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血压是人体基本生命体征,是临床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基于最新版的多参数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研究比较无创和有创血压测量的一致性。方法提取了11 671例患者同时测量的226...目的血压是人体基本生命体征,是临床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基于最新版的多参数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研究比较无创和有创血压测量的一致性。方法提取了11 671例患者同时测量的226 093对无创和有创血压测量数据,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从年龄和血压分层的角度对比了有创和无创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从ICU死亡率判别的角度,分析了两种方法在危重患者病情判断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收缩压在[80~120]mmHg(1 mmHg=0.133 k Pa)范围内,有创和无创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低于80 mmHg,无创高于有创,偏差随血压下降呈增大趋势;高于120 mmHg,无创低于有创,偏差随血压升高也呈增大趋势,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测量方法存在难以消除的比例性偏倚。不同年龄分层的收缩压对照分析也呈现相同的现象。从ICU死亡率看,收缩压在低血压片段(<80 mmHg)的有创和无创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无创血压所对应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有创血压,而基于平均压的判断,无创与有创结果基本一致,在各个血压段的死亡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基于大样本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示波法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的局限性:在各个年龄段,正常血压范围,无创和有创测量方法差异不大,但当血压异常时(无论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二者差异较大,且呈增大趋势;从判断预后的角度而言,无创和有创平均压的结果较一致,比收缩压更适合用于指导ICU患者的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一个可预测脓毒血症患者28 d内死亡风险的模型。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集市(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Ⅲ数据库中提取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数据。脓毒症患者按7∶3分为...目的分析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一个可预测脓毒血症患者28 d内死亡风险的模型。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集市(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Ⅲ数据库中提取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数据。脓毒症患者按7∶3分为建模组(n=2109)和验证组(n=900)。依据建模组2109例患者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影响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nomogram)。通过绘制校准曲线、计算C指数判断其准确性。结果在纳入的3009例脓毒血症患者中,有2022例患者存活,28 d总死亡率为32.8%。年龄>65岁(OR=2.02,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85%(OR=1.34,P=0.002)、血尿素氮(BUN)>34.5 mg/dl(OR=2.69,P<0.001),血钾>4.85 mmol/L(OR=2.23,P=0.001)、乳酸>4.85 mmol/L(OR=2.77,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C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708(95%CI 0.685-0.731)和0.714(95%CI 0.679-0.749),其对应的校准曲线也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基于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BUN、血钾和乳酸5项指标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预测性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评估脓毒血症患者早期死亡风险,进而采取积极措施。展开更多
目的构建并验证急性心肌梗死危重患者中短期预后的列线图模型,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建议和随访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Ⅲ,MIMIC-Ⅲ)v1.4中提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目的构建并验证急性心肌梗死危重患者中短期预后的列线图模型,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建议和随访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Ⅲ,MIMIC-Ⅲ)v1.4中提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独立预后因素。在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AMI危重患者中短期生存概率的预测模型。根据一致性指数和标准曲线,评价多因素分析的识别能力和准确性。结果将2463例AMI患者纳入分析,并随机分为一个训练集(n=1641)和一个验证集(n=822)。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显示,列线图在预测AMI患者的3月、6月、12月生存率方面表现良好,校准曲线和标准曲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并且预测结果相当可靠(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准确预测AMI危重患者的中短期生存概率,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确定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k for Intensive Care Ⅲ,MIMIC-Ⅲ)中提取研究所需的患者数据;根据"再次转...目的确定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k for Intensive Care Ⅲ,MIMIC-Ⅲ)中提取研究所需的患者数据;根据"再次转入ICU"的定义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病例组。主要结果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再次转入ICU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最终共纳入4 420例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分为对照组(n=4 183,占94.6%)与病例组(n=237,占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并发心律失常(OR=0.723,95%CI:0.546-0.958,P<0.05),外周血管疾病(OR=0.658,95%CI:0.465-0.930,P<0.05),肾功能不全(OR=0.649,95%CI:0.428-0.983,P<0.05),电解质紊乱(OR=0.549,95%CI:0.380-0.792,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OR=0.476,95%CI:0.358-0.633,P<0.01),药物滥用(OR=0.453,95%CI:0.206-0.992,P<0.05),酗酒(OR=0.402,95%CI:0.206-0.786,P<0.01),失血性贫血(OR=0.260,95%CI:0.085-0.796,P<0.05),由急诊手术入院(OR=2.906,95%CI:2.118-3.986,P<0.01),术后并发重症脓毒症(OR=0.304,95%CI:0.095-0.974,P<0.05)为心脏术后患者再次转入ICU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心脏术后再次转入ICU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可能有助于ICU医生识别高风险患者。然而,在模型推荐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该模型需要进一步的外部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血压是人体基本生命体征,是临床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基于最新版的多参数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研究比较无创和有创血压测量的一致性。方法提取了11 671例患者同时测量的226 093对无创和有创血压测量数据,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从年龄和血压分层的角度对比了有创和无创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从ICU死亡率判别的角度,分析了两种方法在危重患者病情判断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收缩压在[80~120]mmHg(1 mmHg=0.133 k Pa)范围内,有创和无创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低于80 mmHg,无创高于有创,偏差随血压下降呈增大趋势;高于120 mmHg,无创低于有创,偏差随血压升高也呈增大趋势,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测量方法存在难以消除的比例性偏倚。不同年龄分层的收缩压对照分析也呈现相同的现象。从ICU死亡率看,收缩压在低血压片段(<80 mmHg)的有创和无创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无创血压所对应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有创血压,而基于平均压的判断,无创与有创结果基本一致,在各个血压段的死亡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基于大样本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示波法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的局限性:在各个年龄段,正常血压范围,无创和有创测量方法差异不大,但当血压异常时(无论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二者差异较大,且呈增大趋势;从判断预后的角度而言,无创和有创平均压的结果较一致,比收缩压更适合用于指导ICU患者的治疗。
文摘目的分析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一个可预测脓毒血症患者28 d内死亡风险的模型。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集市(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Ⅲ数据库中提取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数据。脓毒症患者按7∶3分为建模组(n=2109)和验证组(n=900)。依据建模组2109例患者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影响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nomogram)。通过绘制校准曲线、计算C指数判断其准确性。结果在纳入的3009例脓毒血症患者中,有2022例患者存活,28 d总死亡率为32.8%。年龄>65岁(OR=2.02,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85%(OR=1.34,P=0.002)、血尿素氮(BUN)>34.5 mg/dl(OR=2.69,P<0.001),血钾>4.85 mmol/L(OR=2.23,P=0.001)、乳酸>4.85 mmol/L(OR=2.77,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C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708(95%CI 0.685-0.731)和0.714(95%CI 0.679-0.749),其对应的校准曲线也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基于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BUN、血钾和乳酸5项指标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预测性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评估脓毒血症患者早期死亡风险,进而采取积极措施。
文摘目的构建并验证急性心肌梗死危重患者中短期预后的列线图模型,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建议和随访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Ⅲ,MIMIC-Ⅲ)v1.4中提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独立预后因素。在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AMI危重患者中短期生存概率的预测模型。根据一致性指数和标准曲线,评价多因素分析的识别能力和准确性。结果将2463例AMI患者纳入分析,并随机分为一个训练集(n=1641)和一个验证集(n=822)。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显示,列线图在预测AMI患者的3月、6月、12月生存率方面表现良好,校准曲线和标准曲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并且预测结果相当可靠(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准确预测AMI危重患者的中短期生存概率,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
文摘目的确定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k for Intensive Care Ⅲ,MIMIC-Ⅲ)中提取研究所需的患者数据;根据"再次转入ICU"的定义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病例组。主要结果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再次转入ICU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最终共纳入4 420例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分为对照组(n=4 183,占94.6%)与病例组(n=237,占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并发心律失常(OR=0.723,95%CI:0.546-0.958,P<0.05),外周血管疾病(OR=0.658,95%CI:0.465-0.930,P<0.05),肾功能不全(OR=0.649,95%CI:0.428-0.983,P<0.05),电解质紊乱(OR=0.549,95%CI:0.380-0.792,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OR=0.476,95%CI:0.358-0.633,P<0.01),药物滥用(OR=0.453,95%CI:0.206-0.992,P<0.05),酗酒(OR=0.402,95%CI:0.206-0.786,P<0.01),失血性贫血(OR=0.260,95%CI:0.085-0.796,P<0.05),由急诊手术入院(OR=2.906,95%CI:2.118-3.986,P<0.01),术后并发重症脓毒症(OR=0.304,95%CI:0.095-0.974,P<0.05)为心脏术后患者再次转入ICU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心脏术后再次转入ICU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可能有助于ICU医生识别高风险患者。然而,在模型推荐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该模型需要进一步的外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