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室血栓患者抗栓治疗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1
作者 齐会红 李霞 +4 位作者 高新培 褚智君 付连浩 周航 缴万里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10期1196-1199,共4页
目的:了解左心室血栓(LVT)患者抗栓治疗方案现状,并分析口服抗凝血药使用情况和LVT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为LVT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3年9月该院电子病历系统中诊断为LVT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抗凝血药使用情况,探讨... 目的:了解左心室血栓(LVT)患者抗栓治疗方案现状,并分析口服抗凝血药使用情况和LVT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为LVT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3年9月该院电子病历系统中诊断为LVT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抗凝血药使用情况,探讨抗凝治疗与非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血药(NOAC)与华法林的血栓消退情况、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56例患者,120例(占76.9%)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其中接受NOAC治疗的患者为87例(占55.8%),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为33例(占21.2%)。抗凝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抗凝组[5.0%(6/120)vs.16.7%(6/36),P=0.032],且未升高出血事件发生率[13.3%(16/120)vs.25.0%(9/36),P=0.094];NOAC组与华法林组患者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106例有影像学资料患者的血栓转归情况,72例(占67.9%)患者的左心室血栓完全消退。抗凝组患者血栓消退率明显高于非抗凝组[72.4%(63/87)vs.47.4%(9/19),P=0.034],且血栓消退中位时间更短[48.0(32.0,120.0)d vs.(167.4±113.0)d,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华法林组比较,NOAC组患者血栓消退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45/63)vs.75.0%(18/24),P=0.739];NOAC组患者血栓消退速度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0(32.0,85.0)d vs.106.0(32.8,239.8)d,P=0.049]。结论:抗凝治疗可改善LVT患者血栓消退,减少血栓栓塞事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该院抗凝治疗比例仍有待提高。NOAC可考虑作为华法林的替代治疗,尤其是对华法林不耐受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血栓 抗凝 口服抗凝血药 新型口服抗凝血药 非维生素K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疗法促进维生素D吸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镇雄 黄晨 唐德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3-878,共6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肌肉骨骼健康将作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药物促进维生素D吸收的相关研究较普遍,但药物都伴随着后续的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种非药物疗法也正探究各自对促进维生素D吸收作用影响。本文旨在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肌肉骨骼健康将作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药物促进维生素D吸收的相关研究较普遍,但药物都伴随着后续的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种非药物疗法也正探究各自对促进维生素D吸收作用影响。本文旨在浅析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探讨针灸、推拿和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通过日照、饮食、有氧运动、太极及健美操等促进维生素D吸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及科研选择适当方法促进维生素D吸收提供参考。同时,为长期居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提供非药物治疗途径控制骨量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 非药物疗法 维生素D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SPECT-China队列研究
3
作者 虞博威 孙颖 +4 位作者 周一诺 王禹盈 王斌 陆颖理 王宁荐 《上海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259-266,共8页
目的 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与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并评估是否受遗传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华东地区代谢性疾病流行及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与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并评估是否受遗传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华东地区代谢性疾病流行及危险因素调查(SPECT-China)队列。根据超声评估,纳入1 624名基线时无NAFLD的参与者。对1 126名参与者计算NAFLD的加权遗传风险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发病风险的OR和95%CI。结果 经过5年的随访,共记录了197例新发NAFLD病例。在调整年龄、性别和BMI后,血清25(OH)D水平与NAFLD发病风险显著负相关[每1-标准差(SD)增量,OR=0.81,95%CI为0.68~0.97],在25(OH)D四分位数中NAFLD风险有显著降低的趋势(趋势P=0.01;Q4比Q1,OR=0.61,95%CI为0.39~0.96)。在进一步调整吸烟状态、饮酒状态、糖尿病、高血压、TG等代谢因素后,这种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每1-SD增量,OR=0.87,95%CI为0.73~1.04),模型3中的趋势显著性减弱(趋势P=0.09)。此外,维生素D、遗传易感性与新发NAFLD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交互P=0.81)。结论 血清25(OH)D水平与NAFLD的发生在统计学上未发现显著相关性,且与遗传易感性无显著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SPECT-China 疾病遗传易感性 前瞻性队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护理专案管理
4
作者 宋洋 孔颜 +2 位作者 刘静 董甜甜 王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管理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351例(对照组)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进行新型口服抗凝药常规护理,并调查其服药依从性现状,分析未遵医嘱服药原因。在此...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管理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351例(对照组)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进行新型口服抗凝药常规护理,并调查其服药依从性现状,分析未遵医嘱服药原因。在此基础上,对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301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专案管理,即评估、院内服务、院外服务及随访。结果观察组随访期间服药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出血事件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专案实施后医护人员房颤射频消融术抗凝相关知识得分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进行新型口服抗凝药护理专案管理,可提高患者服用抗凝药依从性,增进医护合作,促进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新型口服抗凝药 用药依从性 不良反应 出血事件 护理专案 延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雄激素性脱发相关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5
作者 陶荣 杨淑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明确女性雄激素性脱发(female androgenetic alopecia, FAGA)发病及加重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毛发门诊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有较完整资料、非妊娠期、非哺乳期确诊雄激素性脱发女性患者2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临... 目的:明确女性雄激素性脱发(female androgenetic alopecia, FAGA)发病及加重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毛发门诊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有较完整资料、非妊娠期、非哺乳期确诊雄激素性脱发女性患者2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临床表现、伴随疾病、生活习惯及实验室指标。结果:73.78%的FAGA患者青年期发病,其中额、顶、枕、颞部测量的发缝宽度均与Sinclair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维生素D3缺乏在该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而维生素B12缺乏(P=0.003)及甘油三酯升高(P=0.016)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伴随疾病中仅脂肪肝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发缝宽度和整体脱发程度成正相关。脂肪肝、维生素B12降低及甘油三酯升高可能是FAGA加重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雄激素性脱发 颞部脱发 脂肪肝 维生素D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多沙班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许溪麟 李小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451-456,共6页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艾多沙班作为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有口服吸收快、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依从性等优势。尽管上市时间较晚,但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将艾多沙班在心...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艾多沙班作为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有口服吸收快、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依从性等优势。尽管上市时间较晚,但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将艾多沙班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多沙班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NOACs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7
作者 张波 刘煜清 +1 位作者 胡晓芹 李承宗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4期86-90,共5页
目的通过考察真实世界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使用低剂量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临床结果,为NVAF患者应用NOACs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促... 目的通过考察真实世界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使用低剂量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临床结果,为NVAF患者应用NOACs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促进其临床合理使用。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使用NOACs抗凝治疗的NVAF患者,比较使用低剂量NOACs治疗的患者和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治疗的患者12个月内缺血性卒中/全身性栓塞事件(ischemic stroke/systemic embolism,IS/SE)、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结果在419例NVAF患者中,286例患者使用低剂量NOACs(68.3%),其中利伐沙班为201例(48.0%),达比加群为85例(2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推荐剂量治疗相比,使用低剂量NOACs患者发生IS/SE风险显著增加(OR:7.42;95%CI:1.50~36.70)、但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剂量NOACs可能会增加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风险,且未降低预期的出血风险,为保证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谨慎超说明书使用低剂量NO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房颤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抗凝 出血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及白细胞介素6在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8
作者 邵宁 马晶 +3 位作者 梁桂敏 陈萍 吴东红 柳杰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1期1659-1663,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白细胞介素6(IL-6)在2型糖尿病(T_(2)DM)合并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T_(2)DM及T_(2)DM合并NA...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白细胞介素6(IL-6)在2型糖尿病(T_(2)DM)合并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T_(2)DM及T_(2)DM合并NAFLD患者(病例组,90例)和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将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设为A组,病例组根据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肝功能检测结果分为B组、C组、D组,各30例;B组为T_(2)DM不合并NAFLD患者,C组为T_(2)DM合并NAFLD但无肝功能异常患者,D组为T_(2)DM合并NAFLD同时伴肝功能异常患者。比较各组25-(OH)D、IL-6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相关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A、B、C组,IL-6水平明显高于A、B、C组[25-(OH)D:(12.3±5.9)μg/L比(23.7±2.5)、(20.0±5.2)、(16.0±3.1)μg/L;IL-6:(12.9±4.8)ng/L比(3.8±2.0)、(5.5±3.0)、(8.0±5.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A、B组,IL-6水平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IL-6、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 hP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呈负相关(均P<0.05);IL-6水平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HbA1c、空腹血糖、2 hPG、ALT、AST、γ-GGT、总胆固醇、甘油三酯、β2微球蛋白、血肌酐、FINS、HOMA-IR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T_(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IL-6水平明显升高。血清25-(OH)D与IL-6水平与多项代谢指标相关,联合检测两项指标有助于早期监测病情,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阻止或延缓T_(2)DM合并NAFLD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5-羟维生素D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9
作者 李开楊 石思 +1 位作者 赵琦 杨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63-1968,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世界常见慢性肝病之一。NAFLD的分子机制复杂,涉及许多信号分子,维生素D(VD)/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维生素D受体(VDR)轴也参与其中。V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其能参与调节脂质代谢、胰岛素分泌、免疫功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世界常见慢性肝病之一。NAFLD的分子机制复杂,涉及许多信号分子,维生素D(VD)/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维生素D受体(VDR)轴也参与其中。V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其能参与调节脂质代谢、胰岛素分泌、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研究表明,VD缺乏与肝脏脂质积累、炎症、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肠道菌群失调、自噬、凋亡、焦亡以及纤维化关系密切,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VD在NAFLD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包括VD的生理学特征及其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防治NAFL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_(12)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玉滢 马璐瑶 +1 位作者 柳思琪 金珍婧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44-347,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肝病,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等代谢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而NAFLD通常因无症状而易被忽视,因此,寻找早期有效的诊断指标对遏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肝病,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等代谢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而NAFLD通常因无症状而易被忽视,因此,寻找早期有效的诊断指标对遏制疾病的发展十分必要。同型半胱氨酸是许多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NAFLD等,叶酸、维生素B_(12)又与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密切相关,本文就三者与NAFLD的关系作一综述,为NAFLD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_(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在血清视黄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线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11
作者 黄玉 乐奕全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4-28,36,共6页
目的探讨TG在血清视黄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线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纳入2005至2006年、2017至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中>20岁的8394名参与者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按照血清视黄醇水平四分位数分为4组,即Q1组(... 目的探讨TG在血清视黄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线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纳入2005至2006年、2017至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中>20岁的8394名参与者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按照血清视黄醇水平四分位数分为4组,即Q1组(0.024~1.498μmol/L)2448人,Q2组(>1.498~1.829μmol/L)2113人、Q3组(>1.829~2.220μmol/L)1934人、Q4组(>2.220~8.762μmol/L)1899人,比较不同血清视黄醇水平者基线资料。以肝脂肪变性指数(HSI)作为NAFLD风险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血清视黄醇与NAFLD的非线性关系。以BMI 30 kg/m2为界值分为非肥胖人群和肥胖人群,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人群NAFLD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中介效应分析不同BMI人群TG与血清视黄醇、NAFLD的关系。结果不同血清视黄醇水平者性别、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BMI、腰围、高血压、糖尿病、每周中等强度活动时间、每日久坐时间、吸烟情况、每日饮酒量、每日饮食热量、TBil、TG、TC、AST、ALT、ALP、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年龄、性别、种族、吸烟情况、饮酒量、受教育程度、糖尿病、高血压、每日饮食热量、维生素A摄入量、BMI等因素后,与Q1组比较,Q2组、Q3组、Q4组发生NAFLD的风险更高(OR=1.37、1.58、1.52,均P<0.05)。血清视黄醇与NAFLD呈非线性关系:当血清视黄醇≤1.85μmol/L时,随着血清视黄醇水平升高,NAFLD风险降低(P<0.05);当血清视黄醇>1.85μmol/L时,随着血清视黄醇水平升高,NAFLD风险升高(P<0.05)。在非肥胖人群中,血清视黄醇是N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1,P<0.05);TG在血清视黄醇与NAFLD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43.6%。在肥胖人群中,血清视黄醇并非NAFLD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TG在血清视黄醇与NAFLD的关系中不起中介效应。结论血清视黄醇水平与NAFLD进展相关,特别是在非肥胖人群中,可能是由TG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甘油三酯 视黄醇 维生素A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胡萝卜素代谢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何强强 惠伯棣 +1 位作者 宫平 林孔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89-295,共7页
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具有生物学活性。但是,类胡萝卜素分子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最终会分解成片断,形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的生物学活性、代谢途径和化学变化应当被予以关注。在过去20年中,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的代谢物在体内也具有生... 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具有生物学活性。但是,类胡萝卜素分子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最终会分解成片断,形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的生物学活性、代谢途径和化学变化应当被予以关注。在过去20年中,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的代谢物在体内也具有生物学活性,对健康发挥了重要影响。这些结果对于探索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非常重要,这方面的探索在今天和未来都将会继续下去。本文综述包括VA源(如β-胡萝卜素)和非VA源(如番茄红素)类胡萝卜素代谢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并做出总结,对营养学及食品科学的研究都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分解片段 代谢物 对称分解 非对称分解 维生素A源类胡萝卜素 非维生素A源类胡萝卜素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 被引量:9
13
作者 Pablo Díez-Villanueva Fernando Alfons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49-53,共5页
Atrial fibrillation(AF)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in elderly population,with age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volved in its pathogenesis.Conduction disturbances may be present on the surface electrocar... Atrial fibrillation(AF)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in elderly population,with age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volved in its pathogenesis.Conduction disturbances may be present on the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before AF onset in some patients.Once this arrhythmia is diagnosed,antithrombotic therapy is mandatory in most cases,as this is the only treatment that has demonstrated to improve survival.Age increases both the risk of thromboembolic and bleeding complications,while benefits from anticoagulant therapy outweigh that from bleeding in most scenarios,also in very elderly patients.However,elderly patients with AF are often undertreated.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 have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vitamin K antagonists,with significant less adverse events and better profile in terms of efficacy and safety.Other conditions related to age should be carefully evaluated in these patients(including frailty,comorbidity and polypharmacy)to ensure an individualized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RAILTY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 The elderl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乔军 白永怡 +2 位作者 马锦玲 王建国 李乐燕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540-542,共3页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临床中心诊断为非瓣膜病房颤,并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高龄老年(年龄≥80岁)728例患者病例资料...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临床中心诊断为非瓣膜病房颤,并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高龄老年(年龄≥80岁)72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73例,女性355例,年龄80~98岁;治疗1年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476例)和依从性差(252例)2组。结果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依从性在冠心病史、房颤类型、心力衰竭(NYHA≥Ⅲ级)、恶性肿瘤、CHA2DS2-VASc≥5分、药物≥5种、脑卒中、出血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冠心病(OR=405.98,95%CI:64.797~2526.332)、出血(OR=0.07,95%CI:0.021~0.27)、阵发性房颤(OR=0.11,95%CI:0.033~0.389)、脑卒中(OR=19.38,95%CI:3.705~101.393)、CHA2DS2-VASc≥5分(OR=0.05,95%CI:0.016~0.138)、恶性肿瘤(OR<0.01,95%CI:0.000~0.004)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需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干预,改善抗凝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依从性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2 位作者 刘晓玲 高露姣 温小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9-256,共8页
通过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100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00、1000、1500mg的Vc(以Vc多聚磷酸酯为Vc源)配制5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d的饲养试验,以酚... 通过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100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00、1000、1500mg的Vc(以Vc多聚磷酸酯为Vc源)配制5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d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U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指标为判据,研究Vf对中华绒螯蟹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Vc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PO、Ua、UL、SOD、AKP和ACP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在适宜范围内,随着Vc添加量的增加,PO、U。uL、AKP和ACP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而SOD活性则显著降低(P〈0.05),表明Vc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综上所述,Vc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且Vc适宜添加量以500~1000mg·(100g)^-1饲料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C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相脂肪酶催化合成维生素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辛嘉英 温荣荣 +1 位作者 于丽滨 夏春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非水相脂肪酶催化合成几种维生素酯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维生素A酯、维生素C酯和维生素E酯的酶催化合成过程中,脂肪酶、有机溶剂、体系水活度以及其它反应条件的影响,分析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对酶法合成维生素酯的发展... 综述了近年来非水相脂肪酶催化合成几种维生素酯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维生素A酯、维生素C酯和维生素E酯的酶催化合成过程中,脂肪酶、有机溶剂、体系水活度以及其它反应条件的影响,分析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对酶法合成维生素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 脂肪酶 维生素酯 有机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Vc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常青 梁萌青 +2 位作者 王印庚 高淳仁 王家林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2-26,共5页
用维生素C(Vc)含量为0~2500mg/kg的配合饲料连续投喂大菱鲆70d后,测定大菱鲆血液白细胞的总数、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Vc含量增加到250mg/kg,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Vc含量,白细胞总数没有显... 用维生素C(Vc)含量为0~2500mg/kg的配合饲料连续投喂大菱鲆70d后,测定大菱鲆血液白细胞的总数、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Vc含量增加到250mg/kg,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Vc含量,白细胞总数没有显著变化;血清溶菌酶活性在Vc含量为250mg/kg时最高,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添加Vc的各试验组的总补体活性明显地高于对照组,但是添加Vc的各组之间的总补体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别;Vc含量对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VC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佳抗凝质量联动管理的全程化心房颤动抗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忙忙 张弛 +7 位作者 沈珑 孔令璁 双田 王新华 沈慧 沙婧婧 林厚文 顾智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9期1149-1152,共4页
目的:探讨抗凝团队提供基于最佳抗凝质量联动管理(BAQLS)的全程化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应用实践。方法:创新探索循证背景下的BAQLS全程化抗凝管理新模式;通过构建微信小程序的方式,开展新模式下同质化的三级医院-社区-患者... 目的:探讨抗凝团队提供基于最佳抗凝质量联动管理(BAQLS)的全程化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应用实践。方法:创新探索循证背景下的BAQLS全程化抗凝管理新模式;通过构建微信小程序的方式,开展新模式下同质化的三级医院-社区-患者联动的抗凝药学服务。收集2019—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及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79例患者开展BAQLS全程化抗凝管理,考察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抗凝满意度,评价药学服务模式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开展BAQLS全程化抗凝管理,构建了制定最佳策略→优化依从性工具→标化质量控制→实现自我管理→建立联动方式的全程化抗凝管理模式,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679例心房颤动患者中,使用华法林的患者185例,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血药(NOAC)的患者49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72±173)d;血栓发生率为0.74%(5/679),出血发生率为15.02%(102/679)。使用华法林患者的抗凝治疗窗内时间百分比为(70.5±16.5)%。使用华法林和使用NOAC患者的平均用药依从性评分分别为(24.69±0.79)和(24.89±0.46)分;从基线到3个月,使用华法林和使用NOAC的患者对负担和获益的满意度均有所改善。结论:基于BAQLS的全程化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模式的建立,通过三级医院-社区-患者联动的科学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提升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效果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管理 华法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血药 抗凝依从性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酚氧化酶、抗菌力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2 位作者 刘晓玲 高露姣 温小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等指标为依据,探讨VE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VE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PO、Ua、UL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在适宜范围内,随着VE添加量的增加,PO、Ua和UL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综上所述,VE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VE适宜添加量为200—400mg/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E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评定异育银鲫维生素C需要量 被引量:46
20
作者 宋学宏 蔡春芳 +1 位作者 潘新法 赵林川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用维生素 C(Vc)含量为0~1200mg·kg^(-1)的精制饲料,连续投喂异育银鲫8周后,测定异育银鲫生长速度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Vc含量达150mg·kg^(-1)时日增重率最大,进一步提高饲料Vc含量,日增重率没有显著变化;饲... 用维生素 C(Vc)含量为0~1200mg·kg^(-1)的精制饲料,连续投喂异育银鲫8周后,测定异育银鲫生长速度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Vc含量达150mg·kg^(-1)时日增重率最大,进一步提高饲料Vc含量,日增重率没有显著变化;饲料Vc含量为75mg·kg^(-1)时头肾指数显著提高,而脾指数不受饲料Vc含量的影响;头肾细胞吞噬活性和A花环率均在Vc含量为300mg·kg^(-1)时达最高水平;而血清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分别在饲料Vc为300mg·kg^(-1)和600mg·kg^(-1)时达最高值。上述结果表明饲料Vc可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免疫力。鉴于Vc的免疫促进作用,建议在疾病多发季节饲料Vc添加量提高到300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力 异育银鲫 维生素C 需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