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髋臼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组配式假体重建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晓柠 刘傥 +4 位作者 李晓阳 黎志宏 彭丹 张湘生 张庆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62-968,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后组配式假体重建治疗髋臼周围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肿瘤切除组配式半骨盆假体重建术治疗的髋臼周围恶性肿瘤患者22例,男性11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44(16~65)岁。22例患者中软...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后组配式假体重建治疗髋臼周围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肿瘤切除组配式半骨盆假体重建术治疗的髋臼周围恶性肿瘤患者22例,男性11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44(16~65)岁。22例患者中软骨肉瘤13例,骨肉瘤5例,尤文氏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按照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ii+iii区为11例,i+ii+iii区为5例,i+ii区为3例,ii区为3例。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9(11~103)个月。至最后1次随访,无瘤存活13例(59%),死亡9例(41%)。8例(36%)患者发生远处转移,5例(23%)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根据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标准,13例存活患者的评分为(18.5±5.7)分,其中11例患者保肢成功,其评分为(20.7±2.0)分。结论:髋臼周围恶性骨肿瘤扩大切除后组配式假体重建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周围恶性骨肿瘤 组配式假体 重建 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复合重建术治疗髋臼周围肿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陆萌 吴苏稼 +3 位作者 施鑫 周光新 黎承军 赵建宁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46-448,共3页
目的:分析髋臼周围肿瘤切除联合髋关节复合重建术的疗效,为髋臼周围肿瘤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24例髋臼周围肿瘤患者,完全切除肿瘤后采用人工全髋关节加重建钢板、螺钉、钢丝和骨水泥复合重建髋关节,术... 目的:分析髋臼周围肿瘤切除联合髋关节复合重建术的疗效,为髋臼周围肿瘤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24例髋臼周围肿瘤患者,完全切除肿瘤后采用人工全髋关节加重建钢板、螺钉、钢丝和骨水泥复合重建髋关节,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按照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 MSTS)功能评估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24例患者中有1例术中突发双侧肺动脉栓塞死亡,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23例患者术后4~6个月均能基本正常行走,其中11例髋关节功能正常,10例髋关节屈曲功能获部分恢复。5例伤口愈合延迟,均经换药后愈合;2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1例术后半年恢复;1例在随访时仍未恢复,采用支具保护。随访12~84个月,中位随访40.0个月,随访率为100.0%;死亡2例,复发4例(2例已死亡),21例生存(13例无瘤生存,8例带瘤生存)。 MSTS评分为(23.8±9.2)分,优良率达87.0%(20/23)。结论髋关节复合重建术治疗的患者短期随访可获较好的髋关节功能,同时髋关节复合重建术操作较为简单且费用低,适用范围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周围肿瘤 复合重建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倪建法 周幸 +5 位作者 周光新 计忠伟 胡斌 陆萌 吴苏稼 施鑫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髋臼肿瘤发病率较低,由于肿瘤部位特殊,临床治疗有相当大的难度。文中探讨髋臼部位肿瘤患者的手术操作方法、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髋臼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髋臼肿瘤发病率较低,由于肿瘤部位特殊,临床治疗有相当大的难度。文中探讨髋臼部位肿瘤患者的手术操作方法、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髋臼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45.2±6.3)岁。良性肿瘤8例,占22%,其中单纯性囊肿4例,韧带样纤维瘤1例,纤维结构不良1例,血管瘤2例。恶性肿瘤28例,占78%,其中骨肉瘤5例,软骨肉瘤12例,脊索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软骨母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患者行单纯肿瘤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恶性肿瘤患者行脊柱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重建术。结果围手术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5例患者出现可控性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5~96个月,1例良性肿瘤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7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髋关节活动正常;恶性肿瘤患者中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6例出现肺部转移,均死于呼吸功能衰竭,其余无瘤生存;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死于术后2年,1例带瘤生存;截至末次随访日骨巨细胞瘤、恶性软骨母细胞瘤及脊索瘤患者未见局部复发或肺部转移;转移性肿瘤5例均死于术后3年内。术后3个月,患者肢体功能评价参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良性肿瘤患者7例>90分,恶性肿瘤患者9例70~79分,19例<70分。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脊柱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重建术,能满足一般日常活动;手术前髂内动脉栓塞可明确减少出血和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应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髋臼肿瘤 手术治疗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股骨头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楠楠 郑嘉乾 +5 位作者 曾志明 蓝鋆 何敏聪 李若愚 方斌 易春智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6期492-496,505,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的可行性,通过随访(≥2年)研究该术式的肿瘤学预后和功能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例接受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 目的探讨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的可行性,通过随访(≥2年)研究该术式的肿瘤学预后和功能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例接受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手术的患者,术前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类型及累及髋臼的范围。随后,在计算机辅助下对肿瘤进行模拟切除,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所有患者术后均限制负重,术后1个月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术后6个月独立行走。术后随访,复查骨盆CT、MRI及X线片,肺部CT检查,评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功能评分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实现了对肿瘤的R0切除,随后完成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术后均获得大于2年的随访,随访时间24~120个月。功能评分以末次随访的MSTS评价,5例患者末次随访功能评分为26~30分,平均为(28.2±1.6)分。随访影像学资料示:所有患者的假体均固定在位,未见髋臼假体移位、松动;未见关节脱位。所有患者均未见植骨不愈合、深部感染、术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最大程度地恢复了髋臼的正常旋转中心,结合常规多孔钽金属杯及常规髋关节假体的使用,从解剖学和生物学角度实现了假体的早期和长期稳定。随访结果提示该术式是安全、有效的,并获得了良好的髋关节功能,实现了髋臼周围肿瘤术后人工关节假体的长期生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周围肿瘤 髋臼缺损 自体股骨头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重建的有限元研究
5
作者 游木荣 俞光荣 +4 位作者 荆珏华 荆志振 李兵 陈博 丁祖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2-476,共5页
目的建立精细人体全骨盆及髋臼周围肿瘤缺损后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腓骨移植联合3种不同内固定重建骨盆环后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采集1例35岁正常男性L3至股骨中段、单侧腓骨及内固定系统的CT数据集,建立人体全骨盆及髋臼周围肿瘤... 目的建立精细人体全骨盆及髋臼周围肿瘤缺损后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腓骨移植联合3种不同内固定重建骨盆环后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采集1例35岁正常男性L3至股骨中段、单侧腓骨及内固定系统的CT数据集,建立人体全骨盆及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联合钢板(Plates)、椎弓根棒(pedicle-rods,PR)、骶髂棒(sacral-iliac rods,SIR)3种内固定方式模拟重建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双腿站立位,L3椎体表面施加500N的垂直载荷,分析重建后的骨盆、移植腓骨及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重建的有限元模型。移植腓骨应力集中多发生在与宿主骨接合处附近,不同内固定系统中,Plates与螺钉或钛棒与螺钉接合部分易发生应力集中;Plates重建时,移植腓骨及健侧股骨颈应力较少发生应力集中;SIR重建时,移植腓骨及健侧骨盆应力集中最明显。结论游离腓骨移植、Plates内固定重建骨盆应力分布与完整状态趋于一致,是修复髋臼周围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较好方法;有限元模型可作为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周围肿瘤 Ⅱ型切除重建 有限元模型 应力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