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_(2/3)Ni_(1/3)Mn_(2/3)O_(2)材料的制备及痕量ZnO包覆改性研究
1
作者 倪峻泽 尤樱樱 +3 位作者 蔡盈盈 熊千卉 陈馨语 张汉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99,105,共5页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NNMO)进行痕量包覆改性。结果表明:在2.0~4.3V、2.0C的充放电条件下,NNMO和0.5 ZnO@NNMO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4mAh/g、101mAh/g,100圈后NNMO保持率仅为68%,而经过ZnO改性的0.5 ZnO@NNMO保持率高达94%。与空白样品相比,0.5 ZnO@NNMO电化学性能更好,可逆性更强。这是因为即使是痕量的ZnO包覆亦能与基体材料协同作用提升材料的离子导电性。可见,痕量ZnO包覆对提升钠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性有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正极材料 痕量包覆 Zno Na_(2/3)Ni_(1/3)mn_(2/3)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优异热稳定性的Sr1-xZrSi_(2)O_(7):xDy^(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2
作者 巴学巍 程诚 +2 位作者 张怀康 张德庆 李淑华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64,共8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_(1-x)ZrSi_(2)O_(7)∶xDy^(3+)荧光粉,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光致发光特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可以在353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获得蓝光(493nm)和...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_(1-x)ZrSi_(2)O_(7)∶xDy^(3+)荧光粉,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光致发光特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可以在353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获得蓝光(493nm)和橙红光(581nm)发射峰,这2个峰分别归属于Dy^(3+)离子的^(4)F_(9/2)→^(6)H_(15/2)和^(4)F_(9/2)→^(6)H_(13/2)能级跃迁。在该荧光粉中,Dy^(3+)的猝灭浓度为0.03,猝灭机制是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当温度升高到150℃时,其发光强度仍可以保持室温的8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1-x)ZrSi_(2)o_(7):xDy^(3+) 荧光粉 热稳定性 浓度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钠源对O_(3)-NaNi_(1/3)Fe_(1/3)Mn_(1/3)O_(2)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谢伟超 朱贤徐 +2 位作者 吴志康 唐朝辉 李加兴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89,共7页
O_(3)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NaNi_(1/3)Fe_(1/3)Mn_(1/3)O_(2)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较高循环寿命等特点。为探究钠源对该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Na2CO_(3)、NaOH、NaHCO_(3)和Na2SO4等无机钠盐为钠源,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得一系列的O_(... O_(3)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NaNi_(1/3)Fe_(1/3)Mn_(1/3)O_(2)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较高循环寿命等特点。为探究钠源对该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Na2CO_(3)、NaOH、NaHCO_(3)和Na2SO4等无机钠盐为钠源,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得一系列的O_(3)-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通过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RD、比表面积分析等检测手段分析钠源对O_(3)-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不同钠源制备的材料均为一次颗粒聚集而成的多晶结构,平均二次粒径D50均小于5μm;以Na2CO_(3)作为钠源得到的O_(3)-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佳,组装的扣式电池以0.1 C在2.0~4.0 V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41.7 mAh/g、库仑效率为95.4%,以1.0 C循环100次,放电比容量从137.2 mAh/g降低至114.3 mAh/g,容量保持率为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无机钠源 nani_(1/3)fe_(1/3)mn_(1/3)o_(2)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晶材料NaNi_(1/3)Fe_(1/3)Mn_(1/3)O_(2)的合成与性能
4
作者 王洪波 张亚兰 +2 位作者 张佳怡 马大千 张天然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616,共5页
在未来储能市场和低速车领域,钠离子电池前景广泛,正极材料的选择很关键。采用共沉淀法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层状氧化物NaNi_(1/3)Fe_(1/3)Mn_(1/3)O_(2)(NFM333),借助XRD、SEM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分析NFM333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 在未来储能市场和低速车领域,钠离子电池前景广泛,正极材料的选择很关键。采用共沉淀法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层状氧化物NaNi_(1/3)Fe_(1/3)Mn_(1/3)O_(2)(NFM333),借助XRD、SEM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分析NFM333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NFM333材料为典型的O3结构,呈现多晶特征,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稳定的循环性能。材料以0.3C在2.0~4.0 V充放电,-20℃、-30℃和-40℃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0℃下的85.55%、72.88%和45.19%。循环伏安(CV)测试发现,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较高的离子扩散速率和良好的离子迁移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ni_(1/3)fe_(1/3)mn_(1/3)o_(2)(NFM333) 多晶材料 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Fe_(3)O_(4)@COF-SCU1对孔雀石绿的吸附
5
作者 荆静翔 唐祝兴 刘妍 《辽宁化工》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OF-SCU1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以Fe_(3)O_(4)@COF-SCU1为载体吸附孔雀石绿,考察了孔雀石绿溶液初始浓度,振荡时间及材料投入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孔雀...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OF-SCU1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以Fe_(3)O_(4)@COF-SCU1为载体吸附孔雀石绿,考察了孔雀石绿溶液初始浓度,振荡时间及材料投入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孔雀石绿溶液初始浓度为15 mg·L^(-1),振荡时间为70 min,Fe_(3)O_(4)@COF-SCU1材料投入量为10 mg,在最佳吸附条件下测得平均吸附量为25.01 mg·g^(-1)。重复吸附实验表明,Fe_(3)O_(4)@COF-SCU1材料至少可以重复使用5次。此外,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该吸附反应适合在低温下进行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 fe_(3)o_(4)@CoF-SCU1 孔雀石绿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i_(1/3)Fe_(1/3)Mn_(1/3)O_(2)正极材料的NiO表面改性
6
作者 王俊 宋顺林 +2 位作者 王春生 刘亚飞 陈彦彬 《矿冶》 2024年第6期867-873,共7页
提高O3型钠电层状氧化物NaNi_(1/3)Fe_(1/3)Mn_(1/3)O_(2)(NFM)的界面稳定性可改善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以NiO作为包覆剂,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对NFM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发现,NiO包覆具有助熔作用,有利于颗粒的生长和材料结晶性的提高;... 提高O3型钠电层状氧化物NaNi_(1/3)Fe_(1/3)Mn_(1/3)O_(2)(NFM)的界面稳定性可改善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以NiO作为包覆剂,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对NFM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发现,NiO包覆具有助熔作用,有利于颗粒的生长和材料结晶性的提高;与未包覆样品相比,NiO包覆样品的比表面积降低约50%,乙醇溶剂测试NaOH含量降低约64%,同时pH值也明显降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iO包覆样品在2.0~4.0 V的放电比容量为139.4 mA·h·g^(-1),1 C循环8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4.1%,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倍率性能和更小的极化,显著优于未包覆样品。该性能提升归因于热处理过程中NiO与正极表面的残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镍酸钠界面层,阻止了电解液对材料的侵蚀,抑制正极过渡金属的溶解;圆润光滑的正极颗粒表面、低的比表面积,有助于增强颗粒之间的接触,减少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新生成的NaFeO_(2)层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促进了正极和电解液界面之间的钠离子扩散和电子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Nio表面改性 nani_(1/3)fe_(1/3)mn_(1/3)o_(2)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
7
作者 宋崇林 郑庆贺 +3 位作者 吕誉 崔立峰 李云强 吕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61,共9页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术,此时LNT的作用是将排气中部分NO_(x)转化为NH_(3),为下游的SCR提供还原剂.基于此,制备了LNT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1-x)Ce_(x)MnO_(3)系列钙钛矿氧化物,并通过分步浸渍法得到了La_(1-x)Ce_(x)MnO_(3)-Ba/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O-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的晶相结构,以及负载型催化剂的还原特性、NO_(x)吸附-脱附性能等物化性质,并且通过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探究了催化剂掺杂Ce对NO转化成NH_(3)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H_(3)产物选择性,并且显著提高了NO转化率.温度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而H_(2)和NO体积比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关键性因素.其中,La_(0.95)Ce_(0.05)MnO_(3)-Ba/Al_(2)O_(3)在低温下催化活性表现最佳,在350℃、H_(2)和NO体积比为5.0时NH_(3)产物选择性为65%,NO转化率为100%.此外,所制备的La_(1-x)Ce_(x)MnO_(3)都形成了钙钛矿型结构,而且Ce掺杂催化剂的大部分Ce离子可以进入到LaMnO_(3)结构中.在催化剂适量掺杂Ce后,H_(2)消耗总面积增大、还原峰的峰值温度降低,表明掺杂Ce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同时NO吸附和脱附面积增大,表明Ce掺杂改变了催化剂的NO_(x)吸附-脱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 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 NH_(3)产物选择性 No转化率 晶相结构 还原特性 No_(x)吸附-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的Ba(Mg_(1/3)Ta_(2/3))O_(3)悬浮液制备及涂层组织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毓鹏 赵王鑫 +6 位作者 李立 马新野 郑晓霞 刘义 李文辉 宁先进 王全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2,共10页
【目的】常规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新型热障涂层陶瓷层候选材料Ba(Mg_(1/3)Ta_(2/3))O_(3)(BMT)涂层应变容限较低。【方法】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技术(SPS),以乙醇为分散介质,聚丙烯酸(PAA)、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借... 【目的】常规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新型热障涂层陶瓷层候选材料Ba(Mg_(1/3)Ta_(2/3))O_(3)(BMT)涂层应变容限较低。【方法】基于悬浮液等离子喷涂技术(SPS),以乙醇为分散介质,聚丙烯酸(PAA)、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借助机械球磨制备了不同成分配比的BMT悬浮液。通过重力沉降观察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仪对悬浮液的分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分散剂种类及添加量对BMT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SPS沉积了BMT涂层,对涂层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和截面组织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分散剂PEI在BMT颗粒表面吸附能够提高其Zeta电位,增强颗粒间斥力,并提供空间位阻作用,相比PAA和PEG,BMT悬浮液可以获得更好的分散效果。同时,添加PEI的BMT悬浮液黏度较低(介于1.5~2mPa·s),适用于SPS.由SPS制备的BMT涂层基本维持了BMT的物相结构,涂层呈现明显的柱状晶组织,且随悬浮液固含量的提高,涂层沉积效率增加,所形成的柱状晶体积更大,符合高应变容限涂层的组织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g_(1/3)Ta_(2/3))o_(3) 悬浮液等离子喷涂 分散剂 稳定性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2)O_(3)包覆NaNi_(1/3)Fe_(1/3)Mn_(1/3)O_(2)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凯强 车海英 +7 位作者 张浩然 廖建平 周煌 张云龙 陈航达 申展 刘海梅 马紫峰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80-2988,共9页
O3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NaNi_(1/3)Mn_(1/3)Fe_(1/3)O_(2)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相变,导致电化学性能较差。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协同改性... O3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NaNi_(1/3)Mn_(1/3)Fe_(1/3)O_(2)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相变,导致电化学性能较差。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协同改性方法,以同时提高NaNi_(1/3)Mn_(1/3)Fe_(1/3)O_(2)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通过将硼酸粉末和正极材料固相球磨混匀后低温煅烧,在NaNi_(1/3)Mn_(1/3)Fe_(1/3)O_(2)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纳米非金属氧化物B_(2)O_(3)。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化学技术等测试手段,对比分析不同包覆量和原材料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筛选得到最优包覆量为2%(质量分数,余同)。该方法实现了B_(2)O_(3)的均匀包覆,并且没有改变NaNi_(1/3)Mn_(1/3)Fe_(1/3)O_(2)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2%B_(2)O_(3)包覆材料在1 C倍率下循环200圈容量保持率从78%提升至87%。同时,2%B_(2)O_(3)包覆材料的高倍率性能也得到了改善,10 C高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从75 mAh/g提升至99 mAh/g。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表面改性策略,可以增强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酸 B_(2)o_(3)包覆 层状氧化物 钠离子电池 nani_(1/3)fe_(1/3)mn_(1/3)o_(2)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掺杂NaNi_(1/3)Fe_(1/3)Mn_(1/3-x)Sn_(x)O_(2)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浩然 车海英 +7 位作者 郭凯强 申展 张云龙 陈航达 周煌 廖建平 刘海梅 马紫峰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74-1882,共9页
O_(3)型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因兼具高容量特性和稳定的结构,已被认为是率先进入产业化的层状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之一。然而,该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工作制备一种Sn... O_(3)型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因兼具高容量特性和稳定的结构,已被认为是率先进入产业化的层状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之一。然而,该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工作制备一种Sn掺杂NaNi_(1/3)Fe_(1/3)Mn_(1/3-x)Sn_(x)O_(2)正极材料。结构表征发现,适量的Sn掺杂不改变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的R3m空间群O_(3)型层状结构,同时Sn取代部分Mn可使层间距增大,增强Na^(+)扩散能力,减少嵌/脱钠过程对结构的破坏,但会使TM—O键长收缩,从而增强过渡金属层的结构稳定性。TEM测试表明,Sn掺杂的NaNi_(1/3)Fe_(1/3)Mn_(1/3)O_(2)材料呈现出更完善的层状晶格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晶格畸变。同时,Sn掺杂可提高正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并可能减少有利相变P相的损失。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当Sn掺杂计量比为0.02时的NaNi_(1/3)Fe_(1/3)Mn_(1/3-0.02)Sn_(0.02)O_(2)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在2~4 V充放电区间下,0.2 C倍率电流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9.1 mAh/g。在8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达110.5 mAh/g、2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0.1%。本研究揭示了Sn的作用机理,对设计高倍率性能和高循环稳定性的正极材料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ni_(1/3)fe_(1/3)mn_(1/3)o_(2)正极材料 Sn掺杂 层状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纳米孔阵列/(Al_(x)Ga_(1-x))_(2)O_(3)薄膜中的紫外波段超常透射
11
作者 朱文慧 冯磊 +1 位作者 张克雄 朱俊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6-164,共9页
采用有限差分时域算法计算(Al_(x)Ga_(1-x))_(2)O_(3)薄膜衬底上的周期性三角晶格Al纳米孔阵列的透过率,研究不同(Al_(x)Ga_(1-x))_(2)O_(3)衬底的Al组分x以及Al纳米孔阵列的厚度、孔径和周期对其光学传输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有限差分时域算法计算(Al_(x)Ga_(1-x))_(2)O_(3)薄膜衬底上的周期性三角晶格Al纳米孔阵列的透过率,研究不同(Al_(x)Ga_(1-x))_(2)O_(3)衬底的Al组分x以及Al纳米孔阵列的厚度、孔径和周期对其光学传输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x=0时,在263 nm和358 nm波长范围处出现两个强透射峰,随着x的增大,其中位于263 nm处的透射峰发生轻微蓝移,强度则先增强后下降;358 nm处的透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且不断加强.若纳米孔阵列的周期不变,随着空气柱孔径增大时,紫外波段两强透射峰峰值位置分别位于244 nm和347 nm处,两峰均先发生红移再蓝移,透过率不断增大,反射率减小.随着周期扩大,紫外波段两强透射峰分别位于249 nm和336 nm处,两透射峰均发生明显红移,其中249 nm处的透射峰红移至304 nm,336 nm处的透射峰红移至417 nm,并且透过率不断降低.随着Al厚度的增大,位于380 nm处的透射峰峰值位置发生蓝移,且透过率不断下降.本文数据集可在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j00213.00036中访问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x)Ga_(1-x))_(2)o_(3) AL 纳米孔阵列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超常透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SICON型Na_(1+x)Zr_(2)Si_(x)P_(3-x)O_(12)固态电解质及其钠金属电池研究进展
12
作者 许希军 林见烽 +2 位作者 罗雄伟 赵经纬 霍延平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38,共15页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实现了商业化。然而,有限的锂资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电化学特性,并且钠盐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钠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有机电解液,这存...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实现了商业化。然而,有限的锂资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电化学特性,并且钠盐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钠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有机电解液,这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如漏液和燃烧等,采用固态电解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仍有待提升,且材料制备的一致性及与电极间的界面阻抗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离子电导率的问题,总结分析了不同价态离子取代的影响。针对存在的界面问题,从正极、负极两侧分析了现有Na_(1+x)Zr_(2)Si_(x)P_(3-x)O_(12)电解质的界面改性方法。最后,对Na_(1+x)Zr_(2)Si_(x)P_(3-x)O_(12)电解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有望推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Na_(1+x)Zr_(2)Si_(x)P_(3-x)o_(12) 离子电导率 界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CVD的β-Ga_(2)O_(3)同质外延与Al掺异质结外延生长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洋 何云龙 +4 位作者 陈谷然 陆小力 郑雪峰 马晓华 郝跃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β-Ga_(2)O_(3)是一种具有超宽带隙、高临界击穿场强和优异的巴利加优值的半导体材料,近年来在电力电子与深紫外光电探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OCVD)技术凭借其... β-Ga_(2)O_(3)是一种具有超宽带隙、高临界击穿场强和优异的巴利加优值的半导体材料,近年来在电力电子与深紫外光电探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OCVD)技术凭借其高生长速率、精确的膜厚控制、优异的薄膜质量和大尺寸生长等优势,成为未来β-Ga_(2)O_(3)走向产业化的潜在方法,并已被广泛应用于β-Ga_(2)O_(3)的外延生长研究。本文对几种常见晶向的β-Ga_(2)O_(3) MOCVD同质外延生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极具潜力的β-(Al_(x)Ga_(1-x))_(2)O_(3)的MOCVD外延生长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基于MOCVD技术的β-Ga_(2)O_(3)同质外延生长以及β-(Al_(x)Ga_(1-x))_(2)O_(3)生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Ga_(2)o_(3)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同质外延 β-(Al_(x)Ga_(1-x))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球形Ba(Mg_(1/3)Ta_(2/3))O_(3)纳米粉体
14
作者 左传东 万京其 +3 位作者 韦柏旭 杨再稳 左传歌 麻朝阳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63-4570,共8页
钽镁酸钡(Ba(Mg_(1/3)Ta_(2/3))O_(3),BMT)陶瓷具有优异的微波介电性能,而制备出高质量微波介电陶瓷的关键在于合成出晶相纯、粒度均匀、分散性好的BMT纳米粉体。以氧化钽、硝酸镁与硝酸钡为原料,以KOH溶液和异丙醇为溶剂,采用水热法制... 钽镁酸钡(Ba(Mg_(1/3)Ta_(2/3))O_(3),BMT)陶瓷具有优异的微波介电性能,而制备出高质量微波介电陶瓷的关键在于合成出晶相纯、粒度均匀、分散性好的BMT纳米粉体。以氧化钽、硝酸镁与硝酸钡为原料,以KOH溶液和异丙醇为溶剂,采用水热法制备BMT纳米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产物的晶体结构、显微形貌和颗粒尺寸,探讨KOH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BMT粉体的影响;通过差热分析,研究煅烧温度对BMT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OH浓度为2 mol/L、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24 h、冷冻干燥后煅烧温度为1000℃时,制得的BMT纳米颗粒呈类球形,分散均匀,基本无团聚现象,颗粒直径约为100 nm。该研究成果对水热合成BMT纳米粉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Ba(Mg_(1/3)Ta_(2/3))o_(3) 纳米粉体 水热法 冷冻干燥 球形 煅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Ruddlesden-Popper结构的杂化非本征铁电体(Ca_(1-x)Sm_(x))_(3)Ti_(2)O_(7)陶瓷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
15
作者 MARCO Antonio López-Aguila 柳志旭 +2 位作者 王守宇 黄聪 刘卫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m^(3+)含量的增加,(Ca_(1-x)Sm_(x))_(3)Ti_(2)O_(7)的晶胞参数逐渐增大.Sm^(3+)掺杂导致氧空位减少,因此样品的漏电流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光学带隙呈现增大趋势.此外,第一性原理研究表明,Sm^(3+)掺杂可在体系中诱导出磁性能,进一步丰富了该材料的物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1-x)Sm_(x))_(3)Ti_(2)o_(7)陶瓷 铁电性 氧空位 光学带隙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Al_(1/3)Fe_(2/3)O_3催化剂的制备及用于VOCs裂解制备碳纳米管 被引量:5
16
作者 彭峰 姜靖雯 冯景贤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68-1072,共5页
用硝酸镧、硝酸铝与硝酸铁作原料,采用柠檬酸法制备了多孔铁铝酸镧催化剂,用XRD与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LaAl1/3Fe2/3O3催化剂,在973K下,研究了易挥发有机物(碳源)苯、环己烷、正己烷、甲苯、甲醇、丙酮催化裂解制备碳纳米管。结果... 用硝酸镧、硝酸铝与硝酸铁作原料,采用柠檬酸法制备了多孔铁铝酸镧催化剂,用XRD与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LaAl1/3Fe2/3O3催化剂,在973K下,研究了易挥发有机物(碳源)苯、环己烷、正己烷、甲苯、甲醇、丙酮催化裂解制备碳纳米管。结果表明,前3种碳源能高收率制备管径均匀的碳纳米管;甲苯、丙酮裂解得到少量不均匀的碳纳米管;甲醇裂解没有碳纳米管生成。以环己烷为碳源,研究了裂解温度对碳纳米管生成的影响,采用SEM、TEM表征了碳纳米管的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碳源 铁铝酸镧 催化剂 易挥发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xLiM_2O_4?(1-x)Li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卓 郭孝东 +2 位作者 吴振国 向伟 杨秀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5-2544,共10页
采用原位诱导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x Li M_2O_4?(1-x)Li Ni_(1/3)Co_(1/3)Mn_(1/3)O_2(M=Ni,Co,Mn;x=0,0.1,0.2,0.3,0.4,0.5)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 采用原位诱导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x Li M_2O_4?(1-x)Li Ni_(1/3)Co_(1/3)Mn_(1/3)O_2(M=Ni,Co,Mn;x=0,0.1,0.2,0.3,0.4,0.5)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x=0.2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最佳,在2.7~4.3 V、1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37 m A?h/g,容量保持率为93%;10C时的放电比容量为112 m A?h/g,相比于原始Li Ni_(1/3)Co_(1/3)Mn_(1/3)O_2材料在10C的放电比容量(95 m A?h/g)有较大提高。此外,快充慢放能力测试也证实了该材料的结构稳定,其在5C充、1C放的充放电机制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还能高达120 m A?h/g,容量保持率为87%。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的结果表明。x=0.2材料的D_(Li+)值比原始Li 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要高出一个数量级,说明尖晶石相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尖晶石/层状结构 LiNi_(1/3)Co_(1/3)mn_(1/3)o_2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ile synthesis of high capacity P2-type Na_(2/3)Fe_(1/2)Mn_(1/2)O_(2) cathode material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被引量:11
18
作者 Mu-lan QIN Chang-yu YIN +5 位作者 Wen XU Yang LIU Jun-hao WEN Bin SHEN Wei-gang WANG Wan-min LI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7期2074-2080,共7页
P2-type Na_(2/3)Fe_(1/2)Mn_(1/2)O_(2) wa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sol−gel method,and the effect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amples was investigated.The re... P2-type Na_(2/3)Fe_(1/2)Mn_(1/2)O_(2) wa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sol−gel method,and the effect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amples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mple obtained at 900℃ is pure P2-type Na_(2/3)Fe_(1/2)Mn_(1/2)O_(2) phase with good crystallization,which consists of hexagon plate-shaped particles with the size and thickness of 2−4μm and 200−400 nm,respectively.The sample exhibits an initial specific discharge capacity of 243 mA·h/g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26 mA/g with good cycling stability.The high specific capacity indicates that P2-type Na_(2/3)Fe_(1/2)Mn_(1/2)O_(2) is a promising cathode material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ium-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Na_(2/3)fe_(1/2)mn_(1/2)o_(2)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sol−ge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Al_(1/3)Fe_(2/3)O_3 催化剂上正己烷裂解制备碳纳米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峰 姜靖雯 郑渭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03-105,共3页
用硝酸镧、硝酸铝与硝酸铁作原料采用柠檬酸法制备了纳米铁铝酸镧催化剂,以正己烷作碳源催化裂解制备了高产率管径均匀的碳纳米管。实验考察了裂解温度、裂解时间和氢气气氛对碳纳米管形貌、产率、直径分布等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扫描... 用硝酸镧、硝酸铝与硝酸铁作原料采用柠檬酸法制备了纳米铁铝酸镧催化剂,以正己烷作碳源催化裂解制备了高产率管径均匀的碳纳米管。实验考察了裂解温度、裂解时间和氢气气氛对碳纳米管形貌、产率、直径分布等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对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氢气气氛对正己烷催化裂解制备碳纳米管有明显影响,较好的裂解条件是:温度为1 023 K,时间为 45 min,氢气含量为30%;此时碳纳米管管径较小、分布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正已烷 铁铝酸镧 催化裂解 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LaNi_(x)Co_(1-x)O_(3)触点材料的制备及电接触性能研究
20
作者 邵紫阳 杨芳儿 +4 位作者 王大帅 刘振武 沈涛 李跃 郑晓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电寿命服役能力的影响,对其电弧侵蚀失效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与SnO2粉体增强Ag基触点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LNCO纳米颗粒粒径为20-30 nm,经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电学性能和电寿命都优于Ag/SnO_(2)触点材料,其电阻率低至2.10μΩ∙cm,电寿命性能达到51287次。表明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性能较佳,是一种可以取代Ag/CdO的新型触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点材料 力学性能 电弧侵蚀 电寿命 La_(2)Ni_(1-x)Co_(x)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