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data sources on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a case study for Scomber japonicus in the offshore waters southern Zhejiang,China
1
作者 Wen Ma Ling Ding +3 位作者 Xinghua Wu Chunxia Gao Jin Ma Jing Zh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CSCD 2024年第12期113-122,共10页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y deepens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advance,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have grown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enhancing both their fitting and predictive capabilities.However,the dependabil...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y deepens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advance,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have grown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enhancing both their fitting and predictive capabilities.However,the dependability of predictive accuracy remains a critical issue,as the precision of these predictions largely hinges on the quality of the base data.We developed models using both field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2016 to 2020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data sources on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s for Scomber japonicus distributions.Our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variability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from field suvery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Within the same season,we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undance of S.japonicu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varied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the data source.Models using field survey data were able to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Additionally,in terms of model predictive performance,models based on field survey data demonstrated greater accuracy in predicting the abundance of S.japonicus compared to thos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allowing for more accurate mastery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data sources on the accuracy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and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fisheries resources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remote sensing data field survey data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fshore waters southern zhejiang Scomber japoni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水乡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策略与实践——以浙江省嘉兴市中心城区为例
2
作者 沈磊 翟端强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江南水乡城市因水网纵横的水乡肌理、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独具韵味的城市风貌和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而著称,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特色正面临淡化的风险。为保留并凸显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重塑独具魅力的水城意象,围绕未来江南水城... 江南水乡城市因水网纵横的水乡肌理、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独具韵味的城市风貌和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而著称,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特色正面临淡化的风险。为保留并凸显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重塑独具魅力的水城意象,围绕未来江南水城这一愿景,从强化特色空间结构、营造历史人文空间、塑造江南水韵城市风貌、打造未来江南水城生活模式等4个方面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应用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旨在通过水网“塑城”、文化“传城”、魅力“映城”、生活“融城”,共同推动江南水乡城市的持续繁荣与和谐发展,使其继续成为人们心中憧憬的诗意栖居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水乡城市 总体城市设计 水城意象 未来江南水城 江南水韵 浙江省嘉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节水载体创建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3
作者 舒畅 王筱俊 刘洋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5年第3期56-60,67,共6页
近年来,浙江省各类节水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创建95个节水型单位,46个节水型灌区,71个节水型高校,1434个节水型居民小区,1315个节水型企业,39个节水宣传教育基地,1161个节水标杆单位,分层级建立“市级-省级-标杆级”三级水效示范引领体... 近年来,浙江省各类节水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创建95个节水型单位,46个节水型灌区,71个节水型高校,1434个节水型居民小区,1315个节水型企业,39个节水宣传教育基地,1161个节水标杆单位,分层级建立“市级-省级-标杆级”三级水效示范引领体系,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减征水资源费约10.07亿元。文章介绍了浙江省节水载体创建情况,剖析了深层次困难阻力,并研究提出了对策措施,旨在从理论和实践双层面为南方丰水地区节水载体建设提供浙江经验,并进一步推动浙江节水载体工作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载体 浙江省 三级水效体系 南方丰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外海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19
4
作者 俞存根 虞聪达 +2 位作者 章飞军 宁平 郑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3-360,共8页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海南鳒鲆、长臂沙鲽是2个东海区新记录种。刺鲳、竹筴鱼、发光鲷、条尾鲱鲤、尖牙鲷、短鳍红娘鱼、短鳄齿鱼、带鱼、多棘腔吻鳕、花斑蛇鲻等22种鱼类是调查海域底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约占鱼类总渔获量的64.58%,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秋季,主要捕捞刺鲳、竹筴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黄鳍马面鲀等,而带鱼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和冬季。资源数量分布较高的海区是27°30′—28°30′N海域以及26°00′—27°00′N、121°30′—123°00′E海域,而春季、秋季和冬季虽然资源密度没有夏季高,秋季和冬季调查海域的鱼类资源数量明显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趋势与夏季基本相同。主要种类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下:刺鲳、带鱼、海鳗、日本红娘鱼、日本方头鱼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80—100m水深海域;黑、真鲷、鲐鱼、高体若鲹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100—200m水深海域;而竹筴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等则在整个调查海域都有分布,属于分布范围广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浙江南部外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被引量:24
5
作者 高春霞 麻秋云 +4 位作者 田思泉 戴小杰 Richard Kindong 苟鑫 蓝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5-937,共13页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50=13.11 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 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 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 cm→16.0 cm),YPR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乌镇、西塘、南浔三镇为例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云才 李飞 陈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0-703,共4页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江南古镇不仅在传统景观、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古镇的功能上持续发生演变,而且体现出水体景观艺术化和水网功能的时尚化、开放空间利用方式的城市广场化和公园化、古镇居民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现代城市...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江南古镇不仅在传统景观、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古镇的功能上持续发生演变,而且体现出水体景观艺术化和水网功能的时尚化、开放空间利用方式的城市广场化和公园化、古镇居民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现代城市商业街模式和行为商业化,以及现代生活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冲突等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和特点。立足于古镇的原真性保护,在城市化过程中古镇应保护和延续农业社会聚落特征,强化古镇时空异化过程;规划景观遗产隔离廊道,保护江南水乡区域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护古镇水乡文化的原真性,营造和谐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体验;合理调控容量,降低聚集密度和强度,控制服务设施和规模,再现诗意生活场景,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水乡古镇 城市化倾向 可持续发展 浙北三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9
7
作者 叶深 杨蕊 +2 位作者 丁朋朋 彭欣 刘伟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62,共15页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共采集鱼类169种,主要鱼类共有26种;(2)在空间维度上,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生态位宽度最大(2.83),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和芝芜棱鳀(Thryssa chefuensis)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7);在时间维度上,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生态位宽度最大(1.34),6组种对时间生态位重叠值等于1.00;在时空维度上,龙头鱼生态位宽度最大(3.50),青鳞小沙丁与芝芜棱鳀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7);(3)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方差比率偏离显著,主要鱼类总体正联结显著,其中170组种对间联结性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联结系数和种对共同出现频率结果表明种间联结性趋于正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鱼类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性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 被引量:54
8
作者 王莉 陆林 童世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9-534,共6页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水乡古镇,它们多以水建镇,以水成市,创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具有较高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古建筑学等方面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乡古镇旅游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并已成为华东地...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水乡古镇,它们多以水建镇,以水成市,创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具有较高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古建筑学等方面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乡古镇旅游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并已成为华东地区旅游的特色品牌之一。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浙江乌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其优美的人居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较高的资源品味;优越的地理区位、精品战略和高投入高产出战略的实施,使得乌镇旅游开发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知名度迅速扩大,乌镇也因此成为旅游界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其发展倍受国内外游客及历史文化界人士的瞩目。同时由于开发历史较短,乌镇旅游开发还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亮点和特色、社区参与不够、旅游设施难以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等现实问题。鉴于此,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水乡古镇 旅游开发 浙江 乌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现象和浙江近海鲐鲹鱼渔获量变化关系──长江口ENSO渔场学问题之二 被引量:35
9
作者 洪华生 何发祥 杨圣云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16,共9页
本文研究浙江近海1970年到1992年鲐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的关系,结合捕捞强度,长江中下游汛期(4—9月)降水量距平年际变化综合分析,探讨浙江近海鲐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近海 生态环境 厄尔尼诺 鲐Shen鱼 渔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冬季浙江中部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集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亚林 黄秀清 +3 位作者 蒋晓山 王航俊 邹清 齐安翔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3,共8页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121°42′E^126°18′E,28°43′N^30°02′N的浙江中部海域,对97个站位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细胞丰度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3属163种(含19未定种),其中以硅藻为主...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121°42′E^126°18′E,28°43′N^30°02′N的浙江中部海域,对97个站位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细胞丰度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3属163种(含19未定种),其中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浙江中部海域冬季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4种生态类型:半咸水类群、沿岸广温型、近海广温广盐型、外海高温高盐型,其中最主要生态类型为近海广温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华齿状藻(Odentella sinens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太阳双尾藻(Ditylum sol)、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0.3×104个/m3~67.1×104个/m3,平均值为8.8×104个/m3,呈现近岸>近海>外海的分布特点,高值区位于三门湾至渔山列岛之间的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36;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与盐度呈负相关,与磷酸盐、硝酸盐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中部海域 冬季 浮游植物 群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外海渔场鱼类区系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宁平 俞存根 +1 位作者 虞聪达 陈全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66-270,共5页
根据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单拖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的鱼类样品,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调查海域共有鱼类205种,其中硬骨鱼类为195种,软骨鱼类为10种,隶属于2... 根据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单拖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的鱼类样品,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调查海域共有鱼类205种,其中硬骨鱼类为195种,软骨鱼类为10种,隶属于20目,85科,145属。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共有13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5.9%;暖温性种类次之,共有67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2.7%;冷温性种类较少,仅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5%。鱼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其区系关系与我国南海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是日本,而与黄海、渤海关系较疏远。在调查所得的鱼类中,以底层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65.9%,近底层鱼类次之,占15.6%,岩礁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分别占9.8%、8.8%。经济价值较高、捕捞产量较好的重要种类主要是刺鲳、竹筴鱼、短鳍红娘鱼、带鱼、黄鳍马面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区系特征 地理分布 浙江南部外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与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何发祥 陈清花 郑爱榕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23,共7页
对浙江近海1961~1982年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的关系,结合捕捞力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 长江口和浙江近海 带鱼渔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浙北三镇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云才 石忆邵 陈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9-54,共6页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业发展20多年以来,商业化现象日益严重,古镇沿街充斥着服务旅游者的各色同质化的商铺和商品,不仅冲淡古镇原真景观特征,形成古镇因利趋同格局,而且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并成为重要的生活基础,直接干扰居民日常生活,破坏...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业发展20多年以来,商业化现象日益严重,古镇沿街充斥着服务旅游者的各色同质化的商铺和商品,不仅冲淡古镇原真景观特征,形成古镇因利趋同格局,而且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并成为重要的生活基础,直接干扰居民日常生活,破坏古镇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和谐,破坏古镇原有自然风貌和景观环境。立足于古镇原真性保护,在商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淡出商业利益,严格控制商业发展;拓展和营造多样化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和途径,调整利益分配体制,建立行业利益平衡机制;鼓励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形成旅游体验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双赢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水乡古镇 商业化倾向 可持续对策 浙北三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浙江南部近海日本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深 马稳 +1 位作者 陈伟峰 刘伟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403,共9页
为探明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鲭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2016、2019、2020年5月和8月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水文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春、夏季日本鲭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日... 为探明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鲭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2016、2019、2020年5月和8月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水文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春、夏季日本鲭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日本鲭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春季近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外海水域,夏季与之相反。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日本鲭分布的重要因素,春季资源密度和水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夏季,资源密度随着水温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9.3℃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春、夏季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日本鲭的出现概率以及资源密度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杜晓雪 田思泉 +2 位作者 王家启 汪振华 高春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2-531,共10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鱼类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2 位作者 田思泉 杜晓雪 汤艾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2-662,共11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蟹类17种,隶属于4科6属,其中蟹类群落的优势种(IRI>100)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光梭子蟹(P.argentatus)、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hastatoides)、锈斑蟳(C.feriatus)、长手隆背蟹(Carcinoplax longimanus),其中双斑蟳是绝对优势种(IRI>500);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质量为4.90 kg·h^-1,其中夏季(10.9 kg·h^-1)>春季(2.47 kg·h^-1)>冬季(1.26 kg·h^-1);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0~1.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0~1.25,均匀度指数(J′)为0.07~1.00,冬季D最高,春季的H′和J′最高;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和盐度(表层与底层)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优势种 多样性 冗余分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寅 赵静 +2 位作者 高春霞 王士聪 叶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5-1466,共12页
根据2016年和2020年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Bray-Curtis聚类和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生物量谱及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水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6年春... 根据2016年和2020年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Bray-Curtis聚类和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生物量谱及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水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6年春季共捕获鱼类65种,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而2020年春季共捕获鱼类30种,优势种为七星底灯鱼和带鱼;(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016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空间格局相似,均可划分为南、北群落;(3)通过SIMPER分析,2016年春季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二长棘鲷Evynnis cardinali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鳀,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龙头鱼,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2020年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七星底灯鱼,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镰鲳和小黄鱼;(4)基于生物量谱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鱼类标准生物量谱的斜率均小于–1,表明生物量均随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5)ABC曲线结果表明,2016年春季鱼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状态(W=–0.22),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9);(6)经RDA排序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均为表层水温、盐度和水深。综上所述,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年际变化为鱼类种类显著下降,群落特征种更替明显,群落受外界干扰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春季 鱼类群落 生物量谱 AB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前肛鳗营养生态位变化研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蕊 韩东燕 +3 位作者 高春霞 魏秀锦 赵静 叶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796-9807,共12页
基于2016年和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收集的71尾前肛鳗样品,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营养生态位指标,对比分析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营养生态位的变动规律及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 基于2016年和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收集的71尾前肛鳗样品,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营养生态位指标,对比分析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营养生态位的变动规律及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2016年和2020年前肛鳗平均δ^(13)C值分别为(-15.19±0.31)‰、(-15.90±0.45)‰;平均δ^(15)N值分别为(12.42±0.45)‰、(12.92±0.25)‰;(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2016年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值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2020年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δ^(13)C值和δ^(15)N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δ^(15)N值差异不显著(P>0.05);(3)从个体发育来看,2016年前肛鳗有向高营养级饵料生物摄食的趋势,而2020年前肛鳗摄食特化现象不明显,但均随个体发育过程生态位宽幅逐渐减小,表明个体发育过程营养生态位会出现资源竞争共存分化现象;(4)种群营养多样性指标结果显示前肛鳗在秋、冬两季食物来源较春、夏两季更广泛,春季营养多元化程度与秋季相似,夏季营养多元化程度与冬季相似,各季节间营养生态位重叠较小,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化现象;(5)2020年前肛鳗种群营养结构多样性指标相比2016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两年的SEAc未发生重叠现象。由于种内种间的竞争压力,研究发现前肛鳗在个体发育过程及不同时间段都出现了营养生态位分化现象,从而达到维持物种共存、保持食物网结构稳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浙江南部近海 前肛鳗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外海头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17
19
作者 俞存根 虞聪达 +1 位作者 宁平 郑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3,共7页
根据2006年5月、8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头足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有36种... 根据2006年5月、8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头足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有36种,其中:群体数量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种有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中国枪乌贼、长蛸、针乌贼、真蛸、神户乌贼、珠乌贼、罗氏乌贼、短蛸、椭乌贼、太平洋褶柔鱼、多钩钩腕乌贼等13种。调查海域以夏季头足类资源密度较高,数量分布主要集中在100—200m水深的外侧海域;秋季和冬季尽管头足类资源数量在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与夏季相近;而春季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则在80~200m水深海域。年间不同水深海域的头足类资源密度是80~100m水深海域低于100~200m水深海域。与近海渔场相比,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多而且资源较丰富,其渔获量仅次于鱼类,是浙江南部外海底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特别是枪乌贼科的种类是今后可供底拖网作业开发利用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浙江南部外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粒径谱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柯迩 周曦杰 +2 位作者 秦松 马金 赵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鱼类粒级介于-2~11,最高值出现在6~7粒级,以小型鱼类为主。四季Sheldon鱼类粒径谱基本呈单峰型,各季节峰值和最高生物量对应粒级区间、鱼种组成存在差异,其标准化鱼类粒径谱拟合曲线均呈"穹顶"型,曲率介于-0.18~-0.09,以冬季最大(-0.09),春季最小(-0.18),表明春季鱼类生物量受外界干扰程度最大,冬季相对稳定。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冬、春季鱼类群落可分为4组,夏、秋季可分为3组。分组粒径谱分析结果表明,近岸鱼类群落比远岸鱼类群落受到更大的外界干扰。总体上,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处于干扰状态,这可能与环境因素、洄游性与定栖性鱼类的季节变化等有关,也存在禁渔期及人类捕捞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粒径谱 多维尺度分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