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ISSR和SSR遗传分析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进波 江良荣 +1 位作者 李春海 牟同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2-47,共6页
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 2 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DNA指纹图谱 ,利用 13个ISSR引物和 2 0对SSR引物 ,分别获得 174个多态性片段和 6 2个多态性片段 ,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 38个多态性片段 ,远远高于SSR引物的检测率。根据... 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 2 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DNA指纹图谱 ,利用 13个ISSR引物和 2 0对SSR引物 ,分别获得 174个多态性片段和 6 2个多态性片段 ,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 38个多态性片段 ,远远高于SSR引物的检测率。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 ,利用这两种标记所得的聚类结果十分相似 ,2 4个材料被聚为粳型 ,偏籼型和籼型三个类群 ,在籼型不育系类群内 ,又可明显的分成三个亚类群 ,其中 7个安农S - 1衍生的不育系聚为一类 ,与农垦 5 8S衍生的不育系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根据两种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关系 ,所得的结果仍有一些差异 ,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研究结果表明 ,ISSR和SSR标记适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 ,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issr ssr 遗传分析 遗传标记 DNA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SR和ISSR标记分析栽培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金花 罗文永 +3 位作者 陈建伟 刘元风 吴秋花 李晓方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本研究利用24对SSR引物和36个ISSR引物,分析33份来源于亚洲10个国家的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别获得93条和181条多态性片段,每个SSR座位可检测3~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23个;每个ISSR引物可检测3~8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5.03个.根据SSR和... 本研究利用24对SSR引物和36个ISSR引物,分析33份来源于亚洲10个国家的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别获得93条和181条多态性片段,每个SSR座位可检测3~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23个;每个ISSR引物可检测3~8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5.03个.根据SSR和ISSR标记计算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294~0.884之间和0.595~0.867之间.聚类分析表明,利用两种标记所得的聚类结果基本上一致,与品种所处的3种气候类型变化基本相符.进一步证实SSR和ISSR标记是研究水稻种质资源分类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标记 品种 香稻 遗传多样性 栽培 ssr引物 稻种 记分 等位基因 多态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ISSR标记鉴定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进波 牟同敏 方宣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1期6-9,共4页
应用ISSR技术对 12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进行DNA指纹分析 ,筛选到 13个多态性丰富的引物 ,共获得 16 9个多态性DNA片段 ,选择其中的 3个引物扩增出的 8个多态性DNA片段可作为鉴定标记 ,能够正确区分供试的 12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根... 应用ISSR技术对 12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进行DNA指纹分析 ,筛选到 13个多态性丰富的引物 ,共获得 16 9个多态性DNA片段 ,选择其中的 3个引物扩增出的 8个多态性DNA片段可作为鉴定标记 ,能够正确区分供试的 12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根据多态性片段的有无 ,将鉴定标记转换为数字 1和 0 ,建立了 12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相应的ISSR标记鉴定识别码。由Nei’s遗传距离创建的聚类分析表明 ,12个材料被聚为两大类群 ,4个粳型不育系聚为一类 ,其余 8个籼型不育系聚为另一类 ,在籼稻群内 ,3个来源于安农S - 1的不育系单独聚为一类 ,与来源于农垦 5 8S的材料有明显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ISSR标记具有简便、快速、多态性丰富等优点 ,可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 ,进行品种鉴定和遗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issr标记 鉴定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早世代稳定特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周黎军 吴先军 李仕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7-685,共9页
利用9个具有早世代稳定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系和7个栽培稻作为主体亲本杂交配组,在130个组合F2群体963个株系中,发现28个组合中出现73个稳定株系。遗传分析表明水稻早世代稳定既不是质量性状遗传也不是数量性状遗传,是按株群分离的遗传方式... 利用9个具有早世代稳定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系和7个栽培稻作为主体亲本杂交配组,在130个组合F2群体963个株系中,发现28个组合中出现73个稳定株系。遗传分析表明水稻早世代稳定既不是质量性状遗传也不是数量性状遗传,是按株群分离的遗传方式,出现稳定株系的组合F1群体发生了分离,F2群体中既有性状不分离的稳定株系又有孟德尔式的分离株系。选用168对SSR引物对其中32个稳定株系及同组合中的分离株系进行了标记分析,选用了26个ISSR引物对8个稳定株系和分离株系进行标记,结果表明,稳定株系F2、F3及其F1单株具有一致的SSR标记,都是纯合的,且双亲的标记都出现在后代,其标记位点在后代的染色体上同时出现;F2分离株系及F1单株的分子标记表现为杂合。大部分早世代稳定株系在RM276、RM258、RM248、RM1等标记位点都高频率地出现非父母标记带型。ISSR标记稳定株系时,有时出现母本带,父本带消失;有时出现双亲部分标记带型组合;有时出现非父、母带型。推测水稻早世代稳定是在遗传因子作用下,在杂交受精或合子早期发育中发生了双亲染色体重排,形成纯合的F1单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世代稳定 稳定株系 分离株系 遗传分析 ssr标记 i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