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hways of Influenc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high Latitudes on East Asian Climate: A Review 被引量:38
1
作者 Jianping LI Fei ZHENG +2 位作者 Cheng SUN Juan FENG Jing W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9期902-921,共20页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made by Chinese scientists on the pathways of influenc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high latitudes on East Asian climat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coupled oceanic-atmospheric(lan...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made by Chinese scientists on the pathways of influenc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high latitudes on East Asian climat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coupled oceanic-atmospheric(land-atmospheric or seaice-atmospheric)bridge”and“chain coupled bridge”.Four major categories of pathways are concentrated upon,as follows:Pathway A—from North Atlantic to East Asia;Pathway B—from the North Pacific to East Asia;Pathway C—from the Arctic to East Asia;and Pathway D—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mid-high latitudes and tropics.In addition,definitions of the terms“combined effect”,“synergistic effect”and“antagonistic effect”of two or more factors of influence or processes and their criteria are introduced,so as to objectively investigate those effects in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climat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high latitudes COUPLED oceanic-land-sea-ice-atmospheric BRIDGE chain COUPLED BRIDGE pathway synergistic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light rain events over China and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被引量:10
2
作者 HUANG Gang WEN GuanH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1402-1411,共10页
Based on observe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monthly gridded radiosonde upper air temperatur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from the UK Met Office Hadley Centre, monthl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from the Climatic Res... Based on observe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monthly gridded radiosonde upper air temperatur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from the UK Met Office Hadley Centre, monthl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from the Climatic Research Unit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the NCEP/NCAR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light rain events over China and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1961-2010,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light rain events and atmospheric stabilit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light rain events over East China display a decreasing trend of 3.0%/10 a in summer and winter half years. Over Northwest China, an increasing trend of 4.1%/10 a is found in winter half years, but there is no trend in summer half years.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first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light rain events over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how long time scale variations in summer and winter half years. The first EOF modes (EOF1s) for summer and winter half years both depict a long-term increase in light rain events over North America and Southern Europe as well as Northwest China (except in summer half years), and a long-term decrease over most of the Eurasia (Central Europe, Eastern Europe, North Asia and East China). The second EOF mode (EOF2) for summer half year shows that light rain events increase over North America, Southern Europe and South China, but decrease over Eurasia north of 45°N from 1961 to early 1980s, while the trends reverse from late 1980s to 2010. The second EOF mode (EOF2) for winter half years indicates that light rain events increase over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nd North China, but decrease over Eurasia north of 40°N from 1961 to early 1980s, while the trends reverse from late 1980s to 2009.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 that EOF1s may be related to the change in atmospheric static stability associated with global warming, and EOF2s are possibly linked to the A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地区 高纬度 北半球 事件 小雨 时空变化 中国西北地区 全球气候变暖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THE BASIC FLOW IN THE TROPICS ON THE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AT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被引量:2
3
作者 黄荣辉 严邦良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89年第4期437-447,共11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forced by topography and heat source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i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quasi-geostrophic,34-level,spherical coordinate m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forced by topography and heat source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i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quasi-geostrophic,34-level,spherical coordinate model with the Rayleigh friction,the Newtonian cooling and the horizontal eddy thermal diffu- si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basic flow is the westerly in the tropical stratosphere,the amplitude of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for zonal wavenumber 2 at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s larger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ic winter;while when the basic flow is the easterly,it is smaller.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result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lso show that influence of the basic flow in the tropical troposphere on the quasi-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basic flow in the tropical stratosphere on the quasi-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UENCE OF THE BASIC FLOW IN THE TROPICS ON THE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AT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QBO BASIC AT
原文传递
2010年夏季北半球气温异常偏高现象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庆云 黄建平 +2 位作者 吕萍 张武 程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6,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夏季6-8月北半球异常高温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北半球大部分地方地面气温偏高,局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地面气温距平值达+6℃:北半球对流层平均气温正距平值达近30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夏季6-8月北半球异常高温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北半球大部分地方地面气温偏高,局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地面气温距平值达+6℃:北半球对流层平均气温正距平值达近30年以来最大值,并且各月平均气温异常偏高的区域,在对流层各层次都表现为一致的偏高;北半球对流层平均高度也明显偏高,都为正距平,除6月的距平值为次高值外,7月和8月的距平值也是近30年来的最高值.中国有三个大范围的高温时段,7月30日是高温范围最大的一天,有249个站最高气温Tmax≥35℃,还有10个站Tmax≥40℃,分别占总站数的30%和1.2%,最高气温Tmax≥40℃的站数要远远少于Tmax≥35℃的站数;7月27日-8月2日,是中国西北地区高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时段,但4个省会城市的最高气温、最长持续时间没有突破历史极值.进一步分析表明,各月各层次平均高度距平场上,正负高度距平的区域以及中心位置的分布与平均气温距平场正负距平的分布基本一致,高度距平正值区域对应平均气温距平的正值区域.气温场与高度场的这种分布特征导致异常高温的出现,加刷了高温持续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异常高温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高纬海冰主要气候特征的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数值模拟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喜迎 张学洪 俞永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19-426,共8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对北半球高纬海冰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中海冰的季节变化特征合理 ,冬季海冰的主要地理分布特征都模拟得很好 ,但夏季北冰洋内部靠近欧亚大陆部分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模拟得偏大... 利用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对北半球高纬海冰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中海冰的季节变化特征合理 ,冬季海冰的主要地理分布特征都模拟得很好 ,但夏季北冰洋内部靠近欧亚大陆部分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模拟得偏大。模拟结果中 ,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海冰密集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 ,变化最显著区域位于格陵兰海 ,其次是巴伦支海 ,这些特征均与观测结果一致。对这个海冰气耦合模式在北半球海冰平均气候状况、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方面模拟能力的检验结果表明 ,当前的研究工作为下一步进行长期变化趋势的模拟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海冰 海-冰-气耦合模式 数值模拟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耦合的实现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喜迎 张学洪 +1 位作者 俞永强 宇如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4-347,共4页
通过采用一种较好地考虑了海气通量交换对下垫面特征非线性依赖的通量计算方案,利用较成熟的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和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并完成了一个50年的长... 通过采用一种较好地考虑了海气通量交换对下垫面特征非线性依赖的通量计算方案,利用较成熟的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和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并完成了一个50年的长期积分。模拟结果表明,通量计算方案中水道的作用是合理的,耦合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北半球高纬海冰的主要地理分布特征,但夏季北冰洋内部靠近欧亚大陆部分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尺度 海冰非均匀 高纬气候 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hPa极涡、南亚高压的变化及大气环流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9-526,共8页
利用NCEP/NCAR高度场资料进行计算,对冬、夏极涡与南亚高压面积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并对100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和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极涡、南亚高压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这种相似特征在前期冬季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表现更为明显,... 利用NCEP/NCAR高度场资料进行计算,对冬、夏极涡与南亚高压面积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并对100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和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极涡、南亚高压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这种相似特征在前期冬季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表现更为明显,体现了准5年尺度和准20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变化的位相上则相反。EOF分析表明,前期冬季高纬度地区与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变化呈相反趋势,且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与前期冬季极涡的趋势一致,第一模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分布。夏季第一模态全场为负值,体现了夏季100hPa整体异常性;第二模态反映了副热带中低纬度大气环流与高纬度大气环流变化相反。从其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冬季高纬度地区的高度场呈负趋势变化,副热带地区呈正趋势变化,夏季除我国华北部分地区为负趋势变化外,均为正趋势变化。极涡、南亚高压的这种年代际变化与100hPa高度场的长期线性趋势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极涡 南亚高压 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北部冬季增雪“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机理研究——陆面季节演变异常的“纽带”作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7-315,共19页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ERA40土壤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可能物理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ERA40土壤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可能物理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夏季陆面季节演变异常是上述"隔季相关"的重要纽带:当冬季TFSE偏大时,欧亚北部大范围积雪—冻土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融化进程明显减慢,受其影响,至夏季,东亚中高纬区积雪和地表冻土的融化异常强烈,土壤温度明显偏低,这种夏季陆面异常可能通过自身的冷却作用,通过加强东亚中高纬异常北风对东亚中纬区夏季变冷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乃至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异常产生关联;冬季TFSE偏小时相反。分析表明,冬季TFSE信号在东亚中高纬局地的春季积雪—冻土融化过程中被加强,并在夏季达到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增雪 欧亚北部 季节演变 陆气相互作用 东亚中高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利用合成分析、交叉谱和Morlet小波分析,讨论了夏季100 hPa极涡面积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当极涡面积扩张时,南亚高压易偏西;当极涡面积收缩时,南亚高压则易东伸... 利用合成分析、交叉谱和Morlet小波分析,讨论了夏季100 hPa极涡面积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当极涡面积扩张时,南亚高压易偏西;当极涡面积收缩时,南亚高压则易东伸。交叉谱的结果也表明:二者在不同波数上,也具有显著关系,在7.5年及3年周期振动上,二者位相相差较小。同时,在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及偏西年份,高度场、流场、温度场均有不同的配置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亚高压偏东及偏西年不同的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极涡 南亚高压 东西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气象科技》 2008年第2期174-179,共6页
南亚高压是夏季亚洲南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副热带高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亚洲区域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关于南亚高压的研究,气象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开创... 南亚高压是夏季亚洲南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副热带高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亚洲区域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关于南亚高压的研究,气象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开创性成果,并逐渐认识到南亚高压的演变对北半球及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南亚高压的形成原因、结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东西振荡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极涡的研究及其与南亚高压的一些初步关系,指出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规律和异常特征存在的具体关系,是一个研究较少的重要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南亚高压 极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象灾害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海义 杨书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3-730,共8页
利用NOAA和NCDC原始资料,诊断分析了2007—2008年一次冬季大规模冰冻雨雪灾害天气,重点讨论了各地的阻塞高压(下称阻高)与这次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Rossby波的传播和发展对阻高的影响,分析了阻高产生的原因及在这次天气... 利用NOAA和NCDC原始资料,诊断分析了2007—2008年一次冬季大规模冰冻雨雪灾害天气,重点讨论了各地的阻塞高压(下称阻高)与这次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Rossby波的传播和发展对阻高的影响,分析了阻高产生的原因及在这次天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的共同作用,阻挡了来自极地冷气流的大股南下,使得来自北方的小股冷空气被阻高分离,南支气流南下与来自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交汇,造成降温和持续性降雪,而随着冷平流的输入使阻高原地崩溃,东欧暖平流使阻高西侧新生高压脊发展成新的阻高。北美阻高随着地形作用也导致2007年底美国大部分地区和加拿大东部地区遭受暴风雪的袭击。Rossby波的传播与演变促使了阻高的形成,极涡南移过程中也造成这些地区的大雪和暴雪,阻高的调整(崩溃和重建)导致强冷空气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阻塞高压 ROSSBY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40中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气候变化和冰-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喜迎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03-214,共12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分析了最近几十年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冰-气相互作用特征。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增温幅度更大,但温度变化明显具有区域性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格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分析了最近几十年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冰-气相互作用特征。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增温幅度更大,但温度变化明显具有区域性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及欧亚大陆大部分区域和北美大陆部分区域在增暖,而拉布拉多海、格陵兰和白令海峡区域却变冷。与此对应,中央北极区及气候冰岛低压中心海平面气压在降低,而再往南区域海平面气压在升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格陵兰海和巴伦支海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增多,这说明由于气温增加,使得海冰密集度减小,海冰对海气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交换的隔离层作用减小,通量交换大大增加。而在挪威海非海冰区,由于气温增加,海气温差减小,海洋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减少。在拉布拉多海,由于气温降低,海气温差增大,使得海洋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增加,有利于拉布拉多海海冰的增多。海平面气压、海冰密集度及表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和对大气表面温度 EOF 展开第一模时间系数的线性回归结果均与各自的EOF 展开第一模空间分布特征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40 高纬气候变化 冰-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北部边疆高纬度地区民族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文光 孙雪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共6页
唐朝北部边疆以贝加尔湖为中心的高纬度地区分布着的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白霫、鞠等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与回纥有源流关系,他们的文化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特点;从唐朝在北部边疆对上述民族的治理可以看到唐朝的北... 唐朝北部边疆以贝加尔湖为中心的高纬度地区分布着的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白霫、鞠等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与回纥有源流关系,他们的文化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特点;从唐朝在北部边疆对上述民族的治理可以看到唐朝的北部边疆比汉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向北推进到了靠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北部边疆 高纬度民族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过程的关键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布和朝鲁 林大伟 +1 位作者 齐道日娜 诸葛安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67,共17页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是亚洲大陆上发生的不同区域春夏季节转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江淮流域梅雨形势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中高纬环流条件。但是关于其独特性和关键特征,迄今为止尚没有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是亚洲大陆上发生的不同区域春夏季节转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江淮流域梅雨形势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中高纬环流条件。但是关于其独特性和关键特征,迄今为止尚没有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I的逐日数据,分析和总结了这一春夏季节转换过程的关键特征。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以500 hPa东北亚脊和"双阻型"环流形势的依次建立为重要标志。东北亚脊及其相关的海陆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东北亚积雪融化和局地强烈增温过程。东北亚低压(850 hPa)的建立是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当季节转换发生时,青藏高原上空的200 hPa急流轴从35°N向北跳到37°N,与此同时亚洲温带急流彻底消失。伴随着季节转换,亚洲中高纬地区近地面温度经向梯度减弱,高频瞬变斜压扰动随之减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低频天气系统,包括亚洲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系统,则成为该地区主导天气系统。本文也从春夏季节转换早晚的角度,探讨了亚洲中高纬环流和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由此进一步补充了春夏季节转换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高纬环流 春夏季节转换 东北亚脊 东北亚低压 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显著海温异常强迫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动:1980年和1981年的对比分析
15
作者 苏同华 薛峰 +2 位作者 刘锦绣 吕思思 董啸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102,共20页
1980年和1981年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 1980年和1981年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年则相反,第一次北跳接近气候态,第二次北跳却异常偏早。就副高两次北跳过程而言,其直接原因也有显著差异:1980年副高两次北跳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的影响,而1981年两次北跳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后所激发的极向传播的Rossby波列与中高纬度东传的Rossby波的锁相作用造成的。与北跳过程相比,副高北跳前后环流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1980年夏季副高异常程度之所以堪比1983年和1998年强El Ni?o衰减年,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相互配合与接力,其中,6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强对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强起到主要贡献,但二者的影响因子不同:6月主要受马斯克林高压(马高)偏强的影响,而8月则与澳大利亚高压(澳高)异常偏强有关。此外,7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南是因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长期维持。与1980年相比,1981年夏季马高和澳高均异常偏弱,因而南半球环流对副高异常的影响有限。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对该年夏季副高的快速北进和南退起主导作用,特别是8月中高纬度盛行强烈的经向环流,使得副高异常偏东偏弱,从而导致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东偏弱。本文的个例分析表明,在无显著海温异常强迫的年份需要特别关注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对副高及与之相关的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演变的影响,但是这些环流因子持续性较差,难以用于跨季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北跳 东亚夏季风 热带对流 中高纬度环流 南半球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北方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中高纬海温场的关系
16
作者 王艳玲 郭品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131-133,136,共4页
利用近55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和5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资料,统计了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与中高纬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存在着... 利用近55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和5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资料,统计了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与中高纬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存在着明显的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蒙古国的中部和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与前期的中高纬太平洋海温场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东亚气旋的移栖地阿拉斯加湾地区为很好的相关持续区,从上一年9月开始一直到当年2月始终维持显著的负相关;气旋活动特多年与特少年的前期关键区的海温存在显著差异,两种特征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累积效应到春季突出表现出来,在当年春季5,00 hPa高度场表现出明显的反相分布形势,而这种形势导致了纬向环流的减弱和增强,进而使得中纬的气旋性活动增加与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北方气旋 活动频数 中高纬海温场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oki 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及海冰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博仑 潘增弟 +1 位作者 刘娜 陈红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热带太平洋ENSO Modoki现象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和海冰的影响。分析了ENSO Modoki现象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定义了ENSO Modoki的活跃年和活跃季节。利用偏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诊断分析方法...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热带太平洋ENSO Modoki现象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和海冰的影响。分析了ENSO Modoki现象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定义了ENSO Modoki的活跃年和活跃季节。利用偏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1979年1月到2010年12月间ENSO Modoki影响南半球中高纬气候及海冰异常的遥相关模态及可能的遥相关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费雷尔环流的异常变化是两者之间遥相关的可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尔尼诺南方涛动的Modoki 南半球中高纬气候异常 南极海冰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原至华北平原冬季雾-霾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洁 王继志 +3 位作者 王宏 陈怀亮 杨元琴 张梦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采用2000—2017年1月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信息、1980—2016年1月NCEP再分析资料等,基于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发展对平均气候态出现异常变化的综合诊断分析方法,研... 采用2000—2017年1月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信息、1980—2016年1月NCEP再分析资料等,基于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发展对平均气候态出现异常变化的综合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冬季典型雾-霾多寡年大气环流的三维结构及其遥相关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7年冬季1月,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季雾-霾的发生日数呈增加趋势,雾-霾发生日数线性增加拟合趋势相关确认系数为R2=0.36,超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基于气候平均态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雾-霾污染出现多、寡年的对流层大气大尺度环流分布差异显著。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多雾-霾年,在冬季1月影响中国的冷空气主要路径上,自极地区泰米尔半岛,经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到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层与高层位势高度距平呈现"高—低—高"的分布,在低层则出现"东高西低"的气候平均态异常分布;少雾-霾年,该分布型不复存在,并出现反位相特征。多雾-霾年的这种异常环流分布型可为中原至华北平原冬季雾-霾的频发提供有利的气候背景,是该区域冬季雾-霾多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与华北平原 冬季雾-霾 北半球环流 对流层环流三维结构 “高低高”距平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NAM异常对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孔文文 胡永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5-455,共11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3年(1958—2010年)冬季的平流层北半球环状模(NAM)正、负异常下传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活动特征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流层NAM负异常下传期间,阻塞高压事件的发生频次更高,生命期更长,并且在空...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3年(1958—2010年)冬季的平流层北半球环状模(NAM)正、负异常下传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活动特征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流层NAM负异常下传期间,阻塞高压事件的发生频次更高,生命期更长,并且在空间上发展得更加深厚。阻塞高压崩溃之后,冷空气主体偏北,所造成的我国北方地区降温也更强。通过对E-P通量分析发现,在NAM负异常下传期间,乌拉尔山区域的波动更容易向上传播,更有助于对流层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维持和发展。这些结果对利用平流层环流异常信号预测我国北方冬季短期气候变率,尤其是寒潮天气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北半球环状模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E-P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古典文明兴衰与地理环境变迁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会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遵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研究的原则,引进最近20a来环境变迁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解释世界古典文明时-空运动规律的"地理环境变迁论".该理论是对以英国著名学者A.J.汤因比为代表的关于文明兴衰的"逆境论"... 遵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研究的原则,引进最近20a来环境变迁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解释世界古典文明时-空运动规律的"地理环境变迁论".该理论是对以英国著名学者A.J.汤因比为代表的关于文明兴衰的"逆境论"(即挑战论)等传统理论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明 地理环境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