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limate response of surface sedimen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Motuo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1
作者 XIE Mengping SONG Yougui +2 位作者 LAN Minwen ZHANG Mingyu HAN Yixiao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624-640,共17页
Background,aim,and scope Certain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of topsoi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topsoil properties and ... Background,aim,and scope Certain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of topsoi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topsoil properties and climatic factors is essential for quantitative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Motuo located in the eastern Himalayas,exhibits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gradient of over 7000 m from Nnamjagbarwa Peak(7782 m a.s.l.)to the Baxika(150 m a.s.l.).This region features a complete vertical zonation of vegetation,from alpine meadow to tropical forest,presenting an ideal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egetation,soi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across altitudinal gradients.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opsoil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seven top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100 m intervals from 800 m to 3600 m a.s.l.along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Grain size,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were measured to discus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psoil composi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limatic factors.Results(1)The grain size of topsoil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Motuo is mainly composed of sand accounting for an averaged 53.2%,followed by silt and clay.(2)In the mixed forest zone,frequency depend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χfd%)shows a clear relationship with altitude,and cla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altitude and climatic factors.(3)The oxides of topsoil in this area mainly consist of SiO_(2),Al_(2)O_(3) and Fe_(2)O_(3),followed by MgO,CaO,Na_(2)O and K_(2)O,with slight variations in the primary componen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The sensitivity of elements to climate varies across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vegetation zone,likely due to the region’s complex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4)Physical and biological weathering dominates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 of Motuo,while chemical weathering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 zone,with the mixed forest zone falling in between.Discussion The formation of topsoil across the three vegetation zone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including parent material,vegetation,and climate.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physical weathering(precipitation,root wedging etc.)and pedogenesis dominate,resulting in finer grain size.The χ_(fd)% increases with altitude likely due to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abundant precipitation in this zone,which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rong magnetic miners into weaker ones,particularly when the soil is oversaturated.Zirconium(Zr),primarily found in zircon,is depleted at lower altitudes by strong current erosion.Barium(Ba)is similarly reduced at low altitudes in this zone.In mixed forest zone,clay content is the lowest,indicating weaker physical weathering conditions than broad-leaved forest zone.The coarser grain size may result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coverage.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organic matter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ltitude.Zr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zone,likely resulting from decreased precipitation.In the coniferous zone,the clay content shows considerable fluctuations,with grain size generally becoming finer as altitude increases.This trend may be explained by intensified soil disintegration from seasonal freeze-thaw cycles.The χ_(fd)% values lack a clear trend or pattern,possibly due to soil erosion causing the mig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or insufficient iron precipitation,which reduces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soil.Additionally,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altitude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with higher altitude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lower microbial activity in colder conditions,which slows the deco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Conclusions The variations in grain size,magnetic susceptibility,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differ across altitudes and vegetation zones,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terrain,vegetation,and climate in Motuo.In the mixed forest,altitud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χfd%,and the clay component i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altitude,mean annual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Zr show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altitude and climate factors,making it a valuable indicator for assessing changes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ithin specific altitude ranges.Recommendations and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opsoil and climate conditions,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in Mot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motuo TOPSOIL altitude difference vegetation zone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ssure-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the Metapelites in the Motuo Area,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2
作者 DONG Hanwen XU Zhiqin +1 位作者 LI Yuan LIU Z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544-557,共14页
The Motuo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There outcrops a sequence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such as metapelites.Petrology and mineralogy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rocks have experie... The Motuo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There outcrops a sequence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such as metapelites.Petrology and mineralogy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rock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metamorphism.The prograde metamorphic mineral assemblages (M1) are mineral inclusions (biotite + plagioclase + quartz ± sillimanite ± Fe-Ti oxides) preserved in garnet porphyroblasts,and the peak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M2) are represented by garnet with the lowest Xsps values and the lowest XFe# ratios and the matrix minerals (plagioclase + quartz ± K-feldspar + biotite + muscovite + kyanite ± siilimanite),whereas the retrograde assemblages (M3) are composed of biotite + plagioclase + quartz symplectites rimming the garnet porphyroblasts.Thermobarometric computation shows that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re 562-714℃ at 7.3-7.4 kbar for the M1 stage,661-800℃ at 9.4-11.6 kbar for the M2 stage,and 579-713℃ at 5.5-6.6 kbar for the M3 stage.These rocks are deciphered to have undergone metamorphism characterized by clockwise P-T paths involving nearly 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ITD) segments,which is infer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India and Eurasia pl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ic rocks P-T path motuo area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脱县茶产业升级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
3
作者 周子怡 刘少群 郑鹏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86-90,共5页
林芝市墨脱县是西藏自治区的主要茶区之一,因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着力发展原生态有机茶产业,对边疆地区的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墨脱县茶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区位生态、藏茶文化和茶叶品质3方面的优势,以及墨脱县茶... 林芝市墨脱县是西藏自治区的主要茶区之一,因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着力发展原生态有机茶产业,对边疆地区的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墨脱县茶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区位生态、藏茶文化和茶叶品质3方面的优势,以及墨脱县茶产业发展历程和茶叶全产业链升级现状,分析指出当前墨脱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植分散、茶园管理欠缺、产品品牌不强、产业融合不足等短板,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以期为墨脱县茶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脱县 西藏茶叶 产业升级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藓类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初步研究
4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4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高智远 吴亚轩 范冰冰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6-24,F0002,共10页
墨脱因其特殊的生物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该区藓类植物具有怎样的多样性和生活型,采... 墨脱因其特殊的生物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该区藓类植物具有怎样的多样性和生活型,采取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式,对墨脱的藓类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墨脱共有藓类植物42科175属420种(含变种、亚种),该区藓类植物有12个优势科,15个优势属。藓类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与该区特殊的生境密切相关。(2)该区藓类植物共有7个生活型,其中,土石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235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55.9%;石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196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46.7%;土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112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26.7%;树附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68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16.2%。(3)该区藓类植物的生活型不同,土石生群落中平铺型最多,其次是丛集型,扇型最少;石生群落和土生群落中均是以平铺型为主,其次是丛集型,垫状型最少;树附生群落藓类则以悬垂型为主,其次是丛集型,而扇型最少。总体分析,墨脱的藓类植物的生活型以平型为优势,说明了该地区良好的水分状况,环境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物种多样性 生态群落 生活型 墨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发现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权 李学友 +10 位作者 曾祥乐 白皓天 Stephen Jackson 胡哲畅 朱中旭 汪思远 罗康 罗京 普明进 普昌哲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鼯鼠西藏种群形态上与不丹大鼯鼠不丹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singhei Saha,1975)的描述一致;遗传上与米什米大鼯鼠(Petaurista mishmiensis)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较小(Cyt b:1.85%)。考虑到不丹大鼯鼠和米什米大鼯鼠之间的遗传差异过小,分布区连续且栖息地都为中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故两者应视为同一物种;又因两者之间的毛色差异稳定存在,可作为不同亚种,根据优先律,使用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Gray,1842)做为种名,米什米大鼯鼠降为不丹大鼯鼠米什米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mishmiensis Choudhury,2009)。李氏小飞鼠西藏种群毛色、头骨和颊齿特征与云南西北部种群一致,但体型较小,且阴茎长度、直径和形状有较大程度的变异;遗传上西藏种群是包含云南西北部种群的并系群,遗传距离较小(12S ribosomal RNA:0.45%~0.91%,16S ribosomal RNA:0.31%~1.05%)。不丹大鼯鼠为中国兽类新纪录,李氏小飞鼠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本研究扩展了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的分布区,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喜马拉雅地区兽类的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以发现更多的新物种、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鼯鼠 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 错那县 墨脱县 巴宜区 亚东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花椒与四川汉源花椒的风味差异研究
6
作者 吴桂苹 胡荣锁 +5 位作者 白亭玉 伍宝朵 秦晓威 苏凡 谷风林 柳瑞冰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1期75-86,共12页
由于西藏墨脱花椒风味独特,以花椒的特征麻味成分和香气成分为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感官评定分析,研究对比西藏墨脱花椒(XZMT)和四川汉源青花椒(SCQ)及大红袍花椒(SCH)的风味差异。结果表... 由于西藏墨脱花椒风味独特,以花椒的特征麻味成分和香气成分为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感官评定分析,研究对比西藏墨脱花椒(XZMT)和四川汉源青花椒(SCQ)及大红袍花椒(SCH)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3种花椒风味存在明显差异,XZMT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低(3.473 mg/g),结合感官评定,确定其麻味感最低;SCH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高(37.99 mg/g),其次是SCQ(22.227 mg/g);XZMT、SCH和SCQ样品中分别检测出45、87、104种化合物,其中3种花椒样品中共有化合物为11种,XZMT独有化合物25种,SCH独有化合物28种,SCQ独有化合物50种,两两共有化合物50种。XZMT样品中的醛类化合物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花椒,因其含有相对较高的(+)-香茅醛(46.733%),使其具有独特的柠檬、柑橘类的香味,可对其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墨脱花椒 风味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县6个茶树品种春夏两季化学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毛娟 王文海 +6 位作者 洛英 张立永 王法通 王斌 李青 次仁群宗 王文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174,共8页
以墨脱种植的6个茶树品种特早213、槠叶齐、中茶302、铁观音、英红九号、凤凰单丛为供试材料,对其春夏两季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进行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夏季茶多酚外,春夏两季各品质... 以墨脱种植的6个茶树品种特早213、槠叶齐、中茶302、铁观音、英红九号、凤凰单丛为供试材料,对其春夏两季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进行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夏季茶多酚外,春夏两季各品质成分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酚氨比均值分别为4.60、7.99,夏茶具备较好的绿茶、红茶适制性。6个品种共检测到18种氨基酸组分,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鲜味氨类基酸>甜味氨类基酸>苦味氨类基酸>芳香类氨基酸,春季材料鲜味类、甜味类氨基酸显著高于夏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各代谢产物间合成高度相关。主成分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季节比品种对茶叶代谢产物差异影响更大。春夏两季筛选出16种差异代谢产物,包括7种氨基酸组分、8种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可作为区别区分春、夏茶的潜在标志。本研究明确了墨脱茶叶生化品质特征,为茶叶加工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墨脱县 季节 品质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研究
8
作者 司孟鑫 陈利 +3 位作者 马和平 王彪 高智远 范冰冰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为了解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更深入进行苔藓植物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墨脱典型区域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查阅、数据统计分析等,整理统计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新名录。利用种子植物的划分方法对墨脱典型区域苔类... 为了解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更深入进行苔藓植物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墨脱典型区域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查阅、数据统计分析等,整理统计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新名录。利用种子植物的划分方法对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进行划分,并与地理位置或气候类型相似的8个区域进行比较。基于采集的1363份标本的鉴定结果,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共计38科68属214种(包含4个变种和7个亚种)。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共有13种分布类型,占比最高的前3种为东亚分布(25%)、热带亚洲分布(23.56%)和北温带分布(19.23%),中国特有分布占比为13.46%。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的区系特点为:类型丰富多样;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分布占比较高且基本持平;与典型东亚苔类植物区系联系紧密;十分具有中国苔类植物区系特色。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分布类型数量随海拔升高波动并呈现至少两个峰值,与物种丰富程度密切相关。9个区域中,墨脱典型区域的物种丰富度仅次于秦岭;属与种的组成分别与七姊妹山和色季拉山最亲近;综合热带性质分布、温带性质分布、东亚特有及中国特有分布排序,与七姊妹山的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类植物 植物区系 墨脱 物种多样性 藏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虎舌兰分类地位的探讨
9
作者 黄婧 孙美 +2 位作者 刘玥 梅丽 田怀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642,共6页
为对Epipogium sessanum的分类地位进行探讨,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比对和文献研究,Epipogium sessanum与虎舌兰(E.roseum)花部特征差异明显,建议恢复其独立种地位,并新拟中文名:藏南虎舌兰。
关键词 兰科 虎舌兰属 分类修订 墨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梯度对西藏墨脱县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司孟鑫 马和平 +3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高智远 范冰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23,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整理、统计出墨脱县苔类新名录.将采集的1300余份标本依据植被类型与海拔划分成13个生态群落,计算其ɑ与β多样性指数,墨脱苔类植物共计40科、68属、214种(包含4个变种和7个亚...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整理、统计出墨脱县苔类新名录.将采集的1300余份标本依据植被类型与海拔划分成13个生态群落,计算其ɑ与β多样性指数,墨脱苔类植物共计40科、68属、214种(包含4个变种和7个亚种);划分出6个优势科和7个优势属.墨脱苔类植物的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双峰”模式,即随海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继而再上升再下降,且存在更大高差内呈现多峰模式的可能,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苔类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及区别于藓类植物的环境响应机制.墨脱苔类植物的生态分布类型中,石生、土生和石土生等含水量和持水能力低的分布类型占比较大,随着海拔升高不断减少,其他生态分布类型则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苔类植物 墨脱县 空间分布 垂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脱野生金线莲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11
作者 鲁跃东 尼珍 央金拉姆 《西藏科技》 2024年第6期18-24,共7页
为了建立墨脱野生金线莲的组培快繁体系,该研究选用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格林村的野生金线莲植株进行组培快繁实验。结果表明,在选用的3种材料中,叶片块不适合作为外植体,带节茎段和根适合作为外植体,HgCl_(2)溶液最佳消毒时间... 为了建立墨脱野生金线莲的组培快繁体系,该研究选用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格林村的野生金线莲植株进行组培快繁实验。结果表明,在选用的3种材料中,叶片块不适合作为外植体,带节茎段和根适合作为外植体,HgCl_(2)溶液最佳消毒时间为10min。愈伤组织和不定芽最佳诱导培养基为A5处理组(MS+0.1g/L肌醇+30g/L蔗糖+5g/L琼脂粉+1mg/L IBA+0.5mg/L NAA+2mg/L 6-BA),出愈率为73.33%,芽增殖倍数为8.87,平均芽长为13.30mm。无根苗最佳诱导生根培养基为B7处理组(1/2MS+0.1g/L肌醇+30g/L蔗糖+5g/L琼脂粉+0.5mg/L NAA+1mg/L IBA),平均根数为4.20,平均根长为26.4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脱 金线莲 组织培养 快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再兴 周红宁 +12 位作者 赵晓涛 常富兴 王洪举 李晓菊 卓玛央金 次仁曲珍 边玛卓玛 桑丹拉姆 张伟 永建 徐惠梅 边疆 王立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3-348,共6页
目的调查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情况。方法2006年7月选择墨脱县的墨脱、德兴和背崩等3个重点乡(镇)各2自然村进行居民2年内疟史调查,采耳垂血制厚薄血片和滤纸血滴进行血检、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 目的调查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情况。方法2006年7月选择墨脱县的墨脱、德兴和背崩等3个重点乡(镇)各2自然村进行居民2年内疟史调查,采耳垂血制厚薄血片和滤纸血滴进行血检、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检测;用疟疾快速诊断卡对发热病人进行检测。夜间人和畜房诱蚊灯诱捕、白天在按蚊栖息场所诱捕和半通宵室内外人饵诱捕进行媒介按蚊调查,捕获的蚊虫经分类鉴定后,计算蚊虫种类构成比和叮人率;并用ELISA检测部分按蚊唾液腺子孢子感染情况。结果调查点居民2年内有疟史率平均为8.98%(118/1314);居民血检阳性率为3.13%(38/1216),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7.14%(3/42),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IFAT抗体阳性率为40.24%(472/1173);G6PD缺乏检出率为1.74%(21/1208)。共捕获4种按蚊513只,分别为多斑按蚊(474只)、带足按蚊(35只)、可赫按蚊(3只)和中华按蚊(1只),其中多斑按蚊为优势蚊种,占92.40%(474/513)。多斑按蚊的人房和畜房平均密度分别为4.75和69.5只/夜,室外半通宵叮人率为22.75只/人,多斑按蚊唾液腺子孢子阳性率为0。结论墨脱县存在间日疟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脱县 疟疾 流行病学 调查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种型鉴定 被引量:11
13
作者 武松 潘嘉云 +3 位作者 王学忠 周水森 张国庆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鉴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种型。方法墨脱县捕获的5190只按蚊经形态学鉴定为多斑按蚊复合体后,随机取575只,酚-氯仿法提取单蚊DNA作为模板,根据伪威氏按蚊、多斑按蚊、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塞沃按蚊分别... 目的鉴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种型。方法墨脱县捕获的5190只按蚊经形态学鉴定为多斑按蚊复合体后,随机取575只,酚-氯仿法提取单蚊DNA作为模板,根据伪威氏按蚊、多斑按蚊、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塞沃按蚊分别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rDNA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片段,进行种型鉴别。对目标片段进行测序、同源性比对,并运用MEGA(3.1)软件构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系统进化树。结果575份DNA样本中有11份扩增出约231bp的条带,即威氏按蚊(1.9%);564份扩增出约119bp的条带,为伪威氏按蚊(98.1%)。PCR种型鉴定结果与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一致。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由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构成,伪威氏按蚊为优势蚊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墨脱 多斑按蚊复合体 种型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传疟媒介调查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潘嘉云 武松 +7 位作者 王学忠 蒋伟康 卓玛央金 胡永红 周水森 次仁曲珍 桑丹拉姆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1-285,共5页
目的调查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传疟媒介,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7~8月在墨脱县选择3个疟疾发病率较高的自然村,采用通宵/半通宵室内、外人/牛饵帐诱捕法、通宵人/牛房诱蚊灯诱捕法和清晨人房搜捕法捕蚊,对捕获的按蚊... 目的调查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传疟媒介,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7~8月在墨脱县选择3个疟疾发病率较高的自然村,采用通宵/半通宵室内、外人/牛饵帐诱捕法、通宵人/牛房诱蚊灯诱捕法和清晨人房搜捕法捕蚊,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并进行种群组成、密度、叮人率、吸血习性、栖息习性和经产蚊比率等观察;在不同的水体捞取按蚊幼虫,进行蚊种鉴定,调查按蚊幼虫孳生环境。结果共捕获按蚊5345只,经形态鉴定,只发现伪威氏按蚊、威氏按蚊和带足按蚊等3种,其中伪威氏按蚊占94.71%(5062/5345),威氏按蚊与带足按蚊分别为2.39%(128/5345)和2.90%(155/5345)。伪威氏按蚊室内和室外的半通宵诱捕平均密度分别为17只/人和105只/人;全通宵室内和室外的人饵帐诱平均叮人率分别为15.80只/(人·夜)(79/5)和326.22只/(人·夜)(1468/4.5);全通宵室外人、牛饵诱捕及人、牛房诱蚊灯灯诱,伪威氏按蚊趋吸人血与牛血的比率分别为30.51%(714/2340)和69.49%(1626/2340)及32.02%(57/178)和67.98%(121/178),表明伪威氏按蚊偏吸牛血并兼吸人血;清晨人房搜捕,共捕获伪威氏按蚊7只,均为胃血未消化的饱血蚊;共捞获按蚊幼虫106条,其中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幼虫62条,带足按蚊幼虫44条,按蚊幼虫孳生的水体类型仅限于稻田。结论伪威氏按蚊具备在当地传播疟疾的媒介生物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墨脱县 疟疾 媒介调查 多斑按蚊种团 伪威氏按蚊 威氏按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地质证据的发现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超 杨晓平 +3 位作者 黄雄南 王萍 李正芳 周本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5-1106,共12页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村开挖的探槽均揭示出墨脱断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其中墨脱村探槽地质剖面上显示出断裂最新活动具有逆冲性质,地东村探槽剖面上表现出的最新活动则为正断性质。结合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分析,认为墨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地东村探槽揭示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代约为(2 780±30)aBP,表明墨脱断裂全新世晚期发生过断错地表的事件。墨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与阿萨姆构造结的向N推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脱断裂 运动性质 晚第四纪 地质证据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县不同海拔地区按蚊构成调查 被引量:8
16
作者 武松 汤林华 +5 位作者 周水森 黄芳 许国君 王多全 蒋伟康 卓玛央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西藏墨脱县不同海拔自然村按蚊种类和构成。方法 2010年7月14日~8月17日,选择4种不同高度海拔的6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在高海拔的甘德乡甘德村(海拔1966m),中高海拔的达木乡达木村(海拔1408m)与珠村(海拔1510m),中海拔的墨脱镇... 目的探讨西藏墨脱县不同海拔自然村按蚊种类和构成。方法 2010年7月14日~8月17日,选择4种不同高度海拔的6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在高海拔的甘德乡甘德村(海拔1966m),中高海拔的达木乡达木村(海拔1408m)与珠村(海拔1510m),中海拔的墨脱镇墨脱村(海拔1178m),低海拔的背崩乡地东村(海拔853 m)和背崩村(海拔831m),采用人诱、牛诱和灯诱等方法捕获成蚊,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处死,干燥保存带回实验室,多斑按蚊复合体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具体种型鉴定。结果共捕获按蚊5410只,其中高海拔区捕获按蚊2只,1只为大型按蚊贝氏亚种,另1只形态损伤无法鉴别,但形态学上可排除多斑按蚊复合体;中高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541只(36.9%),威氏按蚊906只(61.7%),带足按蚊21只(1.4%);中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260只(76.3%),威氏按蚊2只(0.6%),带足按蚊79只(23.2%);低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3265只(90.7%),威氏按蚊19只(0.5%),带足按蚊315(8.8%)。中高、中和低海拔区通宵灯诱蚊虫密度分别为,伪威氏按蚊25.7、28.3和62.8只/夜,威氏按蚊41.5、0.2和0.2只/夜,带足按蚊1.4、11.3和3.6只/夜。结论西藏墨脱县按蚊主要由伪威氏按蚊、威氏按蚊和带足按蚊构成;中高海拔地区威氏按蚊比例高于伪威氏按蚊;中、低海拔地区多斑按蚊复合体以伪威氏按蚊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墨脱县 伪威氏按蚊 威氏按蚊 按蚊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在识别墨脱活动断裂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晓平 王萍 +3 位作者 李晓峰 谢超 周本刚 黄雄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9-435,共17页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会聚的地带,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山峰,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转弯。南迦巴瓦地区东侧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会聚的地带,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山峰,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转弯。南迦巴瓦地区东侧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分布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该地区的阿尼桥右旋走滑断裂带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东边界断裂。利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Arc GIS软件平台上获得了南迦巴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定量地貌参数。在地形坡度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东西两岸的山体地形为坡度>30°的陡坡,在陡地形坡度的背景下,存在NE走向、断续分布的坡度为5°~25°的缓坡条带。地形高程变异系数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地形为高程变异系数>0. 9的高地形起伏区,在高地形起伏区的背景上,发育NE走向、断续分布的高程变异系数为0. 2~0. 9的缓地形起伏条带。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发现上述地貌参数异常条带处为活动断裂通过的位置。上述工作表明,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地貌参数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发现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严重、剥蚀强度大的地区的活动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坡度 高程变异系数 活动断层 墨脱断裂 喜马拉雅东构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氏PCR判定西藏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 被引量:5
18
作者 武松 黄芳 +5 位作者 张国庆 潘嘉云 王学忠 卓玛央金 胡永红 汤林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8-650,653,共4页
目的确定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的疟疾传播媒介。方法根据2005、2006和2007年疟疾发病情况,在墨脱县选择了3个疟疾发病较高的自然村,采用人诱、牛诱、灯诱及清晨人房全捕等方法捕获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麻醉处死,密封干燥,带回实验室-20... 目的确定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的疟疾传播媒介。方法根据2005、2006和2007年疟疾发病情况,在墨脱县选择了3个疟疾发病较高的自然村,采用人诱、牛诱、灯诱及清晨人房全捕等方法捕获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麻醉处死,密封干燥,带回实验室-20℃冻存备用,采用混合样本法随机抽取10只多斑按蚊复合体为一份混合标本,提取蚊虫DNA。根据文献采用巢氏PCR扩增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SSUrDNA),并对阳性结果克隆测序,比对证实。结果共捕获按蚊5345只,其中多斑按蚊复合体5190只,带足按蚊155只,提取的360份多斑按蚊复合体混合样本DNA中发现子孢子阳性扩增样品2份,种型鉴定2份阳性混合样本均为伪威氏按蚊,PCR产物经克隆测序,NCBIBLAST同源性比对证实为疟原虫SSurDNA基因片段。结论多斑按蚊复合体中的伪威氏按蚊为西藏林芝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斑按蚊复合体 子孢子 传疟媒介 西藏 巢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迦巴瓦构造结墨脱地区高Sr/Y花岗岩的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5
19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李忠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13-2023,共11页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两个花岗岩体SiO2含量为71.09%~74.37%,K2O的含量为1.38%~5.93%,A/CNK为1.01~1.02,均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所有样品均显示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La/Dy)N=13.55~31.3;(La/Yb)N=16.82~50.41),平坦的Ho到Lu稀土元素分布样式((Ho/Yb)N=0.93~1.42),δEu主要介于0.78~1.09,总体上具有正-微弱负异常,具较高Ba、Sr/Y,La/Yb和低Y,Mg#(<45),亏损HFSE元素(Nb、Ti、Zr)。墨脱高Sr/Y花岗岩具有不均一的εHf(t)值(-11.22~4.87)和相对年轻的Hf模式年龄(552~1179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锆石饱和温度(746~791℃)均显示幔源物质在墨脱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墨脱高Sr/Y花岗岩可能是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阶段,由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使陆壳熔融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墨脱 冈底斯岩浆带 高Sr Y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TM及SAR数据用于山区构造格局分析——以西藏墨脱地区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凌 杨武年 +1 位作者 廖崇高 濮国梁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90-396,共7页
西藏墨脱地区山高路险 ,植被覆盖严重。区域地质调查中卫星遥感TM和SPOT光学图像受到植被干扰 ,地质构造露头不清 ;而微波侧视雷达图像 (SAR)由于受到高山地形影响 ,信号遮蔽 ,控制点的精确选取和遥感地质解译也十分困难。研究中采用DEM... 西藏墨脱地区山高路险 ,植被覆盖严重。区域地质调查中卫星遥感TM和SPOT光学图像受到植被干扰 ,地质构造露头不清 ;而微波侧视雷达图像 (SAR)由于受到高山地形影响 ,信号遮蔽 ,控制点的精确选取和遥感地质解译也十分困难。研究中采用DEM(数字高程模型 )模拟SAR图像的方法 ,利用模拟SAR图像对原始雷达图像进行控制点选取和影像正射校正 ,通过TM图像和SAR图像的正射影像处理以及二者的影像数据融合 ,并利用DEM进行三维构像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TM图像和SAR图像的影像优势 ,用于测区区域地质和构造解译 ,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SAR图像 TM图像 正射影像处理 图像融合 地质构造解译 西藏墨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