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1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沉积Ni-W-WC复合镀层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柱 刘美霞 +2 位作者 李天白 张雪辉 陈颢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6年第3期66-70,共5页
为了提高Ni-W合金镀层的硬度,改善其耐磨性,在镀层中添加WC颗粒作为硬质相,采用乙醇作为分散剂,利用超声波分散和机械搅拌相结合使WC颗粒均匀地分散于镀液中.初步探究WC的添加量对镀层硬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工艺条件不变... 为了提高Ni-W合金镀层的硬度,改善其耐磨性,在镀层中添加WC颗粒作为硬质相,采用乙醇作为分散剂,利用超声波分散和机械搅拌相结合使WC颗粒均匀地分散于镀液中.初步探究WC的添加量对镀层硬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添加WC颗粒,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镀层的硬度及耐磨性;WC添加量为1 g/L时,镀层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wc复合镀层 电沉积 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态Ni-W-WC复合镀层的制备及镀层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肖秀峰 刘榕芳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47,50,共3页
在非晶态Ni-W合金镀液中加入WC微粒,采用复合电沉积工艺制备非晶态Ni-W-WC复合镀层,并考察了复合镀层在碱性介质中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结果表明,复合镀层中WC微粒的含量随镀液中WC微粒的浓度和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加入WC微粒后所获得... 在非晶态Ni-W合金镀液中加入WC微粒,采用复合电沉积工艺制备非晶态Ni-W-WC复合镀层,并考察了复合镀层在碱性介质中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结果表明,复合镀层中WC微粒的含量随镀液中WC微粒的浓度和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加入WC微粒后所获得的复合镀层仍然是非晶态结构;复合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明显优于Ni-W合金电极,性能的提高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低的析氢反应标准活化自由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 N1—W合金 复合镀层 析氢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钕铁硼电沉积Co-Mo-P/GO复合镀层及耐蚀性研究
3
作者 李孝坤 雷鸣科 黄帅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9,共9页
在烧结钕铁硼表面电沉积掺杂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简写为GO)片的Co-Mo-P/GO复合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形貌及表面成分,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结合浸泡腐蚀方法测试复合镀层的耐蚀性。结果... 在烧结钕铁硼表面电沉积掺杂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简写为GO)片的Co-Mo-P/GO复合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形貌及表面成分,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结合浸泡腐蚀方法测试复合镀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Co-Mo-P/GO复合镀层的表面成分主要为Co、Mo、P和C元素,与Co-P合金镀层和Co-Mo-P合金镀层相比具有更致密表面结构。Co-Mo-P/GO复合镀层的电荷转移电阻以及在频率为10^(–2)Hz处的阻抗模值分别达到3.12×10^(3)Ω·cm^(2)、9.64×10^(3)Ω·cm^(2),较烧结钕铁硼分别提高约1700Ω·cm^(2)、6500Ω·cm^(2),腐蚀电流密度(9.52×10^(–7)A/cm^(2))较烧结钕铁硼的降低幅度超过一个数量级。Co-Mo-P/GO复合镀层的腐蚀速率仅为4.42 mg/(cm^(2)·h),较烧结钕铁硼降低约59%,并且在3.5%氯化钠溶液中浸泡72 h后整体腐蚀程度最轻。GO在Co-Mo-P/GO复合镀层中呈较均匀分散状态,起到明显细化晶粒作用并且极大增加腐蚀阻力,因而复合镀层的耐蚀性好于Co-P合金镀层和Co-Mo-P合金镀层,能显著提高烧结钕铁硼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P/GO复合镀层 电沉积 烧结钕铁硼 氧化石墨烯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复合镀层电沉积工艺及应用进展
4
作者 王文鑫 阚洪敏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3,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电沉积制备镍基复合镀层的方法、工艺参数及具有优秀性能的镍基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辅助手段及工艺参数影响镍基复合镀层性能的一些新发现。归纳了文献中先进的镍基复合镀层制备及其特点,最后对镍基复合镀层未... 综述了近年来电沉积制备镍基复合镀层的方法、工艺参数及具有优秀性能的镍基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辅助手段及工艺参数影响镍基复合镀层性能的一些新发现。归纳了文献中先进的镍基复合镀层制备及其特点,最后对镍基复合镀层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复合镀层 电沉积法 工艺参数 第二相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SiC_P粒度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组织与性能影响
5
作者 晁爽 曹晶晶 +2 位作者 李河宗 范磊 杨军恒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0,共10页
以微纳SiC为第二相微粒,在42CrMo钢表面制备Ni-P-SiC_(P)复合镀层,研究了微纳SiC_(P)的粒度(5μm和0.5μm)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并结合Ni-P-SiC_(P)复合镀层截面形貌... 以微纳SiC为第二相微粒,在42CrMo钢表面制备Ni-P-SiC_(P)复合镀层,研究了微纳SiC_(P)的粒度(5μm和0.5μm)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并结合Ni-P-SiC_(P)复合镀层截面形貌和成分分布,探讨了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机理。结果表明:SiC_(P)的添加抑制了化学沉积反应,导致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速率下降,但0.5μm的SiC_(P)对沉积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弱,形成的NiP-SiC_(P)-0.5复合镀层表面的胞状物尺寸更均匀、平整、致密,随SiC_(P)浓度的增加,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速率下降,复合镀层表面的Ni∶P增加;当SiC_(P)浓度7 g/L时,复合镀层表面的SiC_(P)发生堆积或团聚。当SiC_(P)浓度为5 g/L时,Ni-P-SiC_(P)-0.5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最大,约753 HV,耐蚀性也最优,自腐蚀电位为-0.363 V。浸润处理后的SiC微粒表面带负电,吸附大量的Ni~(2+),向基底表面运动,与Ni、P均匀的共沉积到基底表面,共沉积的SiC_(P)在复合镀层中具有弥散强化和惰性物理屏障的作用,使Ni-P-SiC_(P)复合镀层具有更高的硬度和更优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钢 微纳SiC微粒 Ni-P-SiC_(P)复合镀层 耐蚀性 沉积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金刚石复合镀层的抗接触疲劳性能研究
6
作者 原征宇 范亚洲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8,共6页
在高载荷、高频率的接触疲劳下,材料表面的耐磨性、抗疲劳性、硬度等对机械零件的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为向多领域提供性能优异的镀层材料,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和耐磨性,研究Ni/P金刚石复合镀层的抗接触疲劳性能。用粒径分别为2、4、8μ... 在高载荷、高频率的接触疲劳下,材料表面的耐磨性、抗疲劳性、硬度等对机械零件的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为向多领域提供性能优异的镀层材料,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和耐磨性,研究Ni/P金刚石复合镀层的抗接触疲劳性能。用粒径分别为2、4、8μm的金刚石及Ni/P基础镀液制备Ni/P金刚石复合溶液,将其喷涂在20钢试块上,制成3种镀层试件,通过接触疲劳试验机、摩擦磨损试验仪测试不同试件的性能。结果表明:金刚石粒径为8μm的试件抗接触疲劳效果较好,在接触疲劳试验中的特征寿命较长,其摩擦因数较小,耐摩擦性能较强,同时硬度、耐蚀性也较高。在高温下该组试件的氧化增质量较低,当温度为800℃时,其硬度仍大于97 GPa,因此得出,金刚石粒径为8μm的Ni/P金刚石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抗接触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复合镀层 抗接触疲劳 特征寿命 摩擦因数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系电刷镀高抗硫银−石墨烯复合镀层的性能对比
7
作者 王熙俊 刘大鹏 +4 位作者 刘勇 穆勇 赵昕 潘卓 吴华成 《电镀与涂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传统氰化物体系电镀纯银存在镀层耐磨性和抗硫性差、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发无氰高抗硫银基复合镀层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自制无氰镀液和市售氰化物镀液,在铜基体上电刷镀纯Ag镀层和Ag–G(石墨烯)复合镀层,对比了它们的相组成... [目的]传统氰化物体系电镀纯银存在镀层耐磨性和抗硫性差、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发无氰高抗硫银基复合镀层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自制无氰镀液和市售氰化物镀液,在铜基体上电刷镀纯Ag镀层和Ag–G(石墨烯)复合镀层,对比了它们的相组成、表面形貌、结合力、显微硬度、耐磨性和抗硫性。[结果]两种体系制备的Ag镀层和Ag–G复合镀层的物相组成相同,结合力都合格。Ag–G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耐磨性和显微硬度均优于Ag镀层,除了无氰体系Ag镀层外,其他镀层的抗硫性均满足航空标准HB 5051–1993的要求。与氰化物体系Ag–G复合镀层相比,无氰体系Ag–G复合镀层的石墨烯含量和显微硬度更高,两者的耐磨性相当。[结论]无氰镀液有望代替氰化物镀液用于电刷镀制备高抗硫银复合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刷镀 银−石墨烯复合镀层 抗硫性 结合力 显微硬度 耐磨性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钢电沉积Co-W/CeO_(2)复合镀层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葛志华 武海勇 张柳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4,共9页
选择CeO_(2)颗粒作为复合相,利用电沉积技术在普通结构钢表面制备出Co-W/CeO_(2)复合镀层,并研究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结合力、硬度、耐磨性能以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W/CeO_(2)复合... 选择CeO_(2)颗粒作为复合相,利用电沉积技术在普通结构钢表面制备出Co-W/CeO_(2)复合镀层,并研究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结合力、硬度、耐磨性能以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W/CeO_(2)复合镀层与基体结合牢固,表面分布着类似胞状的晶粒团聚体,其化学成分为Co、W、Ce和O元素。随着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从2 g/L升高到15 g/L,复合镀层的晶粒团聚体尺寸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吸附在晶粒团聚体表面及边界处的CeO_(2)颗粒量先增多后减少,导致复合镀层的硬度、耐磨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都呈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当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为8g/L时,Co-W/CeO_(2)复合镀层的晶粒团聚体大小较为均匀,具有良好的致密性,其表面粗糙度仅为0.39μm。该复合镀层的硬度较Co-W合金镀层增大约76 HV,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摩擦系数和氧化增重量仅为0.43和0.74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W/CeO_(2)复合镀层 电沉积 CeO_(2)颗粒 结合力 高温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脉冲电沉积Ni-纳米TiC-氧化石墨烯复合镀层结构及磨损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任鑫 王浩鑫 +3 位作者 孙涛 王港 孟超 邱星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9-215,共7页
本研究利用单脉冲电沉积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Ni基减摩耐磨三元复合镀层,首先通过研究氧化石墨烯(GO)浓度对Ni-纳米TiC基复合镀层形貌、镀速及硬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GO添加量,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 本研究利用单脉冲电沉积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Ni基减摩耐磨三元复合镀层,首先通过研究氧化石墨烯(GO)浓度对Ni-纳米TiC基复合镀层形貌、镀速及硬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GO添加量,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设备对三元复合镀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与Ni-纳米TiC复合镀层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了三元复合镀层的硬度及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镀液中GO的最佳质量浓度为200 mg/L。此时,Ni-纳米TiC-GO复合镀层的表面均匀致密,粗糙度值Ra=3.087μm。XRD和拉曼光谱等分析结果表明纳米TiC和GO成功复合到Ni基镀层之中。Ni-纳米TiC-GO复合镀层的硬度为726.3HV,约是Ni-纳米TiC复合镀层(463.8HV)的1.5倍。Ni-纳米TiC-GO复合镀层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108,相比于Ni-纳米TiC复合镀层(0.285),其具备更好的减摩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脉冲 氧化石墨烯 Ni基复合镀层 微观结构 耐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C浓度对双脉冲电沉积Ni-TiC复合镀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鑫 王港 +3 位作者 孙涛 吴双全 霍欢 王浩雨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3,共7页
研究了镀液中纳米TiC的添加量对双脉冲电沉积Ni-TiC复合镀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镀层的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镀液中Ti... 研究了镀液中纳米TiC的添加量对双脉冲电沉积Ni-TiC复合镀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镀层的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镀液中TiC浓度较低时,复合镀层表现为类似于纯Ni镀层的胞状沉积结构。当镀液中TiC浓度较高时,复合镀层表现为菜花状沉积结构。当纳米TiC浓度为8 g/L时,镀层表面致密性相对较高,Ni的衍射峰有明显的宽化现象。随着镀液中纳米TiC浓度的升高,复合镀层的磨损质量损失比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TiC浓度为8 g/L时,磨损质量损失比最小,为5.436%。当镀液中纳米TiC浓度为8 g/L时,镀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极化电阻值最大。结果表明双向脉冲电沉积制备Ni-TiC复合镀层镀液中最佳纳米TiC浓度为8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脉冲电沉积 纳米TIC 镍基复合镀层 微观结构 性能
原文传递
铀部件表面复合镀层的界面力学行为研究
11
作者 史平安 王天忠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735,共8页
针对铀部件表面复合镀层界面结合强度较低,甚至出现局部脱落或开裂问题,在磁控溅射沉积工艺下复合镀层界面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镀层界面力学行为研究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沉积温度、镀层材料性能,以及构件尺寸等对Al/Ti、Al/Al_(2)O_(3... 针对铀部件表面复合镀层界面结合强度较低,甚至出现局部脱落或开裂问题,在磁控溅射沉积工艺下复合镀层界面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镀层界面力学行为研究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沉积温度、镀层材料性能,以及构件尺寸等对Al/Ti、Al/Al_(2)O_(3)复合镀层界面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温度超过300℃时,外镀层界面会出现较大的应力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复合镀层的界面结合强度。因此,Al/Ti、Al/Al_(2)O_(3)复合镀层的沉积温度应不超过300℃。与复合镀层Al/Ti相比较,复合镀层Al/Al_(2)O_(3)不仅能够提高Al镀层和基体界面的结合力,还能够降低界面处的应力波动,将是进一步改善铀及铀合金耐蚀性和耐磨性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部件 复合镀层 沉积温度 界面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密度对发动机轴瓦喷射电沉积镍-纳米氧化铝复合镀层的影响
12
作者 王斌 徐律 +1 位作者 张晓明 马春阳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4-50,共7页
[目的]研究电流密度对发动机轴瓦表面喷射电沉积Ni-Al_(2)O_(3)复合镀层结构、耐磨性及耐蚀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表面形貌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显微硬度检测、摩擦磨损试验及中性盐雾试验,对比了不同电流密度下所得Ni-Al_(2)O_(3)复合... [目的]研究电流密度对发动机轴瓦表面喷射电沉积Ni-Al_(2)O_(3)复合镀层结构、耐磨性及耐蚀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表面形貌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显微硬度检测、摩擦磨损试验及中性盐雾试验,对比了不同电流密度下所得Ni-Al_(2)O_(3)复合镀层的性能。[结果]当电流密度为60 A/dm^(2)时,所得Ni-Al_(2)O_(3)复合镀层展现出最均匀致密的表面,晶粒尺寸最细小,显微硬度最高(约735.0 HV),同时具有最佳的耐磨性和耐蚀性。[结论]喷射电沉积Ni-Al_(2)O_(3)复合镀层能够显著提升发动机轴瓦的耐磨性和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电沉积 发动机轴瓦 镍-氧化铝复合镀层 组织结构 显微硬度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表面镍/银/铑复合镀层的制备及其耐腐蚀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元海 尹凤雷 +2 位作者 慕仙莲 徐涛涛 祁怀伟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采用化学镀和电沉积的方法在紫铜片上制备了镍/银/铑复合镀层。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镍/银/铑复合镀层的微观结构;通过X射线能谱分析(EDS)检查镀层的化学组成;采用X射线衍射仪器(XRD)表征镀层的相结构和晶体结构;利... 采用化学镀和电沉积的方法在紫铜片上制备了镍/银/铑复合镀层。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镍/银/铑复合镀层的微观结构;通过X射线能谱分析(EDS)检查镀层的化学组成;采用X射线衍射仪器(XRD)表征镀层的相结构和晶体结构;利用酸性盐雾实验测试了不同镍镀层厚度的镍/银/铑复合镀层在盐雾环境下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各镀层之间结合紧密,镀层表面平整无孔隙;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镍镀层厚的复合镀层的耐蚀性优于镍镀层薄的复合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层 镀层 耐蚀性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基材-Ni-石墨烯复合镀层制备及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海森 刘丽 +2 位作者 张凤 孙大明 彭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9,共9页
目的 采用电沉积技术在泡沫基材上沉积制备Ni-石墨烯复合镀层,期望借助泡沫基材的三维多孔结构和石墨烯的超高比表面积来改变复合材料的表面状态,进而获得高镀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方法 采用电沉积技术将石墨烯作为第二相粒子沉积,制备... 目的 采用电沉积技术在泡沫基材上沉积制备Ni-石墨烯复合镀层,期望借助泡沫基材的三维多孔结构和石墨烯的超高比表面积来改变复合材料的表面状态,进而获得高镀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方法 采用电沉积技术将石墨烯作为第二相粒子沉积,制备了泡沫基材-Ni-石墨烯复合电极,通过SEM和EDS研究了其微观形貌及成分,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完成了镀层电极的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和电解水稳定性测试,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镀层厚度、镀液石墨烯浓度和基材形貌对镀层电催化析氢活性的影响。结果 SEM和EDS表征发现,镀层表面形貌受镀液中石墨烯浓度影响较大,石墨烯作为第二相嵌入镀层后,明显改变了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其存在形态为颗粒状,在150 mg·L^(–1)时颗粒堆积最多。进一步利用电化学分析技术探究了镀层厚度、镀液石墨烯浓度和基材形貌对电极电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发现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厚度镀层的电催化析氢活性基本相同;石墨烯质量浓度为150mg·L^(–1)时制得的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最优,析氢过电位为211.2m V(vs.RHE),且电解水稳定性良好;泡沫基材镀层的电催化析氢活性明显优于平板基材镀层。结论 石墨烯的引入和泡沫基材三维多孔结构均增大了复合镀层的比表面积,是电极表现良好的电催化析氢活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石墨烯 泡沫基材 Ni基复合镀层 析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刷镀制备银/银-石墨烯复合镀层及其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裴锋 董丽 +3 位作者 田旭 马光 王建才 叶志国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2,共7页
在KI体系中采用电刷镀方法在铜基体上制备了银/银-石墨烯复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石墨稀含量对所制备复合镀层附着力、接触电阻、物相、耐蚀性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纯银镀层和复合镀层的附着力都达到标准要求;在NaCl和H_(2)SO_(4)腐... 在KI体系中采用电刷镀方法在铜基体上制备了银/银-石墨烯复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石墨稀含量对所制备复合镀层附着力、接触电阻、物相、耐蚀性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纯银镀层和复合镀层的附着力都达到标准要求;在NaCl和H_(2)SO_(4)腐蚀介质中,复合镀层的腐蚀速率均小于纯银镀层,在NaOH腐蚀介质中则相反;复合镀层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最低,分别为0.274和5.68×10^(-6)mg/(m·N),远小于纯银镀层,接触电阻与纯银镀层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隔离开关 石墨烯 电刷镀 复合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Zn-TiO_(2)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雷思哲 翟晓霞 +2 位作者 阮乐 覃冬丽 姜吉琼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22,共6页
采用电沉积法在氯化物体系获得了Zn-TiO_(2)复合镀层,研究了颗粒添加量、电流密度和机械搅拌速度对镀层厚度和耐蚀性的影响,对工艺优化后的镀层进行了形貌和元素分布表征。结果表明:在TiO_(2)添加量为10 g/L、电流密度2 A/dm^(2)、搅拌... 采用电沉积法在氯化物体系获得了Zn-TiO_(2)复合镀层,研究了颗粒添加量、电流密度和机械搅拌速度对镀层厚度和耐蚀性的影响,对工艺优化后的镀层进行了形貌和元素分布表征。结果表明:在TiO_(2)添加量为10 g/L、电流密度2 A/dm^(2)、搅拌速度为150 r/min的沉积条件下,获得的镀层厚度可达8.3μm,腐蚀电流最小为2.983×10^(-4) A;TiO_(2)颗粒成功共沉积到镀层当中,其质量分数为4.6%;镀层中Zn呈层状堆积分布,TiO_(2)颗粒分布在Zn层交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物体系 Zn-TiO_(2)复合镀层 耐蚀性 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翼轴用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
17
作者 刘李 孙炫琪 +3 位作者 陈子豪 戴庆文 黄巍 王晓雷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76-286,共11页
针对国内航空传动系统翻修间隔时间短的不足,以硬质颗粒Al_(2)O_(3)和润滑材料PTFE作为微粒,采用电刷镀技术在旋翼轴常用过渡层金属材料T2紫铜片表面,制备Ni−Al_(2)O_(3),Ni−PTFE,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镜、显微硬度... 针对国内航空传动系统翻修间隔时间短的不足,以硬质颗粒Al_(2)O_(3)和润滑材料PTFE作为微粒,采用电刷镀技术在旋翼轴常用过渡层金属材料T2紫铜片表面,制备Ni−Al_(2)O_(3),Ni−PTFE,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表征分析镀层微观形貌、元素含量分布及硬度;采用自制的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镀层试样进行摩擦磨损试验,探究镀层摩擦学性能及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Al_(2)O_(3)颗粒含量的提高,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表面微晶单元尺寸减小,硬度提高,Ni−Al_(2)O_(3)−PTFE(3∶1)显微硬度最大为236 HV,相比于Ni−PTFE复合镀层提升约66%;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结合了Al_(2)O_(3)和PTFE两者的优势,在具有减摩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Ni−Al_(2)O_(3)−PTFE(1∶1)复合镀层的减摩性能最优,相比于Ni−Al_(2)O_(3)其摩擦系数降低约52%;Ni−Al_(2)O_(3)−PTFE(3∶1)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最优,相比于Ni−PTFE其磨损率降低约85%;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的磨损形式主要是机械磨损,存在轻微的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复合镀层表面微凸体的塑性变形可为摩擦表面提供润滑膜,其中PTFE是自润滑颗粒,Al_(2)O_(3)颗粒起到支撑与强化的作用,保护镀层免受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传动系统 旋翼轴 复合镀层 Al_(2)O_(3) PTFE 电刷镀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Ni-SiC-CaF_(2)复合镀层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杜丹丹 田晓东 卢嘉成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0,共5页
在1060铝合金表面制备Ni-SiC-CaF_(2)复合镀层,用NiSO_(4)∙6H_(2)O、NiCl_(2)∙6H_(2)O、H_(3)BO_(3)和PVP配置镀液。在pH为4的条件下,研究施镀温度、电流密度和镀液中SiC浓度对Ni-SiC-CaF_(2)复合镀层组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 在1060铝合金表面制备Ni-SiC-CaF_(2)复合镀层,用NiSO_(4)∙6H_(2)O、NiCl_(2)∙6H_(2)O、H_(3)BO_(3)和PVP配置镀液。在pH为4的条件下,研究施镀温度、电流密度和镀液中SiC浓度对Ni-SiC-CaF_(2)复合镀层组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对镀层的表面、截面形貌、组织和性能进行检测与分析,同时对比纯Ni镀层、Ni-SiC、Ni-SiC-CaF_(2)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施镀温度为35~50℃,电流密度为5 A/dm^(2),镀液中添加SiC含量为60~80 g/L时,可形成组织稳定的含有8.26 at.%~8.95 at.%SiC和0.46 at.%~0.62 at.%CaF_(2)的复合镀层。相同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Ni-SiC-CaF_(2)复合镀层相较于纯Ni镀层和Ni-SiC复合镀层,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67.50%和35.00%,磨损速率分别降低了41.27%和26.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复合镀层 碳化硅 二氟化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无氰镀液体系银-石墨-石墨烯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
19
作者 庞震 丁一 +4 位作者 韩钰 高健峰 陈云翔 丁然 叶志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37-144,共8页
变电站内户外高压隔离开关触头表面镀银层磨损和腐蚀问题突出,进而导致电触头发热严重,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在无氰化体系下,选用碘化钾(KI)作为电镀银配位剂,通过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了综合性能优良的银-石墨-石墨烯... 变电站内户外高压隔离开关触头表面镀银层磨损和腐蚀问题突出,进而导致电触头发热严重,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在无氰化体系下,选用碘化钾(KI)作为电镀银配位剂,通过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了综合性能优良的银-石墨-石墨烯复合镀层。通过结合力试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疏水性试验、接触电阻试验与电化学腐蚀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石墨添加量对镀层结合力、接触电阻、耐蚀性能及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石墨烯添加量为2 g·L^(-1)、石墨含量为30 g·L^(-1)时,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组织致密,粗糙度最低,为0.48μm,接触角和接触电阻适中,分别为98.3°、46.7μΩ,银-石墨-石墨烯复合镀层的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石墨-石墨烯复合镀层 复合电沉积法 KI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射流电沉积Ni-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及性能研究
20
作者 马春阳 何泓鑫 +4 位作者 夏法锋 王晨 苑博旭 刘晓平 王俊夫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102,共10页
为提高农机部件表面耐磨性能,采用超声波辅助射流电沉积方法制备Ni-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利用JMP软件中预制的响应曲面刻画器、等高线刻画器及预制刻画器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射流速率、Al_(2)O_(3)纳米粒子含量及超声波功率)间交... 为提高农机部件表面耐磨性能,采用超声波辅助射流电沉积方法制备Ni-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利用JMP软件中预制的响应曲面刻画器、等高线刻画器及预制刻画器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射流速率、Al_(2)O_(3)纳米粒子含量及超声波功率)间交互作用对纳米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验证制备Ni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微硬度计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测试不同工艺参数组合下制备的纳米复合镀层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射流速率、Al_(2)O_(3)纳米粒子含量、超声波功率、二次交互项及二次幂项均对纳米复合镀层显微硬度影响较为显著。经JMP软件优化后的制备工艺参数组合为:射流速率3.71 m·s^(-1),Al_(2)O_(3)纳米粒子含量15.38 g·L^(-1),超声波功率210 W。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制得纳米复合镀层具有表面形貌致密、晶粒细化程度高、显微硬度大(724.9 HV)、摩擦系数及磨损量低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辅助射流电沉积 工艺参数优化 Ni-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 显微硬度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