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impacting vegetation dynamics during 2000–2015 in the Otindag Sandy Land,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MA Wenyong WANG Xunming +1 位作者 ZHOU Na JIAO Linl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558-567,共10页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research interests in differentiat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impacting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esidual trend...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research interests in differentiat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impacting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esidual trend method, we used MOD13A3(MODIS vegetation index product), MCD12Q1(MODIS land cover product) and meteorological datasets to differenti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impacting vegetation dynamics during 2000–2015 in the Otindag Sandy Land, northern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2000–2015), the overall vegetation condition had improved in the Otindag Sandy L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vegetation dynamics differed spatially in the whole study area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 area with vegetation degradation solely resul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accounted for 8.23%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the area with vegetation degradation resulted from others(including climate factors and combination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occupied 1.53%. The area with vegetation recovery benefit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occurred over 26.02% of the study area; the area benefitted from climate factors accounted for 23.69%; and the area benefitted from both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occupied 37.74%. All in all, impacts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varied at the county/city/banner scales and locality-specific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NDVI climate factors human factors otindag Sandy L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ecological quality of Otindag Sandy Land based on a new modifi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2
作者 ZHAO Xiaohan HAN Dianchen +2 位作者 LU Qi LI Yunpeng ZHANG Fangm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8期920-939,共20页
Otindag Sandy Land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to Beijing;the changes in its ecological quality are major concer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f this area.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 Otindag Sandy Land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to Beijing;the changes in its ecological quality are major concer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f this area.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we first generated a modifi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MRSEI)coupled with satellite and ground observational data during 2001–2020 that integrated four local indicators(greenness,wetness,and heatness that reflect vegetation status,water,and heat conditions,respectively,as well as soil erosion).Then,we assessed the ecological quality in Otindag Sandy Land during 2001–2020 based on the MRSEI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i.e.,the whole year,growing season,and non-growing season).MRSEI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an upward rate of 0.006/a during 2001–2020,with clear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Ecological qualit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most regions of Otindag Sandy Land but degraded in the southern part.Regions with ecological degradation expanded to 18.64%of the total area in the non-growing season.The area with the worst grade of MRSEI shrunk by 15.83%of the total area from 2001 to 2020,while the area with the best grade of MRSEI increased by 9.77%of the total area.The 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improve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the growing season may be interrupted or deteriorated in the following non-growing season.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in Otindag Sandy Land should not ignore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local ecological quality.The results can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for dry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quality modifi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ath analysis otindag Sandy Land dryland eco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aeolian sand in the Otindag dune field and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18
3
作者 Joseph MASON James SWINEHART Ronald GOBL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6期837-847,共11页
The dune system in Otindag sand field of northern China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where effective moisture and related vegetation cover play a controlling role for dun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aeolian... The dune system in Otindag sand field of northern China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where effective moisture and related vegetation cover play a controlling role for dun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aeolian deposits may be an archive of past environmental changes, possibly at the millennial scale, but previous studies on this topic have rarely been reported. In this study, thirty-fiv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ages of ten representative sand-paleosol profiles in Otindag sand field are ob-tained, and these ages provide a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well-dated chronology for wet and dry varia-tions in Holoce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despread dune mobilization occurred from 9.9 to 8.2 ka, suggesting a dry early Holocene climate. The dunes were mainly stabilized between 8.0 and 2.7 ka, implying a relatively wet climate, although there were short-term penetrations of dune activity during this wet period. After ~2.3 ka, the region became dry again, as inferred from widespread dune activity. The '8.2 ka' cold event and the Little Ice Age climatic deterioration are det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une records and OSL ages. Dur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the Sui-Tang Warm Period (570-770 AD), climate in Otindag sand field was relatively humid and the vegetation was denser, and the sand dunes were stabilized again. These aeolian records may indicate climate changes at millennial time scale during Holocene, and these climatic changes may be the teleconnection to the climate change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indag sand FIELD OSL DATING HOLOCENE DROUGHT DUNE
原文传递
Size distribution and element composition of dust aerosol in Chinese Otindag Sandland 被引量:2
4
作者 CHENGTiantao LUEDaren +1 位作者 CHENHongbin WANGGengc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8期788-792,共5页
Par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aerosol were determined fo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Otindag Sandland of China in spring, 2001. Number con- centration, mass concentration, chemical element concentra- ... Par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aerosol were determined fo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Otindag Sandland of China in spring, 2001. Number con- centration, mass concentration, chemical element concentra- 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with 0.5 μ m < Dp < 100.0 μ m were examined. The average number and mass concentrations of aerosols were 274.8 cm-3 and 0.54 mg/m3 for the field period respectively, and 31.4 cm-3 and 0.07 mg/m3 for the non-dusty days. PM10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aerosol mass concentrations. The particles with Dp < 8.0 μ m accounted for about 93.7% of total aerosol number loading in dusty days.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aero- so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bi-modal logarithm normal func- tion in heavy and moderate dusty days, and mono-modal in windblown and non-dusty days. Crustal elements such as Al, Fe, etc. in aerosols almost originated from soils. Pollutant elements of S, Pb, etc. associated with aerosols were affected by remote anthropogenic pollutant sources in upwind regions. Mo, V and Co in aerosols were possibly from other dust sources other than local soils. The aerosols over Otindag Sandland consisted of particles from local soils, upwind pol- lutant sources and other dust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合成 气体悬浮物 物理化学性 中国 大气污染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35
5
作者 刘建 朱选伟 +3 位作者 于飞海 董鸣 张淑敏 王仁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34,共6页
榆树疏林生态系统是浑善达克沙地的重要组分之一 .运用生物统计学 (U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 )和地统计学的方法 (半方差分析和空间局部插值 ) ,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 (SOM)、土壤全氮(STN)、土壤 pH(SpH)、土壤... 榆树疏林生态系统是浑善达克沙地的重要组分之一 .运用生物统计学 (U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 )和地统计学的方法 (半方差分析和空间局部插值 ) ,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 (SOM)、土壤全氮(STN)、土壤 pH(SpH)、土壤含水量 (SWC)和草本层盖度 (HC)的空间异质性 ,并探讨了它们之间以及与榆树空间位置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SOM、STN、SpH、SWC和HC的分布格局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 ,它们的空间格局与榆树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 ,应用空间局部插值法 ,绘制了各个性状的空间等值分布图 .通过等值分布图直观的分析了榆树与各研究性状的空间格局的关系 ,探讨榆树对疏林生态系统土壤性状和草本层植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以及榆树下成为草原上的沃岛 (fertilityis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榆树疏林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6种灌木生物量模拟 被引量:26
6
作者 姚雪玲 姜丽娜 +3 位作者 李龙 王锋 吴波 郭秀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5-912,共8页
在干旱半干旱区,乔木比较稀疏或难以存活,灌木往往在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其生态功能及生态学意义尤其值得重视。浑善达克沙地疏林草地是沙地顶级植物群落,其中乔木稀疏分布,而灌木在沙甸以及沙陇背风坡呈密集分布。灌木在固... 在干旱半干旱区,乔木比较稀疏或难以存活,灌木往往在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其生态功能及生态学意义尤其值得重视。浑善达克沙地疏林草地是沙地顶级植物群落,其中乔木稀疏分布,而灌木在沙甸以及沙陇背风坡呈密集分布。灌木在固定沙丘、改良土壤、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其生物量组成也在沙地植被群落中占有很大比重。已往的研究中,灌木相比乔木通常处于次要地位,对灌木的研究尚不充分,灌木生物量的模拟方法亦多采用乔木生物量的模拟方法。然而灌木形态结构与乔木有明显差异,专门针对灌木的生物量模拟方法研究尚不多见。以6种沙地灌木为样本,基于异速生长模型,对比了若干地表测量指标对灌木生物量的预测能力,其中设计了一种更贴近灌木实际形态的圆台体积作为新的预测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因素指标中,相比高度和地径,冠幅与灌木生物量的相关性更强。(2)相比单因素指标,复合指标与灌木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其中冠幅相关的复合指标更优于地径相关的复合指标。这预示着冠幅以及冠幅相关的复合指标对灌木生物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3)圆台体积能进一步提高对灌木生物量的预测能力。相关分析和拟合评价结果显示,圆台体积与灌木生物量的相关性更强,拟合误差较小,并且对于不同的灌木种类,其相关性和拟合精度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意味着圆台体积对于不同的灌木种类,均具有较好的生物量预测效果。因此建议,在灌木属性测量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圆台体积是更为理想的预测指标,而在测量不充分情况下,冠幅及其相关复合指标更适宜进行灌木生物量预测。研究结果最终建立了6种沙地灌木的圆台体积-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拟方程,为进一步研究沙地灌木的碳储量以及灌木在半干旱植物群落中的生态意义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灌木 生物量 模型 半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监测(英文)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海江 周成虎 +2 位作者 程维明 龙恩 李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27-635,共9页
沙漠化是浑善达克沙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揭示该地区沙漠化过程,特别是其最新状态,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ETM+及2006年的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在地面考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提取了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 沙漠化是浑善达克沙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揭示该地区沙漠化过程,特别是其最新状态,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ETM+及2006年的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在地面考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提取了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丘间草原及湿地5种地表覆被类型,建立了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数据库。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在过去20a里发生了沙漠化,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7年到2000年,为沙漠化快速发展期,固定沙地面积显著减少,而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则明显增加;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6年,为沙漠化缓减期。尽管发生了沙漠化,但固定沙地仍然是浑善达克沙地面积最大的类型。针对流动沙地的空间变化检测表明在过去20a里沙地恶化的面积远远大于逆转的面积,并且已经形成了几条流动沙带,这意味着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遏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漠化 中巴资源卫星 遥感 变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光释光测年揭示的晚第四纪毛乌素和浑善达克沙地沙丘的固定与活化过程 被引量:49
8
作者 周亚利 鹿化煜 +3 位作者 张家富 周力平 苗晓东 Mason J A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2-350,共9页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7.77ka、7.57ka、7.39ka和2.39ka以后;活化的时间分别为距今57.08ka、52.50ka、13.65ka、13.13ka、7.20ka前后、2.39ka以前和0.29ka以来。在10.97kaBP、10.04kaBP、9.81kaBP和8.67kaBP前后沙地处于气候干湿交替时期。全新世期间,浑善达克沙地在距今8.74~8.72ka、7.79ka前后,沙丘活化;5.69kaBP、4.25kaBP、2.75kaBP、1.53kaBP和0.71kaBP前后,沙丘处于相对固定阶段,0.15kaBP以来,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晚第四纪气候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变化可能是两个沙地沙丘活化与固定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光释光测年技术 浑善达克沙地 沉积剖面 年代测试 第四纪 沙丘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反应 被引量:46
9
作者 朱选伟 黄振英 +1 位作者 张淑敏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4-370,共7页
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 4~ 10月份土壤含水量变动情况和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4月下旬至 5月上中旬的土壤含水量对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极为关键。控制条件下 ,冰草种子萌发和出苗的最适土壤含... 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 4~ 10月份土壤含水量变动情况和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4月下旬至 5月上中旬的土壤含水量对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极为关键。控制条件下 ,冰草种子萌发和出苗的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是 12 %~ 2 0 % ,幼苗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 12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 3% ,冰草种子不能萌发 ,土壤含水量低于 6 %时 ,幼苗不能出土并定居。当土壤含水量达到 16 %时 ,冰草幼苗生物量有所下降。在 6 %~ 8%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草 浑善达克沙地 种子萌发 种子出苗 幼苗生长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榆树种群的大小结构和邻体格局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建 刘凤红 +1 位作者 董鸣 王仁卿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80,共6页
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京津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地引起了生态学界的广泛关注。榆树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优势种,榆树疏林在浑善达克沙地成缀块状分布,对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维持以及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浑善达克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京津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地引起了生态学界的广泛关注。榆树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优势种,榆树疏林在浑善达克沙地成缀块状分布,对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维持以及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榆树种群的大小结构和邻体格局的结果显示:榆树种群的平均胸径为25 40cm,最小胸径为6 37cm,缺乏幼树,种群更新不良。榆树邻体格局研究显示:榆树种群呈丛分布,取样个体到最近邻体距离的平均值是7 13m,在4m以下的占55 0%,10m以下的占72 6%。两个个体互为最近邻体的榆树占了71 4%,具有成对现象,成对现象对榆树有明显影响。最后对榆树疏林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 树种 浑善达克沙地 种群更新 体格 平均胸径 幼树 优势种 大小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双源模型的天然杨树蒸散量日变化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朱仲元 朝伦巴根 +1 位作者 王志强 高瑞忠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2-590,共9页
本文用Shuttleworth-Wallace(S-W)双涌源能量守衡模型以小时为时段,模拟计算了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杨树种群的蒸散量,并用插针式茎流计(Dynagage Probe 12TM)测定的杨树蒸腾量和微型蒸发器测定的冠层下部土壤蒸发量值对其计算精度进行了验... 本文用Shuttleworth-Wallace(S-W)双涌源能量守衡模型以小时为时段,模拟计算了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杨树种群的蒸散量,并用插针式茎流计(Dynagage Probe 12TM)测定的杨树蒸腾量和微型蒸发器测定的冠层下部土壤蒸发量值对其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验证后的日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杨树蒸散量日变化进程曲线的总趋势是晴朗无雨的天气呈单峰型;在时晴、时云相间天气蒸散量日变化进程曲线呈现显著的变化过程;在太阳辐射很小的全阴或全雨天S-W模型模拟计算值精度有限,不易用它对全阴或全雨天蒸散量进行日变化进程分析。当研究目标为探求天然杨树全生育期耗水量时,建议以天为计算时段,这样既可以减少以小时为计算时段的计算工作量,也能达到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ttleworth-Wallaee模型 蒸散量 日变化 天然杨树种群 浑善达克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植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彭羽 蒋高明 +3 位作者 牛书丽 刘美珍 丁圣彦 刘书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14-1419,共6页
运用常规取样方法,2003年夏季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植物群落由阳坡、阴坡、沙脊、腰地、落沙坡、丘顶和风蚀坑植物群落组成,阴坡植物种类复杂,主要为耐阴乔木半乔木+灌木... 运用常规取样方法,2003年夏季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植物群落由阳坡、阴坡、沙脊、腰地、落沙坡、丘顶和风蚀坑植物群落组成,阴坡植物种类复杂,主要为耐阴乔木半乔木+灌木+柳灌丛类,群落较为稳定;阳坡主要以褐沙蒿、雾冰藜和虫实为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退化严重;沙脊为沙蒿+半旱生杂草类;腰地形成木岩黄芪+半灌木半旱生杂草类;落沙地形成虫实+狗尾草优势群落;风蚀坑形成狗尾草+虫实+褐沙蒿优势群落;顶部则形成虫实(63%)单优势群落。固定沙丘植物群落退化严重,需要加强保护,控制放牧强度,防止沙丘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固定沙丘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谷伟 岳永杰 +2 位作者 李钢铁 潘文杰 哈丽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40-3448,共9页
于2010年采用定点连续观测的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树龄(23年生、40年生、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种子雨的数量、组成及散布过程,分析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干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立木种子雨的总量随其年龄... 于2010年采用定点连续观测的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树龄(23年生、40年生、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种子雨的数量、组成及散布过程,分析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干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立木种子雨的总量随其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56年生孤立木>40年生孤立木>23年生孤立木,其种子雨的总量分别为(7744±16.26)粒/m2、(5236±18.87)粒/m2、(2456±12.67)粒/m2;(2)40年生孤立木的种子质量较好,成熟种子的比例最高,未成熟、空粒和虫害种子的比例较低,56年生孤立木次之,23年生孤立木质量最差,56年生沙地榆和40年生沙地榆是自然更新种子的主要来源;(3)榆树种子于当年5月下旬开始成熟并于6月初开始脱落,6月中旬达到降落高峰期,落种持续到6月下旬结束,落种期持续近1个月;(4)种子雨的前扩散过程中种子集中降落在主风向的下风向50 m和树冠周围20 m的范围内;(5)在种子的后扩散过程中,种子沿下风向继续运动,散落在下风向50 m范围或更远处,后扩散对前扩散表现为"削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地榆 种子雨 扩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初玉 杨慧玲 +1 位作者 朱选伟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294-3300,共7页
豆科锦鸡儿属(C arag ana)植物因其可以生物固氮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定量分析小叶锦鸡儿(C arag anam icrophy lla)灌丛在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植被与土壤养分循环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制定退化... 豆科锦鸡儿属(C arag ana)植物因其可以生物固氮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定量分析小叶锦鸡儿(C arag anam icrophy lla)灌丛在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植被与土壤养分循环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制定退化沙地的恢复对策。采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分析和分形分析两种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不同生境中小叶锦鸡儿灌丛的植被、土壤水分和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灌丛在3种生境条件下(滩地、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盖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空间自相关显著;(2)土壤pH值在滩地和固定沙丘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且空间自相关显著,但在半固定沙丘空间自相关不显著;(3)土壤水分在3种生境中的空间分布都符合线性模型,空间自相关显著。(4)植被的变异尺度(变程)小于各个土壤要素的变异尺度。植被(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决定了土壤养分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当地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在养分“沃岛”现象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合理的利用和布局当地的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分布,可以更加有效地补充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从而有利于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灌丛 分形分析 半方差分析 空间异质性 浑善达克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39
15
作者 刘树林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7-562,共6页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地区8个典型气象站近50a的气候资料,以及锡林郭勒盟南部1903—1975年旱涝等级指数数据,主要运用Excel分析了该区时空气候变化特征。近50a来,整个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气温升高的趋势和全球变暖表现一致,而且气温升高更加显...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地区8个典型气象站近50a的气候资料,以及锡林郭勒盟南部1903—1975年旱涝等级指数数据,主要运用Excel分析了该区时空气候变化特征。近50a来,整个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气温升高的趋势和全球变暖表现一致,而且气温升高更加显著。无论从100a尺度还是50a尺度上看,整个区域在不同的年代都存在有较大的干湿差异;然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表现不同,在50a尺度上,整个区域降水量呈波动中微弱减少的态势,且存在区域差异。从气温、降水量、蒸发量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看,都有趋势表明浑善达克沙地以朱日和为代表的西北部地区,较中部和东南部有明显暖干化趋势,将可能是未来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地区。整个区域自1970年以来,年平均风速在减小,但近40a来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沙尘暴一直在发展;东部地区的沙尘暴在1980年以前呈增加的趋势,1980年以后则明显减少,但新近频繁发生的沙尘暴表明,东部地区沙尘暴的发展也应当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气候变化特征 1980年 气温升高 东部地区 锡林郭勒盟 Excel 区域降水量 西北部地区 1970年 年平均风速 沙尘暴 a尺度 气候资料 等级指数 全球变暖 变化趋势 区域差异 变化情况 相对湿度 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土地沙漠化发展动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武健伟 赵廷宁 鲁瑞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36-40,共5页
为探讨浑善达克沙地近40年来土地沙漠化发展动态与成因,根据最新的遥感数据,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角度,分析浑善达克沙地近20年来土地沙漠化发展特点,并根据若干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和研究区社会统计资料,分析影响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土地沙... 为探讨浑善达克沙地近40年来土地沙漠化发展动态与成因,根据最新的遥感数据,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角度,分析浑善达克沙地近20年来土地沙漠化发展特点,并根据若干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和研究区社会统计资料,分析影响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土地沙漠化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认为近几十年来,该区气候出现暖湿化——增湿增温趋势,有利于沙漠化过程的逆发展,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恶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浑善达克沙地 增温 植被覆盖度 气候 人为因素 发展动态 经济活动 成因分析 发展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中土壤微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少昆 赵学勇 +3 位作者 曲浩 井向辉 连杰 云建英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16-1522,共7页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中0~10 cm和>10~20 cm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的比较表明: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表现为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其中两大沙地真菌数量...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中0~10 cm和>10~20 cm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的比较表明: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表现为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其中两大沙地真菌数量差异显著,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碳差异显著;两大沙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在不同土壤层次均表现为>10~20 cm层高于0~10 cm层,其中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差异均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碳差异显著.土壤性质的差异导致两大沙地流动沙丘中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略有不同.细菌和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水分含量和pH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两大沙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的层化比率均小于1,科尔沁沙地中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和土壤养分的层化比率均大于浑善达克沙地,可以推断两大沙地的流动沙丘处于退化状态,而且浑善达克沙地退化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 流动沙丘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生物量碳 层化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幼苗更新空间格局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振 董智 +1 位作者 李红丽 李钢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4-301,共8页
榆树疏林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是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沙地植被类型。采用Ripley的K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封育状态下的榆树幼苗空间分布及更新格局。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榆树幼苗密度分别为88株/hm... 榆树疏林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是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沙地植被类型。采用Ripley的K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封育状态下的榆树幼苗空间分布及更新格局。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榆树幼苗密度分别为88株/hm2和77株/hm2,丘间低地更适合幼苗的生长。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榆树幼苗均呈聚集分布,但丘间低地的幼苗聚集强度更高。固定沙丘上榆树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在小尺度上呈负关联,而丘间低地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呈现较显著的正关联,但二者在大尺度上均无关联性。研究对揭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幼苗分布、更新空间格局及其恢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 幼苗更新 空间格局 空间关联 浑善达克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内蒙古东部气候变化——基于风成砂-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瑾 王永 +3 位作者 姚培毅 迟振卿 李廷栋 耿树方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3-1114,共12页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现代东亚季风界线两侧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光释光、^(14)C年代和沉积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重建内蒙古东部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迁过程。浑善达克沙地的浩来呼热剖面(hsh1-09)显...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现代东亚季风界线两侧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光释光、^(14)C年代和沉积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重建内蒙古东部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迁过程。浑善达克沙地的浩来呼热剖面(hsh1-09)显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3次暖湿气候期,分别对应末次冰消期、全新世大暖期、中世纪暖期。呼伦贝尔沙地的嵯岗剖面(CG-09)表现了全新世大暖期和中世纪暖期两次的暖湿气候期。这一过程是对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大致反映了内蒙古东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东亚夏季风两次不同程度增强及大暖期结束的南退过程。通过对比前人研究结果,全新世中期东亚夏季风较强,在内蒙古东部大约距今4 ka开始减弱、南退;中世纪暖期夏季风强度较弱,持续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呼伦贝尔沙地 古土壤 季风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流沙与四种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李红丽 董智 王林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9-174,共6页
本文采用定位取样与烘干法,测定了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与平沙地四种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沙地与平沙地各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在空间上由剖面上部而下可划分为水分活跃层、水分次活跃层和水分相对稳定层三... 本文采用定位取样与烘干法,测定了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与平沙地四种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沙地与平沙地各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在空间上由剖面上部而下可划分为水分活跃层、水分次活跃层和水分相对稳定层三层,水分活跃层的变化与其根系分布层密切相关,深根系的植物其水分活跃层分布较深。各样地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明显,整个生长季土壤水分干湿变化呈“S”形,土壤含水量按其季节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4~5月降水贮存期,6月~9月中旬水分消耗期、9月下旬~10月水分缓慢恢复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受立地条件、植被等诸多因子的影响,各样地因土壤机械组成和地表覆盖不同而引起水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土壤水分 植物群落 流动沙丘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