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ASL对MRI平扫阴性癫痫患儿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冀鹏 李红 +4 位作者 闫松 王威 周彦汝 朱晨迪 张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4期453-457,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对MRI平扫阴性癫痫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60例常规MRI平扫未见异常的发作间期癫痫患儿,收集并观察ASL图像,将ASL灌注与临床及视频脑电图(VEEG)定位癫痫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分析ASL异常灌注...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对MRI平扫阴性癫痫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60例常规MRI平扫未见异常的发作间期癫痫患儿,收集并观察ASL图像,将ASL灌注与临床及视频脑电图(VEEG)定位癫痫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分析ASL异常灌注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患儿中54例(90.00%)为癫痫局灶性发作,6例(10.00%)为全身性发作。ASL存在灌注异常42例(70.00%),38例(63.33%)为高灌注,4例(6.67%)为低灌注;28例(66.67%)ASL定位与定位癫痫灶完全一致,9例(21.43%)部分一致。ASL灌注改变与发作1 d行ASL扫描及VEEG局灶性癫痫样放电显著相关(P<0.05),在癫痫发作后的1 d内进行ASL扫描是唯一因素,其与灌注图像定位及临床上确认的癫痫病灶位置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结论ASL可用于监测MRI平扫无异常的癫痫患儿发作时和发作后的脑灌注变化,并有效定位癫痫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mri平扫阴性 视频脑电图 脑灌注 发作间期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MRI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2
作者 胡运祥 朱艳敏 +1 位作者 谢小清 熊伟坚 《影像技术》 2025年第1期8-13,23,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MRI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1月于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中老年男性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期行腰椎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将骨量正常组为对照,...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MRI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1月于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中老年男性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期行腰椎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将骨量正常组为对照,以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分析,选择独立的MRI序列与T1WI+T2WI联合序列,通过美国AK软件中的Pyradiomics模块提取影像组学特征,Spearman分析特征集合,假如结果中依旧存在着冗余表现,再次使用梯度提升决定树(GBDT)算法进行降维。分析单独序列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参数与联合影像组学和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性能参数。结果:通过T1WI和T2WI序列的腰椎MRI平扫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包括T1WI模型、T2WI模型和T1WI+T2WI联合模型)。128例患者中包含55例骨质正常或减低者,73例骨质疏松症者。T1WI序列AUC为0.801,95%置信区间为0.700~0.910、敏感性为0.845、准确性为0.719、特异性为0.6245;而T2WI AUC为0.818,95%置信区间为0.712~0.917,敏感性为0.769、准确性为0.738、特异性为0.836;T1WI+T2WI的敏感性为77.15,特异性为100.00,准确性为84.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4.78;影像组学模型敏感性为90.88,特异性为96.31,准确性为92.0,阳性预测值为95.18,阴性预测值为93.08,且按照Radscore的截断值可以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与单独序列模型相较来说,联合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均比较高;影像组学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P<0.05)。结论:在中老年男性腰椎骨质疏松的预测中,基于MRI平扫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是较为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为临床决策以及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模型 骨质疏松 腰椎mri平扫 中老年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诊断乳腺X线摄影中检出的BI-RADS 3类和4A类微钙化的准确性
3
作者 滕慧 郭兴 何志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9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诊断乳腺X线摄影中检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类和4A类微钙化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就诊的40例BI-RADS 3类和4A类单侧乳腺微钙化的女性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诊断乳腺X线摄影中检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类和4A类微钙化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就诊的40例BI-RADS 3类和4A类单侧乳腺微钙化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乳腺X线钼靶检查及DCE-MR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比较X线钼靶检查、DCE-MRI检查对乳腺钙化病灶定性诊断的效能,以及两种影像检查方法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情况。结果40例BI-RADS 3类和4A类乳腺微钙化病变的X线钙化以不定形形态(72.50%)、集群样分布(65.00%)多见;DCE-MRI强化方式以非肿块样强化(47.50%),动态增强Ⅱ型曲线(52.50%)为主。经DCE-MRI检查,40例乳腺微钙化病变中有7例降级为1-2类,8例升级为4B-5类。DCE-MRI检查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X线钼靶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钼靶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Kappa值为0.340,呈低度一致性;DCE-MRI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Kappa值为0.898,达到高度一致性。结论针对BI-RADS 3类和4A类乳腺微钙化病变进行定性诊断时,相比于乳腺X线钼靶检查,DCE-MRI检查的诊断效能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微钙化 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X线钼靶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腹盆腔增强CT、盆腔MRI平扫在正确预测淋巴结状态方面的诊断性能
4
作者 佟滨 张志南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腹盆腔增强CT与盆腔MRI平扫的诊断性能对比。方法选取卵巢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安排接受腹盆腔增强CT与盆腔MRI平扫,以病理结果为参照计算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 目的探讨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腹盆腔增强CT与盆腔MRI平扫的诊断性能对比。方法选取卵巢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安排接受腹盆腔增强CT与盆腔MRI平扫,以病理结果为参照计算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腹盆腔增强CT在卵巢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灵敏度为45.00%,特异度为73.08%;盆腔MRI平扫在卵巢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灵敏度为60.00%,特异度为80.77%;腹盆腔增强CT联合盆腔MRI平扫在卵巢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92.31%。结论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相较于腹盆腔增强CT,盆腔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但两者联合运用取得的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盆腔增强CT 盆腔mri平扫 卵巢癌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价值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丁建华 张波 邓国莉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目的研究使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微血管浸润(MVI)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50例,术前均接受腹部CT和MRI检查,记录肿瘤边缘模糊征象、瘤内新月征、... 目的研究使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微血管浸润(MVI)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50例,术前均接受腹部CT和MRI检查,记录肿瘤边缘模糊征象、瘤内新月征、静脉浸润的双预测因子(TTPVI)、门静脉癌栓(PVTT)和表观弥散系数(ADC)。行肝叶切除术治疗,取术后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诊断MVI。结果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细胞癌(HCC)32例和胆管细胞癌18例,存在MVI者29例,无MVI者21例;CT检查MVI患者肿瘤边缘模糊、局部外凸结节、包膜不完整、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和PVTT等影像学征象占比分别为82.8%、17.2%、31.0%、17.2%、13.8%、65.5%和17.2%,显著高于无MVI患者(分别为14.3%、4.8%、4.8%、4.8%、0.0%、9.5%和0.0%,P<0.05);MRI检查MVI患者肿瘤边缘模糊、局部结节、包膜不完整、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和PVTT等影像学征象占比为89.7%、24.1%、37.9%、27.6%、13.8%、72.4%和24.1%,显著高于无MVI患者(分别为23.8%、9.5%、9.5%、9.5%、0.0%、14.3%和0.0%,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和MRI检查发现病灶边缘模糊、TTPVI和PVTT是PL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可通过特殊征象判断PLC患者MVI的存在,可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合理的诊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微血管浸润 影像学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在老年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积累 王丽 +1 位作者 黄淑程 黄建清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在老年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60例老年上腹部MRI增强扫描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在老年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60例老年上腹部MRI增强扫描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情绪状态、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检查依从性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前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度、恐惧情绪评分对比,P>0.05;实验组干预后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护理质量五项指标评分对比,P>0.05;实验组干预后五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7.50%),P<0.05。实验组检查依从度(96.25%)高于对照组(87.50%),P<0.05。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75%)低于对照组(13.75%),P<0.05。结论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在老年上腹部MRI增强扫描检查中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供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与检查依从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 上腹部mri 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增强扫描、MRI检查对良恶性前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7
作者 梁丽丹 万璐 +1 位作者 刘颖 朱迪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5期1693-1696,1700,共5页
目的 探讨胸部CT增强扫描、MRI检查对良恶性前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前纵隔肿瘤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n=82)和恶性组(n=45),全部患者均采取胸部CT增强扫描,其中24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RI检查。比... 目的 探讨胸部CT增强扫描、MRI检查对良恶性前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前纵隔肿瘤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n=82)和恶性组(n=45),全部患者均采取胸部CT增强扫描,其中24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RI检查。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中形态、包膜、边界、密度、强化程度、强化均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MRI影像学特征中形态、分布、肿瘤成分、边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增强扫描诊断恶性前纵隔肿瘤的灵敏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I,特异度低于MRI。结论 胸部CT增强扫描、MRI检查对恶性前纵隔肿瘤均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且CT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更好,为进一步避免检查中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可考虑进行联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增强扫描 mri 前纵隔肿瘤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测振技术的MRI扫描噪声精准量化评价研究
8
作者 王科盛 徐培嘉 +6 位作者 刘培 孙京昇 李泽楷 彭旭光 李双双 何倩鸿 刘贞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10期20-24,共5页
目的:通过非接触式激光测振技术,对MRI扫描噪声进行精准量化评价。方法:在静音和常规序列下,采用MRI设备对头颅、脊柱进行扫描,依据GB/T 16539—1996《声学振速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用于封闭机器的测量》的振速法,采用激光测振仪对MRI... 目的:通过非接触式激光测振技术,对MRI扫描噪声进行精准量化评价。方法:在静音和常规序列下,采用MRI设备对头颅、脊柱进行扫描,依据GB/T 16539—1996《声学振速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用于封闭机器的测量》的振速法,采用激光测振仪对MRI设备检查孔外缘表面振动噪声进行采样,利用专用MRI噪声分析软件对声功率级、声压级、基于3种不同计算方式计算的感觉噪声级指标(L_(PN1)、L_(PN2)、L_(PN3))进行分析。结果:头颅扫描的常规和静音序列峰值声压级分别为81、63 dB(A),静音序列显著降低了噪声水平;脊柱扫描的常规和静音序列峰值声压级分别为79、75 dB(A),噪声降低水平明显低于头颅扫描序列。脊柱序列降噪效果比较平稳,头颅序列各频带降噪效果差异较大。脊柱、头颅扫描下常规和静音序列的基于3种不同计算方式计算的感觉噪声级指标L_(PN1)、L_(PN2)、L_(PN3)均明显高于总声功率级和总声压级。结论:静音序列不是针对全频段的线性降噪,且MRI扫描过程中人耳感受噪声与选择的扫描序列直接相关,单纯选用某一物理指标对MRI设备噪声水平进行评价会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振 mri扫描 噪声评价 振速法 静音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MRI扫描与Chiari畸形下疝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周伟 洪欣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6期64-66,F0004,共4页
目的观察动态MRI扫描中Chiari畸形下疝程度的变化,评估体位变化对下疝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hiari畸形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颈部专用线圈对患者进行动态MRI扫描(过屈位、过... 目的观察动态MRI扫描中Chiari畸形下疝程度的变化,评估体位变化对下疝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hiari畸形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颈部专用线圈对患者进行动态MRI扫描(过屈位、过伸位和标准位),序列为矢状面和横轴面,分别于过屈位、过伸位和标准位下测量小脑疝出的数值,并采取正中层面、右旁正中层面、左旁正中层面进行多次测量。结果正中层面小脑下疝程度仍以标准位位所测值为最大,过屈位其次,过伸位最小;右旁正中层面、左旁正中层面所测小脑下疝程度正侧位与过屈位相近,过伸位最小;正中层面、左旁正中层面、右旁正中层面所测小脑下疝程度过屈位均优于过伸位。40岁及以上的30例中老年患者中,正中面过屈位检出的小脑下疝的程度明显大于标准位(P=0.049)。结论动态MRI扫描能够有效反映不同体位下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的变化,过屈位测量在多数情况下优于过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畸形 小脑下疝程度 正中层面 旁正中层面 动态MR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与关节损伤程度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立斯 程薇 +1 位作者 左玉江 余世裕 《影像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与关节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自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0例,根据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进展不同分为强直性脊柱炎进展期(进展期组,45... 目的:探讨改良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与关节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自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0例,根据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进展不同分为强直性脊柱炎进展期(进展期组,45例)与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期(强直期组,45例)。对所有患者给予改良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多模态骶髂关节MRI扫描)检查,与临床确诊结果比较,分析其对不同损伤程度骶髂关节病变检出情况。结果:进展期组患者临床确诊骶髂关节病变总检出率(86.67%,39/45)与改良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总检出率(77.78%,35/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直期组患者临床确诊骶髂关节病变总检出率(100.00%,45/45)与改良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总检出率(95.56%,43/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对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效果较好,与临床确诊结果无显著差异,可实现强直性脊柱炎获得更早期、更精准的诊断,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医学影像诊断分析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改良mri扫描技术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病变 关节损伤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临床预后预测价值
11
作者 张会 崔艳秋 刘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4期70-74,84,共6页
目的探究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7例脑膜瘤,术前均接受MRI增强扫描,并行肿瘤切除手术和(或)颅底修补术,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 目的探究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7例脑膜瘤,术前均接受MRI增强扫描,并行肿瘤切除手术和(或)颅底修补术,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GOSⅡ~Ⅲ级)、预后良好组(GOSⅣ~Ⅴ级)。比较不同病理分级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探讨脑膜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对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WHO病理分级脑膜瘤患者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肿瘤最大径、肿瘤体积(V)、肿瘤表面积密度(Sv)、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患者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MCER、肿瘤最大径、V、Sv、Ktrans、Ve与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占比低于预后不良组,MCER、肿瘤最大径、V、Sv、Ktrans、Ve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MCER、肿瘤最大径、V、Ktrans、Ve是脑膜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MCER、肿瘤最大径、V、Ktrans、Ve联合预测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联合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MCER、肿瘤最大径、V、Ktrans、Ve对脑膜瘤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mri 增强扫描 预后 瘤周水肿 血管流空信号 最大对比增强率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MRI增强扫描对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胜楠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7期176-180,共5页
目的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电子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CT)及二者联合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于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50例胰腺癌患者和6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 目的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电子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CT)及二者联合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于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50例胰腺癌患者和6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法评估CT、MRI及二者联合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CT:慢性胰腺炎局部表现为胰腺体积缩小,多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粗糙的肿块;出现粗大、广泛、弥散性分布的点片状钙化,胰腺实质密度均匀或局部下降。胰腺癌多表现为在局部增大的胰腺基础上形成实质性肿块,边缘光滑,一般无分叶;较少钙化;腺体呈弥漫或局部肿大,呈等或稍低密度。MRI:慢性胰腺炎T1WI呈低信号,T2WI信号混杂,偶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斑点状弱或无强化。胰腺癌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高信号,胰胆管呈不规则扩张;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低强化。与慢性胰腺炎患者相比,胰腺癌患者胰腺体积增大、侵袭周围组织及大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胰胆管不规则扩张发生率高,病变侵袭周围囊肿、病变组织钙化、延迟期强化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患者动脉期、胰腺期、延迟期的CT值较慢性胰腺炎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准确率分别为96.00%(48/50)、96.92%(63/65),高于CT诊断的74.00%(37/50)、70.77%(46/65)和MRI增强扫描的86.00%(43/50)、75.38%(49/65),且CT联合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Kappa值为0.829,高于CT、MRI增强扫描单独鉴别诊断的0.548、0.614。结论CT、MRI增强扫描对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均较好,但二者联合可提供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学表现
13
作者 王颖奕 梁辰 +1 位作者 孙涛 周春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ACC)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CT/MRI平扫加增强分别12例、5例。结果14例肿瘤均单发(右侧4例、左侧10例);男:女=5:2,年龄13岁~7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ACC)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CT/MRI平扫加增强分别12例、5例。结果14例肿瘤均单发(右侧4例、左侧10例);男:女=5:2,年龄13岁~73岁,吸烟5例,面部及双下肢水肿2例,腹胀、腹痛或腰痛7例,头晕伴全身乏力1例,闭经1例,体检偶然发现3例。肿瘤最大径范围8.2~20.8cm,形态不规则12例,边界不清7例。CT(12例):瘤内囊变坏死12例、钙化8例、出血4例,肾周筋膜增厚8例,实性部分平扫CT值为(38.7±6.7)Hu。CT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内见粗大肿瘤血管影,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强化范围稍扩大,延迟期强化程度稍减弱;肿瘤中心囊变坏死区未见确切强化。MRI(5例):T1WI呈稍低信号影为主,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影为主,DWI弥散受限1例,瘤内囊变坏死5例、出血5例(其中伴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瘢痕组织2例、脂质成分1例,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相似。肿瘤边缘线样包膜结构延迟强化7例。14例肿瘤伴左肾静脉癌栓者3例,伴肝脏转移者1例。结论ACC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ACC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MRI检查在ACC的诊断中各具优势,联合应用对A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癌 CT mri 增强扫描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小血管瘤患者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特征
14
作者 贾素兰 卢昊宁 杜静波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瘤(HH)病灶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特征。方法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诊断的肿瘤直径≤2 cm的HH患者113例,所有患者接受肝脏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扫描,分析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记录表观弥散系数(ADC)及最...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瘤(HH)病灶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特征。方法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诊断的肿瘤直径≤2 cm的HH患者113例,所有患者接受肝脏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扫描,分析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记录表观弥散系数(ADC)及最大上升斜率(MSI)、正性增强积分(PEI)和平均强化时间(MET)。结果在113例肝脏小血管瘤患者中发现158个病灶,单发病灶占78.8%,病灶大小为(1.7±0.4)cm;根据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分布,发现Ⅰ型病灶27个,Ⅱ型病灶29个,Ⅲ型病灶102个;肝脏左叶病灶71个,右叶病灶87个;肝脏小血管瘤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与肝实质相比总体呈持续相对低信号,延迟期呈轻微高信号,表现为轻中度延迟强化为主;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发现,肝脏小血管瘤病灶MSI、PEI和MET分别为(321.0±33.6)、(256.6±30.7)和(535.9±61.3)s;MRI弥散成像扫描结果发现,肝脏小血管瘤病灶ADC值为(2.4±0.4)×10^(-3)mm^(2)/s。结论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对肝脏小血管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小血管瘤 mri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成像 表现特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扫描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价值
15
作者 谢会明 彭金鹏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5期803-805,818,共4页
目的:探讨MRI动态扫描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TMD)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例疑似TMD患者为对象,均接受MRI平扫及动态扫描检查。以随访及手术结果为参照,分析MRI平扫及动态扫描诊断TMD的价值。结果:MRI动态扫... 目的:探讨MRI动态扫描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TMD)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例疑似TMD患者为对象,均接受MRI平扫及动态扫描检查。以随访及手术结果为参照,分析MRI平扫及动态扫描诊断TMD的价值。结果:MRI动态扫描诊断TMD的灵敏度为95.00%、特异度为100.00%、准确度为97.06%、Kappa值为0.94。MRI常规扫描诊断TMD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2.86%、准确度为91.18%、Kappa值为0.82。MRI常规扫描诊断TMD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与MRI动态扫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4例患者经MRI动态扫描显示,12例(35.29%)患者关节盘的位置正常,11例(32.35%)患者可见可复性的关节盘位置前移,7例(20.59%)患者可见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2例(5.88%)患者可见关节盘内移位,2例(5.88%)患者可观测到关节盘外移位。结论:MRI动态扫描用于TMD患者,可清晰的显示关节的结构,了解其动态运动情况,更好的诊断T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动态扫描 颞下颌关节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16
作者 胡静 余辉兴 甘家兵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4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伴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和CT多期动态扫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 目的分析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伴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和CT多期动态扫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及诊断准确率,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学检查检出病灶92个,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高信号数量为86、13、7个,低信号数量为4、70、82个、等信号数量为2、9、3个;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高密度数量为80、2、2个,低密度数量为4、71、74个,等密度数量为8、19、18个;MRI检查门脉期、延迟期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检查动脉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检出病灶92个;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确诊90个,诊断准确率为97.82%;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确诊84个,诊断准确率为91.30%;MRI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病例影像学特征:CT检查结果显示,动脉期发现肝右叶存在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呈显著强化表现,密度不均,低于肝背景;门脉期肝右叶强化显著高于肝背景;延迟期扫描强化明显低于平衡期。MRI检查结果显示,动脉期呈环状高信号,强化低于肝背景;门脉期环状强化显著高于肝背景;延迟期扫描强化显著低于平衡期。结论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相比,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可优先选用MRI对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进行诊断,及早发现并予以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肝硬化伴肝癌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价值
17
作者 许贝贝 《医疗装备》 2024年第9期24-26,30,共4页
目的分析MRI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确诊的76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增强扫描及DWI检查。以手术或穿... 目的分析MRI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确诊的76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增强扫描及DWI检查。以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WI对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并选取最佳ADC阈值,进一步分析MRI增强扫描单一及联合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价值。结果76例患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25例、良性51例。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ADC低于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WI的参数ADC预测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最佳阈值为1.240,此时诊断灵敏度为86.3%,特异度为80.0%。MRI增强扫描联合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MRI增强扫描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增强扫描联合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MRI增强扫描单一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良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平扫和MRI检查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检出率评价
18
作者 赵启德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3期80-82,100,共4页
目的对比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效果与检出率。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临沂河东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 目的对比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效果与检出率。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临沂河东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实行CT平扫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情况和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显示,9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检出阳性41例、阴性49例,检出率为45.56%。CT平扫共检出阳性29例、阴性61例,检出率为32.22%。MRI检查共检出阳性40例、阴性50例,检出率为44.44%。CT平扫和MRI检查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特异度(89.80%vs 97.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0,P>0.05)。MRI检查的灵敏度(95.12%)、准确度(96.67%)、阳性预测值(97.50%)、阴性预测值(96.00%)均高于CT平扫(58.54%、75.56%、82.76%、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3、16.769、4.601、11.034,P均<0.05)。结论与CT平扫相比,MRI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结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T平扫 mri检查 检出率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多模态技术对鞍区肿瘤的应用价值分析
19
作者 鲁新宇 王欧成 +2 位作者 肖遥 康思佳 江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5期35-37,42,共4页
目的:探讨MRI多模态技术对鞍区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临床诊治的117例鞍区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包括脑膜瘤25例、胶质瘤11例、垂体大腺瘤21例、垂体微腺瘤27例、颅咽管瘤19... 目的:探讨MRI多模态技术对鞍区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临床诊治的117例鞍区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包括脑膜瘤25例、胶质瘤11例、垂体大腺瘤21例、垂体微腺瘤27例、颅咽管瘤19例、转移瘤14例。收集所有病例治疗前首次头颅MRI平扫(T_(1)WI、T_(2)WI、FLAIR、DWI)及增强扫描资料,分析MRI主要征象或典型征象经多模态扫描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鞍区肿瘤主要征象有:脑膜尾征、瘤囊混合征、鞍底下陷征、跨鞍隔征、均匀强化征、不均匀强化征、壳样强化征、低强化征。其中,脑膜尾征26例,常规增强均可显示;瘤囊混合征45例,平扫序列及增强扫描均有显示,增强扫描显示率50.00%;鞍底下陷征33例、跨鞍隔征16例,平扫及增强扫描矢状位、冠状位显示较好;均匀强化征51例、不均匀强化征63例,常规增强与动态增强均有较高的显示率;壳样强化征14例,常规增强均能显示;低强化征26例,动态增强显示率96.30%。结论:MRI多模态技术以及合理的扫描序列和方位,能够很好显示鞍区肿瘤的影像征象,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 鞍区肿瘤 mri 多模态扫描 平扫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肿瘤诊断中MRI检查联合CT扫描的价值研究
20
作者 曹宇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0期21-24,共4页
分析在骨肿瘤诊断中MRI检查联合CT扫描的诊断价值。选取贵州省盘州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68例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和CT扫描,对比单独检出率和联合检出率。结果显示,68例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确诊... 分析在骨肿瘤诊断中MRI检查联合CT扫描的诊断价值。选取贵州省盘州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68例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和CT扫描,对比单独检出率和联合检出率。结果显示,68例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骨肿瘤的患者有45例,确诊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有23例。MRI检查联合CT扫描的良恶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独MRI检查和单独CT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在骨肿瘤的诊断中,MRI检查联合CT扫描的检出率均较高,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骨髓水肿,而CT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则主要表现为骨膜反应和骨质增生硬化。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诊断,可提升骨肿瘤的检出率,辅助医生更好地诊断患者的疾病,为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诊断 mri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