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
作者 冯露叶 沈悦 +3 位作者 周珊珊 杨媛媛 王德花 汤继芹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5,共5页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通过ROBIS工具、AMSTAR 2工具、PRISMA 2020报告规范和GRADE软件对纳入研究分别进行偏倚风险、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其中1篇质量为高等级,1篇质量为中等级,10篇质量为低等级,6篇质量为极低等级。72个结局指标中有10个中等质量证据,32个低质量证据和30个极低质量证据。结果显示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患侧上肢使用频率、动作完成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但在改善残疾情况和生活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目前纳入的系统评价文献质量较低,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运动 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欧阳淑 王琴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观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75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 目的:观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75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能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焦虑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FMA、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HI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SN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降低焦虑情绪和神经缺损程度评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临床护理路径 卒中后偏瘫 焦虑情绪 肢体运功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张爱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3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该院收治的74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与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该院收治的74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与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肢体功能恢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IM)]评分、神经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BI、FI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肌张力、肢体功能恢复评分和神经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A型肉毒毒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肢体运动障碍 神经因子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轨悬吊减重康复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许燕飞 叶俏慧 +1 位作者 付敏玲 李丽萍 《护理与康复》 2024年第10期11-15,共5页
目的 探讨天轨悬吊减重康复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杭州市中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楼层病房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探讨天轨悬吊减重康复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杭州市中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楼层病房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天轨悬吊减重康复训练模式,均干预20 d。干预前后使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评分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差值为(14.61±2.59)分,大于对照组的(10.17±2.50)分;观察组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值为(13.81±2.72)分,大于对照组的(8.80±2.94)分;观察组干预前后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评分表评分差值为(21.19±11.65)分,大于对照组的(12.94±7.11)分。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轨悬吊减重康复训练模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功能及躯干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悬吊 减重 下肢运动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脑感知-手脑运动”理论在脑卒中后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贾杰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311-315,322,共6页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求更多有效的康复技术对减轻患者功能障碍程度、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关注感觉功能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并对“手脑感知-手脑运动”理论开展进一步的解读。在该...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求更多有效的康复技术对减轻患者功能障碍程度、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关注感觉功能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并对“手脑感知-手脑运动”理论开展进一步的解读。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就手脑感知康复评估与训练系统创建手脑感知训练五步法(感觉评估、感觉宣教、感觉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和感觉认知)、手脑感知-脑机接口训练范式、手脑感知-镜像疗法训练范式和“手脑感知-手脑运动”理论的其他应用进行阐述,分析了“手脑感知-手脑运动”理论与“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的关系,以期为康复医务人员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提供参考依据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康复 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 手脑感知 手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董观记 马慧 +1 位作者 李昌欣 梁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关节活动情况(评价指标为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与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的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进行评估]、平衡功能[应用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进行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估]及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5个维度)。结果干预后,两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可提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康复效果 关节活动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核心稳定性练习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超 林玮佳 +1 位作者 郑得忠 程昊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2期1-4,共4页
目的研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配合核心稳定性练习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 目的研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配合核心稳定性练习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纯行核心稳定性练习,观察组(30例)基于对照组练习条件予以NMES治疗。比较两组的肢体活动功能、步行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y Meyer Motor Function Rating Scale,FMA)上、下肢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Walking Classification,FAC)评级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卒中评估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Assessment Scale,NIHSS)得分(9.87±2.23)分低于对照组(12.01±2.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9,P<0.05)。结论NMES配合核心稳定性练习能够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加快恢复其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肌肉电刺激 核心稳定性练习 肢体活动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患侧上肢手部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莫丽华 龙耀斌 罗水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CIMT)应用在偏瘫型脑瘫(HCP)患儿中的效果及对改善患侧上肢手部精细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HC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CIMT)应用在偏瘫型脑瘫(HCP)患儿中的效果及对改善患侧上肢手部精细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HC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CIMT治疗,观察组采用rTMS联合CIMT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发育状况、腕屈肌、肘屈肌肌张力与功能独立性。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Peabody精细发育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屈肌、肘屈肌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为(88.47±5.01)分,高于对照组的(80.37±4.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CP患儿实施rTMS联合CIMT治疗,可以改善上肢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肌张力,提高功能独立性,有临床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型脑瘫 患侧上肢 重复经颅磁刺激 强制性诱导疗法 手部精细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从洋洋 陈威 +2 位作者 蒋留军 邱晓 白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9-964,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并通过分析其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MEP),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招募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 目的:本研究探讨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并通过分析其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MEP),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招募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n=21)和对照组(n=23),试验组进行固定轨迹(肘关节屈曲伸直、肩关节内收外展的分离运动)的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进行随意运动轨迹(够取物品的复合动作)的上肢机器人训练。两组的机器人训练均1次/天,20min/次,5次/周,连续3周;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的评定。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P的潜伏期以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结果:治疗3周后试验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MEP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的分离运动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这可能与增强了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重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机器人 分离运动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控制理论下护理干预联合健肢主动运动对急性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神经与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海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4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理论下护理干预联合健肢主动运动在急性脑梗死(ACI)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3年5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理论下护理干预联合健肢主动运动在急性脑梗死(ACI)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3年5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质量控制理论下护理干预联合健肢主动运动,两组均持续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肢体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FMA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控制理论下护理干预联合健肢主动运动能够改善ACI介入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提升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介入治疗 质量控制理论 健肢主动运动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渐进式关节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持续被动运动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刘仕友 齐国斌 +3 位作者 孙建华 颜华东 王建华 杜洪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究渐进式关节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4月收治的1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两组均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究渐进式关节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4月收治的1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两组均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渐进式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持续被动运动,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恢复效果、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1.43%,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上肢评分(45.86±4.19)分高于对照组的(33.60±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04±0.42)分低于对照组的(3.52±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综合评定问卷中的心理功能评分(81.54±3.34)分、躯体功能评分(77.83±3.51)分、社会功能评分(82.34±3.74)分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79.20±3.5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34±3.37)分、(68.72±3.05)分、(70.52±3.84)分、(70.06±3.5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予以渐进式关节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加快腕关节愈合,促进其上肢功能康复,缓解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术后 渐进式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持续被动运动 上肢功能
原文传递
现代康复结合中药烫熨治疗卒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曾繁华 邱探探 邹贵庆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4期110-112,117,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赣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赣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前屈、后伸、外展活动度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能够更好地帮助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恢复肢体活动能力,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康复治疗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肢体活动功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崧华 凌骏麒 +2 位作者 高天昊 黄仪佳 白玉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健侧上肢佩戴约束手套4 h;试验组同时患侧上肢佩戴动态腕手矫形器4 h;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握力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评估动作使用量(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变化,采用表面肌电图观察训练前后患/健侧腕背伸肌均方根值(RMS)比。结果治疗后,两组WMFT、ARAT、MAL-QOM、HAMA评分和患/健侧腕背伸肌RMS比均改善(|t|>2.179,P<0.05),试验组WMFT和握力的进步值优于对照组(|t|>2.343,P<0.05);试验组握力、MAL-AOU和HAMD评分均改善(|t|>2.819,P<0.05)。结论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mCIMT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腕手矫形器 上肢 运动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运动训练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
14
作者 蒋艳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肢体运动训练对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中重度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n... 目的:分析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肢体运动训练对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中重度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n=29)采用常规干预联合肢体运动训练,对照组(n=29)采用常规干预。结果:干预前,2组肺功能、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以及血气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均大于对照组,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量多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实施肢体运动训练,不仅仅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力,促进了患者各项血气指标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肢体运动训练 肺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
15
作者 王芬芬 徐蓉贞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5期871-875,共5页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镜像疗法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观察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的1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患者分对照组(75例,行常规康复)和观察组(75例,行上肢康复机...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镜像疗法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观察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的1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患者分对照组(75例,行常规康复)和观察组(75例,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镜像疗法),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olf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L)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Wolf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一的常规康复,具有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康复机器人 镜像疗法 脑卒中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肢体运动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薛加 刘园 潘建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6期41-43,47,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肢体运动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肢体运动疗法,观察组...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肢体运动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肢体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肢体运动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为(52.82±0.53)分,高于对照组的(39.57±1.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肢体运动疗法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及平衡功能,还可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肢体运动疗法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原文传递
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雷迈 卢斌 +3 位作者 吴旻 吴圣婕 杨清程 罗仲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2期1167-1168,共2页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gl-Meye...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业疗法 运动疗法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陈创 李姗 +4 位作者 唐朝正 陈昌成 张晓莉 吴毅 贾杰 《中国康复》 2016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7)。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TEA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7)。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TEA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H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LE、H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仅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H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启明 肖林 +3 位作者 王娴默 左凌 黄丽华 陕大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43-45,共3页
目的探析早期康复疗法对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病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料作为回顾性分析依据,将35例接受临床基础治疗与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将仅接受临... 目的探析早期康复疗法对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病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料作为回顾性分析依据,将35例接受临床基础治疗与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将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3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患者的运动技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分别采用Brunnstrom法与Barthel法进行评定.收集2组患者康复周期内的数据,以作为6周后2组病人整体康复效果对比的依据.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与自理水平比较显示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康复疗程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与自理水平的改善情况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故应重视早期康复,针对急性脑血管患者开展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可有效促进脑血管病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介入 急性脑血管病 肢体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塔戈运动对脑出血后遗运动障碍老年患者运动能力和跌倒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寰 智冬梅 +2 位作者 石磊 程佳 刘宇 《护理学报》 2016年第10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奥塔戈运动对脑出血后遗运动障碍老年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跌倒效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8月—2015年8月,选取确诊为脑出血后遗运动障碍老年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定期电... 目的探讨奥塔戈运动对脑出血后遗运动障碍老年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跌倒效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8月—2015年8月,选取确诊为脑出血后遗运动障碍老年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定期电话随访,包括老年脑出血后保健知识及日常生活锻炼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塔戈运动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24周末评价2组的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跌倒效能。结果干预第24周末,观察组老年患者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跌倒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起立-行走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第24周末老年患者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跌倒效能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起立-行走耗时短于干预前(P<0.05)。结论奥塔戈运动能够提高脑出血后遗运动障碍老年患者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跌倒效能水平,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塔戈运动 脑出血后遗症 运动障碍 平衡能力 肢体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跌倒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