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下肢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昌伟 刘暴 +7 位作者 叶炜 管珩 郑月宏 李拥军 曾嵘 倪冷 邵江 唐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胭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股胭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泽富 梁惠民 +3 位作者 冯敢生 郑传胜 吴汉平 周国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对12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患者从肾移植术后至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5.5个月(4~15个月),以手术前后血压、...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对12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患者从肾移植术后至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5.5个月(4~15个月),以手术前后血压、血肌酐、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4例行单纯球囊(长20~40mm,直径5~7mm)扩张,5例于PTA后置入支架,3例直接置入支架。PTA术后2例(17%)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支架术后3例再发狭窄,再次行PTA后无复发。12例患者先后共置入9枚球囊扩张式支架,1枚为自膨式支架。介入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65%~95%,术后狭窄率降为10%~25%;平均血压由术前175/105mmHg,降至术后140/80mmHg;平均血肌酐水平由术前475.5μmol/L降至术后118.5μmol/L;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9个月),12例中最终治愈4例,改善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血栓、出血、移植肾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RAS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恰当入路,合理选择和组合运用PTA与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提高TRAS的远期疗效和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肾动脉狭窄 肾移植 支架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春泽 侯昌龙 +2 位作者 兰雷 汪鹏 吕维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83-108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SHS)的成功率、通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TA术治疗的16例SH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技术成功率并随访初级通畅时间和初级通畅率,分析影...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SHS)的成功率、通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TA术治疗的16例SH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技术成功率并随访初级通畅时间和初级通畅率,分析影响技术成功率及通畅时间的因素。结果静脉DSA显示16例患者共16处狭窄/闭塞,其中狭窄病变6例,闭塞病变10例。PTA治疗成功14例,其中1例球囊扩张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仍>50%,予植入支架,技术成功率为87.5%;失败2例,因导丝无法通过长段闭塞血管。14例随访3~24个月,中位通畅时间为10.5个月,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1.4%(10/14)、57.1%(8/14)、42.9%(6/14)。单因素分析发现闭塞长度、血管成形时所需球囊压力,是影响术后通畅时间的因素。结论 PTA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SHS安全有效,但远期通畅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肿胀手综合征 中心静脉狭窄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堂海 郭明金 +3 位作者 张杰 逄晓军 战激光 秦少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7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262例275条肢体PTS行局部麻醉下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选择股静脉或腘静脉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262例275条肢体PTS行局部麻醉下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选择股静脉或腘静脉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部位行血管腔内成形或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术,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 268条肢体(97.4%)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完全开通。240例(91.6%)253条肢体随访8~96个月,(48.3±20.2)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94/253),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1%,152/253),轻度缓解7条肢体(2.8%,7/253)。结论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PTS创伤小、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管腔内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8例髂静脉受压介入治疗体会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孝高 陈世远 +4 位作者 官泽宇 余朝文 聂中林 王晖 高涌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7期487-490,共4页
目的 总结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568例髂静脉受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52例,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PTA+ stent)216例... 目的 总结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568例髂静脉受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52例,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PTA+ stent)216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IVCS患者,采用手术取栓、置管溶栓加PTA,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对采用单纯PTA及PTA+ stent 的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553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97.4%(553/568).患者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单纯PTA的为94.0%、86.9%,PTA+ stent的为95.9%、96.1%;优良率单纯PTA的为81.3%、70.4%,PTA+ stent的为91.3%、91.7%.两组比较,出院后3个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P>0.05);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56,P<0.05).出院后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95,P<0.05;x2=296.35,P<0.05).结论 PTA+ stent较单纯PTA在治疗IVCS的近期、中期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腔内治疗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 支架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利君 任明芬 +1 位作者 荆卫红 张策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63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术,并观察术中并发症情况并及时处理。结果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次,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63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术,并观察术中并发症情况并及时处理。结果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次,并发症发生率6.3%,其中血管内膜撕裂1例,心室纤颤1例,支架内血栓1例,急性血管闭塞1例,处理后得到控制。结论及时发现并处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植入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术中发生的并发症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内磁化支架置入术后冠状静脉窦血中NO等物质水平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家一 贾国良 +4 位作者 吕安林 王海昌 李伟杰 王小燕 赵丽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1期1965-1968,共4页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冠脉内置入磁化支架后冠状静脉窦血中一氧化氮 (NO)、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 L DL )、丙二醛 (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的变化 ,探讨磁化支架防治冠脉再狭窄作用的机制 .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冠脉内置入磁化支架后冠状静脉窦血中一氧化氮 (NO)、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 L DL )、丙二醛 (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的变化 ,探讨磁化支架防治冠脉再狭窄作用的机制 .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 (2 5例 )随机分为磁化支架组 (17例 )及非磁化支架对照组 (8例 ) .经股静脉将右冠状动脉导管置入冠状静脉窦采血 ,采用Griess法等方法测定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中及术后 6 h内冠状静脉窦血中 NO,ox L DL ,MDA及 SOD的水平变化 .结果 磁化支架组术后 6 h冠状静脉窦血中 NO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1) ,而 ox L DL和 MDA与对照组相比降低 (P<0 .0 5 ,P<0 .0 1) ,SOD与对照组相比升高 (P<0 .0 1) .结论  NO升高与磁化支架预防冠脉再狭窄的作用相一致 ,其升高的机制与磁场清除自由基 ,增强抗氧化能力 ,使 ox L 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支架 磁场 一氧化氮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丙二醛 超氧化物岐化酶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磁化支架置入术后冠状静脉窦血中NO与ET-1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家一 贾国良 +3 位作者 吕安林 王海昌 王小燕 赵丽莎 《心脏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置入磁化支架后冠状静脉窦血中一氧化氮 (NO)与内皮素 - 1(ET- 1)水平的变化 ,探讨磁化支架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磁化支...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置入磁化支架后冠状静脉窦血中一氧化氮 (NO)与内皮素 - 1(ET- 1)水平的变化 ,探讨磁化支架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磁化支架组 (2 3例 )及非磁化支架对照组 (16例 )。经股静脉将 6 F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置入冠状静脉窦采血 ,采用 Griess法及非平衡法分别测定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 6 h内冠状静脉窦血中 NO及ET- 1的水平。结果 :磁化支架组术后 6 h冠状静脉窦血中 NO含量较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P<0 .0 1) ;磁化支架组ET- 1水平的改变 ,包括术后即刻降低 P<0 .0 1)与 6 h回升 (P<0 .0 1)都不如对照组明显 ,两组 ET- 1水平在 3h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内磁化支架置入术后 NO升高与 ET- 1水平变化趋缓反映了靶区血管局部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磁场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左锁骨下动脉盗血6个月效果分析
9
作者 魏建朝 耿晓坤 +1 位作者 谈晓牧 杜会山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673-675,共3页
目的观察支架置入及球囊扩张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的短期效果。方法对2005-2007年收入我科的24例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实施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前锁骨下动脉狭窄均>8... 目的观察支架置入及球囊扩张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的短期效果。方法对2005-2007年收入我科的24例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实施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前锁骨下动脉狭窄均>85%,椎动脉逆行显影19例,淡影5例。24例患者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均明显改善,椎动脉反向血流消失,术前患、健侧收缩压差为(38±16)mmHg,术后为(10±6)mmHg。除1例穿刺部位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的有效手段,术后严格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TCD可以连续及动态观察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方向和速度,观察颅内其他动脉被盗血的影响程度,是盗血综合征的敏感指标,且检查费用低廉、无创伤性,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和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 锁骨下动脉盗血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A与支架置入术对股腘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10
作者 鄂亚军 贺能树 +1 位作者 王一 范海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8-832,共5页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stent placement)不同手术方式对股胭动脉阻塞性疾病预后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PTA及支架置入术对股胭动脉阻塞性...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stent placement)不同手术方式对股胭动脉阻塞性疾病预后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PTA及支架置入术对股胭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 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及其双侧95%的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7篇,累计病例为519例,共614个患肢,其中单纯行PTA的患肢为323个,PTA+Stent为291个。术后6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Stent组优于PTA,OR=0.47(0.27~0.84,95%CI)(P〈0.05)。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继发性开通情况,与Stent相比较,PTA似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OR=1.27(0.87~1.86,95%CI)(P〉0.05);OR=1.22(0.81—1.82,95%CI)(P〉0.05);OR=1.34(0.78~2,30.95%CI)(P〉0.05)。结论对于股胭动脉阻塞性疾病(≤10cm),支架置入术6个月内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好于单纯PTA,但是对于远期疗效及继发性开通情况,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支架置入术较单纯PTA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META分析 优势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kett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11
作者 李大林 颜京强 +1 位作者 陈允惠 张鲲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5例CS的病例资料。结果左髂总静脉压迫24例,其中23例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例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右髂外静脉压迫1例,为下肢深...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5例CS的病例资料。结果左髂总静脉压迫24例,其中23例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例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右髂外静脉压迫1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合并DVT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后行髂总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根据PTA术后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行支架置入术;未合并DVT患者,经股静脉穿刺行髂静脉PTA术和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100%。22例术后恢复良好,3例患者出院时肢体轻度肿胀。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5年(平均26个月),3例出现活动后下肢肿胀,余15例下肢无肿胀,无静脉曲张;随访患者均行彩超检查,2例髂静脉闭塞,16例髂静脉通畅,通畅率为88.9%。结论介入治疗CS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ETT综合征 静脉血栓形成 取栓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导管扩张及腔内支架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12
作者 李晓强 余朝文 吴允明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5期306-307,共2页
目的:探讨该方法的适应证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方法:46例均采用Seldinger方法先行下腔静脉造影,然后进行破膜、球囊导管扩张,内置支架术。结果:36例成功地进行破膜、扩张,30例内置血管支架,本组无一死亡。经随访... 目的:探讨该方法的适应证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方法:46例均采用Seldinger方法先行下腔静脉造影,然后进行破膜、球囊导管扩张,内置支架术。结果:36例成功地进行破膜、扩张,30例内置血管支架,本组无一死亡。经随访,26例显效,6例好转,4例复发。结论:球囊导管成形术适用于BuddChiari综合征的某些病理类型,如隔膜型、短段狭窄型,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扩张术 腔内支架术 布加综合征 门脉高压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外联合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39例
13
作者 张强 吴红军 +4 位作者 栾贻涛 范胜家 张学帅 吕静 徐屹立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4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腔内外联合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39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行腔内外联合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3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无严... 目的探讨、分析腔内外联合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39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行腔内外联合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3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患者实行腔内外联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介入治疗 血管支架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腔内治疗:112例报告 被引量:8
14
作者 焦健 于小滨 李晓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9-883,共5页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5年6月,对112例Cockett综合征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狭窄性病变103例,髂静脉闭塞9例。CEAP分级C2级45例,C3级23例,C4级19例,C5级11例,C6级14例。经静脉造影诊断...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5年6月,对112例Cockett综合征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狭窄性病变103例,髂静脉闭塞9例。CEAP分级C2级45例,C3级23例,C4级19例,C5级11例,C6级14例。经静脉造影诊断明确。经患肢股静脉入路,对髂静脉狭窄段进行球囊扩张,测量低压扩张下的球囊最小径评估狭窄程度及强度,狭窄程度>50%行支架置入。闭塞病变先经8 mm球囊扩张,合并血栓形成者行髂静脉置管溶栓,溶栓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肢体症状改善情况,随访彩超及下肢静脉造影。结果 9例行单纯PTA,103例置入支架,术毕造影盆腔侧支血管显影消失22例,明显减少56例,轻度减少34例。术后1个月,43例下肢肿胀患者小腿周径差从(2.56±0.88)cm降至(0.93±0.71)cm(t=20.24,P=0.000);14例活动性溃疡面积从(6.34±3.78)cm^2降至(2.13±1.88)cm^2(t=7.19,P=0.000)。随访造影86例,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19.2月,术后12个月未置入支架组通畅率76.2%,置入支架组12、24、3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7%、88.6%、86.1%,有统计学差异(log rankχ~2=30.32,P=0.000)。支架≥16 mm组12、24个月通畅率均为95.2%,支架<16 mm组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7.0%、93.3%,无统计学差异(log rankχ~2=0.39,P=0.532)。1例合并血栓者术后1个月支架再次血栓形成,1例术后8个月对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8例有术后12个月造影结果,6例未置入支架者发生再狭窄5例,置入支架患者通畅率为95.8%(69/72),未发现支架移位。结论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支架的应用可提高髂静脉的中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血管成形术 溶栓 支架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形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节段性下腔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志强 张书波 +9 位作者 毛彦彬 董燕 李妍 付永立 丁鹏绪 李震 汪忠镐 耿军锋 屈松跃 李振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1-395,共5页
目的评价Z形自膨式金属支架(Z—SEMS)在节段性下腔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4年12月接受Z—SEMS支架治疗的41例节段性下腔静脉型BCS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术后... 目的评价Z形自膨式金属支架(Z—SEMS)在节段性下腔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4年12月接受Z—SEMS支架治疗的41例节段性下腔静脉型BCS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术后累计1、2、2~5、5~10年随访数据。结果41例患者均成功接受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BA)和Z-SEMS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下腔静脉高压症状明显改善,显效35例(85.4%),有效6例(14.6%),总有效率100%。4例患者(9.8%)出现支架移位并发症。所有患者获随访1~125个月.平均(64.12±41.48)个月,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门静脉高压症状,作经颈内静脉途径门腔分流术后缓解,4例新发肝细胞癌,5例死亡。4例(9.8%)支架再阻塞,再次PTBA术恢复通畅。累计1、2、2~5、5~10年下腔静脉一次通畅率分别为95.1%(39/41)、94.1%(32/34)、90.3%(28/31)、83.3%(20,24),二次通畅率分别为100%(41/41)、100%(34/34)、100%(31/31)、100%(24/24)。结论Z-SEMS支架治疗节段性下腔静脉BCS安全有效,再阻塞率低,中长期疗效满意。术后应注意随访支架及新发肝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下腔静脉 血管内支架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A支架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文照 吕安林 +6 位作者 李春梅 赵月胜 郭宁 李家一 周宁 周景昱 赵国华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99-500,503,共3页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后血清肌钙蛋白 I(c Tn I)和磷酸肌酸激酶 (CK)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分别测定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 85例 PTCA支架术前及术后 2 4 h的 c Tn I和 CK水平 ,并分组比较。结果 :...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后血清肌钙蛋白 I(c Tn I)和磷酸肌酸激酶 (CK)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分别测定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 85例 PTCA支架术前及术后 2 4 h的 c Tn I和 CK水平 ,并分组比较。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 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4 1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2 8例 PTCA支架术后 ,c Tn I水平均较术前升高 (P<0 .0 1) ;而 CK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P>0 .0 5 )。 c Tn I升高组的扩张时间、扩张压、扩张次数、支架术、手术血管严重狭窄 (≥ 95 % )的比例高于未升高组 (P<0 .0 1)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术后c Tn I升高的比例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P<0 .0 1)。结论 :PTCA支架术可造成心肌的轻度损伤。c Tn I升高可能与扩张的时间、压力、次数、置入支架数量、原来血管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术 肌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菱克栓酶防治PTCA支架术后心绞痛的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丽娜 宋宜生 贾国良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411-412,共2页
目的 :探讨东菱克栓酶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支架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 PT-CA及支架术后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分别于第 1,3,5天加用东菱克栓酶 15 ,10 ,10 BU ,检测其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心绞痛... 目的 :探讨东菱克栓酶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支架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 PT-CA及支架术后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分别于第 1,3,5天加用东菱克栓酶 15 ,10 ,10 BU ,检测其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心绞痛的治疗有效率为 94 % ,心电图改善率为 71% ,硝酸甘油用量减少 5 0 %以上者占 94 %。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显著降低 (P<0 .0 1) ,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无显著变化 (P>0 .0 5 )。结论 :东菱克栓酶对 PTCA支架术后的心绞痛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菱克拴酶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术 心纹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介入取栓联合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宏生 刘金朝 李红伟 《哈尔滨医药》 2019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究常规介入取栓联合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4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介入取栓术治疗... 目的探究常规介入取栓联合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4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介入取栓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介入取栓联合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安全有效,可缓解患者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取栓术 球囊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金加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糖尿病足(DF)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PTA联合PTAS治疗,持续观察至术后4周。比较...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糖尿病足(DF)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PTA联合PTAS治疗,持续观察至术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足背动脉血流变化及踝肱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联合PTAS可增强DF的治疗效果,加快足背动脉血液流速恢复正常,提高踝肱指数,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足背动脉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源 刘洋 +4 位作者 曾伟 张丽峰 游进会 廖华强 何春水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49例下肢ASO患者,并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49例58条肢体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49例下肢ASO患者,并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49例58条肢体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45例50条肢体获技术成功,其中7条肢体结合溶栓或外科杂交手术,8条肢体失败。术后随访3~24个月,在有随访结果的38例中,显效23例,稳定12例,进展3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可联合外科手段进行杂交手术。但不应忽略围手术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杂交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