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hiognomonia castaneae协同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致病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马洪兵 刘国兴 +3 位作者 龚赛 张秀停 王庆华 姜淑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09-112,115,共5页
为明确板栗新病害褐缘叶枯病病原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Y1)与其共生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Y6)的关系,采用在发病不同时期组织分离、定期采样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对峙培养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 为明确板栗新病害褐缘叶枯病病原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Y1)与其共生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Y6)的关系,采用在发病不同时期组织分离、定期采样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对峙培养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初期在褐缘叶枯病病健交界处只分离到Y1,随病斑扩展Y6的分离频率逐渐增加,发病后期Y6的分离频率略高于Y1;Y6的无性型和有性型子实体均生长在病斑上;离体叶片接种Y1易产生病斑,接种Y6很少产生病斑,两菌混合接种比单独接种产生的病斑症状明显且发病速度快,表现出Y1致病力强,Y6致病力弱,Y6具有协同Y1致病的作用;Y6和Y1的营养体表现出明显的完全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hiognomonia castaneae 板栗褐缘叶枯病 协同致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秀停 赵洋民 +2 位作者 王庆华 龚赛 姜淑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90-93,共4页
对板栗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castanea菌丝在马铃薯-板栗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8℃,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6;最适... 对板栗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castanea菌丝在马铃薯-板栗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8℃,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6;最适宜碳源为甘露醇,氮源蛋白胨和牛肉浸膏能促进菌丝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hiognomonia CASTANEA 生物学特性 菌丝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褐缘叶枯病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e的生活史 被引量:1
3
作者 龚赛 张秀停 +3 位作者 聂阳 李超 王庆华 姜淑霞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8-1186,共9页
采用室外定点观察,子实体诱导及r DNA ITS、MS204、tef1-α3种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板栗褐缘叶枯病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的协同致病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年... 采用室外定点观察,子实体诱导及r DNA ITS、MS204、tef1-α3种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板栗褐缘叶枯病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的协同致病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年7月下旬至8月初叶片发病初期很少分离到O.castaneae,随着病斑扩大该菌的分离频率逐渐增大,至发病后期其分离频率可高达78.5%,甚至可超过致病菌P.castaneae-mollissimae,10月下旬板栗落叶背面的病斑上开始形成O.castaneae的分生孢子盘,11月下旬开始形成O.castaneae的子囊壳原基,次年5、6月越冬落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子囊壳;带病斑的叶片经室内外诱导,0–25℃范围均可产生成熟子囊壳;湿度是决定子囊壳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强光照不利于子囊壳的产生;分离物的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易产生分生孢子;将分离物分为两种交配型,相互交配后6个月所有处理均未长出该菌的有性型子实体。室外定点观察及r DNA ITS、MS204、tef1-α3种分子标记表明分离物和病斑上的子囊孢子及其萌发菌丝为O.castaneae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板栗褐缘叶枯病 板栗蛇孢日规壳 生活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