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千佛洞第2窟涅槃经变与西夏生死观
1
作者 焦树峰 《西夏研究》 2024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槃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槃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槃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槃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槃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槃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入涅槃经变的空间布局之中,并与窟内的现世救渡思想相互呼应,进一步展现出这一时期西夏信众往生净土的生死观念。东千佛洞第2窟的涅槃经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遗产,更是揭示西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的重要图像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第2窟 涅槃经变 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吐蕃、粟特在敦煌的互动--以莫高窟第158窟为中心 被引量:6
2
作者 沙武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26,共13页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作为来自中亚的粟特移民在吐蕃统治时期营建的涅槃大窟,窟内造像和壁画整体是传统的唐样唐风,但受功德主粟特民族属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吐蕃统治的时代左右,壁画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粟特和吐蕃艺术元素或影响。其中的...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作为来自中亚的粟特移民在吐蕃统治时期营建的涅槃大窟,窟内造像和壁画整体是传统的唐样唐风,但受功德主粟特民族属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吐蕃统治的时代左右,壁画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粟特和吐蕃艺术元素或影响。其中的涅槃经变属于中亚传统样式,经变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中人物的榜题、第一王者像、出现在各国王子后列的猴子像和三世佛像上彩塑佛身上袈裟的团花装饰,均有粟特艺术的影子。而甬道供养人画像榜题框的形制特点、涅槃变中各国王子中赞普和中原帝王的头光,则有吐蕃历史的背景。至于新发现的涅槃造像中仅见的树上挂头陀包和澡瓶的现象,则显示出唐人高僧写真传统对该窟涅槃图像的影响。总体而言,第158窟壁画图像体现出唐、吐蕃、粟特多元文化艺术互动的有趣现象,实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相互影响渗透的难得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158窟 涅槃经变 中亚粟特传统 吐蕃影响 高僧写真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庭筠禅思想论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遇青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0-114,共5页
温庭筠游历佛寺,广结佛缘,与宗密禅师瓜葛颇深,明显受到了主张“直指知见”的荷泽宗禅思想的影响。文人对宗教思想的诠释是自由的。温庭筠还广泛接受了《庄子》、《涅槃经》和洪州宗的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坐禅,重视直心自得的体证,认为... 温庭筠游历佛寺,广结佛缘,与宗密禅师瓜葛颇深,明显受到了主张“直指知见”的荷泽宗禅思想的影响。文人对宗教思想的诠释是自由的。温庭筠还广泛接受了《庄子》、《涅槃经》和洪州宗的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坐禅,重视直心自得的体证,认为人在世俗生活中就可能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使他的禅思想向“自然适意”的方向发展。但是,温庭筠执著于“诸行无常”的“生灭法”,始终无法臻于“寂灭为乐”的禅理的终极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禅思想 宗密 《涅槊经》 洪州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禅宗“终极解脱”的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梁海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4-68,共5页
对禅宗“终极解脱”的人格理想———“超越精神”和“自由境界”进行了心理学阐释,论明禅宗《坛经》对中国传统心理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它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用一如的思维原则,发展了得意忘象的直觉思维方式,构筑了一种以心性理... 对禅宗“终极解脱”的人格理想———“超越精神”和“自由境界”进行了心理学阐释,论明禅宗《坛经》对中国传统心理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它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用一如的思维原则,发展了得意忘象的直觉思维方式,构筑了一种以心性理论为核心的新的心理生活样式;不仅如此,禅宗《坛经》对世界心理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的终极层面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对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尤其是对终极层面的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鉴赏意义。同时,它对当代心理生活实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坛经》 终极解脱 心理学阐释 心理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涅槃经》典范人物之比较叙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章燕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大乘《涅槃经》是在小乘《游行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经典。通过这两类《涅槃经》典范人物叙事方式的对比,如阿难、魔王、纯陀、阿阇世等四位人物的地位、形象、性格特征演变之比较,可以探究关键人物在声闻乘经典向菩萨乘经典转向过程... 大乘《涅槃经》是在小乘《游行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经典。通过这两类《涅槃经》典范人物叙事方式的对比,如阿难、魔王、纯陀、阿阇世等四位人物的地位、形象、性格特征演变之比较,可以探究关键人物在声闻乘经典向菩萨乘经典转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细究两类典范人物的演变之因,是出于佛典翻译、褒大贬小及适时解决佛教危机之需要。对两类《涅槃经》典范人物之比较叙事研究,对其他类型的大小乘佛典之对比研究,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行经》 《涅槃经》 人物 叙事 声闻乘 菩萨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维摩诘经》看大乘佛教的涅槃观 被引量:3
6
作者 乔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1-75,共5页
涅槃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槃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槃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槃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 涅槃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槃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槃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槃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出世间不二"涅槃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涅槃 世出世间不二 入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涅槃经》的传译对王微画论观念的影响
7
作者 雍文昴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4-67,共4页
随着《大般涅槃经》的译出与弘传,既证实了竺道生此前关于顿悟成佛与一阐提成佛义的论断,也带来了涅槃学的兴盛,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与玄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从而引发了其时艺术理论的某些细微转向。本文尝试就《涅槃经》的传译对王... 随着《大般涅槃经》的译出与弘传,既证实了竺道生此前关于顿悟成佛与一阐提成佛义的论断,也带来了涅槃学的兴盛,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与玄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从而引发了其时艺术理论的某些细微转向。本文尝试就《涅槃经》的传译对王微画论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槃经》 王微 画论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涅槃经》灵验记研究
8
作者 吴章燕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第7期125-128,共4页
历代佛典文献中记载了数量颇丰的《涅槃经》灵验故事,描述了主角受持、读诵《涅槃经》而获得的各种感应,包括神通异能、往生不动国、舌烂报应、因果轮回以及诵经愈病等主题。《涅槃经》灵验故事内容上反映出当时涅槃思想的盛行,形式上... 历代佛典文献中记载了数量颇丰的《涅槃经》灵验故事,描述了主角受持、读诵《涅槃经》而获得的各种感应,包括神通异能、往生不动国、舌烂报应、因果轮回以及诵经愈病等主题。《涅槃经》灵验故事内容上反映出当时涅槃思想的盛行,形式上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段。佛教徒们在传播和接受故事的过程中乐于受持经典,进而产生涅槃信仰,最终获得超自然的宗教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槃经》 灵异故事 涅槃信仰 宗教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乘玄论》对《涅槃经》“空与不空”的异解考辨 被引量:1
9
作者 喻长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3,共6页
吉藏的很多论著都引用过《涅槃经》"空与不空"的问题并有所讨论。其中,《大乘玄论》对"空与不空"的解读与其他著作略有不同。它将"空"与"不空"主要理解为断、常二见予以否定也不符合《涅槃经... 吉藏的很多论著都引用过《涅槃经》"空与不空"的问题并有所讨论。其中,《大乘玄论》对"空与不空"的解读与其他著作略有不同。它将"空"与"不空"主要理解为断、常二见予以否定也不符合《涅槃经》的原意。若结合此前发现的《大乘玄论》与吉藏其他作品文本重复等方面的疑问,它的这种解读方式或许可以视作其并非是吉藏亲作的又一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藏 《大乘玄论》 《涅槃经》 空与不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窥基所论法华思想特征之辨析
10
作者 范习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26-132,共7页
窥基作为唯识宗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在解析《法华经》时依据两重佛性、唯识特色的五种姓说等理论体系,将其与《涅槃经》《胜鬘经》等经典作了一番对比,提出法华一乘思想具有“通理智”、“唯摄入”、通“有性”、通“不定性”、“密会... 窥基作为唯识宗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在解析《法华经》时依据两重佛性、唯识特色的五种姓说等理论体系,将其与《涅槃经》《胜鬘经》等经典作了一番对比,提出法华一乘思想具有“通理智”、“唯摄入”、通“有性”、通“不定性”、“密会行果”、为“权说”等六个特征。此六特征集中体现了窥基试图将《法华经》等大乘经典纳入唯识体系的理论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窥基五种姓 《法华经》 《涅槃经》 《胜鬘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332窟造像思想探究——基于“三世佛+涅槃经变”组合的视角观察
11
作者 焦树峰 尹潇 《艺术生活》 2023年第4期26-32,共7页
莫高窟第332窟是敦煌李氏家族开凿的“原创性”洞窟,窟中涅槃经变和前室中心塔柱前的三世佛造像,可能是受到了龟兹石窟佛教造像的影响,原因或与长寿元年(692)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有关。“三世佛+涅槃经变”的造像组合,一方面显示出敦煌... 莫高窟第332窟是敦煌李氏家族开凿的“原创性”洞窟,窟中涅槃经变和前室中心塔柱前的三世佛造像,可能是受到了龟兹石窟佛教造像的影响,原因或与长寿元年(692)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有关。“三世佛+涅槃经变”的造像组合,一方面显示出敦煌李氏家族在开凿洞窟上的引领潮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武则天称帝的歌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32窟 龟兹石窟 “三世佛+涅槃经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初唐S4426号造像碑图像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德路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70,共10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初唐S4426号造像碑,雕刻着已知初唐时期内容最丰富的地藏菩萨像,并与释迦佛涅槃像组成罕见搭配,是研究早期地藏菩萨图像和信仰的关键材料。本文采用图像学方法分析碑像造型特征、人物尊格和组合关系,阐明碑阴中部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初唐S4426号造像碑,雕刻着已知初唐时期内容最丰富的地藏菩萨像,并与释迦佛涅槃像组成罕见搭配,是研究早期地藏菩萨图像和信仰的关键材料。本文采用图像学方法分析碑像造型特征、人物尊格和组合关系,阐明碑阴中部释迦佛涅槃像细节表现,认为右侧龛抚摸佛头女子应为佛母摩耶夫人,左侧龛雕刻释迦佛出棺图像。继而理清碑阴上部尊像题材,认为并非观世音菩萨及其化身表现,而是地藏菩萨及其化身像内容。哥大藏碑释迦佛说法、涅槃,地藏菩萨及其化身,弥勒佛说法像,布局规整,形成严密的组合关系。在释迦佛涅槃后的无佛时代、五浊恶世,地藏菩萨示现多种化身,随类救度轮回众生,直至弥勒下生成佛,这应是碑像组合表达的主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藏菩萨像 涅槃图像 高王观世音经 初唐造像碑 哥伦比亚大学藏佛造像
原文传递
魏晋时期对于成佛主体的探讨
13
作者 韩国茹 《宗教与历史》 2019年第2期131-148,257-258,共20页
佛教传入中国伊始,即展开了其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对于佛性(如来藏)思想的容受并不始自晋宋之际《涅槃经》的译传,相反,晋宋之际之所以发生般若空至佛性有之转变,《涅槃经》之所以能够在晋宋之际形成一股研究热潮,使佛性(如来藏)思... 佛教传入中国伊始,即展开了其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对于佛性(如来藏)思想的容受并不始自晋宋之际《涅槃经》的译传,相反,晋宋之际之所以发生般若空至佛性有之转变,《涅槃经》之所以能够在晋宋之际形成一股研究热潮,使佛性(如来藏)思想在其后成为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东亚佛教最具特色的理念之一,都与魏晋时期对于成佛主体之探讨密切相关。本文详细梳理了鸠摩罗什来华以前中国学界、僧界对于成佛主体的研究,认为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界对于成佛主体之实体性、主体性、实践性之肯认,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佛教对于佛性(如来藏)思想的接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 六家七宗 《涅槃经》 佛性 如来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