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7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F-kappaB/p65信号通路探究IL-8调控MCP-1分泌及表达影响晶状体囊袋内残留上皮细胞的迁移
1
作者 司玮 徐素 +4 位作者 张宇航 毛一 郭柯宇 胡延忠 张凤妍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4期537-543,共7页
目的:探究炎症因子白介素-8(IL-8)影响后发性白内障(PCO)细胞迁移的过程中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分泌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大鼠晶状体囊袋模型,采用10%胎牛血清培养撕囊后的晶状体囊袋使LEC迁移至后囊30%-50... 目的:探究炎症因子白介素-8(IL-8)影响后发性白内障(PCO)细胞迁移的过程中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分泌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大鼠晶状体囊袋模型,采用10%胎牛血清培养撕囊后的晶状体囊袋使LEC迁移至后囊30%-50%面积后,撤去血清,将囊袋分为对照组和15 ng/mL IL-8组,并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拍照观察囊袋LEC迁移。ELISA法和RT-qPCR检测不同组MCP-1的分泌和信使RNA(mRNA)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不同组MCP-1表达水平。将SRA01/04细胞分为对照组、15 ng/mL IL-8组和15 ng/mL IL-8+200μmol/L Bindarit(BND)组,用Transwell法检测不同组迁移细胞数量。将SRA01/04细胞分为阴性对照(NC)组、NC+15 ng/mL IL-8组及15 ng/mL IL-8+p65 siRNA组,ELISA法和RT-qPCR检测不同组MCP-1的分泌和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晶状体囊袋LEC迁移水平显示,在48、72、96 h时15 ng/mL IL-8组囊袋内细胞迁移明显增加(均P<0.05)。ELISA的结果显示,15 ng/mL IL-8组囊袋和SRA01/04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在12、24 h分泌的MCP-1的水平升高(均P<0.05);RT-qPCR的结果同样显示15 ng/mL IL-8组SRA01/04细胞在12、24 h分泌的MC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增高(均P<0.05)。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4 h时15 ng/mL IL-8组的囊袋上皮细胞MCP-1表达水平升高(P=0.007)。Transwell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5 ng/mL IL-8组迁移数量增加(P=0.001);与15 ng/mL IL-8组相比,15 ng/mL IL-8+200μmol/L BND组迁移数量减少(P=0.003)。ELISA和RT-qPCR的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NC+15 ng/mL IL-8组在12、24 h时的MCP-1分泌和mRNA的相对表达增加(均P<0.01);与NC+15 ng/mL IL-8组比较,15 ng/mL IL-8+p65 siRNA组在12、24 h时的MCP-1分泌和mRNA的相对表达减少(均P<0.01)。结论:IL-8可促进囊袋内残留上皮细胞的迁移,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MCP-1的分泌和表达水平,推测其作用机制与NF-κB/p65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白介素-8(IL-8) 晶状体上皮细胞 细胞迁移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NF-κb/p65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偶氮苯-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宇红 李博 +4 位作者 陈自然 李渊 徐友辉 张莉萍 何旭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3,共9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M06-2X方法、采用6-311+g(d,p)基组,分别对26个双偶氮-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TD-M06-2X方法计算了a1~d6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与...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M06-2X方法、采用6-311+g(d,p)基组,分别对26个双偶氮-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TD-M06-2X方法计算了a1~d6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与电子吸收光谱,采用有效场FF方法研究了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NLO).研究结果表明,26个噻蒽四酮类衍生物分子的能隙在1.33—2.02 eV范围,归属于有机半导体;最低能量吸收峰波长在601.8~609.5nm范围;在增大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_(μ)(或β_(0))值方面,含相同偶氮苯基团或含不同偶氮苯基团分别引入到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分子两侧的2,10位优于2,9位,在2,10位分别端接含推、拉基团的偶氮苯优于含相同给电子基团的偶氮苯.在偶氮苯苯环对位分别端接强吸电子基(-NO_(2))与强供电子基(如-N(CH_(3))_(2)、-N(Ph)_(3)、-N-苯基咔唑等)可增强体系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获得性能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偶氮 二苯并[b i]噻蒽-[2 3-b]苯-5 7 12 14-四酮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吸收光谱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多黏菌素B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菁 张金红 冯鑫 《天津药学》 202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并研究多黏菌素B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下载FAERS数据库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筛选出多黏菌素B的ADE报告,采用报...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并研究多黏菌素B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下载FAERS数据库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筛选出多黏菌素B的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和综合标准法(MHRA)对多黏菌素B的ADE报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FAERS数据库中共收录294份多黏菌素B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经过筛选,共挖掘出有效信号21个,ADE报告128份,共涉及12个系统器官分类(SOC),报告数量前三位分别为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各类损伤和中毒及操作并发症,信号强度最强的ADE是皮肤色素沉着过度,同时还挖掘出说明书未说明的ADE,如:皮肤色素沉着过度、医院内感染、横纹肌溶解、低钾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结论在应用多黏菌素B时,要重点关注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各类损伤和中毒及操作并发症、感染及侵染类疾病等ADE,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FAERS 不良事件 信号挖掘 首要怀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Lhcb2A1基因在陆地棉低温和干旱响应中的功能
4
作者 蔡肖 刘存敬 +4 位作者 张素君 李兴河 王海涛 唐丽媛 张建宏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在植物光合进程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陆地棉GhLhcb2A1基因特征、表达特性以及在低温和干旱响应中的功能,以冀棉262叶片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GhLhcb2A1基因的CDS全长,通过生物信...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在植物光合进程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陆地棉GhLhcb2A1基因特征、表达特性以及在低温和干旱响应中的功能,以冀棉262叶片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GhLhcb2A1基因的CDS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特征,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以及低温和干旱响应表达模式,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验证了GhLhcb2A1基因在低温和干旱响应中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GhLhcb2A1基因CDS全长为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GhLhcb2A1在叶片中高表达,在低温和干旱处理的叶片和根中显著上调表达,并在低温和干旱处理3 h的叶片中达到最大值,分别是对照叶片中的17.42,30.03倍,在低温处理6 h和干旱处理12 h的根中达到最大值,分别是对照根中的11.65,65.04倍。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GhLhcb2A1蛋白在细胞叶绿体中表达。GhLhcb2A1基因沉默植株与对照植株相比,低温和干旱处理造成的植株失水干枯等表型更严重,叶片积累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GhLhcb2A1基因沉默植株对低温和干旱胁迫的抵抗力降低。以上研究表明,GhLhcb2A1基因在低温和干旱响应中发挥正调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GhLhcb2A1 低温 干旱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
5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孙凤霞 张灵秀 朱璐遥 刘宪凯 王秀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病理确诊为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以PET/CT存在局灶性骨髓浸润...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病理确诊为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以PET/CT存在局灶性骨髓浸润灶认定为骨髓浸润,根据是否发生骨髓浸润分为骨髓浸润组和骨髓正常组。其中骨髓浸润组分为局部浸润、弥漫浸润、局部伴弥漫浸润三组。观察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值,使用Spearman分析影像参数与Ann Arbor分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ET/CT对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经^(18)F-FDG PET/CT检查发现,骨髓浸润16例(22.86%),骨髓正常54例(78.14%),骨髓浸润中,局部浸润2例(12.50%)、弥漫浸润4例(25.00%)、局部伴弥漫浸润10例(62.50%);对比骨髓浸润组与骨髓正常组的^(18)F-FDGPET/CT参数发现,骨髓浸润组SUVmax、MTV和TLG值均高于骨髓正常组(P<0.05);对比不同临床分期的^(18)F-FDG PET/CT参数发现,4个临床分期的SUVmax、MTV和TLG值差异显著,均随着临床分期的进程而升高(P<0.05);Spearman分析显示,SUVmax、MTV和TLG与临床分期均成正相关(r=0.944,r=0.569,r=0.982,P均<0,001);SUVmax、MTV和TLG诊断骨髓浸润的AUC的面积分别为0.999、0.700、0.994(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诊断DLBCL患者效能较高,其影像参数均呈现较高水平,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且其对骨髓浸润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18)氟-脱氧葡萄糖 PET/CT 骨髓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PO1高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
6
作者 张静 顾岩 +2 位作者 管佳恒 吴雪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目的:探究核输出蛋白1(XPO1)在初发成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患者XPO1的表达水平。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以寻找DLBCL患者生... 目的:探究核输出蛋白1(XPO1)在初发成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患者XPO1的表达水平。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以寻找DLBCL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基因。通过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探索XPO1抑制剂(KPT-8602)及XPO1敲降对DLBCL细胞的影响。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转录组测序结果,寻找XPO1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XPO1在DLBC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XPO1低表组相比,XPO1高表组患者的预后明显更差(P<0.05)。通过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发现XPO1及核浆转运通路(NTP)中的14个基因可能是DLBCL患者的高危预后因素。此外,在两种DLBCL细胞系Farage及SU-DHL-4中,KPT-8602及XPO1敲降可以抑制DLBCL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基于公共数据库DLBCL转录组测序结果,将患者分为XPO1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分析两组的DEG,提示MYBL1可能是XPO1的下游信号分子。抑制XPO1功能或者降低XPO1表达均可以显著降低MYBL1的表达。结论:XPO1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XPO1可能通过激活XPO1/MYBL1信号通路从而在DLBCL中发挥促肿瘤作用,XPO1抑制剂可能是初发DLBCL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XPO1 XPO1抑制剂 MYbL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麦饮对实验性干燥综合征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B细胞亚群的影响
7
作者 韩曼 李亚青 +3 位作者 朱小霞 张华东 赵雪琦 姜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59-265,共7页
目的研究青麦饮对实验性干燥综合征(experimental Sjogrens syndrome,ESS)小鼠干预后疾病的发展变化及B细胞亚群分布比例的影响。方法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青麦饮低剂量组(1.125 g/mL)、青麦饮高剂量组(2.25 g/mL)... 目的研究青麦饮对实验性干燥综合征(experimental Sjogrens syndrome,ESS)小鼠干预后疾病的发展变化及B细胞亚群分布比例的影响。方法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青麦饮低剂量组(1.125 g/mL)、青麦饮高剂量组(2.25 g/mL),每组6只。通过对小鼠皮下注射唾液腺蛋白乳剂构建ESS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6周。灌胃结束后进行唾液流率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抗SSA抗体和抗M3R抗体水平。观察小鼠脾脏及颈部淋巴结大小形态的变化,制备各组小鼠脾脏、颈部淋巴结、骨髓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各B细胞亚群分布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唾液流率下降(P<0.01);脾脏和颈部淋巴结均有明显增大(P<0.01);抗SSA抗体、抗M3R抗体水平升高(P<0.05);脾脏和颈部淋巴结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脾脏和骨髓中的浆细胞比例均有升高(P<0.05),脾脏边缘区B细胞比例下降(P<0.05),滤泡B细胞比例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麦饮干预组唾液流率增加(P<0.05);抗M3R抗体水平下降,高剂量组更为显著(P<0.05)。青麦饮高剂量组抗SSA抗体水平显著降低(P<0.01);脾脏和颈部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脾脏边缘区B细胞比例上升(P<0.01),滤泡B细胞比例下降(P<0.05)。结论青麦饮可能通过调控B细胞亚群减轻ESS干燥症状,改善抗体水平,缓解ESS小鼠的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青麦饮 b细胞 b细胞亚群 燥湿互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较少时的血涂片形态学特点及阅片经验分享
8
作者 王庚 张镓 +9 位作者 王欣 黄媛 毛镭篥 韩红 张馨霏 伍博深 连荷清 方喆君 李柏蕤 吴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规则并进行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4例DLBCL确诊患者和8例IVLBCL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标本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10例、盗汗4例、体重下降7例,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2例,脾大8例;以上DLBCL和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使用低倍镜浏览患者外周血涂片可于血膜边缘及尾部残留血边线处见直径达正常淋巴细胞2倍及以上的特征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该类细胞胞体大,染色质成熟程度不一,可呈条索样排列;细胞核形不规则,可见扭曲、折叠、切迹;胞质呈现强嗜碱性,颗粒少见。结论 血常规提示两系或三系减低时,应查看患者临床病历。若见全身B症状(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涂片应首先重点查看血膜边缘及残留血边线中是否存在直径大的涂抹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然后在低倍镜下浏览血片头部或头体交界处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细胞,以及时提示临床。尤其见噬血细胞时,应警惕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外周血涂片 手工推片 机器推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型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9
作者 赵敏 李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0,共3页
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特指型DLBCL,组织形态学常为窦性或者弥漫生长。该文报道1例,其左侧腋窝淋巴结具有大量多形性的中心母细胞样伴间变特征的细胞和HRS样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 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特指型DLBCL,组织形态学常为窦性或者弥漫生长。该文报道1例,其左侧腋窝淋巴结具有大量多形性的中心母细胞样伴间变特征的细胞和HRS样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生发中心样生长,符合DLBCL,非特殊类型,间变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节型 间变型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生存分析
10
作者 武莉丽 史俐 +5 位作者 李炜静 刘玮 封云 殷少宁 何翠颖 刘丽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78,共6页
目的:观察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顺铂+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 目的:观察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顺铂+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的31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为55(27-71)岁。年龄<60岁患者21例,≥60岁患者10例。26例为难治患者,5例为复发患者。生发中心型(GCB)13例,非生发中心型(non-GCB)17例,1例患者Hans分型缺失。双表达(DEL)患者17例,非双表达(non-DEL)患者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38.7%(12/31),总有效率为67.7%(21/31)。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9.8个月(95%CI:4.048-15.552),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3.9个月(95%CI:9.294-18.5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CB、DEL两个因素降低R/R DLBCL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主要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白细胞减少。结论: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R/R DLBCL疗效较好,治疗后需严密监测血液学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双表达 西达本胺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B细胞淋巴瘤的精准病理诊断
11
作者 时云飞 李向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既往又被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家族,侵袭性高,异质性强。WHO淋巴瘤分类不断细化并更新了LBCL的具体类型,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具... 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既往又被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家族,侵袭性高,异质性强。WHO淋巴瘤分类不断细化并更新了LBCL的具体类型,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具体类型LBCL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并逐渐成为临床进行准确预后分层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LBCL分型日趋精准必然要求病理医师的诊断更加精准化,同时淋巴瘤治疗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和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也对LBCL的精准分型和靶向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对LBCL精准病理诊断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期帮助读者认识到LBCL精准诊断的重要性、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概念和建立更加清晰的诊断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诊断 分子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FF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12
作者 李巍 马西虎 +4 位作者 刘晓 费飞 秦兰 买尔吾甫·木合布力 白玉盛 《西部医学》 2025年第2期168-174,179,共8页
目的 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 制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血清(GP-APS),并将50只无特定病原级别的成年雄性BALB/c小鼠(7~8周龄)分为对照组(空白对照)、ITP组(GP-... 目的 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 制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血清(GP-APS),并将50只无特定病原级别的成年雄性BALB/c小鼠(7~8周龄)分为对照组(空白对照)、ITP组(GP-APS诱导)、ITP+rhBAFF组(ITP组联合静脉注射50μg/kg/50μL重组人BAFF蛋白)、ITP+rhBAFF+shDll1(100μg/kg)组和ITP+rhBAFF+shJagged1(25μg/kg)组[构建了沉默Dll1的重组腺病毒载体(shDll1)和沉默Jagged1的重组腺病毒载体(shJagged1),在ITP+rhBAFF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腺病毒载体,每日1次,注射1周],每组10只。1周后取小鼠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和血清。对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进行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小鼠外周血血清中BAFF、Dll1、Jagged1、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外周血血清中BAFF分别与Dll1和Jagged1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AFF、Dll1、Jagged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TP组小鼠的外周血血小板数目降低(P<0.05)。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与BAFF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687;P=0.0338,95%CI:-0.8445~-0.05464);外周血血小板数与Dll1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361;P=0.0145,95%CI:-0.8723~-0.1592);外周血血小板数与Jagged1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409;P=0.0135,95%CI:-0.8742~-0.1672)。ITP小鼠外周血中BAFF的水平与Dll1呈显著正相关(r=0.5794;P=0.0236,95%CI:0.09544~0.8418)。BAFF的水平与Jagged1的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5723;P=0.0258,95%CI:0.08489~0.8387)。与对照组比较,ITP组外周血中BAFF、Dll1、Jagged1、IL-1β、IL-6、TNF-α、ROS、MDA水平上调,GSH-PX、SOD水平下调(均P<0.05)。与ITP组比较,ITP+rhBAFF组外周血中BAFF、Dll1、Jagged1、IL-1β、IL-6、TNF-α、ROS、MDA水平上调,血小板数目减少,GSH-PX、SOD水平下调(均P<0.05)。与ITP+rhBAFF组比较,ITP+rhBAFF+shDll1组外周血中Dll1、Jagged1、IL-1β、IL-6、TNF-α、ROS、MDA水平下调,血小板数目增多,GSH-PX、SOD水平上调(均P<0.05)。与ITP+rhBAFF组比较,ITP+rhBAFF+shJagged1组外周血中Jagged1、IL-1β、IL-6、TNF-α、ROS、MDA水平下调,血小板数目增多,GSH-PX、SOD水平上调(均P<0.05)。结论 BAFF通过激活Dll1/Jagged1信号通路促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激活因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小鼠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掺杂单栅GFET的自洽模型研究
13
作者 刘杰 王军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1,66,共6页
建立了B/N掺杂单栅石墨烯场效应管(GFET)全工作区域下的漏极电流模型。利用自洽方法获取精确的电势-电荷关系,解决了建模过程中的多重对数问题。该模型明确捕捉到产生非零带隙和狄拉克(Dirac)点偏移对载流子片电荷密度和迁移率等参数的... 建立了B/N掺杂单栅石墨烯场效应管(GFET)全工作区域下的漏极电流模型。利用自洽方法获取精确的电势-电荷关系,解决了建模过程中的多重对数问题。该模型明确捕捉到产生非零带隙和狄拉克(Dirac)点偏移对载流子片电荷密度和迁移率等参数的影响。此外,通过考虑相互作用参数和杂质浓度建立了一种半经典扩散迁移率模型。所提出的漏极电流模型和扩散迁移率模型的模拟数据与7.5%B-掺杂单栅GFET的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在不同掺杂浓度下,B/N掺杂单栅GFET漏极电流模型所预测的转移特性曲线与输出特性曲线表明,通过掺杂能够完全抑制单栅GFET的双极性行为,增强了输出饱和性,并提高了开关比。因此,B/N掺杂单栅GFET能够同时满足模拟/射频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应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场效应管 b/N掺杂 自洽方法 半经典扩散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特征的深度学习预测直肠癌患者的BRAF基因突变状态
14
作者 胡鸿博 赵升 +2 位作者 姜昊 张莹 姜慧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BRAF)突变状态与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BRAF基因突变情况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20年6月...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BRAF)突变状态与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BRAF基因突变情况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外显子测序鉴定BRAF基因突变状态。通过生存分析评估BRAF基因突变与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从260名接受多参数MRI的直肠癌患者中提取7388个特征模块,包括术前T1加权图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图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和对比增强T1加权图像(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CE-T1WI)。随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构建了放射组学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评估模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9例BRAF突变患者和171例BRAF野生型患者。两组在肿瘤恶性分期、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年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BRAF突变组生存期低于BRAF野生型组(P<0.001)。所构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9,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的Kappa统计量为0.87,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基于CNN的放射组学特征模型在区分直肠癌患者BRAF突变状态方面表现优异,为未来无创筛查BRAF突变状态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 深度学习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 卷积神经网络 影像组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宝A+B”防治李果实褐腐病试验初探
15
作者 杨华 李广旭 +3 位作者 戴启东 赵雨萌 韩丽红 刘莹 《北方果树》 2025年第1期15-17,20,共4页
为明确“菌宝A+B”防治李果实褐腐病的药效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2024年我们开展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菌宝A+B”对李果实褐腐病田间防效为78.10%,较对照药剂40%氯氟醚菌唑、12%苯甲·氟酰胺、24%腈苯唑、70%甲基硫菌灵依次高5.99%、1... 为明确“菌宝A+B”防治李果实褐腐病的药效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2024年我们开展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菌宝A+B”对李果实褐腐病田间防效为78.10%,较对照药剂40%氯氟醚菌唑、12%苯甲·氟酰胺、24%腈苯唑、70%甲基硫菌灵依次高5.99%、14.92%、6.34%、13.39%,但差异均不显著。果实品质测定表明,“菌宝A+B”处理的单果重最高,为197.70 g,较对照药剂40%氯氟醚菌唑、12%苯甲·氟酰胺、24%腈苯唑、70%甲基硫菌灵依次高12.98%、4.34%、10.38%、17.97%。但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较其他处理相对较低。室温贮藏7 d后,“菌宝A+B”对李果实褐腐病的防效达到100%,较对照药剂40%氯氟醚菌唑、12%苯甲·氟酰胺、24%腈苯唑、70%甲基硫菌灵依次高50%、25%、50%、75%;“菌宝A+B”处理的果实硬度为5.25 N,分别是对照药剂40%氯氟醚菌唑、12%苯甲·氟酰胺、24%腈苯唑、70%甲基硫菌灵的3.22、4.86、4.27、1.45倍。说明“菌宝A+B”对李果实褐腐病田间及贮藏期均有较好的防效,能提高果实单果重和硬度,增加产量,延长商品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宝A+b 李果实褐腐病 防效 果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族链球菌感染对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情况与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吴海红 桑琳 +1 位作者 王润秋 李涛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GBS)感染对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情况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产前阴道分泌物检查的120例晚期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GBS感染检测结果分为GBS阳性组(n=71)和GBS阴性组(n=49)。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失衡情况、... 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GBS)感染对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情况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产前阴道分泌物检查的120例晚期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GBS感染检测结果分为GBS阳性组(n=71)和GBS阴性组(n=49)。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失衡情况、阴道清洁度分级、孕妇分娩方式、孕妇与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结果:GBS阳性组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阴道微生态失衡率及阴道pH值>4.6患者占比均高于GBS阴性组(P<0.05);GBS阳性组阴道清洁度分级为1度患者占比低于GBS阴性组(P<0.05),3度、4度患者占比高于GBS阴性组(P<0.05);GBS阳性组孕妇自然阴道分娩率低于GBS阴性组(P<0.05),中转剖宫产率高于GBS阴性组(P<0.05);GBS阳性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宫内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浑浊/污染及产褥感染)与围产儿不良结局(早产、胎儿窘迫、肺炎、GBS感染)发生率均高于GBS阴性组(P<0.05)。结论:GBS感染对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平衡状况和阴道清洁度有一定影响,可增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与围产儿不良结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 b族链球菌 阴道微生态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抑制剂parthenolide联合柔红霉素对髓系白血病小鼠的治疗效应
17
作者 胡国敏 赵杨 +3 位作者 符雪如 吴钰莹 卢洁 张红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parthenolide(PN)联合柔红霉素(DNR)对髓系白血病小鼠的治疗效应。方法:20只Nu/Nu裸鼠通过接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构建移植瘤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PN组、DNR组和PN+DNR...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parthenolide(PN)联合柔红霉素(DNR)对髓系白血病小鼠的治疗效应。方法:20只Nu/Nu裸鼠通过接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构建移植瘤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PN组、DNR组和PN+DNR组,每组5只。PN组小鼠每2 d腹腔注射0.2μg PN,共7次;DNR组小鼠分别于第1、2、3、8、9、10天腹腔注射0.6 mg DNR;PN+DNR组给药方案同各单药组;空白对照组只注射等体积PBS。第16天处死小鼠,分离瘤体,称取质量,计算瘤体积及抑瘤率;采用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率。结果:处理第16天,空白对照组、PN组、DNR组和PN+DNR组的瘤体积变化值分别为(1365.13±426.79)、(695.68±129.29)、(117.68±58.36)、(-44.55±78.74)mm~3,PN和DNR均可抑制瘤体积(P<0.05),二者联合有协同作用(P=0.034);PN、DNR组、PN+DNR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2.5%、71.9%、86.8%。4组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0±1.58)%、(13.20±3.36)%、(34.32±3.40)%和(36.62±3.56)%,PN和DNR均可诱导瘤细胞凋亡,二者有协同作用(P=0.038)。结论:PN有抗髓系白血病效应,PN和DNR联合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白血病 核因子κb PARTHENOLIDE 柔红霉素 裸鼠 移植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bxw7蛋白在DLBCL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18
作者 黄文强 郑雷 +4 位作者 靳松 胡松元 付云秋 张晋 龙思方 《中外医学研究》 2025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Fbxw7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匀东医院收治的65例DLBCL患者及6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将DLBCL患者设为观察组,将淋... 目的:探讨Fbxw7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匀东医院收治的65例DLBCL患者及6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将DLBCL患者设为观察组,将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设为对照组。均采集病理标本开展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两组Fbxw7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Fbxw7蛋白表达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变化。结果:观察组Fbxw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7.69%,低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xw7阳性组肿瘤分期Ⅲ~Ⅳ期、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占比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bxw7蛋白在DLBCL中处于低表达状态,其低表达可促使肿瘤进展,使得疾病分期高、分化程度低,且易伴有淋巴结转移,明确Fbxw7蛋白表达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Fbxw7蛋白 临床表达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IL-18、IL-1β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9
作者 王明月 段莹 +2 位作者 黄鑫 岑洪 钟大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7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初治DLBCL患者设为DLBCL组,同期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IL-18、IL-1β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IL-18、IL-1β预测患者死亡或存活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对DLBCL患者随访至2024年6月30日,记录其3年总生存期(OS),并分析IL-18和IL-1β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组的IL-18、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L-18的最佳截断值为19.15 pg/mL,IL-1β的最佳截断值为4.95 pg/mL。IL-18、IL-1β高水平组的临床分期Ⅲ/Ⅳ期占比高于低水平组(P<0.05)。Log-rank检验显示,IL-18、IL-1β高水平组DLBCL患者的3年OS显著低于低水平组(P<0.001)。结论NLRP3炎症小体相关炎症因子IL-18和IL-1β在DLBC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Β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状况与血浆BNP水平的关系
20
作者 陈胜芳 毕佳音 +2 位作者 陈昱颉 李冠豪 严嘉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了解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透(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以及营养状况与BNP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符合观察条件的MHD患者116例。测量身高、体质量、上臂围、... 目的了解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透(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以及营养状况与BNP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符合观察条件的MHD患者116例。测量身高、体质量、上臂围、小腿围、握力等,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浆BNP水平,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浆BN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MHD患者中位血浆BNP水平为250.5(107.3,491.5)pg/mL。血浆BNP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细胞内水分、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臂围、小腿围、握力、骨骼肌质量指数、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血红蛋白、年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是MHD患者血浆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99,P<0.001;β=-0.283,P=0.001;β=0.242,P=0.005;β=-0.187,P=0.030)。结论MHD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普通人群,较低的BMI、血红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较高的血浆BNP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透 血浆b型利钠肽 体质量指数 血清总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