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猪链球菌N-乙酰氨基葡糖-6-磷酸脱乙酰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测定 被引量:1
1
作者 钱思彤 龚秀芳 +3 位作者 唐慧娴 王依 潘秀珍 王长军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7年第2期69-76,共8页
目的:克隆表达2型猪链球菌N-乙酰氨基葡糖-6-磷酸脱乙酰酶(NagA)的编码基因,并测定其酶活性。方法:根据GenBank中05ZYH33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NagA(SSU05_1259)基因,将其克隆到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NagA,转化至大肠杆... 目的:克隆表达2型猪链球菌N-乙酰氨基葡糖-6-磷酸脱乙酰酶(NagA)的编码基因,并测定其酶活性。方法:根据GenBank中05ZYH33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NagA(SSU05_1259)基因,将其克隆到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Nag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筛选阳性转化子进行IPTG诱导表达,产物通过SDS-PAGE与质谱鉴定;利用Ni亲和层析柱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获得NagA重组蛋白后测定其酶活性。结果: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NagA基因,重组表达的Nag A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其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37℃,最佳反应时间为30min,最适反应pH值为7.5,最佳底物浓度为13mmol/L。2型猪链球菌NagA的体外酶活为124U/mL,酶比活为78U/mg。结论: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了NagA基因,获得的NagA蛋白具有良好的酶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猪链球菌 n-乙酰氨基葡糖-6-磷酸脱乙酰酶 原核表达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鲤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酶α/β亚基(GNPTA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组织分布和时序表达
2
作者 温思怡 韩卓然 孙敬锋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2-58,共7页
论文旨在研究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 koi)GNPTAB(alpha/beta subunits of 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otransferase)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应答规律。对锦鲤GNPTAB基因CDS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 论文旨在研究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 koi)GNPTAB(alpha/beta subunits of 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otransferase)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应答规律。对锦鲤GNPTAB基因CDS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GNPTAB基因的组织分布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感染机体后的时序表达规律。结果显示,GNPTAB基因CDS区片段长度为3 747 bp,推测编码1 248个氨基酸,含有4个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GNPTAB基因在健康锦鲤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脏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肠道、脾脏、皮肤、中肾、头肾。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锦鲤6~72 h,GNPTAB基因在肠道组织主要呈现上调表达,在肝脏、头肾、脾脏、皮肤、肌肉组织中主要呈现下调表达。维氏气单胞菌感染锦鲤后,GNPTAB基因在这些组织中出现表达差异,推测GNPTAB参与了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或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鲤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织分布 时序表达 n-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α/β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通过组蛋白脱乙酰酶2/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N-甲基-D-天冬氨酸-2B受体信号通路对子代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梅静 张雯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1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孕早期母体丙泊酚暴露对子代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孕5-7 d的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D组,每组各10只。A组为对照组,B、C和D组妊娠大鼠分别注射0.25%、0.5%和0.75%的丙泊酚。子代大鼠出生后... 目的探讨孕早期母体丙泊酚暴露对子代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孕5-7 d的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D组,每组各10只。A组为对照组,B、C和D组妊娠大鼠分别注射0.25%、0.5%和0.75%的丙泊酚。子代大鼠出生后,根据是否给予组蛋白脱乙酰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抑制剂将其分为CS组(A组子代大鼠给予HDAC2抑制剂)、I0.25S组(B组子代大鼠给予HDAC2抑制剂)、I0.5S组(C组子代大鼠给予HDAC2抑制剂)、I0.75S组(D组子代大鼠给予HDAC2抑制剂)、CN组(A组子代大鼠不给予HDAC2抑制剂)、I0.25N组(B组子代大鼠不给予HDAC2抑制剂)、I0.5N组(C组子代大鼠不给予HDAC2抑制剂)和I0.75N组(D组子代大鼠不给予HDAC2抑制剂),每组各10只。比较各组子代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海马HDAC2、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N-甲基-D-天冬氨酸-2B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2B subunits,NR2B)mRNA及NR2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第1-4天I0.25N组、I0.5N组、I0.75N组子代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长于CN组(均P<0.05),I0.75S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显著少于CS组(P<0.05),I0.25S组、I0.5S组、I0.75S组子代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分别显著长于I0.25N组、I0.5N组、I0.75N组(均P<0.05)。当丙泊酚的暴露剂量增加,细胞出现线粒体空泡和高尔基体肿胀,HDAC2抑制剂可减轻丙泊酚暴露引起的子代海马功能障碍。I0.25N组、I0.5N组、I0.75N组子代大鼠海马HDAC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CN组(均P<0.05),CS组、I0.25S组、I0.5S组、I0.75S组子代大鼠海马HDAC2 mRNA水平分别显著低于CN组、I0.25N组、I0.5N组、I0.75N组(均P<0.05);CS组、I0.25S组、I0.5S组、I0.75S组子代大鼠海马CREB mRNA水平分别显著高于CN组、I0.25N组、I0.5N组、I0.75N组(均P<0.05);I0.25S组、I0.5S组和I0.75S组子代大鼠海马NR2B mRNA和NR2B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I0.25N组、I0.5N组和I0.75N组(均P<0.05)。结论孕早期母体丙泊酚暴露损害子代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机制与其调节子代大鼠海马HDAC2/CREB/NR2B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组蛋白2 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n-甲基-D-天冬氨酸-2B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高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检测的意义
4
作者 袁耿彪 肖瑾 +1 位作者 石馨 陈雪红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2年第2期125-126,113,共3页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n--Β-D-氨基葡萄糖苷 白细胞介素-6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氨基葡萄糖合成关键酶氨基葡萄糖-6-磷酸乙酰转移酶的筛选及酶学性质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小芳 刘延峰 +3 位作者 李江华 刘龙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3-84,共12页
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GlcNAc)是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的衍生物,在保健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氨基葡萄糖-6-磷酸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 N-acetyltransferase,GNA)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合成... 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GlcNAc)是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的衍生物,在保健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氨基葡萄糖-6-磷酸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 N-acetyltransferase,GNA)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本研究在前期构建的产GlcNAc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B.subtilis)工程菌的基础上,通过过量表达不同来源的GNA,筛选出来源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氨基葡萄糖-6-磷酸乙酰基转移酶(Cegna1)最适于加强GlcNAc合成途径。在B.subtilis工程菌中表达Cegna1,摇瓶水平发酵GlcNAc产量达到7.31 g/L,与过量表达来源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erevisiae)的GNA的对照菌株相比,GlcNAc的产量提高了24.51%。在3 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发酵,GlcNAc产量达到24.23 g/L,相较于对照菌株GlcNAc的产量提高了24.69%。进一步研究发现重组Cegna1对GlcN-6P和乙酰辅酶A(Ac-CoA)有着较高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最后对重组Cegna1的基本酶学性质进行了考察,发现底物GlcN-6P对重组Cegna1的抑制作用明显,下一步可采用定向进化策略改造Cegna1,解除底物GlcN-6P对重组Cegna1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定向进化策略改造GNA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氨基葡萄糖-6-磷酸转移 n-氨基葡萄糖 枯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新型底物的合成及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6
作者 徐蕾 姚莉韵 +2 位作者 刘慧中 张建华 杨婉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4-688,共5页
目的优化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新型底物6-甲基-2-吡啶基-1-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MPT-NAG)的合成方法,探讨其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泼中间物(1-氯-1-脱氧乙酰糖)与6-甲基-2-巯基吡啶成苷合成底... 目的优化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新型底物6-甲基-2-吡啶基-1-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MPT-NAG)的合成方法,探讨其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泼中间物(1-氯-1-脱氧乙酰糖)与6-甲基-2-巯基吡啶成苷合成底物;以MPT-NAG为底物,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尿液样本中NAG的活性。结果底物MPT-NAG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1HNMR谱鉴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纯度达99.8%。NAG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和肾移植患者的尿NAG活性增高,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优化制备工艺合成获得NAG新型底物MPT-NAG,所用原料成本低、操作简便且产物得率较高,在肾小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Β-D-氨基葡萄糖苷 6-甲基-2-吡啶基-1--n--β-D-氨基葡萄糖苷 肾小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加重小鼠肺缺血再灌注诱导的铁死亡
7
作者 杨柳青 彭君 +2 位作者 桑阿明 张静 李心怡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敲除糖基转移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加重小鼠缺血再灌注诱导肺损伤及其背后机制。方法:取6~8周龄Ogt条件性敲除的小鼠(Ogt-CKO)及未使用他莫昔芬诱导杂交同窝鼠(Ogtfl/fl)各12只,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假手术(sham)和... 目的:探讨敲除糖基转移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Ogt)加重小鼠缺血再灌注诱导肺损伤及其背后机制。方法:取6~8周龄Ogt条件性敲除的小鼠(Ogt-CKO)及未使用他莫昔芬诱导杂交同窝鼠(Ogtfl/fl)各12只,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假手术(sham)和缺血再灌注(I/R),分成4组(n=6):sham+Ogtfl/fl;I/R+Ogtfl/fl;sham+OgtCKO;I/R+Ogt-CKO。建立I/R模型后,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肺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肺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后分析活性氧(ROS);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中SLC7A11、G6PDH及Nrf2表达。结果:与sham+Ogtfl/fl组相比,肺损伤在I/R+Ogtfl/fl组小鼠加重,电镜下表现出细胞缩小、核固缩,ROS增多,SLC7A11表达减少,G6PDH及Nrf2表达增多。敲除Ogt进一步加重I/R造成的肺组织损伤和铁死亡。结论:Ogt的敲除加重了缺血再灌注诱导的铁死亡,这一过程可能与Nrf2/G6PDH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氨基葡萄糖转移 糖基化 铁死亡 肺缺血再灌注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6-磷酸葡萄糖
原文传递
不同级别恶性脑胶质瘤中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2
8
作者 扈玉华 吴建梁 +1 位作者 刘兵 田红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77-1879,I0001,共4页
目的 探讨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 (GalNAc-T14)在不同级别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11例Ⅱ级脑胶... 目的 探讨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 (GalNAc-T14)在不同级别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11例Ⅱ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14例Ⅲ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和9例Ⅳ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GalNAc-T14的表达水平.结果 QPCR方法显示GalNAc-T14在正常脑组织标本及Ⅱ、Ⅲ、Ⅳ级脑胶质瘤细胞标本中的电泳条带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956 4±0.079 1、0.525 6±0.0647、0.298 9±0.080 8、0.151 4±0.0624.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SNK-t分析比较,GalNAc-T14在胶质瘤细胞组中的表达与正常脑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NAc-T14在Ⅱ、Ⅲ、Ⅳ级星型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显示GalNAc-T14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和Ⅱ、Ⅲ、Ⅳ级脑胶质瘤细胞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7%、63.6%、42.9%和33.3%,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比较,GalNAc-T14在胶质瘤细胞组中的表达与正常脑组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细胞中,表达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GalNAc-T14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脑组织中明显降低,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n-氨基半乳糖转移-14 噬作用 O-糖基化
原文传递
尿KIM-1蛋白诊断早期造影剂肾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雪 张蓓茹 李德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7-360,共4页
目的测定大鼠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含量以研究其在造影剂肾病(RCI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A、B、C组(n=8)和D组(D组又分为2,6,12,24,48 h和7 d小组,n=8),采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每组注射3种药物,均间隔1... 目的测定大鼠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含量以研究其在造影剂肾病(RCI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A、B、C组(n=8)和D组(D组又分为2,6,12,24,48 h和7 d小组,n=8),采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每组注射3种药物,均间隔15 min。A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生理盐水(NS);B组注射PBS、NS和造影剂(CM);C组注射吲哚美辛(INDO)、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和NS;D组注射INDO、L-NAME和CM。结果 D组大鼠给药6 h后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显著升高(P<0.001),在给药24 h达到高峰,并于48 h基本恢复正常。组织学可见D组用药后6 h出现显著的病理学变化,出现小管间质弥漫性充血、出血,明显的肾小管坏死和肾小管结构消失;给药后12 h仍然存在显著的小管坏死,以及肾小管结构消失,但是小管间质充血出血程度减轻;给药后24 h肾髓质外带小管已经再生;给药后7 d时肾小管结构仍未完全恢复。D组给药后尿液KIM-1值和NAG值在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尿液KIM-1值在给药后2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并持续到7 d(P<0.001);尿液NAG值在6 h开始升高,48 h基本恢复正常;尿液MMP-9值在D组给药后各组均未见升高。结论测定大鼠尿KIM-1含量可以作为早期诊断RCIN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损伤分子-1 尿液 造影剂肾病 磷酸盐缓冲液 生理盐水 造影剂 组注射吲哚美辛 一氧化氮合抑制剂 肌酐 尿素氮 n--Β-氨基葡萄糖苷 金属基质蛋白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青霉胺和二巯丙磺酸钠对汞致大鼠肾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忠伟 徐兆发 +3 位作者 杨敬华 于佳明 孙炜 李晶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研究预投D- 青霉胺 (D- penicillamine ,DPA)和二巯丙磺酸钠 (2 ,3 - Dimercato 1 Propanesulfonate ,DMPS)对汞致急性肾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6组。第 1组以 5mL/kg体重皮下注射质量分数为 0 .... 目的 研究预投D- 青霉胺 (D- penicillamine ,DPA)和二巯丙磺酸钠 (2 ,3 - Dimercato 1 Propanesulfonate ,DMPS)对汞致急性肾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6组。第 1组以 5mL/kg体重皮下注射质量分数为 0 . 9%的氯化钠溶液 ,第 2、3和 4组分别皮下注射 0 .75、1.5和 2 .5mg kgHgCl2 溶液。第 5、6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2 0 0 μmoLDMPS和 2 0 0 μmoLDPA ,2h后再投与 2 5mg/kgHgCl2 溶液。染毒 12h后 ,收集 12h尿样 ,测定尿N- 乙酰 -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和尿碱性磷酸酶 (ALP)活力、尿蛋白和尿汞含量。染毒 48h后 ,切取肾脏和肝脏 ,分别测定肾脏和肝脏中的丙二醛 (MDA)和谷胱甘肽 (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肝脏汞和肾脏汞含量。结果 DMPS显著降低NAG和ALP活力和尿蛋白含量 ;DPA明显降低NAG活力和尿蛋白含量 ,对ALP没有影响。DMPS显著降低肾脏MDA含量 ,而DPA对肾脏MDA含量没有影响。DMPS-和DPA两干预组在肾脏中GSH含量和GSH -Px活力都明显高于 2 . 5mg kg染汞组 ,差异有显著性。DPA能显著降低肾脏汞含量。结论 DMPS比DPA更能有效地保护肾功能。DMPS会显著减轻汞在肾脏的氧化损伤 ,而DPA则没有影响。DMPS和DPA能明显减少肾脏GSH和G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巯丙磺酸钠 D-青霉胺 尿n--β-D-氨基葡萄糖苷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 Wistar大鼠 丙二醛(MDA) GSH-PX活力 DMPS HgCl2 尿蛋白含量 MDA含量 DPA 皮下注射 急性肾毒性 氯化钠溶液 碱性磷酸 GSH含量 汞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cTnI、CK-MB、尿NAG在窒息中的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立金 王慧 余新超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80-82,共3页
研究新生儿窒息中血清中cTnI、CK-M B和血清、尿液NAG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患者组用新生儿窒息的病儿54例(轻度窒息34例,重度窒息20例),分别于第1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用于检测血清cTnI、CK-M B和血清、尿液NAG水平;对照组12例无窒息的新... 研究新生儿窒息中血清中cTnI、CK-M B和血清、尿液NAG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患者组用新生儿窒息的病儿54例(轻度窒息34例,重度窒息20例),分别于第1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用于检测血清cTnI、CK-M B和血清、尿液NAG水平;对照组12例无窒息的新生儿。新生儿窒息组血清cTnI、CK-M B和血清、尿液NAG水平在明显高于对照组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窒息组中,重度组比轻度组增高明显(P<0.05);新生儿窒息的两组在第7天时,血清cTnI、CK-M B和血清、尿液NAG含量均比相应的第1天明显减低(P<0.01)。新生儿窒息易引起心脏和肾脏的损伤,血清cTnI和尿液NAG可作为新生儿窒息所致急性心、肾损伤的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心肌肌钙蛋白 磷酸肌酸激同功 n--β—D-氨基葡萄糖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乳腺炎乳中部分相关酶变化的试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宇 王洪伟 +2 位作者 魏成威 李晓蕾 高利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25,共3页
目前公认的乳腺炎的检测法主要有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和体细胞计数,其有着检测快、准确率高等特点,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其他方法的探索仍在继续。本试验的目的是为比较和验证乳中的乳酸脱氢酶(LDH)、N-乙... 目前公认的乳腺炎的检测法主要有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和体细胞计数,其有着检测快、准确率高等特点,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其他方法的探索仍在继续。本试验的目的是为比较和验证乳中的乳酸脱氢酶(LDH)、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不同类型乳腺炎乳汁中的变化关系,以及在用药前后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n--Β-D-氨基葡萄糖苷 试验 变化 分相 体细胞计数 乳酸 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海藻糖酶对近端肾小管损伤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怀燕 张普山 +1 位作者 高应东 李红卫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探讨尿海藻糖酶(trehalase,T)活性测定在判断近端肾小管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116例经临床确诊的肾脏疾病患者,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尿毒症和肾移植5组,分别测定其尿中海藻糖酶(T)、β2-微球蛋白(β2-MG)、碱... 目的探讨尿海藻糖酶(trehalase,T)活性测定在判断近端肾小管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116例经临床确诊的肾脏疾病患者,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尿毒症和肾移植5组,分别测定其尿中海藻糖酶(T)、β2-微球蛋白(β2-MG)、碱性磷酸酶(ALP)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分析T与其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敏感性以及不同组肾脏疾病中尿海藻糖酶活性。结果尿中T活性与β2-MG、ALP、NAG均有显著相关性。116例患者中尿T升高者90例(77.59%),β2-MG升高者69例(59.48%),ALP升高者51例(43.97%),NAG升高者58例(50.00%)。尿T活性升高者中有64.44%尿β2-MG升高、47.78%尿ALP升高、51.11%尿NAG升高,而69例尿β2-MG升高者中84.01%、51例ALP升高者中84.31%、58例NAG升高者中79.31%尿T活性升高。尿T活性在肾病综合征时与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尿毒症时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尿T活性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与其它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时与ALP和NAG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尿T能比β2-MG、ALP和NAG更特异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损伤及其程度,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海藻糖 Β2-微球蛋白 碱性磷酸 n--Β-D-氨基葡萄糖苷 近端肾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刷状缘酶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价值
14
作者 曹娅丽 关广聚 +4 位作者 李龙凯 邓景惕 胡晓燕 李学刚 柳刚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尿刷状缘酶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病程将84例糖尿病(dabetes mellitus,DM)患者分为三组:A组病程3年以内,B组病程3~10年之间,C组病程10年以上。检测他们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目的:探讨尿刷状缘酶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病程将84例糖尿病(dabetes mellitus,DM)患者分为三组:A组病程3年以内,B组病程3~10年之间,C组病程10年以上。检测他们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beta-D-glucosaminidase,NAG)和尿刷状缘酶,后者包括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aminopeptidase,LAP)。结果:DM各组与对照组尿NAG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尿刷状缘酶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尿刷状缘酶检查可用于早期DM肾损伤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刷状缘 碱性磷酸 亮氨酸氨基 n--Β-D-氨基葡萄糖苷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耐量低减者的尿酶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英华 胡洪文 赵磊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744-745,共2页
关键词 糖耐量低减 n--Β-D氨基葡萄糖苷 β半乳糖苷 尿碱性磷酸 早期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管损害各种早期诊断指标的评价 被引量:29
16
作者 朱新兴 王永文 +2 位作者 郑红英 路颜增 赵辉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目的 探讨肾小管损害最佳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选择血清尿素、肌酐和尿常规检测均正常的3组病例和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α1 微球蛋白(α1-MG)、β2 微球蛋白(β2- MG),N 乙酰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目的 探讨肾小管损害最佳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选择血清尿素、肌酐和尿常规检测均正常的3组病例和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α1 微球蛋白(α1-MG)、β2 微球蛋白(β2- MG),N 乙酰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碱性磷酸酶(ALP)和微量白蛋白(mAlb),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Alb/RBP、mAlb/α1- MG和mAlb/β2 MG在3组病例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或P<0. 05),但长期服药组要高于其他2组病例。NAG和ALP在长期服药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亦明显高于高血压无临床肾病组和糖尿病无临床肾病组(P<0. 05)。结论 在临床应用中,可选择RBP-NAG或α1-MG NAG作为肾小管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诊断指标 肾小管损害 n--β-D-氨基葡萄糖苷 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 α1-微球蛋白 β2-微球蛋白 mAlb 正常对照组 尿常规检测 微量白蛋白 碱性磷酸 β2-MG Α1-MG 血清尿素 方法选择 同时测定 对比分析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项目联检判断肾小管功能的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解冰 江利萍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测定肾小管标记物(THP、RBP、α1-m、β2-m、NAG、ET-1)、肾小管功能的项目(CH2O)及炎性介质(IL-6),来判断肾小球疾病的肾小管受损程度。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IL-6、ET-1、THP、α1-m、β2-m,用ELISA法测定RBP,用比... 目的:探讨通过测定肾小管标记物(THP、RBP、α1-m、β2-m、NAG、ET-1)、肾小管功能的项目(CH2O)及炎性介质(IL-6),来判断肾小球疾病的肾小管受损程度。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IL-6、ET-1、THP、α1-m、β2-m,用ELISA法测定RBP,用比色法测定NAG,用物理学方法测定CH2O。结果:各组肾脏疾病中除隐匿性肾炎外均有一种或几种结果高于或低于对照组,其中在肾功能不全病人中的各项结果均有意义(P<0.01);隐匿型肾炎中的结果基本正常;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管受损也较明显。结论:通过监测多种肾小管标记物可以起到诊断和监测肾小球疾病的肾小管间质或功能损伤情况,对治疗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标记物 肾小球疾病 TH蛋白 Α1-微球蛋白 Β-微球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n--β-氨基葡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型MPT-NAG匀相速率法试剂测定NAG活性
18
作者 方芳 连国军 +2 位作者 赵长容 王文蔚 马美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373-3375,共3页
目的建立以6-甲基-2-硫代吡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MPT-NAG)为底物的液体型匀相速率法试剂测定NAG活性。方法在含表面活性剂的柠檬酸缓冲液中,NAG催化MPT-NAG分解产生6-甲基-2巯基吡啶(MPT),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340 nm处吸光... 目的建立以6-甲基-2-硫代吡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MPT-NAG)为底物的液体型匀相速率法试剂测定NAG活性。方法在含表面活性剂的柠檬酸缓冲液中,NAG催化MPT-NAG分解产生6-甲基-2巯基吡啶(MPT),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340 nm处吸光度的变化速率,与标准液比较后计算出样本中NAG活性。结果该法线性范围为0 U/L^380 U/L,平均回收率为98.8%;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1.2%~3.3%和2.4%~3.9%;与参考方法相比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y=1.01x+0.24,r=0.9986。结论用液体型MPTNAG匀相速率法试剂测定NAG活性,具有快速、稳定、简便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匀相法 n--Β-D-氨基葡萄糖苷 6-甲基-2-硫代吡啶-n--β-D-氨基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不同肥料对稻田红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徐丽丽 王秋兵 +5 位作者 张心昱 孙晓敏 戴晓琴 杨风亭 部金凤 王辉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09-914,共6页
采用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站1998年开始的定位试验数据,研究不同肥料(猪粪、秸秆、化肥)对稻田红壤碳、氮、磷养分及相关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的影... 采用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站1998年开始的定位试验数据,研究不同肥料(猪粪、秸秆、化肥)对稻田红壤碳、氮、磷养分及相关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粪(OM)土壤中的βG、NAG和LA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不施任何肥料)分别高1.4、2.6和1.9倍;土壤C/N提高、βG/(NAG+LAP)降低,说明施用猪粪有利于土壤中纤维素的降解和有机碳的积累.施用化肥提高了土壤中βG、NAG和LAP活性,而AP活性比对照低34%;土壤βG/AP和(NAG+LAP)/AP较高,而C/P和N/P较低,说明施用化肥导致稻田红壤无机磷的积累,抑制了土壤中分解磷酸多糖和磷脂的微生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种类 稻田红壤 β-1 4-葡萄糖苷 β-1 4-n-葡糖氨糖苷 L-亮氨酸氨基 酸性磷酸
原文传递
早实核桃脂肪积累与酶活性动态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爽 刘洋 +4 位作者 李寒 陈义兰 李保国 齐国辉 张雪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521-3526,共6页
以绿岭和绿早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试材,对开花50 d后不同发育时期核仁的脂肪含量与3种相关的酶活性动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影响核桃脂肪含量的关键酶.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核仁脂肪积累动态一致,核仁在开花后50 d开始固化,花后60~90 ... 以绿岭和绿早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试材,对开花50 d后不同发育时期核仁的脂肪含量与3种相关的酶活性动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影响核桃脂肪含量的关键酶.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核仁脂肪积累动态一致,核仁在开花后50 d开始固化,花后60~90 d核仁脂肪含量迅速增加,花后90~120 d增长幅度变缓,花后120~130 d脂肪含量停止增长.利用Logistic模型对核桃脂肪积累进程进行拟合(P<0.01),绿岭脂肪积累盛期为开花后57.8~85.8 d,绿早为开花后67.4~92.1 d.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均在花后50~100 d呈上升趋势,随后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核仁脂肪含量与ACCas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脂肪积累速率与PK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发育时期脂肪含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不同.花后50~100 d是核桃核仁脂肪合成旺盛的时期,此时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可以提高脂肪含量.在核桃脂肪合成前期G6PDH是影响脂肪含量的主要酶,PK活性影响丙酮酸形成,从而间接影响脂肪的合成.ACCase活性影响了最终的脂肪含量,并在脂肪合成的各个时期均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是影响核桃脂肪合成的关键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脂肪 A羧化 6-磷酸葡萄糖 丙酮酸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