于高密度逐时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日报,对绵阳城区2014年1月9日至2月4日一次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3种类型(轻度污染型、中度污染型、重度污染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过程风速和混合层厚度与空气质量指... 基于高密度逐时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日报,对绵阳城区2014年1月9日至2月4日一次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3种类型(轻度污染型、中度污染型、重度污染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过程风速和混合层厚度与空气质量指数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7、-0.487;分类型讨论时,仅轻度污染型风速与空气质量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9;风速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的特征,峰值出现在12:00—18:00之间;风向以东南、西北气流为主,东南气流能加重空气污染;混合层厚度表现为"早晚低,午后高"的日变化特征,轻度型的混合层厚度平均高583.78m,中度型反比重度型低6m,分别为481.92m,487.69m;溃变理论V-3θ图对连续重污染过程的转折性天气起到较好的预报和指示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对流和降水天气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特征 风速 混合层厚度 溃变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美 姬兴杰 +2 位作者 田力 丁亚磊 左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3期93-100,共8页
利用郑州市主城区196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8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影响因子以及2014—201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PM_(2.5)的关系。结果表明: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30 ... 利用郑州市主城区196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8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影响因子以及2014—201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PM_(2.5)的关系。结果表明: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30 a气候均值为4.42 t·(d·km^(2))^(-1),春季大气自净能力最强,为5.20 t·(d·km^(2))^(-1);秋季大气自净能力最弱,为3.88 t·(d·km^(2))^(-1),不利于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1961—2020年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呈显著的减弱趋势,其中1969年最强为6.85 t·(d·km^(2))^(-1),2020年最弱为3.06 t·(d·km^(2))^(-1)。影响因子中,1961—1980年混合层厚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正相关;日平均风速≥2.5 m·s^(-1)的日数和小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分别呈正、负显著相关;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与降水日数显著相关,2015年后偏强降水日数的增加对大气自净能力在同时期的增强有一定影响。此外,研究还表明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和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气自净能力强时,对应的PM_(2.5)浓度低,环境空气质量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自净能力 混合层高度 风速 降水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素对汕头市大气O3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杜勤博 吴晓燕 +2 位作者 郑素帆 陈欢欢 郭丹妮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4期83-89,共7页
利用2014年到2016年汕头市O3的逐日浓度资料,分析了O3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并结合汕头市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的同期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风、混合层厚度、降水、大气环流等气象因素对O3污染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影响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原因。结... 利用2014年到2016年汕头市O3的逐日浓度资料,分析了O3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并结合汕头市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的同期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风、混合层厚度、降水、大气环流等气象因素对O3污染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影响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于北方多数城市夏季O3污染严重,汕头市的O3污染秋季(9-11月)最严重,初夏(6月)污染较小,这与汕头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O3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午后15:00左右浓度最高,夜间浓度较低。风速对O3既有扩散作用,又有混合作用,当日均风速为1.7 m/s时O3的平均浓度最大;O3日均浓度与14时混合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午后混合层厚度对O3日内峰值有很大影响;O3平均浓度在相对湿度60%时达到最大,高相对湿度不利于O3体积分数的积累;降水对O3的去除效果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而增大,汛期降水的去除效果与总体去除效果基本一致,而非汛期强降水(中雨以上)去除效果更加显著;出现轻雾时O3浓度接近平均,出现霾时O3浓度较高,出现大雾时不利于O3的生成;当汕头市地面为冷高压脊、850 hPa为东北风场、500 hPa为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有利于光化学反应,易造成O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污染 气象因素 混合层厚度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大气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磊 俞科爱 +3 位作者 林宏伟 孙军波 蒋飞燕 孙仕强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4期40-47,共8页
基于2001—2014年宁波市每日4个时次(02时、08时、14时、20时)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宁波市环保局空气污染物(SO_2、NO_2、PM_(10))浓度的日监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计算了2001—2014年宁波市大气混合层厚度,并分析了大气混... 基于2001—2014年宁波市每日4个时次(02时、08时、14时、20时)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宁波市环保局空气污染物(SO_2、NO_2、PM_(10))浓度的日监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计算了2001—2014年宁波市大气混合层厚度,并分析了大气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14年宁波市年平均大气混合层厚度波动变化明显,大气混合层厚度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出现在2004年、2007年,分别为866.1 m和746.1 m。水平风速对宁波市大气混合层厚度的影响较大。春季和7月、8月宁波市大气混合层厚度较大,秋季和冬季大气混合层厚度较小,而6月大气混合层厚度最小。大气混合层厚度在中午达最大值,夜间达最小值,大气混合层位于500.0—1200.0 m高度的出现频率最高。随着大气混合层厚度增大,污染物浓度被稀释。夏季,大气混合层厚度对PM_(10)、SO_2和NO_2浓度的调节能力较强。由于输入性污染的影响,冬季PM_(10)与SO_2浓度的极大值明显高于夏季,同时大气混合层厚度的变化对PM_(10)和SO_2浓度的增减效应比夏季明显削弱,但对NO_2浓度的影响较小。另外,当大气混合层厚度位于500.0—1200.0 m高度时,在同一大气混合层厚度下,同一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混合层厚度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 空气污染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