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灌注成像联合血清SAA、TFF1检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价值
1
作者 周钰 张鑫 +2 位作者 文颖 刘佳 许源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5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MRI灌注成像联合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三叶因子1(TFF1)检测在肉芽肿性乳腺炎(GM)与非肿块型乳腺癌(NMBC)中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进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112例,GM患者54例纳入GM组,NMBC患... 目的探讨MRI灌注成像联合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三叶因子1(TFF1)检测在肉芽肿性乳腺炎(GM)与非肿块型乳腺癌(NMBC)中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进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112例,GM患者54例纳入GM组,NMBC患者58例纳入NMBC组。检测两组血清SAA、TFF1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灌注成像联合SAA、TFF1鉴别GM与NMBC的价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GM组Kep、Ktrans、CER及EER值高于NM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组SAA、TFF1值低于NM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MRI灌注参数Kep、Ktrans、CER、EER值、MRI、血清SAA、TFF1、MRI+SAA+TFF1诊断G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730、0.652、0.686、0.865、0.756、0.849、0.935,经过Z检验比较,MRI+SAA+TFF1联合起来诊断GM的诊断效能高于MRI、血清SAA、TFF1单独诊断(Z=2.264、3.756、2.864,P<0.05);MRI、SAA、TFF1、MRI联合血清SAA、TFF1水平Kappa值分别为0.660、0.587、0.623、0.804。结论MRI联合血清SAA、TFF1检测在辅助鉴别GM与NMBC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辅助鉴别及诊断乳腺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非肿块型乳腺癌 mri灌注成像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三叶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RI灌注成像影像学评价
2
作者 咸耀林 黄荣荣 《神经药理学报》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MRI灌注成像从影像学角度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临床...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MRI灌注成像从影像学角度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临床路径开展治疗,均给予降压、降糖、调脂、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分组治疗10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以及给予MRI灌注成像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0%vs 77.50%,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感兴趣区的衰减指数均明显降低,平均扩散系数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治疗组治疗后平均扩散系数(r=-0.503,r=0.482)、衰减指数(r=-0.487,r=0.414)、脑血容量(r=-0.527,r=0.402)及脑血流量(r=-0.625,r=0.516)与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多模态MRI成像结果可证实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良好,展现治疗前后病灶区域平均扩散系数和衰减指数的差异变化,直观反映容积比各向异性和部分各向异性的变化以及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的改善,且上述指标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的相关性良好,提示多模态MRI成像结果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mri灌注成像 丁苯酞注射液 血塞通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MRI灌注成像在诊断早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小龙 曹杰 惠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自旋标记MRI(ASL-MRI)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和区分早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3例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AD组)和18例额颞叶痴呆(FTD)患者(FTD组),24例年龄匹配的老年对照者(老年对照组)和22例青年对照者(青年对照组... 目的:研究动脉自旋标记MRI(ASL-MRI)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和区分早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3例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AD组)和18例额颞叶痴呆(FTD)患者(FTD组),24例年龄匹配的老年对照者(老年对照组)和22例青年对照者(青年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接受ASL-MRI检测。对10个灰质区域的脑血流量和灰质体积进行定量分析,并开展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性能评估。结果:与老年对照组相比,FTD组前扣带回皮质灌注不足,AD组出现更广泛的局部灌注不足和萎缩。与FTD组相比,AD组的后扣带回皮质灌注不足。AD和FTD的鉴别灵敏度为68%,特异度为67%。AD与对照组的鉴别诊断灵敏度为76%,特异度为75%;FTD与对照组的鉴别诊断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74%。相比青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呈现脑血流灌注不足。结论:ASL-MRI有助于早老性AD和FT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前扣带回皮质和后扣带回皮质灌注不足可作为鉴别早老性AD、FTD的定量诊断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mri灌注成像 早老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额颞叶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莉 段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666-669,共4页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种以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进行性狭窄以至闭塞,同时伴脑底异常血管网生成及颅内外动脉的异常沟通,脑血管造影可见脑底密集成...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种以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进行性狭窄以至闭塞,同时伴脑底异常血管网生成及颅内外动脉的异常沟通,脑血管造影可见脑底密集成堆的小血管,酷似吸烟吐出的烟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mri灌注成像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郑雄辉 曹春娟 林登墙 《西藏医药》 2024年第3期22-23,共2页
目的探究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自2021年2月~2023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疑似早期脑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进行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总结脑梗死的MRI影像学表现,统计病灶部分、大小,以临床... 目的探究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自2021年2月~2023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疑似早期脑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进行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总结脑梗死的MRI影像学表现,统计病灶部分、大小,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计算MRI弥散成像联合灌注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效果。结果经过整理临床资料显示:10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中,确诊96例(96%)。96例MRI检查病灶部位分别为:顶叶12例,枕叶14例,颞叶20例,额叶20例,基地核30例;病灶大小:腔隙性梗死(病灶直径<15mm)46例,小梗死(病灶直径>15mm以上)50例。MRI弥散成像联合灌注成像检查灵敏度97.91%,特异度60.00%,与临床诊断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表现为长T1、T2信号,早期病灶出现强化现象,慢性期无强化,FLAIR序列病灶呈长T2信号,软化灶信号被抑制,局部胶质增生呈高信号,早期梗死病灶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分别表现为高信号、低灌注状态。结论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可有效显示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对指导脑梗死早期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弥散成像 mri灌注成像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孙云峰 潘锋 +1 位作者 邵永良 顾国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6,共2页
目的:分析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意义及价值。方法:选取18例2018-4-2020-2我院与湖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和40例脑膜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均经手术病理被... 目的:分析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意义及价值。方法:选取18例2018-4-2020-2我院与湖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和40例脑膜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均经手术病理被证实,其入院后均行CT及MRI灌注成像鉴别诊断,分析并比较CT及MRI灌注成像的诊断结果。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分叶状、瘤周围水肿、伴有坏死毛囊、不均匀强化、基底较宽等,而脑膜瘤患者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基底较宽、脑膜尾征、瘤周围水肿等,其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在分叶状表现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MRI灌注成像参数方面,细胞瘤患者RMTT、RTTP、RrCBV等与脑膜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细胞瘤患者RCBV、RCBF均高于脑膜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采用CT及MRI灌注成像诊断,其影像学形态特征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只是灌注参数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均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灌注成像 颅内血管 细胞瘤 脑膜瘤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MRI心肌灌注成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对睡眠影响
7
作者 陈雅丽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1651-1653,共3页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实施MRI心肌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及其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本院门诊的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MR...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实施MRI心肌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及其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本院门诊的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MRI心肌灌注成像及冠状造影检查,分析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首过灌注时间、延迟强化信号强度高于对照组,最大上升斜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施MRI心肌灌注成像对左前降支病变诊断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93.3%,准确性为95.0%;对右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91.8%,准确性为85.0%;对左旋支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8.0%,准确性为90.0%。冠心病组患者检查前与检查后的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实施MRI心肌灌注成像诊断效果良好,对患者睡眠质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mri心肌灌注成像 诊断 冠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冲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3期45-46,共2页
目的 :探讨用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以来我院收治的75例具有早期脑梗死症状及体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这75例患者均使用头部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进行诊断。然... 目的 :探讨用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以来我院收治的75例具有早期脑梗死症状及体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这75例患者均使用头部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进行诊断。然后,观察这些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 :这75例患者进行头部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的结果显示,有63例患者存在脑梗死。在这63例存在脑梗死的患者中,有9例患者为单发性脑梗死,有54例患者为多发性脑梗死。这些患者的病灶最小的为0.3cm,最大的为整个大脑半球。这些患者病灶的位置为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额颞顶叶、脑干、小脑。后经CT等综合检查证实,上述结果完全准确。用MRI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用MRI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检查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弥散成像灌注成像检查 诊断 早期脑梗死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CT和MR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艳 赵虹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8年第5期219-223,共5页
肾脏功能的评价对诊断肾脏疾病非常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这一慢性疾病的发展损害肾实质,造成肾功能的改变,早期诊断非常重要。随着CT及MRI技术的发展,其不仅能在形态学上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而且还能早期从功能学... 肾脏功能的评价对诊断肾脏疾病非常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这一慢性疾病的发展损害肾实质,造成肾功能的改变,早期诊断非常重要。随着CT及MRI技术的发展,其不仅能在形态学上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而且还能早期从功能学上定量诊断该进展性疾病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对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狭窄 CT灌注成像 mri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MRI灌注序列半定量分析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的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范宪淼 郑晓林 +3 位作者 杨沛钦 李建鹏 黄小兰 朱纯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2-875,共4页
目的采用改良MRI灌注半定量方法评估肝脏局灶性病变各参数特点及探讨对病变定性的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容积式内插技术MRI对70例行不间断扫描,连续采集50期全肝数据,同步经静脉注入对比剂,根据灌注的时间-信号曲线,获得病变的最大信号强... 目的采用改良MRI灌注半定量方法评估肝脏局灶性病变各参数特点及探讨对病变定性的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容积式内插技术MRI对70例行不间断扫描,连续采集50期全肝数据,同步经静脉注入对比剂,根据灌注的时间-信号曲线,获得病变的最大信号强度、达峰时间、强化坡度及早期、后期对比剂下降坡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高信号强度,血管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分别为019.01±410.29和916.96±174.28,高于肝细胞癌、转移瘤和肝脓肿(分别为722.47±192.78、744.25±167.42和733.45±242.72)。达峰时间(单位:s),肝细胞癌和转移癌分别为24.49±11.09和31.58±6.96,短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分别为59.14±20.13和59.63±2.36)。局灶性结节增生为18.55±8.16,达峰时间最短。增强坡度(单位为信号强度/s),肝细胞癌为37.63±30.08,高于转移瘤(为24.90±8.63),两者均高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分别为59.25±28.82和2.68±4.77)。局灶性结节增生为59.25±28.82,明显高于其他良恶性病变。早期下降坡度和后期下降坡度(单位为信号强度/s),肝细胞癌分别为13.01±22.71和13.01±22.71,肝脓肿分别为16.98±22.26和0.20±0.21,两者高于其他病变。以上数据经方差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组数据提示肝脏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具有差异,但局灶性结节增生具有特殊性,应结合形态学改变进行鉴别。应用改良MRI灌注半定量方法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使病变的增强表现准确地参数化,是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灌注成像 肝脏局灶性病变 时间-动态曲线 容积内插技术 半定量分析 诊断方法
原文传递
MRI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
11
作者 张腾元 崔芳 +2 位作者 李剑勇 赵焱钢 张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129-132,共4页
探究MRI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将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将200例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组,观察组100例实施MRI脑灌注成像诊断、对照组100例实施... 探究MRI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将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将200例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组,观察组100例实施MRI脑灌注成像诊断、对照组100例实施脑血管造影诊断,比较和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诊断符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和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来说,给予其MRI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均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其中MRI脑灌注成像具有多种优势,能为患者后期诊断提供依据,提高检出率,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灌注成像 脑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次栓塞脑血管致犬脑循环自体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璨 田洪 +5 位作者 宋川 张玉波 周虎传 臧巧利 范汝雄 刘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0-614,共5页
目的建立犬脑循环储备下降动物模型,探讨分次栓塞脑血管分支对犬脑循环的影响以及脑血运自体重建的时间跨度。方法 18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A、B、C、D 4组,同时或依次栓塞左、右侧椎动脉、左、右侧颈内动脉,A组为正常对照组(n=3),B组为... 目的建立犬脑循环储备下降动物模型,探讨分次栓塞脑血管分支对犬脑循环的影响以及脑血运自体重建的时间跨度。方法 18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A、B、C、D 4组,同时或依次栓塞左、右侧椎动脉、左、右侧颈内动脉,A组为正常对照组(n=3),B组为每隔1 w依次栓塞组(n=5),C组为每隔2 w依次栓塞组(n=5),D组为同时栓组(n=5)。采用MRI灌注成像检测脑血流量(CBF),MRI或CT检测犬脑影像学改变,DSA观察脑血管再生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整体行为分类法评定神经功能。结果分次栓塞与一次性栓塞比较,犬脑CBF下降程度明显降低;且C组CBF下降程度较B组轻。依次栓塞左、右侧椎动脉,B、C组颈总动脉与脑底动脉侧枝循环开放,颈内动脉扩张,未见新生血管形成;再依次栓塞左、右侧颈内动脉,B、C组均有新生血管形成,C组更为明显;8 w复查两组颅内血管均明显增粗、增多。影像学检查:D组见多发性梗死灶或(和)大面积脑梗死;B组见个别动物呈现基底节区梗死,C组未见明显梗死灶。神经功能评分:D组5分,所有动物均在术后8 h内死亡;B组1只犬残留2级神经功能缺损;C组均未发生神经功能障碍(1级)。结论分次栓塞犬脑血管可以促使犬脑血管侧枝循环形成、脑循环重建;分次栓塞间隔时间越长,犬脑脑血流量下降越缓慢;犬脑循环储备下降至失代偿期,至少需要2 w时间才能重建充分有效的侧枝循环,分次栓塞4根犬脑主要供血动脉,至少需要8 w才能完成脑循环重建及脑血流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灌注 mri灌注成像 血管重建 脑血流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