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fiberoptic bronchsco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uring sequential weaning of invasive-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被引量:17
1
作者 Rong-rong Song Yan-ping Qiu +1 位作者 Yong-ju Chen Yong Ji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2年第1期29-34,共6页
BACKGROUND:Early withdrawal of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NIMV) is a new strategy for changing modes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 BACKGROUND:Early withdrawal of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NIMV) is a new strategy for changing modes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Using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PIC window) as the switch point for transferring from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MV,the time for early extubation can be more accurately judged,and therapy efficacy can be improved.This study aimed 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fiberoptic bronchscopy(FOB) in patients with AECOPD during sequential weaning of invasive-noninvasive MV.METHODS:Since July 2006 to January 2011,106 AECOPD patients with ARF were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medication and IMV after hospitalization.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fiberoptic bronchoscope is used(group A,n=54) or not(group B,n=52) during sequential weaning from invasive to noninvasive MV.In group A,for sputum suction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a fiberoptic bronchoscope was put into the airway from the outside of an endotracheal tube,which was accompanied with uninterrupted use of a ventilator.After achieving PIC window,patients of both groups changed to NIMV mode,and weaned from ventilation.The following listed indices were used to compare between the groups after treatment:1) the occurrence time of PIC,the duration of MV,the length of ICU stay,the success rate of weaning from MV for the first time,the rate of reventilatJon 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2) the convenience and safety of FOB manipulation.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using Student's f test and the Chi-square test.RESULTS:The occurrence time of PIC was(5.01 ±1.49) d,(5.87±1.87) d in groups A and B,respectively(P<0.05);the duration of MV was(6.98±1.84) d,(8.69±2.41) d in groups A and B,respectively(P<0.01);the length of ICU stay was(9.25±1.84) d,(11.10±2.63) d in groups A and B,respectively(P<0.01);the success rate of weaning for the first time was 96.30%,76.92%in groups A and B,respectively(P<0.01);the rate of reventilation was 5.56%,19.23%in groups A and B,respectively(P<0.05);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VAP was 3.70%,23.07%in groups A and B,respectively(P<0.01).Moreover,it was easy and safe to manipulate FOB,and no side effect was observed.CONCLUSIONS:The application of FOB in patients with AECOPD during sequential weaning of invasive-noninvasive MV is effective in ICU.It can decrease the duration of MV and the length of ICU stay,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from weaning MV for the first time,reduce the rate of reventil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VAP.In addition,such a method is convenient and safe in patients of this k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quential weaning of invasive-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iberoptic bronchscopy Bronchoalveolar lavage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Side effect Success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quential invasive-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aning strategy for patients after tracheostomy 被引量:18
2
作者 Xue-xue Pu Jiong Wang +1 位作者 Xue-bo Yan Xue-qin Jiang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5年第3期196-200,共5页
BACKGROUND: Because the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trachea are likely damaged to some extent after tracheost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quential ventilation has certain difficulties, and sequential invasive-noni... BACKGROUND: Because the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trachea are likely damaged to some extent after tracheost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quential ventilation has certain difficulties, and sequential invasive-noninvasive ventilation on patients after tracheostomy is less common in practic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invasive-noninvasive sequential weaning strategy in patients after tracheostomy.METHODS: Fifty patients including 24 patients with withdrawal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conventional group) and 26 patients with sequential invasive-noninvasive weaning by directly plugging of tracheostomy(sequential group)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fter appeara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PIC) window. The analysis of arterial blood gase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incidence, the total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success rate of weaning and total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quential weaning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weaning group 1 and 24 hours after invasive ventilation. The VAP incidence was lowered,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hortened, the success rate of weaning increased, and the total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decreased.CONCLUSION: Sequential invasive-noninvasive ventilator weaning is feasible in patients after tracheos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iratory failure weaning TRACHEOSTOMY sequential invasive-noninvasive venti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o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ases of COVID-19 successfully managed with a sequential ventilation weaning protocol: Two case reports
3
作者 Mian Peng Di Ren +7 位作者 Yong-Feng Liu Xi Meng Ming Wu Rong-Lin Chen Bao-Jun Yu Long-Cheng Tao Li Chen Zeng-Qiao La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5期3305-3313,共9页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critica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characterized by respiratory failure requi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MV),are at high risk of mortality.An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MV weaning protoc...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critica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characterized by respiratory failure requi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MV),are at high risk of mortality.An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MV weaning protocol is needed for these fragile cases.CASE SUMMARY Here,we present two critical COVID-19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fever,cough and fatigue.COVID-19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ased on blood cell counts,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CT)imaging,and nuclei acid test results.To address the patients’respiratory failure,they first received 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When their condition did not improve after 2 h of NIV,each patient was advanced to MV[tidal volume(Vt),6 mL/kg ideal body weight(IBW);8-10 cmH2 O of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respiratory rate,20 breaths/min;and 40%-80%FiO2]with prone positioning for 12 h/day for the first 5 d of MV.Extensive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were conducted to minimize morbidity,and pharmacotherapy consisting of an antiviral,immune-enhancer,and thrombosis prophylactic was administered in both cases.Upon resolution of lung changes evidenced by CT,the patients were sequentially weaned using a weaning screening test,spontaneous breathing test,and airbag leak test.After withdrawal of MV,the patients were transitioned through NIV and 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support.Both patients recovered well.CONCLUSION A MV protocol attentive to intubation/extubation timing,prone positioning early in MV,infection control,and sequential withdrawal of respiratory support,may be an effective regimen for patients with critical 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ases COVID-19 sequential weaning protocol Case repo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COPD有创机械通气撤机中的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郭忠 沈策 +2 位作者 顾杰 万煜 张云娇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50-53,共4页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伴有急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的出现为切换点改用序贯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pressure,B...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伴有急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的出现为切换点改用序贯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pressure,BiPAP)进行撤机的结果。方法序贯治疗组14例,COPD伴有急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当临床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即拔除气管插管,改用序贯BiPAP面罩无创通气;传统治疗组(对照组)14例,继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SIMV+PSV模式撤机。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出窗的时间、撤机前后的动脉血气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有创通气+无创通气)时间、呼吸重症监护室(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的比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撤机成功率、住院死亡率以及药费和总费用。结果序贯组与传统组相比较,出窗的时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5±2.4)d和(5.7±3.3)d,P>0.05,2组的气体交换相似。序贯组撤机成功率提高、VAP发生率降低、再插管率降低、气管切开率下降、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总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入住时间缩短、总住院时间缩短、住院死亡率降低、药费和总费用降低。结论COPD伴有急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序贯BiPAP面罩无创通气进行撤机的策略,明显降低了再插管、气管切开和VAP发生的,缩短了机械通气和住院的时间,提高了撤机的成功率,降低了住院死亡率,节约了医疗费用,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肺部感染控制窗 序贯通气机撤除法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ICU中序贯通气治疗AECOPD患者撤机时机及影响撤机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建新 郝同琴 李闯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7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在急诊ICU中采用序贯通气治疗的撤机时机,并对影响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46例经序贯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进行研究,收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在急诊ICU中采用序贯通气治疗的撤机时机,并对影响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46例经序贯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进行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SAPSⅡ)评分、APACHEHⅡ评分、浅快呼吸指数(RSBI)、血气分析、自主排痰能力、脑钠肽(BNP)水平、血浆前白蛋白水平(pre-ALB)、降钙素原(PCT)等相关指标,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P<0.0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146例患者中撤机成功的患者共119例,其中88例(73.95%)患者为首次撤机成功。其中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7d的患者103例(70.55%),通气时间>7d的患者共16例(10.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浆pre-ALB水平、PCT水平、BNP含量以及APACHEⅡ评分情况对患者序贯通气治疗撤机时间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p H值、Pa CO2以及SAPSⅡ评分对其无显著性影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LB水平、PCT水平、BNP含量以及APACHEⅡ评分均是影响患者序贯通气治疗撤机时间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急诊ICU中多数采用序贯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可以在7d内撤机成功;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RSBI、APACHEⅡ评分以及患者的自主排痰能力有利于临床选择撤机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ICU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序贯通气治疗 撤机时间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撤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静 赵珂 +1 位作者 何浩 张丽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813-815,共3页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撤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8月期间,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所有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AECOPD患者57例,比较有创-无创...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撤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8月期间,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所有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AECOPD患者57例,比较有创-无创序贯通气(试验组,n=33)与撤机拔管后给予鼻导管给氧(对照组,n=24)撤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48 h再插管率、撤机成功率、院内死亡率。结果:试验组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48 h再插管率、撤机成功率、院内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撤机困难AECOPD患者运用有创-无创通气策略可降低48 h再插管率和提高撤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 撤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撤离影响因素和序贯机械通气切换点的选择
7
作者 朱云峰 唐忠平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5期119-123,共5页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撤机策略的研究仍是ICU里普遍存在及重要的课题,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的最佳撤机方案。序贯通气是有创与无创通气序贯进行,其目的是缩短有创通气的时间,增加撤机成功率。文章通过总结相关文献...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撤机策略的研究仍是ICU里普遍存在及重要的课题,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的最佳撤机方案。序贯通气是有创与无创通气序贯进行,其目的是缩短有创通气的时间,增加撤机成功率。文章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对机械通气撤离影响因素和序贯通气切换点的选择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撤机 序贯机械通气 切换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首次撤机失败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凌莉 潘慧斌 嵇朝晖 《中国医药》 2023年第8期1150-1154,共5页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首次撤机失败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EICU收治的150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首次撤机失败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EICU收治的150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依据首次撤机是否成功将患者分为成功组(98例)和失败组(52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ECOPD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首次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AECOPD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首次撤机失败组入EICU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性疾病比例、合并低蛋白血症比例、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EICU时APACHEⅡ评分高、合并基础性疾病种类2种及以上、合并低蛋白血症、拔管时血清NT-proBNP高、降钙素原高是AECOPD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首次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135、3.807、3.888、1.023、17.646,95%置信区间:1.047~1.232、1.877~7.722、1.902~7.948、1.014~1.033、2.353~132.347,均P<0.05)。结论 AECOPD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首次撤机失败危险因素可能为入EICU时APACHEⅡ评分高、合并基础性疾病种类2种及以上、合并低蛋白血症、血清NT-proBNP、降钙素原水平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序贯通气 撤机失败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创和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肺结核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廷宪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有创和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肺结核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6例肺结核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继续行同步间... 目的探讨有创和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肺结核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6例肺结核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继续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观察组患者改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就两组患者脱机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6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脱机时间(4.2±1.2)d显著低于对照组(5.8±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并严重呼吸衰竭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改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序贯机械通气 肺结核 呼吸衰竭 脱机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感染控制窗结合无创序贯通气在支气管扩张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脱机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邹欣 马志益 +2 位作者 林晋浩 梁荣章 吴永泉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年第8期772-776,共5页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控制(PIC)窗结合无创序贯通气在支气管扩张合并呼吸衰竭早期脱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3~2016年2家综合性医院ICU/RICU中支气管扩张并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序贯治疗组,两组达...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控制(PIC)窗结合无创序贯通气在支气管扩张合并呼吸衰竭早期脱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3~2016年2家综合性医院ICU/RICU中支气管扩张并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序贯治疗组,两组达到PIC窗时,对照组按常规方法降低呼吸机参数后撤机,序贯治疗组采用无创呼吸机序贯通气治疗。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第一次脱机拔管成功率、撤机10 d内达到再插管标准率、有创通气时间、住ICU/R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最终85例患者完成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45例,序贯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插管前一般情况及PIC窗出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序贯治疗组的VAP发生率分别为22.22%(10/45)、5.0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1.11%(5/45)、0.0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6.89±1.82)d、(4.85±3.2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ICU/RICU平均时间分别为(9.44±2.98)d、(6.38±2.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第一次脱机拔管成功率分别为88.89%(40/45)、95.00%(38/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再插管率分别为13.33%(6/45)、5.00%(2/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平均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5.78±6.32)d、(17.00±8.5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39273.55±17086.92)元、(37095.31±15306.62)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结论以PIC窗为时机结合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用于支气管扩展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脱机可显著降低患者VAP发生率、住院病死率,缩短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及住ICU/RICU时间。该方法用于支气管扩展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脱机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感染控制窗 无创呼吸机 撤机 序贯治疗 呼吸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治疗ARDS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卫明 金同新 +3 位作者 叶锐良 欧阳其适 林耀国 魏志亮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3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治疗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10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治疗...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治疗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10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治疗,对照组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直到脱机,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通气后均较通气前各项临床指标有所好转,通气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通气时间和预后指标方面,VAP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ICU对肺外疾病造成的ARDS患者最初阶段采用俯卧位完成复张的方法的基础上,最初阶段撤除辅助呼吸器管后序贯无创机械疏通有很高的安全性,能让患者在最快的速度下实现生理学方面的肺复张,降低机械复张对肺部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无创通气 撤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序贯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琦 陈礼刚 +1 位作者 邹彦 卢经伟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5期45-47,共3页
目的:观察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重症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目的:观察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重症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肺功能指标[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水平及平均脱机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F、MMF、MEP及MI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脱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提高肺功能,缩短脱机时间,其效果优于间歇指令通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呼吸机 无创呼吸机 序贯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肺功能 脱机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RVO2呼吸湿化治疗仪序贯通气与常规方式在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撤机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曜衢 巫丽萍 +3 位作者 容秋萍 关常青 李天星 张奕威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AIRVO2呼吸湿化治疗仪序贯通气与常规两种方式在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中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序贯组和常规组,每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撤机前后的各项参数、痰... 目的:对比分析AIRVO2呼吸湿化治疗仪序贯通气与常规两种方式在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中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序贯组和常规组,每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撤机前后的各项参数、痰液粘稠度、以及预后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气分析(PaO2、氧合指数)、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撤机成功率、撤机后痰液粘稠度以及监护室住院天数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AIRVO2呼吸湿化治疗仪序贯通气的撤机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VO2呼吸湿化治疗仪 撤机 危重症患者 序贯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序贯疗法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钱睿源 《常州实用医学》 2019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序贯疗法的效果。方法将70例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使用常频呼吸机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MV)模式辅助呼吸,病情好转后撤机,实验组应用nB... 目的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序贯疗法的效果。方法将70例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使用常频呼吸机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MV)模式辅助呼吸,病情好转后撤机,实验组应用nBiPAP序贯疗法过渡至正常自主呼吸,对照组改头罩吸氧过渡至正常自主呼吸。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与总用氧时间。结果撤机成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3%和74.3%,总用氧时间分别为11.78±1.83天和12.62±1.91天。撤机成功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用氧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nBiPAP序贯疗法能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且不增加总用氧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机械通气 撤机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 序贯疗法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支镜在AECOPD序贯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吴宗劲 华海湖 +2 位作者 梁旭 葛海锋 罗朝湖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序贯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9月本院接收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分别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机械通气序贯撤机治疗(...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序贯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9月本院接收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分别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机械通气序贯撤机治疗(观察组)、常规机械通气序贯撤机治疗(对照组)。对比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变化情况、临床治疗基本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FVC、FEV_1、PaO_2、PaCO_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VC、FEV_1、PaO_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3)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4)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上机率均低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序贯机械通气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后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极大的缩短了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了VAP发生的几率,提高了撤机成功的几率,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序贯撤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时机探讨 被引量:66
16
作者 王秀岩 徐思成 +1 位作者 刘光明 才开·莎热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无创通气(NIV)的时机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RICU)收治的外科疾病所致ARDS患...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无创通气(NIV)的时机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RICU)收治的外科疾病所致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并且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前3d每12h进行1次肺复张,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之后选择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PEEP)或辅助/控制通气(A/C).序贯组当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在200 ~ 250 mmHg(1 mmHg=0.133 kPa,PEEP为8 cmH2O,支持压力为12 cmH2O,1 cmH2O=0.098 kPa),且胸部影像学提示肺部急性渗出阴影部分吸收时,拔除气管内插管序贯NIV;对照组持续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直至脱机.记录两组基线资料及序贯组二次气管插管率,并比较两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53例ARDS患者人选,其中序贯组26例,对照组27例.序贯组气管内插管时间为7.0(6.8,9.5)d,二次气管插管发生率为7.7%(2/26).序贯组拔管前自主呼吸试验(SBT≤10 min)时患者呼吸和循环指标均较SBT前有明显差异,说明此时拔管序贯NIV仍在早期.序贯通气后除1h时呼吸频率有短暂增加外,呼吸和循环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序贯NIV可以延续有创通气的功能.序贯组与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d:7.0(6.8,9.5)比21.0(17.0,25.0),Z=-6.048,P=0.000]、总机械通气时间(d:18.0±4.1比22.0±7.3,t=-2.805,P=0.008)和ICU住院时间(d:21.0±4.1比28.0±8.1,t=-4.01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VAP发生率[15.4%(4/26)比29.6%(8/27),Х^2=1.535,P=0.215]和病死率[7.7%(2/26)比18.5%(5/27),P=0.4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科疾病所致ARDS病例在较低机械通气条件下,PaOdFiO2达到200~250 mmHg时序贯无创通气方法可早期脱机,并可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R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无创通气 撤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序贯通气
原文传递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撤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朱艳玲 田亮东 方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4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撤机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眉山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72例,根据患者通气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 目的观察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撤机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眉山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72例,根据患者通气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85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直至拔管撤机;观察组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首先采用有创机械通气,自主呼吸试验(SBT)成功后采用无创机械通气,直至拔管撤机。观察两组患者撤机前临床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收缩压(S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和无创通气3 h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包括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临床转归〔包括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撤机前Pa O2、Pa CO2、SBP、HR及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与无创通气3 h后Pa O2、Pa CO2、SBP、HR、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入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再插管率、VAP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能提高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撤机成功率,且能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 撤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卧位通气在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小毅 刘慧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0-544,共5页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在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抽样选取我科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行有创通气治疗患者60例,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在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抽样选取我科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行有创通气治疗患者60例,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祛痰、平喘、抗感染、有创通气、振动排痰、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镇痛、镇静、营养支持、重症监护等治疗,治疗组有创通气时采用侧卧位通气,对照组采用半侧卧位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前和有创通气1 d后动脉血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动脉血氧合指数(PaO_2/FiO_2)、心率(heart rate,HR)、呼吸(respiratory rate,R)、气道阻力(air way resistance,Raw),统计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control of pulmonary infection,PIC)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及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care unit,ICU)时间。结果 与通气前比较,通气1 d后两组患者pH及PaO_2/FiO_2均升高,PaCO_2、HR、R及Raw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1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pH[(7.43±0.07比7.37±0.11,P<0.05)]、PaO_2/FiO_2[(253.52±65.33)mm Hg(1 mm Hg=0.133 kPa)比(215.46±58.72)mm Hg,P<0.05)]及PaCO_2[(52.45±7.15)mm Hg比(59.39±8.44)mm Hg,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R及Ra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IC窗时间[(3.7±1.4)d比(5.3±2.2)d,P<0.01)]、有创通气时间[(4.0±1.5)d比(6.1±3.0)d,P<0.01)]、机械通气总时间[(4.7±2.0)d比(7.3±3.7)d,P<0.01)]及住ICU时间[(6.2±2.1)d比(8.5±4.2)d,·P<0.01)]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有创通气时采用侧卧位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Raw,缩短PIC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及住ICU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有创通气 侧卧位通气 纤维支气管镜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 困难脱机
原文传递
胸腹术后延迟撤机患者以浅快呼吸指数为切换点序贯通气治疗临床研究
19
作者 丁欢 周文艳 +2 位作者 王丽娟 马希刚 曹相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57-1263,共7页
目的 以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 60 min后浅快呼吸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SBI)在80 ~120次/(min·L)为切换点,探讨胸腹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延迟撤机患者成功序贯通气切换时机的影响因... 目的 以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 60 min后浅快呼吸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SBI)在80 ~120次/(min·L)为切换点,探讨胸腹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延迟撤机患者成功序贯通气切换时机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2例胸腹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48 h),首次SBT (60 min) RSBI在80 ~120次/(min·L)的序贯通气息者,依据机械通气时间分为延迟撤机序贯通气成功组(≥7 d,延迟组)24例;困难撤机序贯通气成功组(<7d,困难组)18例.排除心衰、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80岁,肝肾功能异常,食道或者上腹部术后需要严格胃肠减压者.记录两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等基础指标,分别记录序贯通气切换前(入住ICU 24 h)和序贯通气切换时(序贯通气当天24 h)的呼吸负荷及氧代谢指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咳嗽能力评价、pH值、PaO2、PaCO2、PaO2/FiO2;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相关指标:HR、MAP、液体平衡、BNP、Lac;内分泌与代谢指标:Hb、ALB、血清随机皮质醇浓度(COR).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以及切换前、切换时上述指标变化.单因素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等级资料单因素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 ①延迟组与困难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困难组比较:延迟组具有较长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均P <0.05).②两组切换前咳嗽能力、PaCO2、pH值、HR及液体平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③与切换前比较:困难组切换时Lac明显下降(均P<0.05),咳嗽能力、pH值、Hb及ALB明显增高(均P<0.05),而C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组切换时CPIS、PaCO2、HR、MAP、BNP、液体平衡及Lac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均P<0.05),而咳嗽能力、pH值、ALB及COR呈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 胸腹术后延迟撤机患者选择首次SBT(60 min) RSBI在80~ 120次/(min·L)为切换点是成功序贯通气的关键.影响切换时机出现的主要因素包括呼吸耐力与呼吸负荷匹配状况、心肌应力与心脏负荷匹配状况、重症相关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术后 延迟撤机 序贯通气 切换点 浅快呼吸指数
原文传递
经鼻高流量氧疗用于机械通气脱机拔管后序贯治疗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42
20
作者 朱正方 刘煜昊 +1 位作者 王启星 王胜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8-782,共5页
目的 评估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用于拔除气管导管后序贯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且脱机拔管后采用序贯治疗的患者49... 目的 评估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用于拔除气管导管后序贯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且脱机拔管后采用序贯治疗的患者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NC组(25例)和无创正压通气(NPPV)组(24例).分别于序贯治疗12、24、48 h观察患者痰液黏稠度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治疗1周内患者鼻面部压疮的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PPV或HFNC对患者氧合的改善作用.结果 HFNC组25例患者中,1例再次插管、2例中途改为NPPV通气,均予以排除,最终纳入资料完整且符合观察要求的患者22例;NPPV组24例中,1例放弃治疗、1例再次插管,予以排除,最终纳入资料完整且符合观察要求的患者22例.NPPV组序贯治疗后患者痰液黏稠度以中度黏痰居多(12、24、48 h分别为12、12、10例),而HFNC组患者以稀痰为主(12、24、48 h分别为15、16、15例);HFNC组各时间点患者痰液黏稠度较NPPV组明显降低(均P〈0.01).HFNC组序贯治疗12、24、48 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明显高于NPPV组〔SaO2:12 h为0.978±0.009比0.906±0.139,24 h为0.976±0.019比0.924±0.103,48 h为0.973±0.019比0.935±0.079;PaO2(mmHg,1 mmHg=0.133 kPa):12 h为97.85±22.99比79.24±25.86,24 h为108.10±43.87比84.44±29.24,48 h为102.31±39.02比79.04±27.46,均P〈0.05〕,而两组各时间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PV组序贯治疗1周内发生鼻面部压疮4例,均为Ⅰ度压疮;而HFNC组无鼻面部压疮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0,P=0.036).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序贯治疗48 h PaO2较治疗前提高20%为取得较好的氧疗效果,HFNC改善氧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NPPV(0.917比0.830);当HFNC序贯治疗48 h PaO2为76.25 mmHg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5.0%.结论 与传统NPPV序贯治疗比较,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拔管后采用HFNC序贯治疗是可行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氧合,还可以降低痰液黏稠度和鼻面部压疮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序贯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氧疗 序贯治疗 无创正压通气 机械通气 脱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