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idence of C-shaped root canal systems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in the native Chinese population by analysis of clinical methods 被引量:8
1
作者 Yan Wang Jing Guo +2 位作者 Hai-Bing Yang Xuan Han Ying Y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61-165,共5页
The aim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C-shaped root canal systems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in a native Chinese population using radiography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under microscope and to comp... The aim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C-shaped root canal systems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in a native Chinese population using radiography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under microscope and to compare the relative efficacies of these method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C-shaped root canal system, 1 146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were selected and examined. Teeth with C-shaped canal systems were categorized by using the rad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d the modified Melton's method. C-shaped canals were identified in 397 (34.64%)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by radiography (type I, 31.23%; type II, 38.29%; type III, 30.48%). Clin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449 (39.18%) cases exhibited C-shaped canal systems (C1, 22.94%; C2, 48.11%; C3a, 15.59%; C3b, 13.36%). As for the result of the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combined examination, C-shaped root canals were found in 473 (41.27%)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C1, 21.78%; C2, 45.67%; C3a, 16.70%; C3b, 15.86%). The incidence of C-shaped root canal diagnosed by radiographic method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by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combined examination (P〈O.05). The study indicated a high incidence of C-shaped canal system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scopic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identifying the C-shaped root can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haped root canal INCIDENC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ccessful individualized endodontic treatment of severely curved root canals in a mandibular second molar: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2
作者 Lai-Jun Xu Jian-Ying Zhang +1 位作者 Zi-Hua Huang Xiang-Zhu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4期4632-4639,共8页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severely curved root canals in mandibular molars is low,and the root canal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molars with this aberrant canal anatomy may be technically challenging.CASE SUMMARY A...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severely curved root canals in mandibular molars is low,and the root canal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molars with this aberrant canal anatomy may be technically challenging.CASE SUMMARY A 26-year-old Chinese femal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intermittent and occlusal pain in the left mandibular second molar.The patient had undergone filling restoration for caries before endodontic consultation.With the aid o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a large periapical radiolucency was observed,and curved root canals in a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were confirmed,depicting a severe and curved distolingual root.Nonsurgical treatments,including novel individualized preparation skills and techniques and the use of bioceramic materials as an apical barrier,were performed,and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periapical lesion and a satisfactory effect were achieved.CONCLUSION A case of severely curved root canals in a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and are reported herein.The complex anatomy of the tooth and the postoperative effect were also evaluated via th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BCT images,which accurately identified the aberrant canal morphology.New devices and biomaterial applications combined with novel synthesis techniques can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intractable endodontic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anal curvatur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Root canal therapy Case repo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ot Canal System Variation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Middle-Mesial Canal
3
作者 Juan G. Robledo María Pía Visconti Farkas Pablo A. Rodríguez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3年第1期25-31,共7页
Middle-mesial canals in mandibular molars are present in the population depending on age, sex and ethnicity. However, limited literature alludes to its prevalence. Troughing procedures may enhance identification, clea... Middle-mesial canals in mandibular molars are present in the population depending on age, sex and ethnicity. However, limited literature alludes to its prevalence. Troughing procedures may enhance identification, cleaning and shaping. This case report expresses the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middle-mesial canal in a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of 24 years old Hispanic-Latino m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tomical Variation Middle-Mesial Canal Root Canal Morphology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ase Report of Kissing Molars Class II
4
作者 Toshiyuki Inou Keiichi Uchida +6 位作者 Keiko Kaneko Anna Fuji Nina Wakimoto Tatsuo Takaya Hiroyuki Kitamura Hiroshi Mori Yuji Kurihara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4年第5期249-254,共6页
Kissing molars (KMs) is a condition of occlusal molar surfaces in a single follicular space with roots extend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Here, we have reported a case of KMs in a 58-year-old woman. The patient complai... Kissing molars (KMs) is a condition of occlusal molar surfaces in a single follicular space with roots extend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Here, we have reported a case of KMs in a 58-year-old woman. The patient complained of pain in the right mandibular molar region and was diagnosed with KMs consisting of the right mandibular second and third molars. Because of the patient’s pain having subsided at the time of the visit and her unwillingness to undergo tooth extraction, the patient was followed up. KMs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es (I-III) and is either true-KMs or pseudo-KMs and presents with or without cystic variants of dental follicles. The presents as true-KMs class II without a cystic variant. With reference to the literature and based on our analysi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affected by this specific case of KMs is 31.7 years and unilateral KMs is relatively more common (85.7%).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dentigerous cysts are more often indicated (42.9%). The treatment policy for KMs should therefore b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KMs. Importantly, the focus should be on preserv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molar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treatment approach, such as the employment of surgical removal or orthodontics,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considering the associated factors such as the crowns, tissues, and age of the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ssing molars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mandibular Third molar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RF、CGF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中的恢复效果及对邻近第二磨牙牙槽嵴的影响
5
作者 濮莉莉 陈春晖 童熹 《上海口腔医学》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与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用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M3)拔除术后的恢复效果,以及对邻近第二磨牙(M2)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 目的:比较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与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用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M3)拔除术后的恢复效果,以及对邻近第二磨牙(M2)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8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接受下颌阻生M3拔除患者150例,其中A组(n=49)接受常规缝合,B组(n=51)接受常规缝合+A-PRF填充,C组(n=50)接受常规缝合+CGF填充。比较3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软组织愈合情况、牙槽骨密度变化以及M2牙槽嵴高度变化,分析3组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1周,3组患者疼痛程度、肿胀程度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C组<A组(P<0.05);开口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B组>C组>A组(P<0.05),软组织愈合情况B组优于C组优于A组(P<0.05)。术后6周和12周,3组患者牙槽骨密度高于术后即刻(P<0.05),且B组>C组>A组(P<0.05);术后6周、术后12周,B、C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M2牙槽嵴高度(ΔH)低于术后即刻(P<0.05),且B、C组低于A组(P<0.05)。出血、感染、干槽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损伤、牙周组织溢脓发生率B组<C组<A组,其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RF和CGF对M2牙槽嵴的影响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相似,但A-PRF对颌阻生M3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以及对患者拔除牙后恢复的促进作用优于浓缩生长因子,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浓缩生长因子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 远端第二磨牙牙槽嵴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自然转归及对邻近第二磨牙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清然 徐光宙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5-372,共8页
目的:观察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IM3Ms)拔除术后的自然转归及对邻近下颌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s,M2Ms)的影响。方法:选择下颌第三磨牙骨埋伏阻生的患者34例(51颗IM3Ms),使用超声骨刀、气动涡... 目的:观察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IM3Ms)拔除术后的自然转归及对邻近下颌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s,M2Ms)的影响。方法:选择下颌第三磨牙骨埋伏阻生的患者34例(51颗IM3Ms),使用超声骨刀、气动涡轮手机拔除患牙,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术后反应及M2Ms远中骨缺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M2Ms远中骨缺损深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PSS 2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M2Ms远中骨高度未见明显缺损,但拔除IM3Ms时,由于去骨拔牙等操作产生骨缺损。术后6个月,骨高度虽有所恢复,骨缺损率减少,但未达到术前水平。IM3Ms埋伏阻生深度是恢复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诊深度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24 h内患者疼痛感较重,术后1周缓解,但仍存在轻度开口受限及面部肿胀。拔除IM3Ms对患者日常生活、情绪、工作、睡眠影响较小。结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邻近第二磨牙远中骨高度部分恢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拔牙手术中需采取更加精细的手术技巧,以减少对邻近牙和骨组织的影响。同时,拔除IM3Ms后应给予镇痛药物,加强卫生宣教,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阻生牙拔除术 骨缺损 自然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根先脱位法拔除下颌骨埋伏第三磨牙对邻近第二磨牙的影响
7
作者 地力胡马尔·库尔班 迪丽达尔·塔西甫拉提 +2 位作者 古丽 卡地里亚·吐尔逊江 王玲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667-675,共9页
目的:评估牙根先脱位法拔除下颌骨埋伏第三磨牙(impacted lower third molar,ILTM)对邻近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2M)远中成骨效果、牙髓状态和牙根外吸收(external root resorption,ERR)进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月—2... 目的:评估牙根先脱位法拔除下颌骨埋伏第三磨牙(impacted lower third molar,ILTM)对邻近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2M)远中成骨效果、牙髓状态和牙根外吸收(external root resorption,ERR)进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ILTM拔除的患者64例,其中,32例采用牙根先脱位法拔除ILTM(实验组),32例采用牙冠先脱位法拔除ILTM(对照组)。术前、术后记录M2M松动度、牙髓状态、ERR情况、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6个月拍摄CBCT,测量M2M骨缺损深度、M2M骨高度、骨高度百分比和骨灰度等指标。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第3天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M2M牙髓活力和松动度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去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即刻近中颊侧、远中舌侧P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的ERR中,实验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骨缺损深度、骨高度、骨高度百分比和骨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阻生类型的2组术后骨缺损深度、骨高度、骨高度百分比和骨灰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生深度与ERR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牙根先脱位法拔除ILTM对M2M远中成骨效果具有一定引导作用,对M2M远中牙周健康改善和术后反应均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完全骨埋伏阻生牙 牙根先脱位法 下颌第二磨牙 骨愈合 牙根外吸收 牙周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瓷冠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缺损龈壁提升后的美学效果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程楠 柴丛娜 +1 位作者 刘英奇 程磊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4年第4期214-220,236,共8页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缺损龈壁提升后给予全瓷冠修复的美学效果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因第二磨牙远中缺损行龈壁提升后给予全瓷冠修复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0例行龈壁提升后给予金属桩钴铬...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缺损龈壁提升后给予全瓷冠修复的美学效果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因第二磨牙远中缺损行龈壁提升后给予全瓷冠修复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0例行龈壁提升后给予金属桩钴铬烤瓷冠修复的第二磨牙远中缺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后12个月的修复效果和各结构的生物力学性能分布;比较两组修复前及修复后12个月的牙周状况和美学效果评分;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价全瓷冠修复对患牙美学效果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边缘密合性、颜色匹配、牙龈健康方面的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修复前的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龈沟液(GCF)量、美学效果的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修复后12个月的GI、PD、GCF、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较修复前均明显增加,观察组的GI、PD、GCF明显小于对照组,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体、粘接剂、牙本质、牙釉质的垂直向载荷应力、斜向载荷应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5);广义估计方程评价结果显示,全瓷冠修复能够减轻对患牙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生物力学性能较好;观察组修复12个月后修复满意度评价为A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缺损龈壁提升后给予全瓷冠修复能够提高美学效果评分,维持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减轻对患牙牙周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缺损 全瓷冠修复 龈壁提升 美学效果 生物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丝结扎法治疗下颌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1例
9
作者 吕丽华 陈文瑨 +1 位作者 韦日霞 黄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1-537,共7页
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相邻的第一磨牙牙体组织吸收、牙齿早失、咀嚼效率下降及其他严重的错𬌗畸形。及时发现和处理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对预防青少年错𬌗畸形、建立正常咬合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 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相邻的第一磨牙牙体组织吸收、牙齿早失、咀嚼效率下降及其他严重的错𬌗畸形。及时发现和处理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对预防青少年错𬌗畸形、建立正常咬合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针对下颌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病例报告比较少见,大多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及正畸的方式,且缺乏长期的随访。本文报道1例采用铜丝结扎法治疗下颌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使恒牙顺利萌出并建立正常咬合。术后观察5年,咬合稳定,牙根发育、牙髓活力及牙周状况正常。本文为近中倾斜度不大且已经部分萌出的阻生年轻下颌第二恒磨牙提供一种治疗周期短、简便及微创的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丝结扎 下颌第二恒磨牙 异位萌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第二磨牙牙槽骨的影响
10
作者 李曼 段春红 杨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584-1590,共7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echnology,CBCT)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TM)对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SM)不同部位牙槽骨的影响,为临床MTM的拔除指征及MSM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echnology,CBCT)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TM)对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SM)不同部位牙槽骨的影响,为临床MTM的拔除指征及MSM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中心CBCT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8岁以上500例阻生MTM的CBCT图像,根据阻生深度及阻生角度分别确定PG及Winter分类,测量MTM与MSM釉牙骨质界之间(CEJ)的距离及第二磨牙颊侧、舌侧、近中、远中牙槽骨吸收的距离。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颊、舌、近中、远中牙槽骨吸收;采用非参数Kruskal 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阻生类型间牙槽骨吸收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与牙槽骨吸收最大侧的关系。结果 远中牙槽骨吸收距离(distal alveolar bone loss of mandibular second molar,MSM-DBL)高于颊侧、舌侧及近中。在Winter分类中,牙槽骨吸收距离水平组最大,近中组次之,垂直组和远中组最小;在PG分类中,从低位、中位到高位牙槽骨吸收距离逐渐降低(P<0.001)。CEJ距离、阻生角度(11°~100°)以及阻生深度均为MSM-DBL的独立危险因素,前二者与MSM-DBL呈正相关(P<0.05)。本研究人群中,MSM-DBL男性高于女性(P<0.05),年龄与MSM-DBL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阻生MTM对MSM-DBL影响最大;CEJ距离、阻生角度、阻生深度、性别为MSM-DBL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阻生 CBCT 智齿拔除 下颌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牙槽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牙根限制相关因素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11
作者 程烨 曾维浩 +1 位作者 李煌 雷浪 《口腔医学》 2024年第12期887-891,共5页
目的测量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周围骨量,探寻影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的限制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的CBCT样本,测量牙根不同层面的牙槽骨宽度、牙根宽度、牙根与骨皮质各方向的距离,及牙冠远中与下颌升支前缘的距离... 目的测量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周围骨量,探寻影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的限制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的CBCT样本,测量牙根不同层面的牙槽骨宽度、牙根宽度、牙根与骨皮质各方向的距离,及牙冠远中与下颌升支前缘的距离并做侧位片头影测量。分析测量指标与测量层面、患者年龄、性别、下颌骨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牙根与骨皮质的舌侧距和舌侧远中距在数值上最具限制性,舌侧距在冠方小于根尖。牙根远中距和舌侧远中距成正相关,而舌侧远中距和牙冠升支距、冠根界升支距均没有明显相关性。牙根与骨皮质的舌侧远中距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下颌骨形态相关的头影测量指标等之间都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牙根与骨皮质在舌侧远中方向上的距离可能是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限制性因素。下颌第二磨牙与下颌升支前缘的距离不能反映磨牙远中移动的空间情况。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空间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下颌骨形态等都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 正畸牙移动 牙根 骨量限制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磨牙牙冠延长术后疗效观察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贾彦 于寰 +3 位作者 张研 石雪 王志涛 张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观察下颌第二磨牙牙冠延长术后治疗效果,确定其风险因素;探讨风险因素个数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2021年于天津市口腔医院接受牙冠延长术的下颌第二磨牙314颗。6周复查时,按照拟定标准将其分为效果良好组和效果欠佳组。筛... 目的:观察下颌第二磨牙牙冠延长术后治疗效果,确定其风险因素;探讨风险因素个数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2021年于天津市口腔医院接受牙冠延长术的下颌第二磨牙314颗。6周复查时,按照拟定标准将其分为效果良好组和效果欠佳组。筛选影响两组患牙疗效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数量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314颗患牙中,成功者占88.54%,失败者为11.46%。龈缘-断端距离(P<0.01)、术前断端-嵴顶距离(P=0.032)及牙根形态(P=0.006)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风险因素。随着风险因素数量的增加,手术失败率呈线性增长的趋势,风险因素达到3个时,失败风险明显增高(P<0.01)。两者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龈缘-断端距离、术前断端-嵴顶距离及牙根形态是影响冠延长疗效的风险因素,其数量与手术失败率之间呈正相关,风险因素达到3个时,失败风险明显增高,需谨慎选择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 牙冠延长术 治疗效果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
13
作者 张哲 任起辉 张雪松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观察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珠江路康美口腔门诊部收治的2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采取口腔颌面CBCT进行下颌第二恒磨牙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记录...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观察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珠江路康美口腔门诊部收治的2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采取口腔颌面CBCT进行下颌第二恒磨牙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记录牙根、根管数目及牙根、根管形态,并进行分类描述.结果:对263例患者526颗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口腔颌面CBCT检查结果显示,双根、C形融合根、锥形融合根、三根、单根的发生率分别为53.99%(284/526)、38.97%(205/526)、4.56%(24/526)、1.52%(8/526)、0.95%(5/26).双根及C形融合根是本组患者的主要的牙根形式.双根型的284个下颌第二恒磨牙中,Ⅳ型双根的发生率为78.52%(223/284),远高于其他类型根管;远中根Ⅰ型单根管发生率为92.25%(262/284),明显高于其他根管构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263例患者526颗下颌第二恒磨牙中,近中根双根管口发生率及双根尖孔发生率分别为88.73%(252/284)和79.23%(225/284),均显著高于远中根双根管口发生率及双根尖孔发生率的7.04%(20/284)和4.58%(13/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205颗C形融合根下颌第二恒磨牙中,C3型根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根管构型,C2型根管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BCT扫描观察患者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具有明显优势,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复杂多样,其中以双牙根及C形融合根居多,双牙根中近、远中根的牙根形态分布明显不同,C形融合根根管的发生以C3型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第二恒磨牙 牙髓腔 牙根 解剖形态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病例(126例)原因分析
14
作者 徐西红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133-135,共3页
目的:分析126例患者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10月-2021年8月门诊接诊的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126例患者(共126颗患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 目的:分析126例患者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10月-2021年8月门诊接诊的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126例患者(共126颗患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126颗患牙中,遗漏根管48颗,欠填26颗,根管超充21颗,根充不致密35颗,牙根纵裂2颗,冠部折裂9颗;冠渗漏15颗,根管内器械分离3颗,底穿2颗,髓腔入路欠佳13颗,根管内台阶、偏移、侧穿17颗。结论:下颌第二磨牙根管系统复杂,解剖位置操作不方便,造成治疗失败的原因较多,主要有解剖学因素和医源性因素,重在预防,对治疗失败患牙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 根管治疗 失败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veOneGold和ProTaperNext在预备C形根管成形能力和清理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5
作者 邱延菊 万哲 +1 位作者 杜军 郑伟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67-170,共4页
目的:比较WaveOneGold和ProTaperNext在预备弯曲根管成形能力和清理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接受根管治疗术的180例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 目的:比较WaveOneGold和ProTaperNext在预备弯曲根管成形能力和清理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接受根管治疗术的180例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WG组(90例,接受WaveOneGold根管预备)与PN组(90例,接受ProTaperNext根管预备);比较两组根管预备时间、成形能力、疼痛情况、清理能力以及根管充填质量。结果:PN组预备时间显著大于WG组(P<0.05);PN组患者根尖部以及根管中部未预备面积明显小于WG组(P<0.05);PN组在距根尖1.5 mm、5.5 mm处根管偏移值明显小于WG组(P<0.05);PN组在距根尖1.5 mm、4.5 mm处中心定位力优于W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内约诊间疼痛发生情况、预备后根管壁碎屑评分、根管壁玷污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充填1年后,两组根管填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TaperNext在预备弯曲根管时相较于WaveOneGold在疼痛情况、清理能力以及充填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异,WaveOneGold预备时间更短,但ProTaperNext预备具有更好的成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 新型机用镍钛器械 预备弯曲根管 成形能力 疼痛 清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方法治疗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的效果比较
16
作者 祁庆龙 余红梅 潘洋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63-467,共5页
目的:比较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牙周基础治疗与单纯牙周基础治疗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且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存在吸收的患者57例,共计82颗下颌第二磨牙,随机分... 目的:比较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牙周基础治疗与单纯牙周基础治疗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且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存在吸收的患者57例,共计82颗下颌第二磨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拔除第三磨牙后对第二磨牙远中根远中面进行PDT联合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牙周基础治疗。术后追踪观察1年,比较2组患者第二磨牙松动度、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远中牙槽骨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ODD)等指标。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第二磨牙松动度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D、CAL术后3个月、6个月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而术后1周、12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O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有吸收时,在短期内(<6个月),拔除第三磨牙后同期对第二磨牙远中根远中面进行PDT联合牙周基础治疗较单纯牙周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常规治疗 光动力疗法 下颌第二磨牙 牙槽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颈椎骨龄、牙龄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刘晶晶 刘学志 +1 位作者 刘颖 郭熙苑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颈椎骨龄、下颌第二磨牙钙化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为正畸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8~16岁儿童的临床资料,通过数码头颅侧位片及口腔曲面断层片对其颈椎骨龄及左下颌第二磨牙钙化程度进行测量... 目的:探讨儿童颈椎骨龄、下颌第二磨牙钙化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为正畸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8~16岁儿童的临床资料,通过数码头颅侧位片及口腔曲面断层片对其颈椎骨龄及左下颌第二磨牙钙化程度进行测量,采用相关性分析颈椎骨龄、下颌第二磨牙钙化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颈椎骨龄与年龄呈中度正相关(r=0.665,P<0.05);CS3、CS4、CS5三个阶段男性和女性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际年龄多为12、13、14岁;下颌第二磨牙钙化程度与年龄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0.925,P<0.05),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牙齿的钙化逐渐增高。结论:长治地区儿童颈椎骨龄及下颌第二磨牙钙化程度与年龄有相关性,正畸治疗中采用颈椎骨龄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颈椎骨龄 下颌第二磨牙钙化程度 X线头颅侧位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医用挡舌板的临床应用效果
18
作者 桂千千 周宏原 刘梅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0期55-57,共3页
目的:本研究自制一种医用挡舌板用于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分析自制医用挡舌板用于口腔修复科进行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于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需行左、右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 目的:本研究自制一种医用挡舌板用于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分析自制医用挡舌板用于口腔修复科进行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于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需行左、右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进行基牙预备时使用自制医用挡舌板挡舌,对照组进行基牙预备时使用普通口镜挡舌.比较两组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操作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自制医用挡舌板用于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操作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较高,使用方便,可为临床单人操作下颌第二磨牙基牙预备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 医用挡舌板 基牙预备 下颌第二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在促进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创面愈合及术后反应中的应用
19
作者 张广野 熊际文 +3 位作者 杨士毅 王刚 游迪迪 郜倩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促进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创面愈合中的疗效,及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OD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及疼痛应激指标的影响。方... 目的:探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促进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创面愈合中的疗效,及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OD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及疼痛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共9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8)及对照组(n=48)。对照组在拔牙后不填入任何植入物,研究组填入CGF凝冻物。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面部肿胀情况、疼痛应激指标[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半乳糖胺(galactosamine,Ga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ODD、CAL及术后生活质量[术后症状严重程度(postoperative symptom severity,PoSSe)量表]。结果:术后1、3 d,研究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72±0.56)、(2.94±0.4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1±0.61)、(3.86±0.57)分(P<0.001);术后研究组的面部肿胀度为(2.79±0.64)mm,低于对照组的(5.46±1.22)mm(P<0.001);2组术后3 d的5-HT、Gal、CGRP水平均高于术前,研究组分别为(2.46±0.68)ng/mL、(9.56±1.42)nmol/mL、(1.76±0.52)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3.15±0.46)ng/mL、(13.19±1.08)nmol/mL、(2.89±0.44)ng/mL(P<0.001);术后6个月,2组的ODD、CAL水平均低于术后1周,研究组分别为(4.21±0.87)、(0.48±0.12)mm,均低于对照组[(5.75±0.61)、(0.73±0.19)mm,P<0.001];研究组的各项PoSS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GF可降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后患者术后疼痛应激指标水平,改善其拔牙后的疼痛及面部肿胀情况,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深度 临床附着水平 疼痛应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磨牙根管系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9
20
作者 徐琼 凌均棨 +1 位作者 王阿丹 王红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根管系统的特征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患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下颌第二磨牙 127个,拍摄术前X线片,探查根管,确定根管形态和类型;采用机用镍钛器械Hero642预备根管,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根据治疗...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根管系统的特征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患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下颌第二磨牙 127个,拍摄术前X线片,探查根管,确定根管形态和类型;采用机用镍钛器械Hero642预备根管,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根据治疗前后的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效果。结果:下颌第二磨牙独立 3个根管的发生率为 54. 3%, 独立 2个根管和单一根管的发生率为 11. 0%和 3. 1%,C形根管的发生率为 31. 5%,以Ⅰ、Ⅱ型居多。所有患牙均无根管内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佳。结论:下颌第二磨牙根管系统以独立的 3个根管为主,其次为C形根管,根管探查结合X线片可诊断C形根管;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 根管系统 诊断 根管治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