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Trigger and Moisture Source of Two Typical Meiyu Front Rainstorms Associated with Eastward-Moving Cloud Cluster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Hao YANG Yi DENG +2 位作者 Chunguang CUI Xiaofang WANG Xiquan DO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3期478-499,共22页
Eastward-moving cloud cluster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TP)often trigger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summer.Forecasting these events in an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Her... Eastward-moving cloud cluster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TP)often trigger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summer.Forecasting these events in an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Here,dynamical diagnosis and a Lagrangian trajectory model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maintenance mechanism,and moisture transport of two Meiyu front rainstorms(MYFR)during 30 June-2 July 2016 and 17-19 June 2018 associated with eastward-moving cloud clusters from the TP.It is shown that in both cases heavy rainfall is characterized by semi-continuous rainbelts extending from the eastern TP to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s with eastward-spreading convective clouds weakening and strengthening alternately from the eastern TP to downstream regions.Following the track of positive water vapor advection,centers of positive vorticity propagate downstream through the Sichuan basin.The baroclinic thermodynamic–dynamical interaction and the barotropic nonequilibrium force work against each oth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YFR.Specifically,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precipitation development,the barotropic non-equilibrium force dominates,while during the period of heavy precipitation the baroclinic thermodynamic-dynamical interaction dominates.The converg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baroclinic thermodynamic-dynamical interaction guarantees the persistence of heavy precipitation.Compared to the climate mean state(1988-2018),both MYF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eastward-moving cloud clusters from the eastern TP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southwest.One of the major paths of moisture transport in both cases is along the south side of the TP,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cloud clu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yu front rainstorm(MYFR) eastward-moving cloud clusters dynamic trigger water vapor transport
原文传递
A Case Study on a Quasi-Stationary Meiyu Front Bringing About Continuous Rainstorms with Piecewise Potential Vorticity Inversion 被引量:3
2
作者 赵玉春 李泽椿 肖子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2期202-223,共22页
A 4-day persistent rainstorm resulting in serious flooding disasters occurred in the north of Fujian Provinc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a quasi-stationary Meiyu front during 5-8 June 2006. With 1°× 1° lat... A 4-day persistent rainstorm resulting in serious flooding disasters occurred in the north of Fujian Provinc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a quasi-stationary Meiyu front during 5-8 June 2006. With 1°× 1° latitude and longitude 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ground surface rainfall, using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PV) analysis and PV inversion method, the evolution of main synoptic syst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V and PV perturbation (or PV anomal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eavy rainfall along the Meiyu front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eiyu front. Furthermore, the PV perturbations related to different physics are separated to investigate their different roles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iyu front. The results show: the form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the Meiyu front in a quasi-WE orientation are mainly due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igh-pressure systems in its south/north sides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 high pressure band extending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to east of North China). The Meiyu fron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location of the positive PV perturbation on the Meiyu front matches well with the main heavy rainfall area along the Meiyu front. The PV inversion reveals that the balanced winds satisfying the nonlinear balanced assumption represent to a large extent the real atmospheric flow and its evolution basically reflects the variation of stream flow associated with the Meiyu front. The unbalanced flow forms the convergence band of the Meiyu front and it mainly comes from the high-pressure system in the north side of the Meiyu front. The positive PV perturbation related to latent heat release in the middle-lower tropospher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iyu front. The positive vorticity band from the total balanced wind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iyu front band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positive vorticity from the balanced wind is very close to that from real winds. The PV perturbation in the boundary layer is to a certain degre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iyu front. In general, the lower boundary potential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 is not beneficial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relatively low surface temperature due to surface evaporation and solar short-wave radiation reduction shaded by clouds on the Meiyu front band, however, it has some diurnal variation. The effect of PV perturbation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iuyu front is relatively weaker than others' and not beneficial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iyu front, but it is enhanced in the period of Meiyu front's fast southward movement when the deep North China trough develops and moves southeastward. Rest PV perturbation unrelated to latent heat release in the middle-lower troposphere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the Meiyu front's fast southward movement. Lastly,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different PV perturbations maybe play a different rol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Meiyu front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yu front rainstorm PV (potential vorticity) inversion diabatic heating
原文传递
梅雨锋上的三类暴雨 被引量:122
3
作者 张小玲 陶诗言 张顺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7-205,共19页
根据观测分析研究 ,概括出长江流域梅雨锋上主要有三类暴雨 :梅雨锋上 β中尺度的对流性暴雨、梅雨锋东部 ( 1 1 5°E以东 )的初生气旋暴雨、梅雨锋西端深厚高空低压槽前部的持续性强暴雨。第一类暴雨局地性特征明显 ,其范围一般小... 根据观测分析研究 ,概括出长江流域梅雨锋上主要有三类暴雨 :梅雨锋上 β中尺度的对流性暴雨、梅雨锋东部 ( 1 1 5°E以东 )的初生气旋暴雨、梅雨锋西端深厚高空低压槽前部的持续性强暴雨。第一类暴雨局地性特征明显 ,其范围一般小于 30 0km ,暴雨的瞬时强度大 ,暴雨发生所需的强上升运动由局地强的对流有效位能 (CAPE)释放的浮力抬升引起。第二类和第三类暴雨的共同点在于都有明显的大尺度强迫过程 ,大尺度的动力强迫使持续暴雨所需的垂直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后两类暴雨的数值预报效果较第一类的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对流有效位能 大尺度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62
4
作者 赵玉春 许小峰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8-1282,共15页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9—10日皖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特征及其引发暴雨的天气背景和环境场特征,探讨了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和暴雨形成的影响,并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值...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9—10日皖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特征及其引发暴雨的天气背景和环境场特征,探讨了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和暴雨形成的影响,并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地形敏感性试验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对MCSs活动及其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的2个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大别山东北侧和皖南山区北部,期间有4个MCSs活动,皖南特大暴雨是由2个准静止MCSs活动造成的。MCSs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清晨出现日峰值,梅雨锋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是MCSs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梅雨锋东移南压的过程中,MCSs相对于中尺度地形的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形上空盛行气流方向以及地形Fw数也在不断变化,地形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影响MCSs。高地形Fw数下,大别山主要通过山脉波影响下游的MCSs;低地形Fw数下,地形绕流和山脉波共同影响下游的MCSs活动。当MCSs移近皖南山区北坡时,地形有利于MCSs的形成和维持,其阻滞效应可减缓MCSs的移动,有利于皖南特大暴雨的形成。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尺度地形对暴雨强度和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其构成的中尺度组合地形效应是皖南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梅雨锋 暴雨 重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何斌 何锋 +1 位作者 范晓红 张雪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4-1083,共10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顶亮温(TBB)和中尺度模式WRF输出的15km高分辨率资料,对2008年影响浙皖赣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顶亮温(TBB)和中尺度模式WRF输出的15km高分辨率资料,对2008年影响浙皖赣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流层中低层切变线的维持以及低涡东移、发展是暴雨发生的天气尺度背景。TBB数据显示,在切变线附近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并东移、发展。与暴雨区相对应,在低空西南急流左侧存在多个β中尺度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排列着一系列的辐散中心,表明该地区存在较强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对流层低层高温高湿、中高层冷空气侵入,导致大气层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湿位涡的分布与中心位置对暴雨落区及强度具有较好地指示意义。暴雨区附近对流层高、低层都存在较明显的位涡水平平流,导致位涡扰动不断地自上游向下游地区移动。锋区前暖区的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强垂直位涡柱,引发气旋性环流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辐合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中尺度对流 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分析几种Q矢量 被引量:22
6
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董美莹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9-48,共10页
结合 1 991年 7月 5日 2 0 :0 0~ 6日 2 0 :0 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 ,从台站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考虑 ,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 85 0hPa、70 0hPa及 5 0 0hPa 3个层次的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半地转 Q矢量散度场、非地转 Q矢量散... 结合 1 991年 7月 5日 2 0 :0 0~ 6日 2 0 :0 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 ,从台站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考虑 ,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 85 0hPa、70 0hPa及 5 0 0hPa 3个层次的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半地转 Q矢量散度场、非地转 Q矢量散度场及湿 Q矢量散度场与相应时刻地面降水场对应关系的差异 ,同时还针对每一种 Q矢量 ,将其在 85 0hPa、70 0hPa及5 0 0hPa 3个层次的散度场对同时刻降水场的反映能力进行了比较。在定量比较的基础上 ,得到了对 4种 Q矢量诊断特性的具体认识 :( 1 )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 ,3个层次的半地转 Q矢量散度场及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较小 ,而非地转 Q矢量的散度场和湿 Q矢量的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明显较前二者大 ,尤其是湿 Q矢量散度场在每个层次的诊断能力基本都大于相应层次的其它 Q矢量的散度场。 ( 2 )对于每一种 Q矢量而言 ,基本都是在 70 0hPa的散度场与雨区的对应关系好于各自在 85 0hPa和 5 0 0hPa的散度场 ,尤其是 70 0hPa湿 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时刻梅雨锋暴雨的强度及落区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最后 ,基于理论的角度对各 Q矢量的诊断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和比较分析 ,明确地指出了 4种 Q矢量存在理论前提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 散度场 定量分析 梅雨锋暴雨 天气过程分析 降水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7
作者 隆霄 程麟生 王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3-571,共9页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和加强观测期资料,对1999年6月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持续性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9年梅雨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强降水带状分布非常明显,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带呈东...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和加强观测期资料,对1999年6月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持续性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9年梅雨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强降水带状分布非常明显,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带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雨带的南北边界非常清楚。(2)在对流层低层,从孟加拉湾来的西风气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前缘的东南气流在长江流域维持,为此次强暴雨过程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的存在和维持为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机制,而对流层中低层的中性对流不稳定特征则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机制。(3)梅雨锋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辐合非常明显,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同时南海季风槽在向梅雨锋区输送水汽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热带海洋地区向我国内陆输送水汽的通道。(4)平均纬向风速u对流层高层出现了与高空西风急流与高空东风急流相对应的两个强风速核;径向平均风速v在400 hPa以下层次盛行南风,而在400 hPa以上的高层盛行北风;受两侧下沉气流的制约,梅雨锋降水带南北两侧存在位势不稳定层结中的不稳定能量无法释放,因此没有出现明显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被引量:38
8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1 位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量对同时刻的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原湿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2)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600 hPa高度上的改进后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的位置对同时刻的地面实际降水的强度及雨区位置都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 改进后的湿Q矢量 改进 梅雨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梅雨锋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雁 丁一汇 马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161-167,共7页
重点分析了 1999年梅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集中期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认为该期间发生的持续性暴雨是在一种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主要表现为:(1)副高活动有明显的阶段性西进、滞留、东撤.这一特征... 重点分析了 1999年梅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集中期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认为该期间发生的持续性暴雨是在一种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主要表现为:(1)副高活动有明显的阶段性西进、滞留、东撤.这一特征与中高纬度天气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副高活动直接影响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路径及降水强度;(2)华北高压坝的建立有利于切变线北侧维持偏东风气流,对锋区的稳定起重要作用;(3)高原南侧生成的低涡在沿切变线东移过程中逐渐加强,使梅雨锋中的对流活动加剧,降水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大尺度环流 长江中下游地区 降水强度 低空急流 水汽输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被引量:31
10
作者 岳彩军 董美莹 +1 位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a 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强度、落区及不均匀性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Q^*矢量散度辐散、辐合在垂直方向上是相间分布的,它所激发的次级环流可能是诱发梅雨锋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比“总”Q^*矢量更具有诊断意义,可将梅雨锋暴雨的垂直运动场进行有意义的尺度分离,更有利于梅雨锋暴雨的潜在物理机制的评估。在梅雨锋暴雨的不同阶段,对于垂直运动场而言,不同尺度的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强迫作用不同,有主、次之分。基于上述诊断分析结果,本文进而提出梅雨锋暴雨形成的可能物理机制,并给出其概念模式:由于初始大气中大尺度的水汽及垂直运动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了大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激发出次级环流,进而引发了中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产生,最终产生次级环流,直接导致梅雨锋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湿Q矢量 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 梅雨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2.6”梅雨期一次暴雨β中尺度系统结构和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隆霄 程麟生 文莉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7-340,共14页
通过利用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2002年6月18~19日(“02.6”)的一次梅雨锋暴雨β中尺度系统结构和演化及其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500hPa东亚大槽不断加深发展的阶段,也是中纬度大气长波... 通过利用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2002年6月18~19日(“02.6”)的一次梅雨锋暴雨β中尺度系统结构和演化及其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500hPa东亚大槽不断加深发展的阶段,也是中纬度大气长波调整的时期。东亚大槽后的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前缘的暖湿气流在江淮流域交汇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同时,对流层低层不断加强的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2)1小时观测的降水量和TBB的分析表明,此次暴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分裂的结果。(3)中尺度模式MM5V3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表明: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观测的和客观分析的天气事实,模拟的1小时降水量与观测的结果对应得较好,β中尺度对流云团位于切变线的右侧西南气流中,但是并没有明显的中尺度环流系统与之对应,这主要是由于细网格域中的模拟结果是各种尺度大气场叠加的结果,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流系统被掩盖在其中。(4)多重滤波方法和消除趋势方法并没有分离出与β中尺度对流云团相对应的环流系统,区域平均方法得到的中尺度扰动特征可以很好地解释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和演变。区域平均法得到的中尺度扰动场的分布表明,两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位于对流层低层鞍型场的膨胀轴上和对流层高层的中尺度反气旋式环流中。大气低层和高层的相互作用、低层中尺度扰动低涡和鞍型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流发展过程中动力和热力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中尺度低涡的发展。(5)非线性平衡方程的诊断表明,β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与非线性平衡方程残差△NBE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β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是动量场和质量场之间出现的不平衡释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非线性平衡方程 β中尺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上中尺度气旋波引发的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家国 黄小彦 +1 位作者 周金莲 韩芳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8,共11页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PWV/GPS、GFS/NCAR再分析场和常规天气资料,针对2011年6月10日发生于武陵山东侧鄂湘交界(通城附近)的特大暴雨过程,重点分析了梅雨锋上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与之联系...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PWV/GPS、GFS/NCAR再分析场和常规天气资料,针对2011年6月10日发生于武陵山东侧鄂湘交界(通城附近)的特大暴雨过程,重点分析了梅雨锋上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与之联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特大暴雨过程与两个中尺度气旋波扰动发展形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共同影响有关,而锋前暖低压倒槽内中尺度对流系统后向传播对暴雨形成和加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武陵山东侧鄂湘交界区域是梅雨锋上中尺度气旋波新生或加强的重要源地之一,长江中游复杂地形下有利的动力和热力因素起到重要作用。(3)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中尺度气旋扰动有密切关系,雷暴单体集中在冷、暖锋附近和涡旋中心附近强烈发展,并在气旋波系统组织下,降水回波整体具有冷暖锋结构特征的逗点涡旋、涡旋、"S"和"人"字等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中尺度气旋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6”梅雨锋暴雨低涡切变线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被引量:47
13
作者 隆霄 程麟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2-356,共15页
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和四维资料同化逼进方法及双向三重嵌套网格技术 ,对 1 999年 6月 2 3~ 2 5日 (简称“99·6”)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 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和四维资料同化逼进方法及双向三重嵌套网格技术 ,对 1 999年 6月 2 3~ 2 5日 (简称“99·6”)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的比较指出 ,高分辨数值模式MM5可以成功地模拟梅雨锋中尺度低涡切变线的发生和发展 ;模拟结果显示 ,在α中尺度低涡切变线发展过程中 ,低层强的西南急流和东北气流增强了低层的辐合 ;而高空的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则增强了高空的辐散 ;正是由于这种从高空到低空环流的配置 ,才促进了α中尺度低涡不断发展 ;模拟低涡切变线不同部位的垂直环流和物理量场表明 ,“99·6”梅雨锋低涡切变线的结构非常复杂 :在梅雨锋的发展期 ,暖锋附近的垂直上升运动最强 ,低涡中心次之 ,冷锋附近最弱。模拟结果也表明 ,由于下垫面特征的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梅雨锋暖锋附近环流结构有较大的区别 ;模拟结果显示 ,在α中尺度低涡发展过程中 ,不断有扰动在低涡前部发展 ,激发并分裂出一系列的 β中尺度系统 ,β中尺度系统运动剧烈 ,但由于其低层辐合强于中空辐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低涡切变线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4
作者 康丽莉 雷恒池 肖稳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6-83,共8页
利用 PSU/NCAR的 MM5对 1 999年 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研究 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对 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中尺度模式 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 利用 PSU/NCAR的 MM5对 1 999年 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研究 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对 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中尺度模式 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格格距的大小比较敏感 ;显式云物理方案考虑冰相后可明显改善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 ,尤其是采用 Reisner包含霰的混合相双变参数谱方案的双重嵌套网格对降水量的模拟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模式 温湿特理过程 数值模拟 梅雨锋暴雨 降水量 天气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和2006年梅汛期暴雨的梅雨锋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尹东屏 张备 +2 位作者 孙燕 田心如 韩桂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针对2003年和2006年梅汛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而总雨量不同的特点,利用平均场的方法,较深入地研究了暴雨时梅雨锋的结构。研究得到:暴雨发生时有明显的梅雨锋区;暴雨量与锋区的强度成正比;暴雨区位于锋区中即在对流层中低层的高... 本文针对2003年和2006年梅汛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而总雨量不同的特点,利用平均场的方法,较深入地研究了暴雨时梅雨锋的结构。研究得到:暴雨发生时有明显的梅雨锋区;暴雨量与锋区的强度成正比;暴雨区位于锋区中即在对流层中低层的高温高湿区的偏北区域中,也就是低空急流的北部;锋生函数的切变变形场与暴雨的落区重叠;经向锋生函数的正值区呈直柱状,与南风等风速线的密集区相重叠,纬向分布的锋生函数指示了暴雨区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暴雨 梅雨锋 锋生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锋上三类暴雨特征的数值模拟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李鲲 徐幼平 +1 位作者 宇如聪 程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48,共13页
中国暴雨的地域性、时间性特征明显 ,尤其是暴雨多发区———长江流域 ,沿江不同地段暴雨成因各异。为综合研究长江不同地域暴雨特征和形成规律 ,利用我国新一代暴雨数值模式AREM对梅雨锋东端 (116°E以东 )初生气旋类暴雨、β中尺... 中国暴雨的地域性、时间性特征明显 ,尤其是暴雨多发区———长江流域 ,沿江不同地段暴雨成因各异。为综合研究长江不同地域暴雨特征和形成规律 ,利用我国新一代暴雨数值模式AREM对梅雨锋东端 (116°E以东 )初生气旋类暴雨、β中尺度深对流类暴雨和梅雨锋西端“北槽南涡”类暴雨的典型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诊断分析和比较研究 ,初步揭示了三类暴雨在结构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主要差异。结果表明 :(1)梅雨锋上生成并发展的α中尺度气旋是造成梅雨锋东端初生气旋类暴雨的系统。强盛时 ,系统的垂直上升运动伸展不高 ,正涡度柱、辐合层以及最大加热和增湿均位于中低层。 (2 ) β中尺度深对流类暴雨发生时梅雨锋区的南北温差很小。在低空辐合风场作用下 ,强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了 β中尺度深对流系统的发生与发展。强盛时 ,系统的正涡度柱和上升运动柱贯穿对流层 ,深厚的辐合层达到了中层 ,最大加热出现在中高层。 (3)“北槽南涡”类暴雨是在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下高低空系统有利配置的结果。“北槽南涡”的天气系统配置有利于低层辐合的加强和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低层涡旋向中高层强烈发展。强盛时 ,系统的正涡度柱贯穿对流层 ,积云对流发展强烈 ,最强上升运动和最大加热层都位于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数值模拟 梅雨锋 暴雨特征 不稳定能量 上升运动 中尺度气旋 长江流域 暴雨成因 形成规律 综合研究 数值模式 诊断分析 形成机制 对流系统 地形作用 青藏高原 低层辐合 系统配置 积云对流 深对流 对流层 地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的研究Ⅱ.实际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沙莎 沈新勇 李小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9-1132,共14页
本文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global precipitation estimates)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资料挑选出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个例,运用WRF中小尺度模式进... 本文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global precipitation estimates)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资料挑选出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个例,运用WRF中小尺度模式进行模拟,对模拟得到的高分辨率结果进行Barnes滤波,最后将滤波结果代入动能和位能方程中,目的是定量地分析各个尺度能量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暴雨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模式模拟的降水过程和强度与实况较为吻合,推导的能量方程适用于这次暴雨过程。三种尺度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了各种跨尺度能量的相互作用。在整个暴雨过程中,跨尺度之间的斜压能量转换包括位能向动能的能量转换和动能向位能的能量转换。同尺度之间的斜压能量转换总是单向的,且量值较大,动能的强度主要靠位能向动能的能量转换来维持。斜压能量转换的多少影响着暴雨的强弱。大尺度斜压能量转换在中高层比较强,中尺度斜压能量转换在低层较强,尤以β中小尺度系统变化最为显著,β中小尺度系统扰动是影响暴雨强度的关键系统。风切变的大小影响各尺度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温度或位温梯度的大小影响各尺度位能之间的能量转换。位能与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主要与各尺度垂直速度和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关,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是各个尺度位能向动能转换的主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WRF模式 Barnes滤波 动能和位能方程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吉 王元 许丽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04-1710,共7页
利用区域大气数值模式RAMS 6.0,模拟了2008年6月9-10日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再现这次大暴雨过程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消演变。在这次大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流场的恰当配置、三支气流在... 利用区域大气数值模式RAMS 6.0,模拟了2008年6月9-10日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再现这次大暴雨过程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消演变。在这次大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流场的恰当配置、三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的汇合及低涡沿切变线东移等都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内生成的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沿梅雨锋稳定地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并发展,是造成这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暴雨的动力机制。孟加拉湾到我国西南地区稳定的南支低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发展旺盛的西南气流输送,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汉华 寿绍文 周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93,共8页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q),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将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岳彩军改进的湿...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q),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将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岳彩军改进的湿Q矢量(QM)、原非地转湿Q矢量(Q*)、非地转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500hPa高度上的Q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位置对同时刻的降水强度及雨区位置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Qq矢量的垂直分布揭示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 梅雨锋暴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梅雨锋极端暴雨过程中的边界层中尺度系统主要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金莲 张家国 +4 位作者 吴涛 许冠宇 刘希文 王珏 韩芳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07-1019,共13页
利用2008—2016年常规观测、地面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场资料,结合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等资料,在系统性分析39例梅雨期极端暴雨过程边界层中尺度天气系统动力热力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归纳了三种不同天气类型下极端暴雨边界层中尺度天气系统... 利用2008—2016年常规观测、地面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场资料,结合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等资料,在系统性分析39例梅雨期极端暴雨过程边界层中尺度天气系统动力热力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归纳了三种不同天气类型下极端暴雨边界层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模型。结果表明:在同一类天气类型背景下,对应的极端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具有相同的规律,且极端暴雨的产生均与边界层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强烈发展有密切关系,而长江中游特殊地形在边界层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有利环流背景和强烈发展边界层中尺度天气系统的触发和组织作用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合并加强、停滞、后向传播以及对流单体列车效应等是极端强降水产生的重要原因。锋面气旋类极端暴雨地面中尺度天气系统有三种,均由冷式切变线、暖区局地中尺度辐合线和大别山西侧MCS出流边界等交汇发展而来。低涡切变极端暴雨的中尺度天气系统主要是边界层新生于武陵山脉东部江汉-洞庭湖平原的局地中尺度涡旋,尺度为150~300 km,其形成伴随显著的边界层多支气流的强烈辐合、局地斜压性的发展过程等;局地中尺度涡旋的形成与西南涡和长江中游特殊地形密切相关,四川盆地西南涡加强,湘鄂西部二级地形区域涡前强降水的形成是其发展的主要诱因,有利于多支气流辐合的长江中游马蹄形地形是其在江汉-洞庭湖平原多发的关键因素。弱强迫梅雨锋暖区极端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与大别山西侧雷暴冷池逆流和夜间边界层超低空急流的辐合增强、维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极端暴雨 边界层 中尺度天气系统 地形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