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uced 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 by mutant androgen receptor contributes to neurodegeneration in a model of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 pathology
1
作者 Yiyang Qin Wenzhen Zhu +6 位作者 Tingting Guo Yiran Zhang Tingting Xing Peng Yin Shihua Li Xiao-Jiang Li Su Y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9期2655-2666,共12页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caused by extended CAG trinucleotide repeats in the androgen receptor gene,which encodes a ligand-dependent transcription facto r.The mutant androgen r...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caused by extended CAG trinucleotide repeats in the androgen receptor gene,which encodes a ligand-dependent transcription facto r.The mutant androgen receptor protein,characterized by polyglutamine expansion,is prone to misfolding and forms aggregates in both the nucleus and cytoplasm in the brain in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 patients.These aggregates alte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compromis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In this study,we reported that in both cultured N2a cells and mouse brain,mutant androgen receptor with polyglutamine expansion causes reduced expression of 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 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Overexpressio n of 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melio rated the neurotoxicity of mutant androgen receptor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mutant androgen receptor aggregation.Conversely.knocking down endogenous 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the mouse brain exacerbated neuronal damage and mutant androgen receptor aggregation.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hibition of 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 by mutant androgen receptor is a potential mechanism underlying neurodegeneration in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rogen receptor 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mouse model NEURODEgeneRATION neuronal loss neurotrophic factor polyglutamine disease protein misfolding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 transcription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androgen receptor target genes in skeletal muscle 被引量:3
2
作者 Kesha Rana Nicole KL Lee Jeffrey D Zajac Helen E MacLean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75-683,I0006,共10页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s of the anabolic actions of androgens in skeletal muscle by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androgen receptor (AR)-regulated genes in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The expression of the my...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s of the anabolic actions of androgens in skeletal muscle by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androgen receptor (AR)-regulated genes in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The expression of the 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 myogeni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keletal muscle from testosterone-treated orchidectomized male mice compared to control orchidectomized males, and was increased in muscle from male AR knockout mice that lacked DNA binding activity (AR△ZF2) versus wildtype mice, demonstrating that myogenin is repressed by the androgen/AR pathway. The ubiquitin ligase Fbxo32 was repressed by 12 h dihydrotestosterone treatment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cell myoblasts, and c-Myc expression was decreased in testosterone-treated orchidectomized male muscle compared to control orchidectomized male muscle, and increased in AR△ZF2 muscle. The expression of a group of genes that regulate the transition from myoblast proliferation to differentiation, Tceal7, p57Kip2, IEf2 and calcineurin Aa, was increased in AR△ZF2 muscle, and the expression of all but p57kip2 was also decreased in testosterone-treated orchidectomized male muscle compared to control orchidectomized male muscle. We conclude that in males, androgens act via the AR in part to promote peak muscle mass by maintaining myoblasts in the proliferative state and delaying the transition to differentiation during musc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by suppressing ubiquitin ligase-mediated atrophy pathways to preserve muscle mass in adult mus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rogen receptor ANABOLIC atrophy gene expression skeletal musc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neuron 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 inhibitors
3
作者 Maya Otto-Duessel Ben Yi Tew +2 位作者 Steven Vonderfecht Roger Moore Jeremy O Jones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AS 2017年第2期138-150,共13页
AIM To identify neuron-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AR) signaling inhibitors, which could be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 or Kennedy's disease, a neuromuscular disorder in wh... AIM To identify neuron-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AR) signaling inhibitors, which could be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 or Kennedy's disease, a neuromuscular disorder in which deterioration of motor neurons leads to progressive muscle weakness. METHODS Cell lines representing prostate, kidney, neuron, adipose, and muscle tissue were developed that stably expressed the CFP-AR-YFP FRET reporter. We used these cells to screen a library of small molecules for cell typeselective AR inhibitors. Secondary screening in luciferase assay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best cell-type specific AR inhibitor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 neuronselective AR inhibitor was examined in vitro using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s,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immunoprecipitations. Ra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most potent compound and tissue-selective AR inhibition was examined using RT-q PCR of AR-regulated gene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 We identified the thiazole class of antibiotics as com-pounds able to inhibit AR signaling in a neuronal cell line but not a muscle cell line. One of these antibiotics, thiostrepton is able to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both wild type and polyglutamine expanded AR in neuronal GT1-7 cells with nanomolar potency. The thiazole antibiotics are known to inhibit FOXM1 activity and accordingly, a novel FOXM1 inhibitor FDI-6 also inhibited AR activity in a neuron-selective fashion. The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AR is likely indirect as the varied 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unds would not suggest that they are competitive antagonists. Indeed, we found that FOXM1 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cell-type selectivity, FOXM1 co-localizes with AR in the nucleus, and that sh RNA-mediated knock down of FOXM1 reduces AR activity and thiostrepton sensitivity in a neuronal cell line. Thiostrepton treatment reduces FOXM1 levels and the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beta-catenin, a known co-activator of both FOXM1 and AR, and reduc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eta-catenin and AR. Treatment of rats with thiostrepton demonstrated AR signaling inhibition in neurons, but not muscles. CONCLU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azole antibiotics, or other inhibitors of the AR-FOXM1 axis, can inhibit AR signaling selectively in motor neurons and may be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SBMA symp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rogen receptor 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 Kennedy’s 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迪病一家系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欧阳志远 宋水江 +2 位作者 刘建仁 张宝荣 吴鼎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558,共4页
目的:报道一经基因诊断的肯尼迪病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肯尼迪病患者家系的临床资料,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明确家系先证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1号外显子CAG序列的重复数。结果:该家系有4例患者,临床特征为男性成年期... 目的:报道一经基因诊断的肯尼迪病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肯尼迪病患者家系的临床资料,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明确家系先证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1号外显子CAG序列的重复数。结果:该家系有4例患者,临床特征为男性成年期发病,进行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萎缩,可伴乳房女性化、性功能减退,先证者经AR基因检测CAG重复数为51次,肌电图显示感觉、运动神经均受累,血清甘油三酯增高。结论:雄激素受体基因检测是诊断该病最可靠的方法,对怀疑为肯尼迪病的患者均应进行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病理生理学 受体 雄激素 肌萎缩 肌萎缩 脊髓性 延髓 外显子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nnedy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附3例报告) 被引量:3
5
作者 庄立 朱小泉 +1 位作者 杨泽 王湘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02-404,共3页
目的通过3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Kennedy病患者,探讨Kennedy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根据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家族史等特点,临床疑诊3例Kennedy病患者,并检测其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个外显子的CAG重复片断... 目的通过3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Kennedy病患者,探讨Kennedy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根据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家族史等特点,临床疑诊3例Kennedy病患者,并检测其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个外显子的CAG重复片断。结果3例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个外显子的CAG重复数分别为51、51、52,确诊Kennedy病。结论Kennedy病有相对独特的临床特点,确诊有赖于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个外显子的CAG重复片段数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雄激素 受体 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迪病一家系的临床特点与基因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江瑛 闫振文 +4 位作者 何锐 喻长顺 詹益鑫 张素平 黄惠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一家系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分析一个经基因确诊的Kennedy病家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肌电图、神经肌肉活检和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结果该家系有4例男性患者...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一家系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分析一个经基因确诊的Kennedy病家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肌电图、神经肌肉活检和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结果该家系有4例男性患者,均中年起病,缓慢进展。表现为肢体近端和延髓受累为主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肌电图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神经活检神经源性肌萎缩。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gene,AR)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数分别为50、49、50、54次。结论肯尼迪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特征有其独特特点,确诊有赖于雄激素受体基因编码区CAG重复数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雄激素受体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nnedy病的临床、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志勤 张卫萍 +4 位作者 顾乃兵 王新来 田晔 雷辉 陈慧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Kennedy病的临床、电生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4例Kenned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缓慢起病。首发症状为双下肢无力2例,咀嚼肌无力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进行性无力,肌肉萎缩,下肢相... 目的:探讨Kennedy病的临床、电生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4例Kenned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缓慢起病。首发症状为双下肢无力2例,咀嚼肌无力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进行性无力,肌肉萎缩,下肢相对较重,进展缓慢;4例患者均有肌束震颤,舌肌萎缩;乳房女性化3例,性功能减退2例。4例均有血清肌酸激酶增高,3例血脂增高、性激素水平升高,1例甲状腺功能异常。 EMG表现为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4例患者的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数为45~52。结论 Kennedy病是相对进展缓慢的四肢近端、延髓肌受累,以及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神经系统变形疾病,本病的确诊有赖于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数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nnedy病 肌萎缩 雄激素受体基因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分子遗传学特点 被引量:3
8
作者 许辉 蒋云 +3 位作者 朱小泉 庄立 龚涛 陈海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2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BMA)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比较全面地认识SBMA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提高SBMA诊断率。方法对临床疑似SBMA的兄弟两人的临床和肌电图特点进行分析,并检测... 目的通过分析2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BMA)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比较全面地认识SBMA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提高SBMA诊断率。方法对临床疑似SBMA的兄弟两人的临床和肌电图特点进行分析,并检测其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一外显子三核苷酸(CAG)串联重复情况。结合文献,总结SBMA的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和发生机制。结果 2例患者均具有典型SBMA临床表现,AR基因CAG重复数均为49,可诊断为SBMA。结论熟悉SBMA的临床特征,早期进行基因检测,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临床特点 雄激素受体 CAG重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nnedy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特征分析(附2例报道) 被引量:1
9
作者 汪仁斌 刘尊敬 +5 位作者 董明睿 郝莹 汪伟 毛坤 孙少杰 严莉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Kennedy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2例经基因确诊的Kennedy病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和神经病理等特点。结果两例患者均中年发病,进展缓慢。神经系统表现为以肢体近端无力和延髓受累... 目的探讨Kennedy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2例经基因确诊的Kennedy病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和神经病理等特点。结果两例患者均中年发病,进展缓慢。神经系统表现为以肢体近端无力和延髓受累为主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血清性激素水平正常,但有男性乳腺发育等雄激素功能低下表现。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肌电图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检查提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减低,H反射异常,神经活检提示大的有髓纤维减少。雄激素受体基因编码区CAG重复数大于40。结论 Kennedy病有相对独特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特征,确诊有赖于雄激素受体基因编码区CAG重复数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雄激素受体 感觉神经 肌酸激酶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Kennedy病家系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10
作者 赵玫 张社卿 +2 位作者 王文章 徐晓云 丁素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54-1259,共6页
目的:报道经基因诊断证实的一个Kennedy病家系,并对其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讨论,建立关于Kenne-dy病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方法:展开完整的家系调查,共检查3代41位个体。对先证者进行肌酶谱、肌电图、内分泌功能检查、神经肌... 目的:报道经基因诊断证实的一个Kennedy病家系,并对其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讨论,建立关于Kenne-dy病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方法:展开完整的家系调查,共检查3代41位个体。对先证者进行肌酶谱、肌电图、内分泌功能检查、神经肌肉活检。采集外周静脉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第一个外显子的CAG重复数。结果:先证者(Ⅲ-11个体)CAG重复数为54;1例患者(Ⅳ-2个体)CAG重复数为55;1例症状前个体(Ⅳ-8个体)CAG重复数为54。此外,还发现3例女性携带者(Ⅱ-6个体、Ⅲ-3个体、Ⅲ-15个体)。先证者肌酶增高,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血睾酮增高,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肌肉活检表现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Kennedy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基因诊断是金标准;本病病程进展缓慢,与肌萎缩侧索硬化或延髓麻痹相比病程明显延长,预后相对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隐性遗传性脊髓延髓型肌萎缩 雄激素受体基因 基因检测 系谱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隐性遗传脊髓延髓肌萎缩症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研究
11
作者 陈涓涓 胡俊 +2 位作者 林凯华 张海鸥 吴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研究x连锁隐性遗传脊髓延髓肌萎缩症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肌肉活检病理结果;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基因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均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所有患者均以双... 目的研究x连锁隐性遗传脊髓延髓肌萎缩症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肌肉活检病理结果;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基因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均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所有患者均以双下肢无力起病,逐渐累及上肢及延髓肌肉;其中2例患者出现感觉障碍,5例患者有内分泌系统损害表现;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2—10倍增高;肌电图呈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3例患者出现双侧下肢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以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为主。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gene.AR)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数分别为39~49次。结论肢体近端及球部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及内分泌系统受累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雄激素受体基因1号外显子的基因检测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隐性遗传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临床 病理 雄激素受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片段测序和基因分型两种方法对肯尼迪病的诊断(英文)
12
作者 何其华 张小燕 +3 位作者 陆爱丽 兰峰 洪天配 沈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88,共6页
X连锁脊延髓肌萎缩症(SBMA)或肯尼迪病是一种成年人发病的神经变性疾病,以肌无力与慢性、进行性肌萎缩为特征.通过PCR片段测序和基因分型法准确检测雄激素受体(AR)基因CAG复制数目,兄弟俩(来自同一个中国家庭)被确诊为隐性遗传性SBMA.... X连锁脊延髓肌萎缩症(SBMA)或肯尼迪病是一种成年人发病的神经变性疾病,以肌无力与慢性、进行性肌萎缩为特征.通过PCR片段测序和基因分型法准确检测雄激素受体(AR)基因CAG复制数目,兄弟俩(来自同一个中国家庭)被确诊为隐性遗传性SBMA.为了得到该中国家庭SMBA家系人员AR基因的CAG复制数目,我们采用了PCR片段测序和基因分型两种方法.在该SMBA家系中有两个已发病的成年男性、未发病的年轻男性,及女性基因携带者.两个已发病男性患者AR基因中CAG三核苷酸串重复数目分别是48和45.以前的研究表明特定三核苷酸串重复数目的扩增可导致人类遗传性神经障碍疾病发病。我们的研究结果完全支持这一观点,SMBA中国家系的三核苷酸CAG拷贝数目检测结果表明,AR基因CAG扩增数目与SMBA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激素受体 CAG多重三核苷酸重复 肯尼迪病 脊延髓肌萎缩症 X连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迪病3个家系的临床、基因型和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凌会敏 陶陶 徐坚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分析3个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家系的临床、基因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3个KD家系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血生化及电生理检查等资料,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测定先证者及家族成员雄性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CA... 目的分析3个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家系的临床、基因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3个KD家系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血生化及电生理检查等资料,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测定先证者及家族成员雄性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拷贝数。结果 3个家系发现的5例K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和肢体震颤,舌肌萎缩、纤颤;实验室检查发现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检查可见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感觉神经受损。KD患者AR基因CAG重复次数在42~49。3个家系的遗传方式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结论 KD主要影响男性患者,病情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脊髓和延髓肌肉的萎缩和无力。基因检测有助确诊,并可检测出携带者,以进行家系遗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受体 雄激素 肌萎缩 脊髓性 系谱 临床特征 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例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电生理特点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培琼 周瑞玲 +4 位作者 谢忞之 李宏伟 陈昂 薛晓静 陈名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5期1889-1892,共4页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D)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5例基因确诊的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神经电生理特点。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1.4±13...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D)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5例基因确诊的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神经电生理特点。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1.4±13.8)岁,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肢体近端和延髓支配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束颤,伴有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感觉障碍和内分泌代谢异常。血清肌酸激酶均升高。肌电图呈慢性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伴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等感觉神经损害的表现。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序列次数42~49次。结论肯尼迪病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基因检测为确诊的金标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更主要的在于预防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雄激素受体基因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4
15
作者 袁军 董芹芹 +5 位作者 陈碧红 谢垒 路爱军 曹秉振 李靖 胡怀强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第6期325-332,共8页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D)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22年6月在解放军第九六零医院治疗经基因检测确诊为KD的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相关检查、神经电生理及肌肉活检等资料。结果8例KD患者均为男性...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D)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22年6月在解放军第九六零医院治疗经基因检测确诊为KD的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相关检查、神经电生理及肌肉活检等资料。结果8例KD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为33~50岁,多以缓慢进展的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以近端为主;延髓球部支配肌肉受累。内分泌代谢紊乱症状突出;患者出现血清激酶、性激素、脂质水平、肝功能及血糖等异常,雄激素受累症状明显,如乳房发育及性欲减退等。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为慢性广泛神经原性损害,伴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传导速度减慢。肌肉活检示肌纤维坏死、萎缩及群组化等分布特点。8例KD患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CAG重复序列次数为44~51次。结论KD以脊髓及延髓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为主,起病隐匿,以球麻痹、肢体无力及雄激素受损为突出症状。肌电图多呈慢性神经原性损害,肌肉活检呈肌原性损害,可见肌纤维萎缩、群组化及坏死等。AR基因检测CAG重复序列增多是KD诊断的金标准。该病目前暂无有效治疗途径,主要是预防及延缓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雄激素受体 肌肉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分化及分子病理分析
16
作者 刘文竹 刘付臣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目的运用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患者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来源的运动神经元探究本病的分子病理表型。方法提取1例SBMA患者及1例健康对照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并... 目的运用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患者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来源的运动神经元探究本病的分子病理表型。方法提取1例SBMA患者及1例健康对照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并重编程为iPSCs;将iPSCs诱导为运动神经前体细胞(motor neurons progenitor,MNP)并分化为成熟的运动神经元(mature motor neurons,mMN);免疫荧光染色研究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检测细胞核内包涵体的形成。结果患者,35岁,男性,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手抖以及性功能减退。骨骼肌活检显示神经源性损害病理改变。外周血毛细管电泳检测显示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第1外显子CAG重复次数为44次。iPSCs均表达干性标记物,细胞核型正常,并能随机分化为三胚层细胞类型。患者iPSCs及MNP未见细胞核内包涵体,但mMN中的核内包涵体较为典型。与健康对照相比,患者MNP增殖比例下降,凋亡比例增加。结论SBMA患者iPSCs携带致病变异,其分化的mMN含有典型的细胞核内包涵体,精准地模拟本病的分子病理特征,为后续机制研究和药物靶标发现提供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肯尼迪病 雄激素受体基因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运动神经元
原文传递
Kennedy病一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 被引量:34
17
作者 张社卿 丁素菊 +3 位作者 郑惠民 蒋德科 李林国 余龙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53-757,共5页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Kennedy病大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根据先证者的叙述对该家系4代74名个体进行家系调查,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常规检测神经电生理、肌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等。并经家族成员知情同意后抽取静脉血5ml,...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Kennedy病大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根据先证者的叙述对该家系4代74名个体进行家系调查,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常规检测神经电生理、肌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等。并经家族成员知情同意后抽取静脉血5ml,标准法抽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连接素基因(Cx32),证实无基因突变后再检测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片段。结果经临床方法检出家系中另外3例患者,经AR基因检测,其CAG重复数均为50次;而先证者CAG重复数为51次;4例患者肌电图均显示感觉、运动神经受累及,血清CPK均增高;AR基因检测还发现1例症状前个体,其CAG重复数为50次。结论临床上Kennedy病多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甚至Charcot-Marie-Tooth病等,AR基因检测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受体 雄激素 系谱
原文传递
基因确诊的肯尼迪病两例临床与分子生物学特点 被引量:34
18
作者 鲁明 樊东升 +7 位作者 李小英 梁国威 李英 张华纲 康德瑄 张俊 张捷 王晶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236,共5页
目的确诊2例肯尼迪病患者,并对其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报道。方法总结2例临床拟诊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征。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以肢体近端和延髓受累为主的... 目的确诊2例肯尼迪病患者,并对其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报道。方法总结2例临床拟诊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征。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以肢体近端和延髓受累为主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其中,例1合并少精子症。二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增高,并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例1的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中 CAG 重复序列数为52个,例2的 CAG 重复序列数为48个,证明2例均为基因检测确诊的肯尼迪病患者。结论肯尼迪病的临床特点是进展缓慢的以肢体近端和延髓部受累为主的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伴有内分泌或代谢异常。我们重复了肯尼迪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肯尼迪病的确诊需依靠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受体 雄激素 重复序列 核酸
原文传递
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5例临床分析及分子遗传学诊断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洵桦 庄甲军 +6 位作者 谢秋幼 李爱萍 梁秀龄 丰岩清 方莹莹 黎锦如 梁银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1611-1615,共5页
目的分析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SBMA)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并作基因诊断。方法收集5例疑似 SBMA 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血液生化、肌电图和肌肉病理等资料,用PCR 方法测定雄性激素受体(AR)基因的 CAG 重复序列拷贝数。结果 SBMA... 目的分析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SBMA)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并作基因诊断。方法收集5例疑似 SBMA 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血液生化、肌电图和肌肉病理等资料,用PCR 方法测定雄性激素受体(AR)基因的 CAG 重复序列拷贝数。结果 SBMA 主要临床表现是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和肢体震颤,舌肌萎缩和构音障碍;部分患者出现内分泌症状和肌酸激酶(CK)增高。肌电图可见失神经性运动电位。肌肉病理为神经性损害。患者 AR 基因 CAG 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均在50次以上,而正常对照是19~24次。结论 SBMA 为中年男性,潜隐起病,主要表现脊髓和延髓肌肉的萎缩和无力,AR 基因 CAG 重复序列的测定有助本病的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 Kennedy病 雄性激素受体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1例女性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文静 孙媛 +3 位作者 王光裕 吕晓晴 焉传祝 林鹏飞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究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并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女性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的进行临床评估、肌肉活检病理分析,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检测患儿... 目的探究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并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女性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的进行临床评估、肌肉活检病理分析,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检测患儿的DMD基因,并对其父母进行家系验证,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运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检测患儿染色体变异情况,采用人雄激素受体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HUMARA-MSP)对患儿进行X染色体失活模式的检测。结果患儿为女性,就诊时3岁,主要表现为肌酸激酶(CK)增高和运动能力稍差,肌肉病理示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和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MLPA技术未检测出患儿存在DMD基因的缺失突变或重复突变,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结果发现患儿DMD基因存在c.10223+1G>A单一杂合突变,且该突变为新发突变。患儿染色体核型正常,a-CGH未检测到染色体异常。HUMARA-MSP证实患儿存在明显的X染色体失活偏移。结论该女性患儿携带DMD基因c.10223+1G>A单一杂合突变,X染色体失活偏移是导致该女性DMD患儿的发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X染色体失活 人雄激素受体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 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