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锦鲤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酶α/β亚基(GNPTA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组织分布和时序表达
1
作者 温思怡 韩卓然 孙敬锋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2-58,共7页
论文旨在研究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 koi)GNPTAB(alpha/beta subunits of 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otransferase)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应答规律。对锦鲤GNPTAB基因CDS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 论文旨在研究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 koi)GNPTAB(alpha/beta subunits of 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otransferase)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应答规律。对锦鲤GNPTAB基因CDS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GNPTAB基因的组织分布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感染机体后的时序表达规律。结果显示,GNPTAB基因CDS区片段长度为3 747 bp,推测编码1 248个氨基酸,含有4个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GNPTAB基因在健康锦鲤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脏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肠道、脾脏、皮肤、中肾、头肾。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锦鲤6~72 h,GNPTAB基因在肠道组织主要呈现上调表达,在肝脏、头肾、脾脏、皮肤、肌肉组织中主要呈现下调表达。维氏气单胞菌感染锦鲤后,GNPTAB基因在这些组织中出现表达差异,推测GNPTAB参与了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或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鲤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织分布 时序表达 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酶α/β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485-5p靶向氧连接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
2
作者 胡东来 赵梓岐 +3 位作者 李元 杨丽 雷艳丽 楚元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8,共11页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采用雄激素剥夺疗法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前列腺癌有效,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会进展为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因此,寻找新的更加有效的前列腺癌治疗靶点就显得尤为关...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采用雄激素剥夺疗法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前列腺癌有效,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会进展为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因此,寻找新的更加有效的前列腺癌治疗靶点就显得尤为关键。多项研究表明,微RNA(microRNAs,miRNAs)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相关。已有报道显示,miRNA-485-5p(miR-485-5p)在多种肿瘤中发挥抑癌作用,但其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在较大程度上仍未可知。本研究旨在探究miR-485-5p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作用与机制。生物信息学预测和qRT-PCR检测发现,miR-485-5p在前列腺癌中表达下调。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证明,转染miR-485-5p模拟物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生物信息学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法、Western印迹和qRT-PCR检测证实,氧连接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OGT)是miR-485-5p的一个下游直接靶标。进一步的分析和检测显示,OGT在前列腺癌中呈高表达,转染OGT的siRNA能够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同时有效逆转转染miR-485-5p抑制物所发挥的促癌作用。综上所述,miR-485-5p可以通过负向调控OGT进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释miR-485-5p在前列腺癌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可为寻找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485-5p 前列腺癌 氧连接的n-氨基葡萄糖转移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1,6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谭晓龙 朱君 +1 位作者 杨涛 吴峰阶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0-238,共9页
目的:探讨β-1,6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2(GCNT2)基因在胃癌(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GC发生、发展和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TIMER、GEPIA2、Oncomine和UALCAN等数据库数据,以及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切除... 目的:探讨β-1,6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2(GCNT2)基因在胃癌(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GC发生、发展和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TIMER、GEPIA2、Oncomine和UALCAN等数据库数据,以及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25例GC患者的癌和配对癌旁组织标本,分析GCNT2基因在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GC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利用LinkedOmics、GSEA和ssGSEA分析GCNT2所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及其与免疫浸润之间的相关性。将pc-GCNT2及其阴性对照质粒转染进胃癌SGC-7901和BGC-823细胞,用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GCNT2对G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WB法检测细胞中GCNT2、STAT3和PD-L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GCNT2 mRNA在G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或P<0.0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其对GC诊断有较高的价值。GCNT2在GC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显著高于癌旁组织,GCNT2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参与细胞形态发生的成分、细胞间黏附、多细胞生物信号和突触传递等。单基因GSEA分析发现,GCNT2在GC中主要抑制IL-6/JAK/STAT3、IL-2/STAT5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α/γ干扰素响应与NF-κB表达等。GCNT2的表达与GC组织的免疫浸润具有显著相关性。过表达GCNT2可显著抑制G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均P<0.01),降低细胞中STAT3和PD-L1的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GCNT2基因在GC组织中低表达,与GC的诊断及预后显著相关,其主要通过抑制IL-6/JAK/STAT3和免疫相关致癌信号通路而在G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6 n-氨基葡萄糖转移 胃癌 SGC-7901细胞 BGC-823细胞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国卿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不同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3组... 目的观察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不同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3组。分别测定血清和尿MCP1的含量、尿NAG含量以及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GHbAlc),进行组间比较,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做尿MCP1与GHbAlc、UAER、NAG的相关分析。结果尿MCP1含量及NAG含量在所有患者中均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大量白蛋白尿组升高最明显,其升高程度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程度一致,即随糖尿病肾病加重而逐渐升高。而血清MCP1水平较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尿MCP1与GHbAlc、UAER、NAG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尿中MCP1升高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有更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n-β-D-氨基葡萄糖 糖尿病肾病
原文传递
尿α1-微球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肌酐在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检测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静怡 唐映梅 +1 位作者 杨娴 杨文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2-327,共6页
目的探究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肌酐(NAG/UCr)在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8月—2020年8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85例,根据患者核... 目的探究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肌酐(NAG/UCr)在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8月—2020年8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85例,根据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史,将患者分为NUC治疗组(n=57)和未经NUC治疗组(n=28),根据使用NUC种类,将患者分为ETV治疗组(n=32)和TDF治疗组(n=25);根据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BeAg阴性组(n=57)和HBeAg阳性组(n=28);根据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将患者分为HBV DNA阴性组(n=47)和HBV DNA阳性组(n=38);根据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非肝硬化组(n=47)和肝硬化组(n=38),收集纳入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不同指标检测的优劣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各因素与α1-MG、NAG/UC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α1-MG、NAG/UC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未经NUC治疗组、HBe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组的尿α1-MG水平分别较NUC治疗组(Z=-2.054,P=0.04)、HBeAg阴性组(Z=-2.293,P=0.022)、HBV DNA阴性组(Z=-2.229,P=0.026)明显升高。HBV DNA阳性组、肝硬化组的NAG、NAG/UCr水平分别较HBV DNA阴性组(Z值分别为-2.908、-2.824,P值均<0.05)、非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3.204、-3.412,P值均<0.05)患者明显升高。α1-MG异常患者占比(31.8%)与eGFR异常占比(20.0%)相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8,P=0.007);α1-MG联合NAG/UCr检测异常占比(35.3%)较eGFR检测异常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P=0.005)。α1-MG联合NAG/UCr检测与eGFR检测优劣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年龄(β=0.246)、HBeAg阳性(β=0.284)、合并肝癌(β=0.291)是α1-MG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FIB-4值升高(β=0.352)、合并腹水(β=0.26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β=-0.248)、HBV DNA阳性(β=0.197)、高水平TBil(β=0.257)均是NAG/UCr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的肾损伤可能发生在病毒复制活跃期、肝硬化以及肝脏功能恶化的整个病程进展中,使用NUC抗病毒治疗可以缓解HBV对肾功能的损伤,在一定治疗疗程内是安全可靠的;联合检测尿α1-MG、NAG/UCr诊断早期肾功能损伤较eGFR更具优势,是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更有效的肾功能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肾功能不全 Α1-微球蛋白 n--Β-D-氨基葡萄糖 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氨基葡萄糖合成关键酶氨基葡萄糖-6-磷酸乙酰转移酶的筛选及酶学性质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小芳 刘延峰 +3 位作者 李江华 刘龙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3-84,共12页
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GlcNAc)是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的衍生物,在保健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氨基葡萄糖-6-磷酸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 N-acetyltransferase,GNA)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合成... 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GlcNAc)是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的衍生物,在保健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氨基葡萄糖-6-磷酸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 N-acetyltransferase,GNA)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本研究在前期构建的产GlcNAc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B.subtilis)工程菌的基础上,通过过量表达不同来源的GNA,筛选出来源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氨基葡萄糖-6-磷酸乙酰基转移酶(Cegna1)最适于加强GlcNAc合成途径。在B.subtilis工程菌中表达Cegna1,摇瓶水平发酵GlcNAc产量达到7.31 g/L,与过量表达来源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erevisiae)的GNA的对照菌株相比,GlcNAc的产量提高了24.51%。在3 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发酵,GlcNAc产量达到24.23 g/L,相较于对照菌株GlcNAc的产量提高了24.69%。进一步研究发现重组Cegna1对GlcN-6P和乙酰辅酶A(Ac-CoA)有着较高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最后对重组Cegna1的基本酶学性质进行了考察,发现底物GlcN-6P对重组Cegna1的抑制作用明显,下一步可采用定向进化策略改造Cegna1,解除底物GlcN-6P对重组Cegna1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定向进化策略改造GNA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氨基葡萄糖-6-磷酸转移 n-氨基葡萄糖 枯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α1-微球蛋白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郭颖 沈业周 张俭 《健康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尿α1-微球蛋白(α1-M)、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共60例,根据脓毒症确诊7天内是否发生肾损伤,分为脓毒症肾... 目的探讨尿α1-微球蛋白(α1-M)、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共60例,根据脓毒症确诊7天内是否发生肾损伤,分为脓毒症肾损伤组(26例)和脓毒症非肾损伤组(34例)。收集并比较患者被确诊为脓毒症时的24 h内的尿α1-M、尿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尿微量白蛋白(MA)、尿肌酐(UCr)、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肌酐(SCr)的实验室结果。结果脓毒症肾损伤组与脓毒症非肾损伤组的尿α1-M、尿NAG、尿β2-M、尿MA、尿RBP、SCr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指标用于预测脓毒症是否发生肾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0.827、0.735、0.693、0.705、0.824;联合尿α1-M和尿NAG,AUC为0.916。结论尿α1-M、尿NAG对预测脓毒症发生急性肾损伤存在早期预测价值,比血肌酐更优越,且二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早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Α1-微球蛋白 n--Β-D-氨基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新型底物的合成及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8
作者 徐蕾 姚莉韵 +2 位作者 刘慧中 张建华 杨婉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4-688,共5页
目的优化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新型底物6-甲基-2-吡啶基-1-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MPT-NAG)的合成方法,探讨其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泼中间物(1-氯-1-脱氧乙酰糖)与6-甲基-2-巯基吡啶成苷合成底... 目的优化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新型底物6-甲基-2-吡啶基-1-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MPT-NAG)的合成方法,探讨其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泼中间物(1-氯-1-脱氧乙酰糖)与6-甲基-2-巯基吡啶成苷合成底物;以MPT-NAG为底物,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尿液样本中NAG的活性。结果底物MPT-NAG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1HNMR谱鉴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纯度达99.8%。NAG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和肾移植患者的尿NAG活性增高,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优化制备工艺合成获得NAG新型底物MPT-NAG,所用原料成本低、操作简便且产物得率较高,在肾小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Β-D-氨基葡萄糖 6-甲基-2-吡啶基-1--n--β-D-氨基葡萄糖 肾小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基因反义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仇灏 金美芳 +4 位作者 周迎会 孙其昌 刘可人 沈宏杰 吴士良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8,共6页
反义封闭人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pp-GalNAc-T2)的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SGC7901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有影响.在对几株肿瘤细胞的pp-GalNAc-T2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后,以高表达pp... 反义封闭人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pp-GalNAc-T2)的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SGC7901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有影响.在对几株肿瘤细胞的pp-GalNAc-T2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后,以高表达pp-GalNAc-T2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两段不同长度pp-GalNAc-T2基因片段,构建反义表达载体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通过G418筛选,建立一系列旨在封闭胃癌细胞SGC7901ppGalNAc-T2基因表达的亚细胞克隆.通过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反义封闭pp-GalNAc-T2基因RNA表达后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以及TGF-β1、MMP2表达水平的变化.反义封闭pp-GalNAc-T2基因表达后,胃癌细胞SGC7901 pp-GalNAc-T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分裂增殖减慢,表明反义封闭pp-GalNAc-T2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增殖有影响.结果还显示,反义封闭pp-GalNAc-T2基因表达可使TGF-β1、MMP2基因在mRNA与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增加,提示pp-GalNAc-T2基因表达可能对胃癌细胞SGC7901浸润转移产生影响.以上结果表明,pp-GalNAc-T2基因在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并可能与肿瘤的增殖及浸润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n-氨基半乳糖转移 基质金属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SGC790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加重小鼠肺缺血再灌注诱导的铁死亡
10
作者 杨柳青 彭君 +2 位作者 桑阿明 张静 李心怡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敲除糖基转移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加重小鼠缺血再灌注诱导肺损伤及其背后机制。方法:取6~8周龄Ogt条件性敲除的小鼠(Ogt-CKO)及未使用他莫昔芬诱导杂交同窝鼠(Ogtfl/fl)各12只,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假手术(sham)和... 目的:探讨敲除糖基转移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加重小鼠缺血再灌注诱导肺损伤及其背后机制。方法:取6~8周龄Ogt条件性敲除的小鼠(Ogt-CKO)及未使用他莫昔芬诱导杂交同窝鼠(Ogtfl/fl)各12只,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假手术(sham)和缺血再灌注(I/R),分成4组(n=6):sham+Ogtfl/fl;I/R+Ogtfl/fl;sham+OgtCKO;I/R+Ogt-CKO。建立I/R模型后,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肺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肺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后分析活性氧(ROS);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中SLC7A11、G6PDH及Nrf2表达。结果:与sham+Ogtfl/fl组相比,肺损伤在I/R+Ogtfl/fl组小鼠加重,电镜下表现出细胞缩小、核固缩,ROS增多,SLC7A11表达减少,G6PDH及Nrf2表达增多。敲除Ogt进一步加重I/R造成的肺组织损伤和铁死亡。结论:Ogt的敲除加重了缺血再灌注诱导的铁死亡,这一过程可能与Nrf2/G6PDH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氨基葡萄糖转移 糖基化 铁死亡 肺缺血再灌注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6-磷酸葡萄糖脱氢
原文传递
NAG酶、γ-谷氨酰转移酶联合尿微量蛋白检测对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智慧 唐小铁 +1 位作者 王艳娥 李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27-629,共3页
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酶)、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肾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终点法和速率法对113例尿蛋白定性阴性的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尿中NAG酶、γ-GT、mAlb进行检... 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酶)、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肾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终点法和速率法对113例尿蛋白定性阴性的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尿中NAG酶、γ-GT、mAlb进行检测,探讨三者联合检测对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DM组、HBP组、SLE组患者mAlb、NAG酶、γ-G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指标单项检测阳性率较低,两两联合检测会提高检测阳性率,但是与单项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明显提高检测阳性率,与单项及两项检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Alb、NAG酶、γ-GT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mAlb、NAG酶、γ-GT联合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肾损伤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β-D氨基葡萄糖(NAG) γ-谷氨转移-GT) 尿微量蛋白(mAlb) 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肾损伤分子-1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成人心脏手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红 杨淑芬 +5 位作者 岳华 陆晨 刘颖 赵红娟 陶建双 秦君玫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cyl-β-D-glucosaminidase,NAG)在成人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方法行心脏手术患者105例,...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cyl-β-D-glucosaminidase,NAG)在成人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方法行心脏手术患者105例,根据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65例与非AKI组40例,检测2组手术前、手术后24,48,72h尿Kim-1,NAG及血肌酐水平,并以ROC曲线及AUC评价各项指标诊断AKI的敏感性。结果 2组术前血肌酐、尿Kim-1及尿NA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AKI组血肌酐、尿Kim-1及尿NAG水平较非AKI组明显升高(P<0.001);联合检测尿Kim-1及尿NAG最佳诊断时间点为48h,AUC为0.912(95%CI:0.786~0.939)。结论尿Kim-1及尿NAG联合检测可作为成人心脏手术后AKI早期诊断的指标,对预防AKI发生、发展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肾损伤分子-1 尿n--Β-D-氨基葡萄糖 心脏手术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GnT-IVa对京尼平苷调节胰腺β细胞GLUT2糖基化及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维钊 申甚莉 +3 位作者 边阳萍 赵婉均 汪夏 殷菲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4-330,共7页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4a(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4a,GnT-IVa)是胰岛β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 2,GLUT2)形成N-糖链分支复合物、使其驻留在细胞膜表面完成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糖基转移酶。课题组前期...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4a(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4a,GnT-IVa)是胰岛β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 2,GLUT2)形成N-糖链分支复合物、使其驻留在细胞膜表面完成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糖基转移酶。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京尼平苷可快速调节胰腺β细胞中GLUT2糖基化和葡萄糖摄取,但GnT-IVa是否与其有直接的联系,还有待研究。首先利用siRNA干扰INS-1细胞GnT-IVa表达,随后分析京尼平苷对GLUT2糖基化、葡萄糖摄取、代谢以及葡萄糖诱导胰岛素分泌(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GSIS)的影响。结果证实,在GnT-IVa干扰的INS-1细胞中,京尼平苷对GLUT2糖基化的影响、葡萄糖吸收、ATP生成以及GSIS被明显抑制。研究结果提示,GnT-IVa可能在京尼平苷调节胰岛β细胞GLUT2糖基化、葡萄糖摄取、代谢和GSIS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尼平苷 n-氨基葡萄糖转移-4a 糖基化 葡萄糖摄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酶体代谢酶甘露糖-6-磷酸糖基化修饰关键酶UCE的异源表达及功能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筠嵩 杨燕 +1 位作者 刘忞之 王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2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溶酶体代谢酶甘露糖-6-磷酸(M6P)糖基化修饰的关键酶N-乙酰葡萄糖胺-1-磷酸二酯α-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UCE)进行异源表达和功能鉴定。方法 通过UCE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分别截去UCE的信号肽、前体肽、跨膜区... 目的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溶酶体代谢酶甘露糖-6-磷酸(M6P)糖基化修饰的关键酶N-乙酰葡萄糖胺-1-磷酸二酯α-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UCE)进行异源表达和功能鉴定。方法 通过UCE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分别截去UCE的信号肽、前体肽、跨膜区、胞浆尾肽等结构域,形成不同形式的截短型UCE。利用促溶标签麦芽糖结合蛋白(MBP)的载体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不同的截短型UCE进行表达。将表达的可溶性融合蛋白利用Ni离子琼脂糖凝胶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并利用UDP-Glo试剂盒测定融合蛋白的活性。结果 截短型的UCE-MBP融合蛋白能够被可溶性地融合表达,并且能够利用Ni离子琼脂糖凝胶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去掉其前体肽和仅保留核心区的UCE融合蛋白能够展现出较高的活性。结论 利用促溶标签蛋白能够实现UCE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地融合表达,从而能够快速制备大量的UCE,该酶可用于对溶酶体代谢酶体外糖基化的生物催化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代谢 n-糖基化 n-葡萄糖-1-磷酸二酯α-n-葡萄糖胺糖苷 异源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α_1-MG、β_2-MG、Hs-CRP和尿NAG联合检测对早期肾损害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艳 刘丹 黄泽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0期2544-2545,共2页
目的观察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联合检测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健康体检者、100例病理上无明显肾小管间质病变但可能有早期肾... 目的观察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联合检测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健康体检者、100例病理上无明显肾小管间质病变但可能有早期肾损伤的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分别进行血清尿素(Urea)、肌酐(Cr)、α1-MG、β2-MG、Hs-CRP和尿NAG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α1-MG、β2-MG、Hs-CRP和尿NAG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四项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NAG可反应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及其损伤程度,而血清α1-MG、β2-MG则可作为临床上肾小球滤过膜,尤其是电荷屏障受损的标志,Hs-CRP在肾损伤早期较Cr、Urea升高明显。四项联合测定能够为早期肾损伤的预防及诊断提供更好的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β-D氨基葡萄糖 Α1微球蛋白 Β2-微球蛋白 C反应蛋白质 早期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KIM-1蛋白诊断早期造影剂肾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雪 张蓓茹 李德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7-360,共4页
目的测定大鼠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含量以研究其在造影剂肾病(RCI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A、B、C组(n=8)和D组(D组又分为2,6,12,24,48 h和7 d小组,n=8),采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每组注射3种药物,均间隔1... 目的测定大鼠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含量以研究其在造影剂肾病(RCI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A、B、C组(n=8)和D组(D组又分为2,6,12,24,48 h和7 d小组,n=8),采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每组注射3种药物,均间隔15 min。A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生理盐水(NS);B组注射PBS、NS和造影剂(CM);C组注射吲哚美辛(INDO)、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和NS;D组注射INDO、L-NAME和CM。结果 D组大鼠给药6 h后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显著升高(P<0.001),在给药24 h达到高峰,并于48 h基本恢复正常。组织学可见D组用药后6 h出现显著的病理学变化,出现小管间质弥漫性充血、出血,明显的肾小管坏死和肾小管结构消失;给药后12 h仍然存在显著的小管坏死,以及肾小管结构消失,但是小管间质充血出血程度减轻;给药后24 h肾髓质外带小管已经再生;给药后7 d时肾小管结构仍未完全恢复。D组给药后尿液KIM-1值和NAG值在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尿液KIM-1值在给药后2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并持续到7 d(P<0.001);尿液NAG值在6 h开始升高,48 h基本恢复正常;尿液MMP-9值在D组给药后各组均未见升高。结论测定大鼠尿KIM-1含量可以作为早期诊断RCIN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损伤分子-1 尿液 造影剂肾病 磷酸盐缓冲液 生理盐水 造影剂 组注射吲哚美辛 一氧化氮合抑制剂 肌酐 尿素氮 n--Β-氨基葡萄糖 金属基质蛋白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中mALB、α1-M和NAG联合检测在诊断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宁 李妙羡 +3 位作者 许楠 杨锐华 赵丽华 王香玲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9期2620-2621,共2页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在诊断肾脏早期损伤中的意义。方法以63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58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6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散射比...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在诊断肾脏早期损伤中的意义。方法以63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58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6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尿液中mALB、α1-M水平,采用终点比色法测尿液中NAG活性。结果糖尿病组和高血压组尿液中mALB、α1-M水平和NAG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和高血压组尿液中mALB、α1-M水平和NAG活性的单项检测阳性率均低于50.0%,任意2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50.0%,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则高于70.0%。结论尿液中mALB、α1-M及NAG联合检测是诊断肾脏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清蛋白 Α1-微球蛋白 n--Β-D-氨基葡萄糖 肾脏早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尿mAlb、β_2-m和NAG、KIM-1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亚君 范亚平 +5 位作者 施岚 达展云 许旸晖 俞燕 朱欣航 尤庆生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肾损伤分子-1(KIM-1)与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方法:根据AKI的诊断标准,将91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分...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肾损伤分子-1(KIM-1)与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方法:根据AKI的诊断标准,将91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分别留取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和尿标本,测定尿mAlb、β2-m、NAG、KIM-1和Scr水平。结果:AKI组在手术后18h时间点尿mAlb、β2-m、NAG、KIM-1增高,四项指标联合应用,敏感度为84.38%、特异度为90.16%、阳性预测值为81.81%、阴性预测值为91.66%、阳性似然比为9.5、阴性似然比为0.09、诊断准确度为90.10%。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18h时间点mAlb和β2-m和NAG、KIM-1四项指标联合应用后,可早于血清肌酐30h~54h预测AK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微量白蛋白 β2微球蛋白 n--Β-D-氨基葡萄糖 肾损伤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脏手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病人尿液NGAL、KIM-1、IL-18、NAG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谭丹 彭伟 +4 位作者 吴方昊 赵亮 张国彬 杨波 霍文谦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807-811,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手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病人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IL-18、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3~7月本院接受心脏手术的老年病人60例,依据...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手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病人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IL-18、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3~7月本院接受心脏手术的老年病人60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非AKI组和AKI组,检测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尿液NGAL、KIM-1、IL-18、NAG、尿量及血清肌酐(Scr)、BUN水平,分析NGAL、KIM-1、IL-18、NAG与Scr、BUN的相关性;比较AKI组中不同转归(28 d存活或死亡)病人尿液NGAL、KIM-1、IL-18、NAG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尿液NGAL、KIM-1、IL-18、NAG对AKI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术后尿液NGAL、KIM-1、IL-18、NAG水平及血BUN、Scr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AKI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尿量均较术前升高,AKI组术后24、48 h尿量明显低于非AKI组(P<0.05)。AKI病人术后48 h内尿液NGAL、KIM-1、IL-18、NAG水平均与BUN水平呈正相关,NGAL、KIM-1水平与Scr水平呈正相关(P<0.05)。术后28 d,死亡组术后48 h NGAL、KIM-1、IL-18、NAG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GAL、KIM-1、IL-18、NAG联合检测预测AKI的敏感度、特异度、AUC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老年心脏手术病人术后容易并发AKI,监测尿液NGAL、KIM-1、IL-18、NAG水平对AKI的早期诊断及病人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脏手术 急性肾损伤 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肾损伤分子1 白细胞介素-18 n--Β-D-氨基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NAG与α_1-MG联合检测对肾间质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新华 刘道彦 王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9期2946-2948,共3页
目的探讨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与α_1-微球蛋白(α_1-MG)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肾小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4月221例肾活检患者的病理报告结果,根据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将... 目的探讨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与α_1-微球蛋白(α_1-MG)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肾小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4月221例肾活检患者的病理报告结果,根据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将患者分为肾小管-间质受损组(受损组)和肾小管-间质正常组(正常组),比较分析两组尿液NAG与α_1-MG的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以及2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受损组患者尿液NAG与α_1-MG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液NAG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8,α_1-MG的AUC为0.774。尿液NAG与α_1-MG联合检测与NAG单独检测比较,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17、6.208、4.315、7.812,P<0.05)。尿液NAG与α_1-MG联合检测与α_1-MG单独检测比较,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7、10.175、7.290、13.591,P<0.01)。结论联合检测尿液NAG与α_1-MG对肾小管-间质损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疾病 n--Β-D-氨基葡萄糖 Α1-微球蛋白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