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不同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RT区序列突变模式及耐药率的改变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晶晶 刘元元 +2 位作者 刘永华 王峰 姜艳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5-697,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替比夫定治疗不同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RT区序列突变模式及耐药率的改变,探讨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及耐药率。方法:应用重组克隆测序检测法检测47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区... 目的:通过研究替比夫定治疗不同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RT区序列突变模式及耐药率的改变,探讨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及耐药率。方法:应用重组克隆测序检测法检测47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区序列。结果:应用替比夫定治疗1年者有2例(4.26%)出现常见变异位点,P基因区突变模式均为rtM204I;治疗2年者有10例(21.28%)出现变异位点,9例突变模式为rtM204I,1例突变模式为rtL180M+rtM204I;治疗5年者有24例(51.06%)检测到替比夫定常见变异位点,16例(66.7%)变异模式为rtM204I、4例(16.7%)为rtL180M+rtM204I,另外还有rtL181V+rtM204I、rtM204V、rtM204I+rtN238H、rtL180M+rtM204I+rtD263E各1例。结论: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为rtM204I和rtL180M+rtM204I。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耐药率分别为4.26%、21.28%和51.06%。提示替比夫定的5年耐药率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的4年耐药率,但替比夫定的耐药率高于阿德福韦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p基因区变异 替比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顾长海 《世界感染杂志》 2001年第4期295-297,共3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变异 S基因变异 p基因区变异 C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aPshot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P基因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勇 余亚新 +1 位作者 刘兴祥 魏来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4,i002,共4页
目的 建立SNaPshot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P基因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分析。方法 针对HBVYMDD变异位置的上、下游设计引物,用PCR方法进行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再针对变异位点74 1A G变异型(YVDD)和74 3G T变异... 目的 建立SNaPshot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P基因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分析。方法 针对HBVYMDD变异位置的上、下游设计引物,用PCR方法进行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再针对变异位点74 1A G变异型(YVDD)和74 3G T变异型(YIDD)的紧邻上游设计高度特异的SNaPshot检测引物,用不同荧光标记的ddNTP对PCR产物进行一步延伸,然后置于310型DNA测序仪上观察荧光信号,可直观的检测上述两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经测序证实P基因区不仅存在74 1、74 3位点的变异,还存在5 14C A、5 2 3C A、5 6 2T A、6 6 7C A等位点的变异。对已证实P基因区变异的13例患者血清用SNaPshot技术检测YMDD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相同,显示SNaPshot技术高度的特异性。结论 SNaPshot技术检测HBV基因组SNPs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的特点,还检测到野生株和变异株的混合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 技术检测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乙型肝炎病毒(HBV)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DNA测序仪 拉米夫定治疗 p基因区变异 YMDD DNA扩增 pCR方法 pCR产物 设计引物 克隆测序 直接测序 变异位点 荧光标记 SNps 变异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前C/CP基因启动子变异特征
4
作者 郑宇 张雪青 +3 位作者 阮冰 范俊 李骥 陈永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5,共2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sAg携带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比HBsAg阴性者高217倍。HBV基因组主要包括四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其中C区编码HBcAg及HBeAg,其调控序列位于前C...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sAg携带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比HBsAg阴性者高217倍。HBV基因组主要包括四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其中C区编码HBcAg及HBeAg,其调控序列位于前C区及C基因启动子(CP)。HBV前C/CP区变异可以通过阻止或减少HBeAg合成和分泌来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近年来研究表明,HBV基因变异与肝癌病程有关H0。为深入了解HBV的致癌机制,我们收集浙江省HBsAg阳性肝癌患者血清,测定HBV前C/CP区核苷酸序列,以探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HBV前C/CP基因区变异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p基因区变异 启动子变异 前C/C HBV基因变异 HBSAG携带者 HBSAG阴性 HBsAg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