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6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curacy and Utility of Vessel Analysis Using Non-Contrast CT for Planning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1
作者 Midori Komita-Moriya Yukihisa Ogawa +6 位作者 Akiyuki Kotoku Shintaro Nawata Kenji Kuramochi Yasuyoshi Ogawa Kiyoshi Chiba Hiroshi Nishimaki Hidefumi Mimura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4年第3期96-105,共10页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errors in vascular measurements would affect device selection in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 by comparing measurements obtained using 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errors in vascular measurements would affect device selection in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 by comparing measurements obtained using 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NCT) with those obtained using contrast-enhanced CT (CECT).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2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VAR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t our institution. A 1-mm horizontal cross-sectional slice of NCT and CECT from each patient was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area from the abdominal aorta to the common iliac artery was divided into four zones. A centerline was created using the NCT by manually plotting the center points. Subsequently, the centerlines were automatically extracted and manually corrected during the arterial phase of CECT. The diameter and length of each zone were measured for each modality. The mean diameters and lengths of the target vess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NCT and CECT. Results: The measurements obtained using both methods were reproducible and demonstrated good agreement. The mean differences in vessel length and diameter measurements for each segment between NCT and CECT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dicating good consistency. Conclusion: NCT may be useful for preoperative EVAR evalu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or allergies to contrast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contrast ct Vessel Analysis EVAR Contrast-Enhanced ct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源CT的影像学模型对儿童上尿路结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唐琴 吴广巍 +4 位作者 孙亮 刘克明 曲源 陈杰 艾尼瓦尔·玉素甫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143-146,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的影像学模型用于儿童上尿路不同成分结石分析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上尿路结石的53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体内的结石分析应用双能量方式进行扫描,而体外结石则将... 目的 探讨基于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的影像学模型用于儿童上尿路不同成分结石分析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上尿路结石的53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体内的结石分析应用双能量方式进行扫描,而体外结石则将其放置于新鲜的猪肾内并全部浸于生理盐水中再扫描,体内和体外结石的扫描条件一致。在其软组织窗分别采用80kV、120kV和140kV电压下测定患儿结石的CT值,并采用双能量结石分析的相关软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判断。同时应用前期文献构建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和红外光谱分析结石样品的主要成分。结果 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和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发现29例纯结石,5例为混合结石。24例术前采用DSCT扫描发现21例纯结石, 2例混合结石。经统计分析,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羟基磷灰石、胱氨酸结石这四种纯结石年龄之间经统计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男女患儿发病情况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对比体内、外草酸钙结石、羟基磷灰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的扫描CT值在80kV、120kV和40kV下经统计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结石采用DSCT法(80kV和140kV)时CT值的差值和DEI值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常规扫描方法和DSCT法测定的ED值、CTDIvol值和DLP值经统计分析,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DSCT法均高于常规扫描法。结论 四种纯结石在不同电压下进行体内或体外扫描其C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CT可作为临床上分析儿童上尿路结石成分的准确方法之一。结合CT值测量及DSCT分析软件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上尿路结石 儿童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磨玻璃结节消融治疗前后CT影像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3
作者 杨瑞山 王玲玲 解耀锃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肺磨玻璃结节(GGN)消融治疗前后CT影像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行M WA治疗的90例GGN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行微波消融术(MWA)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使用能谱CT检查,并根... 目的 探讨肺磨玻璃结节(GGN)消融治疗前后CT影像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行M WA治疗的90例GGN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行微波消融术(MWA)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使用能谱CT检查,并根据治疗后6个月患者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果 有效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病灶最大径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3、6个月病灶最大径较治疗后1个月逐渐减小(P<0.05),无效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病灶最大径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3个月病灶最大径较治疗后1个月减小,治疗后6个月后病灶最大径较治疗后3个月增加(P<0.05),且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治疗后1、3、6个月的病灶最大径更小(P<0.05)。有效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的IC和NIC比较(P<0.05),治疗后6个月的IC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6个月的N IC低于治疗前(P<0.05),无效组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的IC和NIC比较(P>0.05),治疗后6个月的IC和NIC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治疗后6个月的IC和NIC更低(P<0.05)。结论 能谱CT可以较好反映MWA治疗前后GGN患者CT影像变化,且治疗后6个月的能谱CT参数对患者疗效具有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磨玻璃结节 消融 ct影像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单能量成像对结直肠癌供血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4
作者 刘海燕 邱晓晖 +3 位作者 章辉庆 锁咏梅 王超 王亚丽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159-161,共3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对结直肠癌供血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2例结直肠癌患者,依据是否接受能谱CT单能量扫描分为常规CT组(n=33)与能谱CT组(n=59),将能谱组CT依据扫描能量分为50...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对结直肠癌供血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2例结直肠癌患者,依据是否接受能谱CT单能量扫描分为常规CT组(n=33)与能谱CT组(n=59),将能谱组CT依据扫描能量分为50keV组、70keV组、90keV组、110keV组,对比不同组别患者动脉期、静脉期肿瘤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同时比较不同组别扫描辐射剂量。结果 动脉期常规CT组与能谱CT各能量组间CNR、SNR、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能谱CT组中50keV组动脉期CNR大于常规组及其他k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常规CT组与能谱CT各能量组间CNR、SNR、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能谱CT组中50keV组静脉期CNR、主观评分大于常规组及其他k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有效辐射剂量均低于非能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CT扫描相比,采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应用50keV单能量重建可得到质量优异的结直肠癌供血动脉CT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能谱ct 单能量成像 信噪比 对比噪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通道分型诊断价值
5
作者 俞璐 唐辉 +3 位作者 周华 林涛 袁明远 吴启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后先行CTA检查后1个月内做ICA检查。侧支通道根据ICA结果分为三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无明显连续性连接为CC0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存在细线样连接为CC1型;闭塞血管与侧支之间有连续的边支血管样连接为CC2型。以ICA所示的CC分型作为金标准,比较CTA在CC分型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基于CTA的总体CC分型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90.1%,82/91,Kappa=0.848,P<0.001),CTA在CC0、CC1及CC2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33/33)、81.1%(30/37)、90.5%(19/21)。另外,CTA对评价供血侧支血管来源也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84.5%,49/58),其中在诊断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时诊断效能较好,准确率分别为88%(44/50)和2/2,但是当侧支通道来自间隔支时诊断效能较低,结果为3/6。结论:CT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CC分型中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且在对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高于室间隔支侧支,可以给介入医生术前提供侧支路径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慢性完全闭塞 侧支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
6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孙凤霞 张灵秀 朱璐遥 刘宪凯 王秀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病理确诊为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以PET/CT存在局灶性骨髓浸润...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病理确诊为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以PET/CT存在局灶性骨髓浸润灶认定为骨髓浸润,根据是否发生骨髓浸润分为骨髓浸润组和骨髓正常组。其中骨髓浸润组分为局部浸润、弥漫浸润、局部伴弥漫浸润三组。观察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值,使用Spearman分析影像参数与Ann Arbor分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ET/CT对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经^(18)F-FDG PET/CT检查发现,骨髓浸润16例(22.86%),骨髓正常54例(78.14%),骨髓浸润中,局部浸润2例(12.50%)、弥漫浸润4例(25.00%)、局部伴弥漫浸润10例(62.50%);对比骨髓浸润组与骨髓正常组的^(18)F-FDGPET/CT参数发现,骨髓浸润组SUVmax、MTV和TLG值均高于骨髓正常组(P<0.05);对比不同临床分期的^(18)F-FDG PET/CT参数发现,4个临床分期的SUVmax、MTV和TLG值差异显著,均随着临床分期的进程而升高(P<0.05);Spearman分析显示,SUVmax、MTV和TLG与临床分期均成正相关(r=0.944,r=0.569,r=0.982,P均<0,001);SUVmax、MTV和TLG诊断骨髓浸润的AUC的面积分别为0.999、0.700、0.994(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诊断DLBCL患者效能较高,其影像参数均呈现较高水平,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且其对骨髓浸润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18)氟-脱氧葡萄糖 PET/ct 骨髓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放射组学鉴别诊断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研究
7
作者 靳强 高俊萍 +2 位作者 王欢 江涛 孙红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C T放射学方法鉴别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诊断后、治疗前的肺部CT图像对肺癌进行分割。从基于直方图的统计、肿瘤图像纹理分...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C T放射学方法鉴别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诊断后、治疗前的肺部CT图像对肺癌进行分割。从基于直方图的统计、肿瘤图像纹理分析及其小波变换中提取放射学特征。特征选择采用最小冗余度和最大相关法。用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下面积评价SCLC/NSCLC腺癌分类器的性能。结果69例小细胞肺癌和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相比,小细胞肺癌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多于非小细胞肺癌组(P<0.05)。我们的SCLC/NSCLC分类器的总体性能AUC为0.93(95%可信区间=[0.85,0.97],灵敏度=0.85,特异度=0.85)。添加如吸烟史等临床数据,可略微改善性能。排名最靠前的放射学特征主要是纹理特征。结论 CT放射组学能定量反映肿瘤的异质性,可用于肺癌亚型的鉴别诊断,效果满意。用小波变换技术对CT图像进行处理,增强了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高原地区儿童超低剂量胸部CT检查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先涛 白瑞婷 +3 位作者 次旦旺久 索朗尼玛 尼玛卓嘎 苏佰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Ⅴ)算法在高原地区儿童超低剂量胸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儿童患者,根据扫描条件分为两组:A组采用管电压100 kV,并进行ASiR-Ⅴ50%重建;B组采用管电压80... 目的探讨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Ⅴ)算法在高原地区儿童超低剂量胸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儿童患者,根据扫描条件分为两组:A组采用管电压100 kV,并进行ASiR-Ⅴ50%重建;B组采用管电压80 kV,分别进行ASiR-Ⅴ0(B1组)和ASiR-Ⅴ50%(B2组)重建,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分,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A组和B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33±0.62)、(0.86±0.01)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65.01±25.12)、(23.55±3.38)mGy·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窗B2组双上肺、双中肺噪声值低于B1组,但均高于A组(P均<0.001);各组肺窗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纵隔窗A组、B1组和B2组升主动脉(P=0.538)和肝脏CT值(P=0.1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2组升主动脉和肝脏信噪比(P均<0.001)、对比噪声比(P均<0.001)均高于B1组,且低于A组(P均<0.05);纵隔窗图像质量评分A组高于B2组,且均高于B1组(P均<0.001)。结论ASiR-Ⅴ联合低管电压在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保障高原地区儿童胸部CT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儿童 低剂量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融合补偿策略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9
作者 马一鸣 姚梅 +5 位作者 牡丹 张鑫 刘任远 张冰 杨尚文 李清霞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光谱CT(IQon CT)联合补偿策略技术是否能在限制总辐射吸收率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80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B两组,40例/组。A组使用1...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光谱CT(IQon CT)联合补偿策略技术是否能在限制总辐射吸收率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80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B两组,40例/组。A组使用100 mL对比剂,注射流速为5.0 mL/s,行传统剂量IQon CT扫描(管电压120 kV,320 mgI/mL威视派克注射液);B组使用40 mL对比剂,注射流速为3.5 mL/s,行补偿策略IQon CT扫描(管电压70 kV,270 mgI/mL威视派克注射液)。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主、客观评价[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计算辐射剂量[容积剂量指数(CTDIvo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与对比剂碘吸收系数。结果两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主观质量评分≥3分,两组图片一致性高(P<0.05)。两组图像各亚组的CT值、SNR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CT值均低于B组,其中B组在40 keV单能量图像具有最优的CT值、CNR和SNR。B组CTDIvoI减少66.7%,DLP减少83.8%,ED减少75.6%(P<0.05)。B组对比剂碘吸收系数比A组降低70.1%(85.2 g vs 25.4 g)。结论IQon CT联合补偿策略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ct ct血管成像 补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出血转化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钟伟 凌维汉 +2 位作者 石玉良 张胜 熊波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79-185,共7页
目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出血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6例急性脑梗死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照头颅... 目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出血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6例急性脑梗死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照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将7d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分为发生组(n=66)与未发生组(n=30)。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TA与CTP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并使用Logistic逐步回归计算方法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参数指标逐步联合后再分析其联合评估的预测价值。对单因素分析有差异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血糖、收缩压、合并糖尿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7.3±0.9)分低于未发生组(8.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3,P<0.001)。发生组患者脑血容量、脑血流量低于未发生组,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长于未发生组(P<0.0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以及各指标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685、0.763、0.689、0.681、0.896,具有一定预测价值(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6.9 mmol/L、有糖尿病、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7.0分、脑血容量≤2.1 mL/100 mL、脑血流量≤17.1 mL/(100 mL·min)、平均通过时间>10.5 s、达峰时间>20.8 s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CTA+CTP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出血转化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患者 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作者 张磊 张蕊 +1 位作者 何晓彤 赵晶 《医学综述》 CAS 202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且拍摄CBCT的89例患者,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 目的探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且拍摄CBCT的89例患者,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的差异,并观察患者上颌窦外侧壁血管分型。结果不同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缺失男性患者残余牙槽嵴的宽度大于女性患者[(9.0±2.7)mm比(7.5±2.0)mm](P<0.01);在89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178侧上颌窦中,69.10%(123/178)的上颌窦外侧壁存在血管,其中骨内型占比最高,为70.73%(87/123)。结论CBCT可用于测量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评估上颌窦外侧壁血管分型,可为种植术提供相关的术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磨牙缺失 锥形束ct 残余牙槽嵴的高度 残余牙槽嵴的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谱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支架效果显示评价
12
作者 黄欣 丁宁宁 +5 位作者 周丽 赵文哲 李达亮 刘哲 杨健 金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3,共6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9.65)岁;男/女:16/4]。原始图像重建为7组单能量图像(40~100 keV)、120 kVp、虚拟平扫(VUE)和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图像。图像经去骨处理后,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显示支架,并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与其他重建组图像相比,80 keV和MAR图像评分最高(P<0.01)。结论 80 keV单能量成像技术和MAR提高了下肢动脉支架内腔和结构的图像质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 能谱ct血管成像 单能量成像 下肢动脉 动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肺下叶静脉解剖分型MSCT评价及临床应用探讨
13
作者 王娟 郭龙军 +2 位作者 滕佳岐 陈玉昆 贺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率。结合重建5mm轴位MIP图,选择三个重点观察平面,辨识对应各分型。结果V6根据干的数量分为两种类型:单干(88%)、双干(12%),单干为最常见的类型。此外,S6和S10之间存在独立节段S^(*),有独立的节段性支气管(B)和动脉(A)。双下肺基底静脉的特点是放射状排列。内侧基底段静脉(V_(7))大部分分支管径纤细。前基底节段、外侧基底节段和后基底节段静脉(V_(8),V_(9),V_(10))分支模式分为以下四种组合类型:V_(8)+V_(9)/V_(10)型、V_(8)/V_(9)+V_(10)型、V_(8)+V_(9)+V_(10)/V_(10)型、V_(8)+V_(9)/V_(9)+V_(10)型,各型占比率各有不同。结论肺静脉解剖分型及引流模式图可作为解剖识别常规手段,为肺段切除术前肺静脉精细解剖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所获数据可作为3D-CT图像的补充,为肺段切除术靶静脉及支气管精细解剖了解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肺下叶 静脉引流 支气管 多层螺旋ct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搏动性耳鸣识别及高致病区域
14
作者 田山 王治文 +2 位作者 曹学鹏 苏磊 刘兆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5-632,共8页
搏动性耳鸣(PT)的病因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测,但病因众多,缺乏普适性强、机制明确的诊断标准。基于搏动性耳鸣患者和无耳鸣人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横截面图,提出一种高精度的耳鸣识别神经网络模型,并自动标示高致病区域,辅助临床... 搏动性耳鸣(PT)的病因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测,但病因众多,缺乏普适性强、机制明确的诊断标准。基于搏动性耳鸣患者和无耳鸣人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横截面图,提出一种高精度的耳鸣识别神经网络模型,并自动标示高致病区域,辅助临床诊断。使用迁移学习Resnet-v1-50模型,取骨窗颞骨中部水平截面样本进行分类学习,并以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CAM)方法对分类高权重区域自动标注;统计CT截面大图(全颅)、中图(双侧颞骨)、小图(右侧颞骨)3种数据集的耳鸣分类高权重区域涉及的解剖结构,逐步细化感兴趣区域,提高分类高权重区域标注分辨率。实验结果显示:包含双侧颞骨的中图数据集分类精度最好,测试集精度达到100%。搏动性耳鸣分类高权重区域集中于双侧或单侧颞骨部位,主要包括颞骨蜂房、鼓窦、乙状窦骨板、上鼓室等部位。搏动性耳鸣与颞骨及附近骨质结构有密切关系;搏动性耳鸣患者在双侧颞骨或耳鸣对侧颞骨均有较大概率存在区别于无耳鸣人群的结构异常;颞骨蜂房、鼓窦、乙状窦骨板、鼓室等结构均有较高概率包含搏动性耳鸣的高致病区域。以上影像分析结论与搏动性耳鸣生物力学研究结论实现了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性耳鸣 机器学习 可视化策略 ct影像 神经网络模型 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陈亮 董景敏 +3 位作者 孟红秀 张林 姜兴岳 董立杰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疑似小肠病变患者226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疑似小肠病变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小肠CT造影检查,原始图像0.625 mm传入ADW4.7工作站,重建肠系膜上动脉MSCTA图像。比较MSCTE横轴位图像与MSCTE联合MSCTA图像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结果经手术病理或小肠镜确诊为空、回肠疾病患者86例,其中肿瘤性病变21例,炎性病变52例,憩室3例,中肠旋转不良7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1例,黑斑-息肉综合征2例。MSCTE横轴位图像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1.4%、76.7%,而MSCTE联合MSCTA图像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1.9%、96.5%。两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的正确率比较,P<0.05。结论MSCTE轴位图像联合MSCTA能有效地提高小肠疾病定性和定位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小肠疾病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期MPP儿童HRCT影像学特征及与肺功能的关系分析
16
作者 王艳 王小稳 袁素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 分析学龄期支原体肺炎(MPP)患儿高分辨率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HRCT)影像学特征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60例学龄期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实施H RCT和肺功能检查,分析其HRCT影像学特... 目的 分析学龄期支原体肺炎(MPP)患儿高分辨率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HRCT)影像学特征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60例学龄期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实施H RCT和肺功能检查,分析其HRCT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不同HRCT影像学特征学龄期MPP患儿肺功能指标水平[用力肺活量(FVC)、50%用力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50)、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自主通气量(MVV)]。结果经HRCT检查,60例学龄期MPP患儿中,51.67%(31/60)患儿病变部位在右肺,65.00%(39/60)患儿存在肺实变,其中小叶性5例,节段性11例,大叶性23例;75.00%(45/60)患儿存在小气道改变,其中树芽征24例,小叶中心结节21例;8.33%(5/60)患儿存在磨玻璃影;26.67%(16/60)患儿存在淋巴结肿大;8.33%(5/60)患儿存在胸腔积液;63.33%(38/60)患儿存在支气管壁增厚。存在肺实变的学龄期M PP患儿FVC、FEF50、FEV1、MVV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肺实变的学龄期MPP患儿,且不同程度肺实变的学龄期MPP患儿FVC、FEF50、FEV1、MW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小气道改变、胸腔积液的学龄期MPP患儿FVC、FEF50、FEV1、MVV水平均分别低于未发生小气道改变、胸腔积液的学龄期MPP患儿(P<0.05)。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学龄期MPP患儿病变位置与范围,且肺实质改变、小气道改变等影像学特征与其肺功能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期 支原体肺炎 高分辨率ct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小肠造影及MR高清弥散序列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庞婧 李晓莉 +1 位作者 周锐志 张静 《影像技术》 2025年第2期58-63,共6页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及MR高清弥散序列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经CT小肠造影、MR小肠造影、内镜、病理证实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5例,克隆恩患者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年...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及MR高清弥散序列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经CT小肠造影、MR小肠造影、内镜、病理证实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5例,克隆恩患者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CT小肠造影和MR小肠造影及高清弥散ADC值等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克罗恩病组患者发病年龄较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且克罗恩病组患者年龄偏小;55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发现82个病灶,其中回盲部12个,结直肠70个,小肠部位未发现病灶。相比之下,44名克罗恩病患者中发现了56个病灶,主要位于小肠(39个)和回盲部(8个),结直肠仅9个。克罗恩病患者的病灶主要分布在小肠,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灶主要在结直肠(P=0.00)。此外,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观察到肠管周围蜂窝织炎的病例数为12例,明显高于克罗恩病组的3例,这一差异经过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P=0.05)。不过,两组在病变肠壁的厚度、强化表现、淋巴结的增大以及梳征这些方面,均未展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值得注意的是,CT小肠造影显示两组的强化CT值存在显著差异(P=0.00)。在MR小肠造影及高清弥散序列上,两组患者的T2值、ADC值和强化T1值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0、P=0.01、P=0.00),两组平扫T1值无明显差异。结论:CT小肠造影及MR高清弥散序列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这些影像技术不仅能准确反映肠道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还能通过量化指标如ADC值、T2值和强化CT值等,有效区分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小肠造影 高清弥散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灌注CT影像参数对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8
作者 许禹 耿云平 +1 位作者 尤国庆 马新强 《临床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脑灌注CT影像参数对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脑灌注CT检查,获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 目的探讨脑灌注CT影像参数对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脑灌注CT检查,获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比较两组患者的CBF、CBV、MTT、TTP参数,并分析各参数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脑灌注CT影像参数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CBF、CBV高于预后不良组,MTT、TTP低于预后不良组。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CBF(r=-0.648)、CBV(r=-0.522)与mRS评分呈负相关性,MTT(r=0.591)、TTP(r=0.439)与mRS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BF、CBV、MTT、TTP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均具有显著的评估价值(AUC>0.7,P<0.05)。结论脑灌注CT影像参数与高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其预后评估具有显著价值,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灌注ct影像参数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预后 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光束乳腺CT图像的放射组学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性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阳君 康巍 +1 位作者 钟武宁 赵欣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one-bean breast CT,CBBCT)图像的放射组学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 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one-bean breast CT,CBBCT)图像的放射组学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10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CBBCT图像。将患者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共提取2264个放射组学特征,采用特征筛选器与机器学习分类器交叉组合的方案建立放射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利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比较训练组和测试组不同阈值概率下的净收益。结果L2范数正则化-决策树模型在训练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1(95%CI:0.897~0.984),准确率为86.9%,特异度为94.2%,敏感度为75.0%;在测试组的AUC为0.732(95%CI:0.518~0.947),准确率为72.7%,特异度为85.7%,敏感度为50.0%。无论在训练组还是测试组均有最大净收益。结论基于CBBCT图像的L2范数正则化-决策树预测模型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pCR上有较好的性能表现,可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和及时调整化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锥光束乳腺ct 放射组学 新辅助治疗 病理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指标对普萘洛尔治疗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意义
20
作者 汪克文 郑健荪 +2 位作者 张忠杰 王东平 王煜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461-468,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指标(肝脾体积和门静脉直径)的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出血(variceal hemorrhage,VH)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126例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患者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指标(肝脾体积和门静脉直径)的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出血(variceal hemorrhage,VH)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126例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患者分为训练组(n=86)和验证组(n=40),收集2组肝硬化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有无肝硬化及肝硬化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或HCV、酒精史、Child-Pugh评分、红点征、腹水、肝性脑病、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水平],利用MDCT测量2组肝硬化患者肝脏总体积(total liver volume,TLV)、左外侧肝叶体积(left lateral liver lobe volume,LLV)、左内侧肝叶体积(left medial liver lobe volume,LMV)、右肝叶体积(right liver lobe volume,RV)、尾状叶体积(caudate lobe volume,CV)及脾脏体积(spleen volume,SV)并计算SV/TLV、SV/LLV、SV/LMV、SV/RV、SV/CV,同时测量左胃静脉直径(left gastric vein diameter,LGVD)、门静脉直径(portal vein diameter,PVD)、右门静脉直径(right portal vein diameter,RPVD)、左门静脉直径(left portal vein diameter,LPVD)、脾静脉直径(splenic vein diameter,,SVD)及脾静脉直径均值(splenic mean vein diameter,SMVD)并计算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门诊或电话随访2组肝硬化患者出院后的2年内,收集食管VH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训练组肝硬化患者食管VH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食管VH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其性能,采用Kappa检验分析验证组肝硬化患者预测模型的一致性。结果训练组食管VH患者TLV低于非VH患者,SV、SV/TLV、SV/LLV、SV/LMV、SV/RV、SV/CV、LGVD、PVD、LPVD、RPVD、SMVD及SVD高于非VH组(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LGVD和SVD是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V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构建了食管VH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LGVD、SVD和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2、0.737及0.956,均显示良好的预测性能,验证组肝硬化患者预测模型的准确率为0.800。结论普萘洛尔治疗的肝硬化患者LGVD和SVD可作为其发生食管VH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普萘洛尔 食管静脉曲张 出血风险 预测模型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