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沛 聂小燕 +7 位作者 孙宇彤 孙浩宁 史轶群 特日格乐 聂文畅 郭萌 刘健 崔鸣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检测患者PE... 目的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检测患者PEAR1基因(rs822441、rs12041331)以及CYP2C19基因(rs4986893、rs424428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临床随访2年,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导致再次住院的复合事件。在校正CYP2C19功能缺失型(LOF)等位基因及其他混杂因素后,利用Cox回归分析研究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1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37.7±0.7)d,共有22例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将年龄、总胆固醇、肌酐、左主干病变、CYP2C19 LOF等位基因携带状态作为协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PEAR1基因SNP rs822441、rs12041331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无相关性,但rs822441突变型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UA导致再次住院事件风险升高(校正HR 5.084,95%CI 1.071~24.131,P=0.041)。结论PEAR1基因SNP rs822441与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小板受体 基因多态性 抗血小板治疗 pear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鲁燕 徐炳欣 郭明拴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许昌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确诊并收治的36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确诊后给予阿司匹... 目的探讨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许昌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确诊并收治的36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确诊后给予阿司匹林持续治疗30 d,并分析患者的PEAR1基因型频率。根据患者PEAR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野生型(GG组,n=118例)、突变杂合型(GA组,n=124例)和突变纯合型(AA组,n=122例)。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血清环氧化酶(COX)-1、COX-2、血栓素(TXA)-2和前列腺素(PGs)的水平。结果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血清COX-1、COX-2、TXA-2和PG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GG组与G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OX-1、COX-2、TXA-2和PGs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GG组和GA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OX-1、COX-2、TXA-2和PGs水平均显著低于AA组(P<0.05);GG组和GA组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AA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PEAR1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PEAR1基因GG型对阿司匹林的应答性最好,PEAR1基因AA型对阿司匹林存在严重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1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阿司匹林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PEAR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玲玲 杨华 高妍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经头部核磁共振(MRI)平扫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证实为脑...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经头部核磁共振(MRI)平扫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既往病史,所有患者均满足阿司匹林100 mg/d单抗治疗.应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法检测基因分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尿液中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含量.依据11-DH-TXB2含量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spirin resistance,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 sensitivity,AS).结果一般资料中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PEAR1基因多态性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GS1基因型、GG基因型比例阿司匹林抵抗组高于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GS1基因多态性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GG基因型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概率是A G/AA基因型的24.489倍(95%CI 4.910~122.150).PEAR1与PTGS1两基因型交互作用分析显示:PTGS1基因型为GG且PEAR1基因型为AG/AA时,OR值增加,两基因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API=17.628%).结论PEAR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无明显相关性;PTGS1基因GG型是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TGS1基因型为GG且PEAR1基因型为AG/AA时存在交互作用,可增加患者阿司匹林抵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pear1基因 PTGS1基因 阿司匹林抵抗 尿液11-DH-TX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AR1基因多态性与服用阿司匹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申利娜 姬利红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617-620,共4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与服用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148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且已进行PEAR1基因多态性检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 目的: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与服用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148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且已进行PEAR1基因多态性检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发病情况分为首发组(100例)与复发组(4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另分析两组PEAR1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EAR1基因变异与首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EAR1基因变异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复发组野生型GG频率低于首发组,纯合突变型AA频率高于首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GA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AR1基因多态性与服用阿司匹林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PEAR1基因纯合突变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1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骞 冯朴琼 +3 位作者 姚勤 陈寒梅 赵婷 吴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单抗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 a后的轻型和中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卒中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单抗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 a后的轻型和中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卒中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相关指标是否为复发的高危因素,并利用ROC曲线预测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血小板计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的A等位基因(P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1.16(1.089~1.240),P <0.001]。采用ROC预测的临界值为8.35μmol/L(灵敏度0.847,特异度0.532)。结论 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的A等位基因、血小板计数和Hcy水平是导致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Hcy水平是导致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利用Hcy水平预测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复发 pear1基因 同型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孙锡波 高茜 +4 位作者 王明建 刘洪欣 李真 陈传磊 侯爱武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潍坊益都市中心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急性脑梗死患者共358名,患者于入院当日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服用阿司匹林10 d后,根据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将...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潍坊益都市中心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急性脑梗死患者共358名,患者于入院当日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服用阿司匹林10 d后,根据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ity, AS)组,分别就AR组和AS组的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 (Platelet-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 PEAR1)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高血压、2型糖尿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等数据进行收集。结果:与AS组患者比较,AR组患者在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R组PEAR1野生型GG基因频率低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R组PEAR1纯合突变型AA基因频率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患者PEAR1基因的多态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性别和吸烟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pear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庄地区冠心病患者PEAR1、GP1BA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鹤 王世喜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分析枣庄地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血小板膜糖蛋白I bα多态(GP1BA)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并综合两个基因分析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应答情况,进一步指导临床个体化精准用药。方法:按照... 目的:分析枣庄地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血小板膜糖蛋白I bα多态(GP1BA)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并综合两个基因分析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应答情况,进一步指导临床个体化精准用药。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20年12月—2021年9月山东健康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患者213例冠心病,均进行PEAR1、GP1BA基因检测,分析PEAR1、GP1BA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及对阿司匹林应答情况;另根据随访6个月后主要心血管发生事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分析基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13例冠心病患者PEAR1、GP1B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38.03%,4.93%。对阿司匹林高应答、中间应答及低应答频率分别为41.78%,46.95%,11.27%;预后不良组PEAR1基因突变频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枣庄地区冠心病患者PEAR1等位基因突变率较高,不同应答型患者各占一定比例,建议用药前先行阿司匹林相关基因检测,且PEAR1基因对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需关注基因检测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pear1基因 GP1BA基因 枣庄地区 临床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