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洲大蠊成虫肠道抗细菌共生放线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殷鹏凯 王明明 +2 位作者 杨自忠 杨大松 杨银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44-1451,共8页
【目的】鉴于野外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强,本研究旨在从云南省大理州的野外美洲大蠊成虫肠道中分离、筛选出抗细菌活性放线菌,为抗生素开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成虫... 【目的】鉴于野外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强,本研究旨在从云南省大理州的野外美洲大蠊成虫肠道中分离、筛选出抗细菌活性放线菌,为抗生素开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成虫肠道放线菌进行分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共6种人体病原细菌为指示菌株,采用牛津杯法对分离自这些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抗菌活性测定;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具有广谱和明显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进行鉴定,并经16SrRNA基因序列的BlAST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结果】从美洲大蠊成虫肠道共分离获得41株放线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4株(82.9%)放线菌对至少1种指示病原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有7株对3种以上病原细菌具有抑制作用,9株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这些放线菌均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p.。【结论】野外美洲大蠊成虫肠道含有丰富的抗细菌活性的放线菌资源,为后续挖掘新型抗生素提供重要的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肠道放线菌 抗细菌活性 16S rRNA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子延 吴丹 +2 位作者 牛璐 王跃飞 柴欣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方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综合利用溶剂提取法、大孔吸附树脂、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对美洲大蠊粪...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方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综合利用溶剂提取法、大孔吸附树脂、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对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DPPH法测试结果表明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_(50))为44.53μg/mL。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依据物理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分别为:邻苯二酚(1)、苯甲酸(2)、羟吲哚(3)、5-羟基吲哚啉-2-酮(4)、8-羟基喹啉-2-羧酸(5)、6-羟基-2-喹啉酮(6)、8-羟基-2-喹啉酮(7)、2-喹啉酮(8)、6-羟基-3,4-二氢-2-喹啉酮(9)、5-羟基-3,4-二氢-2-喹啉酮(10)、8-羟基-3,4二氢-2-喹啉酮(11)、3,4-二氢-2-喹啉酮(12)。[结论]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为喹啉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肠道菌群 抗氧化活性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无色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志宇 区佩渝 +3 位作者 刘凌燕 曾还雄 朱家勇 金小宝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1-816,共6页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中分离、鉴定4株内生无色杆菌,并初步测定其抑菌活性和鉴定其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16S rDNA PCR扩增、Blast比对和最大似然值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进行分离、...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中分离、鉴定4株内生无色杆菌,并初步测定其抑菌活性和鉴定其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16S rDNA PCR扩增、Blast比对和最大似然值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牛津杯法初步测定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采用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的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PKS I、NRPS和卤化酶基因FADH2。结果从美洲大蠊肠道中分离得到了4株内生无色杆菌,且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与已知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Achromobacter aegrifaciens和Achromobacter marplatensis的相似度均在99.3%以上。抑菌实验结果表明,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等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均能从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的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PKS I、NRPS,且在菌株WA5-1-54的检测到卤化酶基因FADH2。结论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可能具有产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肠道 无色杆菌 16SrDNA 系统发育树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耐热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筛选及其酶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宁 李小波 +4 位作者 刘文彬 唐彬 汪洁 朱家勇 金小宝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220,共9页
昆虫肠道菌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为拓展微生物酶资源菌种来源,本研究以含Na_(2)CO_(3)和脱脂奶粉的培养基从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肠道中筛选产碱性蛋白酶的嗜碱细菌,进行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鉴定,并分析温度、pH和Na_(2)C... 昆虫肠道菌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为拓展微生物酶资源菌种来源,本研究以含Na_(2)CO_(3)和脱脂奶粉的培养基从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肠道中筛选产碱性蛋白酶的嗜碱细菌,进行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鉴定,并分析温度、pH和Na_(2)CO_(3)对菌株生长的影响;采用福林-酚法和SDS-PAGE酶谱法测定温度、pH对菌株所产蛋白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美洲大蠊肠道分离到一株嗜碱细菌PaGA523-1,革兰氏阳性,具芽孢,经鉴定为列城芽孢杆菌Bacillus lehensis,其最适生长pH范围为9~11,最适生长温度为37℃,可在含0.03~0.09 mol/L Na_(2)CO_(3)的肉汤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在含Na_(2)CO_(3)的玉米粉-黄豆饼粉发酵培养基中,菌株PaGA523-1可产生蛋白酶。该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2℃,最适反应pH范围为9~11。蛋白酶在不同pH缓冲液(7~11)和热处理(40~60℃)后仍具有一定活性,在60℃处理1 h后,仍保留其初始活性的62.68%。SDS-PAGE酶谱法检测结果也定性说明菌株可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热稳定性的碱性蛋白酶。本研究获得了一株嗜碱性的昆虫肠道芽孢杆菌,该菌可分泌热稳定碱性蛋白酶,在蛋白质水解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昆虫肠道菌 嗜碱性芽孢杆菌 碱性蛋白酶 耐热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美洲大蠊粉对虹鳟幼鱼消化道组织学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顾牙焕 陈荔 +2 位作者 赵成法 李榴佳 龙晓文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2-80,共9页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粉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消化道组织学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饲料中分别添加10%、15%、20%、25%和30%的美洲大蠊粉,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记为1#~5#);选取初始体质量...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粉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消化道组织学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饲料中分别添加10%、15%、20%、25%和30%的美洲大蠊粉,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记为1#~5#);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 g左右的虹鳟幼鱼3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对虹鳟幼鱼进行为期42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幽门垂和中肠的隐窝深度随美洲大蠊粉添加比例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5#组最低,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02%和6.26%;(2)在科的水平下,各组肠道内容物的优势菌群均为绒毛杆菌科(Muribacul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在属的水平下,1#和3#组肠道内容物的优势菌属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微小金杆菌属(Aurantimicrobium),其余三组的优势菌属为气单胞菌属;(3)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随美洲大蠊粉添加比例的升高而上升,但各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30%美洲大蠊粉可改善虹鳟幼鱼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且对肠道菌群结构无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虹鳟幼鱼 消化道组织学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产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6
作者 唐彬 刘文彬 +2 位作者 李小波 王宁 金小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旨在筛选美洲大蠊肠道具有产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性能的内生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以实验室保存的178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刚果红透明圈法和荧光显色法筛选产木聚糖酶菌株,进一步利用薄层色谱法筛选产7-木糖紫杉... 旨在筛选美洲大蠊肠道具有产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性能的内生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以实验室保存的178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刚果红透明圈法和荧光显色法筛选产木聚糖酶菌株,进一步利用薄层色谱法筛选产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菌株。在此基础上,选取一株高产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对7-木糖-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转化率。结果显示,178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菌中有55株菌产木聚糖酶,其中8株链霉菌和2株贪铜菌可产生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高产菌株WA11-2-9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Streptomyces enissocaesilis。WA11-2-9可将7-木糖-10-去乙酰基紫杉醇转化为10-去乙酰巴卡亭Ⅲ和10-去乙酰紫杉醇,主要产物10-去乙酰紫杉醇的转化率为21.52%。美洲大蠊肠道内生菌WA 11-2-9(GenBank Accession:MZ411692)具有分泌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的能力,它为后续生物转化制备紫杉醇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肠道 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 7-木糖-10-去乙酰基紫杉醇 10-去乙酰紫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